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国际环境最值得关注注的方面有哪些

导读:二、战略环境,(一)战略环境的基本概念,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客观情况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战略环境是动态的,(二)战略环境研究的内容,1.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由于国际战略二、战略环境 (一)战略环境的基本概念 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特别是战争和和平的总的态势。战略环境是动态的,它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战略环境研究的内容 1.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各方力量消长,利益得失、对抗与妥协、分化与组合、多助与寡助,在战争中的进与退、攻与守、胜与负、强与弱、优势与劣势等方面的总状况和总趋势。 由于国际战略环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安危与兴衰,影响着一个国家军事斗争的对象、性质、目标、敌友关系及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的基本方向,因此,在制定一个国家的战略时首先必须考察和关注国际战略环境这一外部环境和条件。 国际战略环境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反映了世界总进程中的矛盾领域和斗争状况,是整个世界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总标志,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也不是国际社会一时一事的情节或短时期的形势变化,因而,它是世界性、阶段性的特点。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有助于战略指导者从宏观上把握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总的发展趋势,从而对国际战略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战略指导的重大失误。 (2)世界战略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其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战略全局具有中国重大的影响而又相对稳定的力量结构。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际的力量对比、利益矛盾和需求,以及基本的战略关系。全面分析与研究世界战略格局,有助于从总体上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在世界全局中的地位,以及战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和需求,有助于对世界形势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做出基本的估计。 (3)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战略利益和政策的异同,既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盟友。各国的战略动向,既互为条件、相互存储,又相互影响和制约。一些实力较强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所推行的战略,对其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和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战略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一定时期内各主要国家的战略及发展趋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重要部分。了解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有助于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上具体研究国际战略环境,进而对世界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 (4)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战争与和平问题始终是国际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在国际战略环境中最引人注目,也是世界各国研究和制定军事战略最为关注的中心。 (5)周边安全形势。周边安全形势是指周边国家直接、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其中,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以及部署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是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2.国内战略环境 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策划、指导军事斗争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它反映了国家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的可能条件与制约因素,决定着战略的基本性质与方向,是制定战略的依据。 国内战略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其中国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综合国力状况对国内战略环境具有最直接的影响。 (1)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幅员、人口、资源、地形、气候及行政区划、交通、要地等状况。这些地理要素与军事斗争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军事力量生存、活动的空间条件。军队的集结、机动、作战、训练、后勤补给等一切军事活动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地理环境不仅是制定战略的重要客观依据,而且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加强对地理环境的研究与认识,是促使战略环境知道符合客观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 (2)政治环境。国内政治环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基本国策,以及国内政治安全形势两个方面对战略影响最大。 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基本国策是国内政治环境的本质和核心,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策划与指导骑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确定军事斗争目的、性质、任务、基本方针、政策和战略指导原则的政治依据,也是保证战略得以贯彻实施的政治基础;国内政治安全形势,包括一定时期内国内的阶级、民族、宗教、政治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状况以及对政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其中,敌对势力分裂、颠覆国家和发生武装冲突或国内战争的情况,是直接影响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因素,是策划和指导军事斗争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3)综合国力状况。综合国力状况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实力和潜力的总和。包括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科技和生产能力、社会保障与服务能力以及组织动员能力等。综合国力是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军事理论、作战方法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 三、战略环境与战略 (一)战略环境与战略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指导的关系 战略环境是独立于战略指导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战略则是军事斗争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主观活动。战略受一定战略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战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正确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战略的先决条件 战略环境是影响战略的客观因素,战略指导者只有了解它、熟悉它,并且认识其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敌我行动的影响,才有可能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实际上,制定战略的过程就是战略指导者对战略环境的认识和分析的过程。对战略环境的认识与分析得越客观、越准确,所制定的战略也就越符合实际,越有成功的把握。 (三)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 战略作为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不论其正确与否,均对维持或改变战略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正确的战略可以改变险恶、不利的战争环境,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相反,错误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则会使环境恶化或使困境加剧,导致斗争严重受挫,甚至赵志全局的失败。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一、 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概念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互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 国际战略格局作为国际斗争的直接产物和国际战略运用的必然结果,其构成要素是国际战略力量。国际战略力量由多种力量要素构成:一是政治力量,主要有政治稳定力、政治组织(协调)力、政治影响(号召)力;二是经济力量,主要有生产力、经济开发力、经济资源配置(利用)力及其储备力等;三是军事力量,主要有常备军力、后备军力、战争动员力的等;四是科技力量,主要有科技发展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力、科技创造发明力等;五是社会文化力量,主要有社会凝聚力、社会文明影响力、历史传统继承和发扬力等。国家力量或国家集团力量的这些要素,虽然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但只要各个要素构成整体,充分发挥综合影响力,就能真正构成国际战略力量,并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应有的影响。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本质是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因此,国际战略格局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关系。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在于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的相互对比的结果。尤其是大国实力、地位的变化,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影响力对比都是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因此,在考察各种战略力量时,不仅要考察它们本身所具有的实力地位,而且要考察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战略判断。
(三)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解决异常困难 我国与一些邻国的边界争议以及海洋权益的争议情况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这些争议始终是可能威胁我国边境和领海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热点问题。 1. 中印边境争端: 我国与印度之间陆地边界争议领土达12.55万平方公里,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争议地区。中印边界线全长2000多公里,东段:争议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为印度侵占;中段:争议面积2000平方公里,为印侵占;西段:争议面积3.35万平方公里,我国实际控制3万平方公里。目前,双方同意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两国曾就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达成一致,但并没有在边界问题上进行实质性谈判。 印度的军事情况:印度是南亚地区性大国,人口达10亿,位居世界第二,资源较丰富,科技力量较强,为谋求“亚洲核心”和世界大国地位,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进一步加快军事现代化步伐,军费预算高达100多亿美元,现役总兵力126万。其中陆军103.2万人,装备火炮6000多门,飞机1800架,可以夺取局部空中优势;海军约6万人,舰艇180余艘,拥有1艘航空母舰,飞机约150架,有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战略核力量已初步具有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自称“核大国”;加快了空间技术的发展,拥有射程2500公里的“阿格尼”火箭,是世界上第七个拥有中程弹道导弹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中印边界争端上坚持强硬态度和不让步立场,并在中印边界集结大量军队和构筑了完备的战场体系,对中国保持着局部军事优势,中印边界争端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2. 南海隐患 南中国海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属中国主权的领海有210万平方公里,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目前在南中国海诸海岛中,均与周边国家存在争议。其中以南沙群岛争议最大,南沙群岛位于南海诸岛最南端,又名“团沙群岛”,由25个岛,128个礁,77个滩组成,总面积80万平方公里,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辽阔,岛礁最多,资源最丰富的群岛。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和最早经管的。据考证,我国渔民自秦汉时期就前往南沙开始捕鱼作业,上各岛种植椰树、香蕉,获取饮用水。南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海,对此,南海周边的国家均未提出过异议,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社会,即使怀有敌意的国家政府和组织,都承认南沙群岛属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南沙周边一些国家开始向我国提出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一是向我国提出非法的主权要求,二是私下瓜分南海诸岛的岛、礁、滩。现被越南侵占27个,菲律宾占8个,马来西亚占9个,文莱占1个。三是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越南打井60口,菲律宾打井70口,马来西亚打井110口,印尼打井29口,文莱开油田9个。四是与西方国家联合开发,掠夺海底油气资源。已经有20多个国家的60多个石油公司参与开采石油,企图以西方国家牵制中国。目前,我国南沙海岛的海南岛礁几乎被瓜分殆尽,形成了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从而使南海的形势十分严峻,情况十分复杂,成为中国边界安全的一大隐患。 环太平洋地区将是21世纪最活跃的地区,作为西太平洋的一个重要海域,南海以其独特的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魅力,吸引着各方触角纷纷向这里延伸,成为一个利益矛盾的交汇点。西方国家已经插手这一地区,而美国在这个地区不断加强军事干涉。 中国政府对待南中国海的态度是:南中国海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利益,一寸也不能放弃。基本方针: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3. 钓鱼岛之争 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海域,距台湾岛约90海里,由8个大小不等的小岛组成,总面积4.5平方公里。钓鱼岛面积不大,但位置很重要。首先,钓鱼列岛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其次,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位于中国黄海、东海出入太平洋航道的咽喉。如果失去该岛,将意味着失去环钓鱼岛附近的大片海域,落入日本人之手。自古以来钓鱼岛就爱在中国版图内有明确记载,最早记载的是1372年明朝初期的版图。日本人第一次到达该岛的是一位名叫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比中国版图记载还晚500年。日本首度占领该岛是在甲午战争期间,1972年3月再度从美国手里接管该岛。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为使改到回归祖国,进行过不懈的斗争。1996年针对日本右翼团体在岛上设置灯塔的严重事态,中国政府曾“严重关切”这一事态的发展。民间也从未停止过斗争,1996年,香港、澳门的记者团体乘游艇前去示威,但遭到日本人出动直升机的驱逐。2003年5月,我香港、澳门、台湾等一些民间团体前去声讨、示威。2004年,中国内地第一个民间保约组织――“保协组织”曾到岛上进行考察,设置了界碑。 日本的军事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其《和平宪法》中明告世界:“永远不再拥有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而今天,日本的军事力量正在大增。陆上自卫队拥有13个师,15万人,1200多辆坦克,2200多门火炮,为数超过英国,坦克、火炮分别超过英国2倍。海上自卫队编制4.38万人,拥有150辆舰艇,各型飞机320架,部署16艘最新式的“春潮”、“夕潮”级常规动力潜艇。已经部署57艘主要水面作战军舰,其中F-15战斗机180架,仅次于美国,还部署了120部“爱国者”地对空导弹。日本军费已1987年突破国民生产总值1%之后,逐年增长,目前年度军费达500亿美元左右,其军费已居世界第二。“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和平宪法”第九条限制其军备表示不满,要求修改。现时日本改变防卫政策:防卫对象“多元化”,范围范围“模糊化”、战略态势“攻势化”、军事行动“海外化”成为日本追逐和正在实现的战略核策略。1997年出台《日美和作防卫新指针》,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把“周边事态”的范围包括了我们的台湾省。 关于钓鱼岛问题,我们政府的态度是:钓鱼岛不存在主权争议。 (四)部分地区民族分裂主义活动频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共有56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中国各族人民的关系融洽,团结和睦,共建中华美好大家庭。但随着“冷战”结束,民族主义情绪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泛滥,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背后蛊惑。近几年,民族分裂主义在我国西藏、新疆地区有进一步加剧之势,突出表现为“藏独”势力和“东突”势力。 达赖集团在国外建立流亡政府,成为外国反华势力“分化”中国的工具,是西藏民族分裂主义的根源。达赖在国外到处游说,与国外反华势力勾结,就所谓“人权问题”和西藏问题攻击中国政府,妄图最终实现西藏独立。他打着宗教的幌子,千方百计向国内渗透,拉拢和迷惑信教群众,煽动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制造事端。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自20世纪50年代逃到国外后,一直没有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他们企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另外,在新疆境内的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之遥相呼应,成为分裂主义组织,煽动群众闹事,搞颠覆破坏,甚至搞暗杀、爆炸等活动,“疆独组织”已活脱脱地演变成一个恐怖主义组织,对新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五)“台独”势力严重危害祖国统一大业 1.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战遗留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略我国的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集团退据台湾,挟洋依险自重,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 从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和大陆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状态,蒋介石父子虽然顽固坚持反共立场,但也同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湾独立。台湾问题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台湾独立的危险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重新统一祖国一直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李登辉上台的40年里,海峡两岸虽然关系紧张,而且时有兵戎相见。但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那时,台湾当局对内部的“台独”分子的活动坚决禁止,宣布“台独”为非法组织,对外坚决拒绝“划峡而治”的建议,并在外交场合尽量避免形成“两个中国”的局面。 2.“台独”势力的发展和危害 李登辉上台极力掩饰自己的“台独”思想,上台后放纵“台独”在岛内的发展,致使“台独”势力民进党掌权,民进党主政台湾政权后,“台独”的闹剧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挟洋自重。二是以武拒统。自20世纪90年代末,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以来,“台独”势力一直在全力寻求外部势力为其撑腰,企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借助外部力量对抗祖国统一大业。“台独”势力不遗余力花重金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今年台湾军费一直居高不下,所购武器数量和多,品种之全,完全可以开一个名符其实的“万国武器博物会”。台湾当局除了从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购买先进武器外,还积极建立自己的军工生产体系,大力研制先进的武器,不断改进现有武器装备,使得目前台军武器装备基本完成现代化换代,基本达到先进国家武器装备的水平。加之,台湾军队利用海岸构筑了较坚固的防御体系,使得“台独势力有了“有效吓阻,防卫固守”的资本,企图“以武力拒绝”。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台湾地区的和平,严重地阻碍了祖国统一,极大地伤害了两岸同胞的感情,这无疑将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人文社科、经管营销、专业文献、党团工作、工作范文、文档下载、出国留学、教学研究、考试资料、应用文书、外语学习、行业论文以及军事理论――战略环境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当前位置: >>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战略环境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和国际活动的主 要方式, 是国家制定国际战略的客观条件和依据。国际战略环境既是国际活动的 客观反映, 如在当前这一历史时期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较小,国际经济一体化 的进程加快等。也是一种国家的感知和判断,不同的国家由于国际地位、国家实 力、 与国际社会相处的方式等条件的不同,对国际战略环境就可能有不同的感知 并作出不同的判断, 如我国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因素,而有些国家 则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 一般来讲, 国际战略环境的状态主要是由某一历史时期国际活动的基本特征、国 际战略格局、世界的安全形势、主要国家或力量集团的战略取向决定的。第一节国际战略格局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国家或力量集团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影响世界局势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国际战略格局通常用“极"来表 示,一个国家或力量集团能否成为战略格局中的“极",是由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决定 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 总会有一些实力和影响力很大的国家或力量集团在国际活动中占据主 导地位,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世界局势, 与之构成较为稳定的结构就是所谓的国际战 略格局。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特点和现状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和特点 国际战略格局是世界近代历史的产物,从 17 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世界工业革命在欧洲催 生了一批实力较为强大国家, 随着工业产业的扩大和产品的不断增加以及资源和市场的限制, 对外扩张与掠夺就成了它们必然的选择。 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它们之间的斗争就不可避 免了,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 30 年战争后.于 1648 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 为现代化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 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 在当时欧洲主要工业强国就如何共同处理国际事务, 如何 瓜分海外殖民地, 如何分配国际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磋商并取得一致, 从而建立起一种比 较松散的主要国家之间协商机制, 这种状态和构架就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 局的形成阶段,即“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 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 威斯特 伐利亚和会以后, 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 西班牙、 荷兰、 英国、 法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18 世纪末, 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冲击欧洲封建主义制度,对英国霸权地位形成严重挑战。然而,拿破仑在 1805 年称帝后,企图凭借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结束欧洲群雄并立的局面, 以达到独霸欧洲进而统治世界的目的。 拿破仑的战争危及欧洲列强的国家利益, 英国、 俄国、 普鲁士等国迅速结成同盟与法国作战, 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结束, 战胜国在维也纳签订了 《维 也纳最后文件》 ,确定了各战胜国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利益的重新分配,进而 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史称“维也纳多极均势战略格局”() 。这是国际社 会第一次形成的国际战略格局。 在维也纳格局的发展过程中, 欧洲工业化的进步促使各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 余的革命斗争迅猛发展。1830 初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 1848 年 1 月西西里起义为开端,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爆 发了起义。1862 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 地利的战争。1867 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茵河以北 22 个德意志国家和 3 个自由市组成了北 德意志联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 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870 年 7 月,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战争以法国失 败而告终,1871 年 5 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 。为确保对 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 1873 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 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 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 。 19 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各主要强国 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新兴强国已不满足原有的利益分配, 他们急于要求重新划分势 力范围, 而既得利益者们则要维护原有的战略格局和国际秩序, 双方矛盾的急剧发展最后导 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战争最后以德、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1919 年英、法、 美等战胜国在巴黎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在欧洲形成了新的均势,确立了战后欧洲国际关 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在战争期间才加入协约国的美国和日本则在战争发展壮大起 来,尤其是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发展,动摇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为了确立美国在远东和 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1921 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美国不 仅拆散了英日同盟, 挫败了日本独霸国的野心, 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其在海上平起平坐 的地位,这样便在承,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D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 的势力范围。 “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华盛顿体系”合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这一格局的形成,突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格局局面,显示出北美和亚太 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战略环境 上看,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欧洲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以 致丧失了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 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 成了资本主 义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超级强国。苏联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巨大,但是经受住了 考验,成为欧亚大陆强国。至此,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宣告终结,而美、苏 两大强国成为了国际舞台上的两支主要力量。所以,在大战结束前夕,美国、英国、苏联先 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会议,就如何结束战争, ,怎样处置战败国,战后势力范 围的划分以及如何维持世界和平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致, 形成了战后两极战略格局也 称“雅尔塔国际体系"。该体系的第一阶段以意识形态的对抗为主要特征即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后来随着两大阵营内部的松动, 逐步演变为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 间的军事对抗和全球势力范围的争夺。 由于任何一方都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 所以都不敢贸 然向对方发动战争正是这种力量的均势给世界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与稳丛调整启动, 使许多 国家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他们开始从本国的利益出发, 寻求更加适合和需要的发展模 式,建立更加符合国家利益的国际系。在这种国际环境中,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强制认同 已经不能成为牢固连接国家间关系的纽带, 两极战略格局的世界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国 家发展的需要,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这些矛盾急剧爆发,显致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两德统一等一系列的事生,最终宣告两极战略格局的解体。 由此可以看出,国际战略格局在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些比较明显的特点。 1.国际战略格局是世界强力国家或力量集团博弈的结果 从世界近代和现代历史的发展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 在不同的历 史发展时期总会出现一些在国际斗争舞台上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国家或集团, 这种作用是由 他们的综合实力决定的。 正是凭借这种强大的绵合实力, 它们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左右其他 相对弱小国家的政策和走向, 由于这些强力国家或集团的利益追求有所不同且各自代表着不 同的国家利益群体, 斗争就不可避免。 通过斗争甚至世界大战寻找到某种利益分配的平衡点, 最后在战胜国的主导下明确各强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架, 并建立起对战 胜国有利的国际秩序。所以,战略格局虽然冠以“国际”之名,但并不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能 平等地参与其中。 2.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变化, 本质上是世界主要强国战略利益的调整和变化不同的国际 战略格局是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斗争的产物, 是世界一些主要强力国家或力量集团意志的体现。 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方式和形成的关系结构有所不同, 但通过其发展和演 变的过程可以看出, 都是这些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或力量集团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正是他们 之间的利益需求和矛盾冲突引起国际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战略格局的改变。 所以, 国际战略格 局的发展和变化其本质是世界主要强国战略利益的调整和变化。 3.国际战略格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由于国际战略格局是在一定的历 史时期国际斗争的结果,强国之间新的关系已经确立,战略利益已经重新分配,世界局势就 会由动荡变为稳定。二是国际战略格局D旦确立,就会在世界上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政 治、经济秩序和安全保障机制,只要国际形势不发生重大的改变,只要这些秩序和保障机制 不遭到重大的破坏,战略格局就不会发生变化。三是国际力量的此消彼长是D个复杂的、较 长的时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然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但不会对国际战略格局构成 根本的威胁。四是在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成为“极”的国家,都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很大的国际影 响力和控制力, 只要它们之间的力量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世界总体上就会呈现出相对和平 稳定的局面。 1.国际战略格局的改变通常会引起世界范围内剧烈的动荡 由于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和变化涉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利益, 通 过一般的国际行为方式是难以实现的。 新型强力国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需要改变 已存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格局, 这种要求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国家群体的反对, 当采用国 际政治、经济、外交等非暴力方式无法实现新型强力国家的利益诉求时,战争往往就会成为 最后的选择。所以,战略格局的改变过程通常使世界发生剧烈的动荡和大规模的战争。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两极战略格局的解体, 与过去几次改变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由内部矛盾 引发,是通过国家内部和国家集团的分裂而不是通过战争的方式完成的。因此,它不具有强 迫性, 不能像过去那样强迫战败一方接受战胜方提出的条件, 很快完成国际利益的重新分配 和迅速建立起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结构。加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政治、经济呈现多 元化的鲜明特征, 很难再现过去那种大联盟式的国际政治军事集团。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 和条件下,使两极战略格局解体以后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战略格局因此, 当今世界仍然处在新的战略格局形成的过渡时期。 世界是不会长期以这样的状态存在下去的, 最终总会有某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结构, 即新 的国际战略格局出现, 这是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需要, 新的战略格局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结 构, 哪些国家或力量集团能在其中占据主要的位置, 甚至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者之一这关系 到一个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未来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是国家极其重要的战略利益之所在。 因 此,当今世界D些主要国家或集团正在有所作为,以争取在未来的国际斗争中占据有利的战 略地位。国际战略力量经过近如年的重新分化整合以后,当今世界已经呈现出D超多强的明 显特征,即世界唯D的超级大国D美国,以以及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等多个强力国家和 力量集团, 它们拥有较强大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世界的局势和重大国 际问题的解决。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就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走向和未来最可能定型于一种什 么样的状态。 当前国际社会对此的争论主要表现在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的问题上。 所谓单极 世界是指由一个强力国家来主导重大的国际事务虽然它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不可避免 地要与相关国家进行协商, 但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总是国家政治最根本的目标。 所谓多极世 界就是由代表不同国家利益群体的几个强力国家或力量集团, 构成某种相互制约和协调的关 系结构,由它们共同处理重大国际事务,就具有相对的广泛性并容易被国际社会认同。从当 前国际局势的现状和战略格局的基本走向来看,多极化是国际战略格局发展的总趋势。 (三)国际政治已经多元化,政治上的认同不再成为结盟的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构成的两极战略格局, 是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政治、 军事集 团的对抗展开的, 两大集团结盟的基本标准就是政治上的认同两极格局解体以后, 特别是世 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产业的重新布局, 带来了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国家之间的结 盟和认同已经不是以政治的同一性为标准。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等一系列 战争曾遭到欧洲一些老牌盟友的反对就可以看出, 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才是制 定国际战略的基本标准。 在这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 当今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得到了国 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具备了领导世界的能力。因此,国际政治多元化的趋势要求国际战略 格局多极化。 (四)国家的存在模式、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化状态 两极战略格局解体以后, 随着国际政治的多元化, 传统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不具 有统一性,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国家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和 国际秩序的变化,选择符 合本国实际和需要的存在模式和发展方向。 既然当今世界国家存在与发展的选择已经呈现多 元化状态, 它就必然要求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只有在多极化的战略格局基础上, 才能建立起比较符合大多数国家需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安全保障机制。 (五)当今世界已经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的局面 虽然国际战略格局总体处于分化整合的过程中,但已经明显地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的 局面。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力量集团,它们凭借自身的军事、经济科技实 力和政治、 文化影响力已经在国际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并从各自的原则出发代表着不 同国家群体的利益,在重大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已经在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 不同的层面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基本认同。 从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的相互关系来看, 也呈现 出了互相制约与合作, 竭力谋求相对平衡的状态, 这种状态有利于国际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 向的发展。 (六)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 随着国际D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跨国性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和突出,诸如国际产业分 工和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族矛盾加剧、恐怖主义的威胁、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国际毒品走私等, 事实已经证明这些问题不能也不可能单靠某一个国 家就能够解决, 只有依靠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逐步予以解决。 世界发展的需要和重大国 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在推动着国际战略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还是国家存在与发展的模 式和方向, 以及国际力量的整合状况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方式等因素, 都在推动着国际战 略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多极化是国际战略格局发展的总趋势, 符合世界大多数国 家的利益和要求,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趋势还不完全具有不可逆性,D此国际问题和 因素的存在,对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构成D定的威胁和挑战。 一、是美国的单边主义思想和霸权主义行径。两极战略格局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 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制约它的对手消失了, 新的世界制约机制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在这种特殊的国际环境下美国似乎可以为所欲为。 美国多次借助民主和人权肆意干涉别国内 政,领导北约肢解南联盟,以打击恐怖之名出兵阿富汗,置国际舆论不顾悍然发量延伸到世 界每一个地方, 所有这一切都是要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要在世界上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 际政治、 经济和军事安全秩序, 美国的这些思想和行为与其拥有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实力是分 不开的, 就综合国力而言, 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与之相比: 美国的 GDP 规模世界最大; 在现代高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方面, 美国远远领先于世界; 美国文化的 强大冲击力和渗透力使许多国家感到担忧; 美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军事设施和强大的军 事力量, 其兵力部署和作用范围几乎遍及全球; 美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与军事革命的引领 者,其思想、技术、装备等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全球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美国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在国际经济D体化的时代,美国常常 以此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武器; 单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迅速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就足以看出 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是 对多极化的国际战略格局最大的挑战。 二、是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战争。“9?11”事件爆发以后,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逐步被国 际社会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威胁之一。作为“9?11”事件的直接受害者,美国扛起了国际反 恐的大旗并在很大程度上领导着世界的反恐争, 这种状态对国际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发 展构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9?11”事件给美国提供了向外扩张的有利借口,通过美 国的反恐路线图可以看出, 出兵阿富汗并占据中亚, 能有效地控制欧亚大陆通道和切断相关 国家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打下伊拉克,剑指伊朗,结盟沙特,控制科威特,占据了世界最 大的石油产地;重返东南亚,再启克拉克和苏比克军事基地,控制了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 通道;多种手段高压也门,控制地中海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战略通道。一系列的行动已经使美 国占据了战略的制高点并获得了战略的主动地位, 这种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 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不惜代价地坚持主导国际反恐战争,客观上建立了在国 际反恐斗争中的领导地位, 一旦这场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将可能 进一步得到提高, 或者像前两次大战结束后形成的格局那样构成以美国为首的几个主要参战 国组成的利益共同体来主导国际事务。 三、是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意识上升和民族矛盾加剧。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潮,更是一种强 大的精神力量。 当西方一些国家大肆向外推行所谓的西方文明时必然会与当地传统文明形成 剧烈的碰撞,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无法与西方大国抗衡的情况下,民 族主义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美国把打击国际恐怖的目标主要对准阿拉伯世界, 并且在阿拉 伯国家强行移植西方的文明和制度, 已经遭到了这些国家的强烈反抗。 当这种对抗超越阿拉 伯半岛扩散到全世界的时候,当这场战争超越了国家范围而形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时, 当国际反恐战争逐步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 演变为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全球对抗的 时候,世界的形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国际战略格局的走向将会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民族主义尤其是极端民族主义意识的上升, 可能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极民族分裂活动加 剧并导致主权国家的分裂。这种现象在苏联解体以后,公开显现出来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极 端民族主义对国家进行分裂的原因和背后隐藏的目的是十分复杂的, 但所造成的结果则是一 样的,即把原有的一个统―的主权国家分裂为几个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国家或带有国家性 质的独立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强力国家或集团为了获取和巩固有利的战略地位,为 了建立符合本国或本集团利益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政治、 经济军事安全秩序, 正在采取一 系列的手段支持、 怂恿和挑动其他D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较高国际地位的国家的民族分 裂活动, 并以维护人权为借口破坏、 干扰甚至直接干涉这些国家为维护主权和统一所采取的 行动。其目的就是要使这些国家陷入内乱和分裂,削弱其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使这些国家没 有能力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霸主地位构成挑战, 如果这些阴谋得逞, 它对国际战略格局向多 极化方向的发展将构成极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战略环境与国家安全战略环境是指国家在谋划和制定战略时, 所依据的内部和外部的客观情况和条件国家作 为国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行为主体, 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 必然要和其它的国三行为主体(国 家和非国家性质的政治、 经济、 军事组织) 发生联系, 形成既相互依赖、 合作、 又相互矛盾、 斗争的国际关系体系, 这种体系就可成一个国家的国际战略环境。 其中与相邻国家和地区之 间所形成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性质、状态、就构成了周边战略环境。一个国家内部的政 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状态以及发展趋势,构成了国家的国内战略环境。 国家安全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藏着豪核 心利益的各个方面。 一个国家的安全状态是由该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决定的, 战略环境是一个 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战略环境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战略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安全的状态,正确认识战略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深刻了解战略环境的状况,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战略, 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不断改善战略环境, 是国家发展和对外战略的主要任务。 (一)国际战略环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 现代国家的安全状况、 生存状态和发展进程已经不完全由本国的因素和条件所决定, 随 着国际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地存在, 必然要和其他的国家和 民族发生联系,必然要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当世界总体处于一种和平稳定的状态,国家和 地区之间总体处于一种较为友好合作关系的时候, 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感觉到安全并能获得 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 反之, 若处在一个充满着战争危险和动荡不安的国际战略环境 中, 国家和民族不但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甚至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不仅许多国家面临着被侵略、占领和亡国的危险,一些民族差点惨遭灭绝。在当今世界,虽 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缓和替代冲突是总的趋势, 但一些身处地区局部战争和高强度 武装冲突中的国家和民族, 他们不但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反而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基本生存权 利而抗争。 由此可见, 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并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 正确、 灵活、 有效地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 根据形势的需要构建新型的国家间关系和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和 平稳定的国际战略环境,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国内战略环境是决定国家安全的根本 从现代国家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 一个国家的安全虽然离不开国际战略环境好坏, 但国 家内部政治和社会是否稳定、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国防力量 是否保持与国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水平等才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条件。 政治和社会稳定对现代国家最为重要, 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若能保持 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就能够比较从容地面对外部的威胁和挑 。特别是当今世界的政治 呈多元化状态,不同的政治理念、文化元素、价值最念宗教信仰等正在发生剧烈的碰撞,_ 个国家若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郭引起国家内部的剧烈动荡和冲突。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看,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现代国家构建一个良好国内战 略环境的物质基础,如何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涉及经济的结构、发展的模式收入的分配、资 源的配置等多方面的内容, 如果不能把握住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处理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事关战略性的问题, 同样会使国家内部的战略环境迅速恶化。 民族问题是现代国家普遍感 到棘手的问题,特别是两极战略格局解体以后,民族独立、民族分裂、民族矛盾和冲突,已 经构成了对现代国家体系的冲击插手他国内部事务、 鼓动他国民族分裂、 支持他国反对力量, 以达到削弱直接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是现代国际斗争的新特点。 所以对此 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妥善解决,稍有不慎,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国之不谈何安全与发展。 (三)对战略环境的变化是否拥有主动权,表现出―个国家在国际上位和作用 一般来讲.战略环境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各种国际和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从 世界范围看, 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 主要是由能对国际形势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世界性大国或 力量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地区范围看, 局部地区战略环境的变化则是由该地区诸国家共 同作用的结果。如英国、法国、德国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战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对欧 洲地区的战略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度若实行较为保守的对外战略, 基本可以保持南 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伊朗和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导致海湾地区几十年 战略环境的持续恶化;中东地区能否得到和平,以色列奉行什么样的对外战略尤为关键;中 国坚持独立自主, 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对外战略和坚持和平共处共谋发展的对外政策, 对于 稳定亚洲地区的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国家的对外战略并不是被动地去适应战略环境变化, 相反, 战略环境略影响外部环 境,国家发展战略决定内部环境)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的过程中,_个国家能否对这个过 程进行控制和引导, 是否对战略环境的变放用化拥有主动权, 表现出了这个国家的能力和实 力,体现出了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改善战略环境,争取有利的发展空间是国家战略的基本任务 作为国家, 其战略目标都是要维护国家利益, 保障国家安全和拥有生存与发展的自由权 和主动权。在国际斗争中,任何国家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自由权和主动权,首先就需要拥 有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战略环境和便于自己发展的战略空间, 在把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利益的国 际准则下, 许多国际矛盾和斗争都是围绕着如何营造一个对本国有利的战略环境展开的。 国 际战略的内容和任务可以比较广泛, 但核心和基本任务则具有相同性,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对 本国有利的战略环境。 D个国家要想获得有利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机会, 除了世界总体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大环 境之外,国家拥有的实力和采取什么样的国际战略是极重要的因素。国家实力是指D个国家 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的综合力量,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D。 在通常情况下, 实力强大的国家对周边实力较弱的国家具有某种抑制力, 这种抑制力使实力 强大的国家拥有了获得良好战略环境的优势。 怎样将这种优势变为胜势, 就要看你制定什么 样的战略和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措施去运用国家实力。 国家实力的运用是指将单项实力(军事、经济、科技)或综合国力施于他国,凭借自己 比对方强大的力量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 强制或影响。 通过这种强制力或影响力使对方 按照运用实力国家的意愿作出某种让步和反应, 从而达到改善战略环境, 维护国家利益的目 的。运用国家实力施于潜在和现实的对手,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是当今国际斗争中常用 的方法,所以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加快经济、科技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目 标,而把削弱对手实力,遏制对手的发展作为国际战略的要务。虽然实施战略的措施和方法 有所不同,但目的没有本质的差异 。 二、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和国家安全 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同样可以从国际战略大环境、 周边安全环境和国内环境三个层面来 研究。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总体情况是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建 设、发展的历史机遇;但还存在着一些现实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引起高度的警惕 和妥善的解决,将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所处战略环境总体相对稳定 两极战略格局解体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 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降低。国际经济D体化和世界产业的调整与转移,给中国带来了一 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性大国, 经过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 展, 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面临大规模入侵和大规模战争的危 险也明显降低。 根据世界的主题因素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我国在搞好国内战略环境建设的同 时, 采取灵活务实的对外政策致力于周边和国际战略环境的改善并取得很大的成功, 我国与 当今世界几大主要力量体以及周边国家的关系总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1.中美关系基本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 20 世纪末中国与美国发表了 《中美联合声明》 , 表达了中美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立中 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良好愿望。两国首脑在会谈时决定:“不把各自控制下的核武器瞄 准对方。”美国总统和政府还公开表示: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 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特别是面对全球金融风 暴的冲击, 中国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立场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中美之间经济交往和相互依 赖不断加深。中国与美国在国际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保护等许多重大国 际问题的处理上,能够开展合作并基本取得一致意见。虽然两国由于国家性质、战略利益追 求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还存在一些现实的矛盾和潜在对抗, 但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的发展方 向是比较健康的。 2.中国与俄罗斯总体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 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不仅建立了良好个人关系, 而且两国之间先后签订了多项协定和联 合声明,建立起了较友好稳定的国家关系。1996 年双方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 21 世纪的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之间在战略层面上构成了合作的框架,对我国打破西方世界坚持 奉行的高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限制出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009 年中俄之间关于 黑瞎子岛边境划界问题的解决, 使长期引发两国矛盾和冲突的边境领土争议得到了圆满解决。 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斗争中, 在争取国家发展和抵抗外部压力以及核军备裁减等战略问题上 两国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从共同的战略利益出发, 维持和发展两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必 然的选择。 3.中国与日本基本保持平稳发展的关系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以后, 两国关系基本保持平稳发展, 尽管日 本在侵华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军备扩展问题和《美国防卫合作指针》等问题上,时有干 扰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言论和行动, 但双方都十分清楚保持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的战略意义 和作用, 它不仅关系到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安全, 而且关系到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两国在重大战略利益上具有了 共同点,因此都明确表示把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作为各自的基本国策。 4.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 随着国际战略力量的重新整合和中国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欧盟从自身的 战略需要出发,决定把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提高到与美、俄、日等大国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 与欧盟领导人曾在伦敦举行的欧亚首脑会议期间就建立中国与欧盟年度会晤机制和中国与 欧盟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 欧盟领导人多次提出要排除美国关于限制向中 国出口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干扰, 与我国进行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 特别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 的影响,欧盟更加重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2010 年 4 月欧盟领导人到我国访问期 间,明确提出一个强大的中国不会对欧盟构成威胁,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济、技术合 作与交流对我国而言, 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与欧盟的关系, 对我国的军事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具 有重要意义。 除与几大国际力量中心基本保持正常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外, 中国政府奉行的以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赢得了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并建立了良好的互信 合作关系。 5.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中国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较为妥善地处理了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实行“协 商、合作、和谐”的安全观,以及“搁置争议,共谋发展”的方针,基本得到周边国家的认同。 目前,还没有一个邻国与中国处于特别尖锐的对抗或敌对状态,中国与缅甸、巴基斯坦、蒙 古、朝鲜、老挝等国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领导人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就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安全合作 等问题达成许多共识, 签订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信任和共同打击国际恐怖活动的协定, 比较 妥善地解决了过去的矛盾, 对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曾经发生过武装冲 突的越南和印度也基本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中越之间签订了 《关于边界领土问题的基本原则 协议》 ,中印之间签署了《关于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为 争议的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虽然在南海地区与相邻国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但各方总 体上都采取态度,没有形成一触即发的危机状态。 6.中国国内环境是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新的领导集体顺应时代的发展,针对国际形势的展变化,及时 调整和制定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将全党和全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上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中国的经新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使人民群众 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构建和谐、 稳定的社会。 启动西部大开发,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 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一切反过来又为我国的进步发 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内战略环境。 总体相对稳定的战略环境中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 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但由于国际战略的复杂性和各个国家利益追求 的多样性, 在国家安全方面我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威胁。 由于国家安全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泛,下文侧重于相关的军事安全问题。 1.美国军事战略调整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1) 美国军事力量实现了战略东移。 两极战略格局时期, 美国的军事战略重心在欧洲, 以对抗华约(华沙条约组织)和防止苏联向欧洲扩展。两极战略格局解体以后,随着国际力 量的变化,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美国认为在 21 世纪最具挑战性的国家和地区在 亚太,除了中国的不断强大会对美国构成潜在的战略威胁以外,在东北亚以朝鲜为中心,东 亚以台湾海峡为中心,东南亚以南中国海为中心,南亚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中心,西亚以伊 拉克和伊朗为中心, 中亚以阿富汗为中心, 每一个问题都关系到美国重要的战略利旦失控将 危及美国及盟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因此,至布什政府在欧洲北约东扩获得成功以后,军事 战略的重心就开始东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奥巴马上台以后更是加快调整和完善美军在亚太 地区的部署,以便更好地为美国的战略服务;2010 年奥巴马政府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军备开 支;在调整伊拉克军事存在的同时将阿富汗的驻军增加到 10 万,以便能够控制阿富汗和中 亚的局势:采取高压手段迫使日本政府让步,巩固和加强在日本的军事基地;2009 年在阿 富汗建立了法拉军事基地,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正在加紧建设; 在关岛美国正在建设能察满足 航母战斗群和战略核潜艇驻泊需要的海军基地; 2010 年民防预算增加 13 亿美元专门用于加 强和完善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工程建设事实上, 美国在亚太地区已经拥有了军事安全的绝对控 制权(图 3-1) 。 (2)美国军事力量战略东移的企图,美国在亚洲地区部署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表面 上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一安全,实际上隐含着更 深的战略企图:D是可以在紧急状态时期全 面封锁中国的出海口,遏制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威胁和挑战;二是以强 大的军事存在巩固和加强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安全主导权, 防止新的军事大国崛起后动摇 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三是希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控制地区热点,以“维持亚 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其总的战略企图就是要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保护美国及其盟 国的战略利益。 (2)美国军事力量战略东移的企图,美国在亚洲地区部署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表面 上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一安全,实际上隐含着更 深的战略企图:D是可以在紧急状态时期全 面封锁中国的出海口,遏制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威胁和挑战;二是以强 大的军事存在巩固和加强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安全主导权, 防止新的军事大国崛起后动摇 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三是希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控制地区热点,以“维持亚 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其总的战略企图就是要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保护美国及其盟 国的战略利益。 (2)美国军事力量战略东移的企图,美国在亚洲地区部署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 表面上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一安全,实际上隐含着更深的战略企图:D是可以在紧急状态时期 全面封锁中国的出海口,遏制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威胁和挑战;二是以 强大的军事存在巩固和加强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安全主导权, 防止新的军事大国崛起后动 摇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三是希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控制地区热点,以“维持 亚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其总的战略企图就是要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保护美国及 其盟国的战略利益。 (2)美国军事力量战略东移的企图,美国在亚洲地区部署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表面 上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一安全,实际上隐含着更 深的战略企图:D是可以在紧急状态时期全 面封锁中国的出海口,遏制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威胁和挑战;二是以强 大的军事存在巩固和加强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安全主导权, 防止新的军事大国崛起后动摇 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三是希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控制地区热点,以“维持亚 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其总的战略企图就是要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保护美国及其盟 国的战略利益。 (3)美国军事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部署及作用。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部署采用以 点带面, 建立军事封锁链的做法来完成对主要对手的战略包围。 这种部署其战略目的十分清 晰:以驻日本和韩国的美军基地为重点,经琉球群岛、至菲律宾群岛到马六甲海峡建立起第 一道军事封锁链。再从日本列岛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新爱尔群岛到大洋洲加固第二道军 事封锁链和完善由夏威夷到美国本工的第二道军事保障战略链。 首先,在紧急状态下,可以有效地切断中国和俄罗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再配合欧洲的 北约东扩,以及在中亚阿富汗和西亚地区的军事部署,构建起D个有利的战略包围态势,防 止中国、俄罗斯的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和威胁,并有效控制亚太地区的局势。其次,五角大 楼计划在太平洋司令部分设一“东北亚司令部”,把日本和韩国的美军基地连成一体,形成对 东北亚的半包围态势, 以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迫使朝鲜放弃核计划, 并对中国和俄罗斯构成压 力,维持所谓的“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再次,为了防止台湾海峡局势的恶化,美国在加 强日本冲绳军事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租用下地岛建立军用机场, 以保证台海斗争中的制空权。 最后,为确保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控制南中国海的局势和保障马六甲海峡的安全, 美国重新启用并加紧关岛军事基地建设和配置, 除把 B-2 隐形战略轰炸机和核动力攻击潜艇 部署在关岛外,还增派了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并部署了最先进隐形战斗机。 在西亚和中亚地区,以阿富汗、伊拉克和以色列构成一个稳定战略铁三角,推动北约 东进,控制该地区的局势,掌控中东及海湾地区的石油,控制俄罗斯南下,最终获得 21 世 纪国际斗争的主动权。 (4)美国加强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对我国安全的影响。美国军事战略东移以后,建立 了一个从东北亚经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到中亚的针对亚洲大陆的大弧形战略包围圈。 这种战略态势对我国安全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 D.是中国的战略空间遭到极大的压缩,如果在紧急状态或战争时期,我国没有通畅的 出海口,无法从内线跳到外线作战,从而陷入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二.是不利于我国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当今世界能否走向海洋并拥 有海洋权益对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 一个被外部军事力量锁闭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 大国的。 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若不能保证海上战略通道的畅通和 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三.是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从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出发,容易造成我国防 开支的快速增加. 进而形成隐形军备竞赛, 在当前一段时期内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对我国的安 全与发展构成不利的影响。 四.是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给“台独”势力撑腰,暗地里插手我国内政,支持和扶持 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破坏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阻止我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五是 周边一些国家与我国关于领土、 领海以及海洋权益的矛盾不断升级危及我领土主权安全。 由 于有美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存在和遏制,给我国解决些矛盾和冲突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2.东北亚地区战略环境对和安全的影响 东北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中国的东北地区和美国的阿留 申群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该地区就是大国力量争夺的战场,如世纪后期朝鲜核 武器的问题出现以后, 该开地区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 东北亚地区除了美国保持强大的军事 压力以外, 朝鲜半岛的危机和日强化军事力量, 进行海洋扩张都对我国的安全构成较大的影 响。 朝鲜半岛危机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①朝鲜半岛的军事对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出于占领和控制 太平洋的需要,提出以北纬 38 线为界,与苏联划分势力范围得到苏联认同后,就造成了朝 鲜半岛南北分治的局面。经 20 世纪孔年代初的朝鲜战争后南北双方深怀积怨。半个世纪过 去了,虽然双方曾做出过努力,但矛盾和积怨仍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今日之朝鲜半岛已 成为世界大国利益的交汇点,美国在韩国驻扎了 3 万多部队,这对朝鲜来说是心腹大患,韩 国已变成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重要基地, 是美国建立亚太安全目标体系的战略基石。 若南北实 现统一美国将失去在该地存在的理由, 所以美国不会轻易言退兵; 朝鲜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 范围,在欧洲的战略空间被美国无情挤压之后,朝鲜成了俄罗斯对美战略的一个重要砝码, 结合日本的北方四岛, 俄罗斯需要巩固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并获得向太平洋发展的前进 基地;美国在韩国大量驻军,也是对中国安全的隐患,中国当然不愿意看到美国全部占据朝 鲜半岛, 兵临我国边境的局面出现; 朝鲜南北双方本身也处于较为严重的军事对峙状态在双 方 249 千米的军事分界线两侧, 都驻有各自 70%左右的兵力, 完全不能排除发生军事冲突, 进而引发战争的可能。一旦战争爆发,多种国际力量卷入其中必然危及中国的安全和利益。 ②朝鲜核武器问题。长期以来,朝鲜一直处于美国、日本、韩国的战略包围之中,并 被美国列入“邪恶轴心”国和“先发制人”战略核打击的重要目标。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和 重返国际主流社会,在过去秘密研发的基础上,2001 年朝鲜开始积极购买离心机等主要设 备,开始了核武器的研制和生产、此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 约》的规定美国、日本、韩国、中国、俄罗斯与朝鲜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朝核六方会淡) , 但无论淡判的过程还是结果都不理想。 2003 年 1 月朝鲜单方面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朝核六方会谈。后在国际社 会的压力和给予经济援助的承诺下,2005 年 9 月朝鲜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计划。但在 2006 年 10 月朝鲜突然宣布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 自 2007 年 7 月国际社会的援助开始进行 后,朝鲜关闭了宁边的核设施并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重返朝鲜 2008 年 6 月朝鲜 自行炸毁了宁边的核设施使朝核问题的解决仿佛出现了重大突破。但 2009 年 4 月 5 日,朝 鲜成功发射了“光明星 2 号”通信卫星,表明其在核武器的远程投送能力上获得成功。4 月 13 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主席声明, 谴责朝鲜的行为并要求不要进行进一步的发射活动。 次日朝 鲜发表声明说, 如果联合国安理会不就侵犯朝鲜自主权的行为"赔礼道歉", 朝鲜将再次进 行核试验和发射洲际弹道导 2009 年 5 月 25 日朝鲜再次实施了地下核试验, 并在其后的时间 里连续发射导弹,同时宣布放弃 1953 年签署的“朝鲜停战协定”,这一系列举动遭到国际社 会的强烈谴责,也引起了对朝鲜全面制裁的升级,同时也使朝核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复杂。 ③朝核问题对东北亚局势和我国安全的影响。朝鲜核武器的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 加重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引发一系列的危机。由于朝鲜是中国的近邻,这些危机的出现 将在多方面危及我们的国家安全。 一是美国必部署联合导弹防御系统, 将极大地破坏该地区 的战略平衡。二是日本可能会以此为借口,实施其核武器的发展计划和进一步扩充军备.引 起新一轮核军备竞赛,使东北亚地区的局势严重恶化。三是可能增大爆发局部战争的风险。 如果美国联合日本. 韩国等盟友用战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国家安全出发必然引起俄罗斯和 中国的反应。 四是若战争爆发朝鲜在无力与美国进行对抗的情况下, 可能孤注一掷地使用核 武器,这将引起一场灾难性的后果。 ④中国对待朝鲜半岛危机的原则立场。中国在为朝鲜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积极 的努力。希望朝韩双方应坚持在“朝鲜停战协定”的基础上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反对任何 诉诸武力的行为。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反对朝鲜研制和拥有核武器;加强国际监控 机制,逐步建立起东北亚无核坚持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和平解决朝 核问题,反对任何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的做法。 (2)日本强化军事力量,进行海洋扩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综合国力强大,在世界尤其是亚洲地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日本的国土面积和战略 纵深狭小, 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资源匮乏, 是制约日本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重要因素。 积极强化军事力量, 用海洋扩张来弥补陆地和资源的不足, 就成为日本国家发展的战略取向。 ①日本强化军事力量。进人 21 世纪以后,日本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扩大和提 升两国联合军事演习,大量购买美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2009 年还组建了日美导弹防御联 合作战指挥中心,推进了日美军事D体化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日本加快了发展自己军事力 量的步伐, 其海洋和空中作战能力处于亚洲的领先地位; 日本正在积极进行宇宙空间的军事 利用,2008 年,国会通过了《宇宙基本法》 ,突破了过去“外空发展只限于和和平目的”的政 策,计划在未来 5 年时间,发射对颗人造卫星,加强和完善情报收集处理系统;2009 年 9 月 17 日,日本首艘太空飞船顺利升空,并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计划到 2015 年前,每年 发射一艘;近年日本投入巨额经费购买和研发反岛系统,2009 年 10 月 28 日,在无美国提 供任何数据的条件下,日本成功试射标准D3 海基拦截导弹,表明其在导弹拦截技术上获得 重大突破。按照计划,将用几年的时间,完成高、中、低三层反导网的构建,使日本成为世 界上部署反导系统最密集的国家。在强化军事力量的同时,日本根据扩张的需要,调整其战 略部署.从 2008 年开始,日本的战略重心逐步南移,2010 年甚至派兵进驻最西南的与那国 岛, 此举动的背景和指向性是很明确的, 就是要强化西南诸岛的防卫能力加强对钓鱼岛和东 海的控制。 ②中日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争议。钓鱼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和三个小 岛礁组成,总面积约 63 平方千米,其中钓鱼岛最大,面积 4.3 平方千米,距离我国台湾省 基隆市东北约 92 海里,西面距中国大陆和东面距日本冲绳各 200 海里。钓鱼岛在历史上归 中国所有,在明朝年间就正式划人我国海防范围。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之间订立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作为战争赔偿之 一清朝政府被迫把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这就是日本认为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的根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 年 10 月,与日本驻台湾总督向中国政府投降, 台湾归还中国。 但在钓鱼岛列岛的归属问题上, 日本方面提出无理要求, 中日双方互不让步, 只好暂时搁警该问题并宣布双方都不得单方面占有。 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出于太平洋战略 的需要, 与日本签订了 《旧金山和约》 , 把钓鱼岛划归在了由美国托管的流球群岛管辖区内。 对此,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坚决不承认美日《旧金山和约》 。1972 年 3 月美国政府单方 面根据 1971 年签署的日美《归还冲绳协定)把对琉球群岛的管辖权交给了日本,钓鱼岛也 同时交由日本管理, 此举遭到了我国政府的坚决反对, 1972 年 9 月为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两国政府同意暂时搁置钓鱼岛的争议, 再次将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但日本政府则直对其 右翼组织在岛上的活动采取放任的态度,为此,我全国人大在 1992 年 2 月当日通过了《领 海及毗连区法》其中写明一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为中国领土,向世界表明 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1996 年日本右翼组织“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上设置灯塔,宣示主 权,中国政府对此提出抗议并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影响。但日本政府反而在 2005 年宣布将岛上的灯塔收为“国有"并使用军事力量加以保护,企图造成拥有钓鱼岛的事 实。日本政府不顾国际法“拒绝承认使用武力强行割让和征服行为的合法性”之条款,在钓鱼 岛这样一个人所共知的历史问题上向中国发出挑战,实质上是中日双方关于领土(领海)权 益之争。按照国际海洋法的有关规定,若日本拥有对钓鱼岛的主权,就同时拥有了周围 12 海里的领海权,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以及 350 海里大陆架的开采权。这样不仅在海洋 权益的范围上与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叠,而且要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 ③中日关于东海大陆架划分及海洋权益的争议,按照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的规定: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不足 200 海里则扩展到 200 海里;沿海国为了勘探大陆架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由于中 日之间平均距离不足以 250 海里, 使双方对大陆架及海洋资源的划分产生争议。 根据东海大 陆架的实际状况,参照国际海域划分的司法实践,中国坚持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冲绳 海槽(北部深 600~800 米,南部深 2000 多米)构成了中国东海大陆架与日本琉琉球大陆 架的天然界线,应以此作为两国大陆架的划分。日本则根据 1958 年《大陆架公约》 ,要求采 用等距离或中间线来划分两国的大陆架,事实上 1969 年国际法院在对北海大陆架纠纷的判 决中已经认定: 等距离原则不是大陆架权利上的项国际习惯法规则。 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是: 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应优先于中间线和等距离线。这样,在东海海域就产生了 20 多万平方千 米的争议区,如果按照日本的要求划界,归我管辖的海洋面积就会减少一半,我国的海洋权 益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日本进行海洋扩张,就东海大陆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公开与中国 进行对抗,甚至出动军舰阻挠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勘探活动。我国的春晓油气田位日本提 出的中间线和争议区中方D侧,完全属于在自己的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也遭到日本的抗议 和反对,认为中国侵犯了它的海洋权益。2005 年日本政府不顾中日关系的大局,竟然批准 其帝国石油公司在有争议的海域(中日争议区内)进行试开采的申请,近几年日本更是在阻 挠我海洋科学考察、勘探同时,加紧在有争议的海域进行勘探活动。 ④对我国安全与发展的影响。日本突破二战以后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维护和平的法律限 制,超国家安全需要地大力扩充军备、提升军事力量,积极向海外扩张,已经引起了亚洲其 他国家的高度关注和不安, 对我国的安全与国家利益构成潜在的威胁和挑战一是将打破亚洲 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军事战略平衡, 从而引发该地区的军备竞赛, 对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构成 威胁,使我国的周边战略环境恶化。二是企图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所谓国家利益的需要, 公开侵占我钓鱼岛,暗地支持“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已经对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 成挑战。 三是挑起和扩大关于东海大陆架和海洋权益的争端, 公然派出军舰和飞机进入争议 海域,阻挠我在东海海域行使主权和进行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这个问题若不能有效解 决,不仅影响到我国家安全,还对我国的长期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 3 东南亚地区战略环境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主要是指中国东南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国家以及南中国海所在地区。 该地区国家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特别是关于南中国海的权益争夺和某些大国的插手, 使东南亚地区的战略环境显得错综复杂。 (1)南中国海的战略地位。南中国海或称中国南海,海域面积 300 多万平方千米,地 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要冲, 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是几乎所有太平洋和印度洋国家的战略 通道。 凡是太平洋沿岸国从中东和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及以从非洲地区购入的资源都要经过 该海域才能到达本国, 印度洋沿岸国与太平洋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要经过此地。 由此可见, 南中国海是一条关系到许多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生命线, 谁控制了这片海域, 谁就拥有国 际战略的主动权。 (2)南中国海的现状。南中国海由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海域构成,岛屿众多,物 质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 230 多亿吨,天然 气近 10 万亿立方米,拥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天然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南 中国海顾名思义是中国拥有主权的海域, 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 长期以来也被国际社会 认可。但自从美国实施战略东移以后,使该地区的形势出现恶化。南中国海的现状是:越南 坚持对西沙群岛的部分岛屿提出主权要求,2009 年 4 月越南甚至任命“西沙地区人民委员会 主席”并表示要为国家的领土主权而斗争;东沙群岛由台湾管辖;中沙群岛暂由美国使用; 南沙群岛争议最大,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周边诸国开始侵占南沙群岛,80 年代后期进入 巩固占领和经济开发。我国的南沙群岛分布着 230 多个岛礁,其中 40 多个价值较大的岛礁 被周边国家侵占:越南 28 个、马来西亚 3 个、菲律宾 7 个、文莱]个、印度尼西亚 2 个、 马来西亚 3 个。 南中国海周边各国采取的主要做法如下: (1)先入为主,维持现状,长期固守,久拖不决。南沙周边相邻各国利用其距离近的 地理优势,大肆强占我南沙诸岛礁,并使用国家行政权和军事力量妄图使其合法化。2009 年 2 月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把我国的黄岩岛和所谓基线内的岛屿统统划为其领 土; 2009 年 3 月马来西亚总理兼国防部长登陆弹丸和光星礁, 宣布马来西亚对其拥有主权; 2009 年 5 月越南和马来西亚两次向联合国提交 200 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提案,就是以侵占的 岛屿为基点,再谋求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2010 年 5 月越南宣布计划用 10 年时间,投资 85 亿美元在西沙和南沙建立军事战略壁垒,其目的就是要想维持现状,长期固守。 (2)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南海周边各国一方面联合起来形成共同利益体,共同对 付中国, 任何一国都不单独与中国就此问题进行谈判。 另一方面用优厚的条件吸引西方发达 国家和国际石油集团到南海进行投资与开发, 妄图使南海问题由中国的主权问题变为国际问 题,增大中国解决问题的难度. (3)挑起争议,制造事端。周边国家经常派出军舰和飞机干扰中国海事船的巡航和渔 民的工作,多次非法扣留中国渔船,打伤中国渔民。其目的就是故意挑起争议、制造事端, 妄图使中国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采取强硬措施,从而陷入被动的局面。 (4)南海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南海是中国东南方向的战略前沿,保卫南海就能增大我 战略防御的纵深。若失去南海前沿诸岛,中国的国防线就会后撤到海南岛―线,战略防御纵 深和空间将遭到很大的压缩,对国家的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南海是我国从东南方向通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出海口, 在经济上极具战略价值。 从 经济发展角度考虑, 在我国走向世界并较大依赖海外资源的情况下, 南海已经成为了我国战 略运输的生命线。能否拥有和有效地控制海域,关系到我国安全与发展的核心利益。 南海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这些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能否拥 有和有效地控制该海域,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利益。 南海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要冲, 若能对该海域完全行使主权事源该要略实或施 有效地控制,不但有利于我突破美国的“岛链”封锁,而且在紧急状战争条件下我还可以反制 敌对国家。 (5) 中国对南海问题的基本策略。 南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能否有效地, 控制该海域, 事关我国的生存发展和安全等核心利益。如何解决南海问题,是我国必须面对的战略决策。 我国一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南中国海问题,曾经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享 和平红利”的方针。但,周边各国却不断挑起争议,各自单独开发,独享和平红利。为此, 我们如果采用军事手段去解决,会引起个别军事强国的插手(美国曾提出:如果中国要用武 力解决南海问题,除了南海周边诸国以外,应把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考虑进去)加之目前我 军远洋远海和远程空中作战能力还不完全具备这种条件。 中国的外交大战略一直在谋求南海问题的解决,经过 10 年的积极努力,中国D东盟经 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对东盟各国具有很大的牵引 力。我们将通过中国D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协商和展机制,把南海问题放到这个外交大战略的 框架内,来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中国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国防力量的建设,特 别是尽快提升我军远洋远海和远程空中作战能力, 为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奠定坚实 的基础。 4.南亚地区战略环境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南亚地区是指印度次大陆板块, 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 孟加拉等国家南亚地区局势动 荡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严重对立以及印度强化军备推行扩张。 (1)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和军备竞赛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印巴积怨源:于英国殖民 主义统治者在离开印度时留下的祸根。1947 年在印度人民民族。独立斗争取得胜利的情况 下,英国政府被迫同意了南亚大陆的自治,但同时抛出了《蒙巴顿方案》 。该方案利用南亚 次大陆原有的宗教和民族之间的矛盾,造成该地区分治的局面。印度独立,巴基斯坦建国, 但却把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不做规定, 使得半个多世纪以来,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 间就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D直争论不休,多次兵戎相见。由于历史的积怨,近年来印度和巴 基斯坦都分别遭到了国际恐怖分子的袭击,但都把矛头指向对方,使双方矛盾不断升级。现 在又加上克什米尔地区联合要求独立,使得冲突更加复杂。而且在三方的矛盾和冲突中,可 以明显地看到其他大国的插手, 使南亚地区逐步变成某些大国暗中较量的战场和世界性的热 点地区之一。特别是双方为了压制对方拼命进行军备竞赛,1998 年 5 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相 继进行核试验,其后又在导弹武器方面展开竞赛,并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进入 21 世纪 以后,印度为了获得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大量购进俄罗斯的先进武器装备。巴基斯坦为了 抵消印度的优势, 也加大了从美国等国家购买先进武器装备的力度。 这种无法消除的矛盾和 冲突,加上核武器和远程运载工具的发展,一旦局势失控,引发大规模的战争甚至核战争, 将对我国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和影响。 D是大规模的战争将导致南亚地区的战略环境严重恶化, 如果局势失控引发核战争将造 成灾难性的后果,中国的安全势必受到严重威胁。 二是印巴武装冲突若升级为大规模战争, 将造成大量的难民涌入我国西部地区, 给我国 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引起我西部地区的混乱。 三是南亚地区局势恶化,将会增大国外敌对势力和“藏独"组织与国内分裂势力相互勾 结的机会,破坏我西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四是几十年来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保持非常友好的国家关系。 特别是现在, 巴基斯坦在 我国西南方向的战略地位突出, 印巴之间若爆发大规模战争, 对我国的安全和战略利益都会 造成重大的影响五是国际恐怖组织和势力已经在南亚地区滋生并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如果该 地区陷入混乱或爆发战争, 国际恐怖组织和势力的活动将会更加猖獗并向我境内渗透, 破坏 我西藏和南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2)印度强化军备,大力扩张对我安全的影响。印度自独立以来,历届政府都存有一个 宏大的梦想,就是把整个南亚次大陆板块统一起来,组建成大印度联邦共和国。两极战略格 局解体以后,随着国际力量的重新整合,印度加快了军事力量建设和扩张的步伐,企图依靠 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实现其梦想。 (3)加快战略进攻性武器的购买和研制,提升整体战略进攻和威慑能力。为了在南亚 和印度洋占据有利的战略态势,实现大印度联邦共和国的梦想。印度加大军备开支,加快军 备发展,大量购进和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特别把重点放在战略进攻性武器系统方面早在 2002 年 5 月印度就组建了“烈火”导弹部队,其装备的“烈火DIII 型中程弹道导弹,其射程为
千米,可覆盖中国南部地区和南亚诸国;研制成功的“烈火一 III”型弹道导弹, 射程为 3500 千米,计划在加 2011 年进行部署;目前正研制射程大于 5000 千米的“太阳神” 洲际弹道导弹,预计在
年进行试射。俄罗斯在 2003 年就宣称愿意向印度出售包 括航母和攻击型核潜艇在内的先进武器;现印度正加快对从俄罗斯购买的“戈尔什科夫海军 上将”号航空母舰进行升级改造; 2009 年印度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完成龙骨铺设, 预计 2010 年底下水;加上现役的“维拉特”号,印度将拥有三艘航空母舰,成为亚洲地区和印度洋拥有 航空母舰最多的国家。在向俄罗斯购买攻击型核潜艇的基础上,2009 年 7 月印度自行研制 的核动力潜艇“歼敌者”下水试航标志着印度拥有可发射核武器的水下平台, 完成了三位一体 核打击体系的建设。 为了适应扩张战略的需要,印度还大量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印 度在已经购买 230 架苏-30MKI 作战飞机的基础上,2009 年再增购 50 架该型战机和 40 架米 -171Ⅴ军用直升机;印度还与美国签订了 21 亿美元的合同,购买 8 架 P-8I 型远程海上侦察 机; 用 7000 万美元从以色列购买 2 架“苍鹭"无人机和 3 座地面控制站, 并计划在几年内向 俄罗斯和美国购买预警机,以形成能够覆盖整个印度洋的远、中、近三层预警网络。 (4)调整军事部署,提高对华作战能力,增强战略威慑效果。在南亚次大陆印度的经 济、军事、科技力量是最强大的,为了谋求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它D直把中国视为最大的 障碍和主要军事战略对象。 印度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解释发展核武器的原因时说: 面对 中国强大的攻势,美、英、法、俄拒绝提供核保护,印度是迫不得已才实施核计划的《印度 国家安全展望》报告指出: “预计未来 10 年,随着中国现代化计划的实施,其政治、经济和 军事实力将不断壮大,对印度构成巨大威胁。”“历史上中国为了追求国家利益,在动用武力 时毫不犹豫。因此,我们应着眼于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不是它的自我表白。”在这 种思想的指导下,印度在加快像印度洋推进,增强对东西两翼军事威慑的基础上,加强和调 整北部地区的军事部署,不断提升对华作战能力。 中印边界线全长约 1700 千米,习惯上方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从中、印、缅三国交 界处至不丹王国处, 全长约 650 千米; 中段从西藏阿里地区与尼泊尔国的交界处到印控克什 米尔的拉达克处,全长约 450 千米;西段―直到我国新疆,全长约 600 千米。中印边界线由 于历史的原因从未正式划定, 双方只是根据历史上的行政管辖范围所及, 在长期的交往中逐 步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 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印度后, 就开始对中国实行侵略扩张政策, 即越过传统习惯线向中国境内推进。1947 年印度独立后,中国正处内战时期,印度进一步 把边界线前移并派军队驻守,这样就形成了另外一条线―实际控制线。中印之间的领土争议 达 12.55 万平方千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传统习惯线与实际控制线之间所夹的面积, 中国主张以传统习惯线为基础来协商,印度则要求以实际控制线为基础来重划分界。二是 1962 年 10 月中国在实施对印反击作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为缓解中印冲突,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战略环境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