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幸运机的营业教育培训机构税收优惠%之多少?

香烟税负重,因为香烟是非生活必需品,同时对健康有害,&br&国家以税收的形式,进行软禁烟。&br&&br&香烟税负重,很多人只是一个概念,烟的税负到底多重呢。&br&&br&烟草的税费,从烟叶开始。&br&&br&先征收20%的烟叶税(收购价的1.1),然后烟丝30%消费税,然后加工香烟(这里可以抵扣烟丝的税),甲等烟(调拨价单条70元以上)56%消费税加每根0.3分消费税,乙等36%加0.3分消费税,然后在批发到零售征收11%加每根0.5分消费税。最后还有17%的增值税,及城镇附加税12%。&br&&br&当然,企业房产税1.2%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25%,各种运输及物流的税费和利润,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br&&br&最后综合算起来,一包烟的60-70%都是税收,也就是说你抽一包10块的烟,大概7块交给国家。&br&不要吐槽我国香烟税重,老外的烟税更重。&br&&br&世界上,各国缔结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旨在共同禁止烟草,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提高烟草税费和价格。&br&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访谈,我国最近的烟草综合税负&b&65%左右&/b&(我们自己算的)。&br&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2014年提交有效数据的129个缔约方,&b&卷烟平均税负为67.0%,我国约为60%。&/b&国际税负按公司销售价格加权计算平均税负为62.9%,按零售价格加权推算平均税负约为59.0%。&br&不过,由于各国税收体制不同、税种结构不同,比较国际卷烟税负,存在一个统计口径问题。&br&&br&也就是说,WHO的数据可以信,但不能全信。大体上,我国卷烟税负处在中游或中上水平。&br&&br&最近几年,我国烟草行业税收大概在一万亿人民币左右,要知道我国军费2016年才9540亿,也就是说,我国的航母和战机,就在烟民们的吞云吐雾中成型。&br&&br&下次看到辽宁号和歼20,记得吹下B:&br&看见没,这都是,我们抽烟抽出来的。&br&哈哈。。。。(? o?_o?)?
香烟税负重,因为香烟是非生活必需品,同时对健康有害, 国家以税收的形式,进行软禁烟。 香烟税负重,很多人只是一个概念,烟的税负到底多重呢。 烟草的税费,从烟叶开始。 先征收20%的烟叶税(收购价的1.1),然后烟丝30%消费税,然后加工香烟(这里可以…
&p&退税这个事儿,本身不新鲜。一些国家为了刺激旅游消费,会把一部分税金返还给消费者,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这个政策,包括欧盟、韩日等,但是,各国的政策会有不同,低的,退税金额只有商品售价的5%,高的会接近20%,退税起点也有不同,法国要175欧,德国达到25欧就行了。&/p&&p&支付宝想做这个事儿,首先是看到以往方式的痛点。&/p&&p&以往,退税主要是现金和信用卡,现金的好处是当场可以拿到钱,但需要排长队,比较耗时间,而且换回来的只能是外币,信用卡呢,现场流程比现金简单,填写退税单,海关盖章,投进退税箱就好了,一般不需要排长队,但是要1-3个月才能拿到钱,等拿到,估计都用户都不记得这茬事儿了。&/p&&p&支付宝做的,其实就是参照信用卡的流程,然后将后面拿到钱的流程大幅度缩短,缩到10-15天,再结合支付宝钱包,弄些可查询、攻略一类的东西,用体验上的优势去赢得用户,还是不难的。&/p&&p&这个事儿的逻辑就和水电煤缴费差不多,虽说网上也报道说,中国人一年在欧洲没有领取的退税金额就有10亿,听着数字很大,但这个业务,放到支付宝整个支付量来说,还是很小的,靠这个业务赚钱是赚不了什么的,不亏就好。&/p&&p&这个业务更大的意义还是在于增加用户粘性和品牌美誉度。比如说通过这个引导用户去打开支付宝钱包App,关注全球退税的服务窗,提高支付宝钱包的活跃度;还有,出国购物的,群体比较高端,让他们用上支付宝对于支付宝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增量,如果说能在国外线下五千多个商场做些品牌展示,对于支付宝拓展国际业务,也是很有帮助的。&/p&&p&互联网公司做事儿,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综合成本+综合盈利,也就是说,会整一堆单个业务不怎么挣钱的东西来维持住巨大的用户量,然后再通过几个业务来挣钱。就好像外界说QQ,插根扁担就能开花,你得想想QQ整了多少有的没的免费业务来取悦用户,支付宝也是一样的思路,用户基数大,粘性大,自己才是强渠道,才有可能搞出余额宝,才能在更多的业务上赢得话语权。&/p&
退税这个事儿,本身不新鲜。一些国家为了刺激旅游消费,会把一部分税金返还给消费者,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这个政策,包括欧盟、韩日等,但是,各国的政策会有不同,低的,退税金额只有商品售价的5%,高的会接近20%,退税起点也有不同,法国要175…
&ol&&li&增值税可以抵扣,营业税不能抵扣。(税负中性角度)&/li&&ol&&li&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某个产品,有3道流程:A(50元)→B(100元)→C(200元),那么,增值税和营业税是这样征收的:&/li&&li&增值税:A征收50元*17%=8.5元,B征收B-A(100元-50元)*17%=8.5元,C征收C-B(200元-100元)*17%=17元,合计收了34元税款。&/li&&li&营业税:A征收50元*5%=2.5元,B征收100*5%=5元,C征收200*5%=10元,合计收了17.5元&/li&&li&那么问题来了,要是工序很多呢?增值税和营业税哪个好?&/li&&li&如果有100道工序,增值税可以保证总税负不变,而营业税会随着工序增加而增加,显然增值税更为公平。&/li&&/ol&&li&由于增值税可以抵扣,因此上下游企业互相监督。(税务监管角度)&/li&&ol&&li&下游企业为了抵扣,要求上游企业开票。&/li&&li&企业为了满足一般纳税人条件(为了能开票),财务制度健全,有利于未来管理。&/li&&/ol&&li&增值税在账面上完全由消费者承担;而营业税账面上是企业承担,最终(经济学意义上)是消费者承担。(感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5b7aadcb3ccd0da2528e97& data-hash=&05b7aadcb3ccd0da2528e97& data-hovercard=&p$b$05b7aadcb3ccd0da2528e97&&@杳青&/a& 税负可转嫁角度)&/li&&ol&&li&因此增值税在会计上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转嫁的过程,而营业税完全看不到转嫁过程。&/li&&li&(这是增值税缺点)因此增值税计算繁琐(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免抵退税额不得免征抵扣额抵减额),营业税计算简单(价格乘以税率)&/li&&/ol&&li&还有很多,一时没办法想到,欢迎评论。&/li&&/ol&&br&补充:&strong&“营改增”是什么,增值税、营业税又是什么?&br&&/strong&“营改增”,通俗来讲,就是把产品和服务一并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不再对“服务”征收营业税,并且降低增值税税率。
增值税可以抵扣,营业税不能抵扣。(税负中性角度)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某个产品,有3道流程:A(50元)→B(100元)→C(200元),那么,增值税和营业税是这样征收的:增值税:A征收50元*17%=8.5元,B征收B-A(100元-50元)*17%=8.5元,C征收C-B…
在澳洲,平时交通卡,想刷就刷,不想刷根本没人查,但一旦查到,罚款70刀。&br&这叫犯罪成本高。不一定每个犯法的都受惩罚,但一次惩罚就让你记住永不再犯。&br&某些人一天到晚说我国法律执行不严,执行了又骂怎么就对我执行?&br&双重标准这么溜,可见我国离法治社会有多大差距。&br&------&br&在知乎第一次这么多赞,好惊讶,我只是把个人观点讲出来而已。&br&评论提到了很多我没讲清楚的地方,所以补充一下,坐标是墨尔本,交通卡是miki,是一种火车(可以理解为国内地铁)公交的一卡通。罚款是指如果你没有在上车时刷卡的话,会给予重罚。因为墨尔本火车站台没有闸门,完全靠乘客自己上车时在机器那刷,下车的时候再刷一次算钱。所以逃票的人就选择不刷,反正一般没有人查。评论里说现在罚款已经涨到200多刀了,大概吧。&br&&br&有人说刑罚的威慑力在于其确定性与及时性,然而我不这么认为,发达国家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法治社会,他们的经验是有道理的。如果你一次逃票被抓到的惩罚远远大于你逃100次票,你还会冒这个险吗?类似的法律例子,知乎海外党留学生话题里很多。&br&总之,不要因为法律触犯了你的利益就说这是恶法。当然我也很理解国内法律环境还欠缺,很多事情是由环境所迫。不过既然这里是知乎,那么就事论事。违法了,惩罚了,是好事。
在澳洲,平时交通卡,想刷就刷,不想刷根本没人查,但一旦查到,罚款70刀。 这叫犯罪成本高。不一定每个犯法的都受惩罚,但一次惩罚就让你记住永不再犯。 某些人一天到晚说我国法律执行不严,执行了又骂怎么就对我执行? 双重标准这么溜,可见我国离法治社…
&p&去年我写了合并财务报表的一个小白教程,很多朋友评论或私信我,说要我再写写所得税的教程,嘻嘻,那我就写写吧。(&b&注:本文专门针对CPA《会计》科目所得税章节的考试&/b&)&/p&&p&所谓的所得税嘛,就是针对个人或企业的所得征的税。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又很有用。这句话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所得”,ok,什么是所得?你真的掌握好了吗?未必吧。如果你真的能准确判断哪些是所得,你就不需要来看这篇文章了。所以,你发现没,在计算所得税的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确认“应纳税所得额”。只要把这个确定好了,其余的就非常简单了。(注意了,大家审题的时候要看清楚了,“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哦,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p&&p&在CPA《会计》考试中,凡涉及所得税这一章内容的,总是喜欢考以下知识点:&b&计税基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or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XX年度应纳税额、XX年度净利润&/b&。看到了吧,你所做的题目基本上就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在转。但这里面有一个“讨厌鬼”,那就是藏的非常深的&b&“其他综合收益”&/b&。什么意思?ok,举个栗子,有时候题目中问你“所得税费用”,你天真地就想到了“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题目中没有出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恭喜你,你很幸运。如果出现了“可供金融资产”,你就惨了。Why?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是这道题的一个题眼,可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会产生“其他综合收益”,相应地,在确认递延所得税的时候,我们要借或贷“其他综合收益”,而不是“所得税费用”。所以啊,上面那个公式就把你给麻痹了….所以要擦亮眼睛,认真审题。(注意哦,这一点经常考)&/p&&p&&b&【计税基础】&/b&&/p&&p&好了,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关键词——&i&计税基础&/i&,它主要包括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先来说说资产的计税基础。我们CPA《会计》教材对它的定义是:&/p&&blockquote&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些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blockquote&&p&咳,我们的教材总是非常的“高逼格”,不喜欢说“人话”,所以总让初学者抓耳挠腮,不知云云。我来翻译一下,通俗说来,&b&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税法上的账面价值”(也就是税法上认为某项资产值多少钱)&/b&。就是这么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你别急,听我给你解释。先回忆一下,“会计上的账面价值”是怎么算的?在会计上,资产的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如果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则按摊余成本法)。用“成本法”计量资产的账面价值无非就是用“资产的实际成本-折旧(或摊销)-资产减值准备”呗,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就不用说了吧,资产的账面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Ok,&i&那“税法上的账面价值”又是个什么鬼呢?很简单,就是在确认资产账面价值时,会计上的有些做法我们税法不认同,税法制定了自己的计量标准,于是就会得出一个“税法上的账面价值”,也就是计税基础&/i&。比如,你会计上按照“加速折旧法”提折旧,我们税法上说不行,得按照“年限平均法”来提折旧,哼~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里面,计税基础就是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计算出来的账面价值。又比如,你在会计上对某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导致了利润总额的减少,但我们税法上说“你不能因为计提了坏账准备而冲减利润,进而少交税,这不科学,所以你得继续努力去收这个钱,到时候要是实在收不回来了,再冲减利润少交税吧。”你看,这项“应收账款”在会计上计提了坏账准备,在税法上就不让计提坏账准备。&/p&&p&&br&&/p&&p&&br&&/p&&p&&b&【可抵扣暂时性差异(or应纳税暂时性差异)】&/b&&/p&&p&Ok,紧接着第二个关键词就来了——“&i&可抵扣暂时性差异(or应纳税暂时性差异)&/i&”,这个点非常关键!先解释“暂时性差异”这个字段,它指的是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Ok,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在计算税前利润的时候,因为税法不允许你在当期的税前扣除某些项目,或者你在某个项目上扣得太多了,税法让你少扣点,这就导致税前利润被迫“调增”了,进而导致当期应交税费也被迫增加。好冤啊,怎么办?没事,税法说了,以后期间计算税前利润的时候允许你多扣点。没错,&i&&b&税法允许你在以后期间计算税前利润时多扣除的那部分就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b&&/i&。我举个例子吧,假设一项固定资产的原值是10000元,会计上今年计提的折旧是2000元,税法上允许计提的折旧是1000元,那么今年年底这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是=8000,计税基础(“税法上的上面价值”)==9000元。Ok,在这个例子中,税法上允许你在税前扣除的是不是比会计上允许你在税前扣除的要少1000元,这会导致你在本期多交税的。很冤啊,那只有以后期间计算税前利润的时候,允许你多抵扣1000咯,不然真的要六月飞雪了呢!哼~这个1000就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以各位发现没,若是税法上暂时允许你在税前扣除的金额没有会计上暂时允许扣除的金额多,就会导致现在要多交税,以后少交税,也就是说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p&&p&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正好与它相反。&i&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说现在在计算税前利润的时候,税法允许你多扣点(导致现在少交了税),以后期间计算税前利润的时候要你多计点(导致以后要多交税)。&/i&&/p&&p&&b&&i&所以,所谓的“可抵扣”和“应纳税”都是针对未来而言的,如果未来“可抵扣”,那现在就要多交点;如果未来“应纳税”,那现在就可以少交点。记住一句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未来可抵扣,现在不能扣,要把它加回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未来多纳税,现在可以扣,因此要把它扣除掉。(这句话很重要很重要)&/i&&/b&&/p&&p&Ok,就资产而言,我们如何判断它是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还是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呢?通常的做法是比较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大小。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则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反之,则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Why?我来解释一下。在这里,我提供以下几种思考方法,任您挑选(您觉得哪个最助于您理解,您就选哪个~)&/p&&p&&i&#先说一点基础知识#&/i&&/p&&blockquote&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的原价-折旧(或摊销)-资产减值损失;&br&计税基础(税法上的账面)=资产的原价-税法上的折旧(或摊销);&br&当然,这两个公式只是通常的做法,也有例外的,比如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就不是按上面的公式计算的,我后面会讲到。&/blockquote&&p&&i&#提供两个理解思路#&/i&&/p&&p&&b&思路一)&/b&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税法上的账面),你可以看作是目前税法上已于税前扣除的金额大于会计上已于税前扣除的金额,那怎么办呢?以后税法上就要少扣点咯,要多交点税咯,于是就要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呗,这个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计税基础。反之,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p&&p&好了,可能某些朋友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呢?很简单啊,我给您画个图吧。&/p&&p&&br&&/p&&figure&&img src=&/v2-08fb92a05ef711ed67a23f8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968& data-rawheight=&16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968& data-original=&/v2-08fb92a05ef711ed67a23f85_r.jpg&&&/figure&&p&各位发现没,&b&其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还有一个算法,它等于“税法上计提的折旧-(会计上计提的折旧+资产减值损失)”。(这就是看图说话啊,简单吧)&/b&&/p&&p&&b&思路二)&/b&记住一条——&b&最后的最后,资产的账面总会等于其计税基础,也就是说它们总有一天会统一的&/b&。你这样想好了,资产最后只有三种结局——第一,孤独终老,就让它慢慢消耗,最后只剩下残值;第二,被卖了,主人拿走了差价;第三,完全被用来生产另一种产品(比如原材料被投入生产产品)。你看,无论是哪一种结局,到了终止确认那项资产的时候,一切都真相大白了,比如:总共产生了多少折旧(或摊销),产生了多少资产减值损失,产生了多少利得或者损失……等到终止确认的那一刻,一切都是板上钉钉的了,税法在这时候可不会和你说这期多交点税或者少交点税,以后再弥补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终止确认一项资产了,以后没机会弥补了,哼!Ok,我解释清楚了吧。既然总有一天资产的账面会等于其计税基础,那么在当下,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说明什么?你想个最极端的情况,假设这项资产要孤独终老,且最后该项资产的残值为0。那也就是说,无论怎样,最后资产的账面和计税基础(税法的账面)都会归零的。但又因为现在资产的账面&计税基础,这就会导致以后期间税法上计提的折旧总额会小于会计上计提的折旧总额,也就是说以后期间要多交点税了!ok,这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啊。&/p&&p&虽然在思路二中,我说了一大堆,那是因为我想让你更清晰地理解啊。其实逻辑超简单的,我来给你理一下。&/p&&blockquote&1、最后的最后,资产的账面总会等于其计税基础,也就是说它们总有一天会统一的。&br&2、如果现在资产的账面&计税基础,那就说明&b&未来&/b&在税法上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会计上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那也就意味着以后要多交税,故应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个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计税基础)。反之,则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blockquote&&p&&br&&/p&&p&&br&&/p&&p&&b&【所得税费用】&/b&&/p&&p&现在来说第三个关键词——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b&费用&/b&。先说第一部分,&b&当期应交所得税&/b&,这里面的关键字段在于“&b&当期&/b&”。如何理解呢?我举个例子。假设一项固定资产的原值是10000万,该资产于20X5年12月31日购入,预计残值为零,可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上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但税法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其余条件和会计上相同。&/p&&p&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20x6年,会计上对该项资产计提的折旧==2000万;20x7年,会计上对它计提的折旧=()*2/10=1600万。于是乎,20x7年年底,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万。&/p&&p&而税法呢?无论是20x6年还是20x7年,对该项资产计提的折旧额均为0万。于是乎,20x7年年底,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2=8000万。&/p&&p&Ok,如果告诉你20x7年的利润总额为4000万,所得税税率为25%,现在要问你20x7年的应纳税额为多少?&/p&&p&好了,这道题的题眼在于计算20x7年&b&当年&/b&的应纳税额。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要计算20x7年当年的应纳税额,就得先确认税前利润。而在计算税前利润的时候就要剔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对吧。那这道题中的到底是要剔除哪种差异呢?&b&注意了,就是这个地方特别容易犯错!!!&/b&我知道,很多人肯定会这样想:要判断到底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就比较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大小呗!(你这句话说的也没毛病,但是你没分清楚“&b&余额&/b&”和“&b&当期发生额&/b&”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而这个非常要命,一会儿我会解释)在这道题中,20x7年年底,账面价值=6400万,计税基础=8000万。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差异的数值为00万。Ok,于是你就想当然地认为经调整后20x7年的税前利润=00万(注意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指的是未来可抵扣,现在不可抵扣,故要把它加回来),应纳税额=00万。&/p&&p&Of course, your are wrong.你掉进陷进了。你用得到1600万,这个1600万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余额,而不是当期发生额!&i&而我们题目中问的是20x7年的应纳税额,你需要计算的是20x7年当年发生了多少“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而不是计算20x6年和20x7年这两年累计发生了多少可抵扣暂时性差异。&/i&
你的问题就出在这里。&/p&&p&你看,20x7年年底的账面价值=-万,计税基础=-万。可抵扣暂时性差异&b&余额&/b&=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0)-(-1600)=()+()=1600万。而20x7年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b&发生额&/b&=0万。So,你在计算20x7年的税前利润的时候,应该剔除的是20x7年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于是20x7年的应纳税额=()*25%=1150万。&/p&&p&(各位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的那句话吗?&b&&i&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未来可抵扣,现在不能扣,要把它加回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未来多纳税,现在可以扣,因此要把它扣除掉。&/i&&/b&)&/p&&p&Ok,这道题教会我们什么呢?&/p&&blockquote&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者“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b&余额&/b&,而不是某一期间的&b&发生额&/b&。如果要求&b&某一期间&/b&内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者“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其实是在问你“发生额”。那么你应该比较“会计上在这一期间内计提的折旧和减值损失”以及“税法上在这一期间内计提的折旧”的大小,并求出其差额。当然,你也可以用第n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余额减去第n-1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余额,进而得到第n期的“暂时性差异”的发生额。(&i&审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清楚是求“余额”还是“当期发生额”&/i&)&/blockquote&&p&现在来说所得税费用的第二个part——&b&递延所得税费用&/b&。&i&递延所得税费用是怎么产生的呢?&/i&就是由那些影响税前利润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引起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会产生“递延所得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也有少数例外情况,我在后面会说)。比如,在计算当期的税前利润的时候,发现有100万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就是说&b&未来&/b&期间的税前利润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增100万,那就要多交100*25%=25万的税。这25万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其实很好理解,也就是说当期你交税的时候税法给你打了个折,让你少交了25万,但你也别得意,这25万以后可以要还给国家的哦,那这25万对你来说就是未来的一笔“负债”,因此叫“递延所得税负债”。&/p&&p&&i&通常说来,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也有例外哦。&/i&如果是权益类科目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则不会产生“所得税费用”。什么意思?其实我在文章的开头已经讲过了。截图给你复习一下。&/p&&figure&&img src=&/v2-fe615f5ec89fbdc698ca_b.pn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fe615f5ec89fbdc698ca_r.png&&&/figure&&p&再给大家举个例子。&/p&&p&日,甲公司因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确认了1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2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甲公司当期应交所得税的金额为15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2016年度利润表“所得税费用”项目应列示的金额为多少万元?&/p&&p&&b&正解: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150-10=140。&/b&&/p&&p&很多人一定会得出所得税费用=150-10+20=160。这就是没有好好审题。如果你仔细审题就会发现,那20万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是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那相应的会计分录就是“借:其他综合收益2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20”。看到没,“其他综合收益”和“所得税费用”是两个概念啊,并没有什么关系好不好….&/p&&p&在递延所得税费用这部分,仍旧非常喜欢考“余额”和“发生额”的问题。&/p&&p&Eg: A公司日购入400万元的设备一台,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0。会计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税法与会计规定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相同。A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2016年A公司因该设备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b&发生额&/b&为()&/p&&p&A.2.4(借方)
B.4(借方) C.2.4(贷方) D.4(贷方)&/p&&p&很明显,这道题是要求发生额,而不是余额。事实上,要求“递延所得税负债”在2016年的发生额,就要先求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2016年的发生额。我前面在辨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发生额和余额的概念时,曾提到过这个问题。截图给你复习一下。&/p&&figure&&img src=&/v2-3fe2cb39ab919ffca859019c_b.pn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1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3fe2cb39ab919ffca859019c_r.png&&&/figure&&p&现在要求2016年A公司因该设备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就很简单啦,我们只需要知道2016年“会计上对该项资产计提的折旧和减值损失”的金额以及“税法上计提的折旧的金额”,将它们相减就可以得到“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然后乘25%,就可以得到2016年A公司因该设备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了。&/p&&p&由已知可得,2016年会计上对该项资产计提的折旧=80万,税法上对该项资产计提的折旧=96万(自己在草稿纸上算哈,我就不写详细过程了)。这样一来,2016年税法上比会计上多提了16万的折旧,应该确认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就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故2016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16*25%=4万,计入贷方。故选D。&/p&&p&Ok,我在“所得税费用”这部分把后面两个关键词“递延所得税”和”XX年度应纳税额”顺带讲完了。还剩最后一个“xx年度净利润”。很简单啦,xx年度净利润=xx年度利润总额-xx年度的所得税费用。&/p&&p&&br&&/p&&p&&br&&/p&&p&&b&【Exceptions】&/b&&/p&&p&注意,不是所有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均可抵扣或者应纳税,尽管我们仍管它叫做“可以扣暂时性差异”或者“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真是非常有意思了….我也纳闷为什么不换个名字区分一下。&/p&&p&未来不可抵扣的有:因违法经营被罚款,超支的业务招待费…….未来不用纳税的有:国债利息收入&/p&&p&(这里提醒一点,因未如期支付商业银行借款利息而支付的罚息可以在税前扣除,所以它不产生“暂时性差异”)&/p&&p&&br&&/p&&p&&br&&/p&&p&&b&【无形资产】&/b&&/p&&p&现在来说一下无形资产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高频考点。如果是外购的无形资产,处理方式和固定资产一样,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我主要来讲一下自行研究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p&&p&对于自行研究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两个考点:1、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 2、无形资产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可以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p&&p&先说第一个——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首先税法上对无形的初始确认值=会计上对它确认的账面价值*150%。,然后再根据税法上的折旧方法对它计提折旧,两者一相减,就可以得到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了。&/p&&p&Ok,那自行开发研究的无形资产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可以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呢?&/p&&p&不需要。&/p&&p&因为书上有一段话写的很明确了:&/p&&blockquote&若该无形资产不是产生于企业合并,同时在&b&初始确认&/b&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确认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需要调整该资产的历史成本,准则规定该种情况下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blockquote&&p&哎呀,这段话啰嗦了半天是什么意思呢?我给你举个例子。假设甲公司一项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本为1000万元,可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那么好了,税法上初始确认该项无形资产时的计税基础=00万。今后该项无形资产在税法上每年都要摊销150万,在会计上每年要摊销100万,直到这项无形资产挂掉……也就是说,以后的每一年,税法上都要比会计上对该项无形资产多提50万折旧,根本没有回头路的。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资产都是怎样的?那些资产都是在最开始(初始确认)的时候,会计的账面和计税基础(税法上的账面)相等,随后再因为计提折旧的方式不同、以及因为会计上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而税法上不计提,从而导致会计的账面和计税基础不一致,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or负债)。最后的最后,二者又实现统一。&/p&&p&那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呢?——它在初始确认的时候,会计上的账面就和计税基础不一致了,随后这种不一致将一直持续到老……也就是说,税法上就是对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特别优惠,就是让你少交税,而不会让你本期少交税以后多交税。明白了吧?所以,根本就不需要确认什么递延所得税。&/p&&p&&br&&/p&&p&ok,资产部分的所得税问题我就讲到这里。现在来讲讲&b&负债的所得税问题&/b&。&/p&&p&首先解释什么叫“&b&负债的计税基础&/b&”。书上对它的定义非常有意思,直接用个公式表示了(初学者看到这个公式可能会呵呵,因为这个公式没挠到你心里的那个痒痒,甚至你还会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呢?”呵呵呵)&/p&&p&书上的公式是这样写的:&/p&&blockquote&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blockquote&&p&好了,公式终归是个公式,够简洁,但不够人性化,所以你理解不了。我提供一个解释,供您参考。在我看来,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b&“税法上认为你此刻欠人家多少钱(或者理解为你此刻应该还人家多少钱)”&/b&,说的再通俗点就是“&i&你在当期可于税前扣除的金额(那些啥都不能扣的情况除外哈)&/i&”。比如你欠甲100万,但是税法上说,你这期不能在税前将这100万扣除哦,你要以后才能扣。这似乎就意味着税法认为你此刻不欠甲钱,以后才欠。于是此刻,这100万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0。我这样一解释,你就能很容易理解前面的那个公式了。你看,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税法上认为你此刻欠人家多少钱”,而你此刻欠人家的钱就等于你总共的负债金额减去你以后会还的部分嘛。解释完毕。&/p&&p&(&b&注意啊!&/b&当我们在谈论负债的计税基础的时候,我们说的是“预收账款”,或者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或者在给职工发工资的时候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或者企业在违规的时候应交的罚款和滞纳金...这样的科目。这类科目往往涉及“借:损益类科目(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这样的会计分录。一定要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负债不是借款啊。虽然企业借款也属于企业的负债,但“借:银行存款
贷:负债”并没有涉及损益类科目啊,所以光是借款的话, 其实并没有影响损益,也就不存在影响所得税了(但是借款利息会影响损益哈)。简言之,我们这里讨论的仅仅是会影响损益的那部分“负债”)&/p&&p&现在来说一下&b&负债该如何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b&。&/p&&p&首先大家要理清楚一个概念。&/p&&blockquote&资产的账面是说这样资产现在值多少钱,税前扣除的部分是计提的折旧,而不是资产的账面或计税基础。而负债的账面是说你现在欠对方多少钱,它不产生摊销和折旧,计算税前利润的时候我们扣除的就是该项负债的“计税基础”(当然,不能扣除的情况除外啦)。&/blockquote&&p&Ok,那么当负债的账面价值&负债的计税基础时,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在计算税前利润时,会计上扣除的负债金额&税法上扣除的负债金额 → 那么这就会导致会计上的税前利润&税法上的税前利润 → 类似于税法上在当期多交了税,那以后就少交点呗,故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p&&p&反之,如果负债的账面价值&负债的计税基础,就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p&&p&介绍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及负债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之后,接下来的就都是套路了,你只需要根据在“资产的所得税问题”中学到的方法来理解负债就可以了。大同小异。&/p&&p&&b&当然,无论是资产的所得税问题,还是负债的所得税问题,它们当中总有一些例外情况(比如永远都不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又比如永远不需要纳税的项目),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大家一定要格外留意,以免出错。&/b&&/p&&p&抱歉,拖了这么久才更帖。感谢各位的敦促,尤其要感谢我身边那位伟大的监工(哈哈大王),一直鼓励我更帖,哈哈。我写的这个帖子只是辅助你学习和思考,关键还得靠自己多练习。只有多练习,才能发现漏洞。各位朋友加油!&/p&&p&
by 好娃&/p&&p&我的其他文章:&/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怎么破?&/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反向购买?&/a&&/p&&p&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哦,在微信搜索haowa9或者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p&&p&&br&&/p&&figure&&img src=&/v2-8d3b180d6f2e097df5d2a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10& data-rawheight=&4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0&&&/figure&
去年我写了合并财务报表的一个小白教程,很多朋友评论或私信我,说要我再写写所得税的教程,嘻嘻,那我就写写吧。(注:本文专门针对CPA《会计》科目所得税章节的考试)所谓的所得税嘛,就是针对个人或企业的所得征的税。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又很有用…
消费者永远跟随着三个东西走:价格,质量,服务体验。&br&&br&你问为什么大家去国外旅游购物?&br&&br&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找原因比较合适。&br&&br&这个时候讲爱国情怀没用。
消费者永远跟随着三个东西走:价格,质量,服务体验。 你问为什么大家去国外旅游购物? 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找原因比较合适。 这个时候讲爱国情怀没用。
更多关于发票与税务的知识,可参阅&a href=&/publications/nacl/& class=&internal&&赵欣的「知乎?盐」自选集:《读懂发票》&/a&。&br&阅读地址:&a href=&///?target=http%3A///dp/B00W54GEU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indle&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ebook/928367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book/8893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多看&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ebook/a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百度阅读&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s%3A///cn/book/du-dong-fa-piao/id%3Fl%3Den%26mt%3D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苹果 iBook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下文我所说的临界点问题,就是指在某个点附近,高收入者的税后收入反而会比低收入者的税后收入还要低的问题。&br&&br&以现行营业税为例:&br&月营业额为29,999元的个体户某甲,不需要缴纳营业税,税后收入为29,999.00元。&br&月营业额为30,001元的个体户某乙,营业税约为一千五,税后收入为28,500.95元。&br&&br&这里,某乙因为比某甲多收入了2元的税前收入,导致税后收入少了近一千五百元。&br&&br&两万元就是这样一个存在问题的临界点,怎么解决?据说部分地区已经将三万元的&b&起征点&/b&改为三万元的&b&免征额&/b&了。但在国家层面,这个问题没有解决。&br&&br&&b&再说大家都关心的个人所得税&/b&&br&&br&在现行税法中,个人所得税除了年终奖以外,所有的业务(工资薪金,劳务报酬,个体户经营等)都不存在临界点问题。 年终一次性奖金缴纳个人所得税&b&确实存在人为设计的临界点&/b&。&br&&br&下面以工资薪金(月薪)和年终一次性奖金说明一下临界点的问题。&br&&br&某人扣保险后月薪为&br&税前得5000元,个税为45元。&br&次月老板给他多涨了一元工资。&br&税前得5001元,个税为45.1元。&br&他因为增加的1元工资多支付了一角的个税。&br&所以说,工资薪金(按月)的个税不存在临界点问题。&br&&br&某人年终奖为&br&18000元,个税为540元。&br&第二年老板给他多涨了一元年终奖。&br&18001元,个税为1695.1元。&br&他因为增加的1元工资多支付了1155元1角的个税。&br&这个就是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临界点问题。&br&&br&仔细看看以下两表,你会找到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共有六个临界点。最高的临界点,纳税人可能会为增加的1元收入而多缴纳超过八万八千多元。&br&&br&&figure&&img src=&/f12f0cce1ac5c2f75b3f277e12d3ca2e_b.jpg& data-rawheight=&643& data-rawwidth=&9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5& data-original=&/f12f0cce1ac5c2f75b3f277e12d3ca2e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0fb93f3af34eef7a3c2cb21_b.jpg& data-rawheight=&583& data-rawwidth=&9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5& data-original=&/0fb93f3af34eef7a3c2cb21_r.jpg&&&/figure&&br&你问“国家怎么解决”,回答很简单,&b&没有解决&/b&。&br&&br&想解决,很简单。&br&&br&解决之前,先搞清楚一个概念,&b&速算扣除数&/b&。&br&&br&速算扣除数并非税法规定,而是根据税法推算出来的一个方便计算的系数。&br&税法中实际上关于个税的计算这么规定的。&br&&blockquote&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br&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br&1 不超过1500元的 3&br&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10&br&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 20&br&4 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25&br&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30&br&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br&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45&/blockquote&如果某人扣保险后工资10,000,怎么计算呢?&br&10,000=00+2000&br&其中3500免征;1500按3%,征税45元;3000按10%,征300元;2000按20%,征400元。&br&整个算下来征税745元。&br&&br&这么算很麻烦,所以会计们发明了速算扣除数。&br&&br&税率3%对应速算扣除数为0&br&税率10%对应速算扣除数为1500*(10%-3%)+0=105&br&税率20%对应速算扣除数为4500*(20%-10%)+105=555&br&税率35%对应速算扣除数为9000*(25%-20%)+555=1005&br&……&br&依此类推。&br&计算,如果某人扣保险后工资10,000。&br&10,000-3,500=6,500元。&br&6,500介于4,500和9,000之间,使用税率20%,速算扣除数555&br&6,500*20%-555=745&br&&br&从上面的计算方法来看,速算扣除数是超额累进税率计算方法中,根据级次和税率推算出来的。而非可以人为规定的数字。&br&&br&而年终奖的临界点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从2009年起,税务总局规定按照下面的方法计算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2a/1400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税发[2005]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www./n/n/content.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年终奖金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答:个人取得年终奖金应单独按照1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并按照以下办法计算应缴税额:&b&先将雇员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按照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额&/b&。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的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当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以后的余额,按照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在1个纳税年度以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blockquote&&br&这样就导致了年终奖临界点问题&br&18,000元,除以12得1500.00,对应税率3%,速算扣除数0,税金0元;&br&18,001元,除以12得1500.83,对应税率10%,速算扣除数105,税金5=1,695.10;&br&&br&问题就出现在速算扣除数上,&b&105是1500作为3%和10%两种税率的临界点而设置出来的&/b&。&br&&br&强行将其按在18000上,必然导致错误。&br&&br&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能,将速算扣除数扩大12倍就能解决。&br&&br&之前,就有人冒充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宣称,“将速算扣除数扩大12倍”。&br&&br&税总已经辟谣:&br&&a href=&///?target=http%3A////c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人伪造47号公告的声明&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www./n33/n4764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人伪造47号公告的声明&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为什么现行个税法规要留下这么一个漏洞呢?&br&&br&个人理解,税总不鼓励单位和个人采用这种巨额年终奖的薪酬方式,故意留下了这么一个让年终奖实际税负高于月薪实际税负的“漏洞”。&br&&br&个人希望,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未来能像个体工商户那样,按年计算,按月预缴。&br&&br&评论中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7dac0ff22794&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aosj& data-hash=&07dac0ff22794& data-hovercard=&p$b$07dac0ff22794&&@zhaosj&/a&提到月薪临界点。&br&&br&是这样的&br&&br&小明扣保险后月收入6,500。他应该按照如下缴税&br&&br&00+1500&br&其中3500免征;第一个1500按3%,征税45元;第二个1500按10%,征150元。&br&&br&很多中高收入者认为上面两个1500执行不同的税率“很不公平”。&br&&br&我只能说,超额累进税率就是这么设计的,是否公平,大家自己评述吧。&br&&br&更多关于发票与税务的知识,可参阅&a href=&/publications/nacl/& class=&internal&&赵欣的「知乎?盐」自选集:《读懂发票》&/a&。&br&阅读地址:&a href=&///?target=http%3A///dp/B00W54GEU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indle&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ebook/928367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book/8893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多看&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ebook/a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百度阅读&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s%3A///cn/book/du-dong-fa-piao/id%3Fl%3Den%26mt%3D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苹果 iBooks&i class=&icon-external&&&/i&&/a&
更多关于发票与税务的知识,可参阅。 阅读地址: |
下文我所说的临界点问题,就是指在某个点附近,高收入者的税后收入反而会比低收入者的税后收入还要低的问题。 以现…
本答案已收入&a href=&/kqx4& class=&internal&&企业都要缴纳什么税?办国税还是地税? - 各种税务知识 - 知乎专栏&/a&&br&&br&你问:&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公司缴纳哪些税?&/a&&br&我答:根据公司具体的业务和事项,什么税都有可能缴纳(代缴)。&br&&br&目前,我国还在征收的税种有18个,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关税、船舶吨税等。&br&&br&逐个分类,大概地说一下:&br&&br&&b&一、营业收入:增值税或营业税&/b&&br&&br&&strong&增值税和营业税&/strong&是对货物和劳务的生产、流通环节征税,一般来说,一家公司,产生了一笔主营业务收入,要么缴纳增值税,要么缴纳营业税,不会重叠。不过也有特例,但细分之后,还是很清楚的,比如快餐店,堂食要按餐饮服务业缴纳营业税,外卖则按食品销售缴纳增值税。怎么区分呢?&br&&p&截至到2015年年中,可以按照以下区分:&br&&/p&&p&由国税管理的「增值税应税项目」:&/p&&p&● 实体商品和货物(含电力、热力)的生产、加工、修理、批发、零售、租赁;&br&&/p&● 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含铁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服务; 
&p&● 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广播影视等服务;&/p&&p&● 邮政与电信业。&/p&&p&由地税管理的「营业税应税项目」:&br&&/p&&p&● 房地产、建筑安装业:土地、房产及其他不动产的建造、安装、转让、销售、租赁、修缮、装修、装饰;&br&&/p&&p&● 金融保险;&/p&&p&● 文化、体育和娱乐;&/p&&p&● 住宿和餐饮;&/p&&p&● 居民服务、其他服务;&br&&/p&&p&● 教育、培训;&/p&&p&PS:随着营改增的继续,以上项目划分还会继续变化。&/p&++++++++++++++++&br&&p&增值税和营业税也被叫做&strong&主税种。&/strong&每位纳税人在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时,都要登记主营业务范围,根据其业务范围涉及主税种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纳税人分类为「增值税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p&&p&「增值税纳税人」按照规模大小等标准又可以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br&&/p&&p&通常地来说:&/p&&p&「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增值额缴纳增值税,常见税率17%;&/p&&p&「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照销售全额缴纳增值税,常见征收率3%;&/p&&p&「营业税纳税人」按照营业全额缴纳营业税,常见税率5%。&/p&&p&★ 「增值税纳税人」由国税局主管,地税局协管;&br&&/p&&p&★ 「营业税纳税人」由地税局主管,国税局不管;&/p&&p&★ 业务范围同时涉及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纳税人,由国地税共同管理,根据其具体的涉税行为再划分;&br&&/p&&br&&p&PS:主税种与发票的关系源远流长,参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发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用那么多类发票,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 赵欣的回答&/a&&/p&&p&&b&二、特殊商品:消费税、资源税、烟叶税&/b&&/p&&p&从事消费税应税产品的生产、销售的企业需要依法缴纳&b&消费税&/b&。这些产品包括烟、酒和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烟火、成品油、汽车轮胎、小汽车、摩托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涂料、电池等。&/p&★ 消费税向国税局申报缴纳。 
&p&&br&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企业要缴纳&b&资源税&/b&;&br&烟草企业收购烟叶要缴纳&b&烟叶税&/b&。&br&★ 这两项都向地税局申报缴纳。&br&&br&++++++中插++++++&br&&/p&&p&&b&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合称「三税」&/b&,在税收理论上都属于「消费税」或者叫「流转税」。&/p&&p&详见:&a href=&/kqx3& class=&internal&&各种各样的消费税 - 各种税务知识 - 知乎专栏&/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从税收效率上来看,增值税与消费税哪个效率更高? - 赵欣的回答&/a&&br&&/p&++++++插毕++++++&br&&b&三、附加税费: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b&&br&&br&实际缴纳&b&「三税」&/b&的企业,必须同时申报缴纳&b&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b&。其中,在市区的纳税人的税(费)率是实际缴纳「三税」金额的 7%、3%、2%。&br&★ 这一税两费都向地税局申报缴纳(部分地区地税局会委托国税局代征)。&br&&br&&b&四、利润:企业所得税&/b&&br&&br&盈利的企业必须缴纳&b&企业所得税&/b&,名义上的税率是会计利润的25%(实际计算很复杂,还有各种优惠和减免)。&br&一般来说,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随着主税种的归属缴纳。所以:&br&★ 新办的「营业税纳税人」向地税局缴纳企业所得税;&br&★ 新办的「增值税纳税人」向国税局缴纳企业所得税。&br&&br&&b&五、发钱:个人所得税&/b&&br&&br&企业向员工发放工资,向股东发放分红、股息,向临时工发放报酬,向客户赠送奖品等。需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br&★ 向地税局申报缴纳。&br&参见:&a href=&/kqx2& class=&internal&&各种个人所得税速算表 - 各种税务知识 - 知乎专栏&/a&&br&&br&&b&六、房地产: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b&&br&&ol&&li&企业使用自有房屋进行生产经营,或者无租使用免税单位的房屋,以及对外出租房屋,需要缴纳房产税;&br&&/li&&li&企业使用了城镇的土地,需要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br&&/li&&li&企业因非农原因使用了农村的耕地,需要缴纳耕地占用税;&br&&/li&&li&企业销售房地产,其中土地价格增值了的,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br&&/li&&li&企业购买了房产土地,需要缴纳契税。&/li&&/ol&★ 这五项都向地税局申报缴纳。参见:&a href=&/kqx4& class=&internal&&个人税务回答选——房地产篇 - 各种税务知识 - 知乎专栏&/a&&br&&br&&b&七、证鉴:印花税&/b&&br&企业书立凭证和合同要缴纳印花税。&br&★ 向地税局申报缴纳。&br&&br&&b&八、车船:车船税、车购税&/b&&br&使用车辆和船只,企业一般要缴纳车船税。&br&★ 向地税局申报缴纳(一般和交强险同步扣缴)。&br&购买车辆,要缴纳车辆购置税。&br&★ 向国税局申报缴纳。&br&&br&&b&九、国际贸易:关税、船舶吨税、增值税(进出口)、消费&/b&&b&税(进出口)&/b&&br&&br&企业从事进出口行为,要向★ 海关缴纳&b&关税&/b&;&br&企业从事进出口行为,要向★ 海关缴纳进出口&b&增值税&/b&和&b&消费税&/b&(国税委托海关代征);&br&企业从事国际船运要向★ 海关缴纳船舶吨税。&br&&br&&p&以上。&/p&&br&以上。
本答案已收入 你问: 我答:根据公司具体的业务和事项,什么税都有可能缴纳(代缴)。 目前,我国还在征收的税种有18个,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
在大加州共和国,美国第一装逼州,什么都贵,税也贵,有联邦税州税,还有10%消费税...&br&比如年薪10w的单身狗,到手6万多左右,基本上都是比腰斩多一点。毕竟有那么多有手有脚四肢健全的弱势群体要养,毕竟要花半年时间修一号公路断桥,毕竟施工的时候只有一个工人在干活,周围要有四个工人对着四个方向举着施工请注意安全的牌子。
在大加州共和国,美国第一装逼州,什么都贵,税也贵,有联邦税州税,还有10%消费税... 比如年薪10w的单身狗,到手6万多左右,基本上都是比腰斩多一点。毕竟有那么多有手有脚四肢健全的弱势群体要养,毕竟要花半年时间修一号公路断桥,毕竟施工的时候只有一…
&p&要买国外商品的朋友们看过来  ̄ω ̄
干货总结在下面? &/p&&br&&p&新政策坑得更多的就是国内这些跨境电商公司了吧。说好的保税区呢?说好的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呢?&/p&&br&&p&被坑了的跨境电商们内心OS: 也真是日了狗了。心里苦不说,明面上还要支持新规,赞美这是对行业的规范。宝宝心里苦啊!心里一定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p&&br&&figure&&img src=&/15dbecd742e800bc7c32c2f_b.jpg&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figure&&br&---&br&&br&&p&对于这个政策,想吐槽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总的给我的感觉就是:&/p&&br&&p&大家生活在一个院子里,四面高墙,院门紧锁。大家只能吃院内自产的劣势食品,除了难吃不说,安全还没有保障,三天两头拉肚子。&/p&&br&&p&院子外有美味又安全的食物,可以通过院门进来,但要被院门看守收一大笔过门费,这样价格就一下子太高了,大家都消费不起。&/p&&br&&p&有一天,大家发现门上有个洞,可以通过院外的朋友把好的食物从洞里送过来。&/p&&br&&p&看守大门的人,一开始比较大度,还弄了个「保税区」,进来的食物可以先存放着。这下,院子里的人终于不用吃劣质食品了。&/p&&br&&p&可惜好景不长,看守突然又变卦了:咱们要规范管理啊!食物可以从洞里进来,但是一定要提高税费。&/p&&br&&p&院子里的人,在吃到了院子外美味又安全的食物后,再也不愿吃院内自产的劣质食品了。怎么办?只要勒紧裤腰带多交钱呗。&/p&&br&---&br&&br&&p&下图就是守大门的新规定:&/p&&br&&figure&&img src=&/f9d9e993c0f85ad97d4ef_b.jpg&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f9d9e993c0f85ad97d4ef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2aaf1b2c31b94dbcc778202_b.jpg& data-rawwidth=&539&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9& data-original=&/2aaf1b2c31b94dbcc778202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22f3580eebd87ed2ba20_b.jpg&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5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22f3580eebd87ed2ba20_r.jpg&&&/figure&&br&&br&&p&税改之前,大多数物品的税率都在 10%,且有 50 元的免征税额。换言之,如果买的东西在 500 元以下,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交什么税的。&/p&&br&&br&&br&&p&-&/p&&br&&p&去年,我家亲戚刚生小孩儿,我就给他推荐了很多app,什么考拉啦、蜜芽啦、天猫国际和洋码头,这些都可以买到很多国外的东西,他就常买。税改前,一包尿不湿 120 元,按税率10%来算,只有 12 块的税,因为可以 50 元以内免税,所以基本上都是不需要付出额外成本的。&/p&&br&&p&对于我亲戚家那样的工薪阶层家庭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可以在有限的预算内,让宝宝使用有保障的母婴用品。&/p&&br&&p&而税改之后,他再买一包尿不湿,基本算下来是11.9%的税,一共需要交多少钱的税呢?&/p&&br&&p&答案是 120*11.9%=14.28 元的税。要知道积少成多,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成本,而以前这是不需要交税的。&/p&&br&&p&那么,这些家长们会因为要交更多的税而放弃海淘吗?&/p&&br&&p&答案是他们不会也不敢。三聚氰胺事件后,大家对国内的母婴用品质量完全消失了信任——国内的品牌应该是有好货的,但是那些家长们不敢用自己小孩的安全去试。&/p&&br&&p&---&/p&&br&&p&除了新妈妈和宝宝们以外,女生们也受影响颇多。&/p&&br&&p&前两天不是有个热门视频话题嘛,就是女生们让男朋友认自己的护肤品和化妆,并猜猜值多少钱。&/p&&br&&p&面对一堆瓶瓶罐罐,很多视频里的男生猜的价格都是三四十元,但实际的价格都是几百上千元。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女生在护肤品和化妆品上的投入真的很大,我身边的女性朋友,哪怕工资再低,都不会在护肤品上省钱。&/p&&br&&p&哪个出国玩的女生,不在行程单上规划买好多护肤品、化妆品背回国呢?但大多数上班族,一年也就出国玩一次吧。多数护肤品和化妆品,还是要靠海淘啊。&/p&&br&&p&我们拿防晒霜来举例。&/p&&br&&p&一只一百元的防晒霜,税改前不到起征税点,所以不需要交税。现在需要交 100*( 17%*70% 增值税+ 21% 消费税)=32.9 元。一下子多出了三成的费用,海淘护肤品化妆品的价格优势就这样消失了。&/p&&br&&p&---&/p&&br&&p&如果你要说:这些都是小钱啊。&b&那我再带你看一个多交很多税的例子。&/b&&/p&&br&&p&情侣谈婚论嫁时,相互送些珠宝、手表是免不了的,最少也要买个结婚戒指吧。按一对婚戒2.5万来算,税改前交 00 元的税就可以了。税改之后需要交多少钱呢?&/p&&br&&p&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加在一起是 65%,税费也就是 250元。比之前足足多了一倍多,需要多交八千多元。&/p&&br&&p&---&/p&&br&&p&最后再说一下题主问的 2000 元的限额,真的不够用啊!&/p&&br&&p&除了小件的奶粉、护肤品等确实存在很多不超过 2000 元的,难道你不买别的东西吗?数码电子产品、包包、手表、饰品这些,一个就很难不超过 2000 元吧?&/p&&br&&p&最起码,现在国内空气这么差,你还得买个空气净化器吧,妥妥的 2000+。难不成最后还得先和卖东西的人商量一下,把零件都拆开,分包裹运给我,每个包裹价格控制在人民币 2000 以下,回头我自己组装起来么。很明显,这对于单个商品价格超过 2000 的,就是不合理啊。&/p&&br&&p&当然了,这政策也没说超过 2000 元限额的东西不能买,但要怎么买呢?&/p&&br&&p&一是多交税!几乎要多了一倍出来,这样还不如直接在国内专柜买呢,反正都是一样的贵。&/p&&br&&p&二是还要按什么一般贸易的方式,这是什么鬼,看都看不懂,意思是要去弄一堆手续吗,那我怎么买。&/p&&br&&p&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跨境电商给我们带来太大的方便了。知乎上的主流——北上广深的白领们精通各种海淘渠道,但大多数中国民众对于海淘是没有那么精通的,跨境电商帮了他们很大忙。&/p&&br&&p&而且就算是像我这样熟悉各种海淘方式的人,也喜欢在跨境电商买,又快又便宜。以后就很难享受这样的优惠了。现在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还是继续找人肉吧,买到假货也只能自己认了。&/p&&br&&p&反过来看,也许这个规定就是不想让你们再去海淘了呗,多买点国产的,支持国货嘛,但是要老百姓用自己的消费安全帮国家扛起经济发展的重担?这真有点儿说不过去。&/p&&br&&p&其实,有钱的依然可以任性出国随便买,苦的是我们这些没多少钱又想消费好商品的普通民众。&/p&&br&&p&就好比前面的那个例子,想让院子里的人吃院内的食物,一味调高外来食物的过门费是没有用的,大家不想吃院内的劣质食品,宁愿多花钱也要继续维护自己的食品安全。&b&真正有用的方法是提高院内食物的安全与美味,大家自然愿意去吃。&/b&&/p&&br&&br&&p&觉得有用可以收藏。当然也不要忘记点赞哦。 ̄ω ̄&/p&
要买国外商品的朋友们看过来  ̄ω ̄ 干货总结在下面? 新政策坑得更多的就是国内这些跨境电商公司了吧。说好的保税区呢?说好的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呢? 被坑了的跨境电商们内心OS: 也真是日了狗了。心里苦不说,明面上还要支持新规,赞美这是对行业的规…
年薪固定,在月工资和年终奖分配得当,可以使全年交纳个税达到最低。因为年终奖可以适用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式,但是每年只能适用一次,所以,要想个税最低,发奖金一定要一年只发一次,不要分好几次发放。&br&&br&为简化分析,仅考虑每月的免征额3500,不考虑每月可以税前扣除的社保公积金,或者说固定年薪总额是扣除全年社保公积金等允许扣除的费用以后的金额。&br&&br&如何分配使个税最低呢?&br&&br&&u&月工资适用超额累进税率,所以月工资越平均,所交个税最低。&/u&&br&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式下,奖金可以除以12以后使用低税率,且每年只能使用一次,所以&u&一年发放一次奖金&/u&,因此工资和奖金最基本的发放方式是:&br&&br&&blockquote&&b&年薪总额=月工资*12+全年一次性奖金。&/b&&/blockquote&&br&保证奖金的个税降低效应最大化就可以保证全年的个税最低。根据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分界点,乘以12就是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不同税率的分界点,&br&&br&&blockquote&00&br&00&br&000&br&000&br&000&br&000&/blockquote&&br&在这些分界点上,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税降低效应最大,所以最优分配方案下的年终奖只能是以上的几个金额。年薪固定的情况下,分别根据以上几个年终奖的金额,得出月工资的金额,然后试算各种分配方式的全年应纳个税总额,个税总额最低的那个就是最优分配方案。&br&&br&如果年薪总额为30万,通过测算几个临界点,可以看出最优方案是发放一次奖金54000元,每月发放20500元,最低应交个税44235元。&br&&figure&&img src=&/ee733e69c_b.jpg& data-rawwidth=&730& data-rawheight=&2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ee733e69c_r.jpg&&&/figure&&br&如果年薪总额为100万元,测算得出,最优方案是全年一次性奖金42万,每月工资48333.33,全年交个税232335元。&br&&figure&&img src=&/b100d1ef2c4072eac8ff3_b.jpg& data-rawwidth=&734&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4& data-original=&/b100d1ef2c4072eac8ff3_r.jpg&&&/figure&&br&下表统计了年薪从15万到100万的最优方案,需要的可以直接套用:&br&&figure&&img src=&/bc38dbe55ecb3fbb0e1b8f_b.jpg& data-rawwidth=&521&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1& data-original=&/bc38dbe55ecb3fbb0e1b8f_r.jpg&&&/figure&&br&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固定年薪总额的上升,适用的全年一次性奖金也阶段性的升高,那么我们只要知道了在各个年薪区间上,所对应的不同的奖金,我们能更简单的找出最优方案,见下表:&br&&figure&&img src=&/29c294afbe1bedb2cdeaa390_b.jpg& data-rawwidth=&449& data-rawheight=&1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9& data-original=&/29c294afbe1bedb2cdeaa390_r.jpg&&&/figure&&br&&p&根据此表,给出任意一个年薪总额,我们就可以轻易的找到最优的奖金发放金额,通过年薪总额减去奖金再除以12就可以轻易得出每月工资发放额度。&/p&&br&&p&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发放工资和奖金是可以立竿见影的达到降低税负的效果,但提前是我们可以决定单位如何发放工资,可惜大部分人没有这个选择权。&/p&
年薪固定,在月工资和年终奖分配得当,可以使全年交纳个税达到最低。因为年终奖可以适用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式,但是每年只能适用一次,所以,要想个税最低,发奖金一定要一年只发一次,不要分好几次发放。 为简化分析,仅考虑每月的免征额3500,不考虑每…
&p&谢邀,首先纠正部分答主的两个误区:&/p&&p&1、中国的香烟赋税确实挺高,但题主强调“国内”有点奇怪——&b&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香烟赋税就不算重了,还因为税负过低,多次被WHO(世界卫生组织)敦促提高烟草税&/b&:&/p&&p&本段数据引用自@肾宝 的答案:&/p&&blockquote&《2015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香烟的加权平均税率(大概就是买一包烟,里面多少钱实际上是税),低收入国家为45.8%,中等收入国家为55.1%,高收入国家为64.8%。这一点先明确。我们中国在这个报告里的数字是多少呢?只有44.43%。&/blockquote&&p&很多朋友觉得这个数据低了,其实这是WHO统计口径的问题。按照全口径计算的话,我国的烟草税负大概59%,但还是低于62.5%的国际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几个发达国家。 &/p&&p&以下为WHO敦促中国提税的资料:&/p&&blockquote&&b&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提出建议,中国应将烟草税提高至卷烟零售价格的70%,以减少吸烟人数。 &/b&
“通过征税来提高烟草价格的做法已被证明是阻止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吸烟的最有效办法之一”,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博士表示。
烟草使用是世界上可预防的主要死因之一。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与烟草有关的癌症、心脏病、脑卒中、慢性肺病(如肺气肿);这些疾病加上糖尿病,已成为中国的首要死因。平均每周十人中有七人报告暴露于二手烟;十人中有六人会看到工作场所有人吸烟。
能轻易得到卷烟是中国年轻男性吸烟者占很高比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卫生部的数据表明,在中国约3.5亿吸烟者中,有5000万是年轻人。全球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的男性中吸烟率为52.9%,人们对烟草使用相关健康风险的了解极其有限。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烟草产品价格偏低。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卷烟价格是中国的两倍;马来西亚和韩国的平均花费约为2.5美元。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花费更高;日本为5美元;(中国)香港为6美元;新加坡为9美元;澳大利亚最近通过立法,将每包30只的卷烟价格增至19美元。世卫组织主张烟草消费税至少要占零售价格的70%,而在中国销量最大的烟草品牌的价格中,消费税占26%,低于中国常被归入的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中的印度(27%)、南非(40%),更大大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blockquote&&p&2、由于税负相对不高,加上政策限制,中国香烟的价格相比国际上其他国家低得多。楼上也有答主提到,同样一包万宝路,在国外的价格是国内的近3倍。在法国,烟草税负超过70%,导致法国人想抽烟不得不去欧盟其他国家买,或者直接抽走私烟/电子烟。2009年知名的《关于调整烟产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里面甚至规定“&b&消费税政策调整后卷烟批发价格不提高,增加税收部分由烟草行业自身消化&/b&”。也就是说,2009年那次改革,只提高了烟草企业的税负,却没有提高烟草的价格,国家纯粹是从烟草企业那里挖了一块税,消费者却没有承担负担。直到2015年,国家才再一次调整了一些烟草税的税率,但幅度也不大。&/p&&br&&p&下面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国家要征收这么高的烟草税:&/p&&p&&b&目标一、组织财政收入的需要&/b&&/p&&p&这块其实大家没必要藏着掖着,国家收税目的必然包括组织收入,这个无可厚非。2016年数据还没出来,&b& 2015年中国烟草行业实现税利11436亿元,而当年的全国财政总收入才15万亿元,2015年中国国防支出8868.98亿&/b&。&/p&&p&中国有个流行的说法,“军费是烟民供出来的”,意思就是烟草税比军费还高。实际上2015年烟草行业利税哪怕全供给到军费后,也还能结余2500多亿,这数字是非常可观的。烟草行业的利税贡献,比大家脑海中的支柱行业银行、钢厂、汽车公司、银行、房地产都要大得多,在许多省份烟草行业才是真正的支柱产业。&/p&&p&&b&目标二、提升国民健康,引导消费转向&/b&&/p&&p&这块@&b&&a href=&/people/mai-tuo-shen& class=&internal&&麦托什&/a&&/b& 说得很清楚了,这里补充一些细节。烟草税的提升对于老烟民来说其实是没什么影响力的,哪怕烟价上涨,他们牺牲其他生活品质也会保证抽烟;即便贵的烟抽不起,他们也会改抽便宜的,甚至像法国人那样抽走私烟和电子烟(法国人一年购买一百多亿欧元走私烟)。&/p&&p&但香烟价格的提高,对于学生等年轻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如果提高了烟价,那就有可能会让本来想尝试的学生群体无力负担,从而源头上减少成瘾。&/p&&blockquote&WHO在《烟草框架公约》中将烟草价格和税收策略作为控制烟草需求的单独一个方面,而将其他众多控烟手段归为控制烟草需求的另一方面,可见烟税(价)策略在控烟工作中的重要性。
1.1 吸烟行为的外部效应。经济学上的外部效应理论指的是商品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对其他人或组织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吸烟者因为吸烟行为对自身造成的健康危害,很明显应由吸烟者本身来承担;然而吸烟者并不知道他/她在吸烟时,也给他人及整个社会带来附带的成本。因而吸烟行为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它是一种能产生大量外部成本的消费行为。正因为吸烟行为的外部性,从公平的角度而言,吸烟者除了承担其自身吸烟所耗的成本,也需要承担其吸烟所产生的外部成本,承担的方式也通过政府征收重税来获得。
1.2 烟草市场天生的缺陷。烟草市场并不像其他市场那样通过资源配置达到自动调配,烟草市场有几个与生俱来的信息失灵:消费者对于吸烟健康危险性的信息失灵,对于烟草成瘾性的信息失灵。信息不完整和不被理解或充分理解,以及烟草健康结局的滞后和烟草成瘾性容易被低估,这几个原因都是导致烟草市场信息失灵的原因。基于烟草市场的几个信息失灵,政府不能放任烟草市场自身进行资源的调配,他们需要采用一些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规范整个烟草行业市场。其中征收烟税便是一个重要手段。&/blockquote&&p&再引用一篇论文,数据有些久了,仅供参考:&/p&&figure&&img src=&/v2-fad272f567fe88877adf14_b.pn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7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v2-fad272f567fe88877adf14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v2-5e5fe3ceabcd6c303d5dbc86_b.png& data-rawwidth=&826& data-rawheight=&4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v2-5e5fe3ceabcd6c303d5dbc86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v2-45ccc040e38_b.png& data-rawwidth=&826& data-rawheight=&7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v2-45ccc040e38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v2-09c6964fea143edc03b1e67efbe55273_b.png& data-rawwidth=&820& data-rawheight=&8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0& data-original=&/v2-09c6964fea143edc03b1e67efbe55273_r.png&&&/figure&&p&结论见文字部分。&/p&&p&&b&当然坦白说,当前上述两个目标之间具有一定的冲突性&/b&:&b&如果想要组织收入稳定,那就不能提升太多烟草税,否则会带来市场萎缩,从而导致税基下降,甚至会带来社会震荡(烟草提供直接就业数百万,间接过千万);但如果想要保障国民健康,对烟草税的提升幅度就不能太小,必须下重手惩治烟民,否则就是小打小闹&/b&。&/p&&p&每个国家烟草税的具体税率,就是找寻这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后的平衡点。对于中国来说,早期烟草税主要是目标一,现在逐渐转型到了目标二。为了国民健康,也为了减少抽烟引发的社会健康成本问题,国内香烟赋税未来只会更重,而不会变轻。当然,由于烟草专卖局的特殊性质,这种转型估计要很久。&/p&&p&相关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评价烟草专卖局副局长说「在烟盒上印烂肺图标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 - 夏惟桐的回答 - 知乎&/a&&/p&
谢邀,首先纠正部分答主的两个误区:1、中国的香烟赋税确实挺高,但题主强调“国内”有点奇怪——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香烟赋税就不算重了,还因为税负过低,多次被WHO(世界卫生组织)敦促提高烟草税:本段数据引用自@肾宝 的答案:《2015年全球烟草流行…
不知道题主问这个用意是什么23333&br&我跟一个开票伙计合作很多年了。知道一点点内幕。我就讲一些我能讲的。&br&1.如果你问的是那种网上卖票的,基本没有公司,都是个人。&br&&br&2.操作模式?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寻找有需求的客户,就像你经常能收到的垃圾短信那样。&br&然后商量好怎么付款之类的。&br&&br&3.克隆票没什么成本,真票成本比较高。&br&&br&4.这个问题好像没有意义。&br&&br&克隆票还是大家开的比较多的,就是票号代码真的,但其实是假票。&br&近两年出现了真票。但是点数比较高。&br&&br&&br&&br&另外如果题主我听你的意思想入行,我劝你回头是岸。&br&----------------------------------------------------
不知道题主问这个用意是什么23333 我跟一个开票伙计合作很多年了。知道一点点内幕。我就讲一些我能讲的。 1.如果你问的是那种网上卖票的,基本没有公司,都是个人。 2.操作模式?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寻找有需求的客户,就像你经常能收到的垃圾短信那样。 然后…
这是个好长的问题,喝口水先!!&br&以天朝为例,会计的记账方式和税务局认可的利润表科目记录方式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这个差异就会导致:&br&1. 有些费用公司账面记录了,但是税务局并不承认,导致公司无法税前抵扣,这种情况叫做永久性差异(permanent differences)&br&2. 有些费用公司账面记录了,但是税务局认为这个事实当期并没发生,所以当期没办法抵扣,等到你实际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才让你抵扣,这种情况叫做暂时性差异(temporary differences)&br&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面,第一种是不会产生递延税项的(因为税务局到死都不会让你抵扣这部分费用的),第二种由于费用确认在不同的会计年度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才会产生递延税项。&br&&br&至于是DTA还是DTL,接下来继续:&br&1. DTA:如果有费用当期发生,税局当期不认,非要你以后认,这种情况下表示税局给了你一个以后抵扣费用的权利,相应的未来缴纳的所得税款就会降低,所以恭喜你,可以确认一笔DTA啦,比较常见的会产生DTA的项目有:当期确认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这笔坏账实际还没发生,可能只是根据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要求确认),当期确认的存货跌价准备(与AR provision同理),超过税务局规定确认的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用于未来期间抵扣的累计亏损额等等&br&2. DTL:DTL的情况就刚好与DTA相反了,税局当期让你抵扣的费用超出了会计账面记录的费用,这种情况下未来你要把这部分超额抵扣的费用吐出来,相应的未来缴纳的所得税款就会增加,这个时候就得确认DTL啦,比较常见的是:当期税局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超出了会计账面记录的折旧金额(其他暂时没想到)。&br&&br&我觉得天朝税局的总的原则是晚交不如早交,所以DTA出镜的机会远大于DTL啦。
这是个好长的问题,喝口水先!! 以天朝为例,会计的记账方式和税务局认可的利润表科目记录方式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这个差异就会导致: 1. 有些费用公司账面记录了,但是税务局并不承认,导致公司无法税前抵扣,这种情况叫做永久性差异(permanent differe…
谢谢邀请,更新完毕。&br&我国看得见的税是单独从工资里扣的个人所得税,间接税没有明码标出。但是,天朝没有物业税,遗产税。税法是采用的执行制。&br&&br&美国各项税分的很清楚。消费税直接打在价格里。工资里面有联邦税,州有州税,但是在最后年终的个人报税中可以将已经交过的州税和消费税抵税。&br&&br&总的来说,美国的税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税负重,名目繁多,税法复杂,审计权重大,中产阶级是税法的主要输家,CPA的话语权”尤其是审计阶段非常特殊,举个例子,某个人由于找了个加州二把刀CPA,结400w收入,大半交了税,而很多名目实际上可以操作。这也侧面说明,美国税负很重,且猫腻多。&br&&br&详细来看看&br&&br&所以天朝和美国的主要区别在于:&br&1,我国税法去采用执行制,而美国采用申报制。这两个除了报税程序不同,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认定阶段的不同。你在中国置办一份资产,资产的性质就在购买阶段就已经认定完成了,这份资产依据何种税法,何种交易规则在此时可以直接启用,除非你转移或者处分这份资产,这份资产的定性就完成了。公平公正公开,童叟无欺。&br&&br&而美国本来应该如此,但是它将两个过程给独立了出来,一个是审计过程,一个是申报过程。所以资产的认定依据来自审计过程,认定结果取决于申报过程。那么有什么区别呢。&br&(1)最直接的区别就是美国税名目会变的特别多,而且税收的协议对象非常繁杂,税收必然是比天朝重得多的,尤其是个人税高出中国不少。而因为存在审计阶段,美国的税法会相当严格,对于普通阶层来说,美国的税是基本跑不掉的,而且为了保证这种严格,不惜动用国家机器来保证,这也出现税警这种奇葩产物。当然资本主义地本质是维护利益集团的,貌似“公平,严格”的苛捐杂税,也不过是对付老百姓罢了。。这个我在后面会讲。&br&&br&(2)天朝的隐含税的比例会比较高,因为征收的对象不同,最后买单的消费者并非税收协议的对象。而美国直接税率会比例很高,大量的税费价格会直接打在账单里面,否则审计过程就没有依据。&br&(3)执行制的税法下,征收对象非常明确,故而税制统一,税费管理,也由中央政府和地方一级政府统筹,税费的花费途径相对灵活。&br&
而申报制的税法下,税费项目复杂,而且税费的目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对于税收的统筹能力很薄弱。&br&(4)执行制下的税收无论从认定都非常公平公开,而申报制的可操作余地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遗产税如果征收的话,在天朝富人们除了转移资产以外基本上是交定了。而在申报制国家,对富人来说,(仅仅是对于富人,中产阶级屌丝们就等着被IRS扒皮吧,美国这种连死人都不放过的国家,绝对是体制问题,恩恩)这完全逃得掉,比如我想个办法把这份资产定性为馈赠。&br&&br&2,我国税法是严格的"累进税制",穷人少交,中产适当,富人多交。无论从社会公平还是社会流动性的角度都是非常合理的。&br&&br&而美国不是,美国的整体情况是穷人和富人交的税比较少,比如奥巴马一家在2011年的税率是%20.56,罗姆尼家2011年年收入2000多W美刀,应付税款340W,实际税率才15%!!而一个中产的税起码三分之一起跳,所以美国是中产阶级承担大部分赋税,穷人和富人少交。&br&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简单,美国是高税收,低福利国家,唯一的福利都补贴给了低收入家庭,而作为小政府体制,钱怎么来呢?美国设计了一种方式,第一部分是累计税率,第二部分是鼓励对低收入群体的慈善,鼓励的方式就是减税或者补贴。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中产阶级大部分收入只能靠那点可怜巴巴的工资,必须百分百去承担累积税率,中产阶级很少用余钱去投资,最多买买股票,唯一地资产基本上就是房产,而美国只有商业地产和高端住宅有可观的收益,中产基本没有方式来变现一些东西,从而基本上就是死工资。而拥有大量可以变现,转换的流动资产的富人则不一样,可以利用IRS对于慈善的鼓励,或者是对于资金向下流动的鼓励,(因为这样政府可以推卸福利补贴的责任)获得大量补贴。且请得起专业的审计队伍来做账,合法避开一些税务。这就造成了美国富人的税率偏低,而低收入群体生活紧迫,也不好收税。所以,拥有大数量人数的中产阶级不得不承担起独自养活美国的责任,故而让累积税率成了笑话。大致形成,中产重税,两端轻税的位面。&br&&br&3,我国的税法执行是法典式执行,税法清晰,一般的个人或者小企业税率是没有操作余地的,执行严格且合理,所以我国税制非常透明公平,但这也造成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税项太重,因为相冲的税项没有相抵政策,而企业所有者的个人税率相反轻了,显得有些失调。。。&br&&br&而美国有大量乱七八糟的减免政策和退税政策,和同税互换,相抵IRS搞了大量的猫腻出来,&br&最简单的就是尽量把帐做成资产增值税,这样很多操作也就是富人合法逃税的的猫腻所在。说句不好听的话,美国地税法是偏向富人的。中产阶级作为主体,却完全享受不到任何一点福利和税率减免。&br&&br&4,我国税法来自整个决策层的立法政策研究,非常严格统一,而美国的税法大致是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的游说公司通过游说制度增补或确定。所以美国的税法有不确定性,而且因为利益集团争斗,会有互斥性,比如在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出台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这个法案出台,主要是因为08年的次贷危机。主要规定是,无法偿还房贷的房主,被迫拍卖房子之后,所得收入免税,并且被债主所免除债务部分也免入税。那么意思是说银行在债务回收不稳定的情况下,不想让债务人完蛋,而还不起债。但是呢?呵呵,IRS半路就杀出来,搞了个临时政策叉银行一刀,并且要把你榨干,他们告诉你,银行减免的部分费用算作收益,所以要再交个税哟,亲。神马?你说你破产了,没关系,你还是得交,我们这里有50年还款计划,慢慢还哟,我看好你。。。&br&&br&这里介绍一下美国的代理人阶层,也就是游说集团:&br&在税法的范畴里:&br&首先需要一个统筹层面,也就是职业说客或者游说家,一般挂的title是企业头衔。&br&执行层面:&br&一是律师,二是会计师。&br&税法年年变,普通人才难以掌握。业内话来说,就是税法越难越好,越看不懂。&br&作为代理人阶层,才有差价可以赚。这也是美国这个小政府体制最大的问题,就是“渠道代价”。&br&很多税费减免里面都包含了律师费和会计师费,这就是在变相鼓励扩大审计阶段的权重。这便是一类游说成果。&br&&br&5,中国的税法改革是政策的一部分,而美国税法改革往往是一种解决方案。&br&每次我国有重大的正在政策变动,和发展计划变动,都会调动税法改革来对于整个政策的执行层面。简单例子就是比如要主导发展某个新型行业,那么就对这个产业的税率做出减免。或者要发展一个港口,直接可以对这个港口的相关产业做出免税政策。&br&&br&而美国的税制改革算是利益集团地一次新的妥协,比如某次旁氏骗局闹得沸沸扬扬,IRS对于损失严重的人士,就采取了,用损失抵某些税款的补偿措施。当然,这也是游说之后的妥协。&br&&br&6,我国的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是分开的,是两组体系,而美国将很多税收减免当作福利政策来运营,比如最近2012年的福利改革里面,就提到了中低产减税政策。这个我多说几句,很多人会疑惑,我们也有减免税政策啊,这不也是福利嘛。。但是要知道这并非是减税与否的问题,而是我国的税制政策和福利政策在制定上区别很明显。而这点也正是我在说其他答案很多不靠谱的所在,比如有些人将这类政策解读为对于穷人的福利,或者说,美国税收在保护穷人。,这简直是扯淡,要知道奥巴马的减税活动无非是在讨好日益增加且活动力惊人的中下层选民罢了,或者更直接一点说,美国在推卸政府本身应该承担的福利责任,这也是美国低福利的缘由之一。而这一切开支全部都要转嫁到中产阶级身上,富人可以通过补偿机制进行避税。其次,通过税率并不能真正分配财富比例,因为转嫁的大部分税并非资产持有阶段,而是流通阶段,而且资产持有量最大的top%1却负担很小,所以此举即非分配财富,也非促进社会流通。无非是让大部分政治话语权较少的中产阶级替全美国买单而已。而为什么其算不上福利呢?福利的本质不仅仅是补偿,而且是产出,也就是转换为福利产品,而美国所有类似的福利政策本质上很难说是福利,根本上是国家调控社会负担来转移阶级矛盾罢了。&br&&br&&br&&br&下面特别补充一下,富人怎么逃税的。&br&1.Meal and Entertainment&br&很早以前,商务开支是100%可以抵税的。故而商业精英们都带一堆基友,妹子出去乱玩,各种夜店啊,欧洲奢华度假啊。然后在IRS那里签一张商务支出的单。说是商务谈生意,估计都到床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