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投资千里江山图2g版本下载好呢 还是高逸图大版好

市场|“千里江山图”长卷版突然放量市场|“千里江山图”长卷版突然放量冰安共享百家号中国邮政于日发行了“千里江山图”邮票,一套9枚并且是连印,因而被称作套票小版张。不少集邮者和投资者一度认为它将是2017年新邮的重头戏,但它上市之后走势凝重,上市前一天就跌破13.2元的面值,上市当天成交价最低探至12.5元,此后也是平淡无奇,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也就是成交量还能挽回点面子,一个月的成交量就超过了12万版,在这一点上,就是“丁酉鸡”大版票和小版张也不及,只是低于“丁酉鸡”小本票。从成交量的角度来看,资金对于“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似乎还是比较看重的,但实际上这属于缓步上推之后的逐步放货的操作手法,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仍是如此,搞得集邮者特别是投资者进退两难;虽说目前的价格也就只有13元,但逢低吸纳的投资者寥寥无几,这真是令人不知如何是好。最近以来,有一个品种的成交突然放量,只可惜这种放量并不是量增价升,而是较为显著的量增价跌,虽然对于该品种的冲击并不明显,但这种态势毕竟让人愉快,这个品种就是“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长卷版。“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长卷版可以说是“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的衍生品,此前还发行过“长江”、“黄河”和“长城”套票小版张长卷版,市场表现欠佳。根据一个小范围的统计,截至9月22日,“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长卷版上市以来总的成交量为7500版,我们注意到:8月份的成交量为1200版,9月份就突然放量到6000版,增加幅度非常突出,价格高的时候为130元,低的时候就降至80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80元可能已成为该品种的基准点,高于“黄河”和“长城”套票小版张长卷版,低于作为龙头的“长江”套票小版张长卷版。“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长卷版成交量的大增或许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信号,既有可能是持仓者的忍耐程度达到了某个极点而顺势出局,也有可能是新的资金博弈开始前的某种铺垫,是一次试探性的逢低吸纳;无论如何,成交量的增加都是一件好事,即便是放量下跌也不一定就是坏事。而“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的困境,并非是一种个案,像“丁酉鸡”小版张、赠送小版张和小本票都面临同样的境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市场或者说博弈资金的某种无奈,因为谁也说不清楚真正的可以有效性地吸纳的底部究竟在哪里;如果盲目冲动的话,任何动作都有可能带来损失且不小,比如说“丙申猴”和“丁酉鸡”大版票高位套人的步伐始终都未停止,低中见低,使得自认为的底部不攻自破,进而又构筑新的底部。“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虽然在题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冷若冰霜的市场面前又无所适从,“丙申猴”和“丁酉鸡”大版票厉不厉害,然而,在资金的围剿中不也败下阵来吗?先于“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发行十多年的“清明上河图”套票小版张更是名声在外,但其上市之后的表现还不如“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呢,也是一度击穿8.4元的面值,折在它手里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要是没有2010年至2011年那波行情的崛起,指不定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困局呢。经过一番折腾之后,“清明上河图”套票小版张在2014年至2015年的行情中再度大放异彩,最高达到了160元,这其中最大的推手就是资金的狂买,而与题材并无多大的关系;资金可以主导价格,可是题材却不能获得最终的定价权,也就是说,题材充其量也就是资金的附属品,但题材可以成为资金的助推器。如果单一地从发行量的层面看,像“清明上河图”这种发行量高达1000万版的套票小版张不应该被提拉到160元,但它却做到了,这更能说明资金强大的重要性,而在一个典型的弱市环境中,发行量大的品种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畔脚石,“丁酉鸡”大版票及小版张是这样,“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同样如此。目前,资金一看在“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上占不到便宜,就把另一个似乎更有题材的“一带一路”邮票作为了主攻目标,套票与丝绸小版张联袂上扬,并且都演绎了翻番行情,成为弱市之中的一个“奇葩”;但是,由于市场的进一步走低,其中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邮票钱币市场行情快递最新上市流通纪念币点评9月22日首次在银行兑换“建军90周年”流通纪念币,面值10元,发行量2.5亿元。该币由于溢价幅度低,安全系数比较高,迅即成为市场中成交最为活跃且成交量最大的热门品种,成交在10.5元至11.3元之间。成交量或收购量居前品种参考价(9月18日至9月24日,下同)“金砖会议”套票:1.4元;“一带一路”套票:3.4元;“张骞”套票:1.3元;“张骞”小型张:4元;“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13.2元;“丙申猴”小本票:24元;“丁酉鸡”小本票:13元;“全民阅读”小版张:17元;“丝绸之路”小版张:20.5元;“丁酉鸡”赠送小版张:10.5元;“长城”套票小版张:10.3元;“建军90周年”小型张:6.5元;“抗战胜利70周年”小型张:7元;“高逸图”小型张:7元;“挥扇仕女图”小型张:8元;“国际禁毒日”套票:1.6元;“红楼梦(2)”套票:3元;“美丽中国(2)”套票:6元;“中国梦—人民幸福”套票:4.5元;“承德避暑山庄”小型张:8元;“黄宾虹作品选”套票:7元;“李可染作品选”套票:7元;“凤(文物)”套票:4.2元;“春夏秋冬”套票:2.6元;“G20杭州峰会”套票:1.15元;“交通大学”套票:1.15元;金银币参考价内蒙古金银币:元;内蒙古150克银币:元;一带一路金银币:元;一带一路银币:750—800元;金砖会议金银币:元;金砖会议银币:500—550元;建军90周年金银币:元;建军90周年银币:元;建军90周年150克银币:元;熊猫金币发行35周年双金属币:2元;熊猫金币发行35周年金银币:元;熊猫金币发行35周年银币:385—405元;流通币参考价乙未羊(原件带号):68元;丙申猴流通币:9.9元;建行流通币:2500元;乙酉鸡流通币:56元;丙戌狗流通币:68元;戊子鼠流通币:60元;纪念钞及连体钞参考价建国50周年纪念钞:200—260元;建国50周年三连体钞:元;迎接新世纪纪念钞(龙钞):元;迎接新世纪纪念钞(双龙钞):元;纸币参考价车工纸币:1500元;8002纸币:4—5元;801纸币:9—11元;901纸币:5.7—7元;961纸币:5.3—6.5元;周凤迟供稿往期精彩回顾《集邮博览》投稿邮箱期刊:微信: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冰安共享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本人有丰富的综合领域写作经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媒体关注正文
《高逸图》:唐代宫廷画家孙位唯一存世作品
摘要:《高逸图》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绢本图卷,是晚唐绘画大家孙位的唯一存世作品,千年以来,此图虽历经磨难,但流传有序,保存基本完好。它的存世,对研究孙位个人艺术风格、唐宋两代人物画风格演变,及《竹林七贤》故事的图本流传有着绝无仅有的重要意义。
孙位(约公元9世纪,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宫廷画家,一名遇,号会…
  《高逸图》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绢本图卷,是晚唐绘画大家孙位的唯一存世作品,千年以来,此图虽历经磨难,但流传有序,保存基本完好。它的存世,对研究孙位个人艺术风格、唐宋两代人物画风格演变,及《竹林七贤》故事的图本流传有着绝无仅有的重要意义。  孙位(约公元9世纪,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宫廷画家,一名遇,号会稽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擅画龙水、人物、松石墨竹和佛道。▼高逸图卷(请旋转屏幕观看) 唐 孙位 绢本设色 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  流传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的繁盛时期,但比较可确信的卷轴画作品流传不多。《高逸图》自北宋以来就迭经皇室和名家收藏,屡见于著录之中,极为珍贵。从图卷中现存款印看,此图最早的收藏者是北宋著名的皇族收藏家李玮,卷首则有&瘦金书&题&孙位高逸图&五字,一般认为是宋徽宗赵佶手书。《高逸图》曾著录于宋《宣和画谱》,画上钤有&宣和&、&御书&等印。宋徽宗赵佶题字  晚清鼎革易祚之时,溥仪以御赐溥杰之名,于1922年将《高逸图》带出宫廷,遂使其流散于文物市场,被北京画商靳伯声慧眼识珠收入囊中。1955年,当时的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经过缜密论证,确认此卷为孙位唯一传世画作,向上海市政府申请购藏,经陈毅市长批准,于当年购入此卷。国之重宝终于来到上海博物馆,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并由具有书画神医美誉的装池大家刘定之重装。靳伯声&  孙位  孙位是唐代末年的画家,据《宣和画谱》记载,他是会稽人,唐末战乱时随僖宗入蜀。孙位的艺术成就早在北宋时期士大夫眼中就有着特殊的地位。由黄休復编纂,约成书于景德三年(1006年)的《益州名画录》中记录了自唐乾元初至宋乾德年间蜀地画家58人,将唐代张怀瓘&神、妙、能&的绘画评定标准与李嗣真《书品》中的&逸品&合二为一,按&逸、神、妙、能&四格编排,将孙位单列为&逸格一人&。  孙位作画运笔流畅遒劲,能以寸管之力表现生动的主题内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所以在孟蜀至北宋时期,向他学习的画家很多,其中不乏影响中国画史的名家,如黄荃、黄居寀等学画龙都曾以孙氏为师。  技法上,孙位在继承顾恺之行云流水的风格上更加成熟,线条圆润流畅,人物造型细致生动,设色鲜艳典雅。作为点缀的山石已使用渲染和皴法,皴染手法的运用开启了五代画法之先河。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局部)  在色彩方面,孙位继承了唐代人物画设色技法,敷彩之外,外加明暗渲染,以烘托物像的立体效果。清薄的色彩,甚至可表现丝织品柔软透明的特殊质感。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与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都有如此的视觉表现。  然而,在有些文字记载中,孙位的艺术风格却与《高逸图》截然相反。《图画见闻志》说他&笔锋狂纵,形制诡异&,&不以傅彩为功&;司马垔在《高逸图》的卷后跋中也表示此画&笔意古劲,有非画史所及&。这说明孙位作品有工细与疏放两种表现形式。再细读《益州名画录》对他作品的描绘:画鹰犬之类&皆三五笔而成。&而花弓弦斧柄之属,则描绘工细&如从绳而正矣&,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特点。司马垔 《高逸图》卷后跋  高逸图  《高逸图》所表现的主题是魏晋时期非常流行的&竹林七贤&故事,虽然画面上只保留了四个人物,但根据其形象和配图的程式,仍可以确认这件作品应该是&竹林七贤图&的残本。  早在东晋时代,竹林七贤飘然物外,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就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推崇,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多有描绘。据《历代名画记》的记载,东晋至南朝时期曾有过相关作品的画家有戴逵、史道硕、顾恺之、陆探微、毛惠远等,可惜并无实物流传。西善桥东晋墓砖刻《竹林七贤图》(局部)  1960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了一幅大型砖刻壁画,该画分为两段,各长2.4,高0.8、距底0.5米,分别位于墓室两壁。画面以银杏、梧桐、乔柳、松柏等树木为间隔依次绘画席地而坐的人物8名,旁有榜题。南壁自外而内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除荣启期外余者正是竹林七贤人物,是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竹林七贤题材绘画。洛阳存古阁藏石刻《竹林七贤图》的图像  《高逸图》的人物形象及构图形式与西善桥东晋墓砖刻《竹林七贤图》大致相同,两者的图像程式先后继承关系非常明确。  《高逸图》右起第二位人物手持一杆长柄如意,正襟危坐,双目凝神,若有所思,与南京西善桥东晋墓砖刻《竹林七贤图》中用手玩弄如意的王戎形象颇为相似,与庚信《乐府&对酒歌》中&山简接籬倒,王戎如意舞&的描述也非常吻合,其身份可确认为七贤中的王戎无疑。王戎  七贤中的刘伶以好酒闻名,曾作《酒德颂》,公然称赞饮酒的好处。他嗜酒成瘾,常携酒乘车出外,&使人荷锸而随之&,说如果醉死便就地掩埋。《高逸图》中的第三个人物身前堆满酒具,手捧一盏,正扭转身子向童儿手中的唾壶垂唾,与砖刻《竹林七贤图》中手执耳杯,专注美酒的刘伶形象异曲同工,应该也是同一人物。刘伶  对照《高逸图》和石刻本,可知两者右起第一位人物是七贤中的山涛。两者不但面容沉稳,体态丰腴,半露上身,抱膝而坐,做沉思之状的形象相类,身边酒器的陈设位置也都一致。山涛  而《高逸图》中第四位士大夫形象与石刻本《竹林七贤图》左上角处的人物形象相同,面露微笑,手持麈尾,依靠花枕而坐,面前摆放着两盘仙桃蔬果,一位侍者双手恭敬地捧着放置酒杯的盏托,立于一旁,可以推断其人就是阮籍。阮籍  此图描绘褒衣博带的士人于树下依次列坐的情景,所穿衣服是当时上、中阶层通用的便服&&衫子,衣无袖端,敞口宽大,非常随意方便。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提及当时名士的风气喜服药、行散,穿的衣服都很宽大,飘然有世外之姿,正与画中的情景相符。《高逸图》中的人物都戴着小冠,合于《晋书》中贵族阶级&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的记载。头戴小冠  砖刻《竹林七贤图》和《高逸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树石为背景。这自然是出于&竹林&主题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魏晋以来绘画程式的发展。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开始成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始有所反映,出现了如《洛神赋图》、《竹林七贤图》等这样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的绘画模式。虽然这一时期的自然景物描绘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造型、比例都不甚自然,但将人物置于更广阔复杂的空间中表现的趋势已经不言而喻。背景中的树木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高逸图》,其创作固然很可能是出自孙位&举止疏野,襟韵旷达,喜饮酒,罕见其醉,乐与幽人为物外交&的性格使然,但似乎也与这种题材和绘画程式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有关。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关键字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业务合作: 010-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弘山文化】北京邮币行情观察:谨慎应对高溢价品种_弘山文化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5贴子:
【弘山文化】北京邮币行情观察:谨慎应对高溢价品种
从目前邮市成交情况来看,《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是最活跃的热门品种之一,由于一年多来实物邮市行情持续低迷,人们对套票小版张的兴趣已大为减弱,尽管《千里江山图》邮票题材不错,但市价在发行首日就跌破了13.2元的面值。《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这种令人尴尬的市场表现,投资者无法得到任何实惠,但该套票小版张的定位可以让投资者防范不必要的风险,因为从溢价幅度的角度来讲,如此低价则为邮人提供了不错的投资机会,也就是说,为日后可能的上涨预留了空间,起码不会较大第伤害到投资者。对于《千里江山图》套票小版张目前的邮市地位,集邮者和投资者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价格,才能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更多的邮人随后参与到该品种或者其他低价品种的投资中来,邮市就会出现上涨行情。在2014年至2015年的行情中,价格超低的纪念邮资片、编年小型张就走出了“一飞冲天“的行情。二而那些高溢价的品种则是风险无限,如《中国梦(一)》小全张在2014年年初时价格为15元,再此之后成交量连续猛增,正是在成交量的积极配合下,棋最高价曾冲至52元,呈现出典型的上扬行情;这种强势在2015年得到了新的演绎,虽然成交量从2014年的130万枚骤降到31万枚,但由于运作的庄家已经吸足了“筹码”,市价不断创出新高,并一举突破100元大关,只可惜庄家随后一路出货,价格跌至36元。2016年初,《中国梦(一)》小全张又开始上涨,涨到65元后曾回落到55元,然后继续攀升到70元,再次积聚了较高的风险,随后就逐步下滑到50元、40元、30元,直至近期的17元,且成交量持续萎缩,3年终几次风险积聚,估计被套的跟风者也不在少数。从题材上来看,《中国梦(一)》小全张是一个不错的品种,可是,再好的品种也不能逾越价值投资的“鸿沟”。即便是“丙申猴”和“丁酉鸡”大版票这样的热门品种也“在劫难逃”,因为任何参与其中炒作的资金都不是来为他人提供免费服务的,也就是说,不是来给跟风者送钱的。《中国梦(一)》与《中国梦(二)》及《中国梦(三)》小泉张的走势大同小异,那些在涨到高价位时还在梦想发财的投资者不知道现在醒了没有?这种情况在邮市经常发生,稍不留神就会使邮人的资金受损,就连2016年发行的《高逸图》小型张、《迪士尼》小全张、《红楼梦(二)》小型张、《G20杭州峰会》大版票、《玄奘》小型张、《海上丝绸之路》小全张和《西安邮展》特供小全张等品种都套了不少投资者。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一直知道我大中华5000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更是数不胜数,但是没想到有些文物还被禁止出境,看来这些是宝贝中的宝贝啊。快来跟我看一看吧。
楼主发言:322次 发图: | 更多
  第一次在天涯发帖,好激动,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排版的
  我按照时间顺序来吧。  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64件禁止出国(境)文物图集164件禁止出国(境)文物图集1 (20张)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第一批:  1.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这是1980年在河南省临汝县(汝州市)阎村出土的,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这些文化好复杂啊,楼主才疏学浅,就不介绍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地位:《国宝大观》一书中认为“鹳鱼石斧彩陶缸”堪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
  后面呢
  楼主会详细介绍一些我感兴趣的文物。我还是一次性把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抖干净吧,不知道有没有人对新石器时代的感兴趣。  2.陶鹰鼎    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很抱歉,这个没找到图片啊)  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4.红山文化女神像    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monamoduo
12:03:38  后面呢  -----------------------------  亲,不要急,工程量有点大
  5.后母戊鼎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以前课本里都介绍过。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6.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    该杯是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时  出土的,该墓出土象牙杯三件,其中两件镶有绿松石,此杯是其中一件,器身的纹饰雕刻结构十分巧妙,再镶嵌上绿松石更加引人注目,它显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艺才能,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增添了新的光辉。[2]   妇好不仅是商王武丁的配偶,而且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帅。妇好墓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能与甲骨文相印证,断定墓主的明确身份与墓葬相对年代,并未被盗掘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中出土的陪葬物十分丰富,多达千余件。  7.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8.西周虢季子白盘    9.淅川出土铜禁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楚墓(子庚墓)。现藏河南博物院。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春秋时期器物。  小贴士: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一种称“禁”的案形器,是周代贵族在祭祀或宴饷时置放酒器的用具。东汉郑玄在为《仪礼·士冠礼》作注时说:“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就是警戒饮酒者的意思。这其中还有一段历史缘由。  文献记载,商人嗜酒成风,到商纣王时期达到顶峰。纣王在国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修建了离宫别馆,又作“酒池肉林”,日夜和他宠爱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贵族幸臣们酗酒玩乐。荒淫无度的侈糜生活导致了牧野之战的彻底失败,商王朝被崛起于西北地区的周武王所灭。西周建国后,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认为商亡国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嗜酒酗酒。西周王朝为维护其长期统治,坚决禁止周人酗酒。酒要饮,又不能失度,所以,就把这种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做“禁”。  10.水晶杯    战国时期器具,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收藏于浙江杭州博物馆。  11.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12.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    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五件珍宝之一。  13.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又称为《龙凤仕女图》,是中国东周战国中晚期的帛画精品,1949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南郊楚墓,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帛画之一,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14.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15.摇钱树     在我国东汉时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流行一种特殊的陪葬用品——摇钱树。因该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  16.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1]
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军事长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17.刘胜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该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18.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19.西汉角形玉杯    角形玉杯,是西汉时期制作的玉器。1983年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收藏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占座~就爱这种科普帖  
  20.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三国(吴),漆木器。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收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此双漆木屐是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表明漆木屐并非最早由日本人发明,而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21.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或称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北魏彩绘人物故事漆屏,该文物出土于司马金龙墓,该墓址坐落在山西大同城东南7.5公里处的石家寨村西南。  22.鸭形玻璃注    北燕文物, 1965 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23.唐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24.铜浮屠    铜浮屠又称鎏金浮屠,金银器,唐代文物。日出土于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现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  (这就是传说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啊)
  @烦死个人-06 13:22:16  占座~就爱这种科普帖  -----------------------------  谢谢你
  这帖子以前天涯不是有吗
  25.青花釉里红瓷仓    青花釉里红瓷仓,元代楼阁式瓷仓,在仓后两柱间有正楷直书墓志,自右至左12行,共159字,记载死者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之孙女”,死于后至元戊寅(即后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安葬于南山。这件楼阁式瓷仓,造型别致,虽然是随葬冥器,仍不失为珍贵的工艺品。青花釉里红瓷器,甚为罕见,作为楼阁式瓷仓,并且有明确纪年,迄今仅为孤例。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院。  第一批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接着第二批。
  第二批:  书法作品(书法楼主不感兴趣,介绍会很简短)  1.陆机《平复帖》卷    【名称】平复帖  【作者】陆机  【年代】西晋  【书体】章草  【材质】牙色麻纸墨迹  【规格】纵23.7厘米,横20.6厘米  【字数】9行,84字  【收藏】故宫博物院  2.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书法为"初唐四家"之一。  3.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是晚唐时期的一首诗词,由杜牧所写的五言古诗。此诗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
  那年代能有这样的工艺,实在是太伟大了
  我们接下来看绘画作品吧,这是楼主大爱啊。一直很喜欢国画,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万物的美好身姿,如果说摄影是对自然的定格,那国画就是对自然地升华。  1.游春图    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游春图》是一幅春天的场景,四处点缀着春天点染出的绿色,那些尚未长叶的树枝,也似乎感受到阳光的暖意,正欲萌芽。这幅画怎么看也是一幅春天的场景,整幅画浸透着一股阳光般的暖意。水的这边两个闲人在走马,水的那边两个人在看水,湖中三位可能标致的女子,乘船闲话中,正在渡河。画面中,有一座溪上的小挢,山中还有古刹。。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水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 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2.五牛图    韩滉《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五牛图》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韩滉通过对它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的描绘,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 在技巧语汇表现上,韩滉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而是笔力千钧。比起曹霸、韩干画马、周昉、张萱画仕女,似乎在线条独立性展现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由于其线条茁壮如此故尔五牛姿态虽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审美趣味上是同样的厚重与生拙。
  3.簪花仕女图    唐代画家周昉绘做,绢本设色(手卷),重彩,纵46厘米,横180厘米。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4.唐孙位高逸图卷    唐孙位高逸图卷为唐朝孙位的书画作品。纵 45.2 厘米, 横 168.7 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孙位是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画人物和龙,《高逸图》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也为目前屈指可数的几件唐代作品之一。画中表现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目前画面仅剩四人,经考证是山涛、王戎、刘伶与阮籍。在技法上,孙位继承了顾恺之“劲紧连绵如吐丝”的行云流水的风格,但更加成熟。线条的变化更丰富,人物造型刻画更真实细致。《高逸图》著录于宋徽宗的《宣和画谱》里,画上钤印“宣和七玺”。《高逸图》上的七玺是全的,作品的装裱保留了北宋的形式。  5.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欣赏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6.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此图曾入南宋内府、元内府,后相继为明代项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额图和清内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仪挟逃出宫,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国宝。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元代鉴定家柯九思在卷后题:“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诗人虞集对画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7.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    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它作品的巨大魅力。正由于黄筌长期不懈地细致观察并坚持写生,经过不断的磨练,才能获得如此成功,并成为一个画派的开创者。
  8.宋王诜渔村小雪图    宋王诜渔村小雪图是宋代古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有宋徽宗的题记,创作于王诜被贬之后。画面表现了江南小雪初霁渔夫捕鱼的情景,更反映出作者向往山林隐逸的情致。  画面以白粉为雪,树头和芦苇及山顶、沙脚微梁金粉,又以破墨晕梁,表现雪后初晴的轻丽阳光,这是他独创之法。整个画面寒汀疏林,薄积小雪,一只只小船和渔民张网垂钓的情景在寒林中形成妙趣。这渔民的劳作和整个画面的阴冷荒寒气氛之对比,令人玩味。后段的一片林木虬曲,杂树以水墨点缀而成,松针用笔尖锐,重钩,可以见出李成的影响。卷尾上有乾隆皇帝依苏东坡题《烟江叠嶂图》韵之七言诗,称此图开卷“已觉冷风拂面浦,又如湿气生银田”。可见这幅画的气氛表现得非常到家,所以王石谷才将它作为枕中秘宝而收藏。  9.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    梁师闵,生卒不详,北宋画家,一作士闵,字循德,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工诗书,官至忠州刺史、左武大夫等职,《宣和画谱》评论其花鸟“取法江南人”,“精致而不疏,谨严而不放”。 以画花竹翎毛湖天小景著称于世。  此图描写冬日的湖中景物。薄暮悄然降临,瑞雪覆盖的浅滩上,黄栌枯槎在寒风中摇曳,水禽们有的依偎栖宿,画家以细腻、凝炼的笔触、简约舒缓的平远式构图,真实地再现了隆冬时节荒寒萧瑟的意境。  本图画湖岸汀渚,枯木棘竹,气象萧疏,江天寥廓,鸳鸯游宿其中,境界静谧清幽。卷尾有作者自署“芦汀密雪,臣梁师闵画”款一行。画卷有宋徽宗书“梁师闵芦汀密雪”七字题签。
  10.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1]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
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11.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  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千里江山图》后来被当时的宰相蔡京收藏,他在上面的提拔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王希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去世,关于他的史料很少。《千里江山图》后在清乾隆年间收入宫中,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喜欢这种帖子,马住!  
  12.宋赵伯骕万松金阙图    此图虽为工整的青绿山水画法,但画卷充满了浑厚润滋的气息。开卷作海天杳渺,月明霞青,高松数株挺拔而立,群鹤翔集。坡岸延伸,海中的礁石嶙峋黝黑,海浪平缓起伏。  该图无作者款印,后纸有元代赵孟頫跋,称之为赵伯骕真笔。该图画江南的湖畔松岭和楼阁,属青绿山水,笔法清细繁复,格调柔丽雅洁,显示出南宋皇家贵胄新的审美情趣。该图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山水画的表现对象从北方雄浑的山川转移到江南的青山绿水。卷尾除有赵孟頫的跋之外,还有元代倪瓒、张绅的题记。清《墨缘汇观》、《大观录》著录。  坡岸上绿草成茵,围绕松树有一片桃林,红花点点相映其问。山石用皴笔为之,浑厚凝重,透视感强。松树表现丰富多彩,用笔较粗疏,浓淡皴染差异不大。次远层次的松林, 以苔点点出树冠形,罩以墨绿色, 显出树形即止。 白云画法和整幅风格一致,浓密团厚不透明,边缘清晰。 由此可见, 画家的构思、笔法是经过反复推敲而画成的。
  13.步辇图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第二批都是书法绘画作品,第三批就种类丰富了。  第三批:  青铜器类: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一个中午没睡觉都在搞这个,累死本宝宝了
  楼主楼主我在看啊!虽然 以前天涯好象有过一个题目一样的贴子,但再看一遍还是很激动啊!
  楼主加油
  囧,我也搜了一下那个和我一样的帖子,不过我之所以会发这个帖子是因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个东东    快看快看就是它,而它我又是怎么知道它的呢?是我昨天晚上看的一个新疆的西域古国的纪录片,里面介绍的一个叫精绝古国的地方,我本来很想写个西域古国的帖子,然后今天早上就百度了一下这个精绝古国,就发现了这个,是尼雅遗址出土的,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感觉太神奇了,就鬼使神差的写下了这个帖子
  让我来88“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个东东吧。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收藏于新疆博物馆。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中国古代星占用辞,是古代先民观察五大行星运行变化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占辞术语。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是中国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及中原,是一个地理概念。“五星出东方”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军国大事有利。由于五大行星周期性围绕太阳公转时间不同,从地球上观察它们会合、会聚天象出现的概率小,所以它们各自的性质、亮度、形状、大小、颜色等变化,以及经过或停留在廿八星宿或其他星官处的位置和聚合,就被占星家们赋予了五星特殊的星占学意义,而五星聚合一处天象出现的概率甚少,就自然地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星占学意义:将五星视为五行之精,天之五佐,佐天行德;现实关怀的是——战争胜负、王位安危、年成丰歉、水旱灾害等政治、军国大事,因此,《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汉书·天文志》“五星分天之中。  经过现代天文学的计算和研究,“汉之兴,五星聚东井” 尽管是汉代儒生们附会的结果,但是实际天象的出现,证明古代星占记录大部分是准确可信的。当今世界,国内外天文考古界运用科学方法对关于五星聚会及其与史事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对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对古代中国人观测到的五星聚会的理想周期为516.33年的认识(天文学家研究得出,木星、土星、火星,这三颗运行最慢的行星,平均会合周期是516.33年,如果条件有利,运行更快的金星和水星会在短时间内与它们会合在一起)。  科学史家推算出,在30余年后的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天文考古学家、美国学者班大为(David W.Pankenier)在他研究中国古代五星聚的重要论文里,曾激情地说过,伴随2040年9月五星聚会奇观同时到来的,很可能是中国再次走向繁荣和富强。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同时,同样也期待未来对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所蕴涵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能够更深刻、更全面。  (好激动啊,希望在2040的中国更加繁荣和富强,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一五星聚会天文奇观吧)
  2.龙纹觥    龙纹觥是商后期盛酒器。原器通高19厘米,长44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桃花庄,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3.商大禾方鼎    商大禾方鼎为商代晚期的大禾方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此器方立耳,折沿方唇,直腹柱足,立耳阴刻龙纹,腹四壁浮雕人面,浓眉大眼,阔鼻宽嘴,凸颧骨,两侧有角和爪,腹内壁铭文二字,见附图。此种形制的鼎迄今为止仅见此一件,颇为特别。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4.商铜立人像    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立人像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与底座两部分。人像浓眉直目,高鼻阔嘴。头戴花状高冠,身着三层窄袖半臂式右衽上衣。人像双臂抱握于胸前,双手环握中空。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5.西周天亡簋    天亡簋,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又称“大丰簋”或“朕簋”。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6.晋侯鸟尊    西周晋侯鸟尊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该鸟尊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被誉为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7.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中华小白兔
13:52:32  那年代能有这样的工艺,实在是太伟大了  -----------------------------  就是啊,简直不能更赞了
  mark等养肥  楼主继续啊
  8.战国商鞅方升    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9.铜丝网套错金银镶嵌铜壶    战国中期,1982年江苏盱眙南窑庄出土。通高23.6厘米,口径12.8厘米。 容酒器。该壶由器身和肩与腹上的网套组成。器身侈口,长颈,圆腹,圈足。铜丝网套由九十六条卷曲的龙和五百七十六枚梅花钉交错套扣而成。网罩中间有错金云纹铜箍,箍上有相间兽首衔环和倒垂的浮雕兽各四个,衔环与立兽上有错金银纹饰。壶颈和圈足上、网套下面的肩与腹部,分别饰错金银斜方格云纹。此器口沿刻有壶的容量和铭文。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与燕国的战争。此器制作工艺高超,效果优美自然,堪称青铜器中的珍品。网套玲珑剔透,精巧华美,系用失蜡法所铸,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增添了极为重要的资料。铭文反映的公元前315年齐国伐燕国的史实,可印证补充文献的记载。
  10.诅盟场面铜贮贝器    诅盟场面铜贮贝器,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通高51厘米,盖径32厘米,底径29.7厘米,此器出土时器内贮贝300余枚,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残缺者未计入),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论当时的南中习俗说:“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又《建宁郡·味县》条下云:“有明月社,夷、晋不奉官,则官与共盟于此社也。”都说明诅盟为古代西南民族中极为盛行的一种风俗,凡有重大事件都要用盟誓来约束,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典礼。从此贮贝器的器盖上平台后面杀人祭柱场面来推测,这是一次立柱祭社的仪式。  古书记载滇人“(彳谷)徵巫鬼,好诅盟,……官常以盟诅要之。”(《华阳国志·南中志》),凡有大事,滇人必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盛大典礼。此器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时滇族社会的“诅盟典礼”仪式。
  @星星现晚
13:10:10.463  8.西周虢季子白盘   9.淅川出土铜禁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楚墓(子庚墓)。现藏河南博物院。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春秋时期器物。   小贴士: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一种称“禁”的案形器,是周代贵族在祭祀或宴饷时置放酒器的用具。东汉郑玄在为《仪礼·士冠礼》作注时说:“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就是警戒饮酒者......    —————————————  玻璃杯??????是穿越了吗那个??  
  11.彩绘人物车马镜    西汉时期,1963年陕西西安红庙坡出土,现藏西安博物院。直径27.5厘米。圆形钮座,钮为三轮覆瓦纹,镜背饰红、绿、黑四色彩绘。图案分内、外区,内区涂绿色,以云水蔓草衬托,绘制四朵花卉。外区以朱红色为地,绘制车马人物,间以林木花草,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彩绘铜镜较少见,且此镜有出行、狩猎、饮酒等绘画题材作为装饰,别具一格,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资料。  12.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高38厘米,盖径30厘米。这是一件铜鼓形贮贝器,鼓腰部有狩猎图案:8人裸体,胯下系宽带,上束至腰际,手中各持兵器作追赶野兽状。器盖上铸52个人物和1猪1犬。鼓面中央立有1对蛇盘绕的圆柱,柱顶立1虎。柱右和柱前是3个或被双臂反绑、或戴锁枷的裸体人,当为用来祭祀的牺牲。旁边1位乘坐4人肩舆的贵族妇女,可能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女奴隶主。两侧边沿还各有1鼓。这个贮贝器表现的就是滇国的一次祭祀活动。
  @000鱼儿000
16:51:53  @星星现晚
13:10:10.463  8.西周虢季子白盘  9.淅川出土铜禁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楚墓(子庚墓)。现藏河南博物院。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春秋时期器物。  小贴士: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一种称“禁”的案形器,是周代贵族在祭祀或宴饷时置放酒器的用具。东汉郑玄在为《仪礼·士冠礼》作注时说:“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就是警戒饮酒者......  ......  -----------------------------  那是水晶做的
  陶瓷类:  1.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舞蹈纹盆是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犬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具有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
  @000鱼儿000
16:51:53.127  玻璃杯??????是穿越了吗那个??   —————————————  我也看到了!  
  不可思议,像玻璃一样!水晶怎么能做出这种效果?这完全是现代玻璃杯的样式,  
  每次看到那个水晶杯的造型都有一种深深的穿越感!
  3.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1974年青海乐都县柳湾采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口径9.2厘米,高33.4厘米。泥质红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颈,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环耳。器正面自领至腹部有堆塑和彩绘相结合的裸体人像,似为男女两性的复合体。器身施黑彩。器背面和两侧绘圆圈纹,圈内填网格状纹饰。这件彩陶壶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头像部分就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和绘画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头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处,又注意表达人物的表情,使人的面部显得生动传神,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推测此壶可能与祭祀或巫术活动有关。  4.网纹彩陶船形壶    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壶,1958年陕西省宝鸡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器器作船型,杯型口,平肩,肩上两边各有一半环型钮,鼓腹,两端起尖角,平底。泥质红陶胎,器身表面不甚平顺,抚摩时有涩手感。腹两壁以赭黑彩绘网纹。  新石器时代时彩绘陶多采用赭色与红色,是在制胚成型晾干后直接用矿物颜料画在器表上的。这类颜料易氧化,所以一般出土的彩绘陶其颜色难以保存。这一时期有许多陶器均以网纹或鱼纹为饰,似乎向人们揭示仰韶文化地区人类与黄河的共生关系。
  @我是沙白不甜
17:06:11  不可思议,像玻璃一样!水晶怎么能做出这种效果?这完全是现代玻璃杯的样式,  -----------------------------  搞不好现代玻璃杯就是按照这个设计的
  5.三国青釉堆塑谷仓罐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胎体呈灰白色。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
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 ”(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6.八角星纹彩陶豆    八角星纹彩陶豆,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尺寸: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7.青釉虎子    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六朝,是古人使用的尿壶,因器形似虎而得名。虎子总体造型基本一致,每个时代在细部刻画上有所不同。这次出土的虎子高约15厘米,前后长约20厘米。“虎头”向上仰起45度,嘴巴张得圆圆的。虎头后面的把手上还刻着细纹,美观又防滑。  (感觉混入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囧)
  8.西晋青釉神兽尊    西晋青釉神兽尊,1976年出土自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  (怎么有种在卖萌的赶脚)
  水晶杯这个确定不是穿越过去的吗?  
  9.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194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封氏墓。该尊器形硕大,庄严雄伟,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研究北朝瓷器及其装饰工艺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0.白釉绿彩长颈瓶    尊贵,从一开始就在白瓷上施以色彩,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的思维和胆略。  诗意与情趣  白瓷的烧成,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对原料的筛选淘洗降低胎釉中的含铁量实现的,它是制瓷技术的重大进步。从此,中国瓷器的烧制出现了青、白两大系统,而古人将书画的意境绘于瓷器之上的梦想也得以实现,我们终于可以把胸中的生活理想观以阁中,赏于掌上,让日常的生活也充满诗意。  国人的情趣再次升腾,这一回是因为素净的白色。
  11.白釉龙柄双联瓶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608年)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12.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通体青釉,造型奇特,纹饰新颖,盘口形、细颈,斜溜肩,腹部自上而下逐渐圆鼓,下腹缓收,圈足呈喇叭形。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凤的嘴下啄,凤头扣在壶的口沿上,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在凤头的后侧,从口沿顺肩而下至底部,壶柄塑成一条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  (骗人,这明明是个鸡头嘛)
  13.黑釉蓝斑腰鼓    唐代瓷器精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造型为一鼓腔,长58.9厘米、面径22.2厘米。通体施黑釉,黑乌中闪出蓝斑,装饰效果极佳。鼓身凸起七道弦纹。形制类似今延边兄弟民族使用的长鼓。在我国古代壁画、雕刻画面上,均可看到拍击腰鼓的伎乐形象。腰鼓本是西域乐器,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
  14.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代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陪葬俑,为三彩技乐俑中的罕见珍品。唐代陶瓷技术有了突飞猛进发展,除了“南青北白”瓷业之外,三彩陶器在唐代烧造达到鼎峰时期,创造了浓艳瑰丽的唐代艺术风格。三彩陶器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具,制造时入窑两次,先烧釉,釉以铅为熔剂,高温下呈玻璃状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不同色釉于高温下交混,制造出绮丽的艺术效果。唐三彩技术除器物外,广泛运用到偶人禽兽雕塑的装饰上。绝大多数的唐三彩用于殉葬,极少用于日常生活。唐代的厚葬风气也推动了三彩业的发展,使三彩成就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状态。
  15.唐长沙窑青釉褐绿点彩双耳罐    罐直口,粗颈,削肩,直筒形腹,底内凹。颈肩连接处置对称泥条双系。胎灰黄,施青黄色釉,不及底。腹部两面各以褐彩点绘鸡心形外圈,内均绘一圈蓝彩点。两外圈之间各以一中心点蓝彩的褐圈填饰,图案简洁明快,有浓郁的西亚风格。
  看三星堆挖掘的纪录片的时候发现青铜树还挺高,好像是四千年前的东西,很厉害  
  天涯以前有人扒过这个
  16.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    此展品为唐代瓷器,两侧置三股藤状系,腹部装饰采用模印贴花技法。现存于温州博物馆。
  楼主加油……
  17.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1971年辽宁北票辽墓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高9.3厘米,长14厘米,宽7.4厘米。器身呈摩羯状,雕满鱼鳞状纹片,两旁双翅伸展,尾部高扬,尾鳍张开,通体施青釉。此器原定为北方青瓷,经国家文物局一级品巡回鉴定组认定为宋代耀州窑的产品。此器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独具匠心。反映了制瓷工匠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青釉晶莹素洁,胎质细腻坚硬,为耀州窑的精品之作。此器出土于辽代早期贵族墓葬,时间为十世纪后半期至十一世纪初期,它为耀州窑青瓷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器。
  好多人都说看过,呜呜呜呜。。。自己的第一篇帖子,含着泪也要把它写完
  18.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    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瓷器,五代吴越国钱氏秘色窑(“秘色窑”即“越窑”)烧造,奉至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供佛器物。1956年维修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时,从塔内出土,现藏苏州博物馆。
  中国的宝贝太多了 很多都是解放后通过墓葬考古挖掘出来的  解放前挖掘到的宝贝很多都被运到弯弯那儿去了
  亲们,我又回来了,瓷器类的还没发完,接下来还有玉器类和杂项类
  19.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耀州窑五代时期的瓷器,1968年出土于陕西彬县,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于日将其列入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我国的瓷器实在是太精美了,其实除了这些禁止出境的瓷器以外,还有许多精美的官窑和民窑的瓷器。
  20.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  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这是底部,应该是属于裂纹釉吧,有没有懂行的小伙伴
  21.宋官窑青釉弦纹瓶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  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釉色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美感,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22.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传世钧窑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23.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净瓶    这套青白瓷酒壶、温碗是宋代最常见的酒具,由温碗和酒壶配套组成,在当时称为注碗、注子。温碗曲线形的口沿和酒壶陡折的肩腹,展示着酒文化中直与曲、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令人观之而回味无穷。
  24.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    瓶形似橄榄,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白色化妆土。瓶身刻划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翘尾,均矫捷凶猛, 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25.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观音山沐英墓,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青花瓷为元景德镇窑代表瓷器,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6.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出自中国元朝时期,它是元代瓷器制品的代表作。该瓶器型高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被称为元代蓝釉器中引人注目的艺术珍品。1992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宝级文物,该瓶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瓷器类的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现在来总结一下我所知道的瓷器的种类吧
  一、秘色瓷  秘色瓷,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其说近是。据本百科“色”字条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秘色”一词最早出于晚唐诗人陆龟蒙(?—881年)写的一首诗的篇名:《秘色越器》。据本百科“秘”字条和“色”字条的解释,“秘”字从禾从必,“禾”指五谷粮食,“必”指隐匿,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国家粮食库存数量机密”。“色”字从刀从巴,“刀”指“剁碎”,转义指“齑粉”;“巴”指“附着”、“黏着”。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敷脸用的粉末”,引申指“药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历史上有过“高丽秘色瓷”等。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一。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日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  
  二、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1.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2.宋青花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目前国内发现的宋青花非常稀少,仅在浙江的两座宋代塔基和重庆巫山县的一座宋墓中出土过,并且都是小件器物。宋青花瓶,不仅器型很大,而且花纹复杂,最为难得的是上面有“宋元佑三年”的文字,其研究价值、学术价值非常珍贵。但由于真正见过宋青花的专家在全国寥寥无几。
  3.元青花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4.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三、白釉  白釉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 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北朝时白釉才烧制成功。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出土的一批白瓷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白釉器。  唐、五代时期,白瓷在北方有很大的发展,增加釉面白度的措施由施化妆土改为选用高质量原料,    图为贡白瓷唐代白釉磨盘式粉盒  提升了釉面光洁度接近高级细瓷标准。  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窑,白瓷烧制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莹亮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白瓷多为祭器,故数量不多,但不失精品。景德镇和德化发明了一些新白釉品种,明代甜白瓷的主要烧制在永乐、宣德两朝。永乐甜白瓷有厚、薄两种, 薄的一种主要是碗、盘、高足杯等类小件器,能达到光照见影的程度,这是有名的“薄胎”器,可以薄到半脱胎的程度:其他大件器都属厚胎。清代康熙、雍正时对永乐的仿制也很成功。另外福建德化白瓷也以白瓷器享誉世界,釉细腻莹润,隐现肉红色。有“象牙白”、“象牙黄”,生产的品种包罗万象,从佛前供器和瓷雕到生活用品都大量烧制。著名艺人有何朝宗,林朝景等。  明代德化窑白瓷的釉色有微微的浅红(当时以此釉色为贵),清代德化窑白瓷的釉色稍微泛青。    白釉最早出现在汉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白釉瓷器开始是青白色的,因为瓷器中铁的含量高于1%就是青色的,少于%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国白瓷经历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上白瓷产地有德化白瓷、定窑白瓷以及刑窑白瓷等。  
  支持一下。最喜欢逛博物馆,很多都看过实物,深深膜拜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手艺。
  四、裂纹釉  瓷器的一种装饰艺术。瓷器釉面布满许多小裂纹,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龟裂、蟹爪或冰裂的纹路,称为裂纹釉。釉面龟裂原是烧成中的一种缺陷,但当某些制品的釉面龟裂很特别,纹路均匀、清晰,布满器面,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于是人们就从中得到了启发,从而总结经验,有意识地去造成这种袖面的裂纹,这样就逐渐创造出了裂纹釉。    瓷器釉面布满许多小裂纹,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龟裂、蟹爪或冰裂的纹路,称为裂纹釉。本是制瓷工艺中的一种缺陷。以后利用来装饰瓷器。哥窑即以此特点而著称。纹路交错成许多细眼状的,称鱼子纹,纹路繁密,较为细碎的,称百圾碎。      
  五、蓝釉  瓷器釉色名。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蓝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最早见于唐三彩,宋代钧窑以天蓝釉为主色调,元代景德镇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清时又烧成了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等蓝色釉瓷。          
  六、影青釉  影青釉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名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釉。    “影青釉”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闪黄,该种釉色的“影青釉”瓷最为大量。 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影青釉”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    
  七、青釉  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它的发明是与我国瓷土矿大都含有一定量的铁矿的现象相一致的。青色也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青色与碧玉相若,认为稳重而高雅。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已出土了不少早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釉瓷。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所谓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均属青釉瓷。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青绿;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色泛黄。因而陶瓷界所谓的青釉是相对而言的,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八、青瓷  青瓷是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汉族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九、宋代黑釉  宋代黑釉古籍中常称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在日本称为“天目瓷”。  
  不错不错,楼主发的好多我都去看过~国家博物馆去过很多次了,推荐!  每到一个城市必去博物馆\(^o^)/,对古代的器具瓷器啥的很感兴趣,书画差点。  楼主加油!
  hello,小伙伴们,现在来看看玉器类吧
  玉器类:  1.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这条玉龙墨绿色,有4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身体呈墨绿色。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又名玉雕龙,蜷体玉龙。    日,被专家学者苦苦寻找20余年的中国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和翁牛特旗博物馆田野考古工作者历经两年考察被确定。  翁牛特旗博物馆于1987年在民间征集到玦型黄玉龙形器被中国文物部门定为一级文物而加入国宝行列。考古学界普遍认定此件玉龙为“中华第一龙”,并被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领域所关注。  由于这件玦型黄玉龙形器是民间征集而无具体出土地点,其文化类型所属在学术圈内引起争议和讨论。部分专家认定这件龙形玉器属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学者则认为玉龙属距今4000余年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
  2.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此展品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整体呈“风”字形,两侧略向内凹弧,左右不对称。钻孔较小,钻孔上方较为粗糙,隐约可见捆扎痕迹或刻划痕迹。两刃角的正反两面分别浅浮雕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已发现的良渚文化玉钺中仅此一例,因而有“铽王”之称。  另有钺瑁、钺镦、以及钺柲上镶嵌的玉粒合为一套。
  我们的祖先真的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3.七孔大玉刀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把长65厘米的大玉刀,最厚处为0. 4厘米,有锋利的刃部,刀背部钻有七孔,故名“七孔大玉刀”。  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线的七个圆穿。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案。  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出土了一批玉器,经考古学界鉴定后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玉器。在这些玉器当中,有一把七孔大玉刀,长65厘米,最厚处为0. 4厘米。刀的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的形体扁平,呈肩窄刃宽。  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玉刀两面饰纹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玉刀保存得相当完好,并且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精美的饰纹者,可以称得上绝品。但此刀的用途,人们纷纷进行了猜测。有人认为是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辱仪杖器,有的认为是当时行刑用的刑具。
  4.晋侯夫人组玉佩    西周时期, 1992年山西曲沃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复原长度约158厘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大致有三列,中列有玉璜19件、玉珩3件、玉雁2件,左右两列各有玉璜13件,冲牙1件,上部由玉管、玉珠、玛瑙串联。玉璜、玉珩装饰姿态各异的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其中,人首侧视,大眼阔嘴,圆鼻巨耳,腮下有须,前肢伸出利爪。组玉佩的下端是两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动活泼。    图为晋侯夫人组玉佩 局部
  5.战国早期二十六节活环套连玉佩    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玉料呈白色。器由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由十三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廿四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其中有四个活环是用金属榫插接,拆卸之后便成为五块长度不同、环片多少不等的连环玉佩,折叠起来便形成一块玉团状。此玉佩经过精心周密设计之后加工而成,第一块玉有二片二环,第二块玉有三片六环,第三块小玉仅有二环,第四块玉有三片四环,第五块玉有五片六环。玉佩两面纹饰相同,皆镂雕加阴线纹琢磨成形态不同的龙、蛇、凤、兽面纹及于其局部饰弦纹、云纹、卧蚕纹、绳索纹、鳞纹等,纹饰起伏自然顺理,琢工精巧细致。  此器之长大,活环套练之多,饰纹之繁复精美,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战国玉雕中的瑰宝。关于其用途,鉴于它发现于墓主的颌下而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作为佩饰,也有学者认为是作为冠帽之饰。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里江山图邮票长卷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