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发展发展依托铁路发展好还是高速公路发展好

来源:省政府办公厅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甘政办发〔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提升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加快补齐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不足、通道不畅、部分枢纽衔接不顺、联运链条不通、运输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及企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等短板,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综合服务效率,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通道,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以融合联动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加快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积极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强化精准衔接,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打通社会物流运输全链条,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单制&便捷运输制度基本建立,开放共享的交通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多式联运比率稳步提升,标准化、集装化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更加广泛,公路港和智能配送模式有序推广,运输效率持续提升,物流成本显著下降。省内20%左右的大型物流园区引入铁路,集装箱装车比率提高至10%以上,运输空驶率明显下降。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15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20年,基本建成互联畅通、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实现以供应链和价值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交通物流企业,建成设施一体衔接、信息互联互通、市场公平有序、运行安全高效的交通物流发展新体系。铁路集装箱装车比率提高至15%以上,大宗物资以外的铁路货物便捷运输比率达到80%,准时率达到95%,运输空驶率大幅下降。城乡物流配送网点覆盖率提高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15年降低2个百分点。
  二、推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三)构筑互联互通综合运输骨干物流大通道。
  立足强化我省连接欧亚大陆桥战略通道作用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需要,加快提升东连东部沿海、西接欧亚大陆的欧亚大陆桥战略通道,积极构筑兰州&陇东&延安、兰州&成都、兰州&重庆、银川&兰州&西宁、银川&陇东&西安、延安&平庆&天水&陇南&九寨沟、内蒙古&金武&西宁、中蒙口岸&酒嘉&格尔木通道八条出边、出海、出省综合运输通道,形成&两横七纵&综合运输骨干物流大通道格局,促进与周边省区和国内主要经济区的融合联动发展,积极建设面向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跨境多式联运走廊。(省交通运输厅、兰州铁路局、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等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下同)
  (四)完善多层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打造高品质的快速干线交通网。着力扩大综合交通网络覆盖范围,积极构建以兰新高铁客运专线、兰州&张掖三四线、宝兰客专为主轴,呼银兰客专、银西客专、定西&平凉&庆阳快速铁路为放射的快速铁路网;加快兰州&海口、北京&乌鲁木齐、柳园&格尔木、乌海&玛沁、银川&昆明等高速公路甘肃境内路线建设;以兰州中川机场为核心,敦煌、嘉峪关、张掖、庆阳、陇南、夏河机场为重点,形成串联省内支线、联通省(境)外、连接欧亚的丝路航线网络。(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兰州铁路局,有关市州人民政府等负责)
  2.建设广覆盖的普通干线交通网。加快推进普通国道未贯通路段建设,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为重点,加快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深入实施省道网等级提升工程,着力提高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优化完善干线铁路网布局,形成以兰新、包兰、陇海、兰青、兰渝线为骨架,大兰州城际铁路、天平及天陇、兰合、宝中、环海中、庆黄等纵深辐射的干线铁路货运网络。(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兰州铁路局,有关市州人民政府等负责)
  3.构建均等化的城乡基础交通网。加快建设由农村公路、支线铁路、内河航道构成的基础交通网,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认真贯彻落实&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为交通扶贫攻坚主战场,全面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进一步扩大支线铁路覆盖范围,重点推进酒泉&额济纳、天水&陇南、敦煌&红柳河等支线铁路建设。推进黄河、洮河、白龙江及其支流、其他适航航道、库区航道开发,增加通航里程,提高航道等级。(省交通运输厅、兰州铁路局、省发展改革委,有关市州人民政府等负责)
  (五)打造功能完备的交通物流枢纽节点体系。
  1.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千里河西走廊战略通道优势,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布局,推进以兰白为核心的大兰州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兰白国家交通物流网络核心节点,提升酒嘉、金武、天水、平庆区域性物流枢纽地位,建设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重要物流节点,构建&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依托铁路货运站和港口、机场,布局一批特色鲜明、相互衔接、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和多式联运功能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鼓励内陆无水港、公路港、飞地港建设。推动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民航枢纽同步规划建设,完善城乡邮政快递基础网络,全面构建统筹城乡发展、铁陆航多式联运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中枢和纽带。(省发展改革委、兰州铁路局、省交通运输厅、省邮政管理局、省商务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负责)
  2.完善交通枢纽集疏运系统。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完善机场、港口的铁路、公路集疏运设施,尽快打通连接枢纽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实施铁路专用线引入重要港口、公路货站和物流园区等工程,推进部分铁路枢纽货运外绕线建设,逐步实现客货分线、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加强兰州、天水、武威等重要节点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强化大城市出入城道路与高速公路衔接,减少过境货物对城市交通的干扰,构建与铁路、机场和公路货运站能力匹配的公路集疏运网络系统。建立完善鲜活农产品立体运输体系,利用省内支线机场开拓空运&绿色通道&。鼓励城市充分利用骨干道路,分时段、分路段实施城市物流配送,有效减少货物装卸、转运、倒载次数。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小快件运输等服务模式。(省交通运输厅、兰州铁路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有关市州人民政府等负责)
  三、提升运营管理服务水平
  (六)提高联运服务水平。
  1.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服务。鼓励铁水、公铁、空陆等多式联运发展,推动省内大型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在大宗物资、集装箱运输等方面开展绿色低碳联运服务和创新试点。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支持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整合物流服务资源,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鼓励铁路运输企业在省内干线铁路沿线物流园区之间开行小编组、快运行的钟摆式、循环式等铁路集装箱列车。积极做好平凉、天水两个甩挂试点,加快普及公路甩挂运输,重点推进与铁路货运站对接的集装箱甩挂和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及无车承运甩挂等模式发展,构建全省甩挂运输网络。(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委、兰州铁路局等负责)
  2.拓展国际联运服务。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重大机遇,推进兰州、嘉峪关、敦煌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国际陆港建设,打造集交通运输与经济开放开发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依托国际空港发展国际航空物流,加快开辟兰州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运航线,大力发展国际货运包机、直航业务,充分释放客运航班腹舱载货能力。依托国际陆港大力发展甘肃至欧洲、中西亚、南亚的铁路货运班列和集装箱班列,加快建设兰州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转运中心,推进&兰州号&、&天马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推进兰州铁路口岸建设,加快马鬃山口岸复通工作,积极推进国际道路运输发展。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快递业务,建设国际分拨中心、海外仓,加快海外物流基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集货物换装、仓储、中转、集拼、配送等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关监管场所。(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兰州铁路局、省工信委、省商务厅,有关市州人民政府等负责)
  (七)推行物流全程&一单制&。
  推进单证票据标准化。以整箱、整车等标准化货物单元为重点,制定推行企业互认的单证标准,形成绿色畅行物流单。构建电子赋码制度,明确赋码资源管理、分配规则,形成包含货单基本信息的唯一电子身份,实现电子标签码在物流全链条、全环节互通互认以及赋码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加快推广&一单制&,实现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推动集装箱铁水联运、铁公联运两个关键领域在&一单制&运输上率先突破。大力发展铁路定站点、定时刻、定线路、定价格、定标准运输,加强与&一单制&便捷运输制度对接。(兰州铁路局、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四、构建共享平台实现交通与物流资源高效利用
  (八)建立完善专业化经营服务平台。
  1.打造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甘肃省物流网、甘肃省物流商务信息平台、甘肃省农业物联网社会化服务平台等正在搭建的平台为基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以物流园区等物流资源和信息主要集中区为载体,搭建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深度对接,提供信息发布、线路优化、仓配管理、追踪溯源、数据分析、信用评价、客户咨询等服务,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供销社等负责)
  2.打造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全省智能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建设省级云计算平台、行业数据中心、交通信息通信网网络工程、公路水路交通运输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省市交通运输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管理平台体系,构建基于ETC/M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公路半自动车道收费系统)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建设专业化交通物流经营平台,进一步拓展综合物流与供应链服务,推进&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围绕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收费站及沿线可利用的土地、设施等资源,在全省合理配置区域分拨、城乡配送、供应链服务等物流服务功能,与相关社会物流节点之间实现有机联动,打造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委负责)
  (九)加快交通与物流跨行业多网互联。
  提高行业信息互联水平。以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推进铁路、公路、民航、邮政、海关、供销、安全生产、检验检疫等行业系统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间信息联通,积极对接承载&一单制&电子标签码赋码及信息汇集、共享、监测等功能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货运车辆与仓储设施、配送网点供需信息快速匹配,实现&一单一码、电子认证、绿色畅行&。发挥核心物流企业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支持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发展。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打通物流信息链,优化物流行业管理模式,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邮政管理局、省商务厅、兰州铁路局、兰州海关、省供销社、甘肃检验检疫局等负责)
  五、创建协同联动的交通物流新模式
  (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公路港网络。
  1.加快公路港建设布局。重点依托铁路大型货场或集装箱中心站、区域性航空枢纽、大型公路货运枢纽等,推进公路港规划建设。发挥兰州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功能,建设与铁路货运站、港口、机场等有机衔接的综合型公路港。以天水、酒泉、武威等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和地区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为重点,打造具备公路货物运输和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基地型公路港。以定西、张掖、陇南等国家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建设一批与综合型和基地型公路港有效衔接、分布广泛的驿站型公路港。到2020年,建成1&2个综合型公路港、3&5个基地型公路港、5&10个驿站型公路港。(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负责)
  2.强化公路港服务功能。推进公路港等物流园区之间运输、集散、分拨、调配、信息传输等协同作业,鼓励公路港连锁经营。整合货源、车辆(舱位)、代理、金融等信息,为物流企业提供运营支撑、系统支持。积极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鼓励省物产集团等省内物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区域公路港联盟,推动行业内资源共享和跨区域运输组织,带动全省公路港联动发展。鼓励推广生产生活综合配套、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新模式,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等负责)
  (十一)推进交通物流装备现代化与标准化。
  1.强化智能化物流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鼓励运输和物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卫星定位装置、不停车电子缴费系统、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的应用,推动库存、配送信息在供应链上下游及时共享、协同响应,强化&物联网+全程监管&,推进&互联网+供应链管理&。加快食品冷链、医药、烟草、机械、汽车、干散货、危险化学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提升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水平。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积极发展铁路特种、专用货车以及高铁快件等运输技术装备,加强物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省科技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委、兰州铁路局等负责)
  2.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围绕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推动货运标准化电子货单、托盘标准化、集装箱标准化、集装袋标准化等技术标准在全省普及应用,建立托盘共用体系,推进管理软件接口标准化。推进多式联运专用运输装备标准化,推广应用铁路快运车辆、新型集装箱平车、双层集装箱车及特需车辆,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逐步淘汰栏板式货车。在构建区域物流服务体系过程中,注重对仓储和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和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调动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积极性,推进重点物流企业参与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和标准化试点工作。(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省工信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十二)推动物流配送主体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1.引导传统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继续深入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释放物流需求。努力提升物流企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特色定制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鼓励传统交通运输、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支持优势物流企业加强联合,构建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物流企业。(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等负责)
  2.推动传统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过渡。鼓励传统运输物流企业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整合从采购、订单、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到上下游协同、内外部数据交换、供应链金融等供应链服务环节,推动互联网与供应链大数据应用融合,打造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完整物流供应链集成管理体系。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企业联合构建城市、农村智能物流配送联盟,积极发展城市同城货运、众包物流、冷链物流等新模式,推动配送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利用邮政、供销社等网点,加快完善邮政便民驿站、电商仓等城乡物流快递服务体系,开展城乡共同配送,打通农资、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高效便捷通道,着力解决由乡镇到村&最初(后)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百米&快递配送瓶颈问题。(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省供销社等负责)
  六、强化政策保障
  (十三)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推进交通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商务、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间协作,完善各层级的物流政策综合协调机制。按照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协调和物流合作,推动省内物流企业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合作交流,支持物流企业&走出去&。做好物流业利用外资工作,扩大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领域的对外开放。(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甘肃检验检疫局等负责)
  (十四)规范市场秩序。
  交通运输、工商等部门要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线上线下联合的惩戒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进一步规范涉路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切实加大对公路&乱收费&、&乱罚款&等违法行为的清理整顿力度,深入推进公路超限超载治理。严格落实各项涉路行政执法制度,取消不合法收费。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完善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建立物流业信用体系,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和安全意识,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物流信息安全管理,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对物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物流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行为。(省交通运输厅、省工商局、省公安厅、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十五)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国有运输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交通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发展。探索在铁路市场引入社会化集装箱经营主体,铁路运输企业要积极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开放各类信息和接口,提高多式联运服务能力。加快推广海关、检验检疫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三个一&工作机制,促进一体化通关。建立健全企业首站负责、安全互认、费用清算等相关制度。建立政府服务、企业管理、第三方监督的保障体系,确保企业对用户需求及时响应和反馈。(省政府国资委、兰州铁路局、省交通运输厅、兰州海关、甘肃检验检疫局等负责)
  (十六)完善扶持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交通与物流领域,继续通过财政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投资模式,对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针对物流企业特点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交通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合理界定交通物流公益设施的范围,加大用地支持,在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保障。认真落实物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物流业统计工作水平,完善物流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省政府金融办、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统计局、省交通运输厅等负责)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聚焦交通物流结合部打通&微循环&,从硬件、软件、管理、服务等方面促进衔接融合。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指导,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地要结合实际,继续发挥好流通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行业协会组织要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政企沟通、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修)订、信息统计、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流通服务保障。
&&& 相关解读: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6-09-30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6-09-30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6-09-30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6-09-30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6-09-30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字号&&&&&&】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回顾
  (一)总体规模快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升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三)专业物流体系基本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四)口岸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五)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六)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三)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四)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预期指标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和思路
  二、布局重点
  (一)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
  (二)产业集聚区专业物流设施布局
  (三)区域物流设施布局
  (四)国际物流设施布局
  第四部分 发展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二、提升城市物流配送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三、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打造物流总部经济
  四、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经济圈物流服务功能
  五、发挥政策功能区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六、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力度
  二、保障重要物流设施用地
  三、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四、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
  五、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
  六、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七、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带动产业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普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物流规模迅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高端物流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成功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物流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便利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五年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贯彻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创新,更加注重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服务保障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z2009{8号)等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回顾
  (一)总体规模快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升
  201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5.04万亿元,较2006年的2.54万亿元增长98.4%,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社会物流总额的构成中,外省市流入物品和进口货物的占比由2006年的68.3%增长到2010年的76.5%,物流业发展的枢纽地位和服务国内外市场的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见表1-1)。
表1-1 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及构成
单位:亿元,%
社会物流总额
一、农产品
二、工业品
三、进口货物
四、再生资源
五、外省市流入物品
六、单位与居民物品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93.7亿元,较2006年增长34.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5%。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行业实现增加值382.9亿元;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增值性物流业务实现增加值110.8亿元,较2006年增长79.3%,明显高于行业整体增幅(见表1-2)。
表1-2 北京市物流业增加值及构成
单位:亿元,%
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
流通加工、配送、包装业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就业。2010年,本市物流从业人员48.6万人,比2006年增长14.1%,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7%,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3%(见表1-3)。
表1-3 物流从业人员及构成
单位:亿元,%
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
采掘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十一五”时期,本市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17.7%下降到2010年的1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促进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企业运行效益的普遍提高。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年,本市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400亿元。截至2010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03公里,公路线路9833条;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56公里;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自有仓储面积(含仓库和货场)达到3099.9万平方米,增长84.9%;拥有货运车辆4.2万辆,增长55%,其中冷藏车、集装箱运输车等专用车辆1.1万辆,增长29.7%;拥有起重机、叉车等装卸设备3.5万台,增长53.2%(见表1-4)。
表1-4 “十一五”期间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变化情况
公路线路条数
管道线路条数
规模以上单位物流基础设施情况
自有仓储面积
货运车辆数
普通货车数
专用货车数
装卸设备台数
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套数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加快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等物流基地以及十八里店物流中心、西南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和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区)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了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节点布局,以及与交通线网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点、线、面相互协调的“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设施空间格局基本建立。
  (三)专业物流体系基本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专业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产品及各类快速消费品的物流配送不断完善,医药、图书、冷链等专业化物流快速发展,已成为本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物流业态创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总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等新模式日益成型,满足“最后一公里”物流需求的快递服务实现基本覆盖,物流服务对城市生活、生产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物流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自动分拣、实时跟踪、精益化管理等现代物流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物流快速响应能力大幅提高,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圆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的物流服务任务,在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和汶川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
  (四)口岸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口岸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关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首都机场空港口岸为核心,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朝阳口岸、丰台口岸、北京平谷国际陆港为重要补充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口岸体系,为提高国际物流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
  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功能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天竺综合保税区已封关运营,并与首都机场实现区港一体、无缝对接,成为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的重要平台,本市国际分拨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平谷国际陆港积极推动京津两地跨关区快速通关,为本市外向型企业提供了新的海运通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批准,为保税物流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政策功能优势。
  (五)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实力增强。“2010中国物流企业50强”有19家总部设在北京,位居前20的有9家。优势企业的进一步聚集,凸显了本市物流业发展的运营组织及管理控制等总部型经济特征。
  物流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大中型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2010年,本市物流业务收入达1686.1亿元,其中,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业务收入1260.2亿元,占总量的75%。在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为13.1%,而其物流业务收入占比则达74.4%(见表1-5)。
表1-5 2010年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按规模划分物流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个,亿元,%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六)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7年,首次发布实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制定出台《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建立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物流业发展的推进和协调力度明显加大。扩大税收试点企业范围,实现物流企业差额纳税。截至“十一五”末,本市已有税收试点物流企业47家。实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实现物流企业水、电、气、热与工业企业同价,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
  虽然本市物流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好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要求相比,在物流设施建设、运行效率、服务保障以及集聚辐射能力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本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将提出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要应对新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特大型城市为发展城市物流配送提供了巨大需求。本市商品市场交易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之首。“十二五”时期,北京将以保障和便利居民生活为出发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来消费吸引力的增强,也将促进多元化消费方式、特别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方式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居民消费“最后一公里”物流等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端现代制造为发展专业化物流提供了强劲动力。“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培育壮大一批现代产业群,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产品高集成度、高附加值的特点,要求物流系统具有运作的精益性和响应的时效性。高端现代制造业区域化、全球化发展,以及企业间战略联盟体的壮大,为以供应链物流为代表的专业化物流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都经济圈建设为发展区域物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十二五”期间,北京将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功能,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和首都经济圈形成。在加快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深化资源能源等领域战略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加强城市运行保障和管理对接以及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进,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和共同市场形成。这些都将加速生产、生活类物资在区域内的流动,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开放型经济为发展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吸引总部聚集,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地;积极争取更多国际会展和体育赛事等国际活动在京举办;大力发展和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商贸中心。这些都将推动跨国经营、全球采购、国际分拨、国际化消费的快速发展,从而对保税物流、国际物流以及进出口报关、货运代理等相关物流服务产生旺盛需求。 
  (二)面临挑战
  本市的土地资源、交通、人力等物流业发展的投入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影响到物流企业扩张发展的能力;本市服务型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物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式发展,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共物流区的设施、功能以及吸引集聚能力有待加强。
  概念专栏1: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品指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
  物流活动: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的具体运作。 
  物流企业:从事物流基本功能范围内的物流业务设计及系统运作,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物流设施:具备物流相关功能和提供物流服务的场所。 
  物流园区:指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流集结地。
  物流中心:从事物流活动且具有完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2)物流功能健全;3)集聚辐射范围大;4)存储、吞吐能力强;5)对下游配送中心客户提供物流服务。 
  配送中心:从事配送业务且具有完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为特定客户或末端客户提供服务;2)配送功能健全;3)辐射范围小;4)提供高频率、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服务。
  第三方物流:独立于供需双方,为客户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或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
  (上述定义均来源于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打造国际商贸中心为目标,发挥物流业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本市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综合物流体系,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考虑物流重点设施布局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相互匹配,注重资源利用的高效性、经济发展与城市运行的协调性。整合利用存量物流资源,合理布局新增大型物流项目。建立功能协调、运行顺畅、高效集约的城市物流网络,实现物流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发挥首都信息化水平高、人才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鼓励物流服务创新,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创新驱动首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引进高能级企业主体,打造物流总部经济聚集地;引导物流企业整合与重组,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鼓励新型物流服务业态发展,加强区域与国际物流合作,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四)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加强重要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和末端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急响应能力,强化物流对城市运行的保障作用。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以特大型都市运行保障为基础,以物流总部经济和国际物流为特色,以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物流为骨干的城市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二)预期指标 
  ――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物流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到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规模以上连锁超市主要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90%以上,乡镇连锁商业系统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以上;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15%左右。
  ――物流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到2015年,我市物流基地和天竺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务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积极扶持营业收入百亿元级的国际物流企业发展,培育发展营业收入十亿元以上的城市物流配送龙头企业。
  概念专栏2:物流指标体系说明 
  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通知》,正式组织实施物流统计核算制度(以下简称《制度》)。根据《统计法》和相关规定,2010年对《制度》进行了修订并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继续执行,其中对主要物流核算指标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社会物流总费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支付给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应承担的物品在物流期间发生的损耗;社会物流活动中因资金占用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等。社会物流总费用划分为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三大部分核算。
  社会物流的物品总额:简称社会物流总额,即一定时期内,社会物流物品的价值总额。包括5个方面:①进入需求领域的农产品物流总额;②进入需求领域的工业品物流总额;③外部流入货物物流总额,包括海关进口总额和从区域外流入的物品总额;④进入需求领域的再生资源物流总额;⑤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额。社会物流总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物流产业活动的规模,它的增长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需求的增长变化。
  社会物流业务总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物流相关行业参与社会物流活动,提供社会物流服务所取得的业务收入总额。是物流相关行业的总产出,也是物流市场总规模。包括:参与社会物品物流过程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方面业务活动的收入。与社会物流总费用指标体系的核算相对应,社会物流业务总收入根据参与过程,也可以简单划分为运输收入和保管收入两大部分来计算。
  物流业增加值:指物流相关行业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项之和。反映物流相关行业物流活动的最终成果。(该定义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和思路
  围绕本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物流规划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是:1)有利于服务和保障首都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2)有利于服务首都各类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和发展环境优化;3)有利于加快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4)有利于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5)统筹考虑与城市交通干道的衔接、以及与未来五年主要交通枢纽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配套。
  “十二五”时期物流规划空间布局的思路是:继续完善“三环、五带、多中心”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发挥各物流节点的设施功能优势,引导物流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适应未来五年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为着力点,深化内涵、延伸发展,按照城市保障物流、专业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的发展主线,强化本市物流业发展“广覆盖”、“多组团”、“立体化”的网络结构特征,进一步优化全市物流空间布局。
  二、布局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现有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以节点、通道、网络建设为依托,整合设施存量,合理配置增量,完善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体系。
  (一)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
  服务城乡建设和市民生活需要,以满足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生活必需品配送体系的发展要求为重点,完善物流配送重点设施布局,提高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实现物流配送服务的“广覆盖”。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新发地、岳各庄、大洋路、八里桥等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的功能和配送能力;鼓励中央批发市场、顺鑫石门市场、昌平水屯市场等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在城区周边西郊、黄港、西毓顺、琉璃河等地新建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承接农产品向城内辐射新的物流节点。
  支持连锁经营的商业、餐饮企业调整优化配送中心布局,完善提升配送中心功能。调整优化现有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和功能,支持冷链物流专用设施建设;鼓励利用城区既有仓储设施改建现代化的生活必需品配送中心;引导通州、顺义、大兴等城市发展新区及其他郊区县新城发展所需的配送中心建设。
  (二)产业集聚区专业物流设施布局
  服务本市高端产业功能区、工业开发区以及专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在五环和六环周边新建和改造相对集中、功能完善、规模化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形成多个“组团式”的专业物流设施空间布局。
  ――东部组团:服务于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机电、都市工业、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在潞城、张家湾、宋庄等地重点发展电子电器、食品饮料、图书音像等专业物流集聚区;
  ――东南组团:服务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桥科技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马驹桥、十八里店、亦庄、黑庄户等地重点发展电子、医药、快速消费品、家用电器等专业物流集聚区;
  ――南部组团: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大兴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以及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印刷包装、服装等产业,在大庄、黄村、西红门等地重点发展医药、快速消费品、食品冷链、农产品、纺织服装、快递等专业物流集聚区;配合北京新机场建设,合理规划预留物流发展的设施空间;
  ――西南组团: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配件等产业,在房山区燕山、窦店、闫村等地和丰台区五里店、榆树庄、白盆窑等地重点发展农产品、石化、汽车、钢材、医药、图书、服装等专业物流集聚区; 
  ――西北组团:服务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和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南口、马池口、沙河、清河等地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等专业物流集聚区;
  ――东北组团:服务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北京林河经济开发区、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以及汽车、装备制造、都市工业、临空经济等产业,在首都机场周边、赵全营、高丽营、李桥、庙城等地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会展物流及电子、汽车、食品饮料、农产品、快递等专业物流集聚区。
图1 “组团式”专业物流集聚区布局图
  (三)区域物流设施布局
  服务首都经济圈建设需要,发挥北京作为全国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优势,依托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重要节点,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打造便捷高效、辐射力强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
  完善物流基地的设施条件,发挥其在区域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作用。继续强化以航空货运枢纽型为特征的空港物流基地功能,加快推动马驹桥、马坊物流基地海陆联运体系建设,提升京南物流基地公铁联运的服务功能。
  围绕规划新建的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布局建设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物流中心。依托昌平、房山等铁路中心站点,规划建设马池口、窦店等以集装箱运输为特点的公铁联运物流中心;依托东坝、豆各庄、马驹桥等临近六环路的八个新建公路货运枢纽,规划布局能实现甩挂运输的公路物流中心,形成城际间干线运输的重要物流节点。
图2& 区域物流设施布局图
  (四)国际物流设施布局
  服务首都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口岸和政策功能区设施建设为重点,为构筑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的“立体化”国际物流体系奠定设施基础。
  继续优化北京口岸体系。调整口岸功能布局,完善口岸功能,加强国际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物流“高速走廊”。加强入海通道建设,推进通州马驹桥口岸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朝阳口岸向通州马驹桥平移;继续完善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区设施,形成连接天津新港的海运国际物流通道;完善首都机场空港口岸周边综合配套,在北京新机场一期工程建设基础上,启动新机场口岸建设工作;加强北京丰台铁路货运口岸与边境口岸合作,配合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合理规划口岸功能。
  推进服务国际物流发展的政策功能区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竺综合保税区的一期设施建设和二期用地调整、土地一级开发,大力推动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形成南北呼应的政策功能区分布格局。
图3 国际物流设施布局图
第四部分 发展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安排新建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转有序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发挥物流基地在物流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物流基地功能。天竺综合保税区要在完善一期开发配套设施、优化园区公共服务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二期开发建设,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保税物流,打造服务京津冀、辐射东北亚的重要功能平台;空港物流基地要发挥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区位优势,在拓展一期范围内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重点项目落地,优先发展体现首都产业优势和特色的航空物流、金融物流,加快推进空港物流基地东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吸引高端物流企业入驻;马驹桥物流基地要继续推进各项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硬件投资环境,加快形成服务首都及周边区域的物流集聚区,重点推进朝阳口岸平移,提升国际物流服务功能;马坊物流基地要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开展平谷国际陆港二期建设,在实现京津海陆联运的基础上,推进与京唐港的口岸对接与物流合作;京南物流基地要依托铁路专用线及主要进京公路货运通道承担北京南部货运集散功能,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和提升,重点发展以展示和交易为特征的商贸物流;配合北京新机场建设,研究规划南部临空物流园区。
  根据城市功能区定位,特别是服务新城建设和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相应新建和改造提升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和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区),实现物流节点服务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功能。
  完善物流节点与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顺畅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通道,依托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造快速物流集散系统,缓解交通拥堵。
  项目专栏1:物流基地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1、顺义空港物流基地:主要建设内容为空港物流基地东区62.6公顷土地开发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期A、B地块17.5公顷土地开发、二期市政建设以及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现代物流总部中心。
  2、平谷马坊物流基地:继续完善一期1.3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管线及市政配套工程、电子商务园建设工程、物流总部大厦建设工程等;开展物流基地二期1600亩土地征地拆迁、市政建设等土地一级开发工程。
  3、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计划新开发多功能用地64.3公顷,口岸功能区用地56.4公顷,以及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4、大兴京南物流基地:建设内容为大兴新城东南片区庆丰路、龙河路、海南西路、天河北路、污水主干线,道路全长8.4公里。
  二、提升城市物流配送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完善物流配送重点设施及配送网络,推广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构建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全面推进流通领域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能力。
  推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按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产品检测、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设施条件和水平,试点推行农产品物流全程跟踪、监控。
  实施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搭建共同配送平台,整合商贸企业物流需求和社会物流资源,优化共同配送管理运行模式,提高商贸流通配送的社会化、集约化水平。
  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构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加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集成发展。实施城市快递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搭建同城快递共同配送信息平台,以进小区、进校园为试点,实现信息标准化、配送区域化、服务集中化,优化“最后一公里”快递配送服务网络,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
  加强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完善应急预案。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绿色通道及绿色车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物流快速响应能力。
  项目专栏2:城市物流配送设施项目
  1、首农(北京)安全食品仓储、物流中心群: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环城区周边(多方位)五、六环间区域自用规划产业土地,约12宗,总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
  2、超市发生鲜配送中心:位于海淀区后八间榆庄子,占地面积约为45亩。
  3、华冠大型连锁配送中心:位于房山区良乡镇小营村,占地面积206亩,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分三期建成常温库6.5万平方米、低温库2.7万平方米及物流中心4.2万平方米。
  4、银汇鑫丰低温仓储项目:位于顺义区北小营镇牛富屯村东,规划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分三期建成牛羊肉等产品低温冷冻仓储设施。
  三、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打造物流总部经济
  服务本市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音像图书等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化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对区域和全国市场的辐射能力。
  选择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的行业,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试点工程。以汽车、电子、医药行业企业为重点,运用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加快冷链物流发展,实施食品冷链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动以信息技术和冷冻冷藏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冷链物流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冷链物流发展的整体水平。
  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北京,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组织、管理控制等高端物流总部业务。鼓励创建自主物流服务品牌,积极发展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等新型服务模式。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增强物流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项目专栏3:专业物流配送设施项目
  1、北京九州通医药仓储二期:位于大兴经济开发区,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自动化立体仓库及配套设施设备。
  2、科园信海医药物流中心:位于空港物流基地,顺于路北侧,规划面积4.3万平方米,建设周期年,建设3.5万平方米医药产品仓储物流及配送设施。
  3、怀柔汽车配件物流园区:位于怀柔区庙城镇,占地20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服务怀柔及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集货运输、仓储配送。
  4、北京海纳川汽车和零部件销售中心:位于顺义区赵全营镇工业区,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建设周期年。
  5、顺义航空产业园航空物流中心:位于顺义区仁和镇,建设内容为航空物流中心综合库房2万平方米。
  6、顺义国际钢铁物流基地:位于顺义区李桥镇,占地26万平方米,包括仓储物流区和综合服务区,提供钢材仓储和运输、金融、税务等服务。
  7、中建一局钢材交易中心:位于大兴京南物流基地内,占地31.5公顷,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成以钢材为主、包括重型建筑材料在内的交易中心。
  8、北京京西南钢材交易中心:位于房山区闫村镇,占地面积200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包括经营区8万平方米、物流仓储区5万平方米。
  9、金泰集团市级煤炭储备基地:位于房山区坨里镇,占地面积336亩,规划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设计煤炭储存量约30万吨,建设3个全封闭钢结构煤棚及配套设施。
  10、燕山四联石化物流中心:位于房山区燕山东流水工业区内,规划占地90亩,建设总面积2万平方米、仓储规模达到6万吨的现代化固体石化产品物流中心。
  四、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经济圈物流服务功能
  强化区域物流、特别是与津冀地区的深度合作,加强北京市物流产业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完善首都经济圈物流系统,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继续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提升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区域经济的吸引和聚集能力。加强区域物流合作的通道建设,依托京沪、京津等高速公路,加强京津物流主通道建设;依托京哈、京港澳、京开、京藏等高速公路,推动京冀物流合作,全面构建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网络。
  调整优化首都经济圈物流产业空间布局,鼓励大型物流项目与周边地区加强衔接;发挥物流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作用,支持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开展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提高区域物流合作效率。
  项目专栏4:物流仓储设施项目
  1、东方信捷大兴魏善庄物流枢纽:位于大兴魏善庄,占地600亩,建设高标准钢结构库房22万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200万吨,成为京西南重要的商品周转枢纽。
  2、东方信捷昌平南口物流中心:位于昌平南口,占地80亩,建设高标准钢结构库房3.7万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25万吨,成为京西北重要的商品周转中心。
  3、北京祥龙京南昌达仓储物流项目:位于大兴京南物流基地内,占地723亩,建筑面积32.4万平方米,涵盖现代化仓储物流(冷链、特殊专业库)、第三方物流及信息中心。
  4、金泰物流园“一港三区”项目:位于大兴京南物流基地内,占地1067亩,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金泰物流港大厦、经营交易区、商务配套区、大宗商品存储区。
  五、发挥政策功能区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优化国际物流发展环境。完善口岸体系,加快“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提升口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物流企业聚集,拉动国际物流货量增长。
  发挥政策功能,拓展国际物流业务。天竺综合保税区要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吸引高端企业入驻,建设国际采购分拨中心、保税维修中心、公共检测实验中心、保税展览展示交易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实现以保税功能为特色的国际物流发展新突破;建设平谷国际陆港与天津口岸数据交换公共服务平台,引进船代、货代、报关行驻场办公,推行便捷、高效的业务运营模式,扩大以海陆联运为特征的国际物流业务;建设并投入使用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本市外向型企业发展提供保税仓储物流服务。
  引导国际货代、报关、船运公司等服务企业规范发展,积极引进拥有全球经营网络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良好配套服务。
  项目专栏5:国际物流建设项目
  1、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一期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二期工程、市政设施管理用房、保税展览展示交易中心、综合服务平台、标准化保税监管库、公共检测实验中心、现场监管查验设施、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等。
  2、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二期用地调整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位于首都机场西侧、北侧,涉及铁匠营村、杨二营村、十二里堡村三个行政村总占地面积为400公顷,其中纳入综保区二期规划的土地为121公顷,建设内容包括征地、拆迁、安置等。
  3、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期建设5万平方米库房、查验库、罚没库、卡口、围网、停车场及报关报检楼,二期建设5万平方米库房及相关配套工程。
  4、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口岸功能区建设:占地846亩,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建设40万平方米仓库、3万平方米堆场以及8万平方米办公及配套用房,融合仓储、配送、保税、加工等多种功能。
  5、平谷国际陆港二期:位于平谷马坊物流基地,占地26.7公顷,包括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仓储区和国际陆港综合服务区。
  概念专栏3:保税物流
  保税区:在境内的港口或临近港口、国际机场等地区建立的在区内进行加工、贸易、仓储和展览,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
  保税货物: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
  保税仓库:经海关批准设立的专门存放保税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的仓库。
  (上述定义来源于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保税物流中心A型:是指经海关批准,由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专门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海关监管场所。按照服务范围分为公用型物流中心和自用型物流中心。公用型物流中心是指由专门从事仓储物流业务的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向社会提供保税仓储物流综合服务的海关监管场所。自用型物流中心是指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仅向本企业或者本企业集团内部成员提供保税仓储物流服务的海关监管场所。(该定义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A型)的暂行管理办法》)
  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指经海关批准,由中国境内一家企业法人经营,多家企业进入并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海关集中监管场所。(该定义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暂行管理办法》)
  六、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鼓励生产制造型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提高物流发展的社会化程度。支持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物流业发展的行业集中度。
  依托国家及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推动开展现代物流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物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物流发展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促进物流业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发展转变。推动物流业两化融合,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快速分拣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开展标准化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规范物流作业流程,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带动物流行业产业升级。
  完善物流产业链条,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原则,鼓励节约用地、用水、用能物流项目建设,支持以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为代表的绿色物流发展。以电子产品、废旧家电、汽车等为重点,建设逆向物流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在城市配送、快递物流等领域,试点组建零排放绿色新能源车队,降低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推动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专栏6:物流技术提升项目
  1、中关村电子产品逆向物流体系:组建逆向物流产品交易中心、建立拆解处置平台、建设中关村废弃电子产品社区回收示范网络、推动物联网和信息技术在逆向物流体系中的创新应用。
  2、北京城市快递共同配送平台:搭建同城快递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建立便民同城配送网点,实现各快递公司系统与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完全对接,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共享、共同调度。
  3、首农集团冷链物流可追溯系统:通过RFID、GIS、GPS、GPRS系统的集成应用,支持货物运输、仓储的全局组织、协调、跟踪和控制,有效保障产品流通过程的质量安全及较低的物流成本。建设快速检测系统,买方、卖方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建立冷链物流温度跟踪系统。
  4、顺丰全自动智能分拣信息系统:针对快递物流业务操作过程中分拣作业的全过程控制信息进行系统研发,实现对货件自动分类、集中操作,安全检查、重量或体积的复核、自动照相补码、自动计数、标签自动打印等;实现配送业务信息提前知会、数据自动平衡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提供等。
  5、城市鲜活农产品物流共同配送试点:依托新发地,建设占地面积300亩左右的北京城市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示范园区,建设场内智能配货系统,购置500辆小型绿色环保电动运输车,实现新发地市场内货物的调配工作,规范场内运输秩序;建设北京鲜活农产品城市物流配送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信息发布子系统、电子采购子系统、物流配送管理子系统、会员业务管理子系统。
  6、宝供福田基于供应链的汽车物流系统:采用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来降低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成本,完成仓储设备及配套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结算系统、销售及仓储管理系统。
  7、北京医药第三方自动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实行药品集中统一管理、信息化操作和运输配送调度,采用高位托盘货架存储整件商品,叉车进行存取货作业,信息化及条形码实现货位管理,以满足大宗整件商品方便快捷的进出库作业,库内同时建设冷库,以适应冷链配送发展的需要。
  概念专栏4:其他物流概念 
  共同配送: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
  冷链: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
  应急物流: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
  精益物流:消除物流过程中的无效和不增值作业,用尽量少的投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的最大价值,并获得高效率、高效益的物流。
  逆向物流:物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的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
  多式联运:联运经营者受托运人、收货人或旅客的委托,为委托人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全程运输,以及提供相关运输物流辅助服务的活动。
  国际多式联运: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的接管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地点的货物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用牵引车拖带挂车至目的地,将挂车甩下后,牵引另一挂车继续作业的运输。
  (上述定义均来自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该定义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物流业投入力度
  以直接关系民生的城市保障型物流设施、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提升和先进技术应用示范等项目为重点,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物流行业。支持金融、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改善物流企业融资环境。
  二、保障重要物流设施用地
  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重要物流设施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鼓励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
  三、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号),扩大物流领域税收试点企业范围。完善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等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四、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
  研究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为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提供便利。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五、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
  以产学研为基础,开展物流信息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积极推广物流标准,提升物流业标准化水平。启动物联网技术的示范试点,提高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六、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
  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普遍提高全行业的劳动者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网络运作能力的高端物流人才,为物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七、发挥行业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物流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建设,更好地履行行业服务、行业自律的职能,在反映企业诉求、规范企业行为、推广行业标准、开展人才培训、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转摘声明:转摘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依托单位发展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