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王小广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员所讲,我国现在不能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以下哪个方面

|||||||||||||||||
&>>&&&&&正文
解读2012年扩大内需的政策要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牢牢把握战略基点
  ――――解读2012年扩大内需的政策要点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这是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2年经济工作所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意义?国家在扩内需方面还有哪些重要安排?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近日就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把扩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由于欧美弱增长对我国出口的带动还将回落,长期支持我国高增长的外贸,今后对经济拉动作用将减弱,中国经济的增长最终必然要靠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我国的消费潜力非常大。中央提出“稳中求进”,最可靠的途径是增加消费,因为消费增长有别于投资的最大优点是平稳。投资可能大起大落,消费真正激发起来的话,就能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2月15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既可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抓紧研究制定中长期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发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镇。
  在16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也表示,发展改革系统将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做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方面工作顺利推进的最重要基础。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扩大内需,增强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他说。
责任编辑:曲畅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下) 课程的考试-93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下) 课程的考试-93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扩大内需发展转型必经之路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扩大内需发展转型必经之路
  编者按&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这一“扩”一“提”互为表里,政策的力度尽在其中……
  扩大内需:发展转型必经之路
  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既是在当前不乐观的外部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均衡发展的切实需要。未来国家应以完善民生保障、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居民收入作为依托,同时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此提升居民消费意愿,释放“十二五”内需市场潜力。
  外需疲软 扩内需将担当提振经济重任
  当前,美国主权信用降级、欧债危机等因素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我国外部经济环境趋于复杂。分析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在外部经济环境不乐观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将成提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
  近几个月,我国出口增速出现明显下滑,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出口增速连续第四个月回落,并创下9个月来的新低。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贸易顺差同比收窄18.2%。商务部11月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秋季)》中指出,2012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日趋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
  预计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可能有所回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目前欧债危机影响较大,全球需求收缩,明年经济将延续减速增长趋势。外需收缩影响,出口增长减速,我国顺差规模也会缩小。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稻葵认为,如果有关国家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则可能出现经济的二次衰退。目前影响外贸增长的不利因素较多,较长一段时间内增速有可能回落至个位数甚至更低。这就要求我国进一步扩大内需,使经济增长更快地实现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较之逐渐疲软的出口市场,我国内贸市场长期保持稳健的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7%左右,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5万亿元,与上年度相比仍然保持较高增速。
  商务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10月联合发布《关于“十二五”时期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我国首部国家级内贸规划――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已基本定稿正在酝酿出台;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扩大内需形容为“战略基点”,并将其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一系列举措,显示出政府已将扩大内需视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长期战略方针。
  保民生、促服务、提收入:扩大内需三大“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事实上,多年来投资一直担当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继续靠投资高速增长驱动经济发展恐难以为继,挖掘消费潜力就成了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
  专家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将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解决居民消费时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在医疗、教育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居民面对治病、教育等领域可能出现的大额支出,往往会选择提高储蓄,而不敢消费。民生保障机制不完善是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原因。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提出,只有民生领域投入的规模和效益提高了,减少了老百姓的社会负担,增强其对未来的安定感,扩大消费才能具有基础。
  第二,加快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解决非物质消费品供给不足问题,完善消费产品供给结构。
  居民消费主要由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两部分组成。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比重偏大,服务消费所占份额较小,消费产品供给结构仍待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剧锦文认为,从目前我国消费品供给结构来看,能够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物美价廉的消费产品仍然缺乏,而一些涉及旅游、通讯等非物质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目的就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品种,丰富消费内容,这也符合目前我国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所达到的阶段。
  第三,消费增长的基础在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无疑将有效扩大消费市场规模。
  一般来说,中等收入者是消费主体,但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比重仍然偏低,目前我国依靠中等收入群体来拉动内需的作用还不明显。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表示,收入分配问题是造成我国长期以来内需不振的重要原因,很多民众有消费意愿而无消费能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表明我国正力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变财富分配失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这或将成为我国未来30年从“国富”到“民富”转型的起点。(半月谈网/记者 李昂 王乃水)
  如何提高人民收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一个关键词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迈向发达社会的发展重点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段文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并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
  居民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劳动收入,反映劳动收入的职工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处于下降态势,从1980年的17%下降到2008年的11.2%。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实际上是从分配制度的层面上,找到了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同时,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利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活力的阶层。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承上启下的阶层,是社会的支柱阶层。中国社会结构向橄榄形结构过渡的过程,就是一个做强做大的大国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的过程。所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首先它是任何一个迈向发达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其次,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我国这些年投资的倍数效应主要源自于投资尤其是政府花费型为主导的投资,而居民消费所起的作用相对不足。要转变到扩大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就是要转变到以中等收入者为主力的居民消费上来。
  再次,中等收入者,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所有产业领域内的中坚力量。而且他们的素质还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社会意识更加独立,这也是对国家文化发展和政治改革进程最有影响力的阶层。更加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政治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战略支撑。
  怎样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如何有效地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建设民富国强的和谐社会?
  张利宁说,首先要依靠市场机制。这有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我国的产业门类的扩大和升级,为人们提供中等收入存在和发展的战场。二是以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来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是高素质为主体的中等收入者的大舞台。
  他还认为,另一方面,要在收入的二次分配上,财政政策上应该给以考虑,使他们的家庭财力更充实,更有安全感。如,降低税负,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政策落到实处。
  段文斌认为,重点应该在于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使大量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为此“提高两个比重”和“实现两个同步”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梁杰)
| (编辑:SN044)
电话:010-
更多关于&& 的新闻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政策 温州市重点要抓三方面工作--浙江在线-浙江新闻
传播学评论
天天房交会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政策 温州市重点要抓三方面工作
  浙江在线11月17日讯 昨天,温州市政府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召开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及全省各市市长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有关工作。温州市长赵一德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纪平,副市长孟建新、陈宏峰、徐育斐、陈作荣,市长助理李川和市政府秘书长黄纯诚等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采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工作部署,都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之举,完全符合当前形势和我市实际。会议认为,从温州的情况看,防止经济持续下滑、保持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扩大需求、优化需求结构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共识,提振工业景气、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以最大决心、最快速度、最硬举措、最优政策、最强合力,全面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促进温州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会议指出,温州市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扩大投资为重点,以更大力度抓好项目推进。各地各部门要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提升、“三农”发展、安居工程、公共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6个方面,抓紧申报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做好争取和对接工作,争取温州市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里的计划盘子。要加强与央企的合作,发挥在外温州人的优势,加快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要切实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确保投资持续增长。二是突出抓好减负解困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好发展环境。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开展“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企业服务年活动,切实抓好政府各项扶持资金的到位,全面落实有关企业税收缓征、减征、免征和先征后返的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有关取消、降低或暂停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定。加强银企合作,引导银行把握信贷投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工业项目建设。着力优化出口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努力降低企业报关通关成本,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三是高度重视化解劳资纠纷,着力防范民间金融借贷风险,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各地各部门都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摸清实情、理清思路,及早提出明年工作思路与目标任务,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
  会议强调,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要在“快”字上下功夫,迅速启动,争分夺秒,只争朝夕,以“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作风,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在“准”字上下功夫,吃准中央精神、拿准对策措施、看准重大项目,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实”字上下功夫,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深度,使各项措施尽快收到实效。要在“简”字上下功夫,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以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民生帮帮帮出自 MBA智库百科()
扩大内需(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扩大内需,经济学名词,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和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既然扩大内需是一场持久性战役,故国人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振信心,振奋民族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以期获得光辉灿烂的未来。因此,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总结经验教训
  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找出不足和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毋庸讳言,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进行的,无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全凭,许多人都存有不少模糊认识。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就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不一致。有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失误看成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也有人把的表面看成是旺盛的生命力,高喊“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喋喋不休的宣传介绍“美国模式”,什么都以美国为标杆,“东施效颦”似地加以模仿。如在中的企管高薪、、证券泡沫等等,无一不是从美国模式中衍生出来的,徒然扩大贫富差距和,加剧社会矛盾,增添不稳定因素。这些失误和教训,都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产生的,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认真加以解决,以期增强国人的。
  2.商家企业要讲良知公德
  中国消费还不足的4O ,扩大内需的目的就是要转型经济。我国经济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机遇,加快转型,由“基本内需加出口”的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加出口”的消费需求型转变。我国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利润效益好的厂商,要从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吸取教训,要讲良知公德,具有爱国心、公益心和同情心。当此国家扩大内需之际,要加快企业经济转型。具有竞争实力的名牌公司更要有所作为,趁机生产更多的优质名牌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扩大其占有份额,为国家多创外汇;优质企业的产品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更多地赢得用户;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要物美价廉,薄利多销,使用户放心满意;即使是经营困难的企业,也要尽量消化其不利因素,尽其所能不使员工下岗失业。大型公司要帮助,利润效益好的公司要扶持困难企业,扶贫济困,共度难关,切莫趁人之危,趁火打劫,遭世人唾骂。事实证明,多一份爱心,就少一个生活无望者,就多一分社会的和谐安定。
  储蓄功德无量国人省吃俭用,长年积累,在银行储有2o万亿存款,竟相当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O ,因而引起世界惊羡。
  对于巨额存款,国内学界始终存有争议,一些崇尚美国模式的学者,将其誉为“关在笼子中的老虎”和“蓄于大坝中的水”,十分惊惧;银行也有人嫌其繁琐,试图对其小额储蓄收取管理费。笔者却以为,巨额储蓄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它多次帮助银行度过因管理不善造成、和缠身的难关,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可以说功德无量。有了这笔巨额存款,藏富于民,国家才会安定无虞 当今,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被金融海啸弄得焦头乱额,反思其所作所为,才知细水长流的可贵,羡慕中国这笔巨大财富的社会功能,纷纷称道中国人会过紧日子的传统美德。
  如何有力贯彻实施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英明决策,笔者特提出5条原则建议:即慎选项目、注重平衡、加强监督、关注民生。
  1. 慎选项目
  国家经济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就说建设项目,包括地方项目在内,少说也有成千上万。当然其中有能耗高、污染大、重复趋同者应该筛选剔除。虽然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可以拉动内需,一般能将投资资金的4O%转化为消费资金,但它对带动相关产业和民生消费的贡献程度却有很大差别。当前中央重点倾斜的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电站、高新科技产业等重大领域。相对来说,铁路投资的要更大一些。因为近几年我国钢铁冶金行业发展速度过猛,形成产能6亿吨,实产4亿吨的规模能力,严重产大于销。在国际经济寒流的侵袭下,汽车市场萧条冷落,房地产市场门可罗雀,已是寒气逼人。2008年9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38.6%。利润下降32.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制造业的不景气。现在,国家于两年对铁路建设投资2万亿元,包括铁路、桥梁、隧道、涵洞和电气化工程等在内有150个工程项目在动工兴建,仅湖南境内的铁路就由2800多公里增加到5700多公里。估计钢铁消耗将在亿吨以上,不但有助于钢铁冶金行业的正常开工生产,还对矿山、水泥、机械、电力等行业起着拉动的作用,能确保数以百万计职工的就业,2009年铁路的投资估计能拉动GDP提升1.5%。
  2.注重平衡
  注重平衡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但要注重行业平衡,还要注重地区平衡。即使在一个地区或行业内部,也要注重综合平衡,不宜差距悬殊。前几年,由于财力有限,加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作祟,我国民生工程中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部门和单位之间差距实在拉得太大,以至择校风、择院风越刮越烈。就以中小学校为例,在地方政府眼皮下的重点中学和实验小学,其现代化水平可与世界先进国家媲美。医疗卫生单位差距悬殊同样存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条马路的不同医院,境遇竟有天壤之别。有的医院设备一流、医术精湛、患者人满为患,住院比登天还难,群众感叹看病难,看病贵;而有的医院门前患者就诊稀,别说设备简陋,就连日常开支也都拮据。因此,各级政府要乘“扩大内需”这股东风,把钱重点投在落后地区和落后单位,缩小差距,着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极为不满的择校潮和择院潮等各种社会问题,还清昔日旧账,改善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3.加强监督
  当前,四万亿元的“大蛋糕”吸引所有国人的眼球,所有政府部门和单位都想多分一铲一勺。而得到钱后如何用在刀刃之上,想的人却并不多,有的还被贪污挪用。由于薄弱,有着诸多漏洞供人可钻。每申报成功一个重大项目,下拨巨额经费,就要出现一些“”,孳生一批蛀虫,揪出几个重大贪污要犯,甚至贪污上亿也有人在。
  这次扩大内需,投入资金巨大,执法纪检和监察部门更要睁大眼睛,加强监督。与此同时,还要组织动员新闻媒体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实施全方位的舆论和群众监督,使贪污、蠹虫和不法分子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藏身。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实施阳光工程,将每项工程、每笔款目都摆在阳光之下剔透明亮,不搞,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严密监督,使得犯罪分子无机可乘。一旦查出蛀虫、蟊贼,用铁拳伺候,依法查处,严惩不贷。直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4.关注民生
  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过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旨在振兴美国经济。尽管诸多举措新颖得力,但由于未关注民生,穷人没有首先得利,结果效果不如理想,为后来美国经济畸形发展埋下祸根。因此,我国要引以为戒,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关注民生。比如我国房地产行业,由于暴利驱使,推人市场的多为1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高档商品房。广大中低收人者,全家不吃不穿一辈子都买不起,只得望楼兴叹。因此,建议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及城乡建设部,多建、和改善居民住房问题。
  所谓扩大内需,实际上指的是扩大、消费、的总和。其中家庭消费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为投资可能过剩也可能不足、政府的支出也会随着经济状况发生较大波动,而家庭消费总体来说比较平稳。家庭消费的稳定增长对扩大内需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但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家庭收入的制约,当前家庭收入主要是。本文首先对家庭消费率和劳动报酬分别进行分析。其次探讨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增加的关联性。最后,从的观点对扩大内需的目标进行评价。
  1.家庭消费率
  家庭消费率指的是家庭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的家庭消费率在1980年代超过50% ,近年来一直持续降低,2007年下降到35%。而同期美国的家庭消费率达到72% ,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6O% ,大多数国家在50—60% 之间。所以,为了扩大内需,首先就要提高中国的家庭消费率,争取在数年内使其恢复到5O% ,以后再逐步提高。也就是说,家庭消费需要提高40% 以上,再加上近10% 的,实际上家庭消费就比现在增加大约50%,这样的增加,一定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支出法GDP的构成计算得来。
  为什么中国的家庭消费率如此低下呢?普遍认为家庭收入(主要是劳动力报酬)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另外,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支出不足,也导致人们不敢多花钱。所以,扩大政府的公共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劳动者报酬
  劳动者报酬比例指的是GDP中劳动者报酬所占的比重。劳动者报酬低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从1960年到1998年近30年间,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左右。而在中国,从1995年的51.4% ,一直下跌到2007年的39.7% 。同时,资本所得惊人,而且逐步提高。虽说有所波动,但也远远高于美国的水平。当前企业和政府在国民收人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应该尽快使中国的劳动者报酬达到GDP的50% 以上,也就是说恢复到1995年左右的水平。
  数据来源:美国数据来自0.Blanchard的教科书《》、中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各省收入法GDP计算得来。
  劳动者报酬比例偏低的原因,一是因为长期实行高积累、低工资制度。另外,企业、尤其是垄断上很少分红,而将大部分企业利润留存,用于。这也部分导致了的状况。还有,近年来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农业的劳动者报酬比例高,而工业的劳动者报酬比例较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如果能进一步进行,把劳动力转移到劳动者报酬高的服务业,劳动者报酬则有可能进一步改善。这就是常说的城镇化。
  3.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发展
  中国农村人口约占55% ,把农村大量的转移到城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据专家测算,中国城市人口每增加1% ,可拉动GDP增长1.5% 。近年的平均为1.44% ,每年可以增加消费1 144亿元左右。如果把目前45%的城镇化率提高到发达国家的75% 一80% 的水平,至少可以带来20~3O年的持续增长。因为劳动力的转移会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带来消费的增长。同时,城镇化也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住房、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也形成了新的需求。
  城镇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后就业问题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目前中国的发展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是。要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图2表示的是中国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比例。现在只有32% ,与发达国家的70% 一80%相去甚远,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的50%也有很大的距离。服务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城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来
  4.一般均衡的观点
  上述提高家庭消费比例、提高劳动者报酬、城镇化以及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目标。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扩大内需必须从经济的全局出发来考虑,或者说,需要从包括家庭、企业、政府的一般均衡的观点来分析。
  根据的一般原理,下式成立:家庭所得+企业所得+=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出口一进口稍加变形,可以成为下式:(家庭所得一消费)+(企业所得一投资)+(政府收入一政府支出)=出口一进口现在有人主张同时增加家庭所得和消费。这样会引起企业所得或者政府收入下降,企业的投资和政府支出也会下降。内需也可能会随之下降。所以,单纯增加家庭所得或者增加消费的观点是靠不住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家庭消费率和劳动者报酬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目标。而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来支撑扩大内需的要求。但是,也应该意识到:扩大内需的目标并不简单。需要对扩大内需的途径加以分析,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扩大内需的问题。
  扩大内需的,是我国1998年应对时提出来的。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使扩大内需由短期的上升为一项长期的。自此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和保持了近几年的良好的增长势头。当前,随着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势头有较大的回落,为了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在当前正确认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仍有重大意义。要正确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国内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力量1.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市场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提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潜藏着世界级的需求增量。虽然目前我国仅占世界的5%,世界排名在130位左右,但人口多、潜在和持续上升的需求大,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2.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的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大。但差别大、不平衡,既是发展的障碍,也是增长的空问。尤其是处于过程中的城镇中等收入家庭,以及急需开拓的农村市场,为我国经济持续的增长打开了广阔天地。
  3.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国家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O%,商品和已占GDP的4O%以上,而美国、日本、印度、巴西只有30%左右;日本在以前高速增长时期也只有35%左右。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降低过度对外依赖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国家防范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
  (二)乏力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变现阶段我国投资的增长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增发国债来支撑,社会投资主体积极性并未完全调动起来,投资主体对国债的依赖性依然较大。增发国债和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在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投资只是在少数省份起作用较大。例如:2000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分别增长7%和8.6%,但仍比国有经济投资低5.1个和3.5个百分点。政府投资主导推动投资增长的状况表明,社会投资还没有足够力量来代替国债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
  (三)消费回升不太稳定,起主导作用的还没有真正形成近几年虽然出现了旅游热,IT产品和网络消费热、教育消费热等新的消费亮点,但这些只是局部性的非主导型消费热点,真正能够支持经济增长的主导型消费热点,如汽车销售、住房消费和电子通讯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还没有形成。
  (四)农村市场需求尚未完全启动确切的说,我国农村市场尚未从根本上启动。启动农村市场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民收入增速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下降。从短期看,的前景并不乐观。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但制约农村市场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在短期内也是难以消除的。
  (五)外需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在前几年出口的高增长中,提高和外部经济环境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最近,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10%以上,再提高几乎不太可能。
  其次,美国经济减速将对中国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我国出口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机电产品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对国际经济波动的敏感性高,其出口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并使整体出口出现回落。而且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和、经济危机压力的形势下,美国政府和企业可能会实施包括反倾销在内的种种措施,中国商品在美国的贸易环境恶化。
  再次,从亚太地区看,东南亚国家在后激烈的竞争。而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日本经济,近年来仍无起色,据估计短期复苏无望。由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日本的一部分民众及刚上台的新政府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应该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二是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把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又要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三是处理好与、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与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消费结构与消费质量、与私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降低政府机关、和其他国有部门的消费水平,严格控制国有部门的。
  (二)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要依靠体制和机制的有效保障以及实施手段的多样化。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要求的,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消费政策体系。加速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三)坚持扩大内需,要扭转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来拉动的局面。
  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和贫富差别过分扩大的问题。适时推进与消费相关的税制建设,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大力发展。加速构建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支出信心。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鼓励,要调整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四)要继续实施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坚持扩大内需,近期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全面发挥。一是要调整的内容和方向,尽可能放大的即期扩张及中长期的维持与推动效应,为中长期需求奠定基础。通过、适当参股、等多种途径,间接鼓励、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关系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产业以及的投资需要,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同时,发行专项,一方面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另一方面可起到更大更好的政策扩张效应。二是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的力度。通过对的有效利用“变现”出一块资金来支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三是积极推进费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策间规范化,增加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消费能力。
  (五)清除体制障碍,促进社会投资增长。
  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变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家投资的局面。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取消过去制定的不合时宜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政策,整顿规范税费征收的行为和秩序,通过和相应的财政政策引导民间投资的,推动整个的进步。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民营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增强政策透明度。建立健全法规,保护民营企业制度。二是要按照加入WTO的要求,重新修订个别产业的准入规则,并对已经和下一步准备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或提前进入。三是扩大涉外渠道,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在海外上市,建立和完善涉外担保办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四是加快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改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对确有必要审批的应简化手续。
  (六)加强宣传,改变居民消费观念。
  为了逐渐在我国城乡居民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使人们逐渐过渡到敢于消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更新居民消费观念。第一,要继续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为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通过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第三,要通过理论探讨和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的更新和与之相关联的传统文化,排除人们由于给人们消费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束缚,消除保守的消费观念,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在收入范围内适当增加消费开支,该购买的就购买,该更新的就更新。
  (七)加快发展供给,健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理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它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产品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以前被经济学诊断否定的“供给自创需求”定律又回来了。因此,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在通过扩张型需求管理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今后还要通过供给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主要是提升企业的开发,通过开发新技术、、新服务,创造新的供给,并形成新的收入。
  (八)抓住有利机会,积极吸引外资。
  在扩大内需问题上,我们还应该通过发送投资环境等多项措施,鼓励“引资”。在世界经济形势减缓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较高的,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样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使投资者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利用世界经济减缓和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机,积极改善环境卫生,制定多种吸引外资政策,使那些原来存在疑虑的国际跨国公司也能来中国投资。
  (一)消费需求增长下滑
  1998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为10.5% , 略高于1997年全年的(10.2%)。进人第二季度以后,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率趋缓,1——6月累计总额为13 980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6_8% ,后的实际增长率为8.9%,低于第一季度的实际增长率。从价格方面来看,第一季度全国商品价格上升0,3%。进人第二季度以后,商品零售价格和均处于下降状态,且下降速度呈加速趋势。1—6月份累计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 1% , 居民消费价格比1997年同期下降0.3%。到6月末止,已经连续9十月出现负增长, 目前仍无止跌回升的迹象。价格飞涨、、固然不好,但价格不断下降、通货紧鳍,则是经济增长中更为棘手的问题。
  影响我国扩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收人增长趋缓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比上年实际增长仅3.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只增长4 6% .增幅均比前几年明显回落。
  2,社会改革的影响由于社会改革进程较快.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健全和完善,造成居民对未来收人和支出的预期过于悲观,从而出现需求压抑, 防御性储蓄增多,月份我国储蓄增长率仍达16.8% .高于消费增长率(6.8%)10个百分点。
  3.消费处于丹级酝酿阶段经过十几年的收入快速增长, 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迈向小康 城镇居民在吃、穿、用、家用电器等方面已基本满足需要。被认为是新热点的住房、汽车消费,由于收人和制度等方面的障碍,短期内不可能迅速大规模进人普通百姓家庭。消费正处在从一般水平向高档水平转变的孕育阶段, 而这个孕育阶段需要较长时间。
  4 减弱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增加的收人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减弱是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5.城乡消费的二元现象由于城乡收人差距拉大,形成了城乡消费的不对称。比如,家电产品在城市已经普及,开始进人更新换代阶段,但是在农村,家电产品的拥有率还很低。二元的.使有l0亿农民的农村市场潜力没有开发出来,制约了消费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收人差距的两极化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4.9万亿元,但是储蓄分布很不均匀。据统计,20% 的人拥有踟% 的存款。这从一千方面反映了当前居民收人水平的分化,这种分化也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简单地说,就是有钱的人不用花钱,想花钱的人叉没有钱。一部丹高收人者手中有钱,但是他们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消费水平, 日常的消费开支稳定,没有更多的需要花钱的地方;而真正需要更多地进行基础消费的中低收人者(比如需要购买彩电的农民)恰恰手里缺钱。
  7 消费信贷不发达,居民消费观念没有转变我国消费市场上基本上不存在分期付款消费方式, 致目前的消费基本上是“以过去的收入”和‘现时的收人”来支付 因此,消费耐利率不甚敏感.对刺激消费弱化作用的表现,在1998年年初的第4次降息后更为突出 3月份降息后.5月份却出现了储蓄增长反弹的现象.
当月全国增幅反而较3月份和4月赞分别高出O 5和l 2个百分点。同时,月的消费增长率一直徘徊在5%——8% 间, 低于1997年任何一个月的增长水平 在我国,储莆是居民的债权肚,其风险远低于股票等金融资产,所以我国居民在现有的各种中偏爱储蓄(而国外倾向股票)。客观上,如果信用消费制度和观念不能形成,储蓄在大部分居民眼里只是一种积累手段,而不会发挥其本身投资的金融职能.并直接影响债权性金融资产向股权性金融资产的转移,并消费成为。
  (二)资金筹措困难
  扩大内需需要资金保证。表1显示了中国自1985年 来的总储蓄和总投资的对比关系。从中不难发现,进入9o年代后,出现了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的现象。
  有人据此认为,即使外资不象过去那样大幅度增加或略有减少, 国内资金总量也是可以支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但这只是就资金来源的潜力而言,实际上资垒来源渠道并不畅通。一般来来说,用于增加投资的资垒主要有三个来源,即财政增加支出、银行增发贷款及公众购买股票。然而.这三方面的状况如何呢?
  1 我国财政状况一直比较紧张
  1998年第一季度财政支出增长(12 3%)略快于(10.2%) 进人第二季度以后,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扩大,反映出财政扩张的力度加大。l 5月累计财政支出增长12 8% .财政收入增长7 7% ,二者差幅(5.1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2 1个百分点)扩大丁3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财政支出增长19灌% (比第一季度加快7.5个百分点,比4月份加快L3.L个百分点),而财政收入只增长了0擂% , 当月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1o0亿元,是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月度的月份。从许多方面来看.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长前景并不乐观。在旦于政收入框架内扩大政府支出已没有多少文章可傲,调整的余地也不大,而且结构调整不能达到总量扩张的目的:
  2.银行增发贷款也有一定的难度
  自1997年 来,许多地区出现了银行贷款增长缓慢的现象。贷款增长趋缓现象的出现,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变化和改革辣化的具体反映:(1)是由向转变的反映。实施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来,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资金作为经济发展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其运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是由向转变的结果。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时期的逐渐被取消,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正在形成,从而使的运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是深化与的必然。从银行商业化经营的需要看,的也日 多元化。贷款虽然仍是商业银行的一项最主要资产,但在资产负债袁中的比例已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贷款增长趋缓也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反映:(1)目前低迷的经济状况降低了对的需求。一方面“” 的出现体现在资金方面,而直接表现为经济对贷款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产业和供给.雷同的产业结构和缓慢的产业升级.难 形成合理的资金需求,拉动信贷资产增长。(2)不足,造成不畅。改革开放20年的经济实践证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是泾渭分明的。其最自然的结果是, 国有企业在全社会财富总额与财富增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国有企业占全社会财富总量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前的8o%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大趋势,那就是非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我国经济领域中最高的地方。但国有经济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经济金融政策支持的中心和重点的地位并没有改变.这使得我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叠融机构体系畸形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是,由于国有企业机制落后,效率低下,效益不好,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致使不良贷款增多,逐步显现,商业银行因此对贷款发放的审慎加强,制约了贷款的增长。
  因此,贷敖投放的明显增加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出现:一是市场明显转旺,经济趋热:二是政府对进行。目前看来,短期内市场和经济形势很难转旺趋热,而政府强迫银行大量贷款的可能性也不大, 因为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政府再去直接干预银行贷款行为已经失去了合法眭.银行将主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作出。总之,时银行增加贷款期望过高是不现实的,硬性要求银行增加贷款也是不合适的。如果银行为了完成全年贷款规模的而在年终突击发放贷款将更是徒有其名, 有百害而无一利。
  3.股市扩容亦有难度
  虽然政府已经提出把发展.扩大作为下一步改革的主要内容,但由于中国股市不规范,投机因索较多,权力过分舟人等影响. 因而在短期内.公众投资股市的热情十分有限。而且,就通过国内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而言,实现直接的扩大,必须充分考虑的承受能力:尽管受3月2I一25日和存贷款年利率下的刺激,沪深股票市场综合指数逐步走高,6月3日分别报收于1420点和441 04点的1998年两市最高,分别比1997年年末的收盘指数高出225.9 和59.75点,增长I8 9% 和l5 7% .并伴随着成交量的逐步放大。然而,由于新股与配股上市节奏的加快,6月3日以后深沪股票市场综台指数振荡下行,虽然有印花税率下调的好消息.但6月底沪深两市均 低位报收,成交量也大幅萎缩. 对下半年上市形成巨大压力。看来.二级市场充分活跃是增发新股上市的基本条件,是不可逾越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条件尚不具备, 因而对股市融资寄予过高希望是不现实的。
  (一)把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
  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惯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我国出现买方市场、居民收入增幅减缓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压该清楚地看到,当前增加投资实际上也存在着困难和局限性:第一,投资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使政府进行干预也不是挥之即去,招之印来。目前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一样受到严重的市场约束。消费市场无热点与投资没有好项目其实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同一个问题的两千方面。第二, 目前基础产品的市场供应状况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某些能源、原材料产品出现丁供求平衡或某种程度上供过于求的态势,继续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资缺乏市场需求基础: 第三,基础产业投资在量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总需求的总量和增量中,约占l/3的份额,而消费则占50%—6O% ,投资增加一个百分点远不如消费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影响大。
  启动投资非常重要,这不仅是由于陈政府支出外,国内需求主要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而且是由于投资可以。然而,从理论上讲,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投资需求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不仅如此, 在消费需求没有回升迹象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晤回升只能反映出行政力量的推动。这种行政推动短期内有利于阻止增长率下滑,刺激经济回升.但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这种投资增长和经济回升都不台持久。而且由于缺乏消费刺激政策, 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致使醯少,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缩小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加大投资显现消费同步变化的规律已经改变。这是由于在短姨经济条件下,居民存在“消费饥渴症”,消费需求主要随投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时,基本建设投资中的40%转化为,居民随之将增加的收入几乎全部转化为有效购买力,消费与投资显现出同升同降的同步变化。在消费品市场率先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中.城镇居民的消费 饥渴”缓解,与政府或企业的投资行为相比,居民的消费行为适应市场环境更快、更为理性。消费者行为方式的转变使消费需求开始脱离投资需求划它的决定性影响。因此,不能单靠增加投资来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当前姨乏消费热点的情况下.除了政府公共投资外,如果无法解决“投什幺”和 往哪里投”的问题,就难免出现企业投资热情不高的倾向。
  有学者对我国进行充分研究后指出.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要求,居民消费率过低,将使经济增长严重缺乏需求拉力,投资和净出口都不能长期弥补消费的不足: 因此,真正扩大内需,就必须从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入手.形成“扩大消费需求— — 带动投资回升—— 促进经济增长” 的启动经济流程,这样才能解决与市场需求结构脱节的顽症。
  重视消费需求 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消费品市场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品除少数名、优、特、新商品外 太部分商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赶不上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些企业还抱着几十年一封的老产品不放.以致滞销积压。同时,由于各投资主体争相把 门盈利产品作为投资的唯一目标, 在低球平重复增点。因此, 消费市场上出现的需求新趋势有利于带动产品、, 形成一些对有长远带动意义的。
  目前, 我国国民之高几乎居世界首位, 而居民对银行的债务前几年几乎为零,居民没有消费信贷的习惯 也没有消费信贷体制。因此,应提倡信用消费。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问题,不能把消费信用与 “消费早熟”、“” 混为一谈。
  实际上. 后者是指一个社会消费增长速度超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而前者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使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生产增长速度的金融服务产品。部分有稳定偿还能力的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消费与部分消费者积极储蓄而推迟消费两者并存,只要掌握好这两部分消费的信贷与储蓄比例,掌握好消费信贷与生产信贷的比例关系,从社会看 其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收人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将更加易于调节。同时 消费信贷的引入,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而且有利于平滑未来的.并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一种新的机制和手段。因此 应当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形成一个规范的信用消费市场。如果能在短期内提高信用消费的份额 既可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又能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
  (二)把与财政政策结台起来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总融资中占居主导地位。
  1997年接当年发行量统计的社台融资总额中间接融资占82% 直接融资占l8% 因此,在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中货币政荒的作用至关重要。1998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刺激社会的稳定增长 其中包括: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取消金融机构备付金,下调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再次调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增加居民住宅抵押贷款的比率等。上半年,贷款累计增加3764.5亿元.且呈逐月加快之势。但反映总需求的广义货币M2增长率6月底比3月底下降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物价水平的下降幅度,6月末广义货币的实际增长率(17.0%)略低于3月底(17.4%)(见表2)。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价值形态的调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关国家的相关分析表明 经济扩张阶段.扩大或收缩的货币政策对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在经济收缩阶段,对经济回升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我国目前社会资金总量整体上供大于求.银行降息对扩大社会资金需求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根据的一般原理 增加财政支出可直接扩大投资需求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组何 从理论上讲 取决于的变化,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又取决于政府开支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其中的关键是,当利率调整时,将作何反应。一般说来 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和也较高,此时 货币政荒的效力远大于财政政策 因此名义利率较高的范围就是货币政策的有效区域;在相反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力更大。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名义利率较低,财政政策的运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陈建兰,刘炳延.扩大内需探讨.现代商贸工业期
师颖新,李桂荣.论中国扩大内需的目标与途径.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学报期
宁丽萍.论中国坚持扩大内需的几个问题.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年5期
徐卫国.扩大内需的障碍分析与对策选择.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3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1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19页& 1页& 3页& 3页& 6页& 9页& 2页& 2页& 1页& 2页
本条目相关资讯
日 日 日 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扩大内需"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