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准备金 货币供给减少为什么会导致货币供给减少

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什么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会减少?
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什么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会减少?
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央行根据商业银行报表,核定缴存范围,商业银行必须每旬按规定比例向央行缴存这部分资金,一则是保障储户的利益,减少储户的风险,保证商业银行因经营风险导致不能偿还储户的存款.二则是为了实现央行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假如商业银行规定科目存款余额是100 万元,法定准备金率是15%,商业银行就得按旬向央行缴存15万元,这15万元相当于冻结在央行账上,一般情况不允许动用.法定准备金率提到22%,银行可用资金就大大减少.而央行对银行存贷款比例又进行考核,对于超过规定比例的银行实行惩罚性的政策,要求定期整改,未整改的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保证储户的合法利益.银行可用资金自然就少了.
与《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什么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会减少?》相关的作业问题
C降低再贴现率D国库券B市场风险A授信业务B无法满足客户流动性
A 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降低贴现率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增加,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
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 , 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实行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
100*(1-19.5%)+100*(1-19.5%)2次方+100*(1-19.5%)3次方+.+100*(1-19.5%)n次方=512.82亿
存款总额=原始存款/法定存款准备率=0000具体的机制如下:假设将20000存入A银行,创造存款2%),把存款全部放贷出去把A银行放贷款存入B银行,创造存款2%)(1-10%)依此内推存入C银行2%)(1-10%)(1-10%).总额=A+B
我理解的就是原来存款准备金率为10%时,银行把1000亿*10%=100亿存入央行,由央行保管,剩下的900亿银行可以进行业务放贷;现在把准备金率提高到12.5%时,也就是银行把1000亿*12.5%=125亿存入央行,由央行保管,剩下的875亿银行可以进行放贷.这样下来,市场上可以流通的钱就少了125-100=25亿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意味着各银行上交给中央银行的钱变多了,也就是说各个银行储备的风险资金要增多,这个政策出台之后必然导致银行可用于市场流通的钱减少,抑制货币流通过快,从而也抑制通货膨胀!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提高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以此来鼓舞我们小老百姓把更多的钱存到银行,同时也给那些想贷款炒房炒股的人带来多付利息
不存在活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说法,也不存在定期存款准备金的说法,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根据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即存款准备金率,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性的高点——20.5%)交存人民银行的资金,是商业银行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向人民银行交存的资金.按照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交存人民银行后,人民银
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和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有财才有政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
是不是机翻一看就知道,望采纳:In order to fight against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and the debt crisis in Europe afterwards,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dopted a moderately e
货币供给乘数为(1加现金提取率)/(现金提取率加存款准备金率加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得3.18421 货币供给总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得63684.21亿元
存款乘数是指每一元存款能够创造的货币量,每一元创造的货币量=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1/(6%+15%+超额准备率?)
我正巧在研究货币银行学,帮你计算了一下,希望能帮上你:1、D=A/(r+c+q)=500/(6%+6%+8%)=2500派生存款总额为2500万元.2、1+年均收益率=(.8%)/1100结果是38%3、货币乘数m=(30%+1)/(30%+5%+1%x20%+1%)=3.6货币供应量=m*基础
已知某商业银行体系存款总额为10000亿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5%.求:(1)原始存款; (2)派生存款及其与原始存款的倍数.答:(1)原始存款=10000*(1+15%)=11500亿元 (2)派生存款=500=65166.67亿元
第一题: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1+现金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比率)货币供应量是66667亿美元 乘数是5.05第二题:970元 * (1+贴现率*60/360) =1000年贴现率可得18.56%我觉得这也就是他的年收益率了,或者你可以这样想
货币乘数=M/H,M在此题应该是定义为M1,即M=C+D,C是通货,D是活期存款;H是超能货币,即储备金+现金,H=C+Rd(存款储备金)+Re(超额储备金)则货币乘数=M/H=(C+D)/(C+Rd+Re),上下同时除以D,即货币乘数=M/H=(rc+1)/(rc+rd+re)=(5%+1)/(5%+10%+5%)=
应该是等于原始存款/(法定存款准备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率) 即 10/(0.08+0.1+0.7)=40亿元 这个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那一部分有详细解释,你可以去那细看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5万 再问: 来个详解,亲,急求再问: 😱😱😱😱 再答: 我问别人的再问: 好吧,谢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都是央行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数量型调控工具,比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么银行要向央行多缴存准备金,银行的可贷资金就减少了,限制了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从未减少了货币供应量,达到调控市场流动性的目的而利率是价格型调控工具,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也是资金的使用成本,以提高利率来说,一方面提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银行和存款准备金的那些事-《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读后感之一
我的图书馆
银行和存款准备金的那些事-《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读后感之一
作者:季天鹤,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原创不易,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原作者和微信公众号《央行观察》
业界期待已久的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盛松成司长与翟春老师合著的《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终于发售了,这本书应该是盛司长继2014年4月发行的《社会融资规模理论与实践》之后的新作,也是继2014年12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和货政二司的李斌与伍戈的《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之后人民银行的又一力作。《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是对经典货币银行分析的总结。经典货币银行分析首先从货币的定义与度量出发,探讨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对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量等影响,而这也是本书的展开脉络。
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中国的个人无法开设支票,也没有银行卡,无法通过转帐的方式进行交易,因此储蓄存款并不被看作M1的一部分,而被放在准货币中,是十分符合现实的。我们也由此看到,1999年底,流通中货币余额为1.3万亿,而单位活期存款为3.2万亿,纸币和硬币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主要的支付手段。但在今天,纸币和硬币的作用越发微弱,或许使用量最大的时候就是春节附近,而甚至这一功能目前也要被微信红包所取代。2015年3月底,流通中货币余额为6.2万亿元,但单位活期存款则达到27万亿元,而此时的54万亿个人存款必然也包含了一部分可以用来买卖商品和劳务的活期存款,例如工商银行2014年底个人存款余额为7.2万亿元,其中3万亿为活期存款。以此推算,54万亿个人存款可以约有20万亿的活期存款,那么6.2万亿的纸币与硬币和超过45万亿的活期存款相比,比重较1999年底大为降低。更不要说和近130万亿的M2货币量相比了。
上面讨论纸币的重要性,是想揭示在今天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纸币这种央行发行的负债(尽管现在纸币持有者不能持纸币找央行兑换任何东西,纸币仍然按照历史做法被放在央行的负债方)对货币总量的影响减小,这也和人们生活的体验相同,钱包里的钞票和在银行的存款相比越发微不足道。因此,传统上认为通货膨胀是开动印钞机的结果当然是早已过时了,而通过调节准备金存款余额以及法定准备金率的方式,间接调节主体为商业银行存款的货币量的增长速度,则成为中国现在数量框架的货币政策之核心,这也是盛司长的新作内容之核心,也就是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率与货币量三者的联动机制。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强调,准备金存款作为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是人民银行的负债,其规模完全由人民银行决定,其任何变化都反映了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某一项目或几个项目的变化。当然,上面提到的“变化”可能出于人民银行的自主选择,也可能是人民银行由于其他原因而被迫选择,特别是近年来汇率政策导致的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结汇,使负债侧准备金存款总额随资产侧的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走势,只能将自身资产负债表当作一个“池子”,以维持合意的汇率目标,而不是自己站在一边,任由商业银行买卖来确定汇率。
除了外汇占款项目外,其他项目也会影响准备金存款余额,比如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此外还有购买国债,只不过央行持有的国债绝大多数为成立中投时的操作,该操作在购买的同时还包括了售汇以及财政存款的变化,过程相对复杂,不在本文展开讨论。而在总资产不变的情况下,央行也可以调整自身负债的结构,将准备金存款这一负债调整为央行票据,或通过回购使准备金存款转化为其他负债。此外,春节时发红包带来的纸币需求,财政收支通过财政存款带来的扰动,也会影响准备金存款的总量。固定收益市场人士对于上述机制都是十分清楚的。
如果说准备金余额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与央行的负债联系起来,那么准备金率则将商业银行负债与央行负债联系起来。众所周知,银行在央行持有准备金存款作为资产,自身负债包括客户存款,准备金存款与客户存款的比是准备金率。央行规定一个法定准备金率,银行的准备金率要在特定日期达到法定准备金率以上。准备金存款和法定准备金存款要求之间是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之间是超额准备金率。在银行整体准备金存款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更高的法定准备金率会降低超额准备金率,而如果银行整体想要维持某个超额准备金率或超额准备金规模,银行整体惟有减少存款一途,传统手段是少发放和多催收贷款,这样客户用存款归还贷款的时候,银行的贷款资产和存款负债都会减少,准备金率中的分母小了,比例提高,更高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求得以满足。
对单个银行而言,考虑法定准备金率的视角往往是“在给定存款基数的情况下需要多少准备金存款”,但对于央行而言,其考虑因素乃是整个银行业的存款,因而其考虑视角是“在给定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银行业如何调整自身的存款总额”。视角的不同产生两种央行看来“不乖”的情况,一是银行逼宫央行,即银行通过结汇或放贷创造了大量人民币存款,因此要求央行提供更多准备金存款或者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否则就通过银行间外汇买卖和人民币同业拆借冲击汇率和利率水平。二是央行对银行束手无策,央行试图宽松,但银行出于种种考虑惜贷导致信贷供给不足,也可能经济下行导致信贷需求不足,于是央行对准备金存款以及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无法体现在银行的存款量增长上,这当然就是目前欧美央行和银行间的关系,超额准备金已经非常多,但银行信贷扩张乏力。
在中国,准备金率十分复杂,首先,准备金率是一个比率,分子是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分母是被人行称作“一般存款”或“各项存款”的一个交存范围。但对于不同银行而言,适用的会计科目并不同,例如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准备金存款交存范围的通知》(日,银发[2013]85号)中,招商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交存范围有21个科目,而交通银行则有22项。不同银行的科目也都五花八门,中国银行居然有一个“8429长期不动产”的科目在交存范围里。最近的银发[号文把一些同业往来项目下的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存款类金融机构被要求报送全套会计科目及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人民银行也会按照上述情况调整交存存款准备金的会计科目范围。所以关于“一般存款”的信息,应该只有人民银行自己比较清楚。
即使所有需要交存准备金存款的机构科目全部一致,余额全部公开,我们也很难计算在央行处的法定准备金存款要求是多少,因为准备金率对于不同的机构并不相同,这一点在历次准备金率调整的公告中体现得很明显,定向降准当然更体现了这一点。此外2010年底人民银行引入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不但准备金率会根据银行运行状况变化,而且公式也会纳入新的参数,自身的参数数值也会调整,因此对于某一机构而言,人民银行公告的法定准备金率调整结果就只是一个参考。此外,银行的外币存款也需要有银行在央行处存放的外币准备金来对应,而一部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也是用外币缴存的,这样的复杂机制使得基于公开数据的市场分析基本上无计可施。
很多人认为,降准意味着银行有很多钱可以用于放贷,而提准意味着银行需要补交更多准备金,上述人行的公告里也是用“交存”这一词汇来表达。实践当中,这样的表达十分生动,但在理论上,人民银行是非常清楚法定准备金率变动对市场的影响机制的,这也反映在《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以及其他央行其他人士的著作当中。银行并不能用自身存款在央行交存保证金存款,因为银行自身的存款是在银行的负债侧,而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则是银行的资产,前者无法转化为后者。此外,对个别银行而言,在法定准备金存款的考核日前,余额不足的银行需要通过同业拆借、出售资产或拉存款等方式满足法定准备金要求,看上去是一个“借钱交存”的过程,但对整个银行体系而言,同业拆借、出售资产或拉存款都是不同银行间的资产转移,准备金存款从一家银行被转帐至另一家银行,但准备金存款总量由人民银行确定,所以“借钱交存”在人民银行看来只是银行之间在它这里来回转帐,银行作为整体并没有“交出”更多的准备金。
对于上面的机制有两个经典问题。一个是准备金率是否存在上限,这个问题在人行孙国峰老师的著作《第一排》的前言中被提出,有人认为这个上限是100%,即所有存款都转化为准备金。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整个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低于法定准备金要求,银行该如何做,有人认为可以将一些存款转化为准备金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两个答案当然都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都是没有理解,在银行存款总额和准备金存款总额的关系中,两者不能互相转化,前者由银行整体确定,而后者由央行确定,这当然是盛松成老师在《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中反复强调的。
孙老师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上限,因为银行存款可以大于准备金存款,也可以小于准备金存款,这完全取决于银行整体的资产负债的结构,例如当大批定期存款转变为不计入准备金率分母的银行债券后,存款余额减少,但准备金存款总额完全不受影响,由此则准备金率可以非常大。或者存款余额不变,但央行大举买入银行贷款资产,央行的资产侧增加了对非银行部门的债权,负债侧增加了准备金存款;而银行总体则总资产不变,准备金存款增加,对非银行部门的债权减少,准备金率得以提升,当然这里的上限是银行总资产与存款之比,但这个上限必然在100%以上,因为净资产的存在使总资产大于总负债,而存款又只是一部分银行总负债。
而对第二个问题,由于准备金存款余额由央行确定,银行之间如何拆借买卖都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准备金,而存款当然也不能转化成准备金,因此银行作为整体,能做的只有收缩分母减少存款,使准备金率达标,或者向央行出售资产或拆借,以获得更多准备金存款。注意,央行借款给商业银行是同时扩张资产和负债的方式,增加银行在央行持有的准备金存款,以及增记对银行的债权,央行并不是把某种自身资产借给银行。银行减少存款可能伴随着缩表(例如客户还贷),也可能不缩表但改变债务种类,但资产侧准备金存款余额都是不变的,存款减少也不是用来交存了准备金。
如果说非要使用“存款交存准备金”之类的表述,则银行需要同时变动资产和负债,央行的负债也需要变化。第一个例子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税款进入国库时,银行资产侧的准备金存款减少,负债侧的存款余额减少,而央行的资产负债总额不变,负债侧的准备金存款减少,财政存款增加。另一个例子是《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中描述的,境外银行在央行开户,境内客户将在境内银行的存款转帐至该境外银行,转帐使境内银行整体的资产侧准备金存款和负债侧客户存款同时减少,央行负债侧准备金存款减少但国外负债增加。上述两个例子的特点都在于,操作需要同时涉及银行存款以及央行在准备金存款之外的项目。除了准备金存款,央行还有货币发行、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以及其他负债等项目,银行的客户只要参与上面的任何一项,理论上都会造成银行在央行准备金存款和客户在银行存款的同时变动。银行与银行间或者银行与客户间无论如何买卖借贷,只要不影响央行资产或者负债侧的其他项目,准备金总量就不会变化。
上述的一些评论仍然没有超出央行-银行以及贷款-存款的讨论框架,《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正文也同样讨论的是同样的架构。但一旦出现以银行存款作为准备金的新一层架构,即央行-银行-余额宝,准备金制度则变得更复杂,该书的附录2与3关于余额宝和准备金的内容则是一次很好的讨论,下一篇文章将会专门评价这两篇附录的货币意义。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央行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就减少向央行借款,其准备金就减少,而利息将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为什么说商业银行减少借款时准备金就会减少,而且,利息为什么就会提高呢?
你大爷WkYj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即商业银行将同样的票据卖给中央所获得的资金减少,银行可贷资金的减少,直接以乘数的倍数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而利率是货币供求的价格,货币供应量减少,自然地引起利率上升.应该说与准备金关系不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供给减少利率升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