有没有股票波动率超过百分之六的时候自动买入w8系统磁盘百分百

来自子话题:
谢腰&br&这的确是个大题目,按说没人能帮到你,不然事务所就不要赚钱了。但你考虑的也对,新三板也好,创业板也好,对财务人员都是个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引起老板重视,所以能提前做些准备总是好的。&br&1、财务准则化&br&想上新三板公司很多在财务方面都不规范,内账外账混合账,账外资金比账面资金还多,老板私人账户和公司账户混用,该提费用、折旧、准备统统不提等等。这里规范也不难,一切按准则来就行,账证相符,账实相符是基本要求。&br&2、内控制度化&br&再小的公司也有内控,但有没有制度化就不一定了,有的公司内控是靠老板娘执行的,但你上新三板总不能把这一点写上。所以内控要制度化,有没有有效执行是后话,第一步是先把内控编出来。&br&3、盈利有规划&br&不是说你一定要赚多少多少钱,但有规划总比没规划强,画个饼才会有人投钱,没人投钱你上新三板就是浪费!&br&4、税收要筹划&br&这是最难的,新三板公司一般都点税务问题,要盈利就要交税,没盈利没有吸引力,这是两难。对事务所来说,把税交上,他们没风险;对老板来说,把税交了,成本太高,万一没人投钱,亏大了。财务的能力就在这时能得到最大体现。一方面要让老板认识到:一分钱不交估计不可能,多少要交点。另一方面要让事务所明白,企业也是有底线的,拿人钱财总要办点事。&br&总之财务人员要在老板和事务所之间做好中间人的角色,要让双方都信任你,千万不要让双方都认为你没能力。
谢腰这的确是个大题目,按说没人能帮到你,不然事务所就不要赚钱了。但你考虑的也对,新三板也好,创业板也好,对财务人员都是个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引起老板重视,所以能提前做些准备总是好的。1、财务准则化想上新三板公司很多在…
贴一篇我写的文章吧:&b&《蝴蝶风暴--我所经历的6.15以来的股灾》&/b&&br&&b&&b&&b&&br&&br&可能在6月上旬的无意中的一手空单,产生了蝴蝶效应,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b&&br&&/b&&/b&&br&-----------&br&&br&6月15日以来,A股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都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上证指数指数在短短14个交易日中下跌了28%,创业板指数跌去了32.54%;而这仅仅是指数,由于指数编制和成分股停牌的原因,实际的个股下跌已经远远超过了指数的下跌。现在已经有数百只股票腰斩。新股江苏有线,更是从最高位的70.6,跌倒了20.6,跌幅达到70%&br&&br&这一次的下跌,远远超越了所有人的预期。证监会,交易所,基金,保险,券商,散户,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被这次的金融风暴席卷进来,很少有人幸免。证监会联合券商、交易所、央行,不断的释放利好,甚至在周四尾盘的时候,许久不见的暴力哥再次出手,将中国石油打到一度涨停,但是也无法阻挡下行的趋势。&br&&br&作为这次金融风暴的亲历者,有着以下几点感受:&br&&br&1. 流动性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br&&br&好比希腊金融管制,银行发生挤兑一样,流通市值只有几亿、几十亿的小票,很难在短期内变现。这次牛市,很多基金通过参与小票,获得了非常高的业绩。这些小票流动市值很小,非常容易拉到涨停,如果重仓进去,体现在每日的净值收益中会非常好看。&br&&br&然而,盈亏同源,这些小票炒到后期,已经没有多少人参与了,基本上都是几家在自娱自乐。一旦市场开始下跌,这些小票难以获得支撑,就会连续下跌,而里面的机构获利丰厚,就会选择不计成本的出逃,而我国的涨跌停板制度,限制了每天可以成交的数量。于是恐慌就在每一个跌停板上累积,从而在第二天引发更大的出逃动作。小票流动性很小,一旦出现挤兑变现风潮,将会出现踩踏。相反,流动性较好的银行、石化双雄,在此次危机中就受伤较轻。&br&&br&&b&到风险逐渐累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市场中一笔很小的卖单或者空单,就会触发风险的临界点,产生了蝴蝶效应,引发了市场的连锁反应。于是多米诺骨牌不断倒下,市场中隐藏的所有风险集中爆发,产生了这样的金融风暴。&/b&&br&&br&2. 杠杆融资盘是此次金融风暴的核心问题所在&br&&br&场外的杠杆融资盘几乎是在监管的真空区域疯狂的生长。去看每一个炒股论坛,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会挂着炒股配资的广告。这些配资的平台,给出了远高于券商融资额度的1:3,1:4甚至1:5的杠杆。而利息也比券商融资高的多。一旦遇到任何风险,场外的融资平台就会不计成本的进行强平,从而保证自己的配资部分不受损伤。&br&&br&至于参与配资的股民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本金消失殆尽,被横扫出局。原本场内最大的多头,生生成为了不计成本狠砸的空头。&br&&br&在此,我无意讨论谁是谁非的问题,只能感叹市场中最疯狂的赌徒,裹挟着每一个投资者和股民,在市场中沉浮。&br&&br&3. 趋势的力量是最大的&br&&br&上涨中,我们看着没有任何基本面的股票一路上涨,翻了好几倍;下跌中,我们看着他们被无情的抛售,没有什么接盘。这一切,无非都是人性的恐惧与贪婪在作祟。反映在股价走势中,就是力量强大的趋势。&br&&br&80多年前,伟大的股票作手李佛摩在他的书中写到:股价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行进。什么事阻力最小的方向?就是趋势。上涨的趋势中,无论出现了多少利空,无论监管多少次呼吁、多少政策出台,人性的贪婪总会去追逐更高、更多的利润;在下跌的趋势中,无论出现再多的利好,总敌不过人性的恐惧。&br&&br&----------&br&&br&相信此次风暴还未结束,后面一定还有更大的动作出来,市场的表现也一定会出乎人们的意料。&br&&br&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br&&br&1. 坚守自己的规则。这个我以前也说过很多次,不多谈了。&br&&br&2. 研究暴跌之下,市场中的机会。很多优质的股票被错杀了,甚至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低价位。这些股票一定会率先企稳反弹。所以暴跌给了我们很好的休息时间,去好好研究一下基本面,找出优质的好股票。&br&&br&3. 许多分级基金面临下折的可能,那么此时A类就会有一定的概率获得不错的收益。这个需要仔细的研究。&br&&br&4.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相信我们的金融系统,相信自己,鼓起勇气去继续生活和投资。&br&&br&相信每一个经历了这轮牛熊的投资者,都会变得更加成熟。
贴一篇我写的文章吧:《蝴蝶风暴--我所经历的6.15以来的股灾》可能在6月上旬的无意中的一手空单,产生了蝴蝶效应,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6月15日以来,A股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都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上证指数指数在短短14个交…
来自子话题:
1、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不会受到股市下跌的过大影响,股市虽然占据每日经济报道的大半版面,说到底只是个融资渠道而已。&br&2、在牛市的上半场和股市的加杠杆周期,市场的融资和并购行为会非常活跃,主要因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被重估,以及交易各方均对上市公司股价的未来走势有乐观预期;同时以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为主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会非常活跃。&br&3、但是,在牛市的下半场和股市的去杠杆周期,股市的融资功能和以股份支付的并购功能将基本停滞,大量停牌、希望有所动作的公司面临复牌即跌停的尴尬局面,交易各方对上市公司股价的未来走势由乐观转为保守。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希望通过发行股份实施的融资、并购、战略投资者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正常的商业逻辑将无从实现,股市的造血功能将无从体现。&br&4、同时,在牛市上半场公告的方案中,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股价倒挂,面临无疾而终的局面。目前熊市还没有正式开始,牛市上半场中实施的非公开发行、员工持股计划等,大多还有比较厚实的浮盈,但未来的走势无从保证。&br&5、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市场进行融资,对整体经济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现阶段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都比较大,融到钱之后公司上下容易形成共识,能让一些已经僵化的企业重新动起来;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也有利于改善机制,有点类似于鲇鱼效应;另外,募投项目的实施大部分是以投资方式实现,对上游产业也有支持作用。&br&6、并购重组类似,有利于减少企业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提高企业的收入规模和利润水平,让企业可以有更长期目标的决策。&br&7、但是,在牛市的后半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功能和并购功能将基本停滞。案例的话,可以看一下07年-08年的方案中止情况,例如平安;近期复牌即跌停的上市公司也很多。&br&8、因此,二级市场的大涨大跌其实不利于上市公司充分发挥股市的功能。作为一级市场的从业人员,我想说广大的散户股民不要炒股可以么,直接去打麻将好不好,都是零和博弈下的财富再分配,想玩心跳直接玩把大的就可以了。&br&&br&-------------------------------------------------------------------------&br&楼下的某位同志,都是一级狗,本来我不想说什么的。&br&什么A股市盈率高,是蕴含并购转型行业整合预期给的高估值,企业通过高市盈率收购低市盈率就能实现滚雪球发展,这都是咱忽悠客户的,怎么能把自己都给忽悠了呢??&br&1、少数已经成功实现并购的企业,确实应该享受高估值,蓝色光标、掌趣在此列;&br&2、一些玩跨界还未证明真伪的,给予高估值为时过早,要知道根据美国的历史实践,并购整体上在减少企业价值;并购的交易撮合过程有风险,但并购之后的整合更有风险。如果没有有效整合,并购就是在摧毁价值。&br&3、一些想开始并购尝试但并没有成功的,有必要这么早就给予高估值么?要知道这些企业做不成并购,都有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和老板个人魄力原因,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br&4、最关键的是,A股有一批很少做融资和并购,体制相当落后,管理层缺乏积极进取精神的上市公司,这部分上市公司本来就是行业中的被整合者而非整合者。但这类上市公司也一样享受着高估值,如果从市盈率市净率角度来看,在中国亏损、盈亏平衡或略有盈利上市公司的估值溢价反而是最高的。原因无他,盘子小方便资金坐庄。&br&&br&A股的高估值,是由恶意做多的机构、恶意唱多的研究员推动的,这些人之所以是恶意的,因为他们收取的是固定的管理费用或基金分成,只要盘子做大、交易量提高就有钱赚,和他们管理资金的利益目标并不一致;&br&A股的高估值,也是由短视、轻信的股民造成的,一个宏伟但是三年内都没法落地的政策,真落地了企业还不知道能拿到几千万,就足以让股民们蜂拥而入,炒上三四个涨停板。&br&&br&说到底,这波股灾,既不是阴谋论的恶意做空,也不是稍微理性一点给出的多杀多、杠杆资金离市、公募基金赎回等等等原因。这波股灾的深层次原因是,很多股票从高位下跌50%以上,依然缺乏投资价值。如果有投资价值的话,怎么会没有资金?我就愿意入市抄底。可是A股一些千倍市盈率的传统行业股票,在国外只有20倍的估值,也就是在跌去一半的基础上,还可以再跌去90%,都没有问题。当然,客观的说,目前大概有十分之一的股票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投资价值,未来这批股票的价格肯定会逐步体现,我也愿意持有这部分股票三年以上的时间;但大多数的股票要走出慢熊行情,被打回原形。
1、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不会受到股市下跌的过大影响,股市虽然占据每日经济报道的大半版面,说到底只是个融资渠道而已。2、在牛市的上半场和股市的加杠杆周期,市场的融资和并购行为会非常活跃,主要因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被重估,以及交易各方均对上市公司股…
来自子话题:
小明掏1万块钱成立了一个公司,&br&小刚为了帮小明造势,花1万块钱买了小明0.01%的股份,&br&瞬间小明的公司变成了一个1亿元估值的公司。&br&&br&小红过来了,说你这破公司也就值1万元,遂花了1万元买了小明和小刚合计100%的股份。&br&到最后一盘算,小明手上有19999元,小刚手上只有1元,小红手上有个1万元注册资本的公司。&br&&br&但你可能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br&&b&小明的公司估值蒸发9999万元,&/b&&br&&b&聪明的朋友们,这9999万元去哪了?&/b&
小明掏1万块钱成立了一个公司,小刚为了帮小明造势,花1万块钱买了小明0.01%的股份,瞬间小明的公司变成了一个1亿元估值的公司。小红过来了,说你这破公司也就值1万元,遂花了1万元买了小明和小刚合计100%的股份。到最后一盘算,小明手上有19999元,小刚手…
327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这个合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我就参与交易,夸一下口说话,曾经在某日收盘时,我占着327四分之一的多头仓位,玩笑玩笑!那时总仓位还很小啦,一直交易到出事前最后两天---------那时我已经非常强烈预见到327就要闯大祸了,虽然我仍然强烈看多,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将多单都转移到326,337中去了。&br&&br&327对应的192国债应付本息128.5元,多空双方没有争议,保值贴补肯定要给,双方也没有争议,补贴期为公布给保值的那天起-------共补贴2年差十天,也没有争议,最后一个月贴补率数字有多高,双方各安天命。&br&&br&多空争议主要在到底从什么基础上贴补,空方认为,应在192券原定9.5年息的基础上,多方则认为保值补贴嘛,顾名思义,要在12.24的三年期银行利息基础上补贴才算真正保了值,两者的差一年为12.24--9.5=2.74元,补两年差十天等于2.74*2==5.48,差一点零头,方便计算就算5.5元吧,多空双方争的贴不贴息,就指这5.5元。&br&&br&192券最后兑付加了这5.5元,为160元,假定没有这个贴息,应该是154.5元;就是说没有财政部最后的这个政策,327也该值154.5元,而事实上给了补贴后的强平价仅仅只有151.78元!政府帮着空头耍赖,至少赖掉了多头100%的利润,假如算上贴息,赖掉了300%以上,可空头还在全世界叫冤枉,奇迹吧?&br&&br&327事件最后导致了国债&a href=&///?target=http%3A///search/%3Fbid%3D%26type%3D4%26q%3D%25C6%25DA%25BB%25F5%26x%3D19%26y%3D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期货&i class=&icon-external&&&/i&&/a&市场的关闭,很令人痛心,其中的经验教训一直没得到好好总结,很大的原因就是政府和上交所操纵舆论,默许当事人文过饰非,编造阴谋论为自己解脱,而群众对数字不感兴趣,他们爱听故事。&br&&br&最流行的阴谋故事是说,财政部为了帮自己人----中经开,打击万国,故意搞出了贴息,熟悉当时情况的就该知道,这实在可能性不大:保值是192券发行一年后提出的,也就是在327开出前一年之前提出的。所以只与提高国债信用有关,与国债期货谁输谁赢无关,对192券的持有者补贴了多少呢?两种可能-------一种是后来的空头解读:从9.5%的原定年息上补----------到期128.5元变成到期154.5元,每百元国债补贴26元;另一种则是多头的解读----保值补贴嘛,当然补到保值----------也就是从银行三年期利息上补,补到160,两种解读相差5.5元。你只要站到财政部的立场看一看,就能想明白:假如一分不补,没人骂你,因为发行时利息原已确定,发行早结束了,192国债持券者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不会骂财政部,可每百元贴了26元,反而要挨骂----------你财政部自己提出要给我们保值,最后你没保住值啊?每百元差了5.5元嘛,你说财政部脑子正常会不会干出这种贴大钱招骂还可能挨批的事?26元都给了,最后那5.5元给你不就完了嘛,你说是不是?&br&&br&阴谋论者另一个没法解释的问题是:由于万国在上海327出事了,大家逐渐以为192相关的国债期货只在上海交易所交易,实际情况是当时国内有15家交易所在交易与192相关的国债期货,&a href=&///?target=http%3A///search/%3Fbid%3D%26type%3D4%26q%3D%25C9%25EE%25DB%25DA%26x%3D17%26y%3D1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深圳&i class=&icon-external&&&/i&&/a&北京重庆武汉等,规模一点都不比上海小,北京市场与327相当的期货品种叫401506,深圳市场的叫6316,各地各有各的多头,各有各的空头,互相还交叉持仓----------在某一市场持多的机构也可能在另一市场持空,因为各地相类似的品种价格不同,有价差:在出事前夜的2月22日,上海的327只有148.3元,深圳的6316已经156.49了。而仅上海一地,与保值贴补相关的国债期货品种就有10个--------与192国债相关的326,327;与092国债相关的316,317,318,319;与193国债相关的336,337,338,339,很多机构也都交叉持仓--------多327,空319、空327,多326,等等,看到这团乱麻,你真相信财政部出的某个政策可以专门精确打击万国?蔚文渊出事当天都不知道万国持仓情况,财政部早N多天就知道?&br&&br&当然,财政部不可能为了帮中经开,而出贴息政策,那么中经开可不可能通过关系先知道贴息呢,这可太有可能了,在中国的&a href=&///?target=http%3A///search/%3Fbid%3D%26type%3D4%26q%3D%25CD%25B6%25D7%25CA%26x%3D26%26y%3D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投资&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search/%3Fbid%3D%26type%3D4%26q%3D%25CA%25D0%25B3%25A1%26x%3D15%26y%3D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市场&i class=&icon-external&&&/i&&/a&上混了十几年的 ,谁也别装,说自己作股票&a href=&///?target=http%3A///search/%3Fbid%3D%26type%3D4%26q%3D%25C6%25DA%25BB%25F5%26x%3D19%26y%3D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期货&i class=&icon-external&&&/i&&/a&。能打听得到消息,就是不听不问。这只能查到一个严惩一个,可具体查证也很难,七部委联合组团去查的,据说最后是表扬了中经开----主动平仓避免激化矛盾,所以打击内幕交易是永远要抓的,并不能从这次风波中总结出什么特别的教训和意义。坊间另有传闻说万国的路子通到管财政部的Z副总理那儿,所以不鸟财政部,结果是L总理批了,所以万国吃瘪了。根据这样的心理,总结出的经验就成了:你找副总理。我找总理,你找总理,我找总统,你找总统,我找总统的女秘书……花十几亿买教训,结果只得了段相声。
327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这个合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我就参与交易,夸一下口说话,曾经在某日收盘时,我占着327四分之一的多头仓位,玩笑玩笑!那时总仓位还很小啦,一直交易到出事前最后两天---------那时我已经非常强烈预见到327就要闯大祸了,虽然我仍然…
张村有个张千万,隔壁九个穷光蛋,平均起来数一数,个个都是张百万。
张村有个张千万,隔壁九个穷光蛋,平均起来数一数,个个都是张百万。
我是从菜鸟过来的。全是自学的。这是我的经历,希望对你有用。&br&&br&——————————分割线——————————————————&br&&br&&b&首先,你一定要勤奋。&/b&你必须明白炒股不是游戏,不是简单的去菜市场买颗大白菜,而是你必须了解你要买入的股票的方方面面,包括该公司的基本业务和战略、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风险、公司及行业前景。这需要你花时间学习,如果你不是金融或财会专业,了解基础的财务专业知识是必备的。至于公司的基本业务和战略、存在的风险、前景则需要你自己从公司官网、行业网站、统计局等渠道去挖掘这些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学习这一个我花了一年。&br&&br&&b&其次,你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做股票。&/b&在这个市场上你期待赚快钱,那就是把股市看做赌场,期待长久稳定增值,就是把股市看做一个资产配置的渠道。不同的看法,会带来不同的操作手段。但从我接触的真正大牛来看,无不是把股市当成了第二种。&br&&br&&b&第三,向投资成功的大师们学习,与成功的人为伴是成功最简单的方法。&/b&现在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把前辈们在股市中的经验教诲都汇成了bite传播。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理应好好利用这一工具,建议阅读的书为《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投资最重要的事》,建议学习的对象巴菲特、彼得·林奇、霍华德·马克斯,同时对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最好也要懂些。上述书为战略类指导。战术类书籍可包括《菜鸟看财务报表一学就会》、《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等,同时学习的战术包括适当的技术分析、对盈利回撤的控制、对股票仓位的控制、对股票配资的控制等。不一而足。&br&&br&&b&第四,推荐好用的财经网站包括和讯财经、虎嗅,寻找财报就是巨潮资讯网。&/b&最适合投资者交流互动的平台,雪球网,甚至可以在雪球里关注些大V,向他们学习,比如东博老股民、Sosme、小小辛巴等人。&br&&br&&b&最后,也是最快速提高你自己投资水平的,就是去实战。但是一定是要学会系统的去实战。&/b&而不是盲目的乱买一气,我刚开始就犯过这样的错误,看着绝对价格低就买入,看着今天涨的不错就买入,这结果就是忙忙碌碌却不知所悟。在买入的时候要去明白为何买入,并不断的通过买入后的试错来提高自己,试对来确定自己,最终使得自己长久的成为股市里那10%的人。&br&&br&与所有有志于学习投资、在投资中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共勉。
我是从菜鸟过来的。全是自学的。这是我的经历,希望对你有用。——————————分割线——————————————————首先,你一定要勤奋。你必须明白炒股不是游戏,不是简单的去菜市场买颗大白菜,而是你必须了解你要买入的股票的方方面面,包括…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1. 为什么会有基石投资&br&基石投资者不是像机构投资者、高净值个人投资者这样的某一类投资者,而是香港市场的一个制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市场也有基石投资,但是细节有所不同。&br&&br&在香港,基石投资的制度大概是2005年的时候开始的。本意是IPO公司没有过往业绩,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所倚靠的就是Reds或者HKPO招股书,可以考虑的时间也很短。引入基石投资者,就可以给市场一个相对有公信力的参考,通俗讲,就是告诉市场,看,xxx这样的市场“意见领袖”都入飞了,这公司应该信得过&br&&br&2. 什么是基石投资&br&基石投资,就是在IPO时候,有个或者某几个投资者提前和发行人签订认购协议,以IPO价格(无论最后项目定价在什么价位,签订协议时是未知的)认购一定数量的股票。&br&&br&基石投资者的背景介绍和认购金额需要披露在Reds或者HKPO招股书中&br&&br&在香港,按照联交所规定,基石投资者有六个月锁定期,在锁定期中止前不可出售所持股票&br&&br&3. 为什么有人做基石投资者&br&做基石投资者的好处:a) 分货有保证:海外市场IPO的分货是发行人和投行决定的,对某一个投资者,给货还是不给,给多少,完全是一个商业上的决定,而不是按照订单的某一个比例pro rata给货&br&&br&做基石投资者的成本:a) 最后认购的价格在签订认购协议的时间节点是一个未知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b) 上市后有锁定期。这两者意味着基石投资者要承担很大的市场风险&br&&br&基于以上分析,很明显:&br&a) 火爆的项目,投资者会抢着去当基石,因为能保证分得到货;发行人找基石的积极性就不高,因为后市6个月的锁定期会影响流动性&br&b) 不火爆或者很难卖的项目,投资者就很少积极性去当基石,因为反正也能拿到足够的货,如果他们真的想买的话;发行人却很希望有基石,一方面使得IPO项目成功的保险系数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市场上传递正面信息,吸引其他投资者前来认购&br&&br&4. 通常谁会做基石投资者&br&在香港,主要是以下四类&br&-SWFs 主权财富基金,资金大,投资时间可以很长,当然有时候投资理念也可以很难理解&br&-国际机构投资者,长线基金为主,偶尔也有对冲基金&br&-企业,出于a) 战略/策略合作考虑;b) 主业以外本身就有资金做财务投资以分散主业经营风险;b) 兄弟公司友情捧场&br&-Tycoons 富豪,常见的是香港城中几家富豪,东南亚(新加坡,大马,台湾等)富豪&br&-PE,这个比较特殊,通常市场条件下不常见,但是在特殊的市场窗口(例如2012-13年),IPO市场的估值甚至比pre-IPO市场估值都低,而且流动性好很多,PE也会进来买IPO,并且由于PE的持有时间较长,对六个月的锁定期不那么敏感,因此不介意做基石&br&&br&2013年中,联交所发布规定,基石投资者不可以从基石投资中获得除了preferential stock allocation以外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其他收益,原因是2011-12年这段IPO市场比较困难的时候,有些基石投资者和发行人有一些under the table的协议,通过一些操作,表面上一个正常的股票投资,其实有收益率保底或者其他各种利益输送,因此有此新规&br&&br&与内地有什么不同我不知道,因为我完全不懂A股市场。
谢邀1. 为什么会有基石投资基石投资者不是像机构投资者、高净值个人投资者这样的某一类投资者,而是香港市场的一个制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市场也有基石投资,但是细节有所不同。在香港,基石投资的制度大概是2005年的时候开始的。本意是IPO公司没有过往业绩…
最开始的空仓会觉得空虚是因为手里没了股票就没了期待,没办法盼望手中的股票大涨带来的喜悦&br&&br&所以会有寂寞空虚&br&&br&慢慢的发现很多时候不空仓就会亏钱,空仓后会一身轻松像逃离了火场,空仓是最好的防守&br&&br&再后来会明白,空仓是狙击手或者大鳄鱼的潜伏,手中的资金是等待高级军官或者大猎物的,空仓是最好的进攻
最开始的空仓会觉得空虚是因为手里没了股票就没了期待,没办法盼望手中的股票大涨带来的喜悦所以会有寂寞空虚慢慢的发现很多时候不空仓就会亏钱,空仓后会一身轻松像逃离了火场,空仓是最好的防守再后来会明白,空仓是狙击手或者大鳄鱼的潜伏,手中的资金是…
谢&a href=&/people/gu-lan-48& class=&internal&&古兰&/a&、&a href=&/people/marx-abraham& class=&internal&&Abraham&/a&邀&br&&br&&b&这把要开长篇了。&/b&&br&&br&&b&第一条,不难理解吧。&/b&&br&&br&谈到五浪模式,必然是某一级别中的趋势行情,论趋势行情特征,波浪的解释符合道氏理论——上升趋势中,高点不断升高,低点也不断升高;反之亦然。所以就第一条来说,符合这条原则不止是波浪理论的要求,更是道氏理论的要求。&br&&br&&b&第二条,三浪永远不是五浪中最短的。这个需要仔细说说。&/b&&br&&br&股票一轮正常的运行模式为——吸筹建仓、洗吸整理、拉升(继续吸筹,吸引、鼓动、维持跟风盘,自吸量比例很小,一般在关键位置)、洗吸整理(一阶段出货)、拉升(二阶段出货)、洗吸调整(三阶段出货)、拉升(末阶段出货,价格或创新高)、出力基本离场,散户踩踏中。&br&&br&一共八个环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波浪是八浪循环。上涨比下跌多了两步,即建仓和第一次洗筹吸筹。有朋友会问,那些之前上涨行情中没参与的人,等着在高位放空,不也需要建仓吗?是的,需要建仓,但并不是筹码的重新堆积。&br&&br&低位建仓做多,是筹码由充分分散状态逐步过渡到较为集中的状态,这个好理解吧。在高位建仓做空,是将较为集中的筹码直接易主(融券空),而没有收集筹码的动作,从而也就不再需要洗筹吸筹,对应的上升趋势中的第一二浪都省了。所以下跌趋势只有三浪,而上升趋势必须是五浪结构。易主过多,筹码集中度就越分散,价格就越不容易维持,结果就掉下来了。&br&&br&这种正常模式中,第一二浪往往在一个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区间内完成,这点应该也好理解。我的建仓成本要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需要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区间内完成,而这个区间,有时是主力控制的,有时是受指数波动影响被动迎合的,这都无所谓,只要达到目的就行。&br&&br&其中,第一浪的形态,在上升趋势的三个推动浪中,形态是最诡异的。并不是我们在书上看到的那种经典浪型,多数是以三角/楔形的形态体现出来。之中可分为5或7或9或11……个三子浪模式构成。之前我提到过,调整浪是非常难确定的,但这个上升趋势中的第一浪的难度不亚于调整浪。&br&&br&如果出现三角/楔形模式,是无法事前确定到底是走几个三子浪结构的,但能确定几点:第一,至少是5个三子浪结构,或者说5(含5)以上的单数个三子浪结构(所以你如果数出来双数个,那就说明后面至少还有一组三子浪结构没出来);第二,三角/楔形形态为喇叭口状,而且是那种倒抛物线式的——开始角度缓慢,后面角度拉升越来越快,容易让人误认为下跌中继(假设这波趋势之前是跌的,不是跌的也没关系,因为横久了,人们就会认为要跌了……)。最主要的是,第一浪的幅度一般不会太大,但时间有可能非常长。原因就是出来了多组单数个三子浪模式的组合,非常长的组合,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横有多长,竖有多高。&br&&br&在第一浪的初始阶段,主力遇到的抛压仍然是很重的,这也是主力想要的,成本越低越好。当筹码逐步收集,价位逐步升高的时候,散户开始惜售,因为发现不对劲了,可能有人进来做了。此时主力会非常坚决的向下砸——第二浪——散户一看,哦,没人来做,烂泥扶不上墙啊,趁着高价卖了吧。主力照单全收。之后就上演那出经典剧目——我不卖它不涨,我一卖它就涨,难道主力就盯着我了吗?主力肯定没盯着你,哈哈,他们盯的是筹码集中度,只是你是最后一批人,但你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最后一批人的量是挺大的。&br&&br&再之后,就是第三浪了。这段一般是主力利润主体的部分,所以,你想这段能短的了么,是吧。但又几个问题需要注意。&br&&br&&b&首先&/b&,第三浪一般是比第一浪长的,这个前面解释了,因为建仓成本因素,一二浪是要被限制在一个区间内的。那么第五浪可不可以比第三浪还长呢?答:可以。&br&&br&这里还要牵扯到一个概念——延长浪。所谓延长浪,白话解释,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周期内,一、三、五浪中任意一个,且只有一个浪是可以细分出比其他两个推动浪更多的子浪出来,这个浪被称为延长浪。&br&&br&要点:&br&&br&第一、一定要在同一个周期图上。比如我用日线,就在日线上数,别下移到小时线。&br&&br&第二,在同一个周期图上,比如第一浪就是一条笔直的斜线,数不出细分浪来,那么第三浪出现了明显的细分五浪结构,此时我们可以说第三浪对应第一浪是延长的,但不能说它就是三个推动浪中最终唯一的那个延长浪。怎么理解?第五浪可以走出更复杂的细分浪,比如出现在细分第1、3、5浪中的任意一浪又出现次级细分五浪,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细分浪都是同一个周期图上能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事前,依然不能确定第三、五哪个是延长浪。但,不管是三浪延长也好,五浪延长也罢,对应第一浪都是延长的,所以在这种传统模式下,第三浪肯定不是最短的。&br&&br&而且还要说明一点,在一轮够级别的趋势中(至少是日线级,而且是持续数周的那种),必须有一个本级别的推动浪是延长的。比如说,在日线图里,我看一段上升行情中的三个推动浪都数不出来细分浪,都是标准斜线上去的,只是图形上符合数浪的标准。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此段上升行情可能只是反弹,去找前面的浪型来确认,看眼下这段行情大体处在什么位置上。第二,如果之前的浪型已经充分提示将要出现日线级趋势,那么眼下这段上升行情有可能就是第一浪中的第一子浪。&br&&br&&b&其次&/b&,由上面这段解释,引申出一个问题——第一浪可不可以出现延长,什么时候出现。&br&&br&可不可以就不用说了,当然可以。什么时候出现呢?两个经典时刻。&br&&br&第一、在超级建仓区。就像前面介绍的,超过5的单数个三子浪结构的三角/楔形模式,这种模式的第一浪就是延长浪,三子浪个数越多,那么它就越有可能成为三个推动浪中唯一的那个延长浪。也就是说,横的时间越长,三子浪个数越多,那么竖起来的时候,也就是第三第五浪的时候,模式就相对简单了——也许三五浪只是标准细分五浪结构;也许其中一个是笔直斜线上去的,比如连续板,或连续大阳,中间数不出同级细分浪,这种情况是比较多见的。&br&&br&第二,仍然是在超级建仓区,但不是三子浪结构,而是级别有大到小的连续一二浪组合。这种模式,形态表现为放平了的纺锤状,不像菱形顶那样的突兀,过渡的非常平顺,只是最后是收敛状,容易让人误认为二浪调整结束了,其实二浪还没开始了……&br&&br&这里再补充一个。在超级建仓区中,还有一个模式是连续的同级一二浪组合,很多组同级一二浪组合。称为同级,是因为时间、幅度和位置都是差不多的。这种图形很少见,但只要出现就是大行情。&br&&br&第三,在下跌后的反弹中出现。明显这里说的下跌后的反弹也是大周期的反弹,我一般喜欢用日线举例子,所以能在反弹中出现日线级的延长浪了,这就说明之前跌了多长时间,多么惨烈了吧,也是拜这几年商品所赐。商品从11年跌到现在,各种不常出现的反弹状态都玩了一遍。当然如果把周期缩到小时线或者15分钟,那例子就多了。&br&&br&在一轮幅度较大的,连续的,速度快慢都可以的跌势之后,出现一波反弹。注意,这里指的跌势,是一轮大幅上涨后出现的,535或335模式的ABC调整浪中的A浪,后面说的反弹是指B浪。B浪是三浪结构(无论A是三浪还是五浪结构,B永远是三浪结构,C永远是五浪结构),其中第一子浪(Ba)一般是五浪结构。由于位置处于深跌后第一次反弹,所以幅度会比较大,容易出现其中一浪的延长。参见创业板指下半年走势(注:创业板暴跌开始到9月2日,这段是整个大浪级二浪调整中的A浪,其中细分为535结构)。&br&&br&前面说了,如果三个推动浪都没有延长,那么这种上升行情可能只是反弹。现在又要加上一点,如果三个推动浪中出现了一个延长浪,也不代表趋势会延续,一定要看位置,是超跌之后的反弹,还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的上涨。另外,我把这种超跌反弹出现延长浪,归在第一浪延长的大类中,有点不严谨。说超跌反弹后的第一浪,是对应整个B浪的Ba说的,它是B浪中的第一浪,且一般为5浪模式,说延长,是指这个5浪模式的Ba延长,具体其中是哪个子浪延长,这又是事前确定不了的……只能说,有可能出现在第一子浪延长。&br&&br&B浪反弹,Ba向上,Bb向下,Bc向上,组成三浪结构。C浪继续跌,为C1-5的五浪结构。&br&&br&那么说完第一浪延长的几种情况,后面第三、五浪怎么发展呢?前两种情况好理解,虽然第一浪时间长,但幅度小,第三浪或第五浪会轻而易举的超过这个幅度。那么当第一浪出现纵向延长,也就是幅度非常大的情况了呢?&br&&br&其实很简单。上面介绍了一浪纵向延长的情况出现在什么位置中——超跌反弹。为什么?因为这种上升行情是不需要横盘建仓的,主力做的就是短线,而且多是左侧入场。快拉快跑快出货,因为他们知道后面还得跌。而且,这种行情,拉抬是不需要费多大力气的,因为太多的人想抄底,还有多头回补的,都不需要动员。&br&&br&那么他们的利润主体在哪块?第一浪延长中的一部分+整个第三浪+第五浪中的一部分。主力抄底,即便是左侧进场,后面拉升,成本也不会是在相对低位的,这个好理解。具体能在什么位置,可以用筹码分布做判断,这就看主力水平了,无法一概而论。第三浪的幅度是要被吃掉的,最后在第五浪上出货。一定要尽力出完,本身抄底就扫不了太多筹码(相对于趋势建仓),高位也好出,再有,不能迟疑,再掉下来就有可能板,出不去了。&br&&br&这种在第五浪出现的抄底跑路,和高位套牢盘跑路的双重抛压,就注定了第五浪幅度不会太大。但第三浪是主力要完全吃掉的,能拉多少就拉多少,所以遇到买压明显大于抛压。我虽然无法用绝对明确的证据证明,但只从抛压大小和推动力强弱这两方面看,这种反弹的第五浪幅度是干不过第三浪的。&br&&br&有个基本的幅度测量模式。在大周期,或者高低点幅度距离较大的图上,推荐使用对数坐标。而在对数坐标中,各推动浪幅度的比例并不是黄金分割比例,而是1、2、4……倍的比例。在大级别趋势中,必须有一个延长浪的原则下,延长浪一般为其他两浪的2倍或4被,且通常情况下,非延长的两个推动浪是基本等长的,其中如果第三浪是非延长浪,那么另一个非延长浪的幅度是小于等于第三浪的。通常三个推动浪的比例为1:4:2,但眼下这个年头,大概率事件也不是特别靠谱的,哈哈哈。&br&&br&&b&第三条,第四浪不会进入第一浪范围内。&/b&&br&&br&这个又得分情况说了。第四浪进步进入第一浪范围内,取决于两点。&br&&br&第一,第二浪是什么样的?&br&&br&调整浪是灰常复杂的,但无论怎样,调整浪大体可分为三浪结构,只是其中的每一个浪,都可以出现非常规形态,或者是延长浪形态。那么当第二浪出现非常规平坦型,也就是B浪反弹创新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清此时的浪型结构。也就是说,你看到的阶段高点有可能是B浪高点&b&(&/b&&u&这是通过浪型完全可以判断出来的,不需事后判断,因为B浪是三浪结构,第五浪一般是五浪结构,除非是三浪模式的衰竭五浪,这次上证高点前的5月8-27日就是这样的情况,包括后面C浪中的C5——9月9-29日这段。我之前的图,对上涨第五浪不是这么画的,但也无所谓,并不妨碍后面的判断,这也是身边一位研究波浪20年的老师傅给我指出的问题&/u&&b&)&/b&,而如果你把这个高点当成了第一浪高点,那么你就有可能发现四浪调整到“一浪”的范围内。实际上只是跌破了B浪高点而已。&br&&br&这里就明白了,第一种情况是人为的判断失误。&br&&br&第二、第四浪是什么样的?&br&&br&当第四浪为超级延长浪,尤其是C浪延长时,那么,是可以进入一浪区的。上面说了,C浪一定是五浪结构,但波浪理论没说一定是标准三浪推动的结构,而是任意模式,只要是五浪,而且可以比五浪结构长。也就是说,C浪可以是三角/楔形结构。一提这个模式,我就头疼,真的不好数,到底是几组三子浪……&br&&br&为什么C浪延长可以进去?此C浪非推动浪,因为短期空头是在A建仓,B加仓,在C末期开始出货。但主力多头还没走了。这个位置是他们刚出货的阶段。但,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二浪调整的是不是很深?如果是,并与此同时发生第四浪延长,那么C的目标就是要进入第一浪区域内,因为这是洗了一把大牌,同时说明了,第五浪将是一波超级延长浪。整个五浪中的三个推动浪比例可能为1:2:4(甚至更大)。&br&&br&首先说,五浪没走完对不对,我在一浪拉了一些,三浪吃了大部分。但我知道(或者说预判)标的的基本面将会有异样。好,我把价格按住,把图做坏,赶走跟风盘,同时我了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获利筹码,在合理的位置买入更多的筹码,分批悄悄的买入。而什么位置算合理呢?当然是一浪区了,因为那个位置的溢价低啊。那么主力会把C引下来,同时造成坏图,加快筹码换手。这样洗,即能洗出更多的筹码,又能靠盈利买入更多的筹码。前面二浪的深调,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筹码,你就可以想象,未来五浪会是什么样子。&br&&br&另一种情况,都对标的预期看好,所以引来了新主力,抢筹。或许在一浪中就开始抢,总之,第四浪是决战的地方,让实力弱的主力获利了结出去(这还算比较人道的),强主力借机用少量筹码造势砸价,目的还是为了在比较合理的位置获得更多的筹码。抢筹,前期肯定是付出高昂代价的,所以你仍然可以想象,未来五浪会是什么样子。&br&&br&再一种情况,如果是纯多空主力对决,把图做成这个样子,那就需要仔细研究下基本面情况了,肯定只有一方是对的,我别站错队就行。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商品、外汇市场。&br&&br&这里特别说明一点,看到一位答主说商品外汇市场走势的影线问题,四浪可以进入影线区。这点是这样解释的:能看到进入影线,而不进入实体,那么这个影线就2浪A中的细分浪,也就是说,2浪A是b浪创新高的abc模式,也就代表这是个335模式的2浪,这样能验证之前数浪是不是数对了……&br&&br&如果出现进入实体的情况,那就是前面说的多空对决,也就是说多空双方对于基本面的分歧太大,以至于一波完整五浪都走不出来。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我们之前预期的五浪行情已经失败了,而当下的第三浪高点,就是这个阶段的高点,那么这波上涨行情就变为了三浪结构,而什么浪型是三浪结构呢?A或B,对吧,这就可以把当下这段上涨行情并入某一级的A或B浪。&br&&br&有一点是要说明,没有任何一个价格是随便出来的,即便是影线,即便是按错键了……&br&&br&第三,与第一的况类似,就是误把五浪高点当作第三浪高点了。&br&&br&这点也没啥可说的,就是你看到“第四浪”其实是调整A浪,可以跌倒一浪区的。这里只能说,还是要不断加强对浪型结构的认识。&br&&br&第四、都说到这里,干脆就把五浪后的C浪说说吧。因为AB没啥可说的,都是主力出货/诱多出货的阶段,着重说C。&br&&br&还是那句话,这个C不是用来建仓的,反而多是散户间的踩踏,甚至后期形成僵尸状态,成交非常低迷。而此时的C,对第一浪的价格区间非但没有威胁,反而会起到巩固作用,因为此C不含主力多头,也没有主力空头,只有被套的散户。如果新的主力多头认为未来市场整体行情会有起色,现在是建仓的好时机,那么他们会将C引到哪里呢?原先一浪的价格区间内是非常好的吸筹建仓区。&br&&br&为什么要主动将C引入到一浪区?&br&&br&因为一浪区是原先主力多头的建仓区,原主力认为这个位置区域的价格,对于当时的标的实际价值是合理的,甚至是被低估的,对吧。经历了一轮上涨,透支了预期,价格开始回调。那么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当价格重新开始趋于合理的时候,会不会吸引新旧主力多头重新介入,肯定会的。那么如果标的的实际价值(或者说基本面情况),在这段时间内还是提升了的,或者说是比之前还要被低估了的,那么主力多头在原一浪区内建仓,预期收益是不是要比之前更多?大概率是的。所以他们会想办法把C浪引进来,而且比较容易,因为此时已经没有人气了。那么后面,主力多头必然会长期蛰伏,做一个超级一浪延长,持续的单数个三子浪或者1212浪的叠加组合……&br&&br&虽然标的价值是延续的,但做价的主力可不一定是延续的。当然这是在时间周期不是太长的情况下说。如果一个标的企业的业绩是比较稳定的,而且是始终良性发展的,那么在它的存续期内,价格是不断上涨的,这符合道氏理论。也就是说后面的主力做势,永远会比之前的主力成本要高。这点在图上不一定能反映出来,因为在不断的除权、分红等行为后,可能价格变动不大,但股本变化灰常大。&br&&br&我们常说的下跌趋势,其实是比对应的,之前的上涨趋势级别小的,并不是同一个级别。道理很简单,因为比上涨趋势少了两浪啊。那么下跌趋势到底是对谁的调整?对哪一段的调整?&br&&br&当我们能看到均线系统多头排列的时候,基本上是在上涨趋势中的第三浪,而到第五浪时就很难形成完整的多头排列了,中间要么短中期均线相交,要么出现断头铡。当我们能看到空头排列的时候,基本上是出现在C浪上,而A浪很难出来空头排列,时间和幅度都不够。所以,A对应的是第五浪,C对应的是第三浪。为了配对,B和第四浪配,但这两浪没有什么调整关系。最后留下了第一二浪。此时,即便C最后进入了一浪区,也很之前的一轮完整八浪循环没关系了,浪型是连续的,但势不是连续的。&br&&br&上面这些,希望我能把这三点解释清楚了,其实是还有很多内容的,但先说这么多,以后有机会再说。就这点东西,我熬夜码了三个多小时,还没配图……&br&&br&另外,股票、商品、外汇;指数,个股。波浪理论通用,原则通用。
谢、邀这把要开长篇了。第一条,不难理解吧。谈到五浪模式,必然是某一级别中的趋势行情,论趋势行情特征,波浪的解释符合道氏理论——上升趋势中,高点不断升高,低点也不断升高;反之亦然。所以就第一条来说,符合这条原则不止是波浪理论的要…
知乎的股票栏目太可怕了。。。&br&从一开始的如何系统学习股票,到如何预测牛市终点,再到知乎有哪些股神,然后是如何迅速翻倍,现在又来个怎么样才能稳赚不赔。。。&br&&br&这股市是你家后花园吧?&br&&br&无非就那么几点:低位买,跟着大势。&br&&br&不过基本上也是废话,你以为是底的时候结果只是半山腰,等到你受不了了以为大势不行了的时候结果开始反转了。&br&&br&&br&没有干货,对不起,你们所谓那些画k线图什么的干货我写不出来,我唯一想说的就是:你们还是销户吧。&br&人家机构那么多研究员凭什么让你一个天天来网上求股神的人赚钱?你觉得公平吗?
知乎的股票栏目太可怕了。。。从一开始的如何系统学习股票,到如何预测牛市终点,再到知乎有哪些股神,然后是如何迅速翻倍,现在又来个怎么样才能稳赚不赔。。。这股市是你家后花园吧?无非就那么几点:低位买,跟着大势。不过基本上也是废话,你以为是底的…
泻药。。。&br&&br&昨晚喝多了点,答了题主一个问题,今晚把这个问题补上,虽然也喝多了点吧。。。&br&&br&关于技术分析的问题,争议很大——这不是现在的事,已经争论好几十年了。相对来说持否定态度的人比较多。开始我还想反驳反驳——年轻气盛嘛,现在想想,真没必要了。费那劲干啥?愿意用就用,不愿意用就算。法无定法,赚钱就行。不用狂热的赞同别人,更不用玩命贬低别人。人家用自己的交易方式做,赚钱不就行了,好坏都是他自己承担,跟我有什么关系?&br&&br&我在知乎上分享了一些技术分析技巧(虽然没写全吧),分享的东西,至少对我来说是有用的,能够盈利的,是我几年下来的总结。因为初级交易者,就是还没有形成稳定盈利策略的交易者,所经历的困惑,迷茫,信心缺失,我都经历过。心理调整,得靠交易者自己,但技术上,我还是能贡献一些东西的。现在想来,确实是无用功。&br&&br&回正题。关于背离,各种指标背离,简单的说,就是短线盈利的人跑路,逆势的人进来。不管涨跌,没有反向动能,哪来的背离?现在常用指标,多数都是以均线为基础的。均线代表什么?短中长期交易者的持仓成本,这是已经真是发生的交易,已经确定的事,均线出现逆向运动,就说明逆向单进场了,那不就是背离吗?背离啥意思,就是现在不沿着原趋势运行了。不用想的太多,认为背离有多么玄妙,根本就没那么复杂。&br&&br&逆向动能出来,观察动能力道大小不就行了。动能强,就有可能逆转原趋势,不强,调整完了继续原趋势就是了。&br&&br&通过背离发现风险,做保护或者抓一段背离产生的利润,这有什么不对?这是非常正常而且必要的策略,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大部分人会鄙视这个,想不通。不保护,CHF可以爆,119的IF也可以爆,你能抗得住就行,没人拦你。弘业那边有个大户,119前的周五,满仓多,周一低开,又补了一千万进来,最后1700+W的户浮亏一千多万,后面几天涨,浮亏又收回来了,这样的人有,人家能抗,外面还有钱盯着,你行吗?先不说承受力的问题,明显的日线背离,即便不抓,也得做个保护吧。虽然最后也可能是赚钱出来,但这是做期货吗?这是交易吗?有人说用指标是在赌,那这种操作跟赌又什么区别呢?后几天不涨,那不就等着爆吗!!!再说,又有几个人能抗的住,没多少大户,千万的户还不算少,上亿的就那些,都别装X,期货圈就这么大。有钱人是不少,但没多少敢把大资金扔期货里的,除非他是现货商。&br&&br&又说远了……关于金叉死叉。我一直没系统说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是要单列出来说的。这里简单说说吧。我在题主提的另一个问题里,提到过死叉&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774&/span&&span class=&invisible&&1753/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简单说,金叉死叉,在单边市和震荡市中都管用,只是幅度不同。&br&&br&单说MACD。震荡市先出背离,再叉。这个很好理解,Dif和DEA是有距离的好不,Dif趋近DEA,柱状线先减弱,背离开始,逆势单就可进场。反向动能持续跟进,Dif和DEA就叉上了,逆势单加仓,没进的也可以进。叉完了,观察反向动能,还能不能持续,用震荡区间内的重要关口卡位,能持续,就继续拿,不能持续,就是价格不能跟进了,立刻离场。震荡市中,可以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最后一次叉上之后,价格没变化,或者说价格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小幅震,用时间耗,让Dif和DEA叉上,时间换空间是吧,后市那就要突破了。这里虽然没有逆向运动的空间,但你不能说没有背离,背离已经出现了,只是有人在顺势接单,力量很强,没把空间打出来,只是耗时间。&br&&br&单边市一样,先出背离,再叉。只是回调幅度比震荡市更小,尤其是行情强势,可能根本就没回调幅度,只是时间换空间,但MACD仍然是叉上了。因为时间一长,就把中线持仓成本摊平了,Dif和DEA都趋向走平,那不就很容易叉上了吗?这里同样是出现背离了,只是让时间化解了,交叉后,价格没有反向运动,那就要按原趋势方向进场。因为你抓了背离,离场后,也要按原趋势做,现在没有背离空间,那就直接按原趋势做不就完了。有人说金叉不一定要多,死叉不一定要空,没错,但你得把道理想明白,不是说背离或者交叉不准,指标反映出问题后,要看价格(K线)是怎么表现的,有的用回调幅度体现,有的是时间换空间,最重要的是看哪个方向的力量强。&br&&br&技术分析,就是通过图形,指标,分析市场动向。因为你无法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已经确定的事,已经成交的价格,由此推断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人鄙视技术分析,崇尚基本面,价值投资,没问题,只要你能搞清基本面。可以肯定的说,你所掌握的基本面信息,涵盖的内容更少,准确性更低。即便掌握全面了,也不一定能赢。&br&&br&去年,不说是谁了,有个曾经的牛人做PVC。这玩意成交量小,好控盘。他自己手里有十几个亿,基本面看空,大趋势也是空,没问题吧,那就放手做空,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把价格压到板上。可空进去就涨,补仓还涨,再补还涨,最后没爆也差不多了。他退出来就一路跌,被现货商玩了。基本面没问题,他研究的很透,但结果呢?用基本面也好,纯技术分析也好,都是跟势,别总整天老做梦,你敢冒头,别人就敢干你。既然是跟势,那就谁也别说谁了,做法都一样。
泻药。。。昨晚喝多了点,答了题主一个问题,今晚把这个问题补上,虽然也喝多了点吧。。。关于技术分析的问题,争议很大——这不是现在的事,已经争论好几十年了。相对来说持否定态度的人比较多。开始我还想反驳反驳——年轻气盛嘛,现在想想,真没必要了。…
1.你要养成一个放弃相机AUTO档的习惯,把你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几个需要靠自己调节来拍照的档(M档 A档 S档 P档).我建议新手的话就长期选在A档(光圈优先)上.等到自己有一定进步,能在各种光线条件下熟练拍照以后,再去根据自己的需要换成其他档。&br&想要拍一张用光合理,不拍得太白也不拍得太黑的照片。需要熟练运用这三个变量:&b&光圈&/b&(就是我在上面和你说的那个光圈优先的“光圈”)、&b&快门&/b&、&b&感光度&/b&(ISO). &br&
光圈在你相机的显示屏上应该是以“F后边加一个数来表示”。光圈说白了就是能让你的照片后边变得更虚的一个量。你应该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拍的照片人物是实的,后边背景是虚的.这就是大光圈的效果。需要向你提醒的是,光圈越大,F后边的数字越小.同时大光圈也会帮助让照片显得更亮,所以在强光的环境下,你的光圈大小要慎重。&br&
快门,这个概念你在生活中应该有接触。快门越快,显示屏上的数字越大,越能拍到一瞬间的照片。快门如果太慢(一般1/40秒及以下),你手不稳的话可能会拍虚,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用到三脚架。同时快门越快,照片越暗,所以你要选好环境光的强弱,或者用好另外两个变量的搭配来控制照片的明暗。&br&
感光度(ISO)就不给你解释原理了。你就记住,感光度的数字越大,你拍的照片就越亮,越适应于暗的环境。反之亦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感光度如果过大(一般指超过800)照片的质量会下降,需谨慎。&br&2.&b&想要做好摄影最重要的就是,拍,勤拍。&/b&拍出问题了以后再到书中,说明书中找答案。一个我在摄影上对我有教导的人跟我说过,&b&你有多少的快门次数就有怎样的水平&/b&。现在已经不是胶片时代了,数码时代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有反悔的空间去重新弥补。所以,不要吝惜你的快门次数,多拍,多练,技术自然就上去了。&br&3.多看别人的图,看完了不要就过去了,要去琢磨别人的构图,别人想表达的想法。这方面,建议你多看国外人的照片,我上的比较多的是Flickr网站和500PX网站,国内的图虫也不错.在模仿别人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风格,你会越来越有自己对摄影的体悟。&br&4.切忌浮躁。很多人一有了一点小成就,就高兴得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在人人,微博疯狂拿自己其实在别人眼中不怎么样的图片刷屏,很惹人嫌。有一点进步之后,周围人的赞美自然而然会来。但这时候自己要清楚自己的水平到底是怎样的,不要被别人的夸赞冲昏了头脑,做出一些以后想起来会觉得“白痴”的事情。在这上面,摄影和做别的事情都是一样的。谦逊的人终归是更容易进步的。&br&5.刚开始拍照,真的没必要去看什么摄影书籍,学构图什么的对一个新手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多拍,多想,多看,多悟,构图会慢慢有进步。到时候再去系统的学习才有帮助。&br&&br&一下说了这么多,可能是因为我特别理解一个新手刚开始的无助。我刚拍照那会,周围一个愿意教我的都没有。我也是自己慢慢一点点摸索出来,上面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自己摄影时间也只有3年,可能一些观点稍显稚嫩,也请各位影友指正!
1.你要养成一个放弃相机AUTO档的习惯,把你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几个需要靠自己调节来拍照的档(M档 A档 S档 P档).我建议新手的话就长期选在A档(光圈优先)上.等到自己有一定进步,能在各种光线条件下熟练拍照以后,再去根据自己的需要换成其他档。想要拍一张…
来自子话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像媒体封面上的标题,空泛而不精确。什么是“下一个苹果”?有偶像级别的 CEO,有可望不可及的创新能力,有蔑视整个产业的气魄,有让消费者抢着掏钱的魅力,还是有惊人的利润率和现金储备?如果都算上,恐怕不会,但是亚马逊已经做到了许多。
&br&&br& 1) 贝索斯在首页的公开信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世界上有两种公司:一种努力让顾客多花钱,一种努力让顾客少花钱。两种思路都能行得通。但亚马逊无疑属于后者。”(There are two types of companies: those that work hard to charge customers more, and those that work hard to charge customers less. Both approaches can work. We are firmly in the second camp.)前者不必说,当然是指苹果。
&br&&br& 1.5) 如张亮在另一个问题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1986&/span&&span class=&invisible&&545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中所说,这个说法有误导,不要把两个公司对立起来。确实如此。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营销标语,甚至是用乔布斯的思路回敬了乔布斯。对于定价,下面展开说。
&br&&br& 2) 如果围绕着 Kindle Fire 说,那么在这个领域内,表面上,亚马逊的硬件定价策略,和苹果有很大不同。一个平板(或说“类 iPad 产品”)卖 199 美元,加上亚马逊是这个领域里的新军,不具备很强的议价能力,很明显,他们在亏着本卖硬件。他们指望着从平板带来的内容购买和广告展示上把钱收回来,而苹果指着第一票就有足够高的利润。
&br&&br& 3) 往前推一步,亚马逊是“书贩子”出身,在内容制造业(似乎说“媒体业”已经过时又不恰当)摸爬滚打多年,他们这方面的资源也是苹果所不具备的,正如苹果的硬件制造资源是亚马逊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齐的一样。那么这决定了亚马逊可以指望靠内容回本,苹果就差点儿意思。你从两家的图书和影视内容池上可以看出很大差距。
&br&&br& 3.5) 补充一点,亚马逊的 Amazon Prime 会成为很强的杀手锏:免费试用一个月,然后你可以选择是否缴纳 79 美元的年费,无限量地观看亚马逊的数字影音内容。我已经被撩拨到整个人都要燃烧起来了! &a href=&///?target=http%3A///gp/help/customer/display.html/%3FnodeId%3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p/help/cust&/span&&span class=&invisible&&omer/display.html/?nodeId=&/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谁会在试用之后说不呢?
&br&&br& 4) 追根溯源,从公司气质上看,亚马逊是靠数字驱动的公司,苹果是靠灵感驱动的公司。前者更像商人,后者更像艺术家。前者在过去几年中不断调整 Kindle 产品线的定价,来匹配消费者的需求。而苹果的产品虽然经历过调价,但这不是持续性的快速迭代,而多是战略层面的调整,然后陷入价格不变的产品更新——想想 iPod 和 iPhone 在推出不久后的降价。
&br&&br& 5) 到今天,亚马逊已然成为一家令人敬畏的公司。或许可以说,过去十年看苹果,往后十年看亚马逊。因为在乔布斯退休之后,是否出现下一个天才,将一家公司带入 Tiny Wing 里那只小鸟那样的疯狂跳跃,已经是听天由命的事情。在常规的可持续性的增长上,亚马逊模式会比苹果模式更有看头。而且,谁敢说贝索斯不是个天才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像媒体封面上的标题,空泛而不精确。什么是“下一个苹果”?有偶像级别的 CEO,有可望不可及的创新能力,有蔑视整个产业的气魄,有让消费者抢着掏钱的魅力,还是有惊人的利润率和现金储备?如果都算上,恐怕不会,但是亚马逊已经做到了许多…
个人拙见。&br&德州对于满仓党挺有教育意义的,烂牌臭牌就别all in啦,胜率低,容易死。&br&玩多了就认识到:首先,你要活下去。其次,你要活下去。最后,等待属于你的那副好牌。还没完,赢了一局别得意,你要活下去。
个人拙见。德州对于满仓党挺有教育意义的,烂牌臭牌就别all in啦,胜率低,容易死。玩多了就认识到:首先,你要活下去。其次,你要活下去。最后,等待属于你的那副好牌。还没完,赢了一局别得意,你要活下去。
上一次这么风骚是日。
上一次这么风骚是日。
如果随机的抽取100名大学生,问他们最心仪的职业,可能很多人会把“&b&基金经理&/b&”放在比较高的位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个职业。&br&&br&&img src=&/6f8e3c53acfeabefeb48dd8e_b.png& data-rawwidth=&888&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8& data-original=&/6f8e3c53acfeabefeb48dd8e_r.png&&上图是福布斯统计的2014年全世界收入最高的10大基金经理。从他们的年收入(&b&4亿美金到13亿美金不等&/b&)大家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基金经理是如此令人羡慕的行业的原因了。&br&&br&总体来说,基金经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拥有骄人的简历,比如美国常春藤联盟的学位和华尔街银行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们看起来非常聪明,点评市场的时候经常一语中的。如果如此聪明的人中豪杰都无法战胜市场,那么还有谁可以呢?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基金经理经常被投资者和大众追捧的原因之一。&br&&br&通过基金投资自己的积蓄,在当今的金融世界里是非常常见的。事实上,在美国,大多数投资者(50%以上)会聘请积极投资的基金经理来看管他们的退休储蓄。&br&&br&&img src=&/cf77c1442c1aafadad08f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cf77c1442c1aafadad08f_r.png&&&br&上图显示,到2014年,美国的退休养老金计划把约55%的资产放在共同基金(Mutual Fund)行业里。大家都知道共同基金的主要投资目的即为战胜市场(例如,S&P 500指数)。所以总体来说,应该还有相当多的人相信基金经理能够创造价值。&br&&br&大家如何想是一回事,事实是否如此则又是另一回事。&b&基金经理战胜市场到底是事实还是传说呢?&/b&&br&&br&在分析这个问题前,我想先举一个我五岁儿子的实际生活例子。在新加坡,家长送孩子去补习或上各种培训班是非常普遍的,这几乎已经成为新加坡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没有上任何课外补习班,大多数人可能会感到惊讶。而上补习班的目的,自然是让自己的孩子在接下来的考试中,比如英语,数学或者科学上面占得更大的优势。&br&&br&&img src=&/8700dfabd1e2a0a52f4a5_b.jpg& data-rawwidth=&645&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5& data-original=&/8700dfabd1e2a0a52f4a5_r.jpg&&&br&问题是,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被送去这些补习班,那么这就几乎等于每个孩子都不被送到任何补习班。这就是新加坡父母面临的难题:如果你不把孩子送去补习班,你可能会输给其他那些正在这么做的父母。但是,如果每个家长都选择这样做,那么大家除了从日常开支中多付出一笔额外的教育费用外,对孩子的帮助并不一定有多大。因为每个家庭的付出都互相抵消了。&br&&br&这其中的主要的原因是,孩子间的竞争是相对的:最终决定孩子是否能够上好的大学的,并不是你的孩子知道多少,而是你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起来谁知道地更多。因为说到底,优秀的中学和大学的空间有限,&b&即使整个国家的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级别的神童,他们仍需要根据由相对分数决定高低的考试来做出区分&/b&,最后总有一些更“蠢”的或不幸的爱因斯坦可能会错过大学。&br&&br&为什么我会举出这个例子?因为基金管理行业面临着相似的窘境。要成为一个真正好的积极基金经理,关键并不是这个经理有多好,而是他和其他经理比起来是否更好。&br&&br&&img src=&/2cd4f4baafcc0e8dc0b5b_b.png& data-rawwidth=&844& data-rawheight=&4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4& data-original=&/2cd4f4baafcc0e8dc0b5b_r.png&&&br&&br&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基金经理呢?首先这位经理一定要聪明和勤奋,这是最基本的。但是每个经理都很聪明勤奋呢,这就需要其他辅助因素了,比如:&br&&br&1)良好的团队支持,包括证券分析,交易操作,后台执行等;&br&&br&2)大量高品质的数据,无论是从Bloomberg,Reuters,Wind, 或者FactSet,MSCI等数据提供商得到的数据。如果经理能获得其他人没有的数据(比如覆盖到过去300年的分钟级别的股票交易数据),或同一时间比其他人处理更多的数据,或以上两者同时具备,那么该基金经理就能够获得一定的优势;&br&&br&3)优秀的IT基础设施,能让经理在每分钟更快,更早的处理信息,等等。&br&&br&4) 基金经理要想让更多的投资者知道自己的存在和业绩,不可避免的就需要花大力气和成本对自己提供的服务进行宣传。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基金行业是广告行业的大金主。大家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的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上经常看到各种基金的名字和业绩,而事实上越是有名的基金在这方面的开销就越大。&br&&br&事实上,在基金经理这个行业周围,有一个巨大的产业群正在提供上面提到的那些服务来帮助这些经理在这日复一日的竞争中变得更高更快更强,而这些所谓的帮助可能是没有尽头的。&br&&br&问题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得这些帮助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要么需要聘请更好的人才,或者购买更多和更好的数据,或者投资更新你的的IT基础架构,或以上全部。所有这些资源都需要财力的支持才能够获得。&br&&br&那么谁来支付这些费用呢?钱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b&答案是:它必须来自于投资者&/b&。&br&&br&基金经理最后是要盈利的。如果基金经理持续亏钱,那他就会面临坐吃山空的危险,正所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很可能会关门大吉。事实上,这正是基金行业内部的秘密之一:美国的基金行业平均每年大约有7%-15%的基金被关闭,同时每年也有差不多相同数量的新基金成立。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基金经理在2-3年以后关闭基金再另起炉灶几乎成为了很多经理的职业规律。换句话来说,成功的基金经理靠投资人养着,失败的基金经理推倒再来,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正在搏上位的基金经理,都需要投资者供给资金以养活他们。而基金经理要想获得比同类更好的业绩,则他们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以提升自己的团队,装备和宣传手段。&br&&br&而这就是基金经理们的致命弱点:如果所有的经理都配备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各种资源,无论是更多的数据,更多的分析师,还是更先进的IT基础架构,那么他们的作用往往会相互抵消。因此大多数基金经理在扣除其成本之后只能向投资者提供及其平庸的回报。&b&在这样的游戏中,只有“傻”钱才会去投资基金经理&/b&。&br&&br&&img src=&/594f8d770dc2de6e7bb58c_b.png& data-rawwidth=&784& data-rawheight=&5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4& data-original=&/594f8d770dc2de6e7bb58c_r.png&&&br&&br&例如,从上面Woodsford的Meta分析图表显示,大多数研究(只有少数例外)发现∶基金经理们的回报要么和一个被动的市场指数(比如上证50)回报差不多,要么还不如一个被动的市场指数。&br&&br&但是你可能会说,你上面提到的只是行业的总体和平均情况,这样的问题在我个人身上并不适用。在我自己的投资历程中,我就亲眼看到过很厉害的基金经理,或者甚至投资过明星级基金经理。&br&如何识别一个基金经理是真的有水平还是只是运气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打个比方, 截止2012年底, 美国有大约7238个基金,中国也有数以千计的基金,而且每个基金的经理都自称为最好的经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将凤凰和野鸡做出区别呢?&br&&br&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很多投资者会依赖“历史经验”来帮助他们做出判断。比如他们会关注基金经理的背景:如学历,工作经验,投资经历或是公司历史和名声。不幸的是,大量的证据显示这类“历史经验”在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时并不很有用。因此,大部分的投资人在选择基金经理时基本处于一个盲人瞎马的状态。&br&&br&那么我们如何用更科学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让我们先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的Information Ratio(IR)是0.5,我们需要观察多少年的投资数据来证实他是真正有水平的基金经理?&br&&br&如果你不熟悉这些专业词汇,请让我在这里先来解释下。一个基金经理的IR是依据下述公式计算出的:&br&&br&&img src=&/cefbe32de9feb540bd7effff_b.jpg& data-rawwidth=&211& data-rawheight=&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1&&&br&&br&IR是指信息比率,分子中的α是指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也就是基金经理高于某一个基准,例如上证180指数之上的收益),分母中的σ(也叫作超额误差)是指α的标准差。&br&&br&&b&一个好的基金经理,超额收益应该大于零&/b&。毕竟,如果这位基金经理连大盘指数(比如上证50指数)的回报都无法超过,那么我们投资者基本就没有理由把自己的钱交给他管理了。我们假设一个基金经理的年平均超额回报率为2%,波动率为4%,可得出信息比率IR为0.5。这个基金经理算是一个极佳的经理。各类研究表明,信息比率为0.3的基金经理排名就可以达到该国所有基金经理的前10%或前25%,因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样本不同而有所差异。更别说IR达到0.5的基金经理了。但为方便讨论问题,我们先假设这个基金经理取得了0.5的信息比率IR。&br&&br&&img src=&/9bd6ca6b7e79bcc8b6cad0e_b.png& data-rawwidth=&189& data-rawheight=&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9&&&br&&br&下一步是计算观察样本的数量。上过大学统计学课程的朋友们应该对上述公式不会陌生。为达到95%的置信水平,需要T检验的相应界值为1.96。因此,依据0.5的信息比率,需要的观察样本数量(N)大约是16。换句话说,&b&我们需要该基金经理过去16年的投资数据才有95%的信心确认该经理真正有投资水平而不只是运气好而已&/b&。&br&&br&现在您大约能了解为什么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如此困难了,实在是因为极少有投资人能观察到基金经理过去16年甚至更长的真实投资回报。更不用说这只能给予投资者95%的把握,还有5%的可能是这个经理极其幸运所以达到了超额的回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选择基金经理是否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资者的运气。&br&&br&现在让我们看一些真实的例子。&br&&br&&img src=&/2fb3ebc1b88ee5_b.png& data-rawwidth=&741& data-rawheight=&4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1& data-original=&/2fb3ebc1b88ee5_r.png&&&br&上述图表是富达麦哲伦基金(Fidelity Magellen)的历史回报。蓝色的柱状(左轴)代表该基金每年超过或者落后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回报数量。红色曲线(右轴)代表该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横轴是年份。麦哲伦基金是世界基金产业的巨人之一,曾经由彼得林奇(Peter Lynch)掌管。林奇先生从1978开始管理该基金,直至1990年退休。在这13年中,林奇先生以平均每年13.3%超过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的收益,年波动率大约13.3%。因此,林奇先生的信息比率IR是1。&br&&br&问题在于当投资者有充足交易记录足以证实林奇先生的投资能力时,他已经退休了。我们可从上图看出,麦哲伦基金的规模在1990年之后迅速增长,在1999年到达巅峰总值约1000亿美元。在年间,该基金的超额回报只有每年0.8%(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信息比率IR为0.12,看起来相当平庸。&br&&br&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学到什么?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吧:&b&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出色的基金经理,但是投资者想要发现他们并且从中赚钱是十分困难的&/b&。在麦哲伦基金这个例子中,大部分投资者在1990年以后才开始陆续购买该基金,而他们得到的业绩是相当平庸的,和林奇先生在退休前达到的基金业绩判若两个世界。&br&&br&下面再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br&&br&&img src=&/c74f29ce8cee37d096a1e8_b.pn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4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c74f29ce8cee37d096a1e8_r.png&&&br&&br&上图记录的是美盛集团(Legg Mason)的价值信托基金(Value Trust Fund)的历史业绩。蓝色柱(左轴)代表该基金每年超过或者落后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回报数额,红线(右轴)则代表该基金管理的资金数量。该基金的经理比尔米勒(Bill Miller)先生是美国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之一。&br&&br&从,他掌管的该基金连续15年超过其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这个业绩即使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是十分罕见的。截至2005年,米勒先生的价值信托基金(Value Trust Fund)凭借每年5%的超额回报,达到了0.84的信息比率IR。如此出色的成绩使米勒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字。&br&&br&问题在于当你发现米勒先生的天才时,已经错过了投资他的基金的最佳时机了。从上图可知,该基金的资产在2007年达到巅峰值200亿美元。年的平均超额收益(米勒先生在2011年从价值信托基金退休)和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相较,大约为每年负7.1%,信息比率IR为负数。如果分析从的全部数据,其年平均超额回报为1.54%,信息比率0.16,实在不能算是多么出色的基金。&br&&br&重要的话再说一遍:&b&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少优秀的基金经理人,但是投资者想要通过发现优秀经理人来赚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b&&br&&br&有读者问,你为什么不举几个中国基金经理的例子呢?&br&&br&这是一个好问题,回答也很简单:在中国有像彼得林奇和比尔米勒这样,拥有如此长时间真实超额回报的历史业绩的基金经理么?如果您觉得有,欢迎私信我,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br&&br&另外有个读者问:为什么要举彼得林奇和比尔米勒这样出色的基金经理人的例子?&br&&br&这也是个好问题,回答也很简单:如果广大投资者无法从像彼得林奇和比尔米勒这样的基金经理那里赚钱,那么他们通过投资其他基金经理来赚钱的概率有多高呢?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约有300多名基金经理供投资者选择。彼得林奇先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这300多名基金经理每个人都试图说服投资者他是未来的彼得林奇。投资者投资基金取得超额回报的前提之一,是需要从这300多名经理中选出真正的明日之星。鉴于当时林奇只是管理区区2千万美元,我们大约可以得出结论那时候并没有多少投资者发现了林奇的天才。事实上那些少数的投资者可比另外大部分没有投资彼得林奇先生管理的基金的投资者们幸运多了。今天,我们面对成千上万的基金经理,挑选出下一个彼得林奇或者比尔米勒的概率有多大呢?聪明的投资者们,需要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br&&br&我的专栏:&a href=&/?target=https%3A///column/2831714/& class=&internal&&证据主义投资哲学&/a&
如果随机的抽取100名大学生,问他们最心仪的职业,可能很多人会把“基金经理”放在比较高的位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个职业。上图是福布斯统计的2014年全世界收入最高的10大基金经理。从他们的年收入(4亿美金到13亿美金不等)大家大概可以理解为什…
来自子话题:
首先明白,市值反映的是投资人对企业&b&未来盈利能力&/b&的预估。&br&因为京东经营多年,没有一年&b&真正的盈利&/b&(2013年如果去掉政府财政补贴,仍然亏损),和苏宁国美等线下实体店差不多的运营成本,让人对京东盈利难有预期。所以投资人无法按照亚马逊的市盈率给予京东较高的估值。一直到2010年,京东都保持了200%的发展速度,所以那时融资的估值也高达100亿美金。而近三年京东增速大大放缓,投资人对其发展前景不够看好,估值也停滞在百亿不前。&br&唯品会则实现了盈利,且仍然高速增长,2013财报超出华尔街预期,所以受到了投资人追捧,市值连创新高。&br&&b&京东需要做两件事:1、像亚马逊一样垄断B2C市场,现在已经笼络了主要对手易迅网。2、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毛利率,实现稳定盈利。做好这两件事京东的估值很快就会得到提升,冲击300亿美金不成问题。&/b&&br&京东想实现盈利短期内仍然较为困难,主营的3C数码业务是标准化程度很高的品类,很容易和其他网站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毛利率被严重压低,加上投入巨大的物流成本,实现盈利很困难(一号店也面临这样的境遇);图书音像业务面临另外两个更强的对手当当和亚马逊的竞争;利润最高的非标准化品类——服装家居,则面对着淘宝、天猫、凡客的挤压;躺着就能赚钱的POP平台,也受到了天猫的强力阻击。&br&在2011年以前,京东虽然亏损,但是依靠着用户增长红利实现了野蛮的增长,投资人出于“有用户就有一切”的想法以及亚马逊模式的成功范本,对京东抱有极大期望,并给出了在当时很高的估值(百亿美金)。而现在则进入了需要靠精细经营、提高利润的阶段,投资人发现:京东增速放缓,盈利依然老大难。所以市场对京东的估值也就停留在了100亿美金。&br&相比之下,唯品会经营的是高利润的、非标准化的服装鞋帽等品类。这种品类本身就容易实现盈利。&br&说的直白一点:&br&&b&“赚女人的钱永远比赚男人的钱容易。”&/b&&br&&b&唯品会是在赚女人的钱,京东是在赚男人的钱。因此,唯品会的盈利前景更被看好也就顺理成章了。&/b&
首先明白,市值反映的是投资人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估。因为京东经营多年,没有一年真正的盈利(2013年如果去掉政府财政补贴,仍然亏损),和苏宁国美等线下实体店差不多的运营成本,让人对京东盈利难有预期。所以投资人无法按照亚马逊的市盈率给予京东较…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促织》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促织》
谢邀。&br&&br&关于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争论,这里就不说了,没意思。争论了将近百年了,岂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何况到现在也没人能说清……&br&&br&这里从另一个侧面说说,先贴个图。&br&&img src=&/58c6ab3f22e227da2929_b.png& data-rawwidth=&1020& data-rawheight=&7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0& data-original=&/58c6ab3f22e227da2929_r.png&&图上各个大神,都曾在美股交易中辉煌过,没落过(除巴菲特老爷子外,虽然近些年也不咋地,但离输掉裤衩的地步还很远,因为他是把风险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收益。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这点,可巴老却不怎么说,坑人的地方也在这里,所以人们学不会他的方法,只记得买入了,忘了卖出规避风险。不是学不会,是没学全)。看图,看看他们都是在什么时期辉煌的。&br&&br&格雷厄姆的方框画小了,应该画到29年。我也懒得改了,这里说明一下。29年时,格老几乎破产,后面老爷子出书玩了,不过留了个好学生——巴菲特。当然后期格老重振辉煌,不过在他的人生中,股市,包括美国经济,就这么一次大规模的全面崩溃,可惜格老没躲过去……&br&&br&图里也忘了画上麦基尔了。73年出的《漫步华尔街》,就是图中说的各类大神开始出书的年代,70-80年代出了不少书,并都传为经典。十几年没有什么大行情,闲着没事,出书玩吧,哈哈,开个玩笑。&br&&br&当然,说7、80年代没行情也不准确,有次家喻户晓的股灾,不过相对幅度跟利弗摩尔的年代比比,也不算啥(图上是对数坐标),87年和07年的更小一些。插一句,这里面,真正靠做空赚得巨额利润的,或者说靠做空成名的,也就利弗摩尔了。你可以这么理解,做空是价值回归,也算价值投资的范畴。但利弗摩尔对价值投资的认识,与格雷厄姆比起来,差好几条街了,利弗摩尔被公认为技术分析的祖师爷之一。可讽刺的是,到29年,玩价值投资的格老毁了,玩技分的杰西倒是名灌华尔街……&br&&br&看图就能知道,时势造英雄。出现相对快速,或者慢速但持续性强的上涨行情,价值投资的圣人就出来了,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出现技分圣人,只是持续性不强,做到巅峰就主观了。这里不是说技分方法主观,而是使用技分方法的人主观了,这是两个概念。技术分析,从来都不会说肯定涨或是跌,只是说了一个大概率方向,同时为反方向行情做防备。可惜技分派总记不住这点,尤其是在巅峰时期。这是人性,长期成功,脑袋就昏了,其实价值投资者也这样,是人都这样。&br&&br&《漫步华尔街》写的很巧妙,表面上看,不但否定技分,连价值投资也是一带而过。这里应该正确理解麦基尔的意思。并不是否定技分或是价值投资,而是否定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求准确无误的这种想法。还是那句话,分析不是求确定性,而是求可能性。总抱着每笔必赢的心态,无论技分还是基本面,长期下来必输无疑,唯一肯定的就是这点。&br&&br&麦基尔说买入并持有(众标的推崇的是指数基金)是王道,这个也要分情况。如果你从二战后做指数基金(假设当时有),买入并持有,那么到现在你就是巴菲特。如果你在康乾盛世时买入并持有(假设当时有股市和指数基金),到现在十几代人你也缓不上来。&br&&br&换句话说,你现在很年轻,买入美股的指数基金,到7、80岁的时候,这几十年能保证美国经济长盛不衰么?如果出现百年衰退怎么办?子孙后代熬得住么?物极必反啊。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几十年的长牛行情成就了巴菲特,但后面还能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好说了。&br&&br&所以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理解麦基尔或是其他投资大师的话吧。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行情,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时代,对应的策略都是不同的。至于题主问的是否否定趋势等问题,这就好理解了,没有否定,题主自己也认识到了,买入并持有,就是做趋势的表现。只是趋势有完结的时候,新的反向趋势有开始的时候,不可一条道走到黑,不要去求确定的东西。随机概率,不是否定技分的理由,反而是肯定技分。技分玩的就是概率。&br&&br&再有,对于历史不能预测未来的说法,我也真的不想再矫情了,随意。不在乎历史,那就别看了。别看图表,也别看财报,这些都是历史啊,别看啊。就给你一个当下的最新价格,你去做吧,祝你成功,哈。
谢邀。关于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争论,这里就不说了,没意思。争论了将近百年了,岂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何况到现在也没人能说清……这里从另一个侧面说说,先贴个图。图上各个大神,都曾在美股交易中辉煌过,没落过(除巴菲特老爷子外,虽然近些年也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获买入评级 涨超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