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投资我住酒店朋友来能一起住吗。就给我一定股份,不需要投入任何资金,我该做什么呢?比如说合同什么的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基金?股票?看这个,秒懂!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基金?股票?看这个,秒懂!》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基金?股票?看这个,秒懂!》 精选一一.,什么是股票基金是一种,从广义上说,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公积金、、退休基金,各种的基金。好处:1.储蓄。2.赚钱。现代社会只之道——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的。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支股票的背后都会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1.了解经济形势 2.赚钱二.基金、股票二者风险何在,钱生钱既然基金、股票可以赚钱,那么如何,让我们的钱生钱呢?注意:世间万物,都蕴藏着一个规律: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均有风险,如果只是必然,那人人都可以发大财了。风险是指由于将来情况的不确定性而使决策无法实现目可能性。在进行一项或筹资决策时,如果只有一种结果,就不存在不确定性,可以认为此项决策不存在风险;但如果这项决策有多种可能的结果,实际的结果就有可能偏离预期的目标,则认为存在着风险。由于没有一个人可以确定市场走势,因此风险无法完全规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各种知识以及他人的经验,辅助我们去规避风险,将风险可能性降低。只有在将风险尽可能降低的情况下,才可以谈论收益。即:选定低风险的基金或者股票进行投资,并适时止损那么就可以做到让钱生钱。至于钱“生的多不多,要看每个人的资金状况及实际操作。我想我们每个人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大神”的地步,那么就只能尽自己所能努力学历知识了。理财让腰包鼓起来《基金?股票?看这个,秒懂!》 精选二新媒体管家丨e兴哥说其实理财不是富人的专利,钱多钱少都需要好好打理自己的钱财。中国老百姓之所以现在更加重视理财,是因为过去太穷了,人们忙于维持生存,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理财;现在腰包鼓了,有时间思考自己剩余的资金如何去投资,让钱生钱。攒钱我们在退休前几乎无时无刻都在想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攒钱”驱动力,让我们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理财首先要有财为基础,如果没有财,就不要谈如何“理”了,积累财富是的第一步。挣一个花两个一辈子都是穷人。一个月强制拿出10%的钱存在银行里。给自己做个强制储蓄,发下钱后直接将10%的钱存入银行,不迈出这一步,你就永远没有钱花。生钱生钱的途径有很多,常见的有:基金、股票、债券、不动产。基金: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我们现在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债券:一种金融契约,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发行,同时承诺按一定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不动产:依自然性质或法律规定不可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等。护钱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实际上,注重身体健康也是理财的一部分,也可以说,一个好的身体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不要等到自己梦想快要失去的那一天,身体已经劳累的支持不住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所以要,理财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生钱就像打一口井,为你的水库注入源源不断的水源,但是光有打井还不够,要为水库修个堤坝——意外、住院、大病。总的来说,理财就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以管钱为中心,攒钱为起点,生钱为重点,护钱为保障。《基金?股票?看这个,秒懂!》 精选三点击上方南湖评论 关注我们编译南湖互联网金融学院 祝小全注:本文译自2001年9月Q-group会议中罗伯特·默顿教授发表的讲话,“Thoughts on the Fu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罗伯特·莫顿提出,基于未来的发展,应该针对三类群体:家庭、公司(尤其是)和捐赠基金,在实务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角,探索等相关问题。具体问题涉及四种期限——长期、决策期、计划期以及计划期的子区间。长期资产管理期限是一个基于长远目标的长期过程,可以看作一系列短期过程的序贯组合。最基础的长期过程包含三种子区间。其中最短的是交易期。交易期的定义是投资者执行或者修改交易指令的时间,但是具体的时长取决于市场类型,比如是24小时的连续交易还是一天只集中交易一次等。其次较短的期限是决策期,表示从决定调整投资开始到交易执行这一段时间。决策期的长短可能与交易期类似,也可能更久,比如一周或者一个月左右。在现实中,决策期一般不会超过五年,因为很少有投资者会将自己的头寸锁定五年而不做任何调整。最长的期限是计划期,与决策者相关的用时都计入其中。此外,还有一种期限是决策期的子区间,特指有特定目标的决策期。比如,在退休之前,投资者有动机提前关注的资产管理问题,这时就可以看作投资者已经进入退休计划期。一、家庭的决策(一)概述家庭投资管理的最大趋势是过去20年到25年间兴起的去中介化,也就是金融服务的“脱媒”。与以往相比,家庭更多地参与到复杂而重要的决策中去,典型的例子是退休养老金的投资管理。过去一段时间内,人们大多参与型养老金计划,由企业雇主承担资产管理的责任和风险,但是最近的趋势是逐渐转向固定缴款型养老金计划,要求雇员自行管理。在当今世界,家庭决策者会拥有很多和金融产品的选择,大概有9000只和种类多变的金融。尽管有这些投资机会和金融产品赋予投资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选项过多也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干扰。当代家庭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比如专业的构建的相关模型,在网络上投资者可以使用的引擎进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咨询。默顿教授强调,主流的趋势是市场出现了更多综合性金融产品,同时更多易于投资者理解的金融产品,被整合和加工成契合投资者个人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因此允许投资者进行更有效的风险选择和风险管控。不同于共同基金和的实务现状,未来的综合性务会更多地关注客户的个人特征和需求,而不是单纯的产品分析。近年,投资管理行业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行业规模明显提高,在投资组合的分配和收益的测度上也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实务中,即使咨询服务最复杂的资产管理公司,他们所使用的决策函数也依然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均值-方差基准模型。这个模型是一个单期的静态模型,旨在最大化期末的期望财富。默顿教授认为,均值-方差模型的不足逐渐显露,未来应该进一步拓展模型,探索真实世界中生命周期内的,更细致地测算的风险。(二)风险风险管控的三种主流办法是对冲、分散和保险。大部分投资顾问使用的方法是分散风险,没有考虑对冲,用类似的金融工具进行手段更为少见。因此,我们需要拓展我们的金融工具箱,在中充分利用三种手段。
1. 人力资本中的风险现阶段的针对家庭给出的大多数咨询建议都只考虑了,没有考虑人力资本的价值或者风险特征。但是事实上,在我们退休之前,人力资本是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在将人力资本因素加入总财富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确保提炼出投资者的个人风险特征,比如一位的人力资本会比一位教授的人力资本对的波动更为敏感。我们需要构建更为有效的模型来确定,而不是仅仅关注期望收益。单纯考虑人力资本财富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人力资本的波动性以及人力资本与之间的相关性。除了人力资本的规模、波动性以及与其的相关性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人力资本的灵活性。举例说明,如果你是一名棒球运动员,那么你的职业生涯不会太久,但是一名有终身教职的教授,会选择长期工作。
2. 未来再投资利率的风险思考一个假想的投资决策问题:你愿意拥有500万美元还是1000万美元?如果其他变量都给定,那么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下面假设投资问题的新框架为:你偏好哪一种投资——以500万美元为本金,以10%为实际利率的单一永久投资机会,或者是以1000万美元为本金,以1%为实际利率的单一永久投资机会。将问题简化为永久年金问题,以500万美元为本金,以10%为实际利率的单一永久投资机会相当于每年50万美元的永续年金,以1000万美元为本金,以1%为实际利率的单一永久投资机会相当于每年10万的永续年金。回到原来的问题,由此看来最有利的投资决策不一定是初始本金最大的选择。这两种永续年金的收益线在10年的时间点相交,所以最优选择取决于限。如果你计划投资期限不超过10年,那么较大的初始财富效应占主导地位,选择1000万美元的本金作为最优投资选择。如果你计划投资10年以上,较高的效应占主导地位,选择500万美元的本金和10%的实际利率是最优投资选择。由此,我们发现仅仅考虑静态模型中期末期望收益最大化对于福利最优化而言是不充分的。除非我们处于单期决策的经济体,否则所有度量财富或者收入的变量都应该先换算为可持续的消费量再进行比较。
3. 波动性当未来和都存在不确定时,家庭如果想要维持稳定的消费,持有在利率走低时提供更多收入且在利率走高时提供较少收入的资产是有必要的。具有这种特性的资产就是债券。如果生活标准和购买力等问题,那么的优势显现出来,尤其是美国通胀指数化国库券(TIPS)这种基于实际利率的,不仅是位于有效投资前沿上的,还可以对冲家庭面临的利率风险。TIPS可以保护家庭免受生活标准波动的风险和投资机会变动的风险。进一步地,我们可以拓展模型,不仅仅关注未来利率波动的风险,还关注风险溢价。风险溢价一般由夏普比率刻画,即投资组合的超额收益除以收益的标准差。如果我们处于以均值-方差为基准逐期决策的经济环境中,投资机会集不仅受到未来利率的影响,而且可能会受到风险收益曲线斜率的影响,即随着的波动,沿着投资机会集构成的曲线运动。投资者希望在的过程中和夏普比率向不利方向波动所造成的风险。总体来看,在长期和短期,家庭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测算方法。换言之,投资者不应该从风险报酬的角度使用绝对额度来度量风险高低和投资机会的优劣,而是应该从年金的角度判断一个投资组合是否处于有效边界上。根据这个思路,无有了新的定义——生命周期内的年金,且预期投资久期的长度恰好等于内某个特资者的寿命。(三)目标支出目标支出的典例是大学学费,是大部分客户生命周期中共有的支出。考虑一个典型的场景:一对夫妇有一个2岁的孩子,他们确定孩子将在18岁的时候上大学。这届时是一笔16年之后确定要支出的消费额,一个优秀的理财计划者会试图建立一个,同时考虑通胀因素、不同资产的历史收益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如果历史收益和率的走势可以复制,那么只需要现在储蓄相应数额,16年之后会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大学学费。如果未来资产的收益变现不如历史上的收益表现,这个风险由投资者自己承担,投资顾问可能会建议投资者在中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缓冲风险。比如理论上16年之后需要X美元作为大学学费,但是为了防止资产发生减值等问题,投资者投入1.5X作为本金,额外投入的部分可以作为预期外风险的缓冲垫,但是投资者也会因为投入更多本金而承担机会成本。一种明智的解决办法是由专业投资顾问为投资者提供一种将长期成本指数化的金融产品,在现阶段就锁定未来的收益,这样资产增值率就不存在不确定性。当然,这个办法也存在缺陷——由负责公司确保到期提供承诺的收益,相当于风险从投资者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但是,由机构承担风险比由投资者个人承担风险更可行,因为个人投资者承担基差风险时难以缓解选择偏误和,而机构比个人更善于有效分散风险。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避开基点风险的同时又造成显著的交易对手风险,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在实质上提升家庭的福利。由此,当且仅当提供风控渠道的机构具有较高的,由投资管理机构代替投资者个人承担风险的办法才真正有效。(四)产品
1. 综合性风险管理在整个生命周期的退休阶段,综合性风险管理的主要形式是长期护理险和人寿年金。单独购买这两种金融产品时,可能因为选择偏误造成成本上升。当单独时,假设客户会在90岁时以1的概率终止生命,但是当客户单独购买人寿年金时,同一家保险公司又会假设这位客户可能活到107岁。当投资者不在同一家和人寿年金,他们面临的往往有不同的参数假设。这种死亡率假设上的差异来自选择偏误: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客户不会购买人寿年金,选择购买年金的客户往往是期望自己寿命长于同龄人均值的客户。为了抵消这种选择偏误,保险公司可以考虑一种综合性产品,将长期护理险和人寿年金打包。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很难在同一家公司以较为便利的方式同时购买到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但是一旦产品打包,就能实现选择偏误和精算特征差异的平衡。如果某位客户需要长期护理险,保险公司就能推断出该客户可能寿命不如事前预期那么长,而预期寿命超过均值的客户也更不可能投资于长期护理险。由此,这种对产品的自主选择形成了一种信号,缓解了选择偏误,允许保险公司根据信号进行反馈,在设计和提供保险产品时设置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条款。
2. 公寓价值险假设你是一名搬到芝加哥的,如果你打算长期住在芝加哥,那么不论房价的走势是上升还是降低,你对房屋的所有权是维持生活标准不变的有力保障。如果你和其他很多人计划同时搬离芝加哥,那么当你抛售房屋的时候可能会遭受抑价损失。这个时候,对房屋的所有权不再是有效的对冲。对于不打算久居的投资者而言,在公寓资产上有一份类似于看跌期权的价值保险很有意义。此外,这种产品进一步还能降低当地企业雇佣搬迁到本地的新员工的成本。
3. 标准化现阶段因为计量金融的发展,大量数据可以嵌入金融模型。但是默顿教授提出质疑,他认为很少有企业提供的真正利用利率期限结构和期限结构的波动率作为金融模型的输入参数。假设个人投资者或者投资咨询机构想出一个最优动态,个人投资者不必自己执行策略的所有交易,相反地,应该考虑由发行一种复制这种策略的金融产品。由机构投资者不仅能以更低的交易成本使用衍生工具对冲自身的风险暴露,还能利用机构所对接的不同个人投资者之间的净头寸来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这种模式在未来两、三年内可能难以普及,但是默顿教授认为这是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二、养老金的投资管理决策在固定收益型养老金计划中,分析师不再仅仅关注资产风险,而是转向关注养老金盈余(之差)的风险。养老金资产为负债提供显性担保,因此养老金对负债端的风险免疫。这种将公司未来向雇员支付退休金的负债责任分割出来,放置到的操作,类似于前文假想的大学学费的案例,即夫妇通过与金融签订合同,确定自己支付了当前一定额度的本之后可以在未来特定时间获得一笔恰好抵补大学学费的收益。但是如果养老将资产和相应的负债保留在内,基金的发起人就必须从公司全局的角度关注养老金的潜在风险。换句话说,如果养老金计划的发起公司不考虑投资策略与整个公司面临的风险之间的交互作用,那么发起人就不能全面有效地分析最优的策略。养老金计划在公司的总市值中占比较大。在2001年初,在持有养老金计划的大规模公司中(公司规模处于前十分之一的公司),养老金与公司市值总额的比率达到2:1。进一步,因为养老金计划的负债端大多是债券,所以这些公司的普遍较高。从日到2001年9月末,标普500指数下跌超过20%,纳斯达克指数下跌超过40%。因为2001年之后资金“逃向安全资产”(flight to quality),同时伴有利率的下行趋势,较长久期的固定缴款养老基金债务的价值激增。按照逐日盯市的基准,在2000年末,养老金的中本来有60%投资于标普500指数,因为股市走低,指数价格下跌,进而造成养老金资产端的价值下跌。如果不考虑因为利率下跌造成的负债升值(即假设养老金的负债端价值不变),那么养老金的净值会从充分融资的状态变为融资不足比例高达12%的状态。对于大规模公司中(公司规模排名处于前十分之一的公司),因为的平均市值下跌了大约20%,所以公司养老金资产与公司市值的比例可能在2001年9月末上升到220%。由此,即使养老金中股票投资的绝对份额没有发生变化,股票投资的相对份额也远远高于2001年初。三、捐赠基金的投资管理决策养老基金机构,与个人或家庭相比,在资产和负债总额规模这个方面相差不大。如果捐赠基金是归属于某所大学,那么基金的管理者也应该关注大学的其他资产,包括(如建筑物)和(如未来学费的收据)。馈赠与遗赠对于一些大学来说尤其重要。研究型大学,如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类似学府,在某些特定的部门或者领域确实有大量的“影子”投资。因为这些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包括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和技术领域的成功人士,有可能向他们的母校赠送自己公司的股份。未来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研究资助也可能会对技术领域的成就更为敏感,因为科技发展也是大学的一种商业资产。捐赠基金在度量风险的时候,需要考虑基金的经营成本和大学的其他负债。举例说明,哈佛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负债中很大一部分源于教职员工的薪资,因为哈佛与其他可比大学存在顶尖人才(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生源)上的直接竞争。教职员工的住房成本可能是整体成本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住房成本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某一所研究型大学想要吸引人才,同时面临着高于其他地区的住房成本,那么这所大学会面临更高的支出。因此,大学在投资组合中持有大量当地住房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现实中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都确实在其市值加权的投资组合中持有较多的当地居民住房类资产。四、总结最优投资决策不应该是“对一切情形都普适”,这个观点已经较为成熟。然而,目前针对个人投资者提出的建议太过于“平均”,缺乏合理的差异性。换言之,和投资顾问拥有一套比传统工具更丰富的金融工具可用于对接客户。有效地执行本文的建议和构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本文提出的难题是一个工程上的问题,而不是一门新的科学。我们知道理论上这些问题以及我们在模型中需要拟合的因素,但是实际上,落实这些解决办法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完)-------------分割线--------------或长按并识别以上二维码,关注NIFIReview学院网站:www.nifi.org.cn更多学术报告,尽在NIFI。《基金?股票?看这个,秒懂!》 精选四一、?是非常古老的一个行业,但是(private equity,简称PE)投资则是近30年来才获得高速发展的新兴事物。所谓,是指向具有高成长性的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和其他增值服务,以期通过或者其他方式退出,实现资本增值的资本运作的过程。的兴趣不在于拥有分红和经营,而在于最后从企业退出并实现。为了风险,私募股权投资通过(本站简称为PE基金、或者基金)进行,私募从大型机构投资者和资金充裕的个人手中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然后于未上市的机会,最后通过积极管理与退出,来获得整个基金的投资回报。与专注于的炒股型金一样,PE基金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但是起始投资的门槛更高,投资的周期更长,更为稳健,适合于大级别资金的。二、/与PE基金有何区别?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简称VC)比PE基金更早走入中国人的视野。国际上著名的如IDG、软银、凯鹏华盈等较早进入中国,赚足了眼球与好交易。从理论上说,VC与PE虽然都是对上市前企业的投资,但是两者在、投资规模、上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PE投资Pre-IPO、成熟期企业;VC期和成长期企业。VC与PE的心态有很大不同:VC的心态是不能错过(好项目),PE的心态是不能做错(指投资失误)。但是,时至今日,交易的大型化使得VC与PE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模糊。原来在硅谷做风险投资的老牌VC(如红杉资本、经纬创投、凯鹏、德丰杰)进入中国以后,旗下也开始募集PE基金,很多披露的投资交易金额都远超千万美元。愿意投资早期创业项目的VC越来越少,现在只有泰山投资、IDG等还在投一些百万人民币级别的项目,多数基金无论叫什么名字,实际上主要参与2000万人民币到2亿人民币之间的PE投资交易。交易的大型化与资本市场上金额越来越大有关。2008年,和各自在中国募集了50亿人民币的PE基金。2009年募资金额则进一步放大,黑石集团计划在上海浦东设立百仕通中华,募集目标50亿元人民币;第一东方集团计划在上海募集6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里昂证券与上海国盛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境内人民币目标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而由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和共同发起的金浦产业拟募集总规模达到200亿元上海,首期募集规模即达到80亿元。单个基金限于人力成本,管理的项目一般不超过30个。因此,大型PE基金倾向于投资过亿人民币的项目,而千万至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就留给了VC基金与小型PE基金来填补市场空白。三、中国市场上主流的私募股权投资玩家是哪些基金?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基金榜单很多,清科、《投资与合作》、甚至连《第一财经周刊》都会不定期地搞一些排名。专业律师在私募交易中会与各种基金打交道,对各家基金的投资习惯与特点都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我们建议中小企业在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从以下知名基金中进行选择。本土基金:、联想投资有限公司、深圳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苏州有限公司、上海永宣有限公司、启明创投、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弘毅投资、新天域资本、鼎晖投资、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等。外资基金:IDG、软银有限公司、、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德丰杰、经纬创投、北极光风险投资、兰馨亚洲、凯鹏华盈中国基金、纪源资本、华登国际、集富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德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戈壁有限公司、智基创投、赛伯乐(中国)投资、今日资本、金沙江创投、KTB 投资集团、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如果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国内上市,除以上这些基金以外,国内券商背景的券商直投公司也是不错的选择。四、谁来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属于“另类投资”,是财富拥有者除证券市场投资以外非常重要的分散投资风险的投资工具。据统计,西方的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富豪财团等会习惯性地配置10%~15%比例用于私募股权投资,而且私募股权投资的年化回报率高于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多数基金的年化回报在20%左右。美国最好的金圈VC在90年代科技股的黄金岁月,每年都有数只基金的年回报达到10倍以上。私募股权体非常固定,好的有限,经常是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新成立的基金正常规模为1~10亿美元,承诺出资的多为老主顾,可以开放给新投资者的额度非常有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期非常长,一般基金封闭的投资期为10年以上。另一方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不发达,因此,私募股权投资投资后的退出非常不容易。再一方面,多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采用承诺制,即人等到人确定了投资项目以后才根据协议的承诺进行相应的出资。国内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历史不长,基金的培育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倾向于在国内募集,以下的资金来源成为各路募资时争取的对象:1、、各类(Fund of Fund,又称基金中的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基金,是各类PE首选的游说对象。这些资本知名度、美誉度高,一旦承诺出资,会迅速吸引大批资本跟进加盟。2、国企、民企、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企业炒股理财总给人不务正业的感觉,但是,企业投资PE基金却变成一项时髦的理财手段。3、民间富豪个人的闲置资金。国内也出现了直接针对自然人募资的基金,当然募资的起点还是很高的。如果是直接向个人募集,起投的门槛资金大概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如果是通过募集,起投的门槛资金也要在人民币一两百万元。普通老百姓无缘问津投资这。五、谁来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金管理人基本上由两类人担任,一类人士出身于国际大牌投行如大摩、美林、高盛,本身精通财务,在华尔街人脉很广;另一类人出身于创业后功成身退的企业家,国内比较知名的从企业家转型而来的管理人包括沈南鹏(原携程网与如家的创始人,现为红杉资本合伙人)、邵亦波(原易趣网创始人,现为经纬创投合伙人)、杨镭(原掌上灵通CEO、现为泰山投资的合伙人)、田溯宁(原中国网通CEO、现为中国宽带董事长)、吴鹰(原UT斯达康CEO、现为和利资本合伙人)等。基金管理人首先要具备独到的、发现好企业的眼光,如果管理人没有过硬的过往投资业绩,很难取得投资人的信任。2000年起,一大批中国互联网、SP与新媒体、新能源公司登陆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为外资基金带来了不菲的回报。2004年起,大批民企在深圳中小板登陆,为内资基金带来的回报同样惊人。因此,基金管理人的履历上如果有投资百度、盛大网络、分众传媒、阿里巴巴、无锡尚德、金风科技等明星标杆企业的经历,更容易取信于投资人。除光外,基金管理人还需要拥有一定的个人财富。出于控制道德风险的考虑,基金管理人如果决策投资一个1000万美元的中型交易,PD拿出980万美元(98%),个人作为LD要拿出20万美元(2%)来配比跟进投资。因此,基金管理人的经济实力门槛同样非常高。总体说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既要找到高速增长的项目,又要说服企业接受基金的投资,最后还要在资本市场退出股权。好的之间的竞争激烈;无人竞争的项目不知道有无投资陷阱。无论业绩如何,基金管理人几乎个个是空中飞人、工作强度惊人。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如何决策投资?企业家经常很疲惫地打电话给律师,“XX基金不同的人已经来考察三轮了,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这是由于企业不的运作与管理特点。尽管基金管理人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突出,基金仍然是一个公司组织或者类似于公司的组织,基金管理人好比基金的老板,难得一见。基金内部工作人员基本上分为三级,基金顶层是合伙人;副总、投资董事等人是基金的中间层次;投资经理、分析员是基金的基础层次。基金对企业一般的考察程序是先由副总带队投资经理考察,然后向合伙人汇报,合伙人感兴趣以后上(由全体合伙人组成,还常邀请基金投资人出席委员会会议)投票决定。一个项目,从初步接洽到最终决定投资,短则三月,长则一年。七、为何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流?有限合伙企业是一类特殊的合伙企业,在实践中极大地刺激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有限合伙企业把基金投资人与管理人都视为基金的合伙人,但是基金投资人是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而基金管理人是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有限合伙企业除了在税制上避免了双重征税以外,主要是设计出一套精巧的“同股不同权”的分配制度,解决了出钱与出力的和谐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基金的发展。在一个典型的中,出资与分配安排如下:●LP承诺提供基金98%的,它同时能够有一个最低收益的保障(即最低资本预期收益率,一般是6%),超过这一收益率以后的基金回报,LP有权获得其中的80%。LP不插手基金的任何投资决策。●GP承诺提供基金2%的投资金额,同时GP每年收取基金一定的资产管理费,一般是所管理资产规模的2%。基金最低资本收益率达标后,GP获得20%的基金回报。基金日常运营的员工工资、房租与差旅开支都在2%的资产管理费中解决。GP对于投资项目有排他的决策权,但要定期向LP汇报投资进展。尽管我国政府部门对国内是否也要发展有限合伙制基金曾有不同意见,但是目前意见已经基本一致:基金可以选择公司制或者契约制进行运营,但是有限合伙制是基金发展的主流方向。八、基金对企业的投资期限大概是多久?基金募集时对限有严格限制,一般基金成立的头3至5年是投资期,后5年是退出期(只退出、不投资)。基金在2到5年后,会想方设法退出。(共10年)基金有四大退出模式:1、IPO或者RTO退出:获利最大的退出方式,但是退出价格受资本市场本身波动的干扰大。2、并购退出(整体出售企业):也较为常见,基金将企业中的股份转卖给下家。3、管理层回购(MBO):回报较低。4、公司:此时的投资亏损居多。企业接受基金的投资也是一种危险的赌博。当基金投资企业数年后仍然上市无望时,基金的任何试图退出的努力势必会干扰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私募的钱拿得烫手就是这个道理。九、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如何寻找目标企业?根据我们的观察,国内民营企业家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他们普遍比较谨慎,不大会主动出击,而是坐等基金上门考察。的社会人脉在目标企业筛选上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基金在招募员工时很注重来源的多元化,以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各类高成长企业。新成立的基金往往还会到中介机构拜拜码头,希望财务顾问们能够多多推荐项目。为了尽可能地拓展社会知名度,中国还出现了独有的现象,基金的合伙人们经常上电视台做各类财经节目的嘉宾,甚至在新浪网上开博客,尽量以一个睿智的的形象示于大众。此外,政府信息是私募基金猎物的一个重要来源。私募基金在西方还有个绰号“裙带资本主义”,以形容政府官员与私募基金的密切关系,英美国多位卸任总统在凯任职,梁锦松卸任后加盟了黑石,戈尔在凯鹏任职。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喜欢投资什么行业的企业?私募基金喜欢企业具有较简单的商业模式与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团队具有较强的拓展能力和管理素质。但是,私募基金仍然有强烈的行业偏好,以下行业是我们总结的近5年来基金最为钟爱的投资目标:1、TMT:网游、电子商务、垂直、数字动漫、移动无线增值、电子支付、3G、RFID、新媒体、视频、SNS;2、新型服务业:金融外包、软件、现代物流、品牌与渠道运营、翻译、影业、电视购物、邮购;3、高增长的连锁行业:餐饮、教育培训、齿科、保健、超市零售、药房、化妆品销售、体育、服装、鞋类、经济酒店;4、清洁能源、环保领域: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电池、节能建筑、水处理、废气废物处理;5、生物医药、医疗设备;6、四万亿受益行业:高铁、水泥、专用设备等一、企业在什么阶段需要进行?国内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全部加起来大概不到3000家,但是中国有几百万家企业,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年,企业从创业到上市,概率微小。企业经营还有个“死亡之谷”定律,绝大部分创业项目在头3年内死亡,企业设立满3年后才慢慢爬出死亡之谷。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于项目的甄选非常严格。风险投资/创投企业与PE基金之间的区别已经越来越模糊,除了若干基金的确专门金额不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早期项目以外,绝大多数基金感兴趣的私募交易单笔门槛金额在人民币2000万以上,1000万美元以上的私募交易基金之间的竞争则会比较激烈。因此,企业如果仅需要百万元人民币级别的融资,不建议花精力寻求基金的股权投资,而应该寻求个人、个人、银行贷款、甚至是民间高息借款。根据我们的经验,服务型企业在成长到100人左右规模,1000万以上年收入,微利或者接近打平的状态,比较合适做首轮;制造业企业年税后净利超过500万元以后,比较合适安排首轮股权融资。这些节点与企业融资时的估值有关,如果企业没有成长到这个阶段,私募融资时企业的估值就上不去,基金会因为交易规模太小而丧失投资的兴趣。当然,不是所有企业做到这个阶段都愿意私募,但是是显而易见的:多数企业靠自我积累利润进行业务扩张的速度很慢,而对于的服务型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可以抵押的资产,从获得银行的贷款非常不易。企业吸收后,经营往往得到质的飞跃。很多企业因此上市,企业家的财富从的状态放大为(中国股市中小民企的市盈率高达40倍以上,市净率在5-10倍之间),财富增值效应惊人。只要有机会,中国多数的民营企业家愿意接受私募投资。二、企业如何接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尽管企业向基金毛遂自荐也有少许成功的可能。在中国,绝大多数私募交易谈判的发起来自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经理朋友的推介以及中介机构的推销。中国经济周期性特点非常明显,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企业寻求基金、基金追逐企业的现象总是周而复始地循环。一般而言,在经济景气阶段,一家好企业往往同时被多家基金追求,特别是在TMT、新能源、环保、教育、连锁等领域,只要企业有私募意愿,企业素质不是太差,基金往往闻风而动。但是在企业私募愿望空前强烈的经济下行阶段,谈判难度骤然增加,企业即使由老总亲自挂帅、作好商业计划书后大海捞针式地与数十家基金乱谈,效果往往未必好。这时候财务顾问、投行券商、律师的推介就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中国当前国情下,专业律师在企业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接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私募基金对于律师的推荐与意见是相当重视的,对于律师推介的企业,基金一般至少会前往考察。这是因为:第一,律师推荐与财务顾问推荐的动机有所不同,财务顾问向项目是财务顾问的日常业务,带有强烈的达成交易的经济动机,基金多有戒心;而专业律师向基金推荐项目多出于个人帮忙性质,一般没有太强的经济目的,反而易为基金所接受。第二,由于律师的职业特点,律师极其珍惜自己的执业声誉,素质太差的企业律师不会盲目推荐的,以免破坏在业内的口碑。第三,律师有时还是融资企业的法律顾问,往往比较清楚企业的经营特点与法律风险。基金在判断企业的经济前景时往往要征询律师的意见。三、什么原因会导致私谈判破裂?在中国,私募交易谈判的成功率并不高。以企业与意向投资基金签署了保密协议作为双方开始接洽的起点,根据我们观察,能够最终谈成的交易不到三成。当然,谈判破裂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条:第一,企业家过于情感化,对企业的内在估值判断不够客观,过分高出市场公允价格。企业家往往是创业者,对于企业有深厚的感情,日常又喜欢读马云等人的名人传记,总觉得自己的企业也非常伟大,同时现在又有基金上门来谈私募了,更加进一步验证企业的强大,因此,不是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是不会让别人分享企业的股权。但是,基金的投资遵循严格的价值规律,特别是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以后,对于企业的估值没有企业家那么浮躁。双方如果在企业价值判断上的差距超过一倍,交易很难谈成。第二,行业有政策风险、业务依赖于具体几个人脉、技术太高深或者商业模式太复杂。作为专业的,我们曾经考察过千奇百怪的企业,有的企业是靠政府、垄断国企的人脉设置政策壁垒来拿业务;有的企业技术特别先进,比如最近非常热门的薄膜电池光伏一体化项目、生物质能或者氨基酸生物医药项目;有的企业商业模式要绕几个弯才能够明白做什么生意。伟大的生意总是简单的,基金倾向于选择从市场竞争中杀出来的简单生意,行业土一点、传统一点的并没有关系。餐饮酒店、英语培训、甚至保健按摩都有人投资,而太难懂、太神秘的企业大家敬而远之。第三,企业融资的时机不对,企业过于缺钱的样子吓到了基金。基金永远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很多国内民企在日子好过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揭不开锅的时候才想起要私募。基金不是傻瓜,企业现金流是否窘迫一做马上结果就出来,财报过于难看的往往没有勇气投。第四,企业拿了钱以后要进入一个新行业或者新领域。有些企业家在主业上已经非常成功,但是突然心血来潮要进入自己从来没玩过的一个新领域,因此就通过私募找钱来玩这些项目。这种玩法不容易成功,基金希望企业家专注,心思太活的企业家害怕。四、签署保密协议对企业意味着什么?一般而言,在找到正确的途径后,企业是不难接洽到基金来考察的。见过一两轮后,基金往往要求企业签署保密协议,提供进一步财务数据。我们律师也是往往在这个阶段接到企业的电话,要求提供交易指导。保密协议的签署仅表明基金愿意花费时间严肃地考察这个项目,私募的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本身不是一件特别值得庆贺的事情。在这个阶段,除非企业家自己无法判断应当提交什么材料,请律师帮忙判断,否则律师仅仅只提供一般的签约法律指导,不会介入材料的准备。多数情况下,签署的保密协议以使用基金的版本为主,我们在帮客户把握保密协议的利益上,一般坚持以下要点:第一,保密材料的保密期限一般至少在3年以上;第二,凡是企业提交的标明“商业秘密”字样的企业文件,都应当进入保密范围,但保密信息不包括公知领域的信息;第三,保密人员的范围往往扩大到基金的顾问(包括其聘请的律师)、雇员及关联企业。五、企业应当请专职融资财务顾问吗?对融资财务顾问(FA)正面的评价与负面的口碑都很突出。FA不是活雷锋,企业聘请FA的服务佣金一般是私募交易额的3~5%,部分FA对企业的股权更感兴趣。FA最关键的作用是估值。但是国内多数的FA给人感觉更象个“婚介”,专业性较差,特别是FA做的财务预测往往被基金嗤之以鼻。尽管如此,如果企业自我感觉对资本市场比较陌生,请最有名气的财务顾问(中国前5强)的确有助于提高私募成功率,企业为此支付融资佣金还是物有所值。律师忠告:●FA要求签署排他性的代理权时应当谨慎,如果企业绑定的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FA,反而使企业错失了时间机会。●融资佣金的支付应当写入私募最终交易文件中,以免在支付佣金时投资者干预,产生纠纷。●好的财务顾问判断标准:其经手项目最终上市没有。而索要高额前期费用的FA多是骗子,顶级FA不要求或者索要很合理的前期费用。六、如何安全无争议地支付佣金?企业在私募成功在望时,经常会被暗示要支付给这个项目上出过力的人佣金,企业多数感到困惑。私募交易就象婚姻,一开始认识要有缘分,但是最终能够牵手是要克服千难万险的。由于业内惯例是基金作为投资人一般不会支付任何佣金,如果此次交易没有请财务顾问,企业在交易成功后对此次交易贡献较大的人或者公司支付2-3%的感谢酬劳,也为情理所容,但是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绝对避免支付给交易对方的工作人员—基金的投资经理,这会被定性为“商业贿赂”,属于不能碰的高压线;第二,建议将佣金条款-“Find Fee”写进或者至少让投资人知情。佣金是一笔较大的金额,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未经过投资人同意支出这笔金额,理论上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七、企业什么时候请律师介入交易谈判?私募交易的专业性与复杂程度超越了95%以上民营企业家的知识范畴与能力范围。企业家如果不请律师自行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商洽融资事宜,除非该企业家是出身,否则是对企业与的极端不负责任。一般而言,企业在签署保密协议前后,就应当请执业律师担任融资法律顾问。常见的做法是求助于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但是中国合格的私募交易律师太少,自己的常年法律顾问碰巧会做私募交易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建议聘请这方面的专业资深律师来提供指导。私募交易属于金融业务,因此,有实力的企业应当在中国金融法律业务领先的前十强律所中挑选。在我们担任私募交易法律顾问的实践中,无论最终交易是否成功,企业家都会深深地信任上我们。在所有的私募参与者中,财务顾问更关心自己的佣金,有时候为达成交易不惜反过来让企业降价;基金是企业的博弈对象,在谈判中利益是对应的,成交以后利益才一致;基金律师只为基金打工,谈不上与企业有什么感情;只有公司律师完全站在企业与企业家的立场考虑问题;为企业、企业家的利益在谈判中锱铢必较。常见情形是当私募谈判完成后,我们还会受邀担任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企业在日后的下一轮私募以及IPO业务时,同样会使用我们的服务。八、为什么有那么多轮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一个企业向基金亮家底的过程,规范的基金会做三种尽职调查:1、行业/技术尽职调查:●找一些与企业同业经营的其他企业问问大致情况;如果企业的上下游,甚至竞争伙伴都说好,那基金自然有投资信心;●技术尽职调查多见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技术行业的投资。2、财务尽职调查:●要求企业提供详细财务报表,有时会派驻会计师审计财务数据真实性。3、法律尽职调查:●基金律师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清单,要求企业就设立登记、资质许可、治理结构、劳动员工、、风险内控、知识产权、资产、财务纳税、业务合同、担保、保险、环境保护、涉诉情况等各方面提供原始文件。●为了更有力地配合法律尽职调查,企业一般由企业律师来完成问卷填写。九、企业估值的依据何在?企业的估值是私募交易的核心,企业的估值定下来以后,融资额与投资者的占股比例可以根据估值进行推算。企业估值谈判在私募交易谈判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这个门槛跨过去了,只要基金不是太狠,比如要求回赎权或者对赌,交易总可以做成。总体来说,企业如何估值,是私募交易谈判双方博弈的结果,尽管有一些客观标准,但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判断。对于企业来说,估值不是越高越好。除非企业有信心这轮私募完成后就直接上市,否则,一轮估值很高的私募融资对于企业的下一轮私募是相当不利的。很多企业做完一轮私募后就卡住了,主要原因是前一轮私募把价格抬得太高,企业受制于反稀释条款不大好压价进行后续交易,只好僵住。估值方法:市盈率法与横向比较法。1、市盈率法:对于已经盈利的企业,可以参考同业已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然后打个折扣,是主流的估值方式。市盈率法有时候对企业并不公平,因为民企在吸收私募投资以前,出于税收筹划的需要,不愿意在账面上释放利润,有意通过各种财务手段(比如做高费用)降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估值就要采取其他的修正方法,比如使用EBITDA。2、横向比较法:即将企业当前的经营状态与同业已经私募过的公司在类似规模时的估值进行横向比较,参考其他私募交易的估值,适用于公司尚未盈利的状态。经验数值:制造业企业首轮私募的市盈率一般为8~10倍或者5-8倍EBITDA;服务型企业首轮在5000万-1亿人民币之间。十、签署Term Sheet对企业意味着大功告成了吗?双方在企业估值与融资额达成一致后,就可以签署Term Sheet或者书,总结一下谈判成果,为下一阶段的详细调查与投资协议谈判作准备。Term Sheet或者投资意向书其实只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法律文件,声明除保密与独家锁定期(No Shop)条款以外,其余均无约束力。签署Term Sheet是为了给谈判企业一颗定心丸,使得其至少在独家锁定期内(一般为2个月)不再去继续寻找白马王子,专心与该基金独家谈判。签署Term Sheet以后,基金仍然可能以各种理由随时推翻交易,Term Sheet获得签署但最终交易流产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同基金草拟的Term Sheet的详尽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某些基金公司的Term Sheet已经很接近于合同条款,在所的性质(投票表决、分红、时是否有优先性)、投资者反摊薄权利、优先权、共同出售权、信息与检查权、管理层锁定、董事会席位分配、投资者董事的特殊权力、业绩对赌等诸方面都有约定。尽管这些约定此时并无法律效力,但是企业日后在签署正式投资协议时要推翻这些条款也非易事。第二部分 私募交易架构私募股权投资的交易架构是企业最优先考虑的问题,甚至可以考虑在估值之前。某些架构已经决定了企业未来在资本市场的归宿,如果企业最初在选择私募交易架构时选择不当或者后来中途变卦,把架构推倒重来的代价是惨重的,不仅要花费数十万元人民币,而且耗时良多,甚至还会耽搁上市进程。1、国内纯内资架构纯内资架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架构,在法律上不更改原企业的任何性质,原企业直接进行增资扩股,基金以人民币溢价认购企业增资后入股企业。基金分作为企业的增资,部分作为企业的资本公积金由新老股东共享。以纯内资方式私募融资的最终目标是在境内A股主板、中小板或者。随着国内证券市场逐步恢复融资功能,除非是公司体量太大或者行业上的限制,民营企业家越来越倾向于在国内上市。而相比于私募交易的合资架构与红筹架构来说,纯内资架构无论在政府审批上,还是在交易便捷上都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如果企业家在上有多个选项的话,外资资金往往在竞争中处于下风,企业家更喜欢找内资身份的资金来快速完成交易。这也是最近人民币基金得以大量募集,特别是黑石、红杉等海外PE巨头们都要募集人民币基金的一个重要原因。先做私募,后做股改是通常的做法。在私募前,企业一般是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私募交易完成(基金增资)以后企业仍然维持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待日后再择机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日后的上市主体是整体变更后的股份有限公司。当然,在实践中,先股改后私募亦无不可。只是企业股改后治理结构更加复杂,运营成本更高,做私募交易更为复杂。2、红筹架构红筹架构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募交易架构。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使用红筹架构,2003年中国证监会取消对红筹上市的境内审查程序后直接刺激了红筹模式的广泛使用,直至2006年8月商务部等6部委发布《关于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简称“10号令”)为止,红筹架构是跨境私募与海外上市的首选架构。使用红筹架构的私募股权投资,先由国内公司的在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设立离岸壳公司(法律上称为“特殊目的公司”),然后利用这家特殊目的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境内权益,最后以这家特殊目的公司为融资平台发售优先股或者可转股贷款给基金进行私募融资,乃至最终实现该境外特殊目的公司的海外上市。红筹上市又称为“造壳上市”。在红筹架构下,根据控制境内权益的方式不同发展出不少变种,其中以“协议控制”模式最为知名。“协议控制”,又称“新浪模式”、“搜狐模式”、“架构”,在2006年以前主要应用于互联网公司的境外私募与境外上市。由于增值电信企业受到严格限制(法律要求投资的外商必须是产业投资者,基金这种不属于),而互联网业务在我国法律上又归属于“增值电信业务”,聪明的基金为了绕开这些限制,发明了协议控制这种交易架构,后来该架构得到了美国GAPP的认可,专门为此创设了“VIE会计准则”,即可变利益实体准则,允许该架构下将国内被控制的企业报表与境外上市企业的报表进行合并,解决了境外上市的报表问题,故该架构又称“VIE架构”。有说法说是搜狐最先使用了该方法,也有说法说是新浪最先使用了该方法,故有前述两种别称。10号令对于跨境私募与海外上市的影响深远。10号令出台后,由于增加了海外上市的行政审批环节,海外红筹架构上市对于广大中小民企不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在业绩的压力下,海外投行与国内中介机构为国内企业设计了一些规避适用10号令的上市架构,如安排外资纯现金收购国内企业、代持、期权等等,但是,严格意义上这些方法都具有法律瑕疵,对国内企业家的法律风险也很大。3、中外合资架构我国有着适用于(外商)的、非常古老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10号令基本关闭红筹架构大门的同时,它又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合资架构。10号令赋予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另外一项新的历史职能:吸收国际金融资本为我所用。自10号令施行以来,已经有大量企业根据该规定完成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审批手续,企业性质从纯内资企业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0号令规定的审批程序与审批材料尽管繁琐,但是总体说来,除敏感行业以外,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主管机关)对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持欢迎态度,对于可以让外资参股的民营企业尚无成立时间、经营业绩、利润考核、注册资本方面的要求,尺度比较宽松。但是,主管机关具体经办人员的素质与其对于私募交易的理解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审批的进程。以私募为主要内容的《增资认购协议》与中外合资企业的章程由于保留了私募交易的特点,其间充满了大量,比如优先分红、优先清算、优先购买、共同出售、强制随售、反稀释保护、信息权、期权激励等条款,某些已经超过了外商投资主管机关具体经办人员的理解范畴,有时候某些条款会认为过度保护外国合营者的利益而被政府拒绝。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要求对外国投资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深度披露。由于多数海外在避税天堂国家且是以有限合伙企业形式注册成立,中国政府要求披露外国投资者的,甚至的股东信息。另外,交割价格不可偏离境内企业报告的价格太远,特别是如果与体现的企业价值如果差距过大,过高的交割价格使得有热钱之嫌,过低的交割价格则有贱卖中国资产、关联交易之嫌。我们认为,中外合资架构是目前跨境私募中最为可行的一种架构,它即可国内上市、又可境外上市,是私募交易吸收境外资本时的首选架构。除非有行业限制,否则跨境私募交易都应当使用合资架构。商务部在2008年12月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管理指引手册》规定:“已设立的中方向外方,不参照并购规定(10号令)。不论中外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也不论外方是原有股东还是新进投资者。”这一规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外合资企业在境外上市进行时可以豁免商务部的审批,从而达到立法者鼓励使用合资架构的目的。4、红筹架构回归国内架构随着国内,大批被境外基金私募投资、已经完成红筹架构的企业毅然决定回归国内架构,谋求国内上市。我们认为,这些回归并非一帆风顺。国内上市中的首要问题是确认拟上市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大多数红筹架构核心是境外离岸公司,因为离岸公司股权的隐蔽性,可能需要证明最近两年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对于那些存在信及代持境外上市主体股权情况的红筹公司,在证明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上市主体资格上,需要区分红筹架构的三种方式而有的放矢地处理法律问题,他们分别是、、协议控制方式。以方式设立的红筹公司在取得拟上市主体时不存在太大法律问题。因为外商投资企业仍属于境内法人,并作为生产经营、盈利的直接主体,所以该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业绩能够正常体现,业绩可以连续计算的可能性较大,该外商投资企业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可以作为拟上市主体。以方式设立的红筹公司则需要对进行分析后具体对待,如果原境内公司已丧失,主营业务已发生重大变更,那么原境内公司难以满足上市条件;如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存续时间超过三年,亦具备上市条件,则新公司可以作为拟上市主体申报,否则需要等待经营期限达到或超过三年;如新设立的外商投资规模、利润及完整性方面不符合境内创业板的要求,则需要再次进行重组或调整。以协议控制方式设立的红筹公司则需考虑利润条件和关联交易限制,境内公司虽然作为经营的实体,但因为协议控制的模式需要将其利润以服务费用等方式转移至境外注册的上市主体,境内公司一般没有利润或很少,故原境内公司的利润情况难以满足上市条件;通过协议控制获得利润的外商投资企业,因为其利润均通过关联交易取得,且不直接拥有经营所需各要素,缺乏独立性和完整性,故该外商投资企业也难以满足上市条件;需要对境内公司的股权、资产、人员、财务状况等再次进行重组或调整第三部分 私募交易核心条款1、在私募交易中,企业家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投资结构的选择,即此轮融资是仅接受股权投资,还是也可以接受可转股贷款(也称为可转债)投资?常有企业家困惑地询问律师,我想要的是股权投资,可是和很多基金谈着谈着就变成了可转股,我究竟是否应该停止谈判,还是勉为其难继续进行?在专业律师看来,争取股权投资对企业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股权投资不需要企业还,吸收股权投资可以立即降低,还可以提高企业注册资本,提升企业形象,代价是企业家的股权被稀释。但是在多数交易中,尽管基金,基金还是倾向于全部使用或者打包使用可转股贷款,这是因为:第一,私募交易中充满了大量的,也为了资金安全的因素,保守的基金需要考虑在投资不当情况下部分撤回投资,因此,可转股贷款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组合,非常适合保守投资者。举例来说,相当多的交易是一半投资额是股权投资,另外一半是可转股贷款,投资后根据企业的经营实绩进行选择。如果投了6个月以后企业经营确实不错,贷款马上转成股权,如果企业经营一般甚至远逊于预期,那么不转股,这部分后是要归还投资人的。可转股贷款的一般比较高,介于12%到20%之间。贷款期一般是1-2年。第二,为了提高本次投资的内部收益率(IRR)。这是财务游戏的障眼法,同等收益下如果使用借贷杠杆可以提高IRR不少。律师忠告:1. 某些企业家接受了可转股贷款以后,常见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借的只是债,以后还上就可以。但是,可转股贷款是否可以转股的权利掌握在基金手上,企业没有话语权。如果基金不转股,说明企业接受融资以后经营得一塌糊涂,本身不是好事。企业家没有希望自己企业经营不善的,所以正确的心态是把可转股贷款也当做正式的投资。2. 为了担保企业能够还款,可转股贷款经常伴随着企业家对企业的股权进行质押。根据律师的经验,由于我国法律禁止流质行为,基金在处理出质的股权时没有什么太好的变现方法。2、尽管人民币基金已经日渐活跃,据统计市面上的私募交易仍然有六成以上是外币(美元)跨境交易,时间跨度流程较长,从签署交易文件到企业,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对于某些现金流紧张或者急需资金拓展经营的企业,这么长时间的等待令人焦灼,此时使用过桥贷款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过桥贷款顾名思义就是贷款过个桥,短期贷款之意。一般为基金在境内的关联企业直接向企业拆借数百万人民币,提供6个月的短期贷款,待基金的到帐以后再连本带息一起还给该关联企业。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企业之间直接进行拆借违反金融管理秩序,因此谨慎的投资者会安排某家银行在拆借企业与借款企业之间做一个,以规范该行为。3、优先股优先股是英美法系国家发明的概念,无论上市与非上市公司都可以。相比,总是在、公司清算上存在着优先性。巴菲特特别喜欢。在海外架构的私募交易中,必然见到“A系列优先股”或者“B系列优先股”作为。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呢?优先股和普通股相比肯定有优先性。根据各国公司法的通行规定,公司股权通常包含三大基本权利:一是公司重大事务的投票表决权;二是剩余财产索取权,如果公司倒闭清算,你有多少股份就有多少剩余财产;第三是权。私募所发行的优先股,在投票权上和一致的,没有优先和不优先之分。优先性主要体现在另外两个权利上,公司如果清算的话,基金投资的优先股优先受偿;在股息分配上,公司分红的话基金先分。优先性还体现在退出优先上,在上,特别强势的基金还要求在退出上给予优先于国内的权利。由于私募是一轮一轮进行的,多数企业是完成两轮私募以后上市的,但是每一轮私募的投资价格都不一样,一般后一轮的价格都比前一轮高。那么怎么区分每一轮次投进来的股份呢,因为如果大家都购买的是优先股,不就是分不开了嘛?为了从名称上予以明确区分,首轮私募就命名为A系列优先股,次轮私募就命名为B系列优先股,并依此类推。在国内架构的私募交易中,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允许设计“同股不同权”的优先股;股份有限公司严格遵循“同股同权”,同种类的每一股份应当具有同等权利。优先股的使用仅限于企业股改(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以前。4、投资保护——董事会的一票否决制私募交易的必然结果是每一轮的投资者仅取得之地位(但是多轮私募的机构投资者可能合并取得多数股东的地位),这是符合私募交易的特点的。如果一轮交易后投资者取得控股地位的,一般将其归入并购交易的范畴。因此,如何保护的入股基金的权益,最为关注的问题。公司标准的治理结构是这样安排的,上,股东按照所代表股权或者股份的表决权进行投票;董事会上按董事席位一人一票。无论如何设计,均无法在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形成压倒性优势。因此,基金往往要求创立某些可以由他们派驻董事可以在董事会上一票否决的“保留事项”,这是对私募基金最重要的保护。保留事项的范围有多广是私募交易谈判最关键的内容之一。5、业绩对赌(业绩调整条款、业绩奖惩条款)业绩对赌机制通过在摩根士丹利与蒙牛的私募交易中使用而名声大噪。根据披露的交易,蒙牛最终赢得了对赌,而太子奶输掉了对赌,永乐电器因为対赌的业绩无法完成被迫转投国美的怀抱。对赌赌的是企业的业绩,赌注是企业的一小部分股份/股权。对赌无论输赢,投资人都有利可图:投资人如果赢了,投资人的股权比例进一步扩大,有时候甚至达成控股;投资人如果输了,说明企业达到了投资目标,盈利良好,投资人虽然损失了点股份,但剩余股份的股权价值的增值远远大于损失。因此,对赌是投资人锁定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要求使用对赌。但是对赌特别容易导致企业心态浮躁,为了完成対赌所设定的指标,不惜用损害企业长期整体价值的方式来争取短期订单,或者过度削减成本。从专业律师角度出发,一般建议企业家对该要求予以婉拒。只有在企业家特别看好企业未来发展时,才能够考虑接受。6、反稀释投资人比较害怕的情形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一轮私募交易价格过高,后期投资的交易价格反而比前期投资低,造成投资人的账面损失,因此需要触发反稀释措施。如果后期投资价格高过前期投资价格,投资人的投资增值了,就不会导致反稀释。这个非常类似于某个房地产项目分两期开发,如果第一期业主发现第二期开盘价格比第一期还低,往往要求开发商退还差价或者干脆退房;如果第二期开盘价格比第一期高,首期业主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私募投资者也有同样的心态。反稀释的基本方法是“全棘轮”与“加权棘轮”。由于国内企业家不大能理解什么是“加权棘轮”,国内以使用“全棘轮”为主,即由企业家买单,转送点老股给第一轮投资者,以拉平两轮投资人之间的价格落差。7、强制随售权强制随售权(Drag Along Right,有翻译作强卖权、拖带权、拉动权或者带领权),是基金为了主导后续交易,需要有强制企业家接受基金后续交易安排的权利,保证说话也算数。具体而言,如果企业在一个约定的期限内没有上市,而又有第三方愿意购买企业的股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权要求企业家按照基金与第三方谈好的价格和条件,共同向第三方转让股权。如果有企业整体出售的机会摆在企业面前,基金的本能反应是接受它,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但是,企业家往往对企业感情深厚,即使条件优越也不愿意出卖企业。多数创业企业家把企业当作自己孩子,在企业身上寄托了太多的人生理想;而没有张大中与朱礼新那种把企业当猪养的魄力。因此,如果没有强制随售权,基金只有等IPO退出或管理层回购退出,没有办法去主动寻求整体出售公司的商业机会。这个权利是基金必然要求的一个东西,也是私募交易中企业家个人情感上最难接受的东西。律师忠告:为了保证把企业当猪卖的时候至少要卖个好价钱,强制随售权需要约定触发条件:比如企业在约定期限内未上市,或者买主给的价格足够好。8、回赎权当一切条款均无法保证投资者的获利退出时,特别是投资三五年后企业仍然无望IPO,投资人也找不到可以出售企业股权的机会,投资人会要求启动最终的“核武器”——回赎权,要求企业或者把投资人的投资全额买回,收回初期的,并获得一定的收益。回赎权是最容易导致争议的条款,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私募投资款早已用完,无论企业还是企业家都没有财力来回赎股权。很多企业做的是境外私募,筹措出一笔不小的美元更困难。爆发后,大量基金由于紧张想根据回赎权条款未果,引发了大量诉讼,我国司法实践倾向于认定这是变相的借贷,不太支持这种条款。我国法律框架下,公司无法直接或者股份用于回赎,因此在国内架构的私募交易中,一般安排变相回赎,即先由企业家及其指定的人回购,如果回购不成公司引发减资程序,将退出的款项用于回赎,如果减资所得都不足以回赎的话,只好将整个公司关门清算或者把整个公司交给基金。律师忠告:如果说対赌是基金的利器的话,回赎权就是基金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签署回溯权条款有如签署了卖身契,企业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此慎之又慎。9、共同出售权共同出售权是一旦有出售机会时,基于各方目前的持股比例来划分可出售股权的比例。共同出售权分单向与双向之分。单向共同出售权指的是当企业家有机会出售自己股权时,即使基金不买的话,企业家也要单方面给私募基金共同出售股权的机会;但是,基金如果有机会退出的话不会反过来给企业家共同出售的机会。双向共同出售权类似于WTO框架下的“最惠国待遇”,让双方安心,没有人能够偷跑。无论是哪一方在上谈了优惠条件回来,另一方都可以自动享有。10、涡轮Warrants(香港投资者生动地译成“涡轮”),在股票市场称为权证,在私募交易中称为购股权或者期权,都是投资人在未来确定时间按照一定价格购入一定数量公司股权/股份的权利。涡轮的使用在于锁定下一轮投资的未来收益。涡轮的价格一般低于公允市场价格,在公司经营状况较好、投资者的股权已经大幅增值情况下,投资人以折扣价(一般高于首轮的投资价格)再行购买一部分股权,理由是公司价值增长有投资人的贡献,增资应当有优惠。涡轮也可以理解为有条件的分期出资。第四部分 1. 《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2. 《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3. 国家《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等外汇管理操作规程》4. 国家《关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支付结汇管理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5. 《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6. 《关于设立外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7. 《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8. 《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9. 《基金?股票?看这个,秒懂!》 精选五近期,央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41.84%受访者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全国的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3.71。2011年,《钱经》杂志以《从不理财到瞎理财的中国人》作为封面文章。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当时总结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所提出的建议依然堪称箴言。那么,中国人怎么就瞎理财了?01央行从《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可以看到这些现象:近65%的人水平不够35.2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41.84%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消费者对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仅有 59.56%,其中在贷款知识、和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 52.72%、49.08%和 53.82%。当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 62.72%选择“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55.56%选择“上网找资料”。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13.16%的消费者“从不做”家庭开支计划,20.83%的消费者表示严格执行家庭开支计划。如果下个月有一笔约等于三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只有34.06%的消费者选择了“完全可以”能全额支付这笔费用。换言之,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41.27%的消费者“有或曾有”为孩子上学存钱,34.77%的消费者“目前没有,但计划这样做” 。60.99%的消费者认为“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或生意收入”来保障老年开支,54.70%选择“依靠退休金”,47.82%选择“依靠”超过10%的人投资不看合同38.09%的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51.74%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合同条款,还有10.18%的消费者根本不阅读。37.32%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对账单并能清晰理解,15.54%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对账单但难以理解,35.12%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对账单,5.08%的消费者根本不读。近两成人不知道怎么比较金融产品17.09%的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知道如何进行比较”,14.51%“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比较”。17.49%的消费者“不能”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13.03%的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对其风险和收益没有清晰的认识。阅读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条款后,65.48%的消费者表示大致理解,13.88%的消费者表示不太理解。理财了,但你家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逐渐知道,但却未必能用对方法。从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间漏洞百出;从why理财到how理财,处处举步维艰。现实的环境之下,要让理财真的为我所用,我们必须知道哪些规则?《钱经》与上百位受访者沟通理财疑惑、技法、窍门与误区,他们中有普通的,有身处一线的,也有名声斐然的。我们归纳出这宝贵的15条理财理念。瞎理财五宗罪1、追涨杀跌每个人都犯过了,居然也包括牛顿。贪婪和恐惧,谁能控制投资中的情绪。2、把钱放在“最保险”的地方其实没错,但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哪里才保险?3、“全情投入”炒股炒黄金都没错,别拿所有钱来炒。4、什么火投什么我们可能都干过跟钟镇涛一样的事,什么火买什么,适合不适合,风险不风险,总是赔了才知道。5、太能花/太吝啬赚钱不就是为了花,所以要好好享受生活。现在节省是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这两种消费观都没错,只是很容易“过”。当下需知的15条理财理念1不是理财股票是理财的一个手段,绝非目的。这里并非诋毁投资的作用,而是澄清一个事实,投资是理财的一个手段,而绝非目的。如果这个目标是解放中国,那投资好似一场战役,平津战役或者淮海战役,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如《华尔街日报》作家乔纳森?克莱门茨所说,我们投资并不是为了击败市场、发笔横财,或者赚取尽可能高的回报,金钱的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其他终极目标的手段,投资是为了购买一栋房子,或者让子女上更好的大学,或者为退休生活储备。2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当我们住70平米的房子时就开始琢磨换个两室一厅,随着收入增加,会想要不要去再买下一套海景三居室,赚得更多时,也许会考虑去郊外选一套别墅。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道哲学题永远在变化,能帮你调试“该赚多少钱来实现它”,但也会提醒你——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将决定你要花多少钱,适当抑制欲望并没错。你得赚多少钱实现它?这将决定你需要多少钱,可以增加被动收入。3莫有时间工作,没时间赚钱“等有了钱再理财吧。”谈到理财,这句话说得最多。除了睡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会花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越优秀的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多。努力工作当然是赚钱,我们可能会碰到许多“赚到一笔钱”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类赚钱机会:一份更高的薪水、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外人绝对买不到的、或者一笔收入。假定这四类机会都非常靠谱,那可能的结果是:一份更高的薪水,你会花的更多,因为你认为“理财不是省吃俭用,而是享受生活”。一个创业项目,你拿不出钱来入股,因为没有本金。同样的,一份收益再高的投资,你也无福消受,因为你没有本金;拿到一笔“大钱”奖金时,你“自然会开始理财”,但你发现自己没有经验,不懂。我们见过20多岁的网球冠军、主持人,但极少见到20多岁的大师。理财是一门实用技术,最好自己能上场,单靠看书恶补并不容易。工作有尽时。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能碰上这四类赚钱的机会,而是靠踏踏实实一份薪水。即使有一份高薪,也很难一辈子都拿到,退休后的若干年中,单靠养老金远远不够。4最大的风险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的太长规划我们退休后的投资组合,是人生中最棘手的财务难题之一。如今,65岁的男性预期平均能活到83岁,而65岁的女性平均能活到85岁,但这些数据会误导人,因为它们只是平均预期,不仅有半数的退休者会活得更久,而且人们在活到平均寿命前后时也面临很大的变数,有些人可能在接近70岁就去世,而不少人能活到90岁。而且,如果你已婚,则还要考虑两个人的预期寿命。平均寿命仅仅反映大众的整体情况,至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裕而且定期锻炼、不抽烟、不酗酒、经常阅读的人,他们的寿命可能超过平均数。如果你身体健康、头脑清醒,还是谨慎为好,做好90岁,甚至更长久的退休计划。可怕的是,在超过20年的收入荒漠里,(如果50岁退休,按照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4岁计算,是24年)我们靠什么养老?除了社保,有一个源源不断的现金喷泉是最佳解决之道,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社保真的帮不上忙——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样退休后在冲绳租下一套靠海别墅逍遥过晚年,只能靠自己的安排。最多的人存下了一笔钱做养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寿命: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去计算每年应该从积蓄中抽出多少用于生活开销。取出太多,可能是:眼睛一闭,一睁,钱花没了;人还在取得太少,我们可能过上了不必要的拮据生活。第二多的人靠着一套房产,但活过了70年,所有权又是一个不确定性。大家填补养老大坑的现金喷泉依次是:一笔储蓄,最好每年有些收益;一幢可供出租的房产;或者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每年自有分红——这些都是被动收入。5不要早结婚李兆基,香港地产发展商,亚洲股神。恒基兆业、中华煤气主席、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当被问及成功秘诀,四叔李兆基给年轻人一条忠告:不要早结婚。结婚二字对中国人的重压,除了孩子,还有一套房子。一个28岁的北京青年为了婚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工作以来的所有积蓄——能成为母钱的钱,为了凑齐首付,搭上父母积蓄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每月供款会吃掉你存下更多母钱的可能。积蓄一笔骁勇善战的母钱,然后用这笔母钱产生钱子钱孙。“如果拿着当初的1000元去投资,第一次能有2%的回报,日积月累下来也是很大的财富”,四叔在一次公开演讲上说:“以钱赚钱,怎么会成不了富豪?”年轻最大的好处是不怕冒险——因为你没什么可失去,最大的短板是母钱少。形成母钱的珍贵时期多是二十来岁,太早结婚会蚕食掉这笔资本,如四叔所言“有的时候家庭的负担会成为枷锁”。6卖掉房子去投资房价会不会永远都涨?至少香港人不会这么想。东亚银行(中国)部总经理陈柏轩说:“我认识的一对夫妻97年结婚时,在香港比较偏远的地方买了房子,房价跌到最低点时差不多跌了80%。所以,即使是刚需结婚买房子,也要理性。”第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飞速提高,这奠定了中国以外需拉动经济成长的模式。第二,年启动了房改。在过去,住房是一项社会福利,房改之后,房地产成了一项产业。从此,中国的经济就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高度成长,拉动了内需。房价上涨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成了一个优良的投资渠道,但是接下来,房地产还依然会延续此前的辉煌么?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同样楼市亦如此。7别指望保险赚钱台湾理财者会认为是必需的,人有旦夕祸福,需要保险来保障,而内地的创富者偏年轻,可能感觉不到。保险最重要的是买保障,而不是投资。保险提供一个机会,用小钱把风险转移出去。难怪教科书上说,从经济角度,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和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安排。我们对保险有个最大的错觉——既然是保险,用它投资肯定没风险。这句话大错特错。求安全之名,可能会失掉了好的机会,甚至不如在银行存成死期。求方便之名,让保险一次性解决两个问题——保障和投资,效果也并不一定好。直接忽略掉所谓“保障又理财”的保险,只选择那些纯保障型,至于投资,省下钱来交给更专业的投资机构去打理。如何识别哪些是纯保障,哪些是掺杂了“理财”功能的保险?简单甄别法之一,有返还的保险可以不碰,它们总会有些投资功能。保障的事情让保险来,至于赚钱的重任,就让更专业的产品去干吧,你懂的。8赚自己能赚的钱被别人的财富故事激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这事我干得了么?认识自己能赚什么钱: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意味着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放里面也很是适用。如果你并不知道有些钱是为什么赚来的或者是如何亏损的,那么在未来的投资决策中,赚大钱不易,亏损倒是常见。的钱并不好赚:完全靠投资“发财”可谓凤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业改变财富的速度甚至靠谱一些——微软、甲骨文、沃尔玛、LV,除巴菲特之外的九位富豪的背后都是一家富有成长性的企业。投资家也好,企业家也罢,别人的故事终归是别人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点子、一个好爹,大可不必悲伤富豪榜上没有你的名字,我们可以做的是,赚好自己能赚的钱,把它赚足。有时候投资的意义不在于赚钱,而是避免变穷。9能把钱守住就是赚了钱理财的目的不是创造财富。理财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财富不贬值,其次是力求财富的稳定增长。如果你相信一项投资会让你收益丰厚,将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可能会让你瞬间实现最高的理财目标。但如果你错了,极端的情况是损失了90%之多。这个错误的后果与你错过了一个高收益的机会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会失去全部的养老金,连70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任何生活在当今中国的人都知道,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钱正在无形变少,但错误的投资可能比通胀更暴戾。保住本钱的诀窍是懂得什么时候按兵不动保存实力,什么时候出手赚取收益。10现在,投什么比什么时候出手更重要在过去25年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由3年一次变成平均18个月就来一次,按照里氏震级来算的话,它从三级地震变成了九级地震,甚至更严重。2008年起,危机已经成为常态。在中国,也普遍感受到市场的变化,我们接受的外界影响越来越多,市场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是日渐丰富,什么时候蛰伏、什么时候出手,投资犯错的概率越来越大。投资什么?总是找不到最好的产品。每个理财产品总是在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上纠结不已。而一项能力越强,冒的风险就越大。幸可以很花心,不能娶到美娇娥,但可以同时拥有,坐享齐人之福。专业人士称之为,是为了分散风险。分散风险不是买很多。加里.布林森对1974年股灾的回忆:“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确定好,在类似的产品里再怎么分散投资都没用。”怎么才是真正分散投资?房产也罢,股票也罢,买再多也只是在同一种别中,也就是同一个“篮子”里,一旦遇到经济周期转变,同类资产的价格往往是一个方向变动的。什么钱投什么产品真正的分散是要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中进行配置,并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市场趋势的变动进行调整,这才是有价值的分散。在时,人们会看到很多描述产品收益的用语“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和“累计收益率”等等,建议你正确理解“收益率”,才会正确选择适合你的理财产品。11隔靴搔痒更安全如果理财也是一道料理,大可以将我们善食巧烩的本事移植过来,有米、兼有巧妇足以做出一桌好菜,无肉也不遗憾。在这儿,股市很像是一块生肉。烹饪一道水煮肉片、京酱肉丝、辣炒回锅肉都不赖,生吃?还是小心为上。除非艺高人胆大,否则死得最惨的也是拿生肉当主食的人。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信用违约掉期、商品和抵押衍生品,甚至,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了解股票,与其啖生肉难以下咽,不如找到好厨子烹制肉羹,“隔靴搔痒”未偿不可。最可怕的敌人是你的情绪在副总经理秦红与投资者们的交流中,她发现投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深刻的影响着。往回看,我们总会知道那个历史最高点和之后巨大的下跌;但是身在其中之时,却永远无法预测市场走势。上涨之后“再创新高”固然令人愉悦,却远没有下跌的记忆来得深刻。为了长期的盈利忍受痛苦,这是基金投资的现实。因为痛苦就采取低买高卖策略,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事件会是承受了下跌(因为不肯割肉),还赚不到牛市的钱(因为赚钱时会频繁买卖,拿不到牛市的收益)。13风物长宜放眼量外人看来,低买高卖是应该的呀。尤其是高点不卖出,真是笨人所为。在如此的外部压力下,许多人从长期投资者走向短期交易者。加上渠道本身的利益倾向,以及长期投资教育声音的弱化,最终让投资者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短视:逐渐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而不再寻求大概率、大幅度的获胜事件。直到,他们才发现因此丧失了巨大收益,可惜已为时过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长期投资未必是获取最高收益的方式,却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方式。14外人田里有肥水从百姓个人的利益考虑,国外有巨大的投资回报的空间。我们不要只看到欧债危机,看到美国经济情况不好,看到华尔街指数下降,这个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不断上涨,事实上带动了苹果公司、力拓、必和必拓、英国石油BP、美孚公司、宝马公司等等大企业的股价上涨。用中国人俗话来讲这等于是肥水流入外人田,难道我们的消费者、投资者、储蓄者只能隔岸观火吗?我们应该积极走出去,布局到这些优质的金融资产上去。让我们的百姓获得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企业的股价上涨、上涨的部分回报。15花大钱买贵货“他们花起钱来总是大手笔,但生活中却节约朴素”,韩国朴容锡在描述新生代富豪时说。这句话看起来有点矛盾。每个月接到单时,我们总是有这样的疑惑—钱无声无息滑过指缝。几乎每位女性都有这样的感觉:置装费大把花出去,还是觉得没衣服穿。一双质量好的皮鞋,只要保养得好,穿上10年也崭新如初;一张经典的实木好床,即便连续睡上10年,也结实如新;一套红木家具,可能越用越值钱。虽然大家都在说LV贵且不值,但花同样的钱,买一个经典皮具可能比买十个“随便背背”的包划算得多:第一,当时绝对贵,下次自然买的少;第二,钱花在了看得见的地方。就像泰戈尔所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平原上,但没有一个人能站着不动,所有人都得朝前走。”的确,我们已进入了全民理财的时代。与全民理财相应的是理财方式的多元化。理财工具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理财方式精彩刺激,有的理财方式平稳安逸。“如何把财富分配到相应的理财产品上是一个大学问,”于彤说,“用来保障基本生活的财富要投放在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上,而实现财富增值的资金要投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上。很多人理财失误就是因为拿保障性的资金追求高收益,却把用来投资的资金爬在银行账户里。”在这个理财越来越热的时代,很多人把追逐欲望当成了理财的代名词,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所往。但理财真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吗?显然不是这样,于彤说:“理财虽然和金钱有关,但和金钱的多寡没太多关系。”理财并不是为了占有更多的金钱——金钱常成为人的主子——它并不能使人感到快乐和有价值,甚至由于对理财的错误理解,这些人赚取的金钱越多,就越担心金钱的损失,他们的“理财”也就变成了关于金钱的数字游戏。人生所需要的金钱是有限的,金钱只有被使用才能发挥其意义。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很多人带着金钱走入坟墓,而留给自己亲人的却是纷繁复杂的遗产纠纷。其实理财的本质很简单,理财就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是为了能够随心所欲度过自己在人间的日子。换句话说,理财就是还债。于彤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生无债,财务无忧。”合理的理财规划要能够计算出自己生下来就要还的债,用时间去做合理的规划,用各种理财方式安排好自己的养老、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可能的支出。“还债”之前要对自己的财富状况和财富预期进行评估,很多人在理财的路上忘却了理财的终点,最终离理财的本质渐行渐远,被欲望裹挟着。理财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是好的。对于普通理财者来说,应选择主流的理财工具,要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满足自己财务规划之后,用那些能忘记的钱进行投资,即使损失,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财务规划。于彤认为,“其实理财事关人生哲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生哲学决定了对理财的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决定理财之前,你需要理清的是你的人生哲学,唯有如此,你才不会被金钱的欲望挟持,才能还完自己的“债”,实现财务自由。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实现资产翻番需要多久:根据理财,我们不难算出时下主要实现资产翻番所需时间:1.储蓄:现在1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是1.5%,本金翻一番需用时间:72÷1.5=48年。2.股票:股市风云变幻大家已经感受过了,不同于,股市是动态的,长期来看,股民中7赔2平1赚的格局永远不会变。3.:按余额宝最近的收益2.5%计算,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3≈24年。4.:年化收益率10%左右,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10≈7年。《基金?股票?看这个,秒懂!》 精选六近期,央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41.84%受访者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全国的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3.71。2011年,《钱经》杂志以《从不理财到瞎理财的中国人》作为封面文章。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当时总结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所提出的建议依然堪称箴言。那么,中国人怎么就瞎理财了?央行从《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可以看到这些现象:近65%的人理财知识水平不够35.2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41.84%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消费者对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仅有 59.56%,其中在贷款知识、投资知识和保险知识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 52.72%、49.08%和 53.82%。当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 62.72%选择“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55.56%选择“上网找资料”。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13.16%的消费者“从不做”家庭开支计划,20.83%的消费者表示严格执行家庭开支计划。如果下个月有一笔约等于三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只有34.06%的消费者选择了“完全可以”能全额支付这笔费用。换言之,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41.27%的消费者“有或曾有”为孩子上学存钱,34.77%的消费者“目前没有,但计划这样做” 。60.99%的消费者认为“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或生意收入”来保障老年开支,54.70%选择“依靠退休金”,47.82%选择“依靠养老保险”超过10%的人投资不看合同38.09%的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51.74%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合同条款,还有10.18%的消费者根本不阅读。37.32%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对账单并能清晰理解,15.54%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对账单但难以理解,35.12%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对账单,5.08%的消费者根本不读。近两成人不知道怎么比较金融产品17.09%的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知道如何进行比较”,14.51%“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比较”。17.49%的消费者“不能”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13.03%的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对其风险和收益没有清晰的认识。阅读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条款后,65.48%的消费者表示大致理解,13.88%的消费者表示不太理解。理财了,但你家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逐渐知道理财的重要性,但却未必能用对方法。从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间漏洞百出;从why理财到how理财,处处举步维艰。现实的环境之下,要让理财真的为我所用,我们必须知道哪些规则?《钱经》与上百位受访者沟通理财疑惑、技法、窍门与误区,他们中有普通的理财者,有身处一线的理财顾问,也有名声斐然的理财专家。我们归纳出这宝贵的15条理财理念。瞎理财五宗罪1、追涨杀跌每个人都犯过了,居然也包括牛顿。贪婪和恐惧,谁能控制投资中的情绪。2、把钱放在“最保险”的地方其实没错,但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哪里才保险?3、“全情投入”炒股炒黄金都没错,别拿所有钱来炒。4、什么火投什么我们可能都干过跟钟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住酒店朋友来能一起住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