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石蛙养殖基地古田县有谁收购石蛙呢?


  ——雨城区孔坪乡里坝村罗建军养蛙记

  在雨城区孔坪乡里坝村的一处小河沟旁边,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养殖场。每当夜幕降临,养殖场里总会传出一阵奇怪的“梆梆”声响,就像和尚敲木鱼的声音。这里养殖着数以千计的土著蛙——棘腹蛙。

  说起棘腹蛙,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说起它的另外几个名字,人们也许就熟悉了,那就是“梆梆鱼”、“木怀”(音)、“石蛙”等。不少品尝过它的人,对这种美味都是赞不绝口。

  43岁的罗建军在雨城区孔坪乡里坝村土生土长,养殖棘腹蛙已经4个年头,是雨城区首个从事棘腹蛙特种养殖的养殖户。四年来,虽然养殖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却始终坚持不懈。目前,他的棘腹蛙养殖事业已经逐渐走上正轨。

  探访养殖场 棘腹蛙住进专门“寓所”

  走进罗建军的养殖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田”字型的养殖池。每一格养殖池约3米长,2米宽,池底随宽度呈两边高,中间低的形状。中间凹陷部分储有浅水,上面用玻纤瓦覆盖。

  “现在是白天,它们都躲在瓦下面。”罗建军翻过一米多高的围墙,小心地揭开玻纤瓦。动作虽然轻柔,但依然惊扰了瓦下正在休息的小东西。几十个拇指大小、型如青蛙,全身黝黑的动物如炸了锅般地四处乱窜,有些躲进旁边的瓦下,有些窜上了池底两边的“高地”。罗建军捧起一只棘腹蛙,方便记者近距离观察:这种动物的相貌与蟾蜍更为接近,只不过颜色更深,背上长满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长疣,其疣体比蟾蜍身上的疣体小。

  “这些只是幼蛙。”放掉手中的棘腹蛙,罗建军带领记者来到旁边的一处养殖池,这里清一色都是十多厘米长的棘腹蛙。指着这些个头稍大的家伙,罗建军告诉记者,这里的蛙属于成蛙,每只有100克左右重,已经可以销售了。目前,这种成蛙的市价为每公斤200—300元。

  罗建军的棘腹蛙引种于浙江,为防止退化,他有意将本地野生棘腹蛙与自己的种娃进行交配。罗建军的种娃养殖地与其他养殖池有所不同,陆地面积相对水域面积更大,整个种娃养殖地面积约20平米左右,同样用玻纤瓦模拟棘腹蛙野外生存环境。

  掀开瓦面,巴掌大的种娃出现在眼前。罗建军介绍,野生环境下的棘腹蛙已经不多,所以他从野生环境中捕捉部分种娃的同时,每年也要向野外放生不少,因为这样才能保证野外棘腹蛙种群数量,防止野生棘腹蛙绝迹。

  谈起这个话题,罗建军打开了话匣子:棘腹蛙,肌肉丰满,肉质洁白细嫩,味极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17种氨基酸,且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民间常捕为食用或药用。食用棘腹蛙可清热解毒、滋补强身,民间还将其用于治疗小儿虚瘦、病后及产后虚弱等症。“别看这小东西不起眼,它还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因近年来野外数量减少,人们已经很难吃到了。”罗建军说。

  倾听创业路 战友退出仍未阻止养蛙心

  从2011年开始养殖棘腹蛙至今,罗建军已“从业”4年有余。他从小就知道当地山涧河沟里盛产“木怀”,“小时候调皮,经常捉着玩”,再大一点时,他知道这东西还能吃,而且味道很鲜美。1994年左右,罗建军发现市场上每公斤“木怀”能买到60元左右,于是萌发了养殖“木怀”挣钱的念头。

  罗建军当过兵,军旅生涯让他结识了不少的战友。退伍后,罗建军开始经营货车,但并不怎么赚钱。一次和战友的聚会上,罗建军提出养殖棘腹蛙的建议,得到两名战友的支持。几个人一合计,开始着手实施项目。

  很快,第一笔资金筹措到位。建养殖场,到浙江去引种,前期工作一切顺利。波折从种蛙引进后出现。令罗建军等人想不到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看似并不难养的棘腹蛙,在到养殖场1个月后开始犯病,甚至死亡。“有烂皮的,有死的……”罗建军回忆说,100对种娃最后只剩下不到30对。这远远超过了罗建军等人的心理预期,“钱打了水漂,很受打击”。

  接下来,为了养好棘腹蛙,罗建军开始悉心钻研相关养殖技术。由于并没有专门介绍棘腹蛙养殖的资料,他只能从其他蛙类养殖中借鉴,并通过平时的养殖观察摸索经验。不料,战友的退出让罗建军再次面对艰难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周围的亲朋好友意见不一,罗建军一度陷入彷徨。

  “不能半途而废,棘腹蛙肯定有市场!”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罗建军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4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养殖,罗建军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养殖技术,棘腹蛙养殖基本成功。2013年,罗建军养殖棘腹蛙逐渐走上正轨。2014年,罗建军卖掉了400多公斤,收入10万元左右。“虽然这次出售仍没有回收成本,但我看到了希望。”罗建军欣慰地说。

  棘腹蛙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养殖规模不够大,罗建军还无法为大客户提供稳定的供货,目前,他的销售对象仍以散户为主。即使这样,仍有不少成都的客户前来接洽。罗建军表示,为满足需要,今年将把养殖场扩大到3500平方米左右,养殖更多的棘腹蛙。

  大山深处蛙财富()

  节目看点:为了养石蛙,他翻山越岭考察,前后准备了一年。买进的160多万元石蛙,刚开始养一个月,就全军覆没。靠着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不仅自己赚钱,还带着当地很多养殖户一起致富,他想出了什么巧妙的办法?他是如何逆转自己人生命运的呢?

  记者一到陈先有的石蛙养殖场,他立即领着记者去看他的石蛙。

  陈先有:快到冬天了,已经快冬眠了,快冬眠了所以它活动能力就低了,不强了。所以比较好抓,你看这下面,这下面肯定有啊。都在这草丛里。

  记者:还可以抓到了。这个活动力还是挺强的。非常滑很难拿住它。

  记者:现在它是快冬眠了?

  陈先有:对,你看。

  记者:那要是不冬眠的时候比这个还难抓?

  陈先有:那就不得了。它就一下蹿出去。

  陈先有给记者讲了一个如何抓住石蛙的方法。

  陈先有:这里刚好(掐住)大腿那个地方。这就跑不了了。

  石蛙学名棘胸蛙,因雄性蛙胸口有颗粒状突起而得名。在龙泉石蛙是一种名贵的食材。记者在陈先有的养殖场遇到了一位来买石蛙的客户。

  曹世宾经理:有酒席的话,我们要40-50斤,一天40-50斤。一天要40-50斤。是这样子,没酒席的话,我们就是零卖的话,一天卖个10来斤,7、8斤这样子。

  曹世宾经理:奥,这里多。好,这里一个雄的,两个雄的。两个雄的这个大。

  记者发现来的这位客户更喜欢购买雄性石蛙。

  曹世宾经理:这个你看,这是公的,一抱很有力。

  在自然界中,雄性石蛙在交配时要在流水中紧紧地保住雌性石蛙,所以前爪更有力量。

  陈先有:这是母的。

  陈先有:这个肌肉你看,这个前腿你看,你看肌肉发达吧,这个这么小。大小看上去是一样大,是不是?

  陈先有:这个不太抱的你看。

  曹世宾经理:这个抱起来很有力。

  这位客户今天买了16斤石蛙,一共1900多元。2两到4两重的石蛙陈先有卖120元一斤。2014年,陈先有一年卖了8万多斤石蛙,1000多万元。他也成为当地石蛙养殖协会的会长。

  方龙威:(他)就是我们(当地石蛙)行业的领导者,就是领导我们这个行业走向更大,更广阔的市场。

  吴宗源:目前是我们龙泉市最大,可能也是丽水市最大的石蛙养殖基地,这几年我们这里发展了50多户,我觉得与这个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分不开的。

  现在,陈先有已经是当地石蛙行业的领头人。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4年前,陈先有刚开始养殖的时候,投入160万元购买的石蛙,仅1个月时间就全军覆没,他差点就此放弃。

  陈先有:那时候就没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都是捂在心里,有泪都流不出来。

  叶建梅副总经理:天天对着它(石蛙)确实是很痛苦,折磨人的,那时候就想这些死完就算了,不养了。

  陈先有到底是如何用四年时间改变这一切的呢?

  陈先有就出生在这里。他曾在龙泉市的瓷器行业打拼多年。1994年的时候,陈先有卖掉了瓷器厂,去上海做起了建筑工程,还开了连锁宾馆。

  然而,2010年初陈先有却又回到了龙泉市,回来后他就每天往当地的大山里跑。

  记者:这种地儿,您经常走吗?

  陈先有:我,我以前。对,特别找这个水源,到处都是,每个山山水水都是这样找。

  陈先有在山里找水源要干什么呢?这还得从2010年初他的一个偶然发现说起。当时,陈先有每次从老家回上海时都会给上海的朋友带点家乡的土特产,其中家乡的石蛙最受欢迎。

  然而,2010年初陈先有要回上海时却突然发现石蛙买不到了。为了不让朋友失望,陈先有跑遍了当地几个乡镇,还是没有买到石蛙。

  陈先有:找遍了很多市场,你买一斤石蛙都找不到的。

  在找石蛙时,陈先有发现野生石蛙在当地几乎没有了,这让他发现了一个商机。

  陈先有:野生石蛙已经接近灭绝了,养殖这一块肯定有很大的商机,因为我们本地人婚宴上,送亲戚朋友,再一个病后,什么后,小孩(学走路)都要吃这个石蛙。

  2010年秋天,陈先有要养石蛙的消息传开后,朋友都劝他再想想。

  朋友:养殖石蛙据我了解,在龙泉早些年好多人,通过这个创业平台来说呢都是失败的。

  朋友:我们当时还没听说过成功的范例,后来(陈先有)突然提出搞这个东西,我也觉得有点替他担心,也有点奇怪。

  然而,陈先有却有自己的想法。

  陈先有:人家做的钱都赚够了,你再去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这个产业我想是根本不好做的,我所以说越没有人去涉及这个产业,事情,我越想去做。因为头一桶金是最好挖的。

  通过调查陈先有了解到养殖石蛙要有很好的场地和水源。

  陈先有:有好水的地方,不一定有好的场地可以做,因为有些发大水发洪水,会把场地阉掉,所以说我这个场地必须要选又有水源又有好场地,又不怕水淹。再一个环境必须要很幽静的地方。

  2011年初,陈先有花了300多万元,在龙泉市上洋镇木岱村建起了眼前这座占地60多亩的石蛙养殖基地。他还特意做了一条管道从山上把山泉水引到自己的石蛙养殖场。

  陈先有:养殖石蛙水必须流动的,不能有半点水断流的时候,如果断流了,氧气没有了,石蛙就要死亡了。

  石蛙基地建好后,陈先有没有立即引进石蛙,而是先开始养殖了这种黄粉虫。

  陈先有:这个是黄粉虫,我们石蛙就吃这个虫的。这是石蛙的主食。

  黄粉虫每长大一点就需要褪一次皮,石蛙最喜欢吃的是褪七次皮(的)黄粉虫。又叫七龄虫。

  记者:石蛙马上冬眠了,我看您接着养(黄粉虫),这是为什么呢?

  陈先有:黄粉虫也要冬眠的,温度是7度左右它就要开始冬眠了,冬眠以后它也不吃东西的,到开春到15度它就又开始活动了,我们石蛙也是一样的。

  2011年4月,陈先有觉得自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花160多万元从浙江省建德市引进了石蛙种蛙。石蛙来到陈先有的场地后一切正常。很快就可以正常吃食了。

  记者:把蛙放进来的时候你当时在场么?

  叶建梅副总经理:在场的,当时是那个蛙,拉过来放进去的时候,看见蛙都是挺好的。也是种蛙拉过来都是选好的了,放上都是很正常的。

  然而,几天后陈先有的石蛙就出现了异常。

  叶建梅副总经理:过了几天我看到,我看见那个蛙,头上眼镜中间有个小白点,那时候我还以为是人一样长白癜风。但其实不知道那就是烂皮病开始了。

  不到一星期,陈先有就从每天喂石蛙,变成了每天带人捡死石蛙。

  陈先有:今天死20个,明天死30个,后天又死100个甚至200个,一桶桶的装出来都是死蛙。这个过程真是难受极了。

  一个月后,陈先有买进的160多万元石蛙全部死光。

  陈先有:开始时雄心勃勃的,水质又这么好,黄粉虫又不会出问题的。根本不会想到一下子死这么惨。全军覆没。

  处理完死石蛙后,陈先有开始查找石蛙死亡的原因。最终发现问题出在了养殖石蛙的场地上。

  陈先有:山涧里面全部那个石蛙躲在石块下面么,那个石头缝里面,所以说我们就想用这个石棉瓦当那个石头。所以后来发现不行,在白天的时候,(石蛙)全部躲在里面,挤在一块,有些压死的也有,里面一整块这么高。不是说一个2个,而是20个,30个甚至40个。躲在里面全部压在一块。

  找到原因后,陈先有开始全面改造自己的石蛙场地,他在养殖池里,种满了这种当地人叫做石蛙草的水草,又在水里养了这种鱼,仿生态养殖石蛙。

  陈先有:抓到一只。

  记者:这是什么鱼呢?

  陈先有:这是我们龙泉特有的一个鱼种,它叫做瓯江彩鲤。石蛙吃剩下来的,那些死黄粉虫,再一个还可以清理下面那个石蛙的粪便,鱼都会吃的,所以说你看我都不用去打扫的,不用去清理的都干干净净的。

  2012年,陈先有开始仿生态养殖石蛙后,又买进了100多万元的石蛙种蛙。没想到,养了一年又遇到一个新的问题。

  陈先有:我带你去看下,这个地方是我们石蛙场最关键的地方,心脏的地方。

  这座养殖石蛙的大棚是石蛙从卵变成蝌蚪,再到变态,最后变成小蛙,这段时期所居住的地方。

  陈先有:你看里面蝌蚪,变态的小蛙都有。

  2013年初,陈先有就是在这里遇到了难题。

  陈先有:前两年,就是从蝌蚪变态到小蛙的时候,后脚没有,有些后脚没了。

  记者:只要是在这个期间如果要发现畸形,它长大了不会长好吗?

  陈先有:就不会长好,就要死掉了。你就是长活了,它也不会长个儿。一直这样子的。

  陈先有养的石蛙,一只一年可以产2000多粒卵。经过7天时间卵变成蝌蚪,再经过60天蝌蚪变成幼蛙,当时,陈先有养殖基地里的幼蛙一部分出现了畸形。陈先有发现问题后马上开始四处调查,最终在种蛙上找到了原因。

  陈先有:我们也问了那些兽医站,科研单位的教授,发现问题,就是一个问题,近亲繁殖。就是种蛙和那些雌蛙,都是同一代,同一批的种蛙,繁育出来的。

  陈先有养殖的石蛙都是自繁自养,这样就造成了亲子,兄妹间的交配,这种近亲繁殖使幼蛙畸形率增加。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更新种蛙。然而,当时陈先有前后投入了600多万元,还没见受益,手头资金十分紧张。

  为此陈先有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到附近一些跟他同时起步的石蛙养殖户,提出交换种蛙,却都被拒绝了。

  养殖户周和勇:这个到底有没有效果,不清楚的,还一个这个蛙呢,动来动去的话,这个受到惊吓很容易得病死亡。

  养殖户方龙威;一般认为它就是,一批出来总有一部分是这样的,以为是正常的情况。

  在跟附近养殖户的交谈中,陈先有发现了养殖户对交换种蛙不感兴趣,却很希望陈先有可以帮他们卖石蛙。

  养殖户周和勇:往往是要担心今年的蛙怎么卖,价格怎么样。

  养殖户方龙威:近几年,就是海鲜,还有一些速冻食品,在市场上比较丰富,像石蛙这种传统的东西,渐渐地淡化出了这个市场。

  几次交谈后,陈先有顺势跟石蛙养殖户们做出了一个承诺,他承诺只要跟自己交换种蛙,自己就以100元一斤的保底价格帮养殖户卖石蛙。

  陈先有:肯定有风险,我宁可承担这个风险,也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就让养殖户放心。

  陈先有的诺后,附近的10多位养殖户都跟陈先有交换了种蛙。这10多位养殖户,再加上陈先有总共要卖3万多斤商品石蛙。而当地以及周边的市场石蛙消费量有限,如果这么多石蛙同时进入市场,想卖到100元一斤的价格根本就不可能。而石蛙的一个特性又让陈先有没法往远地方卖。

  陈先有:运输如果你时间太长了,就是里面设备(问题)不好(解决)。如果用那些冷藏车那可以运,运又不可能运这么多。所以说道远的地方,销往远的地方就有点困难。

  石蛙生性好动,批量运输容易出现死亡。因为石蛙的单价很高,很少有人愿意冒风险长途运输石蛙。那么陈先有要把这3万多斤石蛙按100元一斤的价格全部卖出去。他能做到吗?

  2013年,陈先有找到了在龙泉市开酒店的曹世宾,推销自己的石蛙。

  陈先有:他这个酒店在当地也是比较有名的,再一个厨师技术比较高的,客流量也是比较大的。

  在谈合作时,陈先有跟曹士宾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曹世宾:有点奇怪感觉就是说为什么你会去作为石蛙养殖这一块,提出让我做菜怎么做。是有点感觉有点奇怪。

  陈先有:我石蛙进到你的酒店来,你必须要把我(石蛙)烧成营养菜肴,而且是一盅一盅的,这个烧法是绝对不能(改变)的,绝对要一盅一盅烧上来用炖。

  陈先有要求曹世宾把石蛙盛在这样的盅里来卖。曹世宾并没有答应跟陈先有合作。而曹世宾到了陈先有的基地考察过后,却很快答应了陈先有的要求。

  曹世宾:这个是我最放心的一点,让顾客吃了我这个石蛙之后呢,就没有后顾之忧,这个是我跟陈总合作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原来当地人一直有吃石蛙的习惯,但是很多酒店不敢添加石蛙这道菜,因为食用野生石蛙有风险。

  检疫局陈绍清:野生的石蛙,它的食物是各种野生的昆虫,其中就包括一些有毒的昆虫,松毛虫,就是石蛙最常见的食物之一,松毛虫它本身的幼虫和蛹都带有有毒的毛和刺,那么这些毛和刺在石蛙的消化道内,都很容易残留下来,如果清理的不干净,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反而这个人工饲养的,这个石蛙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讲是为更安全的。

  当地人工养殖的石蛙,因为只喂食吃麦麸和水果长大的黄粉虫,所以吃起来比野生石蛙更安全。

  曹世宾按陈先有的要求开始在自己的酒店按盅卖这道清炖石蛙后,很快就有不错的反应。

  厨师长:目前来说,我们酒店里卖的比较好的,因为这菜清淡,一般人不管是中,老,幼都来说,反正比较适合这种大众消费。

  这种按盅卖石蛙的方法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原来如果按酒店传统做法推出石蛙菜肴,像这样一盘炒菜,就需要用2斤以上石蛙,一盘菜一般卖价450元左右。而这种按盅卖的石蛙,一两石蛙肉就够了,饭馆一般卖价60元左右。

  陈先有:用盅的话,它就是一个石蛙可以做3盅,一只石蛙是2两到3两,我所以2斤就可以烧20盅了,所以这个价格是相差很大的,顾客也好承受。

  这种做法让更多零星的消费者也能品尝到美味的石蛙。陈先有用同样的做法,在上海,苏州,漳州等城市都打开了市场,实现了自己对养殖户的承诺。

  养殖户方龙威:以前我们零零散散的,都是各自找各自的卖家,也比较累,现在就是,陈总就是把大家的石蛙总和起来,卖到外地去,这样么,价钱一个可以稳的住。再一个我们品牌做响了,我们质量肯定也有把关的。

  吴宗源:今年一月份,我们龙泉市被这个国家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协会,评为中国棘胸蛙之乡,这个全是全国两栖里面唯一个荣誉。也是龙泉市绿色生态产业非常好的一张金名片。

  下一步,陈先有打算尝试进入水产深加工领域。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在以水产品做食材的菜品里,小龙虾是当然不让的网红,另一个网红当属蛙类了,像牛蛙黑斑蛙这两个,就是目前最火的两个蛙了,不少干脆就是以蛙类菜品做的主题餐厅,生意是相当的火爆。牛蛙是传统的蛙类养殖品种,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养殖;黑斑蛙是这两年才逐渐兴起的品种,主要是在湖南湖北等内陆地区养的比较多。这两年牛蛙养殖规模在走下坡路,黑斑蛙则是蓬勃发展。牛蛙养殖规模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养殖密度太高、造成的养殖尾水污染比普通的养殖品种要大不少,浙江地区前两年在“五水共治”的行动中,重点整治的就是牛蛙甲鱼这两个养殖品种,眼下浙江范围的牛蛙养殖规模已经不大了。在另一个主产区福建省,这两年牛蛙大棚拆除力度也非常大,厦门漳州泉州三明龙岩等主要养殖区域都陆续出台了禁养牛蛙的通知。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牛蛙的供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青黄不接,往年在这个时候都是这个情况,今年七月份上市的牛蛙数量虽然说比较多,但总体的规格偏小,主要是福建那边养殖户拆棚上来的牛蛙,有的新蛙规格还只有1两左右,因为要卖的人很多、规格又偏小,所以小规格牛蛙的价格很差劲,连养殖成本都收不回来。但是手里有达到上市规格牛蛙的养殖户,这时候的利润比往年同期好了很多,这两天牛蛙的收购价格在10-11元/斤不等,而总体的养殖成本则控制在5元/斤以内,一亩的面积牛蛙产量大概在2万斤起,这样推算的话,一亩牛蛙的纯利润至少应该就是10万元起了。如此的高利润,一方面是有产量做保证,另一方面现在达到上市规格的蛙比较少。而高密度则是高产量的基础,太高的投苗密度,大量投喂配合饲料,再加上频繁地使用防治药物,到了高温天气,只有天天换水才能让牛蛙很好的生长下去,可想而知,换出去的水是什么样的了。这也是浙江福建等地陆续禁止牛蛙养殖的根本原因。


牛蛙这个品种价格起伏是非常大的,根据中国水产养殖网牛蛙价格直通车数据显示,2015年的时候,牛蛙最低收购价只有3元/斤不到,2016年最高的时候暴涨到了15元/斤以上,最低的时候也只有两三块,2017年最低的时候大概五六块,最高的时候也差不多有15块,一般来说维持在七八块钱的时候,养殖户的利润就比较可观了,超过10块钱就是暴利了。这也是很多牛蛙养殖户坚持养殖的根本原因,碰上一次特别好的价格就赚翻了,成本一般5块钱不到,一亩2万斤的产量,这在其他很多品种上都很难有这么好的利润,价格特别低的时候就慢慢熬着,熬过去就是好日子了,。然而以后在整个福建省,能养牛蛙的地方应该是越来越少了。从2017年开始,福建各地就不断发布禁养牛蛙的通知,一般来说都至少给3个月以上的缓冲期。眼下环保治理呈现出来的高压态势,很多地方对于有污染的养殖品种整治是非常厉害的,对于限期不拆除的,手段也是各种各样的,一般来说养殖户盲目拖时间,吃亏的永远都是养殖户,所以只要接到通知的话,就要尽快安排拆除了,别等到期限快到的时候,又抱怨收购商压价收蛙了,禁养通知既然出来了,就不会是一纸空文的,早点拆除早做安排,可以大大减少自己的损失。

前两年浙江台州湖州等地大面积拆除牛蛙养殖场的时候,有一部分养殖户转行了,也有一部分养殖户转到安徽江苏等地继续养殖,离的不算远,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了,更何况不少养殖户都是抱团出去包地搞养殖,出省继续养蛙也是一个不出错的选择,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有利因素,比如说租金便宜、水质相对较好,有的地方劳动力成本也便宜一些,离长三角这样的消费市场也不算远。现在福建地区大面积拆除的通知发出来了,也有不少养殖户转到其他省份继续养殖,主要是一些养殖大户,已有的很多资源像饲料厂、收购商等都能继续充分利用,散户拆除之后出省养殖的可能性很小,散户规模小,出省重新投产的话,资金投入压力比较大,而且很多散户属于跟风养殖,即便是养了几年也不一定赚了多少钱,出省养殖的话动静太大了,不少人不想折腾了。

继浙江之后,福建省如此大规模的禁养牛蛙,短时间肯定会对福建牛蛙产业形成巨大冲击,然而这是不可违的趋势了,环保治理的大环境估计会在很长时间存在,养殖户朋友要么自我整改,这个需要新的模式或者投入新的设备,要么就是直接转行,养殖户如果说要在现在的地方继续养殖,要达到的要求肯定提高的。出省养殖端起来看是可行的,但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污染模式,迟早还是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不管主产区的养殖户弃养转行还是出省继续养殖,都会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牛蛙这个行业都会有一个不太有利的发展阶段,那么下一个受益的会是谁?就蛙类来说,黑斑蛙、虎纹蛙、石蛙等将是主要是受益品种,因为现在的蛙类消费主要还是集中的这几个品种,牛蛙如果受到影响的话,黑斑蛙、虎纹蛙、石蛙等就会填补牛蛙的市场空缺,从眼下这三个品种的发展势头来看,黑斑蛙是属于新兴的养殖品种,养殖规模扩大的比较快,虎纹蛙还是在广东地区不温不火的发展,养殖石蛙的地区虽然不少、但总体规模不大而且太分散,未来如果说牛蛙产业呈现下滑态势的话,受益最大的恐怕还是要属黑斑蛙。

当然了,牛蛙作为一个传统的特种养殖品种,养殖规模还是很大的,养殖技术很成熟,从养殖到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很成熟,这个是牛蛙的重要优势,即便浙江福建都看不到牛蛙养殖场了,转到安徽江西这样的周边省份重新建场养殖,时间也不需要太长,未来的蛙类消费市场,也有可能出现几个品种共同发展的好局面,从价格和口味上来说,不同的品种都有各自的优势,毕竟在未来几年里,蛙馆这一行的发展将会继续红火下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对于各种蛙的原材料需求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德市石蛙养殖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