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厂,强大供应链金融模式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周亚辉:掌握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精选一点击标题下「星无限区」可快速关注来源:混沌大学导语当你拿到顶级VC的offer时,你有勇气拒绝吗?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故事。1999年,我从清华大学休学开始创业,到2008年第五次创业时创办了昆仑万维。昆仑的A轮融资,我大概见了5、6个,都是顶级VC,1个月就拿到了offer,但后来我全部拒绝了。为什么?因为在准备融资的4个月里,我们产品的月收入从几十万飚涨到了700多万,这时候融资做什么?身兼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双重身份,我经历了许多融资和过程。这堂课,我想以我的所有经历回答一个问题:面对融资,你要坚守怎样的行事原则?周亚辉 昆仑万维董事长、投资人1昆仑万维的两次关键融资01我为什么要提前“套现”,卖老股?先跟大家分享下我自己的故事,讲讲我的第二次融资,大概是 2010年,我们融资的目的是什么?准备上市,我想找一些机构来做背书,有机构也给了offer,签了TS协议,但一直就迟迟没有交割。大概等了差不多4、5个月,我跟我的FA说我不融钱了。跟投方东方富海的老大陈伟就跑来反复劝我,还是要融点儿钱,说企业未来有风险,上市要有背书,讲了一堆。他大概前前后后找了我三趟,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最后一次,他的黄国强,跑到我办公室,我跟他提了三个条件:条件一:我只融6000万,不融2个多亿。因为我现在账上有三个多亿的现金,不缺钱,我只是做一个背书而已。条件二:6000万全部要卖老股(编者注:“老股”指持有的股份),我不融。条件三:估值一定要涨,要从16亿涨到20亿。我很坚定地讲了这三个条件,并且说,你现在跟你的老大陈伟打一个电话,10分钟之内给我做一个回复。后来过了5分钟,他们决。当然,这个投资最终皆大欢喜。东方富海在昆仑上市的时候赚了10几个亿,并且提高了其在TMT领域的地位。黄国强也因为我们这个案子,成了主管整个TMT行业的首席合伙人。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跟大家说,你一定要想清楚你的诉求。我是想寻找顶级的给我背书,但没有得到满足,我就想还有没有其他诉求?那时候,我就想明白一件事情,资本市场风云变幻,能有机会做一些提前的套现,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种恩赐,我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地记住这句话。这个时候,你不要在乎估值有多低,因为以后你会发现,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套现是一件蛮难的事情。因为创业的本质就是要永远辛辛苦苦干活儿,永远要把自己赚钱放在别人之后。02 我为什么愿意给华为打个大折扣?再来说说我们昆仑万维的第三次融资。2011年,那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上市之后的券商(中国国际总公司,CICC)问我们,想不想让华为投一轮?我当时一听马上就同意了,但是跟华为的谈判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因为华为很清楚,他投你是给你背书,价格就压得很低。所以,我们第三轮融资,给华为打了一个巨大的折扣。当时,我们先去市场上询价,让别人给我们TS,拿到了60亿的offer,而华为“报价”就很便宜,大概是打了七折,40亿左右。不过,我也是心甘情愿,因为我想得很清楚,昆仑万维就是希望往全世界发展,华为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领头羊,我非常渴望向华为学习。反正我当时就想,只要不打对折,打六折也干了。这中间还有一个技巧,大家需要注意,大机构投你,比如,现在中国所有的创业者都希望阿里、,可如果你是想从他那儿捞点儿利益,或者期望得到资源支持,一定要写到协议里,否则,肯定落实不了。因为大公司协调这些东西太难了。对于华为,我当时的期望就是,你只要一年给我做三次培训就可以了,并且要写在协议里,他们也同意了。后来他们真的给我做了三次培训。当然,原来我希望一年三次,最后变成整个过程做三次培训。但是,我参加完第一次,就觉得华为这帮人太牛了,他针对中层干部和高层干部的培训,非常实用。因为我以前在企业里面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基本上大道理一堆一堆的,一条都落实不下去。但听完华为这个课,我觉得能够完全扭转你的很多观念,真的会心甘情愿这样做。以上就是昆仑万维所有的融资故事,总的意图就是要告诉大家,一定想清楚自己的融资诉求。2要想高效融资,你一定要掌握这九大原则原则一:想清楚自己的融资诉求,把融资当做梳理企业战略融资第一原则,就是我前面讲的所有融资过程的核心: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融资的诉求是什么?而不是说,非要拿到钱不可。而且现在,我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把融资当做梳理企业战略的过程。因为融资就是跟各个投资人交流,你会得到很多角度对你企业发展的质疑,或者建议。对于这些信息,你自己要学会独立去思考,其实就是一个梳理自己战略的过程。这才是融资的本质,即使融不到钱,你也不吃亏。原则二:增长是硬道理,判断企业的四个象限作为投资人,别人找我融资的时候,我一般怎么看企业呢?我会快速画像:第一,你的收入规模是不是涨?第二,收入规模涨的时候,你的亏损是否减少?利用这个原则,基本上就把99%的企业筛掉了。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们不投天使,也不投Pre-A,我们基本上只投VC和PE阶段。如果你是第一象限的企业,收入规模不断地成长,成本比例不断地降低,特别强,那我告诉你,你完全不用请任何FA,你只要把报表拿给投资人看就行了,融资对这类企业来说,一点儿都不难。真正的融资高手是什么?在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的企业,真的要在融资上花工夫。第二象限,收入不断地增长,但亏损也不断地放大,比如饿了么,这类企业的本质是你只有规模化以后,才能盈利。第三象限,收入不增长了,但亏损在缩小,这就代表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太低了。融资对以上两类企业来说,特别难也特别重要,公司的成与败,完全靠融资。第四象限的企业,我觉得就是所谓的“早死早超生”。第二象限与第三象限的企业,哪一种呢?第二象限企业好融资。投资人宁愿投一家亏损不断扩大,但是收入不断增长的公司,也不愿意投一家亏损减少但是收入不增长的公司。也就是说,增长是硬道理,你收入一定要涨,如果你连收入涨都做不到的话,融资就比较难了。当年,投资映客,我花了两个小时就做了决策。怎么做的?当时映客把他的报表拿来给我看,我算了一下,我投的时候他才3万DAU(日活跃用户数量),一个月才几十万的收入,如果我把6000万砸进去,他的收入至少要涨20倍,利润大概也能涨10-12倍之间。这样的话,我的投资是不是也能相应涨20倍,或者涨12倍的利润?这当然不可能,我当时算了一下,未来竞争会加剧,巨头加进来做,对他就有冲击。我假定映客被打下来4倍,我还有3倍的空间,也就是说,我是基于这样一个关于增长的考量,投了映客。原则三:认清资本的作用,融资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对于第二、第三象限的企业来说,融资能力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因为现在企业发展的窗口期越来越短,你要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就需要打仗,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另外一点就是现在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地从纯线上转到线上线下结合,甚至到现在都不是线上线下结合了,变成了给传统行业赋能,在这种前提下,越传统的东西需要消耗的现金越大。换句话说,资本在现在创业过程当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几乎是10年前(2007年)的10倍以上。原则四:客观认清自己和对手方,用两张表快速画像我在跟人打交道,或者是看自己的时候,基本上用两张表把人做一下快速的画像。第一张表:人按两个维度分,一个维度是你性子急还是性子缓,第二个维度是你效率低还是效率高。最优秀的人肯定是性子慢、效率高的人。王兴就属于这一类的人。我就属于典型的性子急、效率低的人,但在逐步地变成效率高,完全是竞争逼的,因为你效率不高就没饭吃。回到十年前、二十年前,我绝对是一个效率很低的人,在清华上学的时候,作业拖沓,甚至是要抄别人作业。总之,原则上来讲,我是从来不子急、效率低的人的。第二张表:你要看这个人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谨慎的还是激进的。在今天这个创业窗口期,最优秀的人应该是乐观的人,悲观的人就没必要创业。以上这个表,是我跟东方富海的老大陈伟交流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他说我是属于悲观的,然后又aggressive的人,他说自己是乐观的,但是谨慎保守。他确实是乐观的,明天一切都很美好,但他特别谨慎,投任何项目原则上一般不超过5000。我是很悲观的,总觉得经济危机明天就会发生,但我非常aggressive,一般来说投10个亿,我敢一个小时之内做决定。那么,创业,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好的?你的性子不能太急,因为性子急,很多东西都是容易想不清楚,想不细致;效率要高,手脚要快;对未来要乐观,而且要aggressive,因为一般来说,aggressive的人才容易“忽悠”到钱。投资人一般看这个人上来就说我们要把美团干死,虽然很讨厌你,但他会对你留下印象。当然,你要想长期每一轮都融到钱,你给出的要能够做到。原则五:经营好人脉,金融市场玩的就是信任度人脉对融资非常重要,因为基本上所有的投资人原则上只愿意投资自己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物。金融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信任的市场,玩儿的就是信任度。怎么经营好人脉呢?我给大家讲一个具体的方法。你在融资之前,可以训练一下自己的思维能力,你把中国前20名最有名的VC,想一下他们的困惑是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想不明白或者求而不得的东西。如果你在融资之前你能想清楚你的对手方,他有什么困惑,并且与他产生思想碰撞,你就会给他留下非常强烈而美好的印象。有些人会认为这个会不会太难?其实不难,如果你肯花时间系统化地想一下,总能找到一些给大家启发的Idea。因为,很多时候主要原因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这些一线机构的大佬来说,从他的角度来看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跳到外面,哪怕你是站在产品消费者的角度给他提一个建议,都会给他很大的启发。然后,还有另外一点,对于这个投资机构,过去失去的重大的机会,你如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觉得他也会特别有兴趣。因为其实很多机构都会遗憾,说我当年为什么错过投京东等。我觉得这些东西会成为他永远的心痛,他永远都会想美团摆在我面前我没有投,今日头条摆在我面前我没有投。如果你自己能够系统化地梳理一下,这个投资机构当年为什么不投,他在认知上有什么样的问题。你如果对这些东西自己能够很系统地想清楚,那我觉得你在跟他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也很容易获得他的兴趣。我反复讲,其实到他们这个级别你去吃吃喝喝,关系也好不到哪儿去,反而他还觉得厌恶,关键是你要跟他有思想上的碰撞和启发。原则六:敬畏市场,要远离这些很“傻”的融资行为敬畏和尊重市场,就是要选择合适的阶段,合适的投资人。你在天使阶段,就找天使机构投,PreA就找PreA机构投,别VC的阶段去找PE来投。我见过一个案例,他在1亿美金估值的时候,就把10亿美金的投资人拉进来投了,他投了很少的钱,也就500万美金,我觉得这就是很傻的融资行为。因为资本市场非常看信任度,特别容易看人眼色,也特别容易跟风。为什么说巴菲特一投,所有投资人都跟着上?这完全是因为资本市场就是一个信任度市场。你如果在1亿美金阶段,要融A轮、B轮,你把一个10亿美金、20亿美金阶段出手的PE机构拉进来,你觉得他进来好像给你站台,你以后好融资。错了。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风险,如果下一轮他不投,那这个市场上,我估计你很难融到钱了。因为资本市场会想,他都在里面,那么有钱他都不投,为什么?所以,一定要在合适的阶段,选择合适的投资人。还有一点,要理解美元和的差异性,美元市场容易在早期阶段给高估值,但是你上市之后,估值会受很大的压力。人民币市场上市之前给估值不高,但是上市之后给估值高。原则七:树立系统化的企业经营思维人脉只是敲门砖,你必须还得有扎实的基本面。一个企业在融资之前,你一定要系统化地把所有环节都认真梳理一遍,包括:①需求定义与产品定义②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③寻找用户群体④规模化获客⑤商业化路径⑥竞争格局此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CEO连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都看不懂的,我们是不投资的。我觉得你至少要清楚以下7个关键要素:①现金流②收入,利润,EBITDA③税④库存⑤转化率⑥留存⑦LTV,CAC原则八:企业不设边界,变化成为一种常态现在,社会变化太快,窗口期越来越短,基业常青变成了一个伪命题。变化是一种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下,不存在超长期稳固的护城河,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一线的企业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边界,比如美团,这一轮估值300多亿美金。但在这300多亿美金里,团购、外卖、酒店、王兴个人等分别估值多少?美团原来不就是一个团购企业吗?但团购估值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团购值不了几个钱。但这影响美团成为一家优秀的公司吗?没有。如果回过头去看,3年前,美团不决定去做外卖,不拿出所有的现金和饿了么拼,这家公司现在能值300亿美金吗?一线的企业都在不断地突破边界,这不是它想的。如果说你能够守住一座金山吃100年或者一辈子,谁愿意苦逼地去送外卖啊?YY也是这样,我看他最近的财报就发现,YY的游戏业务同比都是20%左右地下降,但是它特别厉害的一点是,不停地抓住新的风口,比如两年前抓住了直播窗口,一年前抓住了“狼人杀”的窗口,现在又抓住了“陪玩儿”的窗口。腾讯更厉害了,从QQ到微信,这么大的公司,新的机会窗口从来也不放过,从《王者荣耀》到现在,“吃鸡”火了马上要抓住。所以,企业现在是没法设边界的,大家都需要不断地跨越边界去寻找新的机会。原则九:CEO的重心在当今时代发生了转变,要能捉住机会窗口,要能笼络人心CEO的职责重心不再是管理好业务,而是要能够不停地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机会窗口,并迅速地抓住它,然后使它常态化。怎么去做?我觉得,就是把战术升级为战略。因为你抓机会窗口,要靠战术,但是任何机会窗口都是靠把战术升级为战略,让它形成常态的。怎么样抓住机会窗口?靠团队。一方面你要能提前预知、感觉和判断这是机会窗口,同时你还能带领团队抓住它。大家想想,如果美团之前不是一家做地推的公司,没有几万人的地推团队,他能抓住外卖这个窗口吗?他抓不住。所以,你一定要能笼络好人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C轮死、D轮死?就是因为当你好不容易把这个业务做到这个阶段,发现市场窗口又变了,消费者的行为又发生了变化。就比如我们好不容易做出一款MMORPG,发现用户不玩儿了,用户玩儿MOBA游戏了,然后好不容易做出MOBA游戏,用户又不玩儿了,又变成玩儿“吃鸡”游戏了。所以CEO一定要有能够在有限的窗口期站稳脚跟,并不断地去抓住新的机会的能力。以上就是融资的九大原则,当然还有第十大原则,而且绝对管用,甚至也可以列为第一大原则:脸皮要厚。只要锲而不舍,钱这么多,“傻”钱这么多,你总能融到钱的。免责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查实原作者,在这里对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删除。星无限金融社区微信:xingwuxian8天下没有难做的金融,尽在星无限金融社区长按二维码关注《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精选二现时,大学生创业风靡着全国各大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来。据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显示,近三年大学生创业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2014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2.9%的人选择自主创业,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大学生中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创业无疑缓解了中国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但作为初出社会的“初生牛犊”,其固然有“不怕虎”的勇气与激情,但其是否真有“打虎”的能耐呢?大学生创业多为“纸上谈兵”南京某高校的小翟同学在大四时也像其他同学一样,忙于跑会找工作。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从一场接一场的招聘会里“嗅”到了商机:企业招聘应届生时往往要通过参加校园招聘会,这给企业和求职者都带来了不便。于是,他想创立一个针对应届生求职的招聘网站。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小翟开始雄心勃勃地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并扬言要“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向外界推广网站,吸纳大学生和企业登录”,他的创业也得到了父母的资金支持。然而,创业路上他遇到了迈不过去的“坎儿”—未能组建创业团队。“刚开始我以为这不是个问题,懂计算机程序的人多的是。”小翟说。直到落实创业计划的后期,他只拉来了一位做网站的高中好友。“人太少了,编好网站程序至少得两年时间。”小翟只好暂时放下创业计划,继续跑招聘会找工作。技术创业仍举步维艰南京某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专业的小林同学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工程配件,并将设计制作过程撰写成文章,在一家权威杂志上发表。“没想到,这篇文章出乎意料地受欢迎,很多人联系我,表示想要购买配件。”也就在那时,小林萌生出自主创业的想法。不过,创业的路并不好走。“一次,有几个客户需要一些零部件,我带着设计好的零件图和采购来的原材料坯满街寻找加工厂加工。”由于生产数量太少,小林一次次地被拒绝,后来,不得不通过亲朋好友的关系与其他人合作扩大订单。接下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对市场估计不准,积压了许多产品,占用了大笔资金,连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小林的创业梦面临破碎的窘境。创业太远 只争朝夕南京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小黄同学则对创业有不同的看法。小黄在校期间曾参加学校的创业项目,当时学校提供了相当完备的条件,甚至拉创业资金时,也因为学校的头衔而变得容易很多。万事俱备后,项目在一片欢呼声中开始了运营。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学校的支持让我们得以起步了,但后期的运营却难以跟上,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大卖家,我们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小黄总结说。摒弃了创业的念头后,小黄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经过一番审慎的思考后,小黄决定边工作边投资P2P。“毕业就创业并不是个好主意,毕竟大学生没有什么阅历与经验,我选择一边工作一边投资,一来能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经验和人脉,二来投资对人生的发展有好处。”小黄分析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趁早积累及通过投资积累财富对人百利而无一害,并且投资还能帮助人们建立起风险意识,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小黄投资的是中国联盟首批会员——。“之所以选择苏,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比较高,预期收益最高可达15%。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做得好,这极大地保障我们的安全。”来源:东北新闻网点击左下角可注册噢《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精选三几乎所有人听到内创业这三个字后都会一愣,之后便各自解读,捧杀皆有、毁誉参半。文 | 蔺来源 | 一针 video ( lingdaozheneican )ChinaVentureNEW﹀﹀﹀内创业是个伪命题?很多人把内创业等同于企业的内部研发或小团队孵化,甚至认为它就是新业务拓展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于是内创业伪命题的帽子被扣得妥妥的。显然,这是一种误读。内创业是企业提供资源,让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冲动的内部员工和外部创客在企业平台上进行创业,双方通过股权、等方式成为合伙人,实现从创意原型到市场价值并与母体企业分享创业成果的一种制度。概念有些抽象,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理解。一位大公司的研发经理曾抱怨,他的工作有三痛:一是自己研发的产品或技术在市场上经常不被认可,没体现出市场价值;二是自己只能整合一小部分资源,大部分资源被其他部门掌控;三是自己干得再好,也就拿着跟别人差别不大的工资和奖金。这让他很不爽但又无奈。如果这位研发经理变身为一个内创业者,他遇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内创业可以让他把研发的技术或产品直接推向市场,真正创造出市场价值,而不是闷头在研发环节创造出市场可能不接受的技术价值;内创业可以让他整合创业的全程资源,除了技术还有人、财、物、供应商、客户、公关等,而不只是当技术研发的光杆司令;内创业可以让他通过股权或分红等方式,分享到高风险但高回报的创业价值,而不是当研发经理领到的传统的劳动工资价值,他自己就是个产生溢价的创业家。所以内创业是这样一种个性鲜明的活动:它独立创造市场价值,它整合创业全程资源,它分享创业价值。用这三个标准去比对就会发现,内创业与我们熟知的其它概念并非一回事,它绝非伪命题,而是一个启发思维、理解变革、把握大势的真理念。内创业是大企业的专属品?即便我们对什么是内创业进行了拨乱反正,仍然有一种观点牢牢占据着人们头脑,内创业是成熟大企业干的事,中小企业既不需要也干不了。固然,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通过内部创业来激活内部活力、寻找业务方向、转化技术储备,但中小企业只能靠边站吗?不是。恰恰相反,令人吃惊的是,中小企业甚至更有激情和动力去推动内创业。前段时间,一家不到 60 人的金融风控公司的创始人告诉我,公司成立了三个内部员工创业团队,双方通过股权发生联系,相继开发出风险预警、和三款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快速拓展了业务群和客户数量。为什么一个小型的金融风控服务公司要坚定不移地做内创业?2016 年初,一名员工(还不是企业最关键人才)被挖走,让这位创始人感到了巨大压力,这就是市场的一种残酷倒逼,怎么办?只给这些人高工资,他们还是要走,因为我给的工资再高也高不过那些挖人的对手。思来想去,还不如提供一个创业舞台,让这些人在上面去折腾,反正我一个人也做不过来那么多事。这位创始人面临的问题,正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留不住人,业务拓展乏力。怎么办?大量中小企业不约而同找到了内创业这个破解之策。西贝莜面村原来是内蒙古一家几十平方米的小店,为扩大规模和激励门店员工,独创了创业分部机制——这正是西贝莜面版的内创业。公司在全国设立了 13 个创业分部,让大厨去开店创业。这些分部以总经理为核心创建,以总经理的名字命名,而每一个创业团队都是西贝的合伙人,拥有分红权,每一个新店 40% 的股份都让创业团队持有。通过这种创业分部的内创业机制,西贝莜面村出现了某个创业团队从亏损近千万元到异地再创业盈利 1000 万元的传奇故事,自己也成长为每年开几十家门店、营业额近 20 亿的餐饮集团。内创业与否,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个头大小,而取决于老板认知和企业发展需要——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内创业的主力军,内创业没有大小歧视。内创业真的背靠大树好乘凉?老板和内创业者最关心的,当然是内创业能否成功。有趣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内创业成功率比外部创业高,因为内创业背靠企业这棵大树,有丰富的资源可以用!我也曾这么天真地认为——这正是内创业最容易误导人的地方。一名曾投身大企业内部创业的创客,就是奔着大企业丰富的资源和品牌背书去的,结果大败而归。他在总结教训时说,本以为能利用这家知名大企业的资源提高创业成功率,没想到非但没用上,还折腾了一年最后亏本。如果方式方法不对,大企业资源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好用,反倒是个虚幻泡沫。一家千亿级体量的老牌制造业企业,从 2015 年开始雄心勃勃地推出员工创业计划,目的是将技术研发部门储备的一批技术形成产业化。但一开始没有严格规定内创业方向必须与企业主业相关,而且由内创业团队控股,导致内部员工申报的项目五花八门。到 2017 年初,还有不到一半的内创业企业活着,做得最好的两家也只是百万元和千万元级别的公司,对公司主业贡献不大——说得惨一些就是全军覆灭。这两家大企业不可谓没有资源,但内创业为什么没能真正乘上凉?首先来看企业。企业支持内创业,关键在于治理机制。一个好的治理机制,会让资源的利用效率倍增;而一个差的治理机制,则会内耗不断、两败俱伤,资源再多也无用。一家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方式管理内创业,不仅不能释放,还会抑制内创业活力,这就是那位失败内创业者没有道破的方式方法。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个有效方法是引入外部专业化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国电信搭建上海、广州、北京三个创业平台时,就聘请专业的人员运营,电信自己做自己的事:把握战略方向、征集评审项目、提供资金、苗圃孵化。当然,内创业治理机制还涉及、是否规定创业方向等,进而形成集权、分权、放权的不同治理模式,这些正是决定内创业能否背靠大树乘凉的重要前提。再来看内创业者。内创业者首先必须明白:想真正利用企业资源并不容易,越大的企业越难,因为涉及的管理层级越多、部门墙越厚,招致的羡慕妒忌恨也越多。很多内创业者一开始期望过高,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也没得到。怎么办?不是所有资源都要伸手,而应该抓关键资源——内创业者最该看重的,就是企业的品牌背书以及由它带来的产业链资源。企业本身的品牌背书就是最大的资源。每个行业都有进入门槛和行业认知,一旦有了大企业背书,就会让大家对你的认知不一样,能大大降低行业进入门槛,这是其他资源无法代替的。海尔内创业企业雷神创始人之一的李艳兵就说,我们刚开始请上海、重庆两家代工厂各生产 50 万台游戏本,不是海尔这个背书谁会接这个单?上汽集团的一位内创业者更直截了当,我现在出去,就是打着上汽的牌子,别人才会把我当回事。一位内创业者问过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们和一家大企业的内创业团队同时参加创业大赛,我们技术比它强,最终得了冠军,但投资人却把钱投给了他们,我们一分钱没拿到,凭什么?其实,投资人更看重的,是这个内创业团队背后的大企业品牌背书和产业链上下源,而不只是技术本身。内创业不一定能靠着企业大树惬意乘凉,没有好的治理机制,抓不住关键的资源,只能被暴晒的烈日烤死。内创业有退路所以不会全力去拼?最后来说说内创业者的心。内创业备受争议的一个根源在于,失败的内创业者还有退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提出科研人员 3 年离岗创业不成功可以继续回所里工作;长虹规定如果内创业失败可申请重新应聘公司岗位;万科规定创业员工可在 2 年内选择回归万科 …… 这在外部创业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创业永远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已经成为一条铁律。于是,两类针锋相对的观点争论不休:一类认为,有退路的内创业者很难全力去拼,毕竟失败了还有口饭吃;另一类认为,这是降低创业风险的一种方式,只有解除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激发出那些有创业想法和能力的人去创业。内创业是一种试错,不仅是对 idea 的试错,更是对自己的试错。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放下已经拥有的职位、待遇和工资去试错。想内创业又有后顾之忧——犹豫中的人该怎么办?此时,企业保留的一条退路,其实是给内创业者上了一个,让他们能甩掉思想包袱,大胆投身创业。黄永超是上海汽车集团内创业种 001 号项目创始人。他说,收到人事部门同意辞职邮件后,我们团队六个人一直讨论到凌晨四点,结果有三个人选择留守创业团队、另外三人选择回原岗位上班。为什么我们三个人能下定决心辞职?就是因为集团那句‘未来可以回来’的承诺。如果没有这个承诺,我们也下不了决心创业。创业的风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抗得过去。如果在内部的会上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创业,这些员工可能会对工作有一种新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内创业其实帮助企业留住了不少优秀员工。更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内创业者并没有真正退回去。原因很简单:创业后心就野了,很难再给别人打工,更何况回去多丢人,那真是让大家看笑话,当然也是对自己的创业项目有信心。所以,在有退路情况下还决定内创业的人,并没有真正把它当作救命稻草。很多老板并没有意识到,不仅要为创业者提供退路,更要为管理者留一条退路,太多管理层就是担心决策失误而畏手畏脚。上汽集团专门针对管理决策层提出容错机制,在集团会上研究通过的内部员工创业的种子项目,如果后期验证无效,不会追究决策会上任何一个人的责任。这真正让管理者放开手脚推动内创业。内创业是一项变革,任何变革一开始都会受到质疑,这很正常。关于内创业,我们所知的一切都是错的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执拗于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是用实践对它做出最好的回答。END《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精选四几乎所有人听到内创业这三个字后都会一愣,之后便各自解读,捧杀皆有、毁誉参半。文 | 蔺雷来源 | 一针 video ( lingdaozheneican )ChinaVentureNEW﹀﹀﹀内创业是个伪命题?很多人把内创业等同于企业的内部研发或小团队孵化,甚至认为它就是新业务拓展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于是内创业伪命题的帽子被扣得妥妥的。显然,这是一种误读。内创业是企业提供资源,让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冲动的内部员工和外部创客在企业平台上进行创业,双方通过股权、分红等方式成为合伙人,实现从创意原型到市场价值并与母体企业分享创业成果的一种制度。概念有些抽象,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理解。一位大公司的研发经理曾抱怨,他的工作有三痛:一是自己研发的产品或技术在市场上经常不被认可,没体现出市场价值;二是自己只能整合一小部分资源,大部分资源被其他部门掌控;三是自己干得再好,也就拿着跟别人差别不大的工资和奖金。这让他很不爽但又无奈。如果这位研发经理变身为一个内创业者,他遇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内创业可以让他把研发的技术或产品直接推向市场,真正创造出市场价值,而不是闷头在研发环节创造出市场可能不接受的技术价值;内创业可以让他整合创业的全程资源,除了技术还有人、财、物、供应商、客户、公关等,而不只是当技术研发的光杆司令;内创业可以让他通过股权或分红等方式,分享到高风险但高回报的创业价值,而不是当研发经理领到的传统的劳动工资价值,他自己就是个产生溢价的创业家。所以内创业是这样一种个性鲜明的活动:它独立创造市场价值,它整合创业全程资源,它分享创业价值。用这三个标准去比对就会发现,内创业与我们熟知的其它概念并非一回事,它绝非伪命题,而是一个启发思维、理解变革、把握大势的真理念。内创业是大企业的专属品?即便我们对什么是内创业进行了拨乱反正,仍然有一种观点牢牢占据着人们头脑,内创业是成熟大企业干的事,中小企业既不需要也干不了。固然,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通过内部创业来激活内部活力、寻找业务方向、转化技术储备,但中小企业只能靠边站吗?不是。恰恰相反,令人吃惊的是,中小企业甚至更有激情和动力去推动内创业。前段时间,一家不到 60 人的大数据金融风控公司的创始人告诉我,公司成立了三个内部员工创业团队,双方通过股权发生联系,相继开发出风险预警、不良和保险服务三款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快速拓展了业务群和客户数量。为什么一个小型的金融风控服务公司要坚定不移地做内创业?2016 年初,一名员工(还不是企业最关键人才)被挖走,让这位创始人感到了巨大压力,这就是市场的一种残酷倒逼,怎么办?只给这些人高工资,他们还是要走,因为我给的工资再高也高不过那些挖人的对手。思来想去,还不如提供一个创业舞台,让这些人在上面去折腾,反正我一个人也做不过来那么多事。这位创始人面临的问题,正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留不住人,业务拓展乏力。怎么办?大量中小企业不约而同找到了内创业这个破解之策。西贝莜面村原来是内蒙古一家几十平方米的小店,为扩大规模和激励门店员工,独创了创业分部机制——这正是西贝莜面版的内创业。公司在全国设立了 13 个创业分部,让大厨去开店创业。这些分部以总经理为核心创建,以总经理的名字命名,而每一个创业团队都是西贝的合伙人,拥有分红权,每一个新店 40% 的股份都让创业团队持有。通过这种创业分部的内创业机制,西贝莜面村出现了某个创业团队从亏损近千万元到异地再创业盈利 1000 万元的传奇故事,自己也成长为每年开几十家门店、营业额近 20 亿的餐饮集团。内创业与否,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个头大小,而取决于老板认知和企业发展需要——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内创业的主力军,内创业没有大小歧视。内创业真的背靠大树好乘凉?老板和内创业者最关心的,当然是内创业能否成功。有趣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内创业成功率比外部创业高,因为内创业背靠企业这棵大树,有丰富的资源可以用!我也曾这么天真地认为——这正是内创业最容易误导人的地方。一名曾投身大企业内部创业的创客,就是奔着大企业丰富的资源和品牌背书去的,结果大败而归。他在总结教训时说,本以为能利用这家知名大企业的资源提高创业成功率,没想到非但没用上,还折腾了一年最后亏本。如果方式方法不对,大企业资源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好用,反倒是个虚幻泡沫。一家千亿级体量的老牌制造业企业,从 2015 年开始雄心勃勃地推出员工创业计划,目的是将技术研发部门储备的一批技术形成产业化。但一开始没有严格规定内创业方向必须与企业主业相关,而且由内创业团队控股,导致内部员工申报的项目五花八门。到 2017 年初,还有不到一半的内创业企业活着,做得最好的两家也只是百万元和千万元级别的公司,对公司主业贡献不大——说得惨一些就是全军覆灭。这两家大企业不可谓没有资源,但内创业为什么没能真正乘上凉?首先来看企业。企业支持内创业,关键在于治理机制。一个好的治理机制,会让资源的利用效率倍增;而一个差的治理机制,则会内耗不断、两败俱伤,资源再多也无用。一家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方式管理内创业,不仅不能释放资源红利,还会抑制内创业活力,这就是那位失败内创业者没有道破的方式方法。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个有效方法是引入外部专业化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国电信搭建上海、广州、北京三个创业平台时,就聘请专业的人员运营,电信自己做自己的事:把握战略方向、征集评审项目、提供资金、苗圃孵化。当然,内创业治理机制还涉及设计、是否规定创业方向等,进而形成集权、分权、放权的不同治理模式,这些正是决定内创业能否背靠大树乘凉的重要前提。再来看内创业者。内创业者首先必须明白:想真正利用企业资源并不容易,越大的企业越难,因为涉及的管理层级越多、部门墙越厚,招致的羡慕妒忌恨也越多。很多内创业者一开始期望过高,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也没得到。怎么办?不是所有资源都要伸手,而应该抓关键资源——内创业者最该看重的,就是企业的品牌背书以及由它带来的产业链资源。企业本身的品牌背书就是最大的资源。每个行业都有进入门槛和行业认知,一旦有了大企业背书,就会让大家对你的认知不一样,能大大降低行业进入门槛,这是其他资源无法代替的。海尔内创业企业雷神创始人之一的李艳兵就说,我们刚开始请上海、重庆两家代工厂各生产 50 万台游戏本,不是海尔这个背书谁会接这个单?上汽集团的一位内创业者更直截了当,我现在出去,就是打着上汽的牌子,别人才会把我当回事。一位内创业者问过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们和一家大企业的内创业团队同时参加创业大赛,我们技术比它强,最终得了冠军,但投资人却把钱投给了他们,我们一分钱没拿到,凭什么?其实,投资人更看重的,是这个内创业团队背后的大企业品牌背书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而不只是技术本身。内创业不一定能靠着企业大树惬意乘凉,没有好的治理机制,抓不住关键的资源,只能被暴晒的烈日烤死。内创业有退路所以不会全力去拼?最后来说说内创业者的心。内创业备受争议的一个根源在于,失败的内创业者还有退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提出科研人员 3 年离岗创业不成功可以继续回所里工作;长虹规定如果内创业失败可申请重新应聘公司岗位;万科规定创业员工可在 2 年内选择回归万科 …… 这在外部创业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创业永远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已经成为一条铁律。于是,两类针锋相对的观点争论不休:一类认为,有退路的内创业者很难全力去拼,毕竟失败了还有口饭吃;另一类认为,这是降低创业风险的一种方式,只有解除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激发出那些有创业想法和能力的人去创业。内创业是一种试错,不仅是对 idea 的试错,更是对自己的试错。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放下已经拥有的职位、待遇和工资去试错。想内创业又有后顾之忧——犹豫中的人该怎么办?此时,企业保留的一条退路,其实是给内创业者上了一个保险,让他们能甩掉思想包袱,大胆投身创业。黄永超是上海汽车集团内创业种子 001 号项目创始人。他说,收到人事部门同意辞职邮件后,我们团队六个人一直讨论到凌晨四点,结果有三个人选择留守创业团队、另外三人选择回原岗位上班。为什么我们三个人能下定决心辞职?就是因为集团那句‘未来可以回来’的承诺。如果没有这个承诺,我们也下不了决心创业。创业的风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抗得过去。如果在内部的路演会上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创业,这些员工可能会对工作有一种新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内创业其实帮助企业留住了不少优秀员工。更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内创业者并没有真正退回去。原因很简单:创业后心就野了,很难再给别人打工,更何况回去多丢人,那真是让大家看笑话,当然也是对自己的创业项目有信心。所以,在有退路情况下还决定内创业的人,并没有真正把它当作救命稻草。很多老板并没有意识到,不仅要为创业者提供退路,更要为管理者留一条退路,太多管理层就是担心决策失误而畏手畏脚。上汽集团专门针对管理决策层提出容错机制,在集团会上研究通过的内部员工创业的种子项目,如果后期验证无效,不会追究决策会上任何一个人的责任。这真正让管理者放开手脚推动内创业。内创业是一项变革,任何变革一开始都会受到质疑,这很正常。关于内创业,我们所知的一切都是错的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执拗于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是用实践对它做出最好的回答。END《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精选五导语当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无法解决的时候,往往创业人要选择的是先活下来再说,在理想的完美情节中不断丢盔弃甲。创业公司里,所有人都可能毫发未损,不过就是一个项目一份职业而已,但只有创业者要么功成名就,要么功败垂成。一、不是逼到份上,不要轻易创业作为80后的创业标杆人物茅侃侃突然自杀离世,结束了他34岁的人生,令人扼腕叹息。茅侃侃2004年创办Majoy,2013年加入GTV,2015年与万家文化合资成立万家电竞,出任CEO,在2017年面临破产,60名员工仲裁。昔日的创业明星,以这样悲凉的方式结束他的一生,让我再次想起了前辈们的忠告:不是逼到份上,不要轻易创业。比如以下这些挑战:创业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彻底告别自己风轻云淡的生活,生活品质会严重降低。很多人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以为创业就是风光无限,在公司里挥洒自如,在镜头前谈笑风生。这都是公司在媒体上公关的形象罢了,当你开始创业的时候,你就基本不可能再朝九晚五,取而代之的是7*24小时在线。这种生活品质的降低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健康,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你的家庭关系,不怎么着家,焦虑的情绪取代了耐心的对话,这是创业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其次,创业让你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务实的功利主义者。很多人因为不想功利而去创业追逐理想,却很快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当你发现自己理想的产品久久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功能总是差强人意的时候,往往创业人要选择的是先活下来再说,在理想的完美情节中不断丢盔弃甲。我曾经做过一款产品,每个细节都想体现我的品味,但在经过实际操作后,发现这样就需要耗费大半年在生产线和上下游的磨合中,最后只好是先上了再说,边做边修正。这时候自己突然发现理想主义在活下来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创业的第三个挑战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变成了生意的跳板。之前特别讨厌朋友圈发广告的人,创业后自己成了发广告最频繁的人,一点小成绩都会唯恐天下不知,嘚瑟的样子如同自己拉黑的所有微商。之前朋友简简单单吃个饭吹吹牛,创业后的饭局都变成了你们有什么资源可以为我所用?连自己跟员工之间的关系,都只剩下利益的衡量。茅侃侃在生意的最后被60多名员工去申请了仲裁,我想肯定有很多当初是被他魅力所感召,但在利益面前大家都选择赤膊上阵。创业的第四个挑战是跟投资人之间的关系,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所有的投资都是来赚钱的。就像一位创业者所说的那样:创业中,往往大事儿打不倒人,但融资的反复折磨会让人崩溃。资本是锦上添花的,不会雪中送炭,谁管你曾经如何。只要投资开始,创业人就被绑架着前行,因为投资必须要增值,一轮又一轮,套现离场的是投资人,但创业者却需要为投资人交出一份又一份的答卷。创业的第五个挑战是跟政府各种机构打交道。这个税那个费,名目眼花缭乱,什么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社保、公积金……辛苦干一年,都为了财政税收做了贡献。这时候每个创业者都会想起那句话:累死累活一整年,不及一个工薪族买套房增值来得爽。所以每一个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都值得尊敬,他们放弃了眼下的享受去搏一把未来,这中间所有人都可能毫发未损,不过就是一个项目一份职业而已,但只有创业者要么功成名就,要么功败垂成。或许茅侃侃的最后一条朋友圈暗合了所有创业者的心境:嗯,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的结尾。不是逼到份上,不要轻易谈创业。如果开始了创业就别后悔,因为结尾如何,谁都不知道。大部分没有任何出路的年轻人都喜欢互联网创业,在他们心目中互联网创业=无门槛+无限想象。现在中国每年七百万的应届毕业生,都是为互联网创业量身定制的:就业难,会上网,想逆袭,有一颗躁动的心。我对年轻人的想法表示理解,因为我也是过来人,当年我最喜欢走捷径,总是希望可以白手起家,掌握秘诀,一飞冲天。后来我明白了自己是多么可笑,白白浪费了大好光阴。十五年前互联网创业机会满地,屌丝逆袭的案例比比皆是,但现在早已物是人非了。二、一场烧钱的游戏我去年在大江南北晃了一圈,发现赚钱的生意,基本没有。烧钱的生意,如火如荼。我看到很多创业团队在找风投,每个项目的创意都不错,总的思路就是把日常生活中零零散散的小生意,通过互联系起来,做成大生意。想法是好,但是门槛太低了,一热就有人跟风,你只能通过不断烧钱来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一般一年烧你十个亿。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互联网创业之前必须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这个生意是不是非你做不可。如果你能干,BAT也能干,那么最后只会比烧钱,但你哪有资本和马云李彦宏比财力啊!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挥刀自残,吓退对手。我拿到风投,我就拼命烧钱,让你也不赚钱,我半年亏10个亿,搞到你破产。现在的互联网大佬跟黑社会大佬差不多,你补我一刀,我开你一枪,正正经经,没有背景的创业者,实在顶不住就退出了,于是大佬们统一了江湖。互联网创业除了要烧钱补贴消费者外,还要面对巨额的工资负担。现在的码农价格不菲,毕业一年的8K左右,算上社保公积金,企业实际支出10K以上,有3年经验以上的月薪12K+,企业的实际支出直奔20K。以APP为例,现在开发一个APP,至少需要4个程序员,1个产品经理,1个UI,再算上前台、人事、财务和不断上涨的房租,公司还没正式起步,一个月的成本就要20万,如果遇到坑爹的技术部,半年APP还是没搞出来,那么创业者就基本完蛋了。去年3000家生鲜电商99%亏损,水果营行惨遭倒闭。为什么会倒闭?你想想马路对面就有无数的无证小贩在和你竞争,而你还要支付租金、工资、社保、税收、网站运营费用,员工没有股份也不如小贩尽心,你不倒闭才是怪事。三、没有情怀的用户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思路是:先通过烧钱把用户圈起来,等养肥了再慢慢变现。但无奈中国的消费者太过精明了,根本不跟你谈情怀,撸完你羊毛就跑了。神X专车一开始充100送100,后来送80,现在送20了,我再也没用过了,我会算出一个比例,如果不划算就换一家。谁让你喜欢烧钱,你敢烧我就敢要,你没优惠了,我立马把你拉黑,who怕who!我逛淘宝也是如此,有优惠觉得划算了,同意支付。买回来觉得不划算了,直接退货,毫不手软。我现在买鞋子一般都买两个尺码,留一双,退一双。我家附近有一家火锅店,生意一直平淡。后来火锅店老板的儿子毕业回来帮忙,读的是电子商务,浑身互联网思维,于是精心策划了一个活动:微信关注公众号,消费满就100元可以领取50元的优惠券。一时间,店面人山人海,忙得不亦乐乎。现在优惠取消了,彻底屌丝了。周六中午,三层楼的大饭店,才2桌5个顾客,连灯都舍不得开了。四、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快二十年了,至今没有几家可以在全球立足的互联网企业,原因就是我们不尊重知识产权。你辛辛苦苦花钱搞研发,我等你成功了,直接抄袭,然后再稍作改进,效果比你原创的更好,而且价格还便宜一半。五、风投已全面撤退很多人认为:我出个好点子,把风投忽悠过来了,我就大功告成了,以后享尽荣华富贵。这简直是吃错药的异想天开,你以为投资人是傻的吗?他给你的每一分每一毛都是有明确用途的,你要是敢乱来的话,他会让你承担无限责任。你见过真正的风投协议吗?合同设计的思路就一句话:“你输了,他就是;你赢了,他就是。”不敢签字?说明你有诈。不要以为天上飞的都是天使,天使,说白了,就是精明手辣的商人。近几年,风投之所以不计成本的到处撒网,是希望等企业在美国上市后可以高价套现。但是陈欧干了件“好事”,高价,低价,这下好了,彻底震怒了美国的中小股民,后果真的很严重,纳斯达克已经逐步对中概股关门了。只要纳斯达克的路一断,国内的这种烧钱熬不过两年了。现在95%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在三年之内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可能性,而这三年要烧掉几千万甚至几亿元,风投已经没有多少钱可以砸给这些只讲故事的赔本生意了,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原因是他们没有获得B轮融资。有人会问中国不是还有个新三板可以让互联网吗?答:我研究过几百个新三板,找出了共同点:除了办公司的几台电脑,其他一切都是租的,然后就靠一个概念出去忽悠,运气好的公司一年利润有几十万。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家楼下的麦当劳也可以独立上市了。现在的新三板,连股民都懒的去看一眼,你还指望谁会去投?六、最后的忠告说个真人真事。某友,2002年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一等奖,毕业之后自己开了家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做游戏代理,无本万利,月赚一万,同居女友是同校校花,那时候上海内环线的房价是5000元/平方。十年之后,整个公司就剩他一个人了,他天天对着电脑已经把眼睛熬坏了,一个月还是只能赚一万,而此时她女友的月薪已经达到一万五了。准丈母娘看他没出息,要求女儿跟他分手,隔三差五的就打电话羞辱他,后来她女友认识了一个小鲜肉,果断甩货分手了。他现在很可怜,天天躲在群租房吃方便面,鸡蛋都不敢加一个。全民创业,听起来振奋人心,实际上掩盖的是大量失业的现实。年轻人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去创业,指望创业能一把翻身。这类创业者95%都惨遭失败。有人说不是还有5%吗?对于抱此幻想的人,我只想举个警示吸毒的例子:戒毒人员里95%最后都会复吸,只有5%能成功戒毒,但那5%绝对不是你。我在此给各位穷布斯一个温馨提醒。我不反对一穷二白的你下海赌命,但聪明的你最好还是先掌握一技之长。即便今后,马云巴菲特没给你,等你坑完所有的亲朋好友,烧钱结束,公司破产,你好歹还能出去找个饭碗。否则,等你熬到三四十岁,还是穷屌丝一个,啥也没有,能掏出来的只有一把辛酸泪,那时候只能是把老婆孩子坑了。来源:综合自 (ID:kongfuf)江南隐士如涉及作品版权等问题,请与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击“阅读原文”注册投标。更多精彩请访问“产融贷(www.chanrongdai.com)”官方网站!《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精选六原标题:离开雷军后万人来求,他说我不创业,就背叛了金山
那时我还在金山打工。韩国游戏老二的CEO找我很多次,说给你全球副总裁,和一堆股份。我说,我要创业。消息一出,迟宇峰乐坏了,说来我这儿吧,二把手,很快就上市了。我说,我去任何公司都背叛了金山,我要创业。 我之前在金山待得很舒服。一直到2006年底,我觉得没有空间了。那一年,我确实心情复杂。我倒不是说一心想当CEO造反,但我没空间了。我承认,这和金山还没上市也有关系,即使上市我也觉得金山成长太慢。刚做游戏的时候,我一度觉得我们能做到盛大第一、网易第二、金山第三,但后来发现,我们在战略上还是保守了。那一年,完美时空和巨人都嗖嗖地往前冲,非常猛。它们上来就抓住一个免费的模式,而金山是收费的。没办法,金山一直在改革,但是它一直遇到革命者,它老没在关键的时刻革命。机构太沉重,掉不了头了。 我们慢了,而这个慢我不能阻挡。当时走人非常多,我的手下直接被挖走做COO。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了留一个员工熬夜陪他聊。到了2006年下半年,有一天,我在金山柏彦大厦楼下的凉亭蹲了一个小时,非常落寞。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想要留住员工,你的成长速度要比员工成长速度快。做不到这一点,就会走人不断。
2006年12月,我提了辞职报告。当时的心态就是不想干了。我什么建议都不想听,我烦透了。当时大家也觉得挺好的。你知道这种感觉吧?就是OK了,觉得少了谁都行。我突然发现,我真的可以走了,我对公司没那么重要。 不过,我走的时候跟雷军说过一句话,是下楼撒尿的时候说的。我说,去读一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吧,对现在的金山有好处。郭沫若在抗战刚刚胜利的时候,建议毛泽东去读一下,我觉得金山当时也正在逐渐丧失某种理性。这种理性,雷军一直有,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也有。但是当时网游已经赚钱了,尤其当时卓越网套现了,那是一次空前的个人狂欢。有钱了,说话口吻就不一样,太不淡定了。 不是没人找我。我在职场上遇到过很多诱惑。新浪很早就找过我,我都当口水话听。这一次,我看到了机会。有VC和业内大佬找我,说要不我给你钱,你自己干吧。这些话对我产生了化学反应。某一天,我发现,风、水、空气、环境都跟我说,你可以创业了。时机到了,我觉得应该自己做一摊事。 我得到过一些邀请。仅次于暴雪的韩国NCsoft的CEO来北京找过我很多次。那时候我还在金山打工,很忐忑地见了他三次,我想这要让雷军知道还不恨死我啊。他说,加入我们,给你全球副总裁,把中国的股份送给你。我说,我要创业。听说我要离开,完美时空的迟宇峰乐坏了。他给我发短信,说来我这儿吧,二把手,我们马上要上市了,股价也好。我说我不会去,我去任何公司都是对金山的背叛,我只有创业一条路。 害怕倒闭反而培养了创业心态 我做过最早的金山词霸产品经理,金山后来的两个重要业务:杀毒软件和网络游戏,我前后是这两个事业部的总经理,中间还有一段时间带了营销。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金山确实做了很多积累。但当时我没有完全意识到我的人生跟创业相关,后来我仔细反思了一下,我的人生就是整个创业的人生,因为在金山工作的时候,是从几十个人做起来的,我说求总特别牛。后来才明白,我们是一家很小的公司,而小公司给我们带来的锻炼实际上是超过我们过去在外企、大公司经历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有幸在一个不断创业的公司里,打了10年工,而且担任了三个比较重要岗位的负责人,这为我日后出来以后融资、找人、验证商业模式积累了比较厚实的精神准备,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觉得这个问题当年也遇到过,当年也觉得差点过不去。蓝港有一位创始人也是我原来在金山的同事,他说你知道当年我在金山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吗,他说我总怕公司倒闭。后来我想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公司文化,让员工成天害怕公司倒闭,而且要努力工作,这就是创业的心态。 创业以后我发现,创业者每天的心态都是这样的。蓝港上市之后,回想创业这些年所经历的和前10年比之又是毛毛雨。2007年创业的时候,我想过工具、社交,我的一位早期同事冯鑫做了暴风影音,还有很多同事做了电商。我当时认为游戏是继、搜索、社交以后的最大的能看见变现的模式,但是回看我们2007年做端游的时候,已经面临8大端游公司全上市的局面,也就是说市场留给你的空间、潜在机会没那么大了,要血拼才能成功。 创业第二年,正好赶上汶川地震。我们当时那个楼特别高,在19层,晃得很。地震了,很多人想跑,但想跑也没戏,因为电梯太窄了。我一想,算了,但心里第一个反应是,如果楼倒了,估计要挂,我无怨无悔。我已经努力过了,回想前面的人生,都是奋斗的过程,脑子里就是这种画面。我觉得,我创业保持了那份激情,语言也不那么卑微,当然我也从来没做过卑微的我。 创业是一次人格的洗礼 对一个个体来讲,创业是对人格的一次洗礼。我该怎么对待合伙人?我真心为他们着想吗?我可以讲实话,在我职场期间,我几乎没有这个思想。不行滚蛋,培养你这么久不起作用,你不是干这个的料??很多难听话我都讲过,但是后来我反省了。我在蓝港很少讲这个话。当你成为企业主的时候,你才发现,人的价值特别特别重要。当你在职场上,你会发现规律、方法和制度最重要,我拿人钱财帮人打工。我当时觉得自己在金山算是有创业者心态,但后来发现远远不是。我当时只有创业者的激情,却没有创业者的人性。创业者的人性首先是以人为本的,不能把兄弟们踩在脚下,不能只标榜自己多伟大,要抬兄弟们的好,这很重要。 体会到做老板的酸甜苦辣之后,我对早年间金山雷军他们更理解了,觉得不容易。雷军可能是一个唐僧型的老板,我就是孙悟空。他天天叨叨叨,我说烦。但现在,我也成了唐僧。我不变成唐僧没办法,我必须成为唐僧。骨子里我更愿意成为孙悟空,但当我站在那个位置以后,我发现,哥们儿,悟空还是你做吧,我做唐僧。当然,时不时还会有孙悟空的动作出来。 这么说吧,这个产品归你管了,一定有一次重大操作,你会觉得我神勇、太猛了,所有人的掌声都是我的。但你也要知道,这个计划老板批下来,那天回去他三天没睡着觉,想搞砸了怎么办,搞砸了有可能半壁江山没了,甚至全军覆没。当时我在公司什么都要冲在前面,甚至觉得老板不行啊,还觉得太罗嗦了,太面了。但你后来发现,老板最重要的是决断,而不仅仅是操作。 从将到帅,这个决断太考验人了。你决定猛打一把集中所有火力干这一仗,是决断;你决定让我们五年之内不上市,没关系,耗下去,这也是决断;你说快,必须拿下,不拿下今天就怎么样了,这是决断;你说让我们长期谋划,小规模战役爆发,大战略走慢一点,那也是决断。你开始发现,原来过程的华丽仅仅是昙花一现,让你觉得很high,重要的是你为此作出的决定,以及你早就已经为此准备好要承受的代价。这个不容易,很多人确实没有这个心理素质。 视野、心态、带兵 我自己经历过职场、创业,公司上市,这一两年还跟蒋涛做了一个小基金,所以我从三点分享一些我的创业感受: 1.视野。有人能做大,有人一辈子拼命也做不大,很大程度上是眼界,尤其是在全球化这个市场(这个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创始人、创始团队的视野、眼界才能决定格局。我们都说自己是产品经理,我也做过产品经理,看到好多创业者也说自己是产品经理,好多投资人也说我们就投产品经理,我说不要被这个蒙骗,其中还有很多逻辑问题。 从能做一款产品,到能够获得商业上成功,中间隔着喜马拉雅山。太多人在做产品了,一线的互联网公司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人,但是日后能做成的那几个人,你看看他们的标签,给他们做一个集体画像,有产品技术功底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他们的视野和商业逻辑,有没有一个比较高视野和比较完整的商业逻辑。否则做了一个产品,有不懂的投资人投了进来,几个月后没钱了或是挂掉了。 其实可以想象得到,在未来,还有无数的投资人要进来,这些人根本不懂你说的技术或者个性化的体验,更多的是听你的商业逻辑。所以我就想,如果你不能把做这件事的商业逻辑讲清楚的话,确实不容易成功。但是有没有例外吗?或许有。我们看Facebook的成功,你能看到他背后有一些东西在驱动,他的早期投资人很早就意识到这是能做大的事,给他的各种商业启迪都伴随着他的成长过程。相对来讲这比较偏门,自我狭隘的创始人不容易大成。过去我们很喜欢用一个词「标杆」,我觉得有一个好「标杆」永远没错。 2.心态。心态是什么样的?当我再次创业斧子科技的时候,发现又回到了这样一个过程,既要有理想主义情怀,又要面对非常尴尬痛苦的脚下。我说在理想主义的前方与在现实主义的脚下中间,有道光,那道光能不能在心中照亮我们,很大程度上是乐观主义的心态,然后就在前行过程中是极度的惶恐。 很多创始人找我融资的时候,说你给我点钱,我们特牛,我一看都是高材生,跟他聊天特淡定,我说这么淡定能成功吗?这种状态太重要了。反而是说这哥们好像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你看他慌里慌张的,一问就是有压力,我说这可能是对的,你要看他内心的东西,如果他的方向对,他在打仗的状态,一切都可以理解。
我很感谢过去投我的邓锋,在我还没有完全讲清楚商业模式的时候,他就给我了2000万美金,没有这2000万美金,一定上不了市。我听过邓峰讲他创业,我才知道这么牛逼的人原来的经历也那么痛苦,这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我觉得我要找这样的人投我。 所以我认为创业过程中无论你怎么派,都会处在这种状态,把每一仗当成最后一仗打,这场不行就挂。虽然投资人鼓励你不要着急,用八年十年才能成功,但你自己不要那么淡定,十年以后都老了。所以一定程度来讲,你要想好长远的、曲折的路,但是每一步的过程是不是全力以赴了。我后来见到很多人,都不抗问。 3.带兵。我曾经帮人打工,在金山曾经想做高管,想做更大的事儿,金山也确实给了我很多事儿干。但当时是老板授予你当事业部总经理的,授予你当高级副总裁,是别人给予你的权力。有一天你创业时发现,你是刘邦项羽,没有人授予你权利,你要自己当老大。后来我见到很多创业团队,那个状态,几个创始人,温文尔雅、相敬如宾,看那个状态就知道,他们之间是请客吃饭的关系,没有领袖。 我们很大程度看团队,但更别忘了看领袖,好的创业团队是有绝对领袖的团队,而不是我们团队履历都很棒,一问谁是老大,结果各管一块。我再问那听谁的,回答是我们一起商量。这样不行!一定要有一个领袖,有一个绝对负责的人,这样才能在每一仗时全力以赴。不然,创业不断试错,在试错过程当中又不能全力以赴,不能形成一道命令,就推不动没戏。 早期我们看联想干得很成功,后来看到的是强调执行力;后来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说我们很强调个性化、创意,那是表象、骗你的。你会看到他们开会开到黑夜,老大天天在屋里骂人,不骂人的老大怎么干?!不管你的创业团队有多么好的背景,记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个过程很重要,日后才能形成每一仗都能打得很有进攻性。 有时候我也喜欢读一些杂书,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典故可以看。大家一讲历史就讲桃园三结义,我在屋里负责哭,你负责算计,似乎这就成功了,这个不行。你在屋里哭,肯定会挂的,见到投资人不能哭,见到兄弟们不能哭,还要告诉他们我们会成功,心里怎么难都不能讲,因为你是领袖,你得带着大家往前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刚才讲的团队固然重要,但是要看深,其实看的是领袖,我觉得投领袖比投团队更重要。 中国文化有很多要命的问题,那些在农耕经济时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一旦跑到现代工业社会,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发酵出一股酸臭味。古代有一句话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是君子,你是小人。哪来的君子小人呢,创业这个过程当中要有团队要有领袖,这可能要比谈君子谈小人更重要。一旦开始创业,就要摆脱掉这些酸臭的习气。 能干事的人自有一套气质。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技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精选七——领航者新沃金融(www.vobank.com)是新控股集团旗下的创新型平台,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1。平台以“专业化、集群化、三位一体的风控体系”为核心,以为核心竞争力,围绕大品牌核心企业,把单个企业难以控制的风险转变为整体供应链的可控风险,确保项目安全稳健,为有融资需求的核心企业与有需求的广大民众搭建一个安全、高效、透明的投融资对接平台。当下互联网圈有两大趋势不可否认: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由pc端向移动互联转变;“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阶段,这是当下人们经历的,正在发生的,也是大时代背景。自然而然,这次资本寒冬发生在互联网圈,因为互联网发展过于迅猛,尤其在中国,这个“中国梦”正当年的令人愉悦的阶段,大街小巷充斥着创业者亢奋的荷尔蒙气息。纵观历史,没有一次创业热潮比得上现在的中国,它的规模和热潮也远远大于当年的美国梦,因为中国创业者的数量之多,跨界之广。但现在我们似乎遇到一点问题,不管你否认也好,接受也罢,它正客观的发生着,现在我们深入分析一下。数据在14年初获得亿元融资的“叮咚小区”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虽然“叮咚小区”官方对此予以了否认,但北京公司被关停以及上海公司裁员的消息一直在媒体传扬。2015年7月,美团预计E轮资10亿美金、估值。在两个月之内,美团连续两次下调估值,目前估值下调为左右;还有一个数据就是:美团仍在贴钱,对,他们每有一块钱入账,就有2.7元投出去。同时,在今年3月女性购物分享及导购社区蘑菇街的D轮融资中,原本计划融资,估值20亿美元,但在五个月后估值降为,著名凯雷集团已不再参加投资谈判。然而这只是公开数据,大部分数据还没被曝光。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资本正在冷却。融资难,资金链断裂这样的情况正在加剧,至少:“只要你坐在北京某某咖啡厅敲代码,就会有投资人问你需不需要投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整个资本正在冷却!解析:创业者和资本之间的博弈资本家永远希望输出资金,因为只有输出资本才有可能获得丰厚回报。资本家靠投资吃饭也是本分之事。但当他们认为已经看到一个行业的泡沫时,或者看到某个公司发展的瓶颈时,出于畏惧就会行事谨慎,不会像之前风口出现时大刀阔斧的投资某个行业,一定是某些行业现状让他们恐惧了,他们看到这个行业不像创业者鼓吹的那样,颠覆也好,大趋势也好,改变某些事物也好,总之事情发生到现在,以至于资本方开始独立思考了,他们不再被创业家或者想要扩大规模的公司所蛊惑,他们开始由被动变主动,开始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一些没有远见的资本方永远处于跟风状态,而他们思考一个行业是不是泡沫时也只会看到“现在”。从资本家角度分析资本寒冬的出现,其原因也不是那么统一,而是庞杂多样的。不同资本家的不一样,不一样,但导致所谓资本寒冬的出现不会是简单的某个资本家出现了“问题”,资本寒冬出现的本质原因是创业者出现了问题,其次是资本家出现了问题,资本寒冬的出现不会和泡沫有关,没有什么泡沫,只有看不到真正趋势的创业者和资本家。我们就以为例,深度分析资本家口中的泡沫,创业家眼里的资本寒冬。首先资本寒冬出现的因果逻辑一定要搞清楚:资本方认为他看到了泡沫,才导致了资本寒冬的出现。比如融资困难,融资失败,这充分说明资本方对这方面不再感兴趣了,他们为什么不再感兴趣了?因为他们看不到回报,只有资本输出,他们源源不断的输血,而没有回报。这种现状不是一般资本家能承受的,一是资金库不足,二是出于泡沫恐惧,三是投资的理性心理因投资趋势而被迫改变为感性心理。虽然市场是客观理性的,投资却是感性的,因为投资投的是未来,任何资本家都不可能准确预言未来趋势,只能凭借经验和阅历。再往深挖掘:资本方口中的泡沫是由创业者操作不当造成的。任何具有投资意义的行业都不会是泡沫,但任何一个新兴行业要兴起都会经历一个寒冰时期,在这段时间,市场会对创业者折优而取,这是相当残忍和理性的,一方面对创业者,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大多数都白白浪费了,而对于资本方来说他们的钱投了出去却颗粒无收。没有资本家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当越来越多资本家看到这样的结果,或者从别人那里,从市场提前嗅到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往往会引起资本寒冬效应的出现。而这种效应的诱因是由感性创业者和感性资本家引起的。感性创业者?这里引进几条关键词:为赚钱而创业,为创业而创业,为颠覆和破坏行业规则而创业,而不是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而创业。这类创业者没有使命感,或者说使命感不强,更多者是复制别人的项目,或者做国外项目的舶来品。缺乏创造性的创新,看见风口就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先机,认为快人一步就等于成功。缺乏预言能力(把握不住行业趋势),抓不住产品痛点,或者说对从事的行业没有深刻认识……这类创业者很难成功,成功与运气有很大关。再者,当公司遇到选择期,领导层很难把握住主流趋势,这类公司就是我们看到的中小型企业。感性投资人?跟风投,看见其他投资人都投了,就认为这个项目没有问题。这类资本家掌握少量资金,但这类人很多,包括土豪劣绅、个体VC、活跃在二三线城市的本地化投资人,这类投资人相对于理性资本家比较短视,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社会法则,这群投资人往往会投一些感性创业者,而感性创业者相对于理性创业家而言对同一行业的认识就不一样,吃亏是在所难免,当感性创业者遇到麻烦,感性投资人也会由于自己的“短视”而停止投入,或者直接对这个行业判了死刑,这是另双方都尴尬的事情。而那些有远见的顶级投资人和创业家少之又少,类似于乔布斯,马斯克,扎克,马云,刘强东这样的企业家少之又少,而优秀有远见的资本家更少,几乎不到投资人和创业家总数的百分之五。理性创业者?理性创业家和感性创业者相对,只占创业者总数的不到百分之五,理性创业家和感性创业者主要差在思想境界上,虽然某些低调的理性创业家不会动用使命、改变世界这些听起来很了不起的词语,他们却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存在的使命和价值,比如任正非,马云那些踏实做事的企业家。而国外顶尖创业家似乎对使命,改变世界,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这些标签情有独钟,以下是扎克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摘抄:“三年前,我们成立 Internet.Org,去扩网。我跟我们的董事会说, 我觉得我们要花十亿多美元。他们问我:这个东西怎么赚钱?我告诉他们: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链接人是我们的使命,这是非常重要的。”从扎克这段话我们很容易分析出理性创业者和感性创业者的区别,理性创业者看到更长远和更有意义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感性都看不到的。理性资本家?理性资本家有一双分辨感性创业者和理性创业者的眼睛,他们有着理性创业者一样的远见,并善于。这样的往往是家喻户晓,名利双收。这些回报和他们的论息息相关,最主要的就是他们那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而并不是所有投资人都具备这样的素质,在投资圈中二八法则同样适用,即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投资人手里,甚至比例更高。怎么区分感性投资人和理性投资人?方法很简单,看他们投的项目,感性投资人一般投的都是风口浪尖上的趋势,(在风口出现之前已经布局。)而且他们与创业者交谈时更在乎公司什么时候给他们回报,他们总想在股权上多划一块肉,总而言之他们看重短期回报。而理性投资人更愿意把控制权让给那些有能力的创业者,并且他们不会在乎公司多久能盈利,一般投完之后对创业者就不再询问,也不参与公司的大小事决策,他们知道一个道理,他们投的是价值,即。有许多投资人做着感性投资人的事却认为自己是理性投资者,这点无需多言,他们不会获取理想的回报。以上是资本圈和创业圈活跃的四种人,感性创业者,理性创业家,感性投资人,理性资本家。他们的分布结构大概是:感性创业者占据创业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感性投资人占据投资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一个领域市场要对其进行优化和筛选时,首先淘汰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创业者,而由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感性创业者经营不当,抓不住主流趋势等原因而导致创业失败等,而那些注重短期利益和急于求成的投资人便会对整个行业持悲观心态,这种心态同样是感性的,这是资本寒冬出现的一大部分原因。具体实例剖析:管中窥豹,可见全局截止到2015年,“资本寒冬”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出现在媒体上,正所谓:无风不起浪,任何事情不会空穴来风。一件事物经常被提及我们就有深究其因的价值了。要说今年什么最火,什么在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互联网金融,(未来会火)。而是O2O,当人们越来越多的在网上订餐,订座位,消费上门经济时,仍然吃着补贴红利,什么是补贴红利?你以为一块钱吃一顿平时在店里要花几十才能吃到的饭菜,它真的就值那个白菜价吗?!那你就不太了解互联网了,你每一次订餐都是网站或者APP给你贴钱,创业者是没有这么多钱的,怎么办?融资!实际上你在网上订的每一顿饭都有投资人给你掏钱,按创业者的说法是培养消费习惯。换句话说创业者是在拿资本方的钱培养你上网消费的习惯,尴尬的是平台并没有像创业者说的那样盈利,就连美团都在赔钱。于是矛盾产生了:创业者培养消费者消费习惯和消费者习惯培养难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方对行业泡沫的恐惧和行业现状不理想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寒冬出现更深一层的原因。任何一种新事物降临,都势必迎来它和旧事物的磨合期。现在O2O消费模式正在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磨合,并不是所有人愿意以这种新兴方式消费,尤其是不了解互联网或者不习惯互联网的人群,它们在思维定式上排挤或者拒绝新事物,另一部分人属于趋势跟风群体,他们不排斥也不迎合,实际上生活中大部分是这种群体,也是新经济消费的主流群体,只要有适当的引导,符合他们的三观就能养成新经济形式的消费习惯,然而几乎所有网站都在贴钱,似乎除了贴钱再也没有培养消费习惯的方式了,站在投资角度来看,平台就是吸金黑洞,虽然部分投资人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也是力不从心。而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也是此起彼伏,模式花样繁多,但市场是残忍的,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到最后只会形成众星捧月的现状。也只有一两种模式符合这个领域群体的消费习惯,就像当今的阿里巴巴一样。如果站在现在看阿里巴巴时代经历的互联网泡沫,那些所谓泡沫不过是竞争之下的牺牲品罢了,换句话说:网上购物本身不是泡沫,真正的泡沫是人。O2O行业本身同样不是泡沫,有的只是抓不住痛点的创业者,和看不准创业者的投资人,他们同样是感性的。泡沫基因理论:一直以来都是泡沫的本质决定了它吹不成一只热气球,而不是因为它是一只干瘪的气球没人给它吹气。泡沫的本质就是基因,简称:泡沫基因 ,那些本身就是泡沫,或者具备很多泡沫基因的项目,大量的时间和资本投入只会加速它的破灭!然而人是创造商业基因的上帝,既然能创造它,就能改变它。一切还得回到人身上,视人而定!群投效应:群投效应就是指在一个领域出现大规模投资的现象,这个现象不仅体现在投资人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资金额度上,纵观历史:但凡出现群投效应的领域不会有泡沫,但会有大量投资和创业者成为这个领域的牺牲品,这是市场对探索选择的阶段,它会选择最懂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给予奖赏,而那些所谓感性创业者和感性投资人将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弃儿!理性创业者和理性资本家眼里不会有泡沫这个概念,所谓泡沫只是市场探索自己的牺牲品。资本寒冬vs波浪峰底从1997年到2015年,欧美国家“每隔7年就有一次经济危机”的魔咒在中国也应验了。因为社会性质的不同,欧美式的经济危机不会对中国平民有多大影响,至少不会出现欧美国家那样令人心寒的找工作现象。在中国却会引来资本圈的“资本寒冬”。(注:资本寒冬往往是经济危机的前兆。)欧美国家每隔七年就会有一次经济危机。七年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就是每隔七年市场就会震荡一次。那么引起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市场发展对其自身的调整。每隔大概七年,就会有一批新概念注入旧市场,并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七年是一个周期,等新经济形态融入旧经济,便会迎来下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不一定是七年,也可能是八年,九年,甚至是几十年,视时代而定,文明发展越快,或者文明越发达周期越短,文明发展越慢,周期越长。现在人类经历着文明转型的高速发展期,互联网也好,工业4.0也好,人工智能也好,甚至是VR和AR经济的出现,都会导致经济危机和资本寒冬周期的急剧缩减。新经济形态为了探索自己,往往会摧毁那些旧经济架构,或改善,颠覆原有的经济形态。这些新概念会出现到各个领域。当旧经济形式无法阻挡新经济的到来时,市场便会震荡。从而引发又一波经济危机,其波浪振幅的大小由新概念经济的冲击而定。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危机,伴随新经济对旧经济冲击时,一定会有大批公司和资金成为市场调整的牺牲品,无论在旧经济体上还是在新经济体上都会涌现出大量所谓的“泡沫”,平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找工作难,创业者最直观的感受是融资难,投资圈最直观的感受是:泡沫多。新事物的胜利经济危机也好,资本寒冬也好,它不会阻挡新事物的到来。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发展趋势。即:物竞天择,择优而取。当实体零售业竞争不过互联网时,它就得降价,裁员,最后不得不倒闭,所以工作难找。对于互联网创业者而言,他们就像一群争夺一只小肥羊的狼,只有把其它狼咬死,你才能吃到更多的肉,对于那些被咬死的狼就是泡沫了。即:占比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感性创业者。他们的失败会给感性投资人一个假象:行业(O2O)本身就是一个泡沫,所以不再对这个行业输入资金,既而引发资本寒冬效应。虽然我们都懂这个道理,投资人却不以为然,他是当事人,他们或许孤注一掷把所有存款都投了进去,行业风向标每一次转动都会让他们神经紧绷。这时只有理性资本家能客官对待了。让我们回想一下:马云和刘强东时代的资本寒冬,他们都几乎跑遍所有主流投资机构也没有获得成功,那时候人们也大肆鼓吹互联网泡沫,这在我看来同样是感性的,因为到今天而言没有人再认为互联网购物再是泡沫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泡沫,只有眼光狭隘的人罢了。来源:创业邦财运到家!平板电脑、空气净化器、购物卡诸多好礼等你来拿!↓↓↓《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精选八创业过程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单个创业者来说,创业风险是巨大的,因此,许多创业者喜欢与别人合作进行“共同创业”,一个合适的创业伙伴能够极大的提升创业的成功率,特别是以下几类人,就是非常适合共同创业的。1第一类:原本就是上下级关系的人员。这种类型的人员非常适合“共同创业”。由于以前就是上下级关系,彼此非常熟悉、信任;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创业团队的核心往往就是以前的“领导”,其他员工就是这个“领导”以前的下属,所以创业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都会比较强,“心往一处使”。2第二类:中学(初中、高中)同学。中学同学的感情是最纯真、最质朴的感情,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难以割舍、最难以忘却的记忆。小学时代,大家都还未成长记事,同学感情谈不上多深;大学时代,来自天南海北的各地学子,离校后各奔东西,即便是在校园期间,也是“自学”为主,“各自独自”,结不下多深的感情;毕业之后,经历社会的坑坑洼洼,每个人都会变得很“现实”,这个过程中,很难结识值得深交的“好朋友”。“共同创业”者如果是中学同学,那么这个创业团队的感情基础是非常坚固的;而且,创业成功的机率很大。3第三类:老乡。在中国,老乡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每个成功者,都会非常在意“老乡”和“地缘”因素。很多“共同创业”者就来自于“老乡”。这种类型的创业团队,相互之间多通过老乡、校友、亲戚、朋友等连带关系形成的“创业团队”,彼此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类似于清朝时期的“湘军”模式。这种类型的创业团队,特别在意发挥团队中每个创业元老的特长和优势,广泛调动各方面人脉资源,成功的机率也比较高;但是,相对来说,这种类型的创业团队,内部感情基础不如中学同学组成的创业团队,而且每个创业元老都想着“掌权”,“当一把手”,所以这种类型的创业团队,必须从一开始就规划好整个企业高层领导的“轮换”、“退出”、“接班人”制度,避免后期内部争斗。4第四类:同一批进厂的新员工。很多大中型企业,招聘新员工都是一批一批招进去,而且还要进行岗前培训、集中实习等,包括住宿、吃饭都在一起,这就给新员工以充分的时间来了解和熟悉其他员工,也为后期“共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一批进厂的新员工,很容易在后期形成“共同创业”团队。这种类型的创业团队,成功的机率也较高。总之,“共同创业”者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相互熟悉,互相信任。这是“共同创业”的前提。第二:各有特长,合理分工。这是“共同创业”团队组成的基石。第三:有一个明确的、获得大家认可的“带头人”。这是“共同创业”的关键。3种人不太适合跟着一起创业这段时间一直在给自己团队成员进行分类,从离开的和留下来的成员中我发现了3种人不太适合跟着一起创业。怎么说呢,我跟他们是朋友,因此好聚好散,团队需要成长和发展就需要做出选择,也算是简单的经验分享,看你能否遇到这类人:1悲观者现实中是我们团队的前重构人员,对于很多事情他是消极的,对人生依然如此,不过认真做事的时候还是很不错,只不过就几分钟“干嘛这么认真,这个东西不可能成功的。就算有使用者肯用,这种产品绝对没办法赚钱。况且就算狗屎运成功了,只要其他人跳下来做一样的事情,我们就死定了。我看我们还是再想更好的idea 吧!”HenryFord(借用他说的一句话:)说:“无论你相信你可以或是你不行,你都是对的。”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距,就是成功者勇敢的挑战了不可能,而失败者还没开始就先放弃了。创业往往多半是在挑战不可能,如团队中有成员持反对意见,那不是你的idea 真的太烂,就是他的个性不适合。2受害者前设计离开团队也有半年时间,现在仍然在抱怨,平时喝茶的时候认真还想出一些让你我都不敢接触的政治口语“你相信他们居然要我们这样做吗?拜,我们已经这么忙了,怎么可能会有时间?而且光凭这点烂薪水,还要我们做这么多事情。这个老板真是个吸血鬼!”受害者认为所有的“问题”都该被“指控”,但却不去试着“解决”。每个人或许偶尔都会觉得吃了一些亏,但“受害者”则是从早到晚都认为全世界的人、事、时、地、物、规则、法律、合约,通通对不起他。他们永远都在生气,一点小事就恶言相向,永远都在抱怨。受害者在找的不是机会,因为他们在找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解答。制造问题却不解决问题的人,是没办法帮助一个创业团队的。所以碰到这种人,很抱歉,只好请他们离开。要注意的是,由于他们的受害者心态,离开之后很有可能会对公司采取报复,请你准备好你的相关文件和心脏,接受这个攻击—没错,这很棘手,谁跟你说创业是容易的?3全知者这个人应该属于程序人员:“一般身边的人说你对这个了解吗”回答90%是“这个我知道啊就是****”,然后就是只是知道皮毛或者度娘身上拔的一根汗毛。“拜托,我跟你说,我早就知道了。基本上政府一定很快就会来找我们的碴,然后这么做也必定会惹到一些大厂,重点是我们根本没有技术门槛,我跟你打赌这个产品半年内就会被老板砍掉。”好的创业者应该是永无止尽的学生,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应该以“学习”和“进展”为目标,而不是被已经知道的资讯绑住。一个东西不试试看,怎么知道结果。如果一个人在你们还没真的尝试以前,就不断唱反调,或许偶尔他是对的,但长期来说会大大减少你们找到成功的机率。其实你我生活中或者创业过程中都会遇到这类似的人,也许你或者我都是其中的一员:我这样不算是背地说人家坏话吧,平时我们都沟通非常好,只是每个人的性格个想法不一样,因此在组建团队或者在你团队人员决策时可以考虑一下。要当受害者、悲观者、反对者很容易,但是创业成功往往是在最困难、最不可能的地方发生。你需要一个愿意挑战机会,从中找到胜利的团队。至于那些个性不合的人,相信我,让他们回去大企业上班,对彼此都是更好的安排。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ratz10000注:是佛山第一家,运营时间2年,目前收益10%-14%,投资门槛200元起《周亚辉:掌握融资的九大原则,远离“傻”融资!》 精选九想成功, 就要今天做明天的事演讲时间:日——马云在北京联合大学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做的励志演讲刚才主持人说我想得比较远,跑得比较快,好像很了不起,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不太相信这个世界有特别了不起的人,只是有人看中了一个机会,坚持做了点东西而已。想得比较远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办法想得近,想得近的机会都不是我们的,我们只能想得远。我们跑得慢,我们更没有机会,我们只能跑得快。很多人觉得我了不起,做了阿里巴巴,做了淘宝,还做了支付宝,做了一大堆。我想告诉大家,那些不是我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但毫无疑问,今天的淘宝、阿里巴巴和支付宝,都是十三四年前我们对今天的看法,我们对未来的看法。想成功,就要今天做明天的事。愿为别人担当,你才能带领团队今天来的都是年轻人,很多人会觉得迷茫,到处都没有机会。我想告诉大家,迷茫不丢人,我们都迷茫过,比尔·盖茨也迷茫过,在没有确认自己做什么之前,当然会迷茫。当年我找了20几份工作都没被录取,5个同学考警察学校,录取4个,我没被录取;24个人考肯德基,23个人录取,我没被录取。也许上天就是安排你自己干,不该给别人去打工。我们知道,做人要有情商,要有智商,还有一个勇气担当的商。我智商不高,如果智商高可能就不创业了,因为读书不太好,找不到好工作,只能自己干。我情商其实也不高,情商哪里来?磨难、失败、失意、迷茫、痛苦、失望,所有凑在一起就是情商。第三个很重要,那就是勇气,你敢不敢担当?你如果愿意为自己担当你就是普通人,愿意为五个人担当,你可能就是一个团队的领头人。1994年,我创业时,请了20几个朋友到家里,说我要做互联网。当时只有一个人同意,其他人都反对,这完全不靠谱。马云你不懂电脑,不懂管理,没有钱,也没有关系,凭什么你要去创业?凭什么去创业?我今天也说不清楚,但是我总觉得这件事情要不做的话很难受,我试一试看,如果做得不行再说。我们很多年轻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又要走原路。创业很重要的是,立刻现在马上行动起来。但是我也要告诉大家,不是每个人创业都会成功。我经常说,一百个人创业,九十五个失败,连声音都没有人听见。剩下来五个人,有四个人你是看着他失败的,只有一个人成功。这个人要成功不是有多大的天赋,他要有优秀的团队,他要做自己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应链金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