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如何走向中国品牌

今日关注_新华网_传播中国 报道世界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商标申请量1684万件,累计注册量1125万件,有效注册商标951万件,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商标大国,从质量上看品牌价值有所提升,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日本抢购的马桶盖、从法国排队购买的名牌箱包服装,拆开之后竟是“made in China”。中国消费者的狂热让国外企业乐开了花,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制造的“短板”——产品质量在迅速提升,但品牌效应尚未建立。打响中国品牌正当其时。
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13亿人口创造出的非同一般的力量;军事外交向世界展现中国影响力;中国土地蕴含潜力与力量;软实力向着文化大国飞奔;共产党,中国式领导的强力指导。一个个创新理念在一个个中国人的智慧里孕育诞生,一个个“中国品牌”的标识在向世人展示,一个个“超级中国”的精彩故事在强劲播扬。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品牌经济,以品牌为核心,整合经济要素,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打造品牌的关键在于创新。随着中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将出现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加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将迎来新时代。
不少中国企业正摩拳擦掌,准备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竞争中打造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政策保障不可或缺要强化品牌的维权保护机制,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推进检验检疫通关便利化措施,鼓励优秀自主品牌走出去,树立中国品牌注重质量管理、质量过硬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张明宇新华网:中国产品如何走向中国品牌
  中国产品如何走向中国品牌?——新常态品牌建设新观察
  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安蓓、陈炜伟、于佳欣)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很多中国企业不断加快品牌建设和走出去的步伐,成为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亮丽名片。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质低价廉”的形象尚未彻底转变,中国迈向制造强国之路,跻身品牌强国之列,依然任重而道远。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近日召开的“中国品牌论坛”上,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展开深入探讨。
  新常态下新变化:品牌“淘汰赛”开场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诞生于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历经72年产业积淀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品牌企业,并代表中国自主装备品牌走向世界舞台。
  然而徐工集团的走出去之路并不平坦。“有国外大客户不谈质量只是压价,理由是与欧美日品牌相比徐工的质量不弱于他们,但是品牌还需要培育。”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中国品牌建构的过程,不仅要面对国外品牌的打压围堵,还要迎战中国同行的血拼,竞争非常严酷。
  经济学家刘世锦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行业不断分化,一部分品牌可能出局,真正有竞争力、有实力的品牌会留下来。而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传播能力和水平式覆盖,一些品牌成为“百米冠军”的机会也在增加。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品牌经济,以品牌为核心,整合经济要素,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在去年年底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内地入选品牌达到29个,虽然比过去几年已大有提升,但与占据227席、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品牌正在摆脱低成本、低质量的形象,持续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但品牌价值和竞争力还相对较低,距离品牌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说。
  从长远看,中国的品牌建设是一场超越马拉松的长跑。“中国品牌将会经历很大的洗牌。这场淘汰赛结束后,剩下的品牌将是相对稳定的。”刘世锦说,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需要建立长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品牌,这需要工匠精神,由过去的遍地开花转为精工细作;也要从国家政策到企业品牌打造,建立一种全新的制造业体制。
  新业态下新机遇:品牌建设进入创新时代
  打造品牌的关键在于创新。随着中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将出现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加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将迎来新时代。
  “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与世界经济强国差距大的原因,除技术研发能力弱之外,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说,我国企业每年投入大量劳动力、资源、能源,甚至牺牲环境,却仅仅赚取产业链上15%左右的利润,每年因品牌问题直接和间接损失达1万亿美元。
  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借助先进技术。加多宝打造移动“互联网+”的模式,让消费者能够通过加多宝产品端口进入一个衣食住行相关的“精彩生活圈”,借助大数据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并实现精准营销。
  “中国制造2025”也推动了一批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从制造走向智造。华为、海尔、联想等中国企业近年来借助互联网产业与新兴制造业的融合崛起,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为中国品牌走出去积累经验。
  产品的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加强研发,也包括研发国际化。业内人士认为,真正的知名品牌是要建立行业标准,不仅与国内科研机构,也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为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契机,将为中国品牌走向中高端奠定基础。
  无论如何创新,质量永远是品牌的基石。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说,下一步,质检总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围绕重点消费产品质量提升、电子商务产品、服务业等领域,开展质量提升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企业培育知名品牌。
  新空间下新契机:品牌强国之路再启程
  “在中国全面崛起的时候,中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会有一个很关键的节点,那就是品牌的输出。因此,品牌的提升和走出去,成为中国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说。
  不少中国企业正摩拳擦掌,准备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竞争中打造中国品牌。
  国资委[微博]副秘书长周渝波介绍,我国中央企业境外资产占比已经超过10%,营业收入占比已经超过20%,但是企业境外经营大多还停留在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层面,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相比,缺乏品牌的影响力。随着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央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的要求日益迫切。
  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需从多方着力。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执行委员会主任陈安杰认为,一是要善于把握世界级的传播高地,迅速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二是中国品牌需要不断吸取世界成熟经验,寻找国际合作路径,共享全球合作资源;三是中国品牌必须深刻领会文化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跨文化拓展成为中国品牌开拓跨国市场的关注点,借助文化的力量传递企业社会责任。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离开全球价值链内的合作和竞争,难以创造全球知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该向全球公司学习,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吸纳整合全球最优的资源,包括品牌资源,打造中国的全球公司,才能真正发挥品牌的竞争力。
  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政策保障不可或缺。吴清海说,要强化品牌的维权保护机制,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推进检验检疫通关便利化措施,鼓励优秀自主品牌走出去,树立中国品牌注重质量管理、质量过硬的良好形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分享到看荐有钱赚,赶紧试试吧
责任编辑:AP011
本文相关推荐
里约当地时间本周一,巴西警方在奥运村中再抓获一名性侵清洁女工的拳击运动员。
4岁时,阮维海右腿下半部分开始出现生长异常。17岁时,长出的异物估计重达25公斤。
王宝强的离婚案可谓一波三折,网上流言四起,众说纷纭。
世界最奇异9大村庄 中国功夫村上榜
获得亚军的何姿却“抢了头条”,颁奖后秦凯单膝跪地向她求婚。何姿眼含热泪地戴上了戒指。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频道信箱:finance#(#改为@)中石油装备走出国门叫响“中国品牌”
  新华网西安6月14日电(记者 刘彤)自上世纪90年代起,按照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从亚非到欧美,从陆地到海洋,从低端到顶尖,从零部件到成套装备,从单一设备出口到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在全球树立起“中国石油装备”品牌形象。
  阿联酋国家钻井公司是享誉世界的石油钻井企业。从2009年中石油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获得这家企业的首批钻机出口合同时起,宝石机械与它签署累计3批钻机出口合同金额达65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高端重型石油装备出口合同额之最。统计显示,在国际市场采购的中国钻机中,有75%以上出自宝石机械,尤其是在北美高端市场和中东主产油气区,宝石机械占据新增钻机30%市场份额,宝石机械已跻身国际市场成套钻采装备的主渠道供应商。
  中石油宝鸡石油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白功利说,企业成立57年来,累计生产钢管长度达4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十圈,产品已出口到印度、俄罗斯、荷兰、苏丹、沙特、土库曼斯坦、哥伦比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专业化焊管企业。“国际市场订单从2010年全年总订货量的3.3%,到2014年底,达到总订货量17%,增长14%。”
  中国石油集团装备制造分公司总经理张晗亮说,进入“十二五”以来,中石油国际市场收入占比稳步递增,2011到2014年分别占到总营业收入的29.5%、35.8%、37.2%和48%,2014年装备制造海外收入规模达到42亿美元。“目前中国石油拥有包括技术开发公司、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宝鸡钢管公司、渤海装备公司、济柴动力总厂等24家企业开展装备制造业务,在全国18个省区市的42个城市建有生产基地。”
  按照中国石油的设想,为了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它们将积极推动石油装备产品技术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市场领域更加突出向国际市场转变,业务模式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同时,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石油装备制造特色优势和产能优势,与资源国伙伴大力开展产能合作,实现中国石油装备产品当地制造,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走进去,促进“中国品牌”走出去、走上去,更好地打响“中国石油装备”品牌。
[责任编辑:中国品牌进军澳大利亚:从中国菜到中国造-中新网
中国品牌进军澳大利亚:从中国菜到中国造
日 21:2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悉尼6月27日专电(张博)“中国的炒菜锅、中国的筷子、中国的酱油调料,已经成为澳大利亚人厨房的一部分”,澳大利亚著名华人大厨伊丽莎白?钟对笔者说。
  中国品牌的食材现在遍布澳大利亚的主要超市。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科尔斯在回复笔者采访邮件时说,它们已经在主要分店内设立了亚洲食品区。科尔斯公司还列出了目前的畅销中国品牌:广东珠江桥牌酱油、贵州老干妈辣酱和香港李锦记调味品……
  其实,中国品牌在澳大利亚的影响力早已经超出了和“吃”有关的范围,稳步向电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过渡。
  “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人喜欢中国品牌。海尔生产的洗衣机、烘干机和冰箱很出名;许多澳大利亚人在家或工作时会使用联想电脑;在悉尼多地能够看到华为手机广告……”澳大利亚一家咨询公司创始人朱斯坦?斯蒂尔在接受采访时说。
  澳大利亚汽车性能评价网站“车轮背后”著名评论员克里斯?米勒告诉笔者,以长城汽车为例,这个品牌的汽车性能优越而且价格便宜,在澳大利亚的口碑不错,尤其是长城的皮卡和SUV。长城汽车进入澳市场4年的售车数量,超过当时韩国现代汽车进入澳大利亚5年的成绩。
  米勒说:“自从中国汽车企业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就已崭露头角,他们拥有世界级的技术,中国品牌的汽车正在从价格优势向技术领先转型。”
  不过,中国品牌要成为澳大利亚的知名品牌,仍需假以时日。
  澳大利亚技术领域评论员特雷弗?隆说,虽然中国的科技产品性价比高,但要真正深入澳大利亚消费者心中还需时间。“澳大利亚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比较高,他们不会轻易更换品牌,让消费者对新品牌建立信任的过程会比较缓慢。”
  “中国品牌应加强市场宣传力度,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所有使用过华为手机的澳大利亚人都认为产品性能很棒,但关键要让消费者开始使用。除了增加广告投入以外,还需从企业的名字等细节入手,比如企业的英文名字要容易发音。”
  “中国品牌经常被澳大利亚人看到和听到,会扩大中国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的顾客群,”特雷弗说。
  “你知道澳大利亚人最喜欢学习中餐烹饪中的什么内容?”曾在澳大利亚知名电视台教授中餐烹饪的伊丽莎白?钟问笔者。“是中国人的颠勺炒菜!多种原料下锅、精准的烹饪时间和讲究的火候,然后端上桌令人咋舌的美味佳肴,这对澳大利亚人来讲很神奇。”
  中国制造在澳大利亚创品牌,需要像炒菜调和五味一样,巧妙运营各种资源,才能烹出“好菜”。
【编辑:陈明】
>经济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新华网:中国产品如何走向中国品牌
  中国产品如何走向中国品牌?——新常态品牌建设新观察
  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安蓓、陈炜伟、于佳欣)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很多中国企业不断加快品牌建设和走出去的步伐,成为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亮丽名片。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质低价廉”的形象尚未彻底转变,中国迈向制造强国之路,跻身品牌强国之列,依然任重而道远。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近日召开的“中国品牌论坛”上,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展开深入探讨。
  新常态下新变化:品牌“淘汰赛”开场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诞生于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历经72年产业积淀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品牌企业,并代表中国自主装备品牌走向世界舞台。
  然而徐工集团的走出去之路并不平坦。“有国外大客户不谈质量只是压价,理由是与欧美日品牌相比徐工的质量不弱于他们,但是品牌还需要培育。”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中国品牌建构的过程,不仅要面对国外品牌的打压围堵,还要迎战中国同行的血拼,竞争非常严酷。
  经济学家刘世锦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行业不断分化,一部分品牌可能出局,真正有竞争力、有实力的品牌会留下来。而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传播能力和水平式覆盖,一些品牌成为“百米冠军”的机会也在增加。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品牌经济,以品牌为核心,整合经济要素,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在去年年底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内地入选品牌达到29个,虽然比过去几年已大有提升,但与占据227席、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品牌正在摆脱低成本、低质量的形象,持续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但品牌价值和竞争力还相对较低,距离品牌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说。
  从长远看,中国的品牌建设是一场超越马拉松的长跑。“中国品牌将会经历很大的洗牌。这场淘汰赛结束后,剩下的品牌将是相对稳定的。”刘世锦说,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需要建立长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品牌,这需要工匠精神,由过去的遍地开花转为精工细作;也要从国家政策到企业品牌打造,建立一种全新的制造业体制。
  新业态下新机遇:品牌建设进入创新时代
  打造品牌的关键在于创新。随着中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将出现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加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将迎来新时代。
  “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与世界经济强国差距大的原因,除技术研发能力弱之外,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说,我国企业每年投入大量劳动力、资源、能源,甚至牺牲环境,却仅仅赚取产业链上15%左右的利润,每年因品牌问题直接和间接损失达1万亿美元。
  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借助先进技术。加多宝打造移动“互联网+”的模式,让消费者能够通过加多宝产品端口进入一个衣食住行相关的“精彩生活圈”,借助大数据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并实现精准营销。
  “中国制造2025”也推动了一批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从制造走向智造。华为、海尔、联想等中国企业近年来借助互联网产业与新兴制造业的融合崛起,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为中国品牌走出去积累经验。
  产品的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加强研发,也包括研发国际化。业内人士认为,真正的知名品牌是要建立行业标准,不仅与国内科研机构,也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为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契机,将为中国品牌走向中高端奠定基础。
  无论如何创新,质量永远是品牌的基石。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说,下一步,质检总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围绕重点消费产品质量提升、电子商务产品、服务业等领域,开展质量提升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企业培育知名品牌。
  新空间下新契机:品牌强国之路再启程
  “在中国全面崛起的时候,中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会有一个很关键的节点,那就是品牌的输出。因此,品牌的提升和走出去,成为中国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说。
  不少中国企业正摩拳擦掌,准备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竞争中打造中国品牌。
  国资委[微博]副秘书长周渝波介绍,我国中央企业境外资产占比已经超过10%,营业收入占比已经超过20%,但是企业境外经营大多还停留在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层面,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相比,缺乏品牌的影响力。随着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央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的要求日益迫切。
  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需从多方着力。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执行委员会主任陈安杰认为,一是要善于把握世界级的传播高地,迅速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二是中国品牌需要不断吸取世界成熟经验,寻找国际合作路径,共享全球合作资源;三是中国品牌必须深刻领会文化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跨文化拓展成为中国品牌开拓跨国市场的关注点,借助文化的力量传递企业社会责任。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离开全球价值链内的合作和竞争,难以创造全球知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该向全球公司学习,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吸纳整合全球最优的资源,包括品牌资源,打造中国的全球公司,才能真正发挥品牌的竞争力。
  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政策保障不可或缺。吴清海说,要强化品牌的维权保护机制,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推进检验检疫通关便利化措施,鼓励优秀自主品牌走出去,树立中国品牌注重质量管理、质量过硬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AP018
本文相关推荐
里约当地时间本周一,巴西警方在奥运村中再抓获一名性侵清洁女工的拳击运动员。
4岁时,阮维海右腿下半部分开始出现生长异常。17岁时,长出的异物估计重达25公斤。
王宝强的离婚案可谓一波三折,网上流言四起,众说纷纭。
世界最奇异9大村庄 中国功夫村上榜
获得亚军的何姿却“抢了头条”,颁奖后秦凯单膝跪地向她求婚。何姿眼含热泪地戴上了戒指。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频道信箱:finance#(#改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