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收入包括第三产业包括什么吗

什么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的“人均”是否包括没有生产劳动的儿童、婴幼儿、学生等人?_百度知道
什么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的“人均”是否包括没有生产劳动的儿童、婴幼儿、学生等人?
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全中国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2、其中的“人均”包含儿童、婴幼儿、学生等。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家庭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发布《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亿元。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7亿人。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6.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1%。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1.7%。年末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21个,比年初增加20个;下降的为49个,减少20个。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1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加8324亿元,增长5.8%,其中税收收入124892亿元,增加5717亿元,增长4.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304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5127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2284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1.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总收入/居民总数。居民总数应当包括儿童、婴幼儿,在校学生等人。
人均是指所有人口总和,就是你说的。
是否包括港澳台居民?可支配收入又指的是什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城镇化发展、第三产业与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城镇化发展、第三产业与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收入稳步增长 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攀枝花市城镇居民收入简析
发布日期: &文章字号:&&&
  2016年,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调结构、促转变、保增长、惠民生,全市经济稳定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一、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增速有所回落
2016年攀枝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60元,比上年增长8.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21个市州中列第12 位。绝对额较上年增加2499元,增加额在全省21个市州中列第2 位。从收入结构看,工资、经营、财产和转移四大项收入全面增加,其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呈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1.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影响城镇居民增收较大
2016年,攀枝花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0601元,比上年增长7.2%,占可支配收入的62.7%,仍然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5.1 %,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5个百分点。可支配收入增长主要原因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调资和实行车补贴;二是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016年较2015年有一定程度上涨。
2.经营净收入增长最快,拉动城镇居民增收力度增强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步伐加快,攀枝花市城镇居民积极创业,家庭第一、三产业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带动城镇居民第一、三产业经营收入快速增长。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3219元,比上年增长22.1%,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3.4 %,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9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人均为2738元,比上年增长31.9%,占经营净收入的85.0%。经营净收入在四大收入中增幅最快的主要原因,一是2016年攀枝花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二是康养旅游对我市三产发展已起到积极作用;三是2016年个体户总数55075户,比上年增长8.6%。
3.财产净收入增加较多,对城镇居民增收贡献加大
2016年,攀枝花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为1891元,比上年增长16.4%,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10.6 %,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9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增加较多,一方面得益于城镇居民在储蓄、股票、债券、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中所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得益于出租房屋收入,2016年人均出租房屋财产性收入668元,比上年增加208元。
4.转移性收入不断提高,带动城镇居民增收加速
2016年攀枝花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7148元,比上年增长4.0%,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10.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9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2016年攀枝花执行四川省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政策,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为8807元,比上年增长4.3%,占转移性收入的89.7%,
二、制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2016年,攀枝花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逐步加大。
1.经济下行压力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
2016攀枝花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比2015回落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呈现放缓态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虽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长后劲已显不足,如企业经营困难增大、效益下降,用工需求有所减少,都影响企业员工收入。
2.经营净收入来源较单一,不利于居民增收
从攀枝花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看,人均来自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2738元,占经营净收入的85.0%。第三产业有13个大行业,城镇居民从事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即就业者提供的服务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是传统行业,从事新兴行业少,这充分说明攀枝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财产净收入增幅不大,增长存不确定性
& 我市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主要是利息和房屋出租收入,一方面受市场经济不景气影响,攀枝花就业人口减少,一些外地人员离开重新谋取就业机会,使得房屋出租交易量和租金减少,另一方面易受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对城镇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意见及建议
1.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
2016年,工资性收入仍是攀枝花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可支配收入的62.7%,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对于城城镇居民增收意义重大。一是相关部门要定期调整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三是要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指导线制度,不断提高企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2. 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保障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稳定
要保障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稳定,必要有稳定工作。因此要努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持续增加工资收入,从而推动居民收入总量的快速上升。在当前就业形势紧张情况下,要在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改善居民就业环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继续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下岗职工、无业人员自谋职业,积极创业。
3.增强城镇居民理财意识,促进收入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城镇居民进行合理投资行为,进一步增强理财意识,提高理财能力,引导城镇居民逐渐从存款保值向投资生财转变。拓宽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加快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和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营商环境,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等对创业者给予资金扶持,激发城镇居民创业热情,为城镇居民增收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攀枝花统计局
暂无相关信息盘点全国各大城市居民收入:江浙沪最壕|居民收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_新浪教育_新浪网
盘点全国各大城市居民收入:江浙沪最壕
  记者通过查阅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不包括拉萨)、计划单列市、苏州等经济总量较大的市在内的40个主要城市数据,并对这些城市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进行排名后显示,长三角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万元的城市主要位于中西部。
  长三角最富,珠三角低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以来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了解居民生活变化情况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很大。
  这其中,上海和北京两大直辖市领衔各大城市。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据抽样调查,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67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62元,增长8.4%。
  北京以52859元位居第二,与上海的差距仅为103元。京沪两大直辖市作为强一线城市,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而现代服务业正是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由于2015年分行业的数据尚未公布,在此先参考2014年的数据)分别是金融业1082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2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079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222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6倍。而这几个行业中,京沪又都是最集中的地区。
  2015年,总共有3个城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大关。除了京沪,还有苏州,苏州这一数据达到了5.04万。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五名中,除了北京,其余四个城市全部位于长三角,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和宁波。此外,南京和无锡分别分列第七、第八位。这些城市全部超过了4.5万元的大关。
  相比之下,珠三角的几个主要城市要黯淡了不少。
  最高的广州以46735位列第6,深圳则位列第9。另外两个制造业大市佛山和东莞均为39700多,与同类型城市苏州、无锡、宁波、温州均有较大的差距。
  那么,为什么珠三角几个城市会明显落后?
  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人口与产业结构是两者差异的一大原因。在人口方面,这些城市的城镇常住人口都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所不同的是,长三角城市的户籍人口占比更大,而珠三角城市外来常住人口占比更大。通常情况下,户籍人口的整体收入更高,因此长三角城市的收入水平更高。
  根据标准排名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重点城市吸引力排行榜”,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最大的10个城市分别是东莞、深圳、佛山、厦门、上海、北京、苏州、广州、天津、珠海。其中,莞、深、佛包揽前三。以东莞为例,户籍人口只有190多万,但外来人口达到640多万。
  谭刚说,产业形态差异也是一大原因。江浙地区很多集体经济更为发达,也有很多大型的企业。集体经济比较规范,政府财政收入和老百姓从集体经济中所获得的收入会比较高。而珠三角私营经济比较发达,像出租房屋等财产性收入很难反映在统计数据当中。
  一般而言,尽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了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但在现实统计中,工资性收入占大头,而从事商业以及获取财产性收入方面,则体现较少。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统计口径的差异是两地的一大差别。江浙集体经济更多,统计比较规范。而广东的小个体经济占比更大,统计不是很规范,小富即安的人特别多,想方设法隐藏收入。“这边的特点是比较低调,不露富,很多收入都是隐瞒的。比如广州作为商贸城市,很多人是一铺养三代,正式收入没有,但铺金又不会体现在收入当中。”
  在产业结构方面,彭澎说,珠三角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很高,比如广州作为传统商都,有很多专业批发市场,从事的就业人口特别多,但收入不是很高。“广东这方面的就业群体特别多。整体上看,长三角的就业素质更高一些。”
  东北收入增速慢
  从区域分布上说,不同区域的城市之间差别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京沪之外,大体上长三角收入最高,珠三角次之,福建和山东的城市紧随其后。其中,收入前16名中,除了位居第13的长沙外,其余城市均来自沿海发达地区。
  当然也不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都靠前,例如直辖市天津,去年的人均GDP达到了10.9万元,以省份算,位居31个省份第一位,超过了北京和上海。但去年天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101元,不仅与上海、北京相差很远,而且还排在长沙、武汉、呼和浩特、沈阳、大连等中西部和东北城市后面,在40个城市中仅位列第22位。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的差异。例如,相比京沪以金融、互联网等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天津则是以重化工业为主。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居民收入方面显然不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
  专家指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北方很多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要比南方沿海发达地区低很多。尤其是一些地区主要靠投资拉动和能源消耗为主,而投资主体主要是央企和大国企,在做大产值的同时,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与之同步。
  中部6个省城相互之间差距也比较大。其中,最高的长沙达到了39961元,正在逼近4万元大关,与不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当,比中部最低的太原高出了1.2万元。
  当然这一数据的背后,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数据显示,2006年长沙GDP总量仅位列全国第28,但到2015年,长沙GDP已跃居全国各大城市第14位,9年间上升了14位。这其中当地主打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等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了三一重工、中联、山河智能等在国内响当当的装备制造企业。
  中部的大区中心城市——武汉这一数字为36436元,在40个城市中位居中游的位置。合肥、南昌和郑州三个省会则在3万出头的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下。中部最低的是太原,位居40个主要城市的倒数第五位。
  在西部城市中,昆明、成都和西安领先,这三城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城市的机场旅客吞吐量都位居全国前十名,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收入也相对较高。其他几个西部城市则比较靠后,其中,西宁以25232元位居倒数第一,兰州、重庆、贵阳、银川、南宁等也比较靠后。必须指出的是,作为直辖市,重庆的总人口接近了3千万,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若只以主城区计算,这一排名要靠前一些。
  东北地区的四大城市中,沈阳和大连比哈尔滨、长春高出不少,长、哈两市这一数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从收入增速来看,这四个城市的增速均比较低,例如沈阳去年收入增速只有7.1%,大连为6.8%,哈尔滨为7.5%,长春为6.6%,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 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东北地区在经济下行的同时,收入上也被中部超过,在四大板块中垫底。
  东北当地某发改系统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在产业结构上,东北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重工业多、轻工业少,导致东北就业不足,人口流向南方。就业不足导致社会民生对财政的依赖度加大,经济发展难度加大。
  在收入增速下滑的同时,东北的隐性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东北“三省一区”就业、社保和收入分配形势调研报告》指出,东北部分企业近来一直处于亏损或开工不足状态,为解决人员过剩问题,大多采取了内部转岗、降薪等措施,隐性失业问题在部分行业和领域颇为严重,而在现行失业统计难以体现。
扫描二维码关注“商院那些事”公众号,随手掌握备考策略、免费收听名师分享。
(收录2553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35023人已测试
66050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 农村居民1.05万_网易财经
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 农村居民1.05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20167元,名义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为0.469。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年农民工总量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长9.8%。
以下为国家统计局数据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其中,夏粮产量13660万吨,增长3.6%;早稻产量3401万吨,下降0.4%;秋粮产量43649万吨,增长0.1%。谷物产量55727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全年棉花产量616万吨,比上年下降2.2%。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540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吨,增长3.2%。全年禽蛋产量2894万吨,比上年增长0.6%;牛奶产量3725万吨,增长5.5%。
二、工业生产运行在合理区间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集体企业增长1.7%,股份制企业增长9.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制造业增长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中部地区增长8.4%,西部地区增长10.6%。分产品看,464种产品中有329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0933亿元,比上年增长6.4%。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0.75%。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208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主营活动利润52944.5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1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9%。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61629亿元,增长13.0%;民间投资321576亿元,增长18.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14.6%,中部地区增长17.2%,西部地区增长1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第二产业投资208107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增长16.8%。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530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4.1%,国内贷款增长8.6%,自筹资金增长14.4%,利用外资下降6.3%。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6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1%。
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其中住宅投资增长9.2%。房屋新开工面积1795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4.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6292亿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8%。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338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21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1%。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1991亿元,比上年下降0.1%。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3179亿元,增长9.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6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027亿元,增长12.9%。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786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商品零售234534亿元,增长12.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24971亿元,增长9.8%。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环比增长1.01%。
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4400亿元,增长56.2%。
五、进出口增速回落
全年进出口总额2643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143912亿元人民币,增长4.9%;进口120423亿元人民币,下降0.6%。进出口相抵,顺差23489亿元人民币。12月份,进出口总额249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其中,出口13973亿元人民币,增长9.9%;进口10928亿元人民币,下降2.3%。
六、价格水平涨幅较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3.1%,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9%,居住上涨2.0%。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3.1%,油脂价格下降4.9%,猪肉价格下降4.3%,鲜菜价格下降1.5%。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6%。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2%,12月份同比下降4.0%,环比下降0.8%。
七、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年农民工总量27395 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长9.8%。
八、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
九、货币信贷增势平稳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2.8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2%,狭义货币(M1)余额34.81万亿元,增长3.2%,流通中货币(M0)余额6.03万亿元,增长2.9%。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13.86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78万亿元,比上年多增8900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9.48万亿元,比上年少增3.08万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比上年减少8598亿元。
十、人口就业总体稳定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总的来看,2014年国民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范,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编辑:lvqiang)
本文来源:财经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地产是第三产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