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文 上市:为什么说现在创业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与牛文文谈创业
文/阑夕(新浪微博:@)
《创业家》杂志旗下黑马创业大赛2013年武汉分会场进行时,正值秋高气爽青霄白日的时节,我溜达进会场时,《创业家》社长牛文文正在慷慨陈义他的“天地大融合”理论:“天派是典型的美国模式,股东下的蛋,孵化的是马,不怕亏损,但求快速扩张,以上市为目的,上不了市就死掉,纳斯达克的中概股都是成功代表;地派则类似德国模式,是客户下的蛋,孵化的是骆驼,看重盈利能力,要有市场需求,一般股权集中,看起来比较土,但是在细分市场里活得很好。”
有个段子是讲如何分辨媒体人——跟他对话,看看他是不是无时不刻都在演绎归纳法。
因为职业关系,媒体人通常接收到的信息量级太大,在普通人眼中呈点状的信息,在媒体人那里会自动进入记忆储存库与历史信息进行匹配,最后找到队列,归于一条有理有据的线。后来牛文文还讲中国企业家崛起的三个年份,84一代的国企改制、92一代的民营探路、99一代的硅谷拷贝,也是积年累月的结论,我做了点功课,发现早在2007年,中信出版社举办“中国公司史创作高级研修班”,当时还在《中国企业家》的牛文文就已经尝试系统化的去理解中国的创业历史:“77年、79年一个点,84年一个点,92年一个点,00年一个点,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创业)特点。”
以媒体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创业历史有着极高的回顾价值,甚至比海外更加丰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是技术驱动商业,从爱迪生和他的通用电气公司,到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时隔一百余年,故事各有不同,原理却都一致。然而,中国可不一样,哪怕只隔了十年——甚至五年的时间,创业环境、创业政策乃至创业逻辑都大不相同,吴仁宝年广九牟其中,柳传志张瑞敏倪润峰,冯仑王石王功权,李彦宏马化腾周鸿祎,每一代创业者,甚至同一代创业者中的不同个体,都背负着迥异而含糊的历史,使得中国的商业媒体一直不乏丰富的素材和视野,一道菜肴吃出百般滋味。
其中,政治这剂调味料很重要,它不可回避,否则创业就是纸上谈兵,同时它又必须回避,因为无人敢于真的去证明“屁股决定脑袋”这一命题。
别上访,去创业
既然来到武汉,我本以为牛文文会谈一谈兰世立,毕竟,这是一个对武汉民营企业家影响至深的名字。
兰世立是湖北第一个进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百榜单的企业家,他创办的东星集团在最辉煌时涵盖了旅游、房产、航空以及投资等多项业务,其中的东星航空更是中国盛极一时的民营航空公司。不过,因为与武汉市政府的纠葛,东星航空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家破产的中国航空企业公司,兰世立也因“逃欠税款”而染上牢狱之灾,其资产如今还在上演各方势力的拉锯战。
牛文文对武汉评价较高,“我来过武汉多次,近两年来有个比较深的感受是,光谷发展得真快,这里的创业项目质量非常高”,考虑到这番话所面对的武汉本地媒体以及外面受邀而来参会的政府官员,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礼节上的客套。实际上,尽管顶着“九省通衢”的光环,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欠缺包容、安于市井的城市,武汉人不谈“创业”,谈“生意”,崇尚江浙的富饶,却又不及江浙的开放,“光谷”只是借鸡生蛋、拿审批卖地皮的图纸规划,除了与硅谷有着名字上的共性,其实再无任何相同点。
兰世立案一度使武汉的民营企业夜不能寐,武汉近年以来的创业口碑恐怕也只比重庆要稍微好一些。《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9月刊文《民企婉拒武汉8000亿项目,怕兰世立曾成杰案重演》,其中详细记录了民营企业家对于武汉的信任之低:“政府缺钱,我们也缺项目,但还不敢进来”,加上武汉市政府因为大兴土木而引起的高负债率,许多创业和投资者均视武汉为“经济黑洞”,在做大后迁离武汉的本土企业亦不在少数。
不过,放在中国大的政经环境下,武汉不过只是一个缩影。牛文文也坦言,在“艰苦奋斗的创一代、享乐至上的富二代、品茶藏画的雅三代”这一结构中,“创一代”一方面后继无人,同时也缺少安全感,忧心者就将实业资产证券化然后移民海外,形成泡沫。“在担忧国进民退的时候,能让你卖就不错了,企业家对社会环境,是有担心的”。不过显然,致力于和创业者打交道的黑马大赛,是拥护“在商言商”的一派,创业者需要的是励志故事和非“负能量”,所以牛文文说“别上访,去创业”,言下之意就是“今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些传道的意味。
牛文文也再次完善了他的“创业指数”概念:用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力作为分母,用每年新增的创业者作为分子,得到的数字就是“创业指数”,“只要这个指数是平稳的或者上升的,中国就没有问题”。在牛文文看来,政经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被创富机会的正面激励所抵消,创富有两种,一种是权力置换,所以很多年轻人都去报考公务员,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创富,是“用创业的方式,做创新的产品,来创造财富”,所以黑马大赛出现了,就是为了给后面一种创富潮流带来激励和推进作用。
所以我们再回到前面,牛文文将创业分为“天地”两派,其实只是做了表面上的梳理,一类有钱(资本注入),一类有路(资源接入),两者相叠,固然完美无缺,但是黑马大赛并不是表彰大会,牛文文找的既不是天派,也不是地派,是那些既缺钱也还在找路中的创业项目,只有这些尴尬的事业,才有登陆黑马大赛的动机:找钱、找路。“我们不是赢在中国或者校园创意大赛,这些比赛没有成长的烦恼,我们的创业者来参赛,就是为了训练自己,为了展示,为了资源,以及搞点钱。”
创业梦就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一个政治绝对正确的风向标,许多品牌营销机构在为客户规划2013年传播主线时,或多或少都会添加一点贴着“中国梦”的Keywords进去,以求搭乘顺风车。
牛文文也直白的说,中国梦就是创业梦,“有生之年,在这里白手起家,这就是最好的中国梦”。故而,黑马大赛、黑马营等项目就是中国梦即创业梦的生产工厂,兼具商业和政治的正确性。
《创业家》旗下“黑马”系列创业产品是传统媒体转型的经典案例,在媒体业整体凋零的今天,通过传统的内容运作来吸引特定读者、继而针对细分后的读者供给增值服务,有着互联网行业“三级火箭”式的思路。牛文文也还在筹备一支投资团队,希望在未来能够直接扶持“黑马”下面的种子,参与到颠覆成熟产业的行动中来。“我希望给创业者一个动力机制,从大企业家的身上把动力传输给小创业者,小创业者再用颠覆性的力量发送出去。”
Roseonly和触控科技是牛文文很爱提及的两个案例,前者创办九个月就拿到了B轮投资,后者更是即将上市的热门公司,两者的创始人都是黑马营走出去的学员,有了他们作为成功案例,“黑马”系列创业产品会形成标杆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团队前来“造梦”。
我不知道牛文文如何看待硅谷的传奇教父Paul Graham,但是《创业家》这些年在扶持创业团队上的经营,与Paul
Graham和他的Y Combinator越来越相似:既是孵化器,也是教导员,还是一个与投资人联系的中介。自2005年以来,Y
Combinator已经扶持创建了四百余家的创业公司,Dropbox、Airbnb都是个中翘楚。所以,尽管牛文文并没有详细透露未来可能诞生的“黑马基金”会如何运作,我们同样可以参照Y
Combinator的模式:首先通过训练营和展示日来筛选项目,再向入选项目提供1.5万美元(此为均值,具体数字会有波动)左右的启动资金,换得2%
- 10%的股份。
当然,同Y Combinator、创新工场不同,牛文文大概会将媒体的经验融合到创业项目的训练中去,Paul
Graham曾经因为Airbnb(Y Combinator孵化的项目)的风波和TechCrunch的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在网上打嘴仗,这是中国尤其是在成长期的创业者必须极力规避的风险。
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民主政治的价值在于自我纠错机制,它不崇尚伟光正,而是用选票来检验政府服务。自由市场也是一样,没有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哪怕你是解决了几万人就业问题的微软,崛起的Google一样能争夺取而代之的机会,王侯将相宁有种。
但是,美国的游戏规则,与中国是不同的,在这边,是一个马云要讲“只要国家需要,支付宝随时都可以献给国家”的社会主义特色市场,所以我问牛文文,他怎么理解中国政策黄线对于创业热情的打击、国家主义和市场主义的博弈力量如何均衡——打车App的狼狈我们都看到了。
牛文文的答案十分明确:中国人的创业梦想被邓小平释放之后,这扇门谁也关不上了。
让我想起了一部中国的科幻小说《天意》,里面讲述了伏羲作为一个因飞船失事落到海中而不得不存活于洪荒时代的中国的外星智慧生物,他一手传授尚不开化的古人类走向文明,当文明成熟之后,便利用人类掌握的技术和群体力量前将飞船落下的那片海域填平,再通过时空机器将填平的海域转移到失事之前,改变飞船落水的历史,使飞船安全着陆在地球,从而可以重返自己的星球。但是,如果时间真的按照他的机会逆转——即伏羲的飞船并没有在地球上失事而故障,伏羲则不可能长久的活在地球帮助人类开化,那么人类文明亦将因历史的改变而重回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小说中的主角,楚王韩信因为预知到了这个因果,从而破坏了伏羲的填海工程,以避免人类文明的消失:“从伏羲的角度说,文明既是它赐予的,它自然也有权收回。可是从我们的角度说,文明一旦开启,便谁也无权将它关闭——包括开启它的人或神。由蒙昧进入开化可以,由开化复归于蒙昧绝对不行。”
在牛文文看来,这是一种乐观:你可以一直让人们吃青菜,但是只要你让他们吃过一口肉,那么他们就绝不会再吃一口青菜了。
“我认为中国中期有挑战,长期很乐观。中国人几千年来其实是轻商的,士农工商,商是不可以考学的,这是个传统。邓小平把这个根儿给拔掉了,否定了这些,把这个基因给重组了过来。”
同时,牛文文也很谨慎的表示,给创业者设槛注定弊大于利,统治阶层从功利主义出发,也不得不开放市场。“中国的病理是未富先老,分配财富的激情超过了创造财富。而救治这个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大家都参与到创业中来,要让所有人都有这个激情来创造财富。什么时候青年人失去了创业的梦想,那中国就完了。为什么日本不行了,欧洲不行了,因为社会凝固了。现在只有中美是创业大国了,我认为只要有创业,中国就还是有希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就是创业者。”
如果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真如各大投行和经济学家所预测的那样,将改革的举措扩大到减少政府对私营领域的干预上,那么牛文文的谨慎乐观,应当会得到一定的验证,对《创业家》及其“黑马”来说,也属一个长期利好的讯息。
创业不是请客吃饭
2012年,中央政府启动实施“万人计划”,遴选100名人才冲击诺贝尔奖,这个计划近日被曝光到微博上,引起嘲讽连连。记得在两年前的10月10日——乔布斯去世刚刚5天,宁波市还计划通过红头文件来选拔和培养100名“乔布斯”,不知如今这100名“乔布斯”何在?
张维迎在今年达沃斯论坛上谈中国转型升级时说道:“中国要真正的转型,不死一批企业不可能,中国经济就是应该掉下来,就是应该有好多企业活不下去,我们才有机会重生。一个企业死了不等于这个财产就毁灭了。企业死了和人死了不一样,人死了埋了、烧了,真的就没有了,企业死了这个资源被另一个更有本事的人拿走了又运作起来了,这才是社会的进步。诺基亚不行了,微软把它又收购了。企业的生生死死实际上是资产不断的从低效率的部门转向高效率的部门,不断的从过去的产业转向新车的过程。”
这才是创业的本质,它是嗜血的、不近人情的,既得利益的垄断权力一定会受到不断的挑战,有人说,如果微信出现在十年前,中国移动可以轻易的掐死它,过程中不会有任何顾忌和阻力。但是我们也都看到了,僵持半晌之后,后退的不是腾讯,而是是三大运营商。
熊彼特将创业形容为“永不停歇的创造性毁灭风暴”,说的是“创新带来的丰厚回报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因为不停地有后继者被吸引进来,他们效仿创新企业家的做法,分割他们的利润,最后甚至把他们比了下去。因此市场上的企业处于不间断的起伏之中,而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才会蕴育出永生的企业家精神。”
真想点赞。
我的更多文章:
( 09:31:05)( 13:35:10)( 08:00:28)( 16:57:26)( 10:48:39)( 11:01:49)( 12:05:23)( 10:35:25)( 10:24:25)( 14:48:2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89c8-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牛文文:不要嘲笑创业者 真正的创业者不是喝咖啡的|2015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经济年度人物|年度人物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2015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启动仪式于12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5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启动仪式于12月10日在北京举行。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出席并演讲。
  在谈及当下的创业热潮时,牛文文表示,中国年轻人去创业了,而没有去干别的事,国家、社会、机构应该满腔热情对待他们,不要嘲笑他们。“前段时间有人说大街的咖啡冷了。咖啡也许会冷,但真正的创业不是喝咖啡的,大家去创业就完了。”
  牛文文呼吁,请新浪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不要瞧不起他们,“如果有特别奖,我愿意推荐一些年轻人。”
  以下为演讲实录:
  牛文文:感谢请邓庆旭请我来,见到晓波、立新,我非常高兴,我们平时见面也很难,今天在新浪的经济人物的启动仪式上,大家见到非常开心。
  我记得我刚做创业家这件事的时候,我跟吴晓波在一起有一个活动,晓波跟我说,阿里巴巴之后未来新的企业家还会多吗?从现在看,7年多、8年时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要回顾一下这个历史,其实就是中国创业创新的历史。五年前还没有新浪微博,四年前还没有微信,小米还没成立,360还没上市,新的已经出来了,美团和大众点评已经合并了,优酷、土豆上完市,然后又和阿里巴巴合并了,创新、创业都在发生,昨天在我们的年会上,新一代的创业者完全不一样,以完全不同的姿势出来了。
  回到我跟晓波我们在2008年时候的推测,我们也没想到中国这片热土上创业的热情这么高,而且商业的变革这么快,互联网+如此改变传统商业。创新没有止步,这是最令人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最让我们感到有未来、有信心的事情。
  具体到新浪的经济人物,我非常想分享一点,我知道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有非常非常伟大的企业家、伟大的公司,对中国经济做出贡献的人非常多,我们要表彰他们。以我的角度来讲,我也希望新浪能够更多地发掘和表彰那些还在路上创业的那些人,他们也许现在还是在艰难奋斗中间,大家都看不到他,甚至大家还在质疑他们。但是可能很快再过三到五年一切就不一样了。所以,中国经济的魅力就在于,在那边看供给过剩了,有非常多的经济下行的压力,有那么大的库存在,但是你也看到有非常多的人开始新的尝试,用非常多的商业因素在积极组合,在水面下静悄悄地发生很多变革。
  大概在5、6年前,我记得也有一个小聚会,三星中国的社长当时跟我们几个人有一个聚会,我说三星现在如日中天,我说三星担心苹果还是担心什么?他说我们不担心苹果,也不担心中国当时大的手机品牌商,他说我最担心的是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有一些你还看不见的小公司,有可能变成三星将来的挑战者。当时说的时候我也觉得不太有可能,那时小米还没出来。大概两年之后,小米创业了,你看小米现在(发展)得非常快。当时大家认为华为不做手机,华为也没有机会在通讯设备利重新塑造一个奇迹,也发生了。
  每天在我们眼前都发生这样了不起的小人物,对中国商业的重塑,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我这几年职业经历,在小微企业身上看到了未来,而且看到了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如果中国经济或者是资本有波动、有寒冬、有泡沫,我觉得在创业人群中间,尤其是我自己的体会,创业其实是没有冬天的。
  大家现在讨论比较多的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不会有一些泡沫,导致创业会不会有一些人失败,在我的角度来看不用担心,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业、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有那么多年轻人有机会成就自己的梦想,或者是有机会去试一试,每年大概有一百多万,大数是三百多万创业。
  大家想一想这些人创业之后并没有浪费国家的钱,很大程度上也没有浪费家里的钱,很多都是风险资本或者是一些产业资本在支持这些年轻人创新。即便中间有些人失败了,对社会造成的浪费和破坏远远没有房地产,远远没有铁公基造成的伤害大,每年有300万人开始创业,开始创新,即使3到5年失败了,对社会并没有造成坏的影响,反而这些人以及他身边的人明白了创新和创业是怎么回事了,明白了未来一定要靠独立的、奋斗的创业。
  华为经常跟一些大公司讲,他们的企业文化是以奋斗者为本,而且要持续奋斗。其实中国这30年我认为已经有一些在内部有些老的感觉,不是国家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而是中国人奋斗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创业精神,可能不太足了。很多人在想社会有诸多不公,很多人在讲分蛋糕如何公正一些,可是创造永远比分享要重要。如果今天的年轻人像前几年一样,那么多人去考公务员,或者进央企,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更令我们担忧。
  好不容易这几年政府鼓励创业,那么多年轻人开始勇敢地靠自己,大家都在为未来而创造,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意义上讲,都是一件令中国人感到庆幸,而且令世界感到尊敬的一件事。你想想中国人不再去考公务员,而是独立自主地创业、创造一点事。其但是现在年轻人有机会开始创业,这一定是件美丽的事情。
  我们二级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质量堪忧,需要新的创造力来帮助大公司注入很多活力。我们看看硅谷的创新是什么,大家说硅谷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老的大公司,不管是英特尔、苹果,不管是IBM,他们并没有倒下,可是新的挑战者不断冒出来,我们以为是历史的终结者,没想到facebook出来了,结果后面还有。
  硅谷的历史是大公司没有倒下,而新的挑战者不断冒出来。这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就是大公司开放它的资源,开放它的资本,给那些年轻人去创造。而且那些人创办的公司如果不能独立上市,大公司也能收购它们。所以,小的不断涌现,而大的没有倒下。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经济循环史。
  在中国我们已经太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形,大公司看不起小人物。我们经常黑马到外地一些城市去,比如温州、大连这样的地方,你发现我们去了之后,那些大企业家都问我们说,现在经济很困难,我们企业很困难,有没有一些新的机会投资啊?有没有年轻人,我们需要新鲜血液。
  我告诉他们你不要看我带来的人,本地有很多小公司,只不过你很久不看你本地的小人物了。大企业和小企业的链接在中国已经断了很多年了。对于中国来讲,大小企业都在创业,在创业这件事上没有企业家,没有创业者,大家其实都是在创业的路上。大的人物需要创业精神的回顾,小人物身上的莽撞和幼稚,其实是大企业家最缺乏的东西。
  我今天借新浪年度人物评选的机会,我呼吁那些伟大的大企业家能够回身看一看你身边那些年轻的小人物,想想30年前那就是你的样子,想想你当年被看不见,你今天要对他们多点热情,一点阳光就够了。如果一旦年轻人没有像在非洲大家都在街上飘着,也没有像在日本、欧洲,年轻人有太好的福利。在中国我们的年轻人去创业了,没有去干别的事,这个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其它机构应该满腔热情对待他们,不要嘲笑他们。前段时间有人说中关村大街的咖啡冷了,咖啡也许会冷,但真正的创业不是喝咖啡的,大家去创业就完了。我特别想有请新浪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不要瞧不起他们,如果有特别奖,我愿意推荐一些年轻人。
  还有另外一个小的建议,第二个观点,大的创业时代应该有不同于硅谷新型的创业价值观。什么叫创业价值观?你以什么为荣?黑马经常去硅谷,在硅谷创业的年轻人脸上的阳光,根本不担忧生活,完全不考虑说我会掉到社会保障底线下,在硅谷创业的人都是很好的人,都是大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他们想要改变世界,想为世界做点什么有良心的事,我要给予我的创业提升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硅谷的年轻人是这样的,心怀很大的梦想,因为他们衣食无忧,他们是有道义的创业。
  可是我们在中国现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百万人创业,如果所有的创业者都像硅谷的年轻人一样要改变世界,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讲,最重要的创业价值观应该是生存、活下来,让你变成一个合格的创业者,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很多年轻人不像硅谷,硅谷只有那么点人创业,中国有百万人创业,百万人像伦敦一个小国家,在中国一将功成万骨枯,硅谷有一个人成功,其他人都可以失败,失败在硅谷也没什么了不起。
  但这是中国,不一样,因为市场太大了,有太多的草根创业者开始创业。因此,提高创业成功率是最大的创业价值观。你先活下来,先学会赚钱,然后再去融钱,然或再想后面的事情。这是中国式的创业价值观。要想改变事业,先要自己活下来。年轻人不懂商业,而且我们的创业成本比较高,对中国的创业者来讲,我想说的是小而美最好,能够成功活到5到7年最好。我们国家有众筹,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们不要想着像硅谷一样,一个大学生出去要搞一个伟大的东西,一开始就要做伟大的公司。这对于一百万的年轻人来讲不现实。如果这样误导年轻人,就像坐飞机一样,坐飞机安全第一,说碰到危机的时候请自己先戴上面罩,再去帮助别人,坐飞机都有这句话。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讲,你要想改变世界,帮助别人改善生活方式,你先得活下来。如果一个创业的人先自己活不下来,就失去了改变世界的机会。可是我们从硅谷带来的这套创业价值观,很多年轻人梦想太大,反而现实太残酷。
  我的第二句话是,在这个时代里边,年轻的创业者一定要注意你不是在硅谷,提高创业成功率,让自己生存下来,先学会赚钱,再去改变世界,比较现实,我们也不用担心大众创业在三年之后一地鸡毛。社会上给创业者多一点掌声,创业者自己要明白你先要赚钱活下来,不要靠着VC给你钱。我们黑马两万多人,大部分人都是三四线城市的草根创业者,他们想上新三板,我说这是中国的未来,是创业者的未来,其实马云不是创业的样板,应该是你身边的你看不上的老板,那是我们创业的样板。
  祝贺新浪2015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成功,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文文 前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