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哪位大神有最新网站发一下关于地缘政治学入门的资料文件

关于粮食的新地缘政治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关于粮食的新地缘政治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书籍 地缘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 政治法学
别着急。。。。要看懂地缘政治学您得先对现实主义有个大概的了解。所以,先看摩根索和沃尔兹吧~
首先,我是来黑人的。《文明的冲突》被公众捧上天了,但在国际关系学界已经被黑出翔了。亨老提出来的几个观点,基本已经破产了。比如“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稍微关注国际新闻的人大概都能感觉出,冷战后最常见的冲突是“内战”而非“文明间的战争”——难道国内不同集团间的文化差异,还能比被强制归到一类“文明”的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差异大?更遑论,亨老本人对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一窍不通,就敢妄称这俩文明要对西方文明逆袭?其次,我是来安利导论大法好的。《大棋局》看似浅显易懂,普通人看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要理解这本书为什么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只有熟悉西方的那一套理论之后才能体会出来。所以,新入手可以看一遍,等到看完一定数量的书之后再看一遍,认识和姿势上都会有质的飞跃。有推荐马汉、麦金德、拉采尔的,这些倒都是经典著作,也都有中文译本。但是,如果你要入门经济学的话,上来就推荐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大丈夫?导论啊,导论,导论大法好!看外国教材就看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看中国教材就看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导论》。看了导论最大的好处是,不会变成民科。尤其是地缘政治学的民科,简直是中二病的巅峰(癫疯)。以上。
现代地缘政治理论主要流派分裂世界论代表人物:扫罗·B·柯恩代表著作:《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塞谬尔·P·亨廷顿代表著作:《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单极论代表人物:布里辛斯基代表著作:《大棋盘》多极论代表人物:基辛格代表著作:《大外交》整合论代表人物:阿尔伯特·德芒戎代表著作:《欧洲的衰弱》----> 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
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
&&&&&&&&&&&&
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2009年第10期)&&&&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编月14日&&&&&&&&●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学习校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精神&&&&&&&&●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王卓君:科学谋划加快发展努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一、王卓君:面二、朱秀林: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朱秀林: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三:关于起草“十二五”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工作报告关于起草“十二五”&&&&&&&&●相关链接:相关链接:一、通讯稿:苏州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隆重召开通讯稿:&&&&&&&&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科学谋划加快发展努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在苏州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在苏州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在苏州大学发展(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供学习参考)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供学习参考)王卓君(日)&&&&同志们:为期两天半的学校发展战略研讨会即将降下帷幕。这次会议,是继2006年8月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之后,再一次以学校发展战略为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学习和研讨,是在我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全局,认真谋划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积极探索具有苏大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对上半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阅,更是一次新的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审度时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确立战略;会议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形势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本次会议,我们非常荣幸地,同时也是与上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相呼应,请到了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同志专程来校给大家作专题报告。这既体现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我校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体现了我校在整个江苏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分量。沈厅长在报告中对我校近年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殷校长对学校“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起草过程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朱校长作了关于学校发展战略和“十二五”展望的重要报告,认真总结了上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以来学校所取得的主要成绩,重点指出了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所面临的挑战及任务,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和理念,还对各学院(部)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了点评。本次会议还进行了规划编制调研课题成果交流。同志们围绕会议主题和沈厅长、朱校长及殷校长的报告,以及学校规划调研报告、各学院(部)规划草案展开了分组讨论,刚才各组都选派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从这几天会议期间听到的反应以及刚才代表发言的情况来看,本次战略研讨会准备充分、内容丰富、气氛和谐、讨论热烈,效果明显,&&&&&&&& 从高端引领、顶层设计到各个层面的交流互动、民意表达,充分体现了这是一次解放思想、集思广益的会议,是一次凝聚智慧、谋划发展的会议,更是一次统一认识、振奋精神的会议。下面,我代表学校党委就本次会议、学校发展规划和新学期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一、关于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意义与收获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所谓“战略制胜”的时代,各类型、各层次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都将学校发展战略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纷纷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发展战略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我们考虑,今后也要把这一工作形式常态化、制度化,使发展战略在我校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全面引领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学校党委研究决定今年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形势、理清思路、破解瓶颈的迫切需要。一是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形势、理清思路、破解瓶颈的迫切需要。2006年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深化改革,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校上下风清气顺、合力同心,谋和谐、促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同志们讲的学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内外上下的一致评价。三年来,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高等教育发展态势、高水平大学建设趋势都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了更加明显的转型期的阶段性特征,需要我们回过头来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的审视和把握发展的脉搏。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将由强调组合资源、扩大规模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这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建设发展,国家重点建设、多方合作共建、高等教育发展日趋多元化,各地的高水平大学实力都进一步增强,区域内部属高校发展势头强劲,一些省属高校发展迅速,我们前有“标兵”或者说“堵兵”,后有“追兵”,处于“前后夹击”状况,高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从内部看,学校发展还面临不少具体困难。如办学经费紧张、高端人才和学术大师缺乏、具有标志性和显示度的研究成果较少、服务区域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度不高、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仍需加快等等。除了这些“硬实力”方面的不足,在“软实力”方面,既弘扬学校文化传统,又饱含文化创新成果的大学文化精神体系的形成还有待时日;思想解放和思想统一的力度&&&&&&&& 还不够,争先进位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这方面我们已经比较了与其他学校的优劣,也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相信大家的心情一定与我一样并不轻松。战略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凝聚并形成一份科学而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对于我们在更高的战略层次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问题、理清思路,使我们下一轮的发展能够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细一点,干得更实一点,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在更广范围内,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凝聚智慧、二是在更广范围内,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凝聚智慧、谋划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安排在暑假行将结束、新学期工作即将全面展开的节点上,集中两天半的时间,请全校各职能部门、学院(部)副处级以上干部,以及部分离退休老领导全程参与,就是为了能让大家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静下心听些报告、认真思考些问题,共同学习和研讨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大计的工作,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更好的集思广益、献计献策。通过这两天的情况来看,本次战略研讨会非常务实高效,既有国内外的政策阐述,又有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既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又有切实得力的具体措施,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没有空话、假话、套话,多的是直言、诤言、益言,这正是大家乐意看到的。惟其如此,苏州大学才会有真正的智慧凝聚和人心思齐,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好地把握现实、谋划未来,这也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应该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特别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境界。因此,这是一次非常有必要和非常有收获的会议。收获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清了形势任务,进一步统一了全体干部的思想。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一是认清了形势任务,进一步统一了全体干部的思想。总结了成绩,鼓舞了士气,进一步认清了学校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家都清晰地看到在未来发展中我校的目标和艰巨的任务,这对统一全体干部的思想,进一步确立我校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是理清了学校未来建设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二是理清了学校未来建设发展的思路和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我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任务使命。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学校在建设服务面向和任务使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大家对我们目前工作的不足和差距有了较为清晰地把握,同时也让大家集中讨论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我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历史使命。历史注定让我们这代人要挑起这个担子,负起这个责&&&&&&&& 任,成为这个重要历史转折期和发展关键期搏击风浪的人,我们只能迎难而上,没有任何理由退缩。三是创新了理念思路,进一步明晰了战略方向和战略措施。在会议的报告和三是创新了理念思路,进一步明晰了战略方向和战略措施。发言中,有许多新的理念和思路涌现,许多领导和同志提出了一些好的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如几大战略问题的论述,特别是文化战略的提出等等,比2006年的战略研讨会的提法更加明晰和更加富有针对性,也更加深入,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大学的人本性质和文化性状。又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既需要考虑中国特色与发展现状,又要预计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当然这些理念、思路和战略措施能否实现,发挥其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关键是我们要有一系列刚性的举措,有具约束力的办法,更要有相关的条件和措施与之配合,否则只能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二、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全面启动了,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了科教领导小组会议部署相关工作,规划纲要的征求意见大范围、多层面的迅速展开。这些在以往的国家教育规划中是没有过的,这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就是规划将作为教育法规的重要补充部分,在指导教育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对我校的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此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未来的五到十年将是苏州大学狠抓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迫切要求。尽管这些年,我校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学校谋求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面临众多挑战,遇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对此,我们务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全面总结过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的研究,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认真思考和谋划下一步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苏州大学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积极举措。国内这几年教育和科研的大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理念及相关导向性政策,政府也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和物质环境,但同&&&&&&&& 时社会各界对大学的关注更加强烈,使大学承受的来自社会的问责压力越来越大。另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等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唯有审时度势,深刻清晰地看清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才能保持并扩大我们的优势,取得更大的成绩。自6月份我校规划编制正式启动以来,在以殷校长为组长的起草工作小组的扎实工作和辛勤努力下,前期的十二个调研课题已全部完成并提交了较为成熟的报告,各学院的发展规划草案也已全部完成,其中调研成果和规划范本的评选结果在这次会议上也进行了表彰。针对学校规划大纲草案大家也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这都将在规划文本的起草中加以补充和完善。目前草案中提出的指标体系和目标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推敲和广泛征求意见。此前在8月3号召开规划起草工作小组会议上,针对我校的规划编制工作,我提出了五点要求,这里再强调一下:一是必须在国家和江苏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进行,清晰把握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宏观战略部署,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于苏州大学来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改革是在发展中形成特色,集聚资源,突破瓶颈的根本手段;二是必须充分考虑我校的历史发展路径、现实发展需求和支撑条件,在创新性地借鉴其他学校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规划,并充分考虑规划实现的有关支撑条件和约束条件。即做到统筹兼顾,比如兼顾文理,理工文管相互交叉渗透,兼顾发展和提高教职工待遇等;三是必须突出我校下一步发展的创新性思路,力戒套路化、成规化,在既有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挥好地处苏州的地缘优势和三十年来改革发展形成的优势特色,全面提升我校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四是必须体现突破和超越,在数量上实现平稳增长,质量上突破路径依赖,冲高向上,规划编制中突破部门局限,发展过程中突破瓶颈制约;五是必须体现规划编制的严肃性和法制性,确保规划成为指导学校中长期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下一步我们要进入规划的全面起草阶段,因此,必须全面互动,集思广益。要切实体现前后结合、上下结合、条块结合和内外结合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形成人人皆知、广开言路、人人献策的氛围。使规划编制真正成为汲取师生智慧、凝聚全校人心,鼓舞师生干劲,动员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奋斗的过程,真正形成一份既切合苏大实际、又富有前瞻意识的战略规划,为学校的总体发展提供指导,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指明方向。新学期即将开始,希望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再接再厉,在既有成果基础上,统筹安排好日常工作与规划&&&&&&&& 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学院(部)和校内外专家的作用,在充分沟通、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共同做好这项对学校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各个单位的规划制订工作,也要继续按照学校的要求,进一步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充分体现“立意要高远,目标要高实,措施要有力,条件要配套。既立意要高远,目标要高实,措施要有力,条件要配套。立意要高远要考虑硬实力,又要重视软实力要考虑硬实力,又要重视软实力”的要求。规划草案形成后,还要经过上下内外多次研讨和反复修改,经过一系列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过程最后形成定稿。三、关于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与任务要求下半年,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创新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同时要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这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拓的胆识和气魄、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气度、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态度,在稳定中继续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努力加快发展,不断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一)继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今年3月至7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我校全面开展了以“坚持科学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为主题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虽然学习实践活动暂告一段落,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和要求却是长期的、永恒的。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继续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积极构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抓紧、抓实、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回头看”,进一步梳理思路,制定措施,狠抓落实,通过整改完善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学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中,列出了近期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十件实事。这是我们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有效抓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使这些实事早落实、早见效,真正成为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满意工程,为构建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发展本月初,我在内蒙古参加了全国第二届地方大学发展论坛,听了一些兄弟高校的发言和交流,让我深感压力。单就服务地方发展、寻求外部支持来说,过去我们一直以服务地方作为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但现在各地方大学动作也都非常大,我们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比如校地合作方面,我们主要和苏州的相关区域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但高显示度的合作成果还不突出,而同时有些外省的高校也在抢占这方面的资源。应该说,我们作为建在苏州的大学,既要深耕苏州这片沃土,也要大胆的走出去,加强对区域甚至是全国的辐射影响,这也是我们&&&&&&&& 建设高水平大学必然要迈出的重要一步。在沈厅长的报告中,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省里今后将更加关注和推动沿海地区的开发,我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缺少的是资源的整合、平台的搭建、品牌的打造,我想我们应该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下半年,我们将以既有的与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平台为基础,拓宽合作领域、强化合作力度、提升合作层次,以更好的服务成效来获得更多的发展支持,寻求更大的发展突破。说到这里,我就要提到我们的校友因素。苏大这么悠久的历史,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这是我们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掘和调动,从而将这笔财富有效地转化为推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不竭动力。明年5月,学校将迎来110周年校庆,这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全体苏大人的一件喜事,也是凝聚校友及社会各方面资源的一次难得机遇。全校上下要以此为契机,精心谋划,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的外部支撑要素。要充分运用好“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有利因素,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开拓合作、广播友谊。进一步激发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校友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学校的感召力、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彰显特色亮点,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有利于优化外部环境,拓展办学空间,扩大社会效应,促进学校发展。(三)继续深入推进内部各项办学改革这里,我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组织结构。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办学实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组织结构。力的集中体现,是带动学校发展的龙头。下一步,我们仍需进一步探讨学科布局结构、学科组织设置等核心问题,进一步下大力气夯实学科基础、奠定发展根基。要紧跟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热点需求,比如新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根据政府政策动向,提前做好筹划,一旦时机成熟,立即抢抓布局,为我校的学科发展打造新的亮点和突破口。同时,学科建设与发展要从注重内部的整合优化转变到结构性的调整,并要与院系和研究机构设置的调整结合起来。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我们将选择合适的学院在恰当的时候继续试点和推进。二要进一步探索推进岗位设置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二要进一步探索推进岗位设置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力度。2006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分级设置和聘任政策。教育部和其他中央部委院校已于2007年或2008年初基本实施完毕。江苏省人事厅也已&&&&&&&& 颁发了相关的实施意见。我校是省属院校,相关工作也即将展开,这是一项关系到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艰巨工作,难度和敏感度都很高,将对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我们要提早谋划,做好调研摸底,进一步加强岗位聘任管理,规范各种用人制度,积极探索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队伍建设机制,为相关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清规戒律,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三要进一步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浓缩着大学历史、承载着大学灵魂、三要进一步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体现着大学形象、塑造着大学师生的精神风貌,在本质上决定着大学发展。一所学校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一代代人倍加呵护,去继承、去发扬。现在各个大学都十分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并将之作为学校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苏州大学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财富,我们要用好这笔财富,但又要结合学校的发展来吐故纳新,从而创造出新的符合学校未来发展的文化体系。明年的110周年校庆,为我们宣传彰显自身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着力从古今和内外两方面加强建设和培育,使苏大这样一所百年大学的文化为内认同、为外认知,进而成为我们的又一品牌和优势。(四)下半年一些其他具体工作除了上面谈到一些重要工作,下半年学校还有许多具体工作:一是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师生爱国爱校的信念和价值观。二是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要认真做好学分制改革的后续相关工作。今年是学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第二年,也是关键一年,大部分学生将进入专业课学习,选课与教学中的问题将集中显现,教学主管部门和各学院(部)要充分重视,做好学分制总结、规划等工作,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另外,今年下半年将是毕业班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时期,各学院(部)领导、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实现良好就业;强化创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做好学生创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除了我上面已经谈到的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对学校人才和学科专业方面的需求,继续整合学科资源,调整专业布局,深化和推进学科组织形式改革外,还要认真关注各方面的动向,未雨绸缪,&&&&&&&& 及早介入,认真做好第12批学位点申报、研究生院试办申报准备等工作,力争一级学科博士点有较大突破。同时,要扎实做好新增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力度。其他在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引进和培养高层人才,科研项目申请,校区规划,功能定位及独墅湖校区管理体制调整,校园信息化建设,以及积极稳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建设节约型校园、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等方面,学校也将开展一系列工作。此外,附属医院要在做好现有医疗服务事业的同时,抢抓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附一院要建设好平江分院,儿童医院要建设好园区分院,附二院也要继续加强在苏州西部的拓展。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工作,如学生工作,离退休工作等,一定要全力完成好。同志们,未来的五到十年是学校改革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以正在制订的苏州大学的宏伟蓝图为全体苏大人的既定目标和人生追求,成为我们的共同愿景和推动力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富有苏大特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根据记录整理,供参考)根据记录整理,供参考)朱秀林(日)&&&&在这次编制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最大的收获是: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部)积极主动地关心考虑苏州大学的长远发展问题。下面,我就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一发言。一、关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关于高水平(研究型)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83所,大致分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研究生院的高校。其中“211”高校112所,“985”高校39所。&&&&&&&&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它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桥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指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2007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高水平大学的研究任务:第一,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第二,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第三,研究型大学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第四,研究型大学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第五,研究型大学要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经费投入巨大,科研经费充裕;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管理科学规范,杰出领导掌舵;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教育部前副部长赵沁平认为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其中纵向研究经费不能低于横向科技开发经费,同时科技活动经费对学校运行的贡献,能与国家对学校的教育拨款相当。这里科技经费对学校运行作出贡献的是转化为学校固定资产和人员费用的部分,一般来说约占科技经费总量的30%左右。二是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相当,或者学校折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人数相当。三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大致在1:2之间。四是产出足够数量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成果。我们可以通过投入、运行、产出三个视角分析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从投入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集聚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吸纳充足的科研经费,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从运行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给予研究以较高的优先地位,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拥有一流的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具有卓越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从产出角度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拔&&&&&&&& 尖创新人才,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教育部对研究型大学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比例来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应大于等于60%,而苏州大学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杰青是一个学校的未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至少要达到5个,所以,队伍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除了上述数字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和思路:要有真正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有办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办学思路;要建立起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还要有卓越的大学文化。这些软硬件部分与前面的指标体系都是高水平大学所必须达到的。二、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为准确把握学校所处地位,我们可以从横纵向来比较:横向上,与南京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和上海大学比较;纵向上,将我校现在情况与2006年进行比较。(一)整体竞争环境根据民间对大学的排名,苏州大学的排名总得分持续增加,但是全国的排名却有所下降。从总体环境来看,当前我国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高校的发展是长期的,带有惯性的。(二)师资力量苏州大学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到现在为止人才危机还没解决,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只是减缓了其下滑趋势,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个问题。(三)教学情况在教学方面,我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个,不占优势。国家级教学名师只有今年新引进的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至今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物理学院的师生共同努力才获得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中文和数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没有,“十一五”规划教材现有28部。(四)科研水平1、自然科学类。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上看,2006年与2008年分别有1项,今年有2项;“杰青”目前没有;面上、青年项目&&&&&&&& 年分别为37、45、66,今年达到82项,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从横向比较,我们远不如上海大学。年我校自然科学项目数及经费情况一直在增长;实际到账科研经费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纵向科研收入为6761.33万,横向科研收入1546.17万。从专利受理授权来看,苏大近几年获得的受理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创新平台与团队的情况看,苏州大学与上海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从SCI论文收录及被引用情况来看,由于苏大对这方面抓得比较早,与同等层次学校比起来我校始终处在一个较高的地位。另外,我们还在积极地争取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2、人文社科类。近年来,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校获得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2项。我校在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获得的项目数在江苏省仅次于南京大学。年我校文科省级以上项目数及经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纵向和横向项目到账经费都达到了几百万,这说明我校和社会政府的合作非常活跃,值得鼓励。从在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来看,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8年有86篇。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情况看,我校拥有1个教育部基地,4个其他省部基地,仅次于南京大学。从以上情况来看,说明苏大的人文社科在这几所大学中占的地位还是比较好的。另外,近年来,人文社科类博士后流动站也在增加,今年新增6个博士后流动站。(五)学科建设水平从学科的情况来看,我校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上落后于兄弟院校,这也是我校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落后的综合结果。学科滑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队伍建设。从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科排名来看,我校的各个学科要排到前5名,任重而道远。(六)存在问题从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来看,我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其中质量尤为重要,苏大拥有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教授的数量不多。2、人才培养。我校与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人才培养的品质与质量。3、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经费短缺,学术研究原创性和创新性程度低,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够。&&&&&&&& 4、学科建设。优势学科有待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还要朝着高水平方向发展,新兴学科方向还有待开拓,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力度不够。三、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我校的中长期奋斗目标是:通过10—15年左右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内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冲击全国高校前三十强。我校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是: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和教育国际化。(一)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战略顺天时、乘地利、1、顺天时。顺天时就是指我校要利用国家和江苏省的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国家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乃至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化过程中,苏州大学要抓住机遇。尤其是当前在民办学院的竞争上,我校文正学院的招生形势很好,但是,再过几年,民办高校的招生可能会面临招生不足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天时”面向全国招生。2、乘地利。我校地处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为我校带来新的优势和机遇。我校地处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和苏州地区的政府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3、求人和。人才危机更要求我们讲究求人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处理好三种关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关系。从求人和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建立起良好的体制和机制,谋求和谐,共同发展。从内部来看,我们要做到党政同心、上下同心、干群同心,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求和而上,共同发展。(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强校,首先要对人才进行划分。苏州大学始终强调三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人才绝对不是局限在师资队伍上,我们还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即富有朝气、业务精、能力强、勤政廉洁的管理队伍;另外还要有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三支队伍奠定了苏州大学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办学以教学为本,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始终是放在首位的,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又体现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产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教师都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 要引进高层次人才,苏州大学的新人要一代比一代强。当然还要积极的培养,我们一直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而培养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院对师资的培养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不能放任自由。另外,从组织形式上看,由于学术大师目前在苏州大学毕竟还是少数,有学院(部)提出的“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就是很好的创新。当然我们还要重视人才激励机制,要尊重爱惜,开创事业吸收人;主动培养,创造条件揽住人;宽容厚待,营造氛围塑造人;积极重组,投入感情凝聚人。通过这些方式来打造良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这次战略研讨会上,我们提出要对人才强校战略做一些战术调整:首先,引进人才要从以前“好的都要”调整为“从需要的中间选更好的”,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其次,要重点培养和引进可以成为“杰青”和“大师”的青年人,这是苏州大学的希望。第三,要引进和培养一些战略科学家。苏州大学虽然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与一些同样历史悠久的名校相比,在德高望重的大师方面没有留下什么遗产。苏大的教授们要想在学术上有更好的建树,要获得很高的名望,就要加倍的努力。第四,要引进和培养未来新学科和新科技的贮备人才。现在我校的学科在同类型高校中并不占优势,但是如果我们瞄准目标,从现在开始准备,把目标锁定在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后,到那时我们就能和其他高水平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跑在他们前面。2、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这是一所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包括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职员制度,建立管理人员职务职级系统,促进管理人员专业化。在抓好校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要抓好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全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从校级领导班子来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观点,大学校长,第一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二是社会道德的楷模,第三是大学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精神领袖,第四是大学整个学科建设的总体设计者。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大学校长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校领导的要求。我们都要向这四个方面去努力。从中层干部方面来讲,中层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浓厚的爱校情结、高昂的工作热情、奋发的学习劲头、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谦和的人文精神等基本素质,要努力成为实干型、开拓型、学习型、专家型、复合型的管理者,从而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要注重以下几点:(1)明确定位。管理即服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服务的&&&&&&&& 思想,要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时时放在心上,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2)树立形象。管理者要树立形象,要做到文明、务实、大度、开拓、自律。文明体现在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务实就是要做实事,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大度体现了高知识层管理干部“知书达礼”的气质;开拓就是要在新的时代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千万不能沾沾自喜、作茧自缚,不注重学习校外的工作经验、高校间的交流、同行之间的交流;自律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重、不谋私利。(3)强化责任。管理者要有责任意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要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两者要高度统一。责任意识包括一流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敢抓敢管。(4)团队协作。团结的基础是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关键是理解;理解的底线是无私。有了这种团队协作精神,苏州大学无往而不胜(5)做“拼命三郎”。管理者还要有拼命精神。拼命精神要求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判断的标准应当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学校长远的利益。3、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是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加大支撑队伍人才的引进力度,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学校的各个“中心”,像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测试中心、动物中心、微积分中心等等都是学校有力的支撑机构。支撑队伍还包括后勤管理干部,后勤成立了民营化的教服公司集团,这是学校后勤一支重要的力量,学校将全力支持集团的发展并充分地用好它。(三)质量强校战略质量始终是生命线。高校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的竞争,而且是质量的竞争。如何把质量问题摆在一个正确位置,我们有很多文章
要做。1、教学质量。要狠抓教学质量,要注重精英教育。所谓精英,就是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领袖人才气质、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干出杰出工作的人。在强调精英教育的同时,还要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业务知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表达能力和健壮的体魄等。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通识教育理念,使学生经过大学学习,“怀着理想之心,带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上社会,保持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不断增强对生命的感悟力。叶应该耸向云天,根却要扎在大地。我们的通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尊重理想、尊重科学,善于探究,追求真理”,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2、科研质量。科研要注重原创性,基础研究要顶天,应用研究要立地。当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用研究包括很多基础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应用。我们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估体系,树立学术规范和标准,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有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努力发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要认识到研究生科研主力军的作用,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研究生论文评价机制,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待遇。3、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要择优发展,突出重点。各学院(部)、各学科要从各自实际及发展趋势出发,找准定位,使各学院(部)、学科各得其所,各有所为。重点学科建设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4、重点建设。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要重点建设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现代光学与技术(信息光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免疫学研究中心、骨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新药研发与安全评价中心、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南发展研究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当然,以上列举并未穷尽我校重点建设的方向。5、人文社科。人文社科任重道远,要密切关注地方经济、人文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争取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在构建文化氛围、辐射文化气息、实施文化强校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文化强校战略1、大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在现代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要把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从学校文化精神中汲取力量。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一些用数据指标反映的“硬实力”外,还应着重建设“软实力”。&&&&&&&& 2、什么是大学文化。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认为:由于“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教育界对大学文化的理解也有诸多解释,一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大学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构成。名人轶事是大学文化传统中最生动、最具感染力与教化力的部分,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3、文化强校建设。(1)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体现在大学校风、学风中,尤其是大学的校训或办学宗旨,集中体现了大学文化精神。可以回顾一下我校的精神文化渊源:①我校前身之一东吴大学在建校之初,就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校训,并确立了“注重学业,培养品格,树立优良学风,提倡服务精神”的办学宗旨。什么是完人?毛主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培养完人是一种理想主义。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曾提出,“从哲学上来讲,理想主义带有彼岸性,你可以尽可能地逼近这个‘彼岸’,但是你永远到达不了‘彼岸’。她‘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如果没有她,就无法照亮‘此岸’。”人要有理想,国家要有理想,大学更要有理想!大学的理想主义告诉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理想办学就失去了方向。解读校训我们看到:“养天地正气”给予我们力量,“法古今完人”指明我们方向。只有确立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才能做到“祈通中西、以宏慈善”;才能做到“正人心,救民命”;才能做到“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才能做到“朴勤谨诚”;才能做到“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才能培养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社会之责任”三者统一的完人。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我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②张謇创办的我校前身之一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以“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为校训,要求学生“尊崇国体、恪守国法、义勇奉公、养成共和国民之人&&&&&&&& 格;敬学长、重公德、以求社会之信仰;坚守志、操习勤、耐劳累、养学艺、养成独立之精神;贵时间、重秩序、勉运动、节饮食、卫身体、洁衣服、整居室、养成自治之习惯;遵守校规,服从师训。”③1920年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办学宗旨,创办人和主校政的唐文治说:“吾国情势,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极。此时办学,必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惟一主旨。务望诸生勉为圣贤豪杰;其次,亦当为乡党自好之士,预贮地方自治之人才……他日救吾国、救吾民,是区区平生之志愿也。”他深深感受到人才的重要、办学的重要,认为:“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唐先生对教育抱有极高的目标:“中国最要者,在造就领袖人才……鄙人办学时不自量力,常欲造就领袖人才,分布吾国作模范。”且必须是“欲成学问,当为第一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为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他是最早的素质教育的先驱。“正人心”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政者,正也。未有身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未有心不正而独能正其身也”,“人心正,而后有真正之学问,而后有真正之是非,而后有真正之人才”。由唐先生填词的《校歌》,也是对办学宗旨的继承和发展。“俭以养德,静以养心。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④1920年创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以“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为院训,以研究社会教育、培养社会教育专门人才为宗旨,开创了“终身教育”的先河,师生共同奋斗十年,培育了上千高级社会教育人才,至今,我校社教火炬仍灿燃,学院精神会永存。⑤1947年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砥砺德行、发扬文化、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开创了民办高校学习的典范。⑥1929年创办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明礼仪、务实践”为校训,开创了开门办学、服务民众、勤俭办学的办学宗旨和优良校风。⑦创办于1904年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则以“朴勤谨诚”为校训,以“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开创了我国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的先河。(2)名师文化建设。&&&&&&&&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先生在离任时的演讲中说:“什么是大学的文化,她就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一所好大学必须有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名师文化”。对于我校而言,人文社科承担着传承和发扬苏大精神的重要使命。宣传部门是名师文化的发掘者。在我校的校史研究文选中的人物有:国学大师唐文治、陈石遗、钱仲联,史学家柴德庚,化学家程有庆,教育学家陈礼江,蚕丝专家费达生、郑辟疆,江苏师范学院老院长刘烈人,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有机和生物化学家潘慎明,老领导吴天石,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江苏师范学院物理学教授朱正元等等。但是,这些内容写得太少!遗忘得太早!我们要趁早收集名师文化、传承我校的历史文明。(3)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营造一个先进的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的。科学传统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对科研过程中积累的人文素材经过“扬弃→筛选→积淀→形成规范→继承→发扬→变革”的过程才形成。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传统,有的凝聚成校训、所训、院训,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传统。科学传统对大学而言,比几个人才或研究成果重要得多。它是非物质的和人文化了的文化,它是无形的,却比有形的人和物对行为和治学有更大的制约作用。它通过感化、融化和同化发挥作用。一个好的科学传统能滋润和渗透到所有成员的心灵,使人们自律和相互熏陶,好的传统比任何行政法规更具征服力。科学研究需要好的传统,好的传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4)部门文化建设。各学院(部)、各部门都要有意识地加强部门文化的建设,使每一个工作单位成为团结、和谐、合作共事的“乐园”;各单位都要明确自己的院训、部训,各部门文化建设要彰显部门的职能特色,使之成为部门的“魂”和“精神支柱”。4、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实现文化强校,要求我们做好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凝聚力设计。我们要加强校史馆、博物馆、东吴书画院等文化载体建设;我们要注重学术泰斗、大师、知名校友、著名领导事迹的宣传;我们要参照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通过校庆、开学、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提升文化内涵,激&&&&&&&& 发师生爱校热情。第二,创造力设计。我们要尊重人性、崇尚公平,从学生角度看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注重学生创造文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影响力设计。我们要在公众中树立大学鲜明的认知印象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要维护校本部东吴大学旧址等重点文物建筑;注重校徽、校训、校标色系等文化标志的规范保护,确保对外传达文化信息的一致性;要开拓渠道扩大社会影响,今后在校长分工中要有专人负责公共关系。(五)国际化战略1、什么是国际化。“大学国际化”,就是大学面向世界发展的观点和主张。大学国际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引进”或“输出”的双向活动过程,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置于整个世界中,在广泛吸取精华、借鉴外国先进大学教育经验和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重对外传播本国大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能够在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国际文化交流”列为现代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后的第四项基本职能。国际化不代表取消、放弃本土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化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本土化。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在大学国际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也要注重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洋为中用,双轮驱动,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2、为什么要国际化。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才的国际化。二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不断提高的中国国际地位和自身现代化进程对大学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在经济上,需要有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在政治上,需要有懂得国际规则的人;在文化交流上,需要能够参与不同文明对话的人;在科技领域,要有走在科技发展前沿的人。总之,没有实际一流的大学就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国。三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成功的国际知名高&&&&&&&& 校,高水平大学与国际知名大学是辩证统一。对于任何立志成长为一流的大学,都不可能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之内,必须走国际化发展之路。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全球化残酷的事实,如果不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哪怕这个国家规模再庞大,人口再多,幅员再辽阔,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中的‘小配角’,为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脑国家’打工,始终摆脱不了作‘别人手脚’的被动乃至依附的状态。”3、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指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也就是要用国际化的指标来评判学校的发展。这个指标体系是按照国际标准,按照国际一流、主流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教学理念的评价标准。我们的课程体系、培养体系、评价体系都要参照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也要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制定规划。4、国际化举措。(1)人才队伍国际化。第一,加大引智力度,积极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每个学院(部)都要有相当数量的外聘教师,最后要达到教师总量的10-20%。对于按照国际标准招聘的人才,在为他们提供丰厚的待遇之后,也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评判。第二,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培养,鼓励教授利用学术休假赴国外访学交流。适时组织专业教师培训班赴国(境)外培训学习,使所有中青年教师都有在国(境)外大学学习工作的背景。第三,建立各级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对管理干部进行国际知识、国际礼仪和外语能力的培训,适时组织赴国(境)外大学学习,提高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国际交流能力。(2)人才培养国际化。第一,“走出去”。设立学生出国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利用“2+2”等项目出国学习。若干年后,使我校50%的毕业生都有海外交流的背景。设立研究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基金,积极与国外大学开展研究生共同培养项目。第二,“引进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层次,扩大规模,要有相当比例的留学生攻读学位,使外国留学生总人数达到在校生总人数的10%-&&&&&&&& 15%。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引进原版教材,建设一批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和专业。今后5年内,理、工、农、医、生命科学、经济学及法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有足够师资开设外语或双语教学课程。(3)科研国际化。第一,采取与国(境)外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验室、研究所等形式,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积极支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争取获得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第二,积极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和资金资源支持,吸收国外科研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推广和应用。第三,鼓励并支持举办学术论坛、学术研讨、国际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各类国际学术活动。(4)建设境外校园。韩国大真大学在苏州大学办了一个分校,苏州大学也可在其他学校(国家)办苏州大学分校,或者分院。每个学院都要与国外大学交一两位“高水平朋友”并保持长期友好的关系。我国首个境外分校——“老挝苏州大学”正在积极筹办中。要把“孔子学院”办好,将苏州大学的“孔子学院”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孔子学院”,扩大我校的海外影响。(5)营造良好国际化氛围。第一,加强与海外校友的联络。以学校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加强我校海外校友会及海外基金会建设,扩大学校影响。第二,推进校园多元文化建设。在校园硬件设施、宣传材料、各类标识、软件服务等方面国际化,形成环境优美、开放兼容的文化氛围。第三,国际化可局部先行。有些学院(部)和学科可率先走向国际,进而带动全校的国际化进程。第四,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要充分利用苏州市对外开放的信息、资源,将苏州的国际影响引入苏州大学。三、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展望苏州大学“十二五”(一)发展方针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的发展方针是:“稳步发展重质量、突出重点&&&&&&&& 强内涵、分类管理促活力、优化资源增效益”。本次研讨会我们提出对原发展方针作一些调整,即:“科学发展上水平、突出重点强文化、分类管理增效率、优配资源促活力”。(二)战略重点1、实施“五个一”工程,实现五大突破。今年,学校提出了“五个一”工程: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特别是从海外引进)特聘教授100位左右;每年在SCI源期刊和人文社科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达到1000篇;每年申请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0项;重点建设好“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FUNSOM)”、“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现代光学技术平台”等10个左右开放性、综合性、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平台;每年实际到帐科研经费达1个亿。在“五个一”工程的引领下,我们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在973和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及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点实验室、Science或Natur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国家科研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等五个方面均实现零的突破。2、优化校区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科学确定校园整体规划和各校区功能,尽早完成独墅湖校区建设任务,整合各校区资源,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整合学校所有信息的数据平台和办公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改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校园的各种基础设施要能很好地满足学校运行的需要。(三)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要争取尽早获准成立研究生院;二要圆满完成建设第三期“211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三要争取学校的学术声誉有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有显著增强,有形和无形资产有显著增加;四要争取更多“开源”,尽早改善学校财务状况,使教职工的收入明显提高、身体更加健康、心情更加舒畅。同志们,2006年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主题和要求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认清形势,谋划未来;正确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谋划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主题和要求是“审度时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确立战略;正确把握形势任务,加速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我&&&&&&&& 们相信,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谢谢各位!&&&&&&&&关于起草“十二五”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工作报告关于起草“十二五”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工作报告2020&&&&(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供学习参考)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供学习参考)殷爱荪(日)2009年26日&&&&同志们:根据学校党委的决定,在校“十二五”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校“十二五”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起草小组根据工作方案已按时完成了规划编制第一、第二阶段的工作,并向本次战略发展研讨会提交了规划编制大纲草案稿。下面,我向大家报告规划编制工作第一、第二阶段的工作成果,并就提交本次研讨会讨论的规划编制大纲草案稿作一简要说明,以供大家交流时参考。加强研究,理清思路是编制规划的基础性工作。起草小组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就是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期调查研究和牵头协调各学院(部)的规划编制工作。从5月下旬到七月下旬,历时两个多月,在学校各职能部门、有关专家和学者以及相关学院教师、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起草小组按时完成了预定的课题调研任务,并在8月2日和3日两天对各项课题调研成果进行了全面的交流。王卓君书记、朱秀林校长先后参加了课题成果交流会并做了重要讲话。王书记在讲话中要求,起草小组在编制我校“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工作中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在国家和江苏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进行,清晰把握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宏观战略部署,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二是必须充分考虑我校的历史发展路径、现实发展需求和支撑条件,在创新性地借鉴其他学校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规划,并充分考虑规划实现的有关支撑条件和约束条件;三是必须突出我校下一步发展的创新性思路,力戒套路化、成规化,在既有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挥好地处苏州的地缘优势和三十年来改革发展形成的优势特色,全面提升我校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四是必须体现突破和超越,在数量上实现新的跨越,质量上突破路径依赖,规划编制中突破部门局限,发展过程中突破瓶颈制约;五是必须体现规划编制的严肃性和法制性,确保规划成为指导学校中长期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朱&&&&&&&& 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学校“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应在现代大学制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在合理平衡学校办学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大学的建设路径,创新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前期调查研究,不仅理清了规划编制工作的思路,而且形成了十二项课题调研成果。昨天下午,其中的七项课题调研成果已向大会作了交流,大家可以看到,这些课题报告从工作实际出发,对我校“十五”、“十一五”特别是近三年来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很好地比较分析了目前学校发展面临的内外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路和举措,为下一步规划大纲的制定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规划文本的起草撰写提供了充足素材。通过交流,大家认为,所有十二项课题的调研成果都是比较有质量的,具体表现在:课题研究坚持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立足学校实际,科学预测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注重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有等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总结过去,研究现在,谋划未来,在认真分析我校各项事业发展与兄弟高校相比具有的特色、优势与差距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学校“十二五”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战略思路、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多数课题调研成果都有与国内外办学规模、水平和实力相当的高校进行比较分析的数据,阐述了本课题研究领域中哪些是影响上水平、上层次的制约因素,对“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思路、任务、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分析研究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我校“十二五”办学的创新点以及应发挥的特色优势;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提供一个或一个以上值得我校借鉴的典型案例。经过认真的评选:由党办、宣传部、校办和人事处牵头完成的四项调研课题成果被评为一等奖;由科技处、组织部、研究生部和国际合作交流处牵头完成的四项调研课题成果被评为二等奖;由财务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和资产经营公司牵头完成的四项调研课题成果被评为三等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前期课题调研的组织要求,所有课题均是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以及参加课题调研的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的集体成果,进行评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并发挥高等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化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各学院(部)根据学校的工作步骤,按照王卓君书记和朱秀林校长在7月1日全校“十二五”规划编制动员大会上所作的动员报告和“四找四明”的要求,从本学院(部)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规划编制工作前期调&&&&&&&& 研活动,并在同步理清本单位规划编制工作的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起草了本学院(部)的规划编制大纲草案。截止到8月15日,全校20个学院(部)均已提交了本学院(部)的规划编制大纲草案。经过起草小组认真的研读和评选:医学部、社会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等五个学院(部)的规划编制大纲草案被评选为范本。这五个学院(部)的规划编制大概草案之所以被评选为示范文本,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大纲草案体例比较完整、结构比较系统;大纲草案在内容上有创新,不仅对本学院(部)“十一五”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影响本学院(部)上水平、上层次的制约因素,而且对“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思路、任务、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对策,突出了本学院(部)的办学特色;大纲草案反映了这些学院(部)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了本学院(部)的重点任务、主攻方向,既研究了预期性、前瞻性、导向性指标,也研究了具有约束力、可检查可评估的指标,以及本学院(部)在“十二五”期间的办学创新点和应该发挥的特色优势。我们希望,各学院(部)参考这些范本,在对本学院(部)的规划编制大纲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为编制出高质量的规划编制文本打下良好的基础。起草小组的第二阶段工作是从8月3日开始的。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前期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规划编制大纲草案。经过起草小组和撰写人员近二十天的紧张工作,形成了提交本次研讨会交流的学校规划编制大纲草案。作为起草小组按计划正式向全校征询意见的第一个大纲草案,我们希望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批评和批判。该大纲草案对学校“十二五”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文本的编制,从总体框架上设计了五个部分和六个分项规划。第一部分是对学校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以八个方面的发展成就和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研判为基础,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的分析,对学校在“十二五”和至2020年期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估。在确认学校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已进入国内地方高校前列、完成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和至2020年期间是学校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并作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评估结论。第二部分是对学校“十二五”和至2020年期间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确认,这一部分将学校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目&&&&&&&& 标具体分解为三个关节点:1,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的全面转变;2,成为区域内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3,成为国家和区域内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力量。以实现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综合办学实力为核心内容,具体规定了2015年前和2020年前的分期目标。由此提出了学校“十二五”和至2020年期间改革发展的十项主要任务。第三部分是对学校“十二五”和至2020年期间发展主要思路、基本方针及发展战略的描述。这一部分围绕着“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道路”这一基本思路,提出要在主要发展思路上实现发展模式的三个转变、坚持质量、效益、服务、管理四个方面并重的基本方针,重申学校在“十一五”发展中确立的四大战略继续作为学校“十二五”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战略。第四部分是对学校“十二五”和至2020年期间发展指标及政策举措的具体规划。在指标模型的选择上,办学规模、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条件支撑七个类别是必选的,每个类别的二级项目我们主张只对“国内一流”有比较价值的项目进行规划。在指标的量化上,我们主张,2020年的指标以预期性指标为主,少数项目确有依据的可规划为约束性指标,而对2015年的指标则以约束性指标为主,少数确非学校可控的项目可规划为预期性指标,以体现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控性、可评估性的科学发展目标。在前期调研中,起草小组对相关项目的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已有一定的数据考虑,为有利全校师生员工不受拘束的发表意见,以及各学院(部)规划与学校规划的顺利衔接,所以我们在这一次的大纲草案中未予以提供。针对发展指标,大纲草案提出了九个方面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举措也是大纲草案确定将要编制的学科专业建设、服务社会、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校区建设与整合、校园文化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六个分项规划的核心内容,所以,进一步的规划将在分项规划中展开。第五部分是对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体系的设计。这一部分的内容还相对薄弱,原因是,作为实施规划的保障体系,有待于规划编制文本的形成和完善,所以它目前只能作为规划编制大纲的一个必须但还不能细化的部分。同志们:将规划编制大概草案和前期调研成果以及各学院(部)的大纲草案提交本次战略发展研讨进行交流,是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确定的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 展规划的重要环节,是发扬民主、全员参与,衔接协调、形成合力的重要措施。经过本次会议的交流,起草小组的工作将按计划进入第三阶段,即在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及各单位对大纲草案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分别组织开展学校规划与各学院(部)规划之间的衔接、论证分析和各分项规划的草拟工作。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编制大纲并形成规划文本草案。与此同时,各学院(部)也要完成规划编制大纲草案的修改并形成规划编制文本草案。“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指导学校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关系到学校未来五年到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切实做好学校规划编制工作,力争编制出有创新、有特色、有远见的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至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编制起草小组的全体同志真诚地希望全校师生员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畅所欲言地对大纲草案提出批评和建议。谢谢!&&&&&&&&●相关链接:相关链接:&&&&&&&&苏州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隆重召开&&&&为更好地审度时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确立战略,更为科学地谋划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积极探索具有苏大特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校于8月25日至8月27日在校本部大礼堂隆重召开了以“正确把握形势和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为主要任务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听取了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教育厅党组书记沈健和校长、校党委副书记朱秀林所作的专题辅导报告,听取了校规划编制起草工作小组组长、副校长殷爱荪所作的发展规划大纲起草工作报告,听取了杨一心、张建初、姜建明、朱巧明、王家宏、唐忠明、黄兴代表发展规划前期调研有关课题组所作的成果交流报告。校党委书记王卓君作会议总结并部署新学期工作。沈健所作的题为《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努力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站在全球、全国及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深刻阐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必要性,在简要总结我省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后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既有理论高度、又富有实践指导性的对策建议。在报告中,沈健以“抢抓机遇的进取意识、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品格、争&&&&&&&& 为人先的向上势头”四句话阐述了他对我校的全面感悟和认知,并从“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五个方面对我校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希望。朱秀林在题为《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的报告中,从内涵、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阐述了他关于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思考,并运用丰富翔实的数据、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较为精准地确定了我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朱秀林深入阐述了指向学校中长期战略目标的“科学发展上水平、突出重点强文化、分类管理增效率、优配资源促活力”的发展方针和“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国际化”等五大发展战略,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和理念,并对各学院(部)“十二五”发展规划大纲草案进行了点评。在听取了芮国强、罗时进、郞建平、闻曙明、倪沛红、黄文军、徐国源、季晶、诸镇南、耿明华所作的小组讨论情况汇报后,王卓君代表校党委作会议总结,并部署新学期工作。王卓君指出,本次战略研讨会准备充分、内容丰富、气氛和谐、讨论热烈,效果明显,从高端引领、顶层设计到各个层面的交流互动、意见表达,都充分体现了这是一次解放思想、集思广益的会议,是一次凝聚智慧、谋划发展的会议,更是一次统一认识、振奋精神的会议。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总结了成绩,鼓舞了士气,认清了形势任务,进一步统一了全体干部的思想;二是理清了学校未来建设发展的思路和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我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任务使命;三是创新了理念思路,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战略方向和战略措施。王卓君强调,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战略制胜”时代,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积极举措。学校发展规划的编制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在国家和江苏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进行,清晰把握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宏观战略部署,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二是必须充分考虑我校的历史发展路径、现实发展需求和支撑条件,在创新性地借鉴其他学校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规划,并充分考虑规划实现的有关支撑条件和约束条件,即做到统筹兼顾;三是必须突出我校下一步发展的创新性思路,力戒套路化、成规化,在既有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挥好地处苏州的地缘优势和三十年来改革发展形成的优势特色,&&&&&&&& 全面提升我校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四是必须体现突破和超越,在数量上实现平稳增长,质量上突破路径依赖,冲高向上,规划编制中突破部门局限,发展过程中突破瓶颈制约;五是必须体现规划编制的严肃性和法制性,确保规划成为指导学校中长期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王卓君指出,在以殷爱荪副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的扎实工作和辛勤努力下,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了前期调研和研究起草两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及完善阶段。王卓君要求,发展规划的起草要切实体现前后结合、上下结合、条块结合和内外结合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形成人人皆知、广开言路、人人献策的氛围;要使规划编制真正成为汲取师生智慧、凝聚全校人心,鼓舞师生干劲,动员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奋斗的过程,真正形成一份既切合苏大实际、又富有前瞻意识的战略规划,为学校的总体发展提供指导,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指明方向。各个单位的规划制订工作,也要按照“立意要高远,目标要高实,措施要有力,条件要配套。既要考虑硬实力,又要重视软实力”的要求,经过上下内外多次研讨和反复修改,经过一系列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过程最后形成定稿。王卓君指出,新学期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创新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全校师生员工要以更加开拓的胆识和气魄、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气度、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态度,在稳定中继续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努力加快发展,不断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一是要继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积极构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抓紧、抓实、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回头看”,进一步梳理思路,制定措施,狠抓落实,通过整改完善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二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发展。要以既有的与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平台为基础,拓宽合作领域、强化合作力度、提升合作层次,以更好的服务成效来获得更多的发展支持,寻求更大的发展突破。要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精心谋划,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的外部支撑要素。三是要以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热点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心,进一步优化我校的学科组织结构。四是要进一步探索推进岗位设置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五是要进一步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着力从古今和内外两方面加强建设和培育,使苏大这样一所百年大学的文化为内认同、为外认知,进而成为我们的又一品牌和优势。同时,各部门、学院(部)、直属单位要全力完成好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中确定的各项工&&&&&&&& 作任务。王卓君强调,未来五到十年是学校改革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全校师生员工要以正在制订的苏州大学的宏伟蓝图作为既定的目标和人生追求,成为共同的愿景和推动力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富有苏大特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校级调研员,全校在职副处级以上(含副处级)干部,院士、校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离休党委委员、退协正副理事长、离退休原校领导,以及校属科研机构负责同志共400多人出席会议,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洪流、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王煌应邀参加相关会议。&&&&&&&&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位大神有种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