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以前是不是成立过东印度公司2?

> 【答案带解析】自17世纪初成立至19世纪30年代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始终垄断了与东方尤其是中国...
自17世纪初成立至19世纪30年代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始终垄断了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贸易,其原因不包括:A.政府特许
B.自由竞争C.对抗荷兰
D.重商主义 
试题分析:英国东印度公司能够垄断贸易,离不开政府的特许,故A项错误;英国东印度公司有政府的特许和保护,“自由竞争”是19世纪30年代之后提倡的,所以“自由竞争”不是垄断的成因,故B项正确;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但后来被英国打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与东方贸易,故C项错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倡重商主义,英国政府公开支持东印度公司的商贸活动,这是其垄断...
考点分析:
考点1: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荷兰殖民扩张:
⑴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2、英国的殖民扩张:
①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进行商业战争。
③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④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
⑵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相关试题推荐
下为英国不同时期人口数据表,则推动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的最主要动力是: 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600年41133.58.251700年5068517.01750年577121.521.0A.商业革命推动
B.农业生产方式变化C.工业革命兴起
D.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人文精神的普及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
D.近代教育的发展 
中共中央在1928年后先后建立特别工作委员会、工农检察部等专门监察机关及反腐败突击队等群众监督组织,发布《怎样检举贪污浪费》、《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等文件,严肃处理“雩都事件”等特大贪污案。该时期中共监察工作的特点不包括:A.利于巩固根据地和支援战争
B.制度化与法制化C.以纯洁党员队伍为最终目的
D.注重监督民主化 
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流均曾流连于此,而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一度获称“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大连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不包括:A.贫富分化严重
B.殖民者客观推动城市化发展C.西方观念冲击
D.近代工商业与交通业的推动 
上海地区在明代已形成高度市场化的“棉七稻三”农业种植结构,至清末民初棉花种植比重则降至1/3左右,但家织土布在当地仍大量存在,出现“近虽机器织布盛行”而“邑人……大率多用土布”的情形。下列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上述现象的是:A.年轻人入城做工,留守老弱耕织为生B.机织布价高,家织布可减轻家庭负担C.用洋纱织土布削弱机织布的价格优势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及解体速度的缓慢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为啥多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原来是哥伦布搞错了,把美洲当印度!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东印度公司只有英国有。其实不是这样的,荷兰、葡萄牙也有东印度公司。为什么呢?原来和哥伦布有关,错把美洲当作印度。(东印度公司)中国人对东印度公司的认识,起源于清末的鸦片战争。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前的1600年,英国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它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这些商人在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拉特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东印度公司位于英国总部的大楼)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东印度公司的“保护”,实际上是为英国人服务的。它由欧洲军官指挥,对英国占领印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支雇佣军,英国就不可能征服印度。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抢劫孟加拉国库外,1799年,攻陷迈索尔首府时,又抢劫了价值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种掠夺手段是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包括后来的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就是东印度公司所为。(1707年至1801年的公司旗帜)东印度公司最开始还是商人行为,后来变成了政府工具。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但是,在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 先后有葡萄牙、荷兰、单丹麦、法国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成立过东印度公司。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发现好货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如何由盛转衰的?_网易新闻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东印度公司的日常活动东印度大楼坐落于伦敦金融城中心的利德贺街的一块声名远扬之地。爱奥尼亚式的支柱撑起了这栋建筑气势宏伟的正面,象征着全球商务的雕刻装饰着三角形的门楣空间;在顶角部分,一具象征着欧罗巴的人像骑坐在一匹马上,一具象征着亚洲的人像则跨坐在一匹骆驼上,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骑士为身着衣袂飘飘的罗马服饰的乔治国王。这位患有精神病的国王的著名事迹,包括丢掉了美国13块利润丰厚的殖民地的统治权,为保卫国际贸易权而拔剑乱挥一气。尽管这栋建筑的山墙是朝北的,然而每个从忙碌喧嚣的东印度公司办公室下面走过的人,都面朝东方——这座庄严公司的利益中心。笼罩在一片喧嚣嘈杂之中的贸易公司的日常活动,包括重新抄写各类信件,开会讨论利润、额外收益和特权的分配,而这样的会议通常要从晨曦初露一直持续到日落西山。在与会人员享用早餐的时候,一个来自印度的木箱被送到了这里。把它运进来需先穿过用肖像画、雕像和纪念品装潢的富丽堂皇的走廊,之后经过一间巨大的图书馆和一座摆满各种模型、硬币、勋章、化石、鸟类标本、雕塑、浮雕的博物馆。箱子是搬运工从造船厂挑来的,它经过一只内嵌发条装置的猛虎,当发条上紧的时候,这只虎会“吃掉”一个木制的英国士兵——这玩意儿原本是一位印度苏丹的财产,所有权截至他败在东印度公司手下之时。这个体积庞大却很轻的箱子是寄给一个年轻职员的。这个年轻人一撬开镀锡的箱盖,里面立时释放出一股草本植物的芬芳香气。他开始为箱中所盛物——茶叶——专门准备了几个小包裹。利用面前摆放的一架天平和一排按规则排列的黄铜秤砣,他将箱子里的茶叶等量分为数份,并小心翼翼地将每份植物装入一个浸蜡的帆布包内。他准备将这几包散装茶叶寄给伦敦最好的茶叶批发商。分装茶叶并不在这个职员的日常任务范围内,他的日常任务和任何一名秘书一样:撰写一式三份的文件、信件、从东方寄到公司办公室的货物的提货单。作为一个干着一份既不用纳税也毫无吸引人之处的工作,领着一年300磅的体面薪水的人,分发几袋茶叶这件事仍是他终身职业生涯中干过的最重要的差事。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小职员正在分发的茶叶能否给那些身份高贵的接受者带来良好印象,对他的雇主的生计好坏有决定性的影响。东印度公司在英国伦敦的总部大楼类似现代股份制企业的组织制度这个小职员的雇用方的正式名称是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尽管有时被简称为“约翰公司”或“可敬的公司”。它是一家历经三百年光荣岁月的全球性股份制企业,大部分盈利的年头都在与东方做生意。这些年它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开拓殖民地。在此过程中,它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跨国公司。可以有充分的理由称其为“宇宙巨无霸商业协会”。当伊丽莎白女王于1600年向东印度公司颁发皇家特许状时,她将东印度的全部贸易权——这份授权正如公众期望的那般充分和宝贵——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它存在的头一个世纪,它从东方购入大批香料和纺织品,并在伦敦出售。为了筹集远征东方的资金,东印度公司开始出售股份,股东可以从公司利润中抽取红利。这一经营手段为英国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令公司日益繁荣昌盛。利润和机遇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与东方的贸易正在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约翰公司变成了许多与其贸易的岛屿的事实上的统治者:它有权占有土地,铸造货币,统领军队,签订协议,发动战争或议和,甚至发展它自己独有的法律及征税体系。它已经可以和许多帝国或小邦平起平坐,实际上已发展为世界经济中一个全新的实体。东印度公司成就了皮特家族(the Pitt family)的巨额财富,成就了威灵顿公爵(the Duke of Wellington)在军事上的赫赫威名,促成了黑斯廷斯帝国(the empire of Hastings)的诞生。公司的一位董事伊莱修·耶鲁(Elihu Yale)出资赞助了一所颇有名望的大学。位于伦敦利德贺街像俱乐部一样的办公室拥有诸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查尔斯·兰姆这样思维敏捷、精明强干的雇员。伦敦总部下属职员有近350人,堪称英国最大独立私营企业。东印度公司拥有的雇佣军规模堪比君王,而其所需的与军事相关的就业岗位却是君王所需的两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的文职人员数量还在以50%的速度增长着。东印度公司将这种绅士般的资本主义推广到英国其他没有产业的有闲阶级,这些人主要来自英国南部,受过公学教育。“英国一些最漂亮的、血淋淋的功绩是在印度干下的。”一位公司成员如此评论道。伊丽莎白一世将东印度的全部贸易权授予东印度公司从由伦敦的董事会主持事务这一点来看,东印度公司组织制度的发展轨迹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股份制企业类似。在以前,生意上的事同样由那些公司经营者说了算,但东印度公司股东并未干涉公司的日常事务。职业经理人这一行业已经在英国出现,并成为成功中产阶级的象征之一。东印度公司在国际上的庞大野心,促使它不得不建立起相应的庞大复杂的内部结构,进而发展出精密复杂的国际金融业务和包括货物追踪、服务追踪及越洋债务追踪在内的存货系统。经理有权使用一切可以用得上的技术和信息——从电报、信件到直觉判断——同时处理几个市场的海量业务。国会终结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特权与今日的国际商贸一样,东印度公司为保持业内领头羊的地位而竭尽全力。公司上下普遍坚信在茶叶这种日用品上投资可以令己方的巨无霸地位无可撼动。17世纪60年代,葡萄牙布拉甘扎王朝的凯瑟琳公主(Portuguese princess Catherine of Braganza)与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成婚,茶叶作为其嫁妆的一部分,从此流入英国。茶叶拥有一系列优点:重量轻、易包装,即使经过无法预测的长时间海上颠簸,其品质也不会变坏,因而被证明是东印度巨型商船所运载的完美商品。作为外来奢侈品,茶叶迅速在气候寒冷干燥的英国成为上流社会阶层用于展现自身气质、品位的理想载体。打这之后,它迅速渗透到下层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中。因而到了18世纪中叶,茶叶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饮品,风靡全英,其销量甚至超过了啤酒。以前茶叶只不过是“可敬的公司”贸易清单上的又一项日用商品而已,而它现在已经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饮茶是作为英国人的象征。妻子们把茶摆在早餐餐桌上,而帝国的银行家们则懂得是茶叶在维持着远东贸易的运转。对于政府而言,茶叶贸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利益中心、数十亿英镑的产业,财政部的税收收入估算显示:茶叶贸易的利润在英国经济总量中已占到10%的份额。东印度公司则在每个通过航运运往英国的箱子上盖上印花税的印记。天有不测风云,国会于19世纪通过一系列议案,撤销了东印度公司对亚洲的贸易特权,它的优势性地位从此岌岌可危。起初,皇家特许状令公司在与东方贸易上一时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而当时没人能理解这一授权意味着什么。垄断,按定义解释,是对竞争和革新的粉碎性压制。不仅竞争对手坚决反对在对外贸易领域设置如此之高的壁垒,也要注意到的是当时英国的民粹主义在不断壮大,已经蔓延到了帝国的商业业务领域:既然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已拥有政治选举权,那为什么不能让每家英国贸易公司在对远东贸易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呢?1813年,英国国会终于终结了东印度公司在对印贸易上的垄断权。尽管这个事实上的统治者对这片次大陆的统治就此终止,但其他的股份制公司被批准进入印度,在印度港口将一箱箱印度特产装运上船;尽管东印度公司的权利受到很大限制,但它在印度所搜刮到的税收收入仍相当于英国全部税收收入的半数,可以说它依旧财大气粗,它仍掌握着最有利可图的对华贸易垄断权。中国利用茶叶贸易与大英帝国叫板中国曾一度是东印度公司的净利润之源。公司在中国全力进行市场运作,一箱箱的茶叶、生丝、瓷器从广州运出,登上东印度公司的巨型商船,然后变成一笔笔实实在在的财富。其中茶叶的盈利实在高得出奇,在19世纪之交,茶叶贸易所创造的利润已经相当于其他中国商品的利润总和。然而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自由贸易主义提倡者始终坚决反对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贸易上的垄断。1834年,国会提出的法案终于剥夺了对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长期许可。随着自由贸易主义和重商主义思想在英国的蓬勃发展,要在对华贸易上分一杯羹的那些人之间注定将爆发激烈的竞争、冲突。规模更小的新型公司的商船将很快停泊于广州口岸,卸下成箱的鸦片,装上成箱的茶叶后运往英国,并且它们拥有的更为快捷的船只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返于两大洲之间。与之相比,东印度公司的三桅巨型商船看起来既老旧又臃肿,爬起来慢吞吞的,倒像是公司目前状况的绝佳写照。看来东印度公司雄踞无可匹敌的商界霸主地位的日子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这下连最后的贸易垄断也丢了,东印度公司旋即要面对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问题现在成了它最为头痛的所在。大英帝国光顾着认为它对茶叶是完全了解了,丝毫没有意识到茶叶一直是中华帝国负责生产的。中国人采摘茶叶、烘焙、混合后,再以一个包含利润的价格卖给英国。中国利用对这种饮品的完全控制,统治了英国人的品位达两个世纪之久。然而,由这一重要产品而产生的对别国的严重依赖是对大英帝国经济自给自足感的严重打击。尤其令人恼怒的是,这个国家通常利用这种依赖,对英国持着粗鲁无礼而不合作的态度,随心所欲地对茶叶次品大肆抬价。制茶图对于东印度公司而言,长期以来,任何国家——更何况是“落后的东方诸国”中的一员——胆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无视一个拥有震慑全世界的强大海军的国家所发出的贸易倡议,是完全不合理的。然而,奉行闭关锁国主义的中国还是成功地与大不列颠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即使英国的进口量已占到全国茶叶产量的五分之一。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令销量增长到这个地步的?这对西方人来说仍是个谜。甚至连茶叶的那些名称都如同谜一样难以理解:雀舌、龙井、玉女峰、镜岩、海龟石、三僧岩。这些是绿茶还是红茶?人们将茶叶归类上市销售的时候如何对它们进行相应分类描述?东印度公司要如何才能保证每年买到的茶叶品质不变呢?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愈发厌倦与那些贪得无厌的中间人打交道,也早已不愿在茶叶销售利润上被那些可恶的中国人分走哪怕一小杯羹。小小的茶叶就这样成了地球上依旧敢于与大英帝国叫板的一个大国的象征。如果说茶叶贸易这一上天对东印度公司最慷慨的恩赐造就了它的辉煌时代的话,那么到了19世纪中期公司已经摇摇欲坠。它的茶叶生意开始逐渐衰落,与此同时,它正在为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丝希望而垂死挣扎着。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胡难_NN6785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印度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