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如何赚钱靠什么赚钱 港股那点事

风投疯狂砸向共享单车的 是前(钱)途 还是一条不归路?
  2016年的资本市场异常寒冷,只有共享单车是个例外。短短14个月的时间,摩拜单车完成五轮,2017年第一周,摩拜单车就宣布了完成2.15亿美元D轮融资的消息,今年3月,ofo宣布D轮融资完成,融资金额高达4.5亿美。  市场并不缺钱,资本寒冬是因为好的项目不多。在经历了2015年以来的移动投资低潮以后,资本终于又看到了一个罕见的高频打开标的,众多大佬趋之若鹜。  风投圈有个流传甚久的段子——从前有个四姨太,假装自己怀孕了,引得老爷格外宠爱,经常去她那里过夜,结果就真的怀孕了。  每个创业者都说项目前景很美好,肯定成为独角兽,肯定能赚钱,能上市。随着资本砸多了,也许就真的梦想成真了。  共享单车是四姨太吗?风投砸出去的,到底是钱(前)途,还是一条不归路?  ▌一、  在北上广深,橙色摩拜单车和黄色ofo单车的“橙黄”大战,一如当年的滴滴、快的一样无可避免。共享单车们集体开疆拓土的背后,是对规模经济的追逐。谁先铺下足够多、足够密、足够便捷的单车,谁就能建立巨大的竞争壁垒。  正因如此,烧钱大战不断升级——以摩拜和ofo为例,先后进行了数轮融资,累计金额已近10亿美元。  3月1日,ofo宣布对外完成4.5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圈质疑的口水仗四起:“基本都是老股东在投,且融资额严重夸大”。  甚至连风投大佬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踢馆:  我们抛开融资数字的真实性不谈(也无从确认),但从摩拜和ofo投资方名单透露出的共同信息是:新面孔在明显减少,风投在共享单车上开始变得异常谨慎。  托.约.登宁曾在《工联和罢工》写到:“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利润,还是利润,这才是资本最关心的事。  风投谨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共享单车的模式:到底行不行得通?或者更直白点,赚不赚得到钱?  ▌二、  首先,这是一个进入门槛极低的行业——造自行车,然后扔到城市街头。这个玩法比开餐馆还容易,因为餐馆还需要讲究菜的口味。对于自行车而言,你家的和我家的,逻辑上是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你们家造车的速度,有没有我们家快。  在风投加入“助纣为虐”后,制约这个行业任性膨胀的所有障碍几乎都消除了,剩下的,只是看哪家故事讲得更好,能忽悠到更多看似聪明的傻钱,然后拼命造自行车。这也是共享单车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原因。  (雨后春笋一样的共享单车公司)   共享单车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在风投资本的加持下纷纷入场,目标都是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价格战与市场无序竞争几乎不可避免:每个个体都追求纯利己的行为,导致的最终结局必然是对所有玩家都不利的囚徒困境。就好比你开一个川菜馆,生意很好,我也去开,一条街上有十几家川菜馆,大家都要倒闭。  而在寡头垄断市场局面形成前,其中企业想盈利,基本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多年以后,寡头垄断局面最终艰难形成,两个能预想到的结局也是必然的:  1、其中99%的企业会死掉,风投的钱也必然灰飞烟灭;  2、最后活下来的,也一定是从死人坑里爬出来的,伤痕累累;  其次,共享单车并不是一个“大”生意——这是这个行业的最大软肋:小市场,不可能诞生大企业。  根据摩拜、ofo向投资人披露的模型,共享单车市场一年的收入,在理想情况下,一共也就是180亿到300亿人民币的盘子。这个可以从很多角度得到证实:根据麦肯锡研究报告,目前国内两轮车出行的市场规模在1720亿次,按照客单价1元以及1%的渗透率简单计算,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为17.2亿元,即使10%的渗透率也只有172亿人民币的规模。这是一个很小的市场,甚至比不上性情趣用品市场。对比行业当前约10亿美元,未来还不知道飙到哪里的融资额,都是极不协调的。  而滴滴代表的网约车,市场预期规模超过五千亿。  但即使是这样相对微末的生意,风险投资趋之若鹜,除了风投界“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原因外,吸引风投的,还是这个行业基于无桩和互联网模式下的高频性:共享单车的客单价只有五毛到一块,但按上面测算的172亿年收入算起,一年起码会产生172亿单的数据,折合下来每天将有超过四千七百万单的交易,而当前几乎垄断中国市场的滴滴,每日撮合的订单量不过千万单。  这意味着,共享单车蕴含着成为下一个入口级应用的巨大潜力。  但多数人忽略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高频与赚钱,是两码事,两者甚至没有线性关系。  而赚钱难,甚至可能就一直赚不到钱,恰恰是这个行业最致命的软肋。  ▌三、  实现盈利最大的障碍在于,谁进入这个市场,都必须死了命造车,从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重,重到终有一天被迫承认自己实际是家自行车租赁公司——这是个与互联网轻资产玩法背道而驰的诅咒,但入局者又不得不承担。  逻辑很简单:共享单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锁定足够多的用户(以及用户背后的押金),这个唯有靠数量取胜。  在产品的用户体验与差异化接近于零的情况下,用户是不会对任何一家单车企业产生绝对的用户忠诚度。调研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用户最大痛点是想骑车的时候周围没有,占55.2%。换句话说,用户最核心的痛点或刚需,是在自身需要用车的时候,是否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车用。如果你投入的车辆规模覆盖的区域、热门网点与城市太少,用户找不到车,用户(以及押金)就会逐渐转移到另一家规模更大的单车公司。  谁的车多,谁能够覆盖到更多的网点,谁的颜色能够在足够多的网点与城市将另一家的颜色完全吞没,谁能让用户随时随地在出勤高峰期更快的用到车,谁就能更快形成自己的用户优势以及网络入口优势。  这样一来,共享单车的竞争最终就回归到一个点上:疯狂造车,然后疯狂在各城市各区域投放去圈地。最终谁在各城市投入的车辆能在市场上遥遥领先,谁就会是老大。而老二,就意味着死亡。而这个竞争模式是没有终点的:你不可能比别人领先太多。只要你的造车投放之旅暂停,后来者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能通过不断造车对领先者构成赶超优势,因此第一或者第二可能永远没有最终落定的一天。  数据显示,摩拜和ofo,每一家拥有单车辆数均已经突破100万辆。日前有消息指出,自行车厂加班加点直呼疯狂,现在各家都在拼命下订单生产单车,接单接到手软,富士康、摩拜、ofo订单一个比一个下的疯狂,每月订单均在几十万上下,以期用最快速度覆盖更多城市市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所有共享单车将被迫走向一个没有终点的循环:疯狂融资——死命造车——投放——再融资——再造车——再投放。  这是个死循环——除非你把别人都干死了,或者把别人吞了。  很多人会argue说重资产并不可怕,如果它最终能产生好的结果。但重资产模式的隐患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投入的越多,成本将越来越不可控,而且投放本身是没有终点的。  目前ofo、摩拜以及其他玩家采用的都是“押金+计时”收费的模式。竞争门槛不高,造成市场参与者众,导致供给严重过剩,街头大妈都知道单车投放的太多了。用户的选择多了,直接造成单车平均日单数下降,单车收入变少。数据显示,当前在城市场景中平均日利用率每辆车3次,已经是整个行业内“相对不错的数据”。而这个数字,哪怕是在面对摩拜在上海、广州地区的10%车辆损毁率,都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数字。  不少人认为分时租赁的那点小钱一点不重要,押金才是最伟大的创新,YY绑定了足够的用户,巨大的沉淀资金就是下金蛋的母鸡。然而这是又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与理发店靠办卡获取预付费用、扩张的套路不同,摩拜、ofo都表示这些沉淀押金专款专用,静静地躺在银行账户上,既不能够解决海量投放造成的资金缺口,其财务费用也不足以覆盖成本。从App Annie 公开的数据看,每个月有 512 万人在用摩拜的自行车。每个用户缴纳 299 元押金来估算,摩拜收到的押金总额达15 亿元,这部分利息,哪怕按理财的年化收益率,都远不够覆盖目前每个月1000万的车辆损毁费用。  而这还没有考虑到疯狂造车竞赛后其投入产出的边际递减效应。  目前,摩拜每投放一辆自行车,可以锁定8个缴纳押金的用户,未来这个数字极可能快速下降。道理并不复杂: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共计2.2亿户。城镇人口中每百户居民拥有65辆自行车,渗透率为65%。假设无自行车居民中,其中一半有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的需求,大概用户规模总量在7000万左右,而2016年的自行车的产能是6000万辆,共享单车每年产出1200万辆共享单车,到2017年年底将覆盖远超出潜在的用户规模。  所以,在很长、很长时间内,共享单车企业的CFO都将接触不到企业所得税这个科目。  摩拜CEO王晓峰的表态是“如果我有30%的利润率,为什么要找投资者?我们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继续发展,让我们跑的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所以说到创业项目,现在谈盈利还太早了。”  (ofo创始人戴威)   这就是共享单车的两难处境:不烧钱就会死。烧钱,则可能死的更快。  ▌四、  近年来互联网创业项目之所以备受资本追捧,是因为其轻资产的特点、以及平台效应的流量经济能够获得传统行业无法实现的业务增速和利润率,带来惊人的用户数量级和品牌门槛。  与美团、滴滴代表的互联网行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共享单车是一个很重的商业模式——你不需要一个博士学历也能弄明白:单车是平台自己生产/购置的,损坏和运维都是大问题。分时租赁的租金收入也并非互联网公司以流量获得收入的流量经济。  如果单车注定无法赢利,那么必须回答风投的下一个问题:如何做延伸出来的增值业务?  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盈利不能只看交易本身,更不能只看C端用户。合适的付费方才是赢利的不二法门,帮助付费方创造最大的价值,然后让这个价值为自己盈利。最早开先河的是小米, 用硬件做互联网,以几乎不赚钱的倾销价格获取用户(羊群),打造生态,然后去寻找“猪”来买单——也即雷军的名言:羊毛出在猪身上。国内最成功的杭州城市公共自行车正是通过停车棚广告cover掉运营的费用。  但到了共享单车这里,再次行不通。无桩的单车,广告展示位在车身,操作起来更是困难重重,效果未知。App作为媒体渠道,想象空间非常大,但现实很骨感,美图这类工具型App也未找到很好的变现方式,滴滴的广告收入与其用户量及和市场规模也有巨大差距,共享单车的变现空间可想而知。  最后看共享单车掌握的出行的价值。用户数据最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的场景太缺乏想象力——因为这是一个完全无需大数据也能轻易推算出来的固定去向。虽然用户数据庞大,但场景的单调性,对其价值做了最根本的限定。从家(公司)到地铁站,再从地铁站到家(公司)钟摆式的固定场景,进一步挖掘的价值有多大?  所以,增值服务,可能也是南柯一梦。  ▌总结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虽然我完全不看好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但对这些有想法、有激情的创业者,我无比钦佩。不过,资本市场是不讲情怀的,投资人最想见到的,除了盈利,还是盈利。  哪怕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坦言“如果失败了,就当做公益”——这句话让人百感交集。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   至于风投目前疯狂的投入,到底是前(钱)途,还是一条不归路,我们拭目以待!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该公司,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本文为格隆汇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已有--个人赏过
港股那点事如何?打个分吧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 &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span class="sub-rq-num" id="atNum_关注人气
1284文章数量
88788访问量
&&华人海外投资第一平台
24小时热文排行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内容或者商务合作请联系)
写下您的看法和建议...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A股公司改名弱爆了:看看港股改名高手是怎么装B的_港股那点事_传送门
A股公司改名弱爆了:看看港股改名高手是怎么装B的
港股那点事
格隆汇APP已推出,欢迎下载使用!更多精彩欢迎登陆网站:才进入港股花花世界的时候,听高手们谈论股票,都是报代码,感觉很高级,也很稀奇,为什么不说名称呢?股票代码多难记!时隔数年,终于明白说代码的好处:谈笑间,不动声色吐出几串数字代码,不仅可以用于装X,更关键的,行走港股江湖,如此这般,实乃防火防盗防千必备啊!一、换个马甲,你就不认识我了就在今天(12月9日),华保亚洲(810)的一则公告,吓坏宝宝了:更改公司名称已获确认,中文股份简称将由“华保亚洲”更改为“中国互联网投资”。原来的名字就已经够霸气的了,“亚洲”啊!现在这名字,貌似更上了一层楼:不仅有时髦热辣的“中国”,还有高大上的“互联网”,再加个“投资”,一听就觉得牛掰得不行,顿生膜拜之意。不过,还是看看它的图先。聪明的你,想必一看这图就知道这货什么的干活:它的市值只有1.2个亿,近期成交每天不过20万,期间还有过一配四、十合一,“我是老qian”这四个大字简直呼之欲出!假如我们的“互联网+”就是这么个玩意,那我也真是醉了。再往前一翻,这家公司的劣迹不止如此。不仅自己高层有问题涉嫌被廉署调查,公司还起诉过前董事会主席……不明就里的投资人若是习惯以貌取人,以名去人,一兴奋,看到这么个鲜艳的名字,“久仰大名,如雷灌热,皓月当空”,“DUANG”买了进去,那可能就从此暗无天日咯。您看看,这图像不像猪笼草?问题是,猪笼草还不止一棵。玩个游戏:以下的中字头,仅有2家是真国企,你能找出来么?(请在文末留言,找出来了有奖哦,但不能去翻查资料,就只能对着图找!)
答案是:不告诉你!反正你猜对了,我送奖品。那其他是什么,不好意思,我也没弄清……反正在中国国内,你想申请带中国字头的名字,除非你是央企,否则别无他途。但在香港这个自由港,你爱叫什么叫什么!二、改名常用招牌菜:中国、国际、亚洲、环球……除了“中国”这个金字招牌,“国际”、“环球”、“农业”、“矿业”“科技”也是深受庄家们的喜爱。先接着上面来道“中国菜”:我就想问问,哪一个看起不是如雷贯耳、醍醐灌顶!一看就是倍儿有面子的大公司啊!大伙儿都看看,二十一世纪国家竞争什么最重要?软实力啊,这得来一个吧?(139)现在什么题材最火?新能源吧,得上!(1041)百姓生活什么最重要?幸福啊,这也必须有!(8116)下一个风口是哪里?文化产业啊,是中国的,而且还必须是国家的!——吓死你了没?(745)冲出中国,走向全球,“环球系”来也!请恕小生还是个乡下人,没见过“国际上”的大世面,已经找不到北了,光看名字根本不知道这公司干嘛的。想当初我们那么大力气赶英超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不用那么辛苦嘛,港股市场分分钟全球拿下,还费不了几个钱!幸好从中国走向世界,太空还没开发,不然“XX宇宙”什么的估计也有了。不过不要紧,还有很多热门行业嘛,比如能源、矿业。不但要有资源,最好得注明什么地方的,这讲故事也得有理有据不是?不然怎么发(pian)展(ren)?蒙古的、西伯利亚的,听起来就像真的。“中国”的太多,改“华夏”吧!什么,搞一带一路了?“丝路能源”赶紧的啊,还等啥!此外还有“金融系”、“农业系”、“创新系”……恕泪流满面的我已无法再一一列举。三、换马甲的两项基本原则公司做得好好的,不认真做业务,为什么要沉迷改名呢?我稍微梳理了一下,改名有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只要什么火,我就改什么名其实从这些名头是能看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的。早前一些时期,“亚洲”、“国际”、“环球”是最红的,那正是亚洲四小龙威震天下的时代,企业融入国际社会的心情尤为迫切,只有亚洲的、国际的,才是牛逼的。 等到回归后,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大家发现国内市场更大、发展更快,于是“中国”又成了“取名必备”。行业方面,早前矿业、农业比较受欢迎,后来是软件、信息,如今金融、医疗、文化又成了风头。其实这么看来,老千股改名倒也是个风向标,改名改什么,就说明市场要炒什么嘛。二是躲避市场追击,改头换面再招摇撞骗(这招是老千必用锦囊)以香港的“合股大王”民信金控(273)为例,公司也历经多次改名,从最早的“互联控股”改为“华汇控股”,后又改名为“首创”、“怡南实业”、“威利国际”,再到现在的“民信金控”。经常登上港股涨跌幅榜的前10位,动辄涨跌30%以上。该股16年来从未盈利,年年亏损,从1999年开始至2014年,威利国际就经历2合1、5合1、50合1、25合1、10合1、5合1、10合1、5合1、5合1、10合1等超过10次的合股记录。骗你一次,回头换个名,你还认识我?不认识,太好了,上次卖你的单车,这次当轮椅再卖回给你(赵本山的作品明显在抄袭香港市场)。现在你知道港股老警察谈股票都只报代码的原因了吧!四、“恶之花”为何生根发芽?首先,香港市场股票名称无特别限制。只要你原意,不要太过分,叫什么都没人管。只要不含有银行,证券,医院,学校等字眼即可。也可以带集团、控股、实业、国际等字眼,但是开户的要求是相对要高些。中文名可以不要但英文名一定要。必须以有限公司结尾。香港公司英文取名只能以Limited或CO., Limited结尾,不可以用CO., LTD结尾。其次,改名是有实际效果的。君不见,中信21世纪宣布更名为“阿里健康”,股价大涨28.61%。;骏科网络讯息宣布将更名为“中国手游文化投资”后两日大涨19%。在改名就极大可能提升股价的情况下,有什么能阻挡一颗躁动的心呢?最后,真的、真的、真的有人去买这些票啊!只要改个名,自然会有新韭菜送上门。被鲜艳外衣迷惑了的小白们就算了,认栽!但港股投资者比猴还精,完全是自己送上门哟~上面说的老qian股们,大多波动特别巨大,完全符合部分投资者对暴涨的高风险追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在股市投资中人们的炒作心理也非常重要,就像人的名字一样,股票名字好不好会对投资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老qian股们就充分利用了这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头换面。我们常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些老千票啊,就怕你认识它。“人生若只初见”,这估计是它们最爱的金句了。五、这种破事,A股也有!数据统计,2014年以来,两市共有181家上市公司股票名称发生了变化,113家上市公司变更了公司名称。更名的公司以机械、地产等传统产业为主,而更名的方向主要向“健康”、“生态”、“网络”、“智慧”等市场热门概念靠拢。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比如:但在这点上,我们天天吐槽的证监会还是有所作为的。上交所向“匹凸匹”公司发出了问询函,并要求公司停牌自查。虽然后来该怎么用还是怎么用了,但决不会放出“中国XXX”之类的拉大旗扯虎皮,工商核准更不会放。证监会发言人当时的说法是:“上市公司名称变更属于公司自治事项,可在履行决策程序及取得工商核准后实施。但是,上市公司的名称带有一定的行业标示性,相关变更将对投资者判断公司价值产生影响。”NND,用这个标准来看,香港一大批公司的名称都不合格啊!在我跟朋友吐槽这些改名的奇葩后,痛斥它们“哗众取宠”后。朋友一脸鄙视说,“这还是取宠?根本不是宠不宠的问题,特么就是在骗人啊!”嗯,我觉得还是太单纯善良了……对于我这样的人,我想说:骗我可以,注意次数!我已经记住你代码了!利益申明:本文为格隆汇会员文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本人未持有公司相关股票。格隆汇亦不持任何立场,据此投资,风险自负。格隆汇声明: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加入格隆汇欢迎投稿给格隆汇,或加入格隆汇微信群组,分享投资理念,探讨、挖掘投资机会。申请入格隆汇交流群:添加管理员微信号:“guruclub_cs”,附上您的工作情况、行业研究经验及投资心得。投稿邮箱:联系电话:1
业务洽谈:↓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与作者沟通!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港股那点事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2月10日 15:07
港股那点事 最新头条文章
港股那点事 热门头条文章共享单车靠什么赚钱? : 经理人分享
共享单车靠什么赚钱?
看完你就彻底明白了。押金200,平均有6-10个人把押金留在APP里(你不会每次用车都把押金拿进拿出的,对吗?这是利用你的懒惰),那么就有元停留在这辆车上。这辆车的购入单价,我不太清楚,但目测估计不会超过200元。而富士康工厂化生产大规模介入后,可能只需要100元。于是,每一辆共享单车,要生生从市场上拿走至少1000元。如果投放1000万辆车,那么就是100亿元的存款。这不是一个农村信用社吗?100亿的现金,可以派生出500亿的借款(你脑子可别想着100亿元去投资国债,每年3%的回报哟),这是金融基本的套路。500亿投资市场上,每年是35亿的稳妥收入,刨去利息、运营等费用,10-20亿利润,是有的。一年挣10-20亿纯利润的生意。中国有几家上市公司能做到?怪不得能估值上百亿!再则:在你屁股跨上单车的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你都必须把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要实名认证)都发送过去,同时,你还得提交299元(摩拜)或者99元(ofo)的押金…商业模式实际是一个链状的体系,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创新,至少要想明白如下5个核心问题:1、你准备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解决什么需求?换而言之,你的目标用户群体是谁?刚需,还是改善性的?高频需求,还是低频?2、这个需求的市场是否足够大?如果是个小市场,那就不是创业,是糊口;3、你的模式,会动谁的奶酪?换句话说,你的潜在敌人,块头有多大?这决定了你创业的摩擦系数与阻力,也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4、你的模式,是否不容易被复制,被抄袭?5、盈利模式——这是最、最、最重要的。简单说,你的商业模式,怎么赚到钱?任何不考虑赚钱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但如果你耍流氓(当然吧,不能违法)就能解决赚钱问题,我不会在意你是流氓还是君子。如果我问一个创业者他的盈利模式,如果回答是我还没考虑这事,我现在就考虑烧钱做用户,抓流量,我对他都会保持足够的敬意,以及足够的距离;最牛掰的创新,无疑是技术创新。但中国人创业,喜欢投机取巧,耐不得寂寞,不舍得技术研发投入,也不愿等,所以99%都只是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大家的创业,比拼的实际就是商业模式。所以,在地产界有句名言:房子,除了地段,还是地段。在中国风投界也有这么一句经验总结:项目,除了商业模式,还是商业模式。在我做风投的这十几年里,我见过无数聪明的商业模式创新,很多都令人眼前一亮,但令人拍案叫绝的,则寥寥无几。无它,就是因为没有几个模式把以上5点都回答好了。一般而言,能回答1、2、3的,就是一个还算不错的项目了。能回答1、2、3、4的,就是上品项目了。能把1、2、3、4、5同时回答的,就可以冠之以“最牛逼”三个字了,是极品项目。如果要选中国过去7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我会倾向于雷军的小米。他是第一个用硬件做互联网的,以几乎不赚钱的倾销价格获取用户(羊群),打造生态,然后去寻找“猪”来买单——也即雷军的名言:羊毛出在猪身上。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市场足够大,价格敏感的屌丝用户也足够多,但,雷军的商业模式核心仍然只是一个单纯的营销模式创新,他会触动手机生产商与销售渠道的双重利益,断难持久。一旦其他厂商在渠道改革上跟进(比如VIVO与OPPO),甚至是用技术创新来比拼(比如华为),而你的生态与“猪”都还没来得及找好,下坡路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为何小米开始被迫扩展产品品类(诸如小米手环、小米电视等),继续挖硬件,而不是挖ARPU值的原因。换句话说,雷军完美回答了上述1、2、3三个问题,4回答了一半,5没有答案。所以,小米这个项目,远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好。如果要选中国过去5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我把票投给滴滴。出行的难易,几乎关乎所有人,市场足够大,而且绝对的高频,同时因为前期要烧大量的钱来圈用户,不是足够有钱的人,也无法去做这种创新。但,它的瑕疵也是明显的:触动了几乎所有商务乘用车链条上人(诸如出租、公交、相关主管机关等)的利益,而这个链条上的人,属于社会天然会给以同情的所谓“弱势群体”。最关键,他们是有组织的,不是散杂的个体。组织要反弹,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而且,烧完钱后,在可预见时间内,滴滴看不到该如何赚钱。盈利模式一直不清,这是滴滴商业模式最大的硬伤。换句话说,滴滴完美回答了上述1、2、4三个问题,3回答了部分,5没有答案。所以,滴滴这个项目或许是好项目,但肯定不是“最牛逼”的项目。个中五味,投钱进去的人,自己才会体会到。如果要选中国过去3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毫无疑问,是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而且,我愿意对它冠以“最牛逼”三个字。共享单车这个商业模式创新,很类似其中的代表公司摩拜——真的令人顶礼膜拜,拍案叫绝。ofo是最早成立的共享单车公司,2014年由来自北大的5位90后创始人创立,2015年6月,ofo共享计划推出,在北大成功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12月,ofo日订单接近2万单。金沙江创投合伙人罗斌到北京大学办事,看到路上很多辆小黄车闪过,他意识到这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抓住了学生的刚需,并且是高频次的,于是便有了2016年春节后的A轮融资。摩拜单车则是一开始便有资本的身影,10年汽车记者背景的创始人胡玮炜只是一个普通白领,2014年的一天,一个在奔驰中国设计中心工作的朋友告诉胡玮炜,未来的个性出行工具会有一波革新潮流,蔚来汽车的董事长李斌问她,有没有想过做共享出行项目,后来又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进行过探讨。胡玮炜一开始就有这些投资人的支持,并邀请从优步上海总经理离职的王晓峰担任摩拜的CEO。两者都发展迅速,从下表的融资数量与估值可见一斑:“共享单车”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几乎一夜之间,各种小黄车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诸多城市街头,是因为这个商业模式,几乎完美回答了我上面提出的5大核心要件。首先,短距离出行是绝对的刚需。特别是日渐拥挤的大城市和高峰期,一直都是巨大痛点,公交、地铁、出租、私车都无法解决。而过往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尝试的“公共自行车”,由于各区政府各自为政,投入主体不清,自行车投放不足,还车困难等一些列问题,最后几乎都无疾而终。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由公司投放车辆,打开手机APP就能查看附近的车辆,看到有合适的还可以提前预约。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开锁,不用的时候停在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车点即可,半小时收费一元,用车成本低到可以忽略。而且简单方便易用,几乎彻底、完美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困扰。其次,市场巨大。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万,增长率为37.9%。共享单车的潜在用户规模,无论如何不会少于这个。哪怕你是一个丝毫不在意出行成本的土豪,一旦你体验过月朋友吃饭,开个私家车从东城到西城需要三个小时,然后再花一个小时找停车位的痛苦,你就知道绝大多数时候,宁可地铁。出地铁站后骑摩拜单车到饭馆路边,把车一扔,是多么痛快和潇洒。所以,你几乎可以把所有城市上班一族都视作目标群体。第三,这玩意几乎没有触动任何旧世界哪个“土豪”的利益,摩的除外——而摩的几乎是所有城市清缴的对象。而且,摩的全是“地下党”,没有一个组织,完全不成气候。最后,也是最最令人“膜拜”的,是“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押金。想明白了这一点,你不得不对想出这个模式的人由衷赞服。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分时租赁来部分变现,通过收取押金来回收资金,实现现金流并进行扩张:分时租赁那个钱,其实一点不重要,无论是摩拜,还是ofo,我相信他们心里都门清:哪怕有一亿用户,每天用一小时,也就1个亿的收入,为此却需要面对超过1千万辆自行车的投放与硬件损耗,再加上其他管理费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短途特点,及对标公交和传统“公共自行车”,其定价上浮空间有限。所以,他们压根就没指望通过一小时1元的租赁费来赚钱。通过什么?押金——这是一个无比天才的创新。在你屁股跨上单车的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你都必须把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要实名认证)都发送过去,同时,你还得提交299元(摩拜)或者99元(ofo)的押金。对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儿来说,能通过长期运营获得用户注册,以及一个电话,已经是天大的幸福。“共享单车”的玩法,等于泡妞,第一次见面,就拿到了对方的所有身份信息与电话——这是对用户无比苛刻的要求,很多隐私意愿强烈的用户一定是抵制的,但“共享单车”用解决痛点的需求一次性实现了。最关键的,还让用户掏了钱包——这是所有商业模式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梦寐以求的环节。之所以说这是个天才的创新,是因为299的押金:1、可以退,所以多数人不会抵制缴纳这笔钱;2、可以退,但公司不会自动退,多数人也不会主动要求退,因为下次用车还得缴,其结果就是大量资金沉淀在公司,等于无偿占用;3、押金不能动用,不能用作租赁车费的支持。这等于这笔钱只会增加,永远不会减少;4、由于一份押金对应一个注册用户,而非一辆车,这意味着投放一辆车,能锁定远超过1个用户。摩拜目前是一辆车锁定8人,等于投放一辆车,获得2400元(300*8)的“存款”。从这个意义上,摩拜投放的每辆单车,都类似一个储蓄所。中国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是农业银行,在全国有超过2.4万家分支机构,3万台自动柜员机。而日,富士康成为摩拜新的战略投资者。此次合作,将会有望大幅提高摩拜单车产量,每年总产能预计将能超过1000万辆——而每一辆单车,都是一个移动储蓄点。仅以1000万辆投放为假设,每辆车锁定8人,每人300元押金,沉淀总额资金将达240亿——这是最经典的互联网金融的玩法。不去着眼解决盈利,而是解决现金流,不出售硬件而通过收取押金来弥补现金流,减少了一般互联网企业为培育用户而通过海量补贴产生的现金支出,这是相当高明的一步。换句话说,“共享单车”解决了上述模式中的1、2、3、5(见下表):唯有4略有瑕疵,但无伤大雅因为,最关键的盈利模式问题,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解决——这符合“最牛逼”模式的定义。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单车 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