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习题政策输出与政策影响有何不同?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勒纳 B.拉斯韦尔C.德洛尔 D.马克思2,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 )创立的.A.贝塔朗菲 B.施莫勒C.韦伯 D.皮尔逊3,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是( )建立的公共政策研究所.A.中国人民大学 B.厦门大学C.清华大学 D.北京大学4,( )很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政策案例著作.A.《史记》 B.《吕氏春秋》C.《论语》 D.《智囊补》5,行为科学涵盖众多的学科,其统一性在于被称为( )的方法论.A.理性主义 B.行为主义C.凯恩斯主义 D.民主主义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公共组织 B.公共政策C.公共秩序 D.社会伦理7,后现代主义主张(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A.机械主义 B.实证主义C.唯物主义 D.自然主义8,( )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A.经验主义 B.后现代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理性主义9,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理性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 )A.理性本身 B.实践C.感性认识 D.逻辑证明10,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真正的科学只有一种,那就是( )A.社会科学 B.心理科学C.人文科学 D.自然科学11,( )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A.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 B.公共问题的提出C.公共目标的设定 D.理性选择12,现代政府的基本活动方式就是( )A.制定和实施政策 B.制定和评估政策C.颁布法令 D.管理社会13,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A.总统决策 B.国会立法C.执政党政策 D.司法命令14,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环境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兜属于( )A.经济政策 B.政治政策C.社会政策 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15,( )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A.阶级性 B.政治性C.权威性 D.预见性16,行政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A.立法 B.行政处罚C.行政决定 D.行政管理17,在下列几种环境中,( )环境是公共政策系统的基础环境.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C.人文环境 D.科技环境18,( )规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A.国家的横向组织结构 B.国家的纵向组织结构C.中央政府 D.地方各级政府19,规定公共政策决定权的横向分布形态的是( )A.国家结构 B.政治体制C.政府能力 D.政府体制20,我国的最高决策权属于( )A.中央人民政府 B.国家军事委员会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21,社会或公共问题只有在被提上政策议程的情况下,才成为( )A.政府问题 B.国家问题C.公共政策问题 D.执政党问题22,通常提出的政策问题容易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的是指( )A.大众传媒 B.政府C.执政党 D.民意代表23,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的是( )A.层次分析 B.类别分析C.类比分析 D.多角度分析24,象征性议程的问题多集中于( )A.经济领域 B.价值领域C.学术领域 D.政治领域25,下列哪一种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 )A.动员模型 B.外在创始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 D.激励模型26,确定政策目标的价值意义之一在于它能为( )提供方向性指导.A.政策认定 B.政策执行C.政策反馈 D.制定政策方案27,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其中( )起主导作用.A.政府 B.立法机关C.公众 D.司法机关28,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 )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A.比较 B.共同C.优化 D.量化29,( )是公共政策制定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A.公共政策的抉择 B.公共政策的评估C.政策方案的设计 D.政策问题的提出30,( )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相一致.A.政策形式合法化 B.决策过程合法化C.政策内容合法化 D.政策抉择程序化31,( )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C.政策评估 D.政策反馈32,( )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A.政策评估结果 B.政策执行结果C.政策制定 D.政策监控结果33,( )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A.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C.法律手段 D.思想引导手段34,( )是政策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A.不良后果的出现 B.政策失误C.政策误解 D.政策目标的偏离35,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 )A.政策对象的数量上 B.政策对象的类型C.主观差异性 D.一定的能动性36,( )就是政策执行后对政策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A.政策输出 B.政策效果C.政策目标 D.政策反馈37,( )是评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前提,但现实中,它往往具有不确定性.A.政策目标 B.政策方案C.价值标准 D.事实标准38,政策评估的价值分析对象确定的总原则是( )A.实事求是 B.有利于提高政策方案的价值C.便于操作 D.有利于政策实施39,政策监控的主体是( )A.国家机关 B.国家领导人C.检察机关 D.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40,( )是政策控制的根本标准.A.政策效果 B.政策质量C.政策效益 D.政策目标41,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 )A.政策断裂 B.政策僵化C.政策均衡 D.政策失效42,在下列政策终结对象中,哪一类的终结最易达成( )A.功能 B.组织C.政策 D.计划43,在下列政策终结对象中,以( )的终结为最难.A.功能 B.组织C.政策 D.计划44,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期应该在政策的( )A.最佳时间 B.衰落时期C.上升时期 D.终止时期45,反复性政策周期的主观原因与( )有关.A.人们的自由裁量 B.人们的认识规律C.人们的公正心理 D.人们的理性思考46,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看,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是坚持( )A.客观公正 B.维护真理C.有利于经济发展 D.实事求是47,公共政策的( )为求回答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A.定性分析 B.定量分析C.价值分析 D.可行性分析48,政策分析中的定量方法及技术是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的.A.科学 B.理性C.超理性 D.伦理49,( )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思维角度进行的政策咨询.A.政策信息咨询 B.决策咨询C.理性咨询 D.经验咨询50,( )是咨询工作的第一道程序,是做好政策信息咨询的基础环节.A.政策信息的存储 B.政策信息的收集C.政策信息的加工 D.政策信息的利用二,多项选择题1,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主要就是提出了( )A.理想类型 B.注重伦理C.公共选择 D.个案研究E.价值无涉2,在90年代,公共政策学研究课题的的选择偏重于( )A.伦理取向 B.管理取向C.民族取向 D.理想取向E.政府改革取向3,系统论一般认为由下列哪些部分组成( )A.系统论原理 B.系统方法C.系统模式 D.系统工程E.系统原则4,\"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事( )A.系统方法 B.信息方法C.反馈方法 D.功能模拟方法E.调查研究方法5,从管理的角度看,研究领域可分为下列哪几个系统( )A.科学系统 B.信息系统C.技术系统 D.社会技术系统E.社会系统6,公共政策系统属于社会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 )A.政策主体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C.政策反馈系统 D.政策监控系统E.政策评估系统7,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韦下列哪些层次( )A.核心概念 B.次级概念C.边际概念 D.引申概念E.相关概念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A.理性 B.全面性C.感性 D.绝对性E.实践性 9,公共政策研究中获得非文字资料的方法有( )A.实验的方法 B.观察的方法C.调查的方法 D.借阅的方法E.分类的方法10,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包括( )A.研究对象 B.概念体系C.研究方法 D.研究机构E.研究目标11,( )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A.公共问题 B.公共目标C.公共利益 D.公共伦理E.公共安全12,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是由哪几个层次构成的( )A.中央政策 B.省政策C.市政策 D.地方政策E.基层政策1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 )A.管制功能 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 D.发展功能E.分配功能14,人大具有下列哪些职权( )A.立法权 B.决定权C.任免权 D.监督权E.司法权15,下列哪些政策属于社会政策( )A.农业政策 B.外交政策C.劳动政策 D.人口政策E.宗教政策16,我国的立法机关指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D.最高人民法院E.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7,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是由下列哪些子系统构成的( ).A.内部环境 B.边缘环境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E.国际环境18,国家能力由下列哪几个方面组成( )A.利益集团的能力 B.社会 抽取能力C.社会规范能力 D.社会控制能力E.社会适应能力19,据最高决策者数目不同,公共决策体制分为( )A.首长制 B.选举制C.民主制 D.委员会制E.委任制20,政策监控过程包括( )A.监督 B.控制C.调整 D.修正E.评估2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 )A.关联性 B.主观性C.人为性 D.历史性E.动态性22,多角度分析通常从下列哪些角度进行分析( )A.伦理角度 B.个人角度C.组织角度 D.理论角度E.技术角度23,头脑风暴法在政策问题分析中通常包含下列哪些阶段( )A.组建团体 B.意见产出C.意见评估 D.意见排序E.编制计划24,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为如下哪两类(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C.行政议程 D.司法议程E.立法议程25,政府议程的类型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 )A.旧项目 B.废弃项目C.建设项目 D.投资项目E.新项目26,政策目标一般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问题的针对性 B.未来的预期性C.公平性 D.效率性E.可选择性27,确定政策目标要遵循的原则是( )A.实事求是 B.面向未来C.系统协调 D.明确具体E.伦理考量28,可能成为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有( )A.国家元首 B.行政首长C.民意代表 D.法官E.执政党首脑及军事首长29,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通常包含下列哪些阶段( )A.提出议案 B.审议议案C.通过议案 D.公布政策E.监督实施30,政策立法的主体有(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C.司法机关 D.检查机关E.有权将一般的行政政策上升为行政法规的哪些行政机关31,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 )A.计划周密 B.执行准确C.灵活创新 D.全局与局部兼顾E.照抄照传32,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必须注意( )A.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 B.灵活创新C.全局与局部兼顾 D.摸清实际情况E.上情,下情有机结合33,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的执行原则主要有( )A.合法原则 B.理性原则C.可行原则 D.共识原则E.灵活原则34,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的特性有( )A.间接性 B.主动性C.有偿性 D.关联性E.强制性35,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政策的规定性 B.一定的能动性C.受动性 D.主观差异性E.客观性36,公共政策的评估主体包括( )A.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B.专业机构和人员C.政策对象 D.所有公民E.检察机关37,公共政策执行评估的方法主要有( )A.归纳法 B.演绎法C.观察法 D.文献分析法E.调查法38,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收集信息 B.确定评估对象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E.预测评估效果39,政策监控的主体具有的特征有( )A.客观性 B.一般性C.层次性 D.多样性E.区域性40,按照政策控制的对象来划分,公共政策控制分为( )A.目标控制 B.界限控制C.效力控制 D.偏差控制E.效应控制41,政策变动的类型有( )A.均衡型 B.僵化型C.持续型 D.断裂型E.渐进调整型42,一般来说,政策终结的对象有( )A.功能 B.组织C.政策 D.计划E.职责43,一般来说,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主要有( )A.反对政策者 B.明智领导者C.锐意改革者 D.政策受益者E.政策评估者44,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主要有( )A.在野党 B.利益集团C.政策制定者 D.政策执行者E.政策受益者45,阶段性政策周期包含下列哪几个阶段( )A.制定 B.执行C.评估 D.监控E.终结46,公共政策分析的主体包括( )A.职业政策分析人员 B.政策执行者C.标准设立者 D.目标群体E.决策者47,美国学者克朗将定量分析技术分为下列哪两类( )A.确定型的分析技术 B.随即分析技术C.规划管理技术 D.排队论E.损益分析48,决策咨询的特点主要有( )A.综合性 B.法治化C.公证性 D.时效性E.相对独立性49,政策信息的存储主要有下列哪几种形式( )A.书面存储 B.音像存储C.电脑存储 D.全息存储E.光盘存储50,按照时间尺度,可以将政策预测分为下列哪些类型( )A.短期预测 B.长期预测C.中期预测 D.宏观预测E.微观预测三,名词解释1,决策科学 2,公共政策学3,理性主义模型 4,公共政策5,决策 6,元政策7,国家机构 8,政治统治9,公共政策问题 10,系统议程11,公共政策目标 12,政策规划13,政策执行 14,政策执行再决策15,公共政策评估 16,政策效能17,政策持续 18,政策终结19,公共政策研究组织 20,公共政策分析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2,简述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4,简述科学的品格有哪些 5,简述公共政策的内涵.6,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7,简述公共政策的本质.8,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9,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0,简述公共政策的环境构成及其特点.11,简述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2,简述公民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13,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4,简述政策议程的类型.15,简述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16,简述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和原则.17,简述政策规划的主体.18,简述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9,简述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重要性.20,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根据及原则.21,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矫正 22,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与用途.23,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和步骤.24,简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25,简述政策均衡具有的特征.26,简述真个调整的原因和内容.27,简述克服阻力,顺利完成终结的策略.28,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和作用.29,简述公共政策分析的意义,要素和原则.30,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及内容.五,论述题1,试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和近期阶段取得的成就.2,为什么要学习公共政策学 3,试述我国公共政策的形成构成.4,试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5,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提出与分析.6,试述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7,试述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8,试述公共政策监控的机制与功能.9,试述政策周期的研究意义.10,试述公共政策咨询的作用及功能.公共政策复习题
本书对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各税分税种进行介绍,还包括了进出口税收政策、发票使用与管理、综合税收政策等内容,涵盖了与企业纳税相关的所有税收政策法规。主要税种均包括“政策导读”和“现行法规”两大板块。“政策导读”提纲挈领,是对税收政策的高度概括,反映最值得纳税人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税收优惠等内容,给读者依法纳税、合法节税提供全面指导。对一些重要政策标注出处(文号),便于读者快速查阅政策依据。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涨幅趋缓,二是销售量普遍下滑。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的看法是,价格上下浮动,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属于正常现象。但是,销售量下滑不正常,不是好事,会影响我们的产业和市场。目前的房地产形势是怎样造成的?王钰林认为,既有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因为房地产市场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土地政策改变。过去也有过土地限期开发的规定,但一直执行得不太严格。现在国土资源部提出,到期不开发的土地,要罚款,甚至要无偿收回。以前很多企业靠土地升值预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公共政策习题答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公共政策习题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日期: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说来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政策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基本掌握、操作、模拟与优化。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5)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除此之外,权力、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7)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无效的(8)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茬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人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机关内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4、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即非政府公共组织,我们把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统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社会公众。因在管理中的地位不同,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也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在我国还是从属关系。只不过从属关系并不构成两者关系的全部内容)。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条件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是: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②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 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3)人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人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人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这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相理念,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人世新环境的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无论是在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方面,还是在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对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建构一个数字化、电子化的新时代,这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8.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①信息系统: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情报信息资料;及时向决策者反馈;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②智囊系统: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③决断系统: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的方案;选择政策的方案。④监控系统: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9、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的全过程。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它子系统的活动,为信息系统指明收集信息的方向,为智囊系统确立拟定备选方案的目标,指导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但信息、智囊等其它系统或机构却不能取代决断系统的地位。对政策过程的监控,既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10、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3)历史上出现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型。11、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12、试论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行政权、军事权、外交权,以及相当大的立法权和司法权。特别是在行使行政权时,总统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主持联邦政府日常工作和各种决策会议,决定美国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发布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这些权力及其运用都属于政府制定决策的活动。为协助总统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庞大的总统办公机构,大多数是代表总统进行决策领导的部门和总统决策的咨询部门。美国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最高集体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咨询和执行性机构。内阁成员对政府有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总统一人重点掌握了决定权。内阁各部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他们通过自己对具体情况的一般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各种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者的作用。②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内阁制下的总理也为自己设置了一整套办公机构,主要用于政策的制定、协调和监督,因此,它们是政府机构中最有权威和影响的部门。广义的政府也包括议会或国会。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经之路。议会通过提案、审议等方式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不论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国家,议会审议的大部分提案郡是由政府提出的。政府还在许多方面通过"委任立法"的方式,自己"先行立法",后经立法机关批准,从而取得了本应由议会行使的一部分实际权力。总统制下的总统对国会的决定还具有否决权。政府的首脑也往往由作为控制议会多数的执政党的领袖担任,他可以通过本党的议会党团左右议会的活动。这样,政府通过不断扩大权力和对议会的种种制约方式,使自己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重要表现。(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①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②实行单一一制的国家。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一般来说,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对某一法案的权力。英国是强调地方自治的国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税收等等公共问题的决策权力都归地方政府所有。16、试论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17、试论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1)职业团体;(2)群众团体;(3)工作团体。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还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因而,它们的这类活动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党和国家的政策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获取他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党和政府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总要征求有关群众组织的意见。工、青、妇群众组织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全国、地方和基层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基层单位中去,在不同的决策层次上参政议政,努力把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反映给党和政府,同时又团结和组织群众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由于传统的全能政治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太成熟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13、试论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①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在这两个决策会议上,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通过这些部门行使的这些实际权力,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这些部门是政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们实际控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在一些政策制定活动中,它们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②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地方政府的独立决策权力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扩大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要把中央的政策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这种执行性政策,在表现和反映地区特点方面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留下很大的余地。14、试论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选举活动中,各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党的候选人发表的竞选演说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的胜利。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重点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党对议会党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比较突出。15、试论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白觉行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它们大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它们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18、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儿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这个问题。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19、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即指出要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方案执行效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并给决策方案的执行者一定的机动性。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与实现决策目标有何必然联系。由此可以增强执行人员对其的可信性,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解决也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方案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即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如实施该方案所需相应机构的调整或重新设置,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资金等其它资源量的要求等。20、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人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只有那种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预期社会效果的决策方案才是高质量的决策方案。(2)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一项优质的决策方案,应该是通过方案内在凝聚力和设定的机制,把方案内含的各种要素及条件按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有机地统合为一体。(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一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当环境条件变化或意外情况出现时,该方案本身有应变的弹性和进行局部调整的余地。(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决策方案力度不够,解决问题就会"力所不及";力度太大,可能会因矫枉过正而导致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导致事物发展动态平衡格局的崩溃。21、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1)回溯分析。一般决策是在分析当时条件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优。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之上。(2)非零起点。一般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而追踪决策所面临的对象和条件己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非零起点。非零决策的含义是,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即把原决策作为零,从而考虑实施结果与原决策标准之间的距离。(3)双重优化。一般决策的优选是从几个并列的方案中一次选优即可。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化的特点。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诸多新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以获得最佳效益。(4)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追踪决策的影响更为强烈。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已经实施而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变化。所以,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各种利害关系。22、举例说明浴盆模式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私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比如:我国持续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执行过程,就经历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早期失效时期,传统习惯的阻力使人民对政策一般了解甚少,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不少缺陷。在政策执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失效率。偶然失效时期,政策实行后,进入正常状态,人民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人民从政策执行中得到了实惠,尽管还有失效,但失效率低。耗损失效时期,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己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24、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内化。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因政府政策具有法律规范性,凡拒不接受政策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某些人为了避免惩罚,会从总体或形式上服从政策。在强大的政策压力下,他们也会被动地执行政策。政策主体靠这种力量去推行政策,其运行过程是不能长久维持的。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对象对政府颁布的政策,总是认可的,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由于各自不同的价值偏好,使得人们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产生差异,虽然都建立于认同基础之上,也愿意力求从行动上认真执行,但执行的行为结果却大不一样,偏离政策目标,或走极端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基本掌握,并积极地自觉行动。政策所确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己成为这一部分对象的行为指南。比如,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已不断内化于绝大多数人的价值体系中,指导着他们的实践活动。26、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1)社会因素;(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27、简述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1)多样性。任何一个政策(或政策系统)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其施加影响。政策制定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综观全局,抓主要矛盾,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坚持全面协调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2)动态性。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一切变化都说明,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己有的政策。(3)交叉性。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这种交叉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所有被制定出的政策,一定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系统,不同的政策间要注意相互协调、配套。(4)突发性。环境因素的这种特征大量地表现在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上。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国际上的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局部地区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政策,既表现出它的刚性,又表现出它的弹性。执行政策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策略上的灵活性相结合。28、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来看,我国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哪些类型?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有哪几种态度?(1)抵触型。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2)僵化型。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而同样使政策不落实。(3)滞后型。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落不到实处。(4)折扣型。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5)结构型。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29、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只有通过严格的程序、周全的数据和科学的手段对公共政策加以客观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公众的响应如何等。(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日益复杂、风险增多、不确定性增大,从而对政策的科学性提出挑战;人们的利益要求趋向多元化,公众参与要求高涨,从而对政策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公正、公开地进行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迈向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公正、公开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知道在公共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在政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组合是否合适。(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对某项公共政策的评价构成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政策周期的开始。只有通过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价活动,才能判定某一公共政策当前的价值,从而决定其是否延续、革新或终结。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要求。30、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从1951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以来,经过一批杰出的政策学家,如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的不懈努力,政策科学已逐渐完成其学科化。其中,政策评价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政府外部动力。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人们不仅要求政府对其所执行的政策做出说明,还要求一般了解有关公共政策效果的全貌。(3)政府内部动力。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政府内外的评价者创造了实践机会,并保证了评价资金的来源。这也是政策评价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条件。(4)技术手段的完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策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评价由传统迈向科学的关键,为政策评价的深人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1、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何区别(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32、公共政策评介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人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效率:即投人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人与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33、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其中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34、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1)严格禁养;(2)有条件的养狗(3)任意养狗。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究竟采取那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禁养,那么要对"文化伦理需求"支付高昂成本,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人确实需要宠物狗慰藉心灵,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和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旦严格禁养,"打狗"过程将要受到很多抵触,成本高昂。如果任意养狗,也就是政府对养狗不介入,任其发展,那么将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同样要支付高昂成本。狗咬人的事件、溜狗过程产生的垃圾等等,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成本范畴。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只要这个"条件"设计恰当,而且执行有效,那么就将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前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43.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试简述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答: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35、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当今绝大多数公共组织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它较为符合客观限定性条件。但渐进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有的时候同样需要"当断则断"。同时,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机遇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29、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只有通过严格的程序、周全的数据和科学的手段对公共政策加以客观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公众的响应如何等。(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日益复杂、风险增多、不确定性增大,从而对政策的科学性提出挑战;人们的利益要求趋向多元化,公众参与要求高涨,从而对政策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公正、公开地进行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迈向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公正、公开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知道在公共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在政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组合是否合适。(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对某项公共政策的评价构成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政策周期的开始。只有通过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价活动,才能判定某一公共政策当前的价值,从而决定其是否延续、革新或终结。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要求。30、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从1951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以来,经过一批杰出的政策学家,如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的不懈努力,政策科学已逐渐完成其学科化。其中,政策评价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政府外部动力。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人们不仅要求政府对其所执行的政策做出说明,还要求一般了解有关公共政策效果的全貌。(3)政府内部动力。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政府内外的评价者创造了实践机会,并保证了评价资金的来源。这也是政策评价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条件。(4)技术手段的完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策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评价由传统迈向科学的关键,为政策评价的深人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1、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何区别(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32、公共政策评介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人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效率:即投人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人与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33、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其中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34、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1)严格禁养;(2)有条件的养狗(3)任意养狗。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究竟采取那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禁养,那么要对"文化伦理需求"支付高昂成本,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人确实需要宠物狗慰藉心灵,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和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旦严格禁养,"打狗"过程将要受到很多抵触,成本高昂。如果任意养狗,也就是政府对养狗不介入,任其发展,那么将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同样要支付高昂成本。狗咬人的事件、溜狗过程产生的垃圾等等,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成本范畴。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只要这个"条件"设计恰当,而且执行有效,那么就将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前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43.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试简述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答: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35、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当今绝大多数公共组织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它较为符合客观限定性条件。但渐进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有的时候同样需要"当断则断"。同时,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机遇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36、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却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37、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在开司米公共决策中的运用"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至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基本方案有:(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己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一个大型商厦,到底有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人是个问题。(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引起社会的议论。(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38、案例分析:“三峡决策中的六大悬念”,从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公共性角度分析六大悬念的各自原因一大悬念:革命先哲孙中山从公共利益出发,断定三峡的建设必将改变中国的面貌,让中国变贫为福,这既是一种灵感和直觉,同时也是一种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大悬念:缺乏整体思维和立体思维。三大悬念:思维的校正,通过思想的碰撞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校正,避免由于决策的失误而损害公共利益。四大悬念:立体思维,将建设三峡放在一个宏观的中国大背景下考虑。五大悬念:渐进思维。六大悬念:集体决策,渐进决策。39、系统的基本属性:(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40、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1)整体性。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公共政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它认为各种公共政策对象、事件和过程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2)综合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认为运用系统方法时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看到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普遍联系,同时还要看到各要素与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二是认为这些联系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各要素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组成的系统也在变化,应当从政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和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研究。(3)最优化。这是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目标的理想要求,或者说是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4)可行性。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目标并非围于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实际上它要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有限理性政策。它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多种可用的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基于这一原则,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一定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42、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43、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属性量化;(4)系统评价。45、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还应看到,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系统的未来状态部分取决于过去状态;观察目前的行为和结果,是为了进行目前和未来的调节。因此,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如应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准则,提出众多的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一般了解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有应急的计划等等,以供决策时参考。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因此,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目前来看,系统分析己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部门系统分析、地区系统分析、企业的系统分析和单项工程的系统分析等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46、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在特定时期制定的行为准则,则居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据此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而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理念的变革、公共政策内容的创新和公共政策行为的调整,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经济在本国的发展。(3)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4)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空前加剧,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能力。为此,世界各国都纷纷转变公共政策观念,调整公共政策内容,加强本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以更好地促进本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赢得国际竞争的胜利。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决策不但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且要适应知识经济这个新的经济形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政府决策。如果一国的公共政策体系适应了知识经济的要求,就能促进知识经济在本国的快速发展,增强本国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否则,政策体系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甚至为知识经济的发展设置人为的障碍,就会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47、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1)知识化与信息化。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注重信息的作用。公共政策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知识与信息。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撑,就很难避免决策失误。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2)民主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高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参与式公共政策体制的建立,公民作为重要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可以通过投票或代议制等积极形式,也可以通过罢工、示威、游行等消极形式,还可以通过参加利益团体等形式来影响公共政策,使得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大大加强。(3)科学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强调创新,有创新性的政策就带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把政策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须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输快速便捷,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信道技术等信息搜集、整理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公共政策的依据。另外,多者博弈政策体制的建立使得公共政策在一些复杂公共事务的处理上倚仗政策辅助系统的支持,再加上系统论、博弈论和规划论等现代化的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政策技术的广泛应用,确保了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科学化。(4)高效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造就了扁平式的柔性组织结构,它纵向层级较少,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政策信息的传输和决策主体的快速反应。另外,重点掌握决策权的公共政策制定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重点掌握了专门知识,本身都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决策能力;再加上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信息的公开、完备以及先进的决策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公共政策具备高效化的特点。50、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何在(1)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首先,公共政策案例的素材来自于公共政策的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典型性,往往能反映公共政策的本质。学习者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核对和说明特定的公共政策概念、理论和方法;其次,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政策理论的基本掌握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公共政策实践。(2)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公共政策理论作为一般的研究,只能通过对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公共政策活动的普遍规律。案例分析则能够通过对某一特定公共政策问题的剖析,探寻公共政策实践的具体规律,是一种"个性中寻找共性"的方法。它有利于进一步纠正公共政策实践过程出现的各种缺陷,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推动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实践沿着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轨道前进。(3)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案例分析的价值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一些课程里,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帮助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学习如何对特定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学员们能够深入分析各种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一般了解其它学员的各种建议和解决方案,学会在各种方案中权衡并作出政策。案例分析并无标准答案的特性,使得它能增强学员们对"模糊决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案例分析中隐含的理论、方法、技能,都大大有利于改变目前公共政策学教学与研究轻实践、重理论的不足,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教育质量,促进公共管理人员政策水平的提高。 52、你如何理解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开征燃油税是为一般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燃抽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抽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53、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54、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和核心问题(1)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2)公共机构的特性。 55、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56、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57、如何基本掌握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民主化一直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们的基本掌握中,民主化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1)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2)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3)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1)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58、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59、如何培育公共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它们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60、简述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民主化;(5)公共政策科学化。 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惩罚性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倾斜性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拉斯韦尔 最早提出的。 10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1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19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权 力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20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 两种具体形式。 21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外 脑 。22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 立法、司法、行政 等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29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 目 标 。28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共 识 。 30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31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 。 32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 反 馈 。33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选择)。 38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正常状态 的失效。39史密斯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40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浴盆模型 。41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4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46 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价 值 判断。47 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 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48 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中,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技术可行性原则。 49 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方案 所做的分析。 50 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效果 所做的判断。56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57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强调“公事公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58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59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62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63“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66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 67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68、主观概率预测分析法与(德尔菲法 ) 一样,它需要专家意见并进行整理,以作为政策依据。77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78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79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80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1、政策的导向是的 行为、观念 的导向。6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12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 。13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 14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23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 信息、智囊、决断、监控 等子系统。 24外部监控体系是由 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 等组成。25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选择政策方案、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界定政策问题。 26有人认为,集权的决策体制有利于 政治控制、社会稳定、集中资源 。27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 排 斥 。 33决策目标的标准是: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34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是: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35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交换、说服、强制。36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43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44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抵触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 45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多样性、动态性、交叉性、突发性。51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内容是:规范、信息、分析、建议。5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53 公共政策效果有几种类型: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54 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55 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