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哪些山东领域国际旅行社的国际比较中处于劣势

德国为什么想要废除家庭作业
[摘要]德国要求废除家庭作业的声音渐渐高涨起来。许多学者、政治家、畅销书作者都呼吁废除家庭作业。他们主张废除家庭作业的理由是什么?废除家庭作业之后,中小学计划怎么做?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图为一小学生面对繁重家庭作业疲惫不堪。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家庭作业是教师留给学生课后在家里完成的学习任务。早在15世纪,德语地区的学校规章便有规定,学生需在家里完成数小时的“自学作业”。此后,学校布置家庭作业慢慢变成一件看似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少遭到人们的质疑。不过,近年来,德国要求废除家庭作业的声音渐渐高涨起来。许多学者、政治家、畅销书作者都在呼吁废除家庭作业。他们主张废除家庭作业的理由是什么?废除家庭作业之后,德国的中小学计划怎么做?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家庭作业能否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作业究竟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是学校教学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早在1904年,施密特(Friedrich Schmidt)就在他的“有关学生家庭作业的实验研究”中称,缺少可靠的证据证明作业的效用。他的研究没有发现明确的结果:在计算和抄写作业方面,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完成作业的话,多数学生所犯的错误会更少一些。不过,就写作文而言,在家里完成的作文质量(从内容和形式来看)要更好一些。魏特曼(Bernhard Wittmann)在1964年发表的《家庭作业的意义和无意义》被视为德国实证性作业研究的里程碑。他调查了362位学生,分别来自3个三年级班和两个七年级班。这其中,有的班级有作业,有的班级没有作业。经过4个月的实验研究,他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不能证明作业对其计算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促进作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家庭作业的促进效果是不明确的。德累斯顿科技大学的教育研究者调查了1300名萨克森州全日制学校的学生和500名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约四分之三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发现作业起到了积极影响。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作业可以改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是否完成作业,对于学校的成就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作业只是一种“仪式”,教师不经反思地将其分配给学生。新西兰的教育专家哈蒂(John Hattie)在2009年出版的著作《将学习可视化》,收集和分析了超过5万项相关的研究。他想要知道,哪些条件会促进孩子的学习。他的研究显示,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主要是好的师生关系和特定的学习技巧。而家庭作业对于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是很小的。即便是这种有限的益处也要小心加以解读。因为这种益处取决于孩子为完成作业所必须投入的时间。学生为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越多,收益也就越低。图宾根大学的教育学者福龙格尔(Barbara Flunger)和特劳特维恩(Ulrich Trautwein)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当中存在不同的学习类型,例如,勤奋快速型学生、高度投入型学生、平均水平型学生(即时间投入和所取得分数都保持在平均水平的学生),努力但失败型学生(即虽然努力投入,但是成绩并不好的学生),以及最低限主义型学生(即以最少的投入勉强取得一般成绩的学生)。研究显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会从家庭作业中获益。作业对有些学生是有帮助的,但是对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帮助,甚至可能还会有消极影响。总的来说,年长些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比小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能更多地从作业中获益。那些认真完成作业并且会有效利用时间的学生更容易从作业中获益。由此可见,关于作业对于改善学生成绩的影响效果,现有的研究存在分歧。人们无法得出作业对于学生普遍具有益处的结论。作业的影响效果受学生的年龄、年级、成绩水平、学习动机、努力意愿、学习科目和作业形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也意味着,教师给全班学生统一安排作业的做法需要反思。这是家庭作业的合法性遭到质疑的一个原因。 漫画:小学生为完成家庭作业挑灯夜战。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家庭作业带来的问题和弊端除了作业对改善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遭到质疑之外,家庭作业所带来的问题和弊端也受到人们的抨击。从教师方面来看,安排和检查作业占用了许多宝贵的课程时间。学生常常故意“忘记”完成作业或者让他们的父母帮忙写作业,达不到安排作业的预期效果。此外,认真完成作业的恰恰是那些不需要完成作业的学生,而那些本来应该通过作业得到额外练习的学生,反而常常不做作业。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家庭作业带来了额外的压力。虽说家庭作业可以让父母了解课程内容,但对家庭在下午和晚上的生活构成了干扰。德国一位州长曾表示,家庭作业已经将父母们变成了“国家的助理教师”。前任联邦父母委员会的主席甚至表示:“家庭作业破坏家庭和平”,因为父母和孩子常因家庭作业发生冲突。不仅如此,批评者还认为,家庭作业会破坏学生的学习乐趣,危及学生的道德,因为学生被迫要为没有完成作业而撒谎或欺骗。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家庭作业也是一种负担。施威莫尔(Hilmar Schwemmer)是一名教师。他在自己的研究中让450名来自不同联邦州、学校和年级的学生讲述自己写作业的经历,特别是那些消极的经历。由此,他收集到了许多代表性的“家庭作业苦恼”。他的研究表明,学生们的下午因为作业而变得充满了冲突和忧虑。施威莫尔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家庭作业把家庭变成了“冲突的策源地”。在他看来,作业会妨碍父母与孩子以及教师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关系。除此之外,家庭作业还会带来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孩子,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在这里处于劣势。由此就会出现在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因此,在2013年的联邦大选中,社会民主党主席、现任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曾表示,希望可以废除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学校里面完成作业,而不是在家里。反对废除家庭作业的理由家庭作业旨在让学生复习或预习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可以由此学会独立自主地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此外,家庭作业可以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让父母有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知道学校的要求,配合学校一起教育孩子。这是人们一直以来赋予家庭作业的意义,也是作业存在的合法理由。因此,许多人反对废除作业。他们坚信作业是有意义的,有帮助的,因而是必不可少的。德国语文协会的联邦主席迈丁尔(Heinz-Peter Meidinger)认为,废除家庭作业的建议是胡闹。父母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虽说因为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个可能会带来不公平。不过,人们不能因为无法把弱的学生变强,就反过来限制好学生的发展。法兰克福席勒学校的校长赫希勒(Karin Hechler)认为,在学校的学习并不能完全取代家庭作业。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作业可能是一个艰苦的任务,不过,做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抗挫折的能力。迈耶尔(Werner Meyer)是一名退休的文理中学教师,他曾在康德中学教授物理和化学科目长达29年。他认为,人文学科等科目,例如德语或者外语科目,家庭作业是有意义的,是对课程的有益补充。因为在这些科目,学生需要练习如何正确查询信息、表达或者自由写作。而在学校里,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些事情。不过,在自然科学领域,作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与其安排作业,不如在课堂上和学生直接进行练习,这样教师就知道能向学生提出多高的要求,也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当场提供帮助。奥尔登堡大学的教育学者希赫尔(Klaus Zierer)认为,在文理中学,作业的影响效果较强,而在小学阶段则较弱。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给小学生安排作业是无意义的。在希赫尔看来,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也是不错的。废除了家庭作业之后该怎么办德国有关废除家庭作业的讨论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讨论。人们在主张废除家庭作业的同时,提出了替代性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把“家庭作业”转变成“学校作业”。希姆尔哈特(Armin Himmelrath)是一名教育专栏的记者,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孩子,他前后和家庭作业打了32年的交道。2015年,他出版了一本引起轰动的书,书名是《家庭作业——不要,谢谢!》,副标题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尽快告别家庭作业”。他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应废除家庭作业的原因,并提出了将“家庭作业”转变成“学校作业”的建议。柏林社会研究科学中心主席阿门丁尔(Jutta Allmendinger)认为,家庭作业会“固化社会不平等”,因为有些孩子的父母可以陪着孩子完成作业,而有些孩子的父母却做不到。因此,她主张废除家庭作业,让学生转而在学校里、在小组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为此,现有的半日制学校须转变成全日制学校。这一建议可以得到下述实证研究的支持。学年,瑞士的一个省份曾一度废除了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学校里完成作业。四年后又重新引入了家庭作业。教育研究者比索夫(Franziska Bischof)利用这个变革完成了一项比较研究。她选取了四年级和六年级的43个班级,分别来自废除家庭作业的省份和另一个没有废除作业的省份。她让学生完成了多次数学测试,同时还要填写一个有关他们如何对待作业的问卷,然后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区别。不过,在废除作业的省份,学生明显更喜欢去学校,学习动机更高,压力更小。因此,作者建议将家庭作业转变成学校作业。由此可见,所谓的废除家庭作业并不是要废除作业本身,而是要将作业的完成地点从家庭改为学校,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作业。人们认为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学习,更好地平衡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的不同影响,促进教育公平。目前,德国已经有一些中小学在这么做了,即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例如,法兰克福市区的一所小学就废除了家庭作业。学生会在教师的辅导下在学校里完成作业。位于北威州欧伯豪森的一所文理中学也早就废除了家庭作业。练习课成为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每个专业教师最多和四名学生一起做练习。学生们在放学后没有需要在家里完成的作业了。综上所述,废除家庭作业的支持者并不是要完全取消作业,而是建议将家庭作业转变为学校作业。虽然现在还有不少家庭作业的支持者反对这么做。不过,随着德国中小学逐渐从半日制转向全日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下午提供课程和辅导服务,“家庭作业”转变成“学校作业”也越来越具有现实可行性,极有可能得到落实。对于我们而言,德国的这一讨论和变革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文/孙进 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eironhu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德国高中留学劣势之我见
低龄留学趋势已经起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去镀镀金,将来回国可以找一份好的工作,或者子承父业,继承家里的公司产业。随着产业不同,父母的期望不同,孩子的理想不同,还有家庭条件不同等等因素,这出国选择去的国家方向也就不同,其中一般出国留学,家长都会优先考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四大主流国家,其他的国家都在此之下。可是近年来德国留学也已经逐渐成为热门趋势之一,主要原因是因为德国的大学免学费,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可以少承担不少费用,不过今年小编也看到了一些新闻,据说德国也要开始收取国际生的学费了,当然每个州都有选择的权利,毕竟德国的教育是自制的,所以这个也要看情况而定了。那么说到此,就有很多家长说,我选择送孩子去德国读高中不是会比大学有优势吗?小编接下来将给大家分析一下,去德国读高中会有哪些可预见性的劣势。
劣势之一:语言
相比其他欧美国家来比,德语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又是一门新的语言,孩子需要从头开始学习一门语言,如果选择去美国或其他英语系国家,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了。也就是说选择了去德国读高中,语言关是必须要过的。当然我们的孩子很聪明,在高中阶段出去读书能够很快适应语言环境,所以这虽然是一个劣势,但实际上对我们孩子来说也比较容易搞定。再加上很多孩子对德国这个国家感兴趣,自然而然也会自己更加努力学习,所以这实际上劣势也是因人而异的。
劣势之二:年龄小
一般去德国读高中,需要从初二就开始着手准备了,除了上面所述的语言关要过以外,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去国外读书学习以后也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见性的困难,他们是否能适应环境?他们是否能正确处理问题?他们是否能被培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其实都和他们年龄有关系,因为年龄还小,家长会很担心这些问题,也就会造成家长的一些顾虑,但是实际上这个劣势是可以通过一些正确的渠道来解决的,比如有些机构(北京智美名腾国际教育,专业办理德国高中留学,如有需求请百度搜索进入官网了解详情!)在帮您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时候会跟您沟通,可以提供留学后续服务,或者说项目是打包的,包含了这后续服务,那么这个劣势也是可以避免的,因为一般留学后续服务会包含,孩子校内校外生活学习上的照顾,每个学校不同,可能每个月或者每个学期会有学生的相关报告,包括心里、学习和生活上的报告给到家长,这样就可以让家长不用过多担心孩子在外面读书等的各方面问题,所以这方面劣势也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当然以上两点有关于德国高中留学的劣势实为小编个人的观点,不过小编也知道有观点就一定会有不同意见,如果需要交流请私聊小编哦,小编静静等着和大家进一步沟通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和德国的比较.pdf 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和德国的比较.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1------------------------------经济论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和德国的比较郑海涛,任若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本研究以中德制造业的双边国际比较为基础,测定了年的劳动生产率和1995年的单位劳动成本,并集中从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等三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对纺织业、服装业和皮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等行业进行了具体分析。关键词: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中图分类号:F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59—006ontheInternationalofChineseComparitiveStudyCompetitivenessManufacturingonBilateralbetweenChinaandIndustry:BasedComparisonGermanyZHENGHai—tao.RENRuo—an(&hodand100083,China)ofEconomics&Management,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BeijingAbstract:OnthebasisofthebilateralinternationalOilthesectorsofbetweenChinacomparisonmanufacturingindustryandsetsoutlaborfromandunitlaborcostinthenstudiespapertO1995,andGermany,theproductivitytheonChinainofunitinternationaltermsrelativelevel,laborandlaborcompetitionmanufacturingpriceproductivityincoaldetailandfurindustries,oilandcost.Finally,itanalyzestextiles,wearingapparel,leatherrefiningcoking,instrumentandandkindredandSOon.appearance,officeaccountingcomputingmachinery,foodproductswords:relativelaborcostlevd;laborKeypriceproductivity;unit一、引言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际竞中国已成为WTO的成员国,这使中国以一个争力。国际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渐进的但逐步加快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出口推动产业竞争力是一国的某产业与其他国同类产业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虽竞争优势。市场竞争的手段分为价格和非价格竞然中国的出口一直高速增长,但其制造业企业和相争。那么,构成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归结为价格应行业在世界上所面对的竞争在现在和未来都是很和非价格因素。两国产品相对价格水平是体现价严峻的。由于大量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且大量外国格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又因为价格国际竞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和产业部门在国内力的基础是成本的国际竞争力,成本中主要包括市场也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其主要竞争对手是欧单位原材料成本、单位资本成本和单位劳动成本。美各工业化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德国是中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主要的变化就是对外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也是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和国外资本的大量引入,特别国已于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德在亚太地区的最大是对外加工贸易的比例比较大。国际贸易中价格贸易伙伴。所以,研究中国与德国的产业竞争力有均等化的过程决定了,在国际比较的意义下,单位助于了解中国与欧盟的产业竞争力,为对欧盟,特别原材料成本差异和单位资本成本差异在构成成本对德国的出口贸易政策提供建议,为中国的产业发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而单展政策提供建议。由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经位劳动成本的国际差异则处于更重要的地位。从济基础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参与国际竞争单位劳动成本的国际差异来考察国际竞争力也是时,各个产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会有很大差异,因国际学术界常用的方法。单位劳动成本的国际差此,需要对各个产业部门做出具体分析。异主要根据劳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国际差异来计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技术领域优势的国际比较研究
日 21:41 来源:《科学学研究》(京)2008年1期
作者:官建成 王刚波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官建成,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王刚波,博士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内容提要:对近年来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增长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专利特点,同时采用技术优势指数、快速增长领域指数等指标,分析了各国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规划,就如何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 键 词:技术优势 竞争力 国际比较 专利数据库  专利是一项赋予其发明者暂时垄断发明详细信息的法律文书。它允许发明者保护成果并从专利的传播中获益。当前,由于专利技术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绝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专利战略的实施,并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国际上主要的专利申请授予机构,如欧美日专利商标局都对外开放其专利数据的检索与下载。制度层次的建设为学者研究各国科技政策、技术创新和技术领域优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专利数据为致力于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描述国家和组织的技术发展模式[1]。美欧等科技发达国家的科技管理部门已经利用专利数据进行国家和企业间的比较并定期发布年度报告,专利数据也被用来分析企业间技术全球化的特征和程度[2][3],考察科学与技术的联系[4]。  1 研究架构  一国在国际上申请的专利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国家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预示着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竞争优势[2]。本文沿用的基本假设是专利申请量较多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活动愈加活跃,更能体现技术累积的程度。  Pavitt通过收集年9个OECD国家在USPTO申请的涉及29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分析各国技术储能的特点与决定因素[5]。Archibugi和Pianta使用EPO和USPTO的数据,运用IPC分类码界定技术领域,比较了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国家的不同的技术发展侧重点[6]。  本文旨在通过使用专利数据来比较中国和科技与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技术领域的优劣势,分析关于哪个国家专注于领导前沿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竞争优势的新机遇。为此,采用如下指标[1]进行评价与比较:  技术优势指数定义如下:  P[,it]表示对于国家i,在技术领域t所获得的专利数量;表示国家i在所有技术领域获得的专利数量之和; 表示在技术领域t中所有国家的专利数量之和;表示专利总量。它用于衡量各国技术间的比较优势。对于RTA值高于1的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低于1则相对疲弱。  快速增长领域指数指一国在技术快速增长领域申请专利占专利总量的份额。定义如下:  F[,it]表示国家i在技术快速增长领域t所申请的专利数。FGSI比率可被视为在快速变化技术中的技术优势。在某一技术领域FGSI值较高的国家较其他国家有可能受益于快速进入优势。  CV指数,用于判断一个国家已经建立领先技术或在更广泛层面上扩展其领先技术的科技能力,定义如下:  给定一个国家i,CV[,i]表示该国RTA的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用来表示该国技术的集聚程度。  2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采用USPTO专利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它收录了从1976年到最近授权的专利全文信息。根据Iversen的研究[7],使用USPTO专利数据分析的优势有:便于不同国家的专利活动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USPTO专利不仅通过了创新性的检验,同时也保证了实用性和商业性;在美国申请专利所需费用相对较低,专利涵盖的对象范围较大。  美国专利中最能体现技术创新水平的是Utility,被视同于发明专利(patents for invention)[8]。Utility专利数量近年来占到USPTO专利总量的90%。故本文主要统计发明专利的数量,将其视为创新成果的主要指标①。  为了最原始地反映专利申请时的技术类别和领域,采用最新公布的美国专利分类码(U.S.Pat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简称USPCS)。USPCS包含470个主类别,每个主类别又细分若干个分类别,在专利申请时必须具体指定唯一的主分类号。根据470个主类别确定专利的归属,可以避免统计时的重复计算。根据NBER的研究[9],将470个主类别划分为6个大类和36个小类,6个大类包括Chemical(CH),Computers&Communications(CC),Drugs&Medical(DM),Electrical&Electronic(EE),Mechanical(ML)和Others(OT)等。本文以36个小类划分技术领域,计算各项指数。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  在年授权的专利中,Computers&Communications和Electrical&Electronic领域的授权最多,分别为187159项和177308项,分别占五年专利总量的23%和22%。这表明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电子相关产业为代表的技术领域创新活动频繁,成果卓著,发展迅速。  表1比较了年和年36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表明以半导体制造、计算机外设、光电技术、通讯技术、核与激光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电子设备等为代表的领域专利增长速度较快,超过30%,专利数量之和占总量的40%。而以农艺、食品为代表的领域专利数量下滑,下降幅度达23.6%。在增长最快的前十个技术领域中,全部归属于Computers & Communications和Electrical & Electronic类别,反映出这两个大的技术方向是目前各国都格外重视发展的领域和产业,是国际间技术竞争的战略重点。我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10]也确定了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等16个重大科技专项,制定了利用十五年时间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发展战略。
  3.2 RTA指数  (1)六大类别的专利分布与RTA指数  如图1所示,中国的专利数量中Electrical&Electronic所占比重最大,Mechanical比重最少;美国相对分布比较均匀,Computers & Communications所占比重最大,体现出在信息时代的强势;日本的Electrical & Electronic和Mechanical平分秋色,而Drugs & Medical略低;德、法、英、意等欧洲国家各类分布比较均匀;印度的Chemical、Drugs & Medical、Computers & Communications所占比重比较大;而芬兰则侧重于Computers & Communications。
  图1 年所选十国六大类别的专利数量分布
  表2计算了按六大类别为口径划分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优势指数(RTA)值,中国在Electrical & Electronic上的RTA值最高。创新强国美国和日本各项RTA值差异不大,在1左右浮动,体现创新强国在各个技术领域均衡发展的特点。德国的ML、韩国的EE、印度的CH、英法的DM和芬兰的CC,RTA值均超过1.50,体现这些国家在上述领域的优势。
  (2)36个技术领域的RTA指数  表3在计算RTA指数的基础上,比较了上述十国2001年至2005年在36个技术领域中各自的技术优势,同时统计出各国RTA值大于1的技术领域个数。  首先,在36个技术领域中,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和英国均有15个以上的领域的RTA指数超过1,它们的RTA指数超过1的领域分别为20、19、18、16和15,表现出这些国家专利知识基础的宽度,在相应的领域中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而对于美国,尽管在USPTO申请专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优势领域个数却比不上意、德;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专利覆盖面比较大,各技术领域优势比较平均。  中国RTA指数超过1的技术领域个数达到了12个,其中在Electrical Devices上RTA值达到5.58,五年间在这一领域共申请了323项专利。而韩国、印度、芬兰等国RTA指数超过1的技术领域个数)虽然少于10个,分别为9、9与7,但仍然有自己的相对技术优势领域。韩国在Semiconductor De-vices领域的RTA指数达到2.96,印度在Organic Compounds领域的RTA指数高达11.59,芬兰在Communications领域则达到4.14。韩国在半导体材料加工领域开发出制造和控制纳米零件的新技术,积极进行纳米级元器件的研发与生产[11],仅三星公司在闪存器件设计上就申请了51项专利。  第二,对于中国的12个技术领域中,Electrical Devices,Furniture House Fixtures,Heating等三个领域中国的RTA值在所选国家中最高。在这些领域中,RTA值超过1的其他国家与中国构成竞争关系。在Electrical Devices中,日本、印度的RTA值除中国外最高;在Heating中,芬兰和法国的RTA值除中国外最高;在Furniture House Fixtures中,美国、意大利的RTA值超过1。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印度的技术领域相比较优势,必须考虑各自国家的专利申请总体,他们的技术领域有时仅仅是在很小的申请总量上占据大的份额,这种技术优势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但是可以作为它们在相应技术领域的累积成果。在此基础上加强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形成真正的优势。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在最有可能的科学突破—技术突破集中在以下10个方面:下一个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纳米级芯片、中文信息处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印度的技术领域相对比较优势,必须考各自国家的专利申请总体,它们的技术领域优势仅仅是在很小的申请总量上占据较大的份额,这种技术优势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但是可以作为它们在相应技术领域的累积成果。在此基础上加强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形成真正的优势。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在最有可能的科学突破与技术突破集中在以下10个方面: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纳米级芯片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11]。
  (3)相关性分析  使用各国在36个技术领域的RTA值作为变量,分析国家之间技术优势的相关性。表4所示,在45对国家的相关性分析中,有7对(占15.6%)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分别是德国和法国(0.705)、日本和韩国(0.666)、英国和法国(0.423)、印度和法国(0.398)、印度和英国(0.395)、德国和英国(0.366)、美国和英国(0.350),这表明这些国家之间的技术优势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而大部分国家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各国的技术优势领域差别较大,这与各国采取的优先发展领域有关。
  3.3CV指数  从表3最后一行看出,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的CV指数较低,体现各自较为雄厚的科技实力,能够较大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巩固已有技术优势,并努力开拓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容易捕捉到新技术革命可能产生的重大科技突破和技术变革,在科技强国中占据制高点。  对于所选国家而言,CV指数值高的是芬兰、中国和韩国,这表明它们在实施技术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绩效上有所侧重。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面临将有限资源配置到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的共同课题。而属于创新型国家的芬兰[12]和韩国的经验[13][14]将有利于我国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选择和重点突破国家关键技术,努力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芬兰目前具有世界一流的竞争力,主要是政府长期重视发展教育,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果。作为小国,芬兰没有能力涉足所有高科技领域,而是集中优势力量发展能够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点领域。80年代芬兰就极有远见地着手开发电信产业,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电信法等一系列法规,完全开放电信市场;90年代初,芬兰政府将信息社会作为其首要发展目标,并于1995年率先制定信息社会发展战略,并不断加大对科研以及新产品的研发投入;采取了直接支持企业进行研发的政策,通过国家技术开发中心等机构出资,吸引和鼓励大中小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这些不仅为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而且为芬兰信息技术产业全面发展并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奠定了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芬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同样,韩国选择若干个对本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投入,支持该领域的企业进行重点科技攻关,尽可能地在局部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突破,进而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科技实力提升。1991年韩国政府提出了长达10年的“先导技术开发事业”,确定17项高新科技研究项目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1997年韩国制定并实施了《科技革新五年计划》,确定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境技术、能源技术、机电一体化和系统工程、新材料等六大领域作为国家战略产业。2000年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再次将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机械电子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列为韩国未来的主要科技发展方向。  2006年,中国发布了由2000多名顶尖科学家和科技政策专家历时一年多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0],部署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68项优先主题、16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专项、8个重点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大力增加研发投入、重点突破迫切需要科技支撑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提升科技实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纲要明确指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5年美国政府确定的五大研发优先领域是反恐怖、能源与环境、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及在分子水平上对生命的理解。这五大研发优先领域除反恐怖为特定时期的特色项目外,其余均为世界各国近年来一直重点发展和投资较大的领域。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是美国政府的投资重点。日本近年的科技项目预算中将生命科学、信息与通信、纳米技术和环境科学四大战略领域作为研发的重中之重。德国在一些传统领域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汽车、机械、医疗设备、化工医药制品等。近年来,德国政府把科技优先领域调整到具有跨行业影响的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先进材料、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生物医药、环境科学和微系统集成等领域。法国政府2006年公布了《2010年关键技术展望》报告,确定信息通信、交通运输、能源环境、生命医学和材料化学5大领域为未来4年的科技发展重点,并具体提出了83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向这些领域积极投资。英国在航空、制药、生物技术、软件、多媒体、互联网和卫星通信、光电子等诸多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政府的发展方向是生物和信息技术。  3.4各国FGSI指数和EE领域分析  因篇幅所限,我们选定EE作为快速增长技术领域的分析对象。首先计算出十年间以五年为时间段的专利增长平均速度为19.08%,然后通过计算某一技术领域t中增长速度超过19.08%的所有子类的专利数量总和。最后,按照FGSI的定义分别计算EE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FG-SI指数。  技术领域的快速增长反映出在该领域创新活动的机会和取得成果的可能性。技术领域的集聚和专业化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快速增长领域的创新绩效。为度量二者关系,以FGSI指数为横轴、RTA指数为纵轴构建技术象限图,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象限图
  对于一个特定技术领域,落在象限Ⅰ的国家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未来将继续巩固这种优势,属成熟型。落在象限Ⅱ的国家尽管目前在该领域内有优势,但由于领域内专业化水平低,这种优势极易丧失,属夕阳型。落在象限Ⅲ的国家两方面均处于不利位置,在追求科技竞争力上面临较大的障碍,属落后型。落在象限Ⅳ的国家,尽管还未取得在该领域的优势,但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属朝阳型。  中国在EE相关领域的RTA值在六大类别中最高。而所选国家在Electrical Devices、ElectricalLighting、Nuclear&X-rays和Semiconductor Devices领域上,大部分国家位于第一、四象限,表现出这些领域已经形成强强竞争的格局或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和上升势头。而其他领域则多数位于二、三象限,反映出这些领域的衰势。  比较图3发现,中、韩、日在EE相关领域的RTA值比较接近,且位居前列,一定程度上构成竞争关系。中国的Electrical Devices,Electrical Lighting处于相对领先位置;而在Nuclear&X-rays、Semiconductor Devices上有巨大发展潜力,如能重点突破和扶持,必将成为优势领域;在Measuring&Testing处于落后位置。韩国的优势领域为Electrical Lighting和Semiconductor Devices;而在Nuclear和X-rays,Electrical Devices上可能成为优势领域;同样在Measuring和Testing处于落后位置。日本除了Measuring和Testing相对没有优势外,其余均有优势,在Electrical Devices,Electrical Lighting,Nuclear和X-rays,Semiconductor Devices处于领先位置,而这些优势领域恰恰是中韩的优势所在和重点发展的领域。
  图3 EE相关领域:中(a)、韩(b)、日(c)比较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专利数据来分析和比较国家间的相对技术优势,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创新能力的绩效,具体得到如下结论:  中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专利战略,专利总量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十分迅速,但在USPTO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所占份额仍然很小。特别地,在反映专利质量的授权率和最能代表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上,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企业专利保护意识较之以前虽有提高但还相对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和利用专利成果的能力仍相对不足。我国在制定科技政策时,一方面应注意加快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法律制度保护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注意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提高专利数量的同时应该更重视提高专利质量。  年间,以半导体制造、计算机外设、光电技术、通讯技术、核与激光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电子设备、动力系统、信息存储和测试测量技术等为代表的领域专利增长速度较快,是各国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中优先发展的关键领域。我国发布了中长期科技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为今后科技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制定科技政策将目前较为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但这远没有满足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和技术创新的需求,研发资金短缺仍是我国长期面临的课题。因此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通过设立高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吸引民间投资、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技术研发;建立风险投资的补偿与激励机制和政府信用担保制度;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在此基础上,产学研等机构如能将自身的实力、特色同国家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相结合,更有效地利用当前已有的技术优势进行创新和商业化应用,必能较快地提升国家和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通过计算RTA指数和FGSI指数,构建技术图,得到各国技术领域的优劣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EE类别中,Electrical Devices、 Electrical Lighting处于相对领先位置;而Nuclear & X -rays、 Semiconductor Devices有巨大发展潜力,可能成为优势领域。国家应当着重这些领域的产业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在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相关实验室、研发基地,加强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对这些技术产业进行整合并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本土龙头企业。  注释:  ①下文如无特别说明,专利数量的统计计算均指Utility,即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1]Henk F M, Wolfgang G, Ulrich S. 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547.  [2]Cantwell J.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echnological activ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iveness[J].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R&D and Technology, 1992.  [3]Patel P. Indicators for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system interactions: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and inter- active learning [R]. IDEA Paper Series, 11. Oslo: STEP Group, 1997, (20).  [4]Narin F, Olivastro D. Status report: linkag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cience [ J]. Research Policy, 7 - 249.  [5]Pavitt K. International patterns of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J]. Strategies in Global Competition. London: Croom Helm, 1992.  [6]Archibugi D, Pianta M. The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 of advanced countries [J]. Kluwer, Dordrecht, 1992.  [7]Iversen E J. An excursion into the patent – bibliometrics of Norwegian patenting [ J]. Scientometrics, ): 63 -80.  [8]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Patent of Description [EB/OL]. http://www.uspto.gov/web/offices/ac/ido/oeip/taf/patdesc.htm,.  [9]Bronwyn H, Adam Jaffe, Manuel T. The NBER Patent Citation Data File: lessons, insight, methodological tools [R]. NBER Working Paper, 2001, No. 8498.  [10]中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年) [EB/OL]. /jrzg//content_183787.htm,/.  [11]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动态,科技时事[EB/OL]. http://www./news/international.asp, 2006 - 03 - 12.  [12]张文霞,李正风.芬兰从资源型国家到创新型国家的历程[J].科学对技术的影响,2006,(1):5-10.  [13]李安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韩国经验与中国借鉴[J].世界经济研究,2006,(10):75-81.  [14]陆园园,等.“引进-模仿-改进-创新”模型与韩国企业技术学习的演进过程[J].南开管理评论,):74-82.
  责任编辑:王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州新领域国际花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