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芯片漏洞补丁的芯片霸主还能坐多久 竞争分析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英特尔丢掉半导体行业霸主地位 未来如何赢回失地?_腾讯网
英特尔丢掉半导体行业霸主地位 未来如何赢回失地?
科再奇常说的一句话是“数据是未来的石油”,英特尔要从旧的处理器制造商身份,转型为数据公司。财经天下 文|严冬雪编辑|胡刘继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M.Krzanich)永远地失去了他最强力的顾问之一,他的前任保罗·欧德宁(Paul S.Otellini)于日离世。欧德宁作为英特尔最会挣钱的一任管理者,在其任CEO的8年间,英特尔的营收从340亿美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530亿美元,其任期内获得的利润,超过前几任CEO创造的利润总和。然而,也是在同一时期,英特尔彻底错过了移动时代。欧德宁留给科再奇的,除了漂亮的利润,还有外界眼中落伍的庞然大物和10万名迷失方向的员工。英特尔——这个计算行业的创造先驱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质疑。英特尔的失势,快得令人惊讶。2010年,英特尔还占据整个半导体芯片市场80%多的份额。到2016年第二季度,IHS的报告数据显示,英特尔的份额仅剩下14.7%。从2013年上任至今,科再奇试图扭转移动领域的落后地位,并为此付出了不菲代价,但是,终究未能打破ARM、三星、英伟达等敌手围剿的困局。2017年夏季,三星和英特尔相继发布第二季度财报,前者半导体业务的158亿美元营收额,高过英特尔147.6亿美元的营收额。有评论据此认为,坊间传闻的“三星超越英特尔成半导体行业新霸主”的预言成真了。如果你麾下的企业是行业的缔造者,称霸行业40余年,却在如今面临这样的窘境,该如何是好?也许是时候重温先贤的智慧了——“企业繁荣之中孕育着自我毁灭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们一块块地窃取你的生意,直至最后你一无所余。‘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时刻,这个变化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也同样有可能标志着没落的开端。你可以是战略转折点的承受者,也可以是它的引发者。”安迪·格鲁夫在他的著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如是说道。这位被公认为美国乃至全球最了不起的企业管理家,从1987年到1998年,执掌了英特尔极其辉煌的12年,被视作英特尔传奇CEO,于日去世。▲英特尔传奇CEO安迪·格鲁夫。格鲁夫本人就是战略转折点的承受者和引发者: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存储器厂家打垮了当时的英特尔。正是在格鲁夫手上,这家原本生产内存芯片的企业转型开发微处理器,成为芯片霸主,将其他公司推入转折点,成为引发者。但当英特尔面临移动互联网这个转折点时,格鲁夫原来的办公室主任、后来的CEO欧德宁,未能成功应对挑战。1982年入职英特尔的科再奇,正好在格鲁夫时期受教,然后从欧德宁手中接棒。如今,这位CEO面临外界对摩尔定律的质疑、群雄环伺的竞争、错过移动时代的事实,最终提出英特尔将转型为数据公司,聚焦万物智能互联的未来。大船难掉头。科再奇的战略调整,并未让外界改变对这家公司的认识。在深圳的一个机器人大会上,一位德国汉堡大学的教授坐在了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身旁。得知杨旭来自英特尔后,教授问道:“你们怎么会参加这个活动?以前都是英伟达、高通、ARM来参加的。”作为英特尔的高管,杨旭感觉这话“听着不舒服”,但也意识到了问题:尽管内部已经开始行动,但英特尔在新兴领域的参与仍然不够,声音太弱,英特尔明明有很多技术可以跟大家分享,但以前没有重视。不光是舆论,就连行业人士和政府官员都会问杨旭:为什么没动静?身为芯片老大一直引以为豪的技术优势,是否真的落后了?日,英特尔的一场以“工艺与制造”为主题的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到场的最高级别领导,是直接向CEO科再奇汇报的Stacy Smith。身为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Stacy Smith负责英特尔最核心部门——制造、运营与销售集团的业务。随他一同到场的,除了杨旭,还有一众最高级别的技术人员:英特尔高级院士、技术与制造事业部制程架构与集成总监Mark Bohr,到明年,这位元老级人物就已加入英特尔40年,比科再奇多4年;英特尔技术与制造事业部副总裁、晶圆代工业务联席总经理Zane Ball;英特尔研发人员中的最高级别华人、全球副总裁兼逻辑技术开发部联席总监白鹏。仅从阵容上就知道,这家沉寂许久的公司,要动真格了。在这场发布会上,英特尔宣布了3件事:1、摩尔定律仍然有效,且充满活力;2、英特尔的10纳米工艺并未落后,且领先对手3年,即将在2017年年底前投产;3、英特尔具备从设计到量产的一体化能力,并将拓展代工业务,充分利用产能。总员工数10.6万人的英特尔,其技术和制造集团员工总数是3万人。这家公司每秒生产100亿个晶体管,日夜不停地输送到这个现代化社会的各个基础角落。也许是基于上述底气,在发布会的媒体环节,一直以温和面目示人的杨旭,在提问间隙突然来了一句:“老虎不说话,以为是病猫。”面对质疑,“忍气吞声”好几年后,杨旭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机会。杨旭知道“老虎”的真相:英特尔转型中发力的新业务,在未来5~10年会有很大的增长,但现阶段仍远不如传统业务的规模。更重要的是,核心业务仍有发展空间,比如数据中心,即使在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今天,服务器仍是数据中心里最重要的部分。“当前,英特尔核心业务中很重要的一块在数据中心。”杨旭对《财经天下》周刊说。另外,作为PC处理器霸主,英特尔仍坐拥这个成熟市场的巨大基数。杨旭相信,PC仍有创新空间,比如作为家庭或办公室的AI中心,变成个人助理、家庭助理等。错过了整个移动时代的蓝色巨人,能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抢占战略转折高点,实现逆袭吗?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财经天下》周刊采访了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两位直接向科再奇汇报的全球高管、多位英特尔中高层人士,试图揭秘这家曾经创造传奇的公司,正历经怎样的转型巨变,并且将驶向怎样的未来。失语移动时代1986年5月,20岁的实习生杨旭踏入底特律的英特尔汽车部门。上班第一天,杨旭在前台看到一块小牌子,上书“客户是我们第一财富”。对此,他的理解是:以后在这家公司,只要给客户办事就可以。“神奇的是,随后我31年的职业生涯验证了这句话。”杨旭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他最初的成功,始于1994年回国与杨元庆结识。那时,联想PC事业部刚刚成立,两家公司的两位年轻人抓住了机遇。“你把客户照顾好了,抓住了市场机会,公司给你的奖励也很明显,这是良性循环。”杨旭口中的奖励,是随后他的稳步高升,直至英特尔中国区大权在握。这个典型的英特尔故事中,除了最重要的“客户导向、结果导向、冒险精神”三大要素,还有自律。从入职至今,在英特尔31年,杨旭从未见过一份白纸黑字的文件交待他“工作职责”,也没有老板向他要过工作日程表。“你必须自己去思考该做什么事,分清主次,选择那些最重要、最急迫、战略性强的事情。”杨旭解释,这意味着,做正确的事。这句话说来轻巧,但要做到“正确”,谈何容易?1973年,英特尔确立公司价值观并沿用至今,“客户导向、纪律严明、质量为先、勇担风险、结果导向、敬业乐群”,这六大因素被印在一代代员工工牌上。在过去,大家默认,只要确定结果导向、客户导向,事情总错不了。然而,时代早已改变。现下,英特尔面对的是PC之外更多、更广范围的客户。这时候的客户导向怎么确定?反映在KPI考核上,过去因销售出色一路高升的杨旭,其考核在于业务量;而从3年前开始,他就从销售工作中彻底抽身,转而被考核对公司未来战略影响的贡献。除了时代变迁,中国市场地位的巨变,也使得身处外企的中国员工,从被动执行总部策略,到需要反哺总部、给出中国式建议,再回到总部执行。曾经,英特尔是互联网的重要参与者。仅2012年,英特尔就实现利润110亿美元,轻易超过了高通、德州仪器、Broadcom、Nvidia和Marvel创造的盈利总和,而老竞争对手AMD在该年亏损超过10亿美元。但时任CEO欧德宁心知肚明:漂亮的数字后面,是早就埋下的巨大危机。这位在英特尔勤恳耕耘40年的管理者曾做错一件最重要的事:拒绝为当时尚未做手机的苹果公司提供移动芯片。▲英特尔前任CEO保罗·欧德宁。乔布斯曾向欧德宁描述了芯片需求,并给出报价,“一分也不肯让步。”根据测算,苹果的报价低于成本,英特尔拒绝了后来横空出世的iPhone,却在事后发现成本测算是错的。而iPhone实际销量,比任何人想象的都高出至少100倍。接下iPhone芯片订单的是基于ARM架构的芯片——由苹果设计,经三星、台积电等企业代工,一切都与英特尔无关。不止于此,2006年,已经错过苹果的英特尔还将手中的ARM架构芯片业务XScale以6亿美元卖给了芯片厂商Marvell,意味着几乎放弃了在移动领域的尝试。正是这接二连三的决策失误,让英特尔在移动时代彻底陷入劣势。格鲁夫所说的战略转折点,又出现了。欧德宁当时的坚持是,执行英特尔一贯的高风险、资金密集型的做法,但这使得英特尔芯片成本居高不下,已不适合新时代的半导体行业。ARM架构芯片的性能通常不及英特尔,但却高效节能,并且便宜得多。英特尔芯片可以卖到100美元,ARM芯片却只需要10美元,有时不到1美元。廉价、高效的特性更适合移动设备,ARM芯片架构之下,一众小公司迅速联盟,击溃了曾经无敌的英特尔以及微软、戴尔和惠普等WinTel联盟的老朋友。目前,95%以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采用的都是ARM架构的芯片。卸任后,欧德宁不无遗憾地承认:“我们并没有真正在手机方面做任何事情。”然而,科再奇拒绝接受这个局面。升任CEO时,他已加入英特尔31年,笃信企业多年传承下来的精神:如果能拥抱趋势、勇于涉险、多倍下注,就能变得更为强大。科再奇的自信多少来自于这家公司厚重的历史。不论当下面临多大的挑战,都算不得公司史上最大的转变——1975年,英特尔的一家重要工厂被火灾夷为平地,经济衰退也在加剧。随后进入80年代,来自日本市场的存储业务强敌将英特尔彻底打趴,公司解雇了30%的员工,一度面临被合并的命运。但当时的CEO格鲁夫将整个公司作为赌注,押到微处理器业务上,并最终成功。至此,英特尔完成真正的根本性巨变,从存储转到了计算行业。因此,在老员工科再奇眼中,比起那次巨大的转折点,当下的挑战不过是一次技术扩展罢了:新时代的数据量增加了,更复杂了,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仍将聚焦处理器的计算能力,而这显然是英特尔的看家本领。推石头上山的人在2015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告诉世人:拿第一代Intel4004处理器与今天的14纳米芯片比较的话,后者性能提高了3500倍,能耗降为九万分之一,价格降为六万分之一。这意味着,这个经历了革命性变化的产业对人类的深刻影响,绝不亚于蒸汽机和电力的贡献。摩尔更为世人所知的,是提出他的“摩尔定律”:每隔两年,固定成本操作下,同等大小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翻倍,性能翻倍。行外人往往忽视,摩尔定律从来不是真正的自然定律,而只是让半导体产业维持这种变革节奏的一种契约。作为契约的提出者,随后的历代英特尔员工注定走上了西西弗斯式的道路:这位希腊神话里的人物每天都得推巨石上山,到了山顶后巨石滚下,一切重又开始。每两年翻倍一次的更新换代,既是激励,亦如巨石压顶。在摩尔定律被提出后的50年间,光是科再奇亲历过的“摩尔定律已死”之说就出现过4次,每次业界觉得工艺走到尽头时候,英特尔总是想法设法再度突破。英特尔研发体系级别最高的华人高管白鹏表示,他在英特尔近30年,已经做了10代技术,每一代在做的时候都觉得很难,等到了下一代,回头想,“那个多容易,比我们现在做的容易太多了!”到今天,英特尔酷睿三极管比1971年性能提高了40多万倍,大小只是当年的五十万分之一。而最新发布的英特尔10纳米制程技术,则能在每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置1亿个晶体管。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成本在下降。在负责销售和制造之前,Stacy Smith担当了英特尔10年的CFO职位,这种经历使他对外界强调:在最新的14纳米、10纳米两代技术节点上,成本下降幅度是高于历史趋势的——这意味着一代代的研发突破是可持续的,也正是摩尔定律仍然有效的最有力证明。Stacy Smith眼中的摩尔定律包括两点:第一,每次迭代,晶体管成本都在降低;第二,产品性能在不断地保持逐年提升。“大家看我们的财务状况,我们确实在不同领域的产品都居于领先,同时还有60%的利润提升。”Stacy Smith说,因此,摩尔定律仍会持续生效。他额外透露,英特尔每年的研发投入中,约有20%固定用于推动摩尔定律,保持工艺迭代。白鹏表示,长期以来,英特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规划模式”,从研究、开发到量产,各步骤有合理的安排。由于底子深厚,技术研发的资金、资源也保持优质且充足的状态。在近30年的英特尔生涯中,研发先锋团队的白鹏“从来没有感到英特尔在资源上或者资金上有任何问题”。这样的公司得以留住以白鹏为代表的研发团队,平均每个人在业界都工作了至少二三十年,实战经验空前强大。实际上,按照官方声明,英特尔一直要求自己前瞻三代工艺,这意味着研发团队要提前看到7~9年后的技术,而不仅仅是想着两年后怎样再次推石上山。英特尔,作为微处理器和摩尔定律的家园,对内对外展现着誓死维护摩尔定律的精神。尽管业界都在为推动摩尔定律努力,但没有哪个地方比英特尔内部更能感受到这种节奏的痛苦和无情。在这无休止的进程中,即使在英特尔内部,也多次发生过“摩尔定律只能再持续10年”的论断。对此,已加入公司39年的Mark Bohr,给出过一个诗意的解读。身为英特尔高级院士、技术与制造事业部制程架构与集成总监的Mark Bohr说道:“20年前,你问半导体业内专家,他们会告诉你,摩尔定律还能继续10年;10年前,你再问,他们还会说10年;现在你问我,我还是会回答10年。就好像海平线,你好像离它越来越近,但海平线总又不断往前推进。”假若其他行业以摩尔定律的速度进行创新——性能每两年翻一番,现在,只需一加仑汽油,即可行驶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只用一平方公里土地,即可养活全部地球人;太空旅行速度可以提升至300倍光速。“如果明天早上,英特尔的10万员工最终都厌倦了摩尔定律所要求的无情的奇迹,放下了他们的工作,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就结束了。它不会在一夜之间停顿,但会在10~20年的时间里,在电子产业脱离了最后一代芯片的最终影响后逐渐慢下来。然后,文明将陷于停滞,这种惊人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创新时代就结束了。”英特尔公司传记《三位一体》的作者、美国著名科技记者迈克尔·马隆说。在2011年和2012年间,保罗·欧德宁在英特尔研发上斥资195亿美元——比谷歌还要多出80亿美元。英特尔不惜花费200亿美元建厂,仅仅两年间就为推出新产品花费了近400亿美元。欧德宁在英特尔工作40年,他的执掌理念正是这家公司信念的一个缩影。“总有一天,优秀的晶体管总会脱颖而出的,不管你是制造服务器还是手机。”即使痛失移动时代,欧德宁仍对媒体坚定讲到,这就是英特尔一贯的战略。现在,英特尔在全球63个国家拥有10.6万名员工,面临一个全新的、极其复杂多样的时代需求。但本质上,他们都是西西弗斯,面临的仍是同一问题:将巨石推到山顶,一次又一次。不为外人所知的还有另一块巨石——对一家10万人体量的企业而言,它绝不能投机违规。杨旭的英特尔生涯已经进入第31年,但他几乎不谈私事。“自管理者而下,任何资深明星员工都不能在公司外做个人宣传。”杨旭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我们没有暴富的员工,只是过得还算舒适,晚上能踏实睡觉。”在另一个时间地点,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不约而同地向《财经天下》周刊提到了这一点:一位美国总部高层甚至把这条准则提到更高的高度,不是以公司规章来约束自己,而是在决策前首先想:如果我做的这件事,第二天被媒体报出来了,我的妈妈看到了会不会觉得难过?“即使之前做了很多事情,积累了很好的声誉,但只要做一件错事使声誉受损,两三年可能都扳不回来。”宋继强说。这种道德洁癖固然来自于美国严格的商业监管,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与这家企业的文化积淀不无关系。“这家公司在行业内完成的事情近乎完美,没人能望其项背。”分析师Rogan评价,“随之而来的,是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的傲慢。”正是这样的成就和规模,既使得英特尔强大,也使得任何改变都不再容易。比如取消已举办20年的IDF(英特尔开发者大会),高层内部花了足足半年争论来做出最终决定,杨旭也曾反对取消——PC行业的龙头英特尔肩负业内沉重的期望,取消这种行业大会,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绝非小事。“我们并不想让大家失望。但如果不看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味埋头将20年的车继续往前拉,显然不合适。”杨旭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旧有的IDF完全针对PC产业链和开发商,是肯定不行的。现在,英特尔正在研究以参与更多领域行会的方式取代IDF,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方面,在这些真正代表整体未来部署的产业发声,而不只是PC。这种道德准则以及因之而肩负的行业期许,是另一块外界看不见的巨石。压力之下的开放“不是一呼百应的年代了。”杨旭坦承,在过去,英特尔的制造模式是典型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一条龙服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融技术与制造于一体的能力,是英特尔的核心优势所在,非常适合大规模量产的PC领域。但是,这种一条龙服务的本质是封闭,无法像ARM那样成为一个开放平台,对外授权处理器架构。正是这种封闭,导致了英特尔在移动时代的短视。当整个市场都在为移动趋势尖叫时,英特尔却仍不疾不徐,只将移动电子产品视作副业,继续专注于PC行业。后知后觉的英特尔在科再奇上任后,尝试过各种变通,试图模仿营造一个开放生态,始终未见明显效果。▲英特尔现任CEO科再奇。与此同时,即使是态度强硬的Stacy Smith也毫不讳言:为了实现摩尔定律,需要在每个节点都投入巨额的资本、强大的研发,是一项极为昂贵的少数派游戏。例如,仅仅是把设备安装到已有晶圆厂中,就要花费70亿美元。因此,摩尔定律不是单家公司负担得起的竞赛,而应是一种通力协作。前有巨石,后有群狼,困局之下,英特尔选择了开辟新战场:一是重拾存储类业务,向上伸展到内存,向下延伸至硬盘。二是快速冲刺代工领域。整个代工市场十分庞大,在2016年即已达到500亿美元,包括230亿美元的尖端市场。极少数公司能提供这种尖端代工,英特尔正是其中之一。这两项改变,前者直指三星,后者触及台积电、高通。同时,英特尔也在与ARM深入合作。与劲敌们的全面携手、交锋,可视作巨头的开放之举:走出传统的一条龙模式,变得更有弹性。信奉结果导向的英特尔做出这种调整,是极具功利性的:一方面,PC市场规模虽依然庞大,但已趋于稳定,部分产能可作他用;另一方面,虽然Stacy Smith一再强调英特尔对于代工业务不设上限,实际上,这位CFO出身的领导者紧握节奏——主要只服务于高端代工订单,始终没有全面进攻,而是步步为营,立足自身的技术优势。反过来,台积电、三星等竞争对手,亦会逐步抢占英特尔的地盘。不论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还是AI,都离不开对计算的巨大需求。这个巨大的新风口之下,半导体行业正迎来最蓬勃的时代,合并纵横在所难免。错过移动时代的英特尔,不打算重蹈覆辙。从对友商的姿态,到业务布局,英特尔已经将自己完全打开了。这个变化带给梁雅莉前所未有的兴奋感。已加入英特尔13年的她,曾主要负责管理英特尔与重要OEM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现在,梁雅莉是英特尔行业解决方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负责联络政企行业客户、行业解决方案及相关合作伙伴。这个部门直接面向最终用户,包括京东、滴滴、美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还有教育、医疗等行业。但是,梁雅莉麾下不售卖任何东西,只负责拉动整个市场使用新的技术、推广新的应用。“部门成立25年以来,愿景始终是3件事,一是做大市场,将100块钱的盘子变成200块;二是建立行业最先进的应用,进而推广到全行业;三是增大市场份额。”梁雅莉对《财经天下》周刊解释。这意味着,除了与友商协作,长期以来,英特尔更擅长的是与伙伴协作。按照杨旭的说法,英特尔做事永远是靠产业链的方式,不是单打独斗。比如,作为核心技术供应商,为伙伴提供一整套基础设施平台,帮助它们成为一个数据公司。这就要求英特尔必须极具前瞻性,走在行业前面。作为英特尔内部唯一和最终用户打交道的部门,身处其中的梁雅莉也亲见了时代的剧变。以互联网行业为例,除了BAT,她手下有31个互联网客户。这份行业头部名单每年都在变化,去年还不在列的快手App,2017年就赫然上榜,坐拥1亿客户、6000万活跃量。这样的极速变化中,梁雅莉信奉“没有消息就是坏消息”。“如果客户不跟你交流,意味着它不需要你。”梁雅莉对《财经天下》周刊说。当客户提出一个非常具体的需求,也许就能帮你推动技术更进一步。除了自身业务和技术,英特尔同时被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力量驱动向前。毕竟,曾经的小弟们已各自成长为细分领域的“大哥”。2017年9月,英特尔宣布向AI初创企业注入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同时通过另一系列收购,试图占据自动驾驶领域的制高点。而作为视觉计算技术和图形处理单元(GPU)的发明者,英伟达公司从2005年开始就累计投资参股了15家公司,集中在图像处理相关领域。从2015年开始,英伟达加大了自动驾驶、数据处理、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与AI强相关领域的投资力度。引领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RM自然也不甘人后。考虑到ARM技术已被全球70%的人口所使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下ARM公司的指导性设计原则。2017年6月,ARM与其生态下的多家合作伙伴发起人工智能生态联盟,意图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在手机时代之后,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化。就连手机厂商也在抢生意。10月16日,华为在德国慕尼黑发布新一代旗舰机Mate10,搭载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抢在苹果和三星前面,推出首款使用人工智能芯片的手机。面对这些亦敌亦友的伙伴,英特尔必须开放制造模式。转型数据公司开放之后的英特尔要干什么?科再奇常说的一句话是“数据是未来的石油”,英特尔要从旧的处理器制造商身份,转型为数据公司。业内公认的是,到2020年,将有500亿台设备智能互联,英特尔瞄准的正是这大规模的数据及其有效处理。“采集数据、传输数据、挖掘处理,最后整合变成增值服务给大家,这一定是我们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实力。”杨旭向《财经天下》周刊解释。“数据公司”这一定位,绝非虚言。在英特尔高层内部,对于转型后各业务板块的收入构成,已有明确展望目标。尽管具体数额暂时无法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由于在存储技术上的创新领先,其数据中心的营收增长会相当强劲。正因如此,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DCG)之于公司的地位不言而喻。作为DCG负责人,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孙纳颐(Navin Shenoy)直接向科再奇汇报。履新这一职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孙纳颐挨个拜访了所有DCG的大客户和合作伙伴。在最近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DCG的逐年增长率为9%,预计全年增速也将维持在高位。将数据视作业务增长最大来源的英特尔,看中的是四大增长机遇:VR、人工智能、5G和无人驾驶。四大趋势中涌现的大量的数据,正是英特尔想要有效处理的东西。而目前,能够加以利用的数据,只占到总数据量的1%,可见整个行业挖掘的空间巨大。英特尔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以人工智能为例,其最核心的两个部分,一个是训练,一个是推理。目前世界上超过95%的人工智能推理部分,都在基于英特尔至强系列的平台上完成。“因为推理过程需要非常高的性能和非常低的延时,至强在这方面的性能非常卓越。”孙纳颐解释。在这位已经入职22年的高管看来,多年以来,英特尔一直在为计算行业未雨绸缪,目前“已经准备得非常充分”。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的布局并非天女散花式的,而是聚焦于数据相关领域。杨旭解释说:“我们所有的布局,一定和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有关系,这是我们的战略方向,非常清楚。这种端到端的全链条布局,看似零散,实则在布局计算能力。”杨旭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不同于前几年因落后移动时代的挣扎,现在的英特尔战略十分清晰,只剩执行——而这正是孙纳颐眼中最大的挑战。“优秀的战略需要完美无瑕地去执行,这意味我们要保持一种饥渴的心态,全情投入并且专注,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并且,考虑到不断增加的外部竞争压力,必须加速步伐,这也是致胜关键。”孙纳颐向《财经天下》周刊进一步解释,为确保执行效果,合适的领导班子、问责制的文化和监督机制,三者缺一不可。为此,孙纳颐每周都会回顾审议一些重大项目。每6周,核心领导团队都会开一个为期两天的碰头会,对所有长期战略性的大项目进行讨论审议。这种高层会议上的讨论非常活跃,高管们争论不断,奉行一种“有建设意义的对抗”。而另一个被严格强调的英特尔规则是: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可以不同意,但一旦大家达成一致,你就必须去执行。“这是我们的理念与哲学。”孙纳颐说。“他(科再奇)对我的要求非常之高,希望我能不断实现DCG业务的增长。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的话,可能你下次就见不到我了。”对于自己肩负的重担,孙纳颐对《财经天下》周刊笑称。犯错与加速不难想见,转型数据公司的过程中,犯错会成为一种必然。作为公司创新技术的引擎,英特尔研究院首当其冲走在了试错的道路上。不同于贝尔实验室、施乐研究院等相对学术的机构,英特尔研究院从建立之初,就由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安迪·格鲁夫锚住定位:一个工业研究院,而不是学术研究院。这意味着,英特尔研究院做的是未来3~5年之内的研究,更前瞻的有大学在做,更短期的则有产品部门自己的研发。研究院作为中间角色,负责寻找一些即将成为产业趋势的点,对其做相应研发,再转到公司内部。“我们是鼓励大家早点开始做原型,多尝试,如果要失败就早点失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这是为了及时吸取教训,以作调整。在这样的观念支持下,“走不通”的路也变为成果。“什么是失败?看到错误后不去分析,为它做出转变,才是真正的失败。”宋继强说。然而,报喜不报忧是人的本性。这样的后果是,研究人员可能直到确实推进不下去了,才汇报真实情况。显然,这有悖企业想要的高效。对此,在研究院内部,宋继强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家尽早与他人沟通难处,以尽快发现转机。此时,英特尔的一对一沟通文化发挥了作用:在内部系统上,任何人都可以直接通过outlook calendar,找到其他同事有空的时间,发起一对一的沟通请求。来自外部的力量亦不容忽视。不论是产业界或学术界,英特尔都有庞大的圈子资源,研究院还会定向选择一些有影响力的教授,通过资助的形式,让他成为公司延伸出去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遇到问题,你不能指望团队一定能攻坚下来,大可以借助更多人的力量与智慧,避免一条路走到黑。”宋继强认为,身处公司研究院的角色上,他们要做的是看好大趋势,至于最终抵达路径是否最优,则未必。至少保证选中最好的10条路径中的一条,就够了。另一方面,宋继强坦承,公司各方速度正在加快。除却整个产业技术快速迭代的因素,研究院自身的速度也在提升,要求2017年比去年做得更快一些。在这一加速过程中,在英特尔工作10年的宋继强,只能算“新人”。一些老员工,如他的顶头上司、全球研究院院长Michael Mayberry,已加入英特尔33年,一直致力于推动摩尔定律。如今,当英特尔走入转型时期,Michael Mayberry的思维转换速度“比任何年轻人都更快”,宋继强感叹。也许,这正是顶尖聪明的大脑们面对挑战的适应速度。现今,约有800人的英特尔研究院,每年会有200个项目被员工提交,最终经过层层选拔,剩下近40个项目最终付诸实现。“我的工作中,多了很多‘啊哈!’”负责英特尔全球精准医疗业务的李亚东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啊哈!”意味着惊喜。PC浪潮退去后,一直按部就班做CPU相关产品的李亚东向公司主动请缨,调配到医疗部门,连绵不断的惊喜随之而来,比如人类全基因分析,在两年前尚需要50小时,现在,只需要20多分钟。就这样,在很多的“啊哈!”中,仅用了两年时间,李亚东就使得中国的精准医疗市场成功进入总部视野。他个人也从英特尔公司医疗和生命科学集团亚太区总经理,变为该部门的全球负责人——过去两年时间里,李亚东麾下的亚太区精准医疗部门已产生可观的盈利。“2014年,我们还在大谈战略;现在,总部要求我们不但要执行战略,更要尽快拿出解决方案,给出产品,产生直接的效益。”在李亚东看来,对于转型期的英特尔,这些无疑都是再明显不过的变化。格鲁夫说:“战略转折点并不总是一条导向灾难之路。当企业的发展方向改变时,那些善于用新方法经营企业的领导者就会获得用武之地。对新手来说也好,对已有的企业主来说也好,战略转折点都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当前的英特尔,正处在一个战略转折点上。这家老牌巨头公司,如同一头蛰伏已久的老虎,正准备进入既充满挑战又饱含希望的猎场。杨旭10问杨旭已执掌中国区11年。在外企的中国高管如走马灯换的时代,他是行业内屈指可数的“金童”——随着年龄渐长,有人开始形容他为“恐龙”——“意指他是科技行业的活化石”,但他对此不甚满意。▲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不论称谓如何,20岁就进入英特尔实习的杨旭,历经31年的企业历练熏陶,是位彻头彻尾的Intel Inside的人物,从脑子到骨子里都流淌着英特尔的血液。同时,他也是国内科技行业上层的见证者、观察者和决策者。在中国科技行业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我们与你分享这样一位人物的观点和见解。《财经天下》周刊=EW 杨旭=YXEW:你在英特尔工作了31年,现在还会否有忐忑?YX:从总部回国后这20年,我跟着中国产业一起发展至今,看到的很多东西甚至超前于美国。所以,我只担心公司能否抓住机会,做出调整,忐忑只来自于这种前瞻性的判断,怕错过良机。我不担心的是英特尔的执行力,这个公司一旦落定策略,会马上采取行动,我很有信心英特尔会做正确的事,而且很快调整。中国的市场规模、全球地位都处于上升通道,对全世界的经济、产业的影响,半导体行业策略,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我都得给总部高层提前分析,要给他们洗脑。所以,我的另一忐忑来自于不能说服高层,或者传达不到位,那就是我的责任了。我得帮助他们看到,而且必须要影响到位——不能只管传达,至于做不做是他们的选择,那不行,我必须要让他们采取行动。EW:作为英特尔中国掌门人,跟总部沟通的风格是怎样的?争吵多吗?YX:很多。总部肯定是从公司立场、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所以,我们讨论的关键点永远是在中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我对中国有很深的情结,对英特尔则是一种责任。我听到负面评价也会生气,但更喜欢以理服人,会去讨论,说服对方,有时也被对方说服,又学到新东西。这对于我是一种福气:我喜欢非常有目的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我确实喜欢倾听。哪怕是闲聊中,甚至喝了点小酒,思维不太敏捷的时候,但是人家只要说了一句有用的话,或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我马上能捕捉到,这很重要。EW:外界说你们转型动作太慢,移动领域砸了很多钱最终也没跟上,你怎么看?YX:有些言论不是不负责任,只是下结论太快。到后期,我们有很多好产品也在手机里面大量使用,但一看财务数据,亏得一塌糊涂,因为手机芯片的销售价格和PC完全不一样。回过头看,介入一个业务,卖得多亏得多的模式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世界10大手机厂商有7个在中国?因为我们规模大、成本低、响应市场速度快,满足了二八定律——80%的人要一个价廉物美的,20%的人追求极品。中国能力就是规模化经济,这很了不起。英特尔要考虑的是如何与这种中国能力互补。手机方面,我们砸了很多钱,但也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这是必要的、有价值的学习。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总在说,你们这个年龄就要多犯错误,但不要犯无法改正的错,容错要快,很快找到问题,马上继续调整。那个阶段,在外界看来赔钱又落后,实际绝非一无所获,对我们未来物联网怎么走帮助很大。所以,眼光要长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EW:一家公司只要认准方向,转型就一定能成功吗?YX:确实不一定。如果方向找对了,随之调整的策略、自身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增加和人员调配、技能调配,资源投入等都跟上,那几乎必然成功,起码几率很大。如果方向对了,随之调整得不好,老错过,只要不断地调,最终还是能走准,只是会痛苦一些。所以,首先找对方向是很重要的,至于方式不对,都可以调整。当然,找准方向一定是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包括一些冒险的因素,这里面确实有些是未知数,你能做的是把未知数降到最低,然后大胆判断,大胆推进。对于管理层,更多的是要开放心态,要看到未来的机会乃至风险所在,以敢于创新的理念去制定战略策略。我们需要一些智慧与冒险精神兼而有之的管理人员。同时,英特尔传统的优势是执行力,能保证策略最终落实成结果,这个很重要。EW:大家对大趋势的判断都差不多,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大公司都在做,你们有何优势?最缺什么?最不缺什么?YX: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能更准确地感知有用的数据,采集更准确的数据,更快地传输,更好地分析,更快地完成增值。不光给用户端到端的能力,还提供计算平台,不论在任何行业,很快就能做出增值的服务。当前的英特尔,最缺的是很多事情有待市场验证。这不光指时间,还包括整个产业各方面的准备情况。很多趋势被大家集体认可,但有待产业整体的协调,才能更快地验证。英特尔这几年收购各种技术公司,势必需要市场验证,看这些技术最终能否给我们、给我们的用户提供所需的计算能力,最终能否推动实体经济。英特尔最不缺的是疯狂的想法、敢于尝试的精神,英特尔是非常敢冒险的。很多年以来,大家一直说英特尔就是做传统PC的,我们的人最不喜欢听到这个。我们早就在想PC以外还能做什么,现在比三五年前想得清楚多了,而且已经布局了。尽管PC至今还是我们很大的一块业务,但是英特尔整个端到端的布局,和几年前只对PC提供计算能力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探索精神、冒险精神是在我们文化精髓里的。EW:2016年底,英特尔宣布聚焦八大关键领域,目前转型速度是否符合预期?YX:完全符合,而且八大方向都在并驾齐驱。人工智能、无人驾驶、5G、虚拟现实、体育、机器人、精准医疗、中国制造2025,这八个领域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未来的市场走势、技术走势,而且最关键的是,它们市场巨大、商机巨大。另一个关键是,很多前沿技术将在这些领域提前得到验证。英特尔是技术公司,技术研发出来,一定要在一些关键领域验证。我们在各领域或多或少增强了能力,我们觉得深度学习能力不够,就收购了Nervana;觉得无人驾驶感知技术不够,计算深度不够,就收购了Mobileye。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产生想法,补充能力,整体速度相当不错。EW:以中国区而言,这八大领域的哪一块走在了最前面?YX:中国AI一点不比世界落后,有些领域甚至探索更快。比如精准医疗,针对临床的案例、靶向药、基因排序等,包括如何降低成本,中国公司都做得很超前。AR和VR领域,中国也有很多的游戏玩家,新产品一来都受追捧。为什么苹果很喜欢中国市场?因为我们格外愿意尝新。最关键是中国这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氛围。很多人会质疑这氛围里会不会有很多误区?要知道,任何创新一旦连接起文化,就会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一个国家从产业到政府,都朝着这方向使劲,就是个很好的开始。如果连创新文化都没有,这个国家的未来就谈不上发展。所以,先把创新的环境氛围营建起来,然后付诸于行动,或多或少总能看到创新的成果。在这方面,中国完全是走在前面的,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今天这样大谈特谈创新。所以,对于英特尔而言,中国是它的风向标,不论是机遇、威胁或挑战任一方面。EW:为什么押注物联网?YX:物一定是智能的,否则上网也没用。一旦智能,就能产生有用的数据,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物上网的本质就是实体经济上网。物联网里的设备芯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用芯片,而是系统芯片SoC,以功能模块组合。比如设备需要图形处理能力、感知技术,就可以把这两个需求集成进去,像炒菜一样,想吃什么就能炒什么。但不管市场需要麻婆豆腐还是宫爆鸡丁,这些原材料一定是早就配好的。这样成本低,设计周期极短,很快就能做出来,这是中国特色,也一定是中国未来芯片设计的关键能力。我给总部建言,说SoC的设计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和中国合作。米其林餐厅的做法当然也能出菜,但成本高,设计周期长,那么贵,谁会吃?EW:收到的最好建议?YX:“互补”。在中国,要做到长远发展一定要重视互补性,充分了解中国的能力强在哪里、未来发展趋势。至于英特尔有什么样的能力,中国也很看重。双方找到切入点,重视互补性,这是最重要的。【本文首刊于日出版的第144期《财经天下》周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正在加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特尔芯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