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到临朐的运费,人到三十,有多少存款才算成功

临朐人在北京老乡会(捐资助学)-搜狐博客
诚信临朐人在北京(捐资助学)
请稍候,正在下载...
提示:您需要开启Javascript
检测到您使用的浏览器不支持脚本语言(javascript),或该功能已被禁用。
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用户界面,可以让您很方便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主页。
如果您想体验这些新功能,需要开启浏览器的脚本(javascript)功能,然后。拥有4个小站,订阅0个话题,关注15个小站
1.(一)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
1.(一)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光案:「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联经版改作「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二者差在「谓之学」三字有无入引号中。查《论语集释》,钱子所谓「旧说」,乃系约朱子《集注》而为言,然「谓之学」三字为《集注》所无,故当依东大版,「谓之学」三字不入引号中。]然社会文化日新,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着述,则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光案:「年岁言。」之句号,联经版改作「年岁言:」之冒号。]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光案:「季节言。」之句号,联经版改作「季节言:」之冒号。]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光案:「晨夕言。」之句号,联经版改作「晨夕言:」之冒号。]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悦:[光案:「悦」,联经版改作「说」,正文作「说」,当遵联经版。]欣喜义。学能时习,所学渐熟,入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或以方来连读,[光案:「或以方来连读」,联经版改作「或以「方来」连读」,「方来」二字加引号。]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愠,怫郁义,怨义。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心能乐道,始跻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后解浅。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茍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  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  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光案:「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联经版改作「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不亦悦乎」四字加引号。]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光案:「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联经版改作「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事」与「功」二字加引号。].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学者诚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  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踰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不知。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沈丰英、俞玖林主演。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沈丰英、俞玖林主演。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沈丰英、俞玖林主演。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沈丰英、俞玖林主演。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沈丰英、俞玖林主演。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沈丰英、俞玖林主演。
主讲人:葛晓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讲人:葛晓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孟二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二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人简介:陈来,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今天讲会的题目是&宋明学案&。学案就是录载学术的传承、发展、演变,&宋明学案&就是把我们国学的宋元明这个时代的国学的主要形态和发展作一个大概的介绍。这里&宋明学案&的学是指儒学,而儒学在宋明时期是以理学为主,其中又包含各个派别。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宋明学案&,是要从&宋明理学&来看看国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有...&
演讲人简介:陈来,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今天讲会的题目是&宋明学案&。学案就是录载学术的传承、发展、演变,&宋明学案&就是把我们国学的宋元明这个时代的国学的主要形态和发展作一个大概的介绍。这里&宋明学案&的学是指儒学,而儒学在宋明时期是以理学为主,其中又包含各个派别。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宋明学案&,是要从&宋明理学&来看看国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有什么特色和它的发展演变。&
一、宋明理学的起源
理学发端于11世纪,但是发展的苗头可以追溯到中唐时期以韩愈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复兴运动。韩愈的儒学复兴运动有一个明确的背景,排佛。大家可能都记得几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被迎到香港、台湾,当时凤凰卫视做了全程实况转播,特别是台湾地区的行程,受到上百万人的欢迎,后来这个佛指舍利又到泰国。懂一点历史的就知道,这个佛指舍利正是和韩愈有关,这个佛指舍利在唐宪宗的时候曾要把它迎到宫中做一个短期的供奉,结果被韩愈知道了,韩愈写了一个《谏迎佛骨表》,劝诫皇帝不要这么做,不要迎这个佛骨到宫里面来。韩愈认为佛教的进入,让人们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佛教的教义和它的僧侣实践违背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纲常伦理,因此任由其发展就会破坏这个社会的伦理秩序,使社会无法维持。所以韩愈非常有先见之明地把《大学》提出来,高举《大学》旗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来打击和压制标举出世主义的佛教,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儒学影响,开始了儒学复兴运动。
还有一个人是我们必须提及的,范仲淹。从唐代末期到北宋,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主的经济形态出现,他们的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国家政权队伍里面,成为士大夫的主体,成为儒学学者的主体,这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因此这种社会出身的知识人,在伦理观念、文化态度和思想倾向方面,跟中唐以前、魏晋时代,尤其士族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想法大异其趣。范仲淹两岁时父亲死了,困穷苦学。这样的经历在北宋理学很多重要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冬天学习困了的时候,用冷水洗面来刺激精神,没什么吃的就喝很稀的稀粥。范仲淹不仅有很多讲学的成就,更是代表北宋前期儒家知识群体的精神人格,他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感论天下事,时至泣下&,关心国家大事,以国家大事、以民生为己任的那种情怀,可以说感染了当时一代知识分子,&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这影响了士大夫风气的变化,也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北宋儒家人格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范仲淹这样的人物出现,没有这种道德精神出现,那宋明理学的出现应该说是没有前提的,也就是没有可能的。讨论理学,按照《宋元学案》的讲法,得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讲起,而其中两位重要人物,一个是胡瑗,一个是孙复,都是由于范仲淹的亲自推荐才得以在朝中做官,才得以从事讲学事业。
二、宋明理学的真正发端
我们先把这个发端追溯到周敦颐。因为周敦颐做过二程的老师,二程又是北宋道学真正的建立和创立者。周敦颐号濂溪、字茂叔,湖南道县人。二程在回忆跟周敦颐学习时是这样讲的:&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就是说孔子跟他的弟子颜回他们即使很贫困地生活,在颠沛流离中也保持了一种精神快乐,&所乐何事,所乐何处?&这就是周敦颐让二程兄弟经常寻求的问题。兄弟两个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当时有没有琢磨通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问题对他们后来的发展很有影响。&寻孔颜乐处&后来变成整个宋明理学一个内在的主题。
理学的发端的第二位,我们来看张载。张载号横渠。张载对《易经》、《易传》,特别是对《系辞传》的解释发展出一种气本论的哲学,特别讲&太虚即气&。为什么&太虚即气&在这个时候要被强调起来呢?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最初的动机是对佛道哲学,特别是对佛教挑战的一种回应。佛教讲&空&,有的时候也用&虚&这个概念,道教里边更多的讲&虚&&无&,从魏晋到隋唐,佛教、道教的思想影响很大。张载为了反对佛老的这种虚无主义,首先建立了一个以&气&作为主要载体的实在主义的本体论,回应佛道本体论的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张载和范仲淹也有关系。他21岁的时候去见范仲淹。史书讲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即一见就知道这个人是有长远大发展的人才。范仲淹对张载说&吾儒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就引导他去学习《中庸》。张载又尽读释老之书,史书说他&累年尽究其说&,看了很多年之后他觉得对佛教、道教有点了解了,了解之后&知无所得&,知道这里边没什么东西,然后&返而求之六经&。张载这个例子跟我们后面讲的很多理学家的例子是一样的,先有一个&出&,然后再来&入&,这样学问才能够最后坚定地确立起来。他通过对佛教、道教的学习,然后找到一个&他者&,这个&他者&给他提供一些思想的营养,也让他看清了这些思想的一些特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他回来重新了解儒家的思想。你直接了解不一定能够真正了解到,所以你需要一个迂回,需要一个&致曲&。
张载还提出很重要的四句话,冯友兰先生把它概括为&横渠四句&,这四句也对后来理学有重要影响,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可以说不仅是对宋明的理学家,而且对宋明时代的很多知识分子都起到一种精神激励作用,即使有些人不以理学发展为志业,也都会受到这种思想的感染和激励。现在,大家对横渠四句中的第一、第二、第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三句话都能够肯定,但对于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以及它的现代意义往往有些疑虑。其实这第三句也可以有广义的理解,&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圣&字不是仅仅讲孔孟的,那是从尧舜开始的,从华夏三代文明开始的,三代文明的精华沉淀在六经,儒家则始终自觉传承六经代表的中华文明的经典,所以说,&为往圣继绝学&,可以理解为,是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从尧舜周孔到以后的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所以这里的&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发展,而是我们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主流传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努力复兴中华文化。这代表了理学的一种文化的自觉。所以这句话即使在今天看,也是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的。
三、理学的建立
理学的建立主要讲二程兄弟。以往学者比较喜欢讲&北宋五子&,&北宋五子&包括我们前面讲过的周敦颐、张载,还有二程、邵雍。其实,&北宋五子&里边核心是二程。为什么呢?因为&北宋五子&是以二程为联结中心的。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是讲学的朋友,而邵雍呢,和二程一起居住在洛阳,是一起讲学讨论的同仁,可见二程确实是理学或者道学的建立者。二程中的老大是程颢,号明道,人称明道先生。程颢也是&泛滥于诸家,出入于佛老几十年,返求之六经而后得之。&
关于理学,程颢在思想上有什么发展呢?他活的时候讲过这样一句话,说&吾学虽有授受,但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天理&二字早就出现了。《礼记&乐记》里边讲,&不能返躬,天理灭矣。&这是宋明理学最直接的一个来源。程颢有一个命题,说&天者,理也。&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他在对以六经为代表的古典儒学进行新的诠释。我们知道,在古典儒学里边,特别在《尚书》里边,它保留了作为神格的天的概念,所以就有&皇天震怒&这样的语句出现。程颢认为,我们如今在《诗经》中看到的那个有人格的&天&,我们在《尚书》中看到的那个有人格的&天&并不是真正的有人格的&天&,那个&天&其实是&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则,这是&天者,理也&真正的思想。所以这样的&天&的概念的确是以前所没有的,理学家们把上古儒学中一些迷信的东西扬弃掉,&理&就被发展、诠释为一个上古时代六经中&天&所具有的最高的本原性的概念,理学体系便从此具有了其真正意义。
史书记载,程颢这人具有一种&温然和平&的气象,对人很有感染力。有的学生跟从程颢学习几个月后感叹,如在&春风和气&中坐了几个月。一般而言理学家跟皇帝关系都不好,而程颢虽也批评皇帝,但是皇帝却很被他感染。神宗本来是很信任王安石的,王安石跟程明道政见不和,可是在程颢见完皇帝临走时,皇帝嘱咐要程颢&可常来求对,欲常相见。&这样的君臣关系是少见的,这就说明了程颢与皇帝的谈话很让皇帝受感染。程颢曾经跟皇帝说,我希望皇上你要常常注意防止自己人欲的萌发。同样的话朱熹也曾对孝宗皇帝说过,但孝宗很不喜欢,可是神宗皇帝听完程颢的话后,却拱手对说:&当为卿戒之&。意为你这样劝我,我当为你来提醒我经常警戒自己。
他的兄弟就不同了。二程中的另一位程颐,号伊川。程颐18岁时到太学求学,当时主教太学的胡瑗出题考学生,题目便是&颜子所好何学&。程颐于是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此文令胡瑗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让程颐参与教学,结果当时有的京中官员就把程颐做老师来对待。程颐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考过几次未中,就放弃了。后来家里有推荐作官的机会他都让给了族人,拒绝接受。所以直到四、五十岁依旧是个没有任何出身的布衣。但是50多岁时他一下被提升为皇帝的老师,官衔为崇正殿说书,当时小皇帝即位,大臣都推荐他去给皇帝教书。但是程颐的性格与程颢有所不同,程颢是&温然和平&,而程颐则是&严毅庄重&,对待皇帝、太后都非常严肃,要求给小皇帝讲课时太后应在帘后同听,垂帘听讲而不是垂帘听政。在他以前,给皇帝讲书的官员是站着的,皇帝是坐着的,而他说这不行,一定要让讲官坐着讲,以此培养皇帝尊儒重道之心。此外程颐还提出了很多大胆的建议,不怕因此得罪皇帝、太后,但最后终因得罪人太多而被外派。他非常严谨,生活上也是如此,一生谨守礼训。晚年有学生问他:&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意为先生视听言动、待人接物什么都是按礼来做,是不是太辛苦了?程颐答:&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意为我按着礼行事使我每日就像踏在安全的平地上,有什么辛苦的,如果你不按着礼行事,那便使你每天都处于危险的地方,那才辛苦。
如程颢一样,程颐也提出了理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性即理&。&性&就是指人的本性,这句话跟程颢所提的命题&天即理&在理学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是非常核心的命题。以前学者讲人性有讲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无恶、人性三品等等,到北宋时如王安石也是受到人无善无恶的影响。程颢是用&理&来规定、界定天的概念,天是最高的本体。程颐则用&理&来规定、来解释人的本性。
四、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的发展,其最核心的人物,最简单的讲法就是程朱陆王了,前面讲了二程的阶段,后面就讲讲朱和王。
同许多宋代知识分子一样,朱熹也是出入佛老,泛滥百家,然后返求诸六经。前人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他既吸收了二程的思想,还吸收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的思想,扬弃了佛道的哲学,通过对《四书》的不断地、终身地、死而后已地注释,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在他的体系中,提出了关于&格物致知&的一套系统的理论解释。《大学》的&八条目&里面最基础的就是&格物&,格物才能致知,致知才能正心诚意。可是,什么是格物呢?汉人的解释很不清楚,把&格&解释为&来&。朱熹就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即物&,就是不能离开事事物物;穷理就是要研究了解事物的道理。
朱熹讲&格物致知&,最早是讲给皇帝听的。他34岁的时候,孝宗继位之后召见了他。他就给孝宗讲了&格物致知&,说帝王之学,必须要先&格物致知&。第二年,他又去见皇帝时说,大学之道,即&格物致知&。皇上没有做到&即物穷理&,没有做到&即事观理&,所以就没有收到治国平天下的效果。可见理学提出&格物致知&这些理论,不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首先是针对帝王之学的。朱熹要给皇上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孝宗皇帝是不喜欢别人批评的,所以他对朱熹的两次奏对都不是很高兴。又过了十几年,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因为全国大旱,皇帝就召集学者多提批评意见。朱熹又写信上谏了,讲&天理人欲&、&正心诚意&,说皇上不能&格物穷理&,所以只能亲近一些小人,没有国法纲纪,不能治国平天下。皇上听了很生气。到了朱熹晚年的时候,他又入都奏事,走到浙江时,就有人对他说,你喜欢讲&正心诚意&,但这是皇上最不爱听的,这次你就不要提了。朱熹很严肃地说,我平生所学,就是这四个字,怎么能够欺君呢?他见到皇帝的时候,还是批评了皇帝,说皇帝内心里面&天理有所未存&,&人欲有所未尽&。有人讲,宋明理学宋儒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讲&存天理、灭人欲&,是讲给老百姓听的,是用来控制老百姓的思想,这个是不对的。我们看朱熹的经历,他一开始就是讲给皇帝听的,是向承担各级职务的知识分子来宣讲的。我们知道,古代对皇帝、士大夫阶层没有一个十分健全的监察监督机制,所以需要用道德的警戒、道德的修养来提醒、规戒、劝导他们,朱熹就用《大学》、《中庸》的思想来为所有的官员、士大夫确立规范。不仅仅是规范,他同时也指出一条怎样发展自己的宗旨。一个士大夫,怎么培养、发展自己,包括从科举考试开始,包括成功或者不成功,或者进入到国家的官僚事物里面,要有一个宗旨。这个为学的宗旨,就包含学习知识和发展德性两个方面。我们也可以把朱熹的思想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主敬涵养&,另一方面讲&格物穷理&。这适应了那个时代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文化发展的要求。
在朱熹的同时,已经出现了和朱熹思想相抗衡的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朱熹讲要通过广泛的学习了解来获得&理&,可是陆九渊认为&理&就在我们的心中,只要返回内心,就可以得到&理&,这种思想经过元代、明代不断地发展,总体来讲,还没有变成很有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中期,新的思想运动兴起,这就是明代中后期有重要影响的心学,心学的主导人物就是王阳明。而王阳明的思想,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而来的,所以历史上称为&陆王心学&。然而我们看王阳明的思想发展,不是从读陆九渊的书而来的,而是从读朱熹的书而来的。
王阳明5岁还不会说话,等他会说话后,智力发展很快。因为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一直在听他的祖父背诵那些经典,等他说话之后,就一下子成篇成章地把那些经典背诵下来。
王阳明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读朱熹的书。朱熹讲格物致知,天下万事万物都要去了解,这样才能做圣人。于是王阳明找到他一个姓钱的朋友,一起来到他父亲官署后的一片竹林里面,打算对竹子进行&格物&。首先是他这位姓钱的朋友格竹子,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结果病倒了。王阳明当时认为是他这位朋友力量不够,于是他自己去格,格了七天,结果也病倒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王阳明自己曾多次讲到。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早年是多么信奉朱子的学说。但是,他的方法不是很得当。朱熹并没有让他不吃不喝,坐在那冥思苦想。朱熹的格物方法,可能并不是让人坐七天七夜,而是告诉学者应长期观察事物生长的道理,并把生长的道理与自然界的道理进行比照、结合,由此延伸到人生的道理。显然,青年王阳明太年轻了,不能全面了解朱熹的思想,可朱熹的思想对王阳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直到中年的时候,王阳明仍旧被这个问题所困惑,这个&理&究竟在哪儿?我们如何才能够格到?在王阳明三十几岁的时候,由于他上书要求制止宦官专权而被贬到贵州龙场做了一个驿丞。王阳明在此处生活困苦,于是他日夜静坐,终于对这个问题有所觉悟。王阳明认为,从前他去格竹子的方法是错的,真正的理是在自己的心里。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格物的路径是顺着朱熹的路径来的,但他所达到的结论是和陆九渊一样的。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此后,王阳明经常讲学,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在贵州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叫&知行合一&。何谓&知行合一&呢?真正的&知&,是一定能够行的;真正的&行&,也一定包含了知。到了晚年,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他的这个思想,提出了&致良知&。&良知&就是&知&、&致&,就是行,发挥、实践、扩充的意思。这个时候的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要在每一件事物上,去把自己的良知发挥出来。
最后,我们做个总结。第一,宋明理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宋明理学的发展,首先是气学,用气学面对佛教和道教虚无主义本体论和人生观的挑战,建立一个实体性的哲学。可是仅仅讲&气&还不够,还要了解作为实体的宇宙运行的普遍规律,于是出现了理学。理学是要尽力掌握世界的规律,包括自然的规律和社会、历史、人生的法则。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范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气学到理学,再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第二,宋明理学出现的原因。首先,宋明理学是和社会变迁相伴随的,互为表里。宋明理学与宋代以来的近世平民社会的发展趋势相符合,宋明理学作为近世化的文化形态,可以被看作中世纪精神和近代工业文明的一个中间形态,其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它是脱离了中世纪精神、适应了社会变迁的&近世化&过程而产生的。第三,宋明理学与外来文化的挑战有关系。中国本土的主流正统思想对待外来文化,需要经历一个消化、接收和发展的过程,对于佛教的传入,很多理学家都努力建立一个能够吸收其精华的思想体系,于是就有了理学的出现。第四,从总体的文化流变来看,宋明理学的意义更广泛,它不仅是儒家对佛教挑战的回应,同时是儒家对魏晋玄学的挑战的一种回应和消化,而宋明理学更直接面对的是自北宋初期以来的整个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时代背景,因为从唐到五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遭到了很大破坏,宋初人对五代的风气非常痛恨。在这个意义上,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可以说,宋明理学对汉代以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新的反省,并通过这种反省致力于儒学的复兴。从儒家角度来看,汉代以来,作为中国本土主流思想的儒学发展出现了某种中断,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家学说的复兴,同时也是中国本土主流传统的复兴。宋明理学道统说的意义就在此。
从中古一直到现代,中国文化一直在和各种外来的文化因素的互动场域里面不断发展。儒家文化只有深入探讨作为他者的佛、道思想,才能够反过来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外来因素并不是儒家发展的障碍,恰恰可能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一些营养、契机,给儒家认识自己提供更好的参照。在19世纪后期以来,我们面临着新的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时代,遇到了更广泛的世界文明的环境,同样也遇到了社会价值的重建的课题等,重新再看宋明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也有可能为我们今天提供思想文化上的启发。
《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 贺双卿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共)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她,是一枝没有任何粉饰的花。
就算那一袭淡白,也不属...&
《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 贺双卿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共)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她,是一枝没有任何粉饰的花。&
就算那一袭淡白,也不属于她的。她只是路边一束最不显眼的花,谈不上什么颜色,只低低地开在尘埃里。你静静地走过,完全没有留心到它存在着。等你走过它身旁,走远了,才记起刚才似乎闻到一抹若有如无的幽香。于是回首,却发现,分辨不清刚才到底是哪一株花牵引了你的注意。&
&双卿&,是一个读起来很美好的名字,总是让我涌起一些过于美好的想象,想着仪态静好,双鬟微翘,穿着淡黄衫儿的她,与丰神秀姿、眉目疏朗的他,携手并肩低语着。风动湘帘,轻不可闻,只听着他微微唤着她,卿卿。&
于是,她双颊飞红,桃花照水。&
待真正读罢了卿卿的的身世才知,这幅才子佳人郎情妾意图,实在错得离谱。她只是立在田中低首劳作的乡野村妇,荆钗布衣,粗服乱头,只有抬头目光流转,才可窥得灵犀一点,方见神采。&
双卿者,出生于绡山一农家,家境贫寒。农家的女儿只要身体健康,能够持家,然后嫁得一男人便好,不要谈什么读书习字、弹琴赋诗了。但双卿生性慧敏,见书则喜,每日路过舅父开馆授徒的学馆,便心痒不已,恨不能化作小虫,飞入其中。于是,她常偷偷地在旁偷听,一听便是三年,渐渐学会了读书习字,写诗作文。双卿作词大约从未曾想过留名,也无钱买纸,每次便用粉笔写在芦叶子上,不久,粉便脱落了,叶子也枯黄腐败,词作几多湮灭。
不久,她嫁人了,像乡村里大多数女子一样,嫁给金坛村一户周姓人家。丈夫家里自然没有人念过书,和村里的一些男人一样粗暴,喜欢发脾气,而婆婆比其他人的婆婆更加苛责。但她仍平静地像许许多多勤劳的农妇一样,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家务。在填词的前一刻,她也许还在肮脏不堪的猪圈喂猪,还在深夜的小院中舂谷,还在拂晓微寒的溪边浣衣,还在黄昏的窗边纺纱,还刚刚受到婆婆的虐待、丈夫的责骂。在执着粉笔的那一刻,她才做回自己期望的样子,突然,她只是那个受了委屈,忍着孤单落寞的小女子,抒写着自己的一份愁绪。她不再是谁的媳妇,谁的妻,只是自己。&
双卿本来生来体弱多病,又患有疟疾,性格柔弱,常吞声忍气,不发一言,不叹一苦,神色淡定。这应是位性情内敛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子,心中的世界往往比她表现出来的要多。有一天,她在舂谷喘气不止,便停下来抱着杵,站着休息一下,再准备继续。丈夫从一旁经过,以为她在偷懒,便把她推倒在臼边。杵压在了她身上,但她仍忍着疼痛,继续舂谷。随后她去做饭,粥刚烧到一半,疟疾发作了。炉灶内火非常猛烈,粥溢了出来,双卿就用冷水浇了一下,却被婆婆发现了,大骂不已,揪着她的耳环,说;&你给我出来!&并将双卿的耳朵拉裂了,耳环脱落下来,血流到肩上。双卿不堪其辱,掩面痛哭,婆婆却举起勺子作势要打,威吓道:&哭什么哭!&双卿便停止了哭泣,擦干血迹继续做饭。而丈夫却也认为是双卿做了错事该罚,不许她吃午饭。于是,双卿站着院中舂谷,脸上却含着笑意。(据《西青散记》)
这一缕笑意,该是怎样的神色,是对自身命运若有若无的苦笑,或是对丈夫、婆婆粗陋的一丝鄙薄,还是顿悟人生悲悯世间的一份从容?或者,都有。聪慧如她,知道即使是向着他们分辩也是徒劳的吧!这份才情和颖悟,加在她的身上,偏是无用和拖累之物,如果她也同样粗鄙而俗气,甚至敢指着丈夫、婆婆的鼻子对骂,她的日子或不会凄苦如此。恶人还需恶人磨,而她却,脆弱得像一根芦苇,柔韧,纤细,但只肯佝偻着,弯曲着,却不肯折断那藏着诗歌的心。&
也许她早已看透,方显才随意自适,逆来顺受,只在诗词的世界里寻找着自己的桃园和慰藉。她常常在词中呼着自己的名字,&双卿&,&双卿&,仿佛有人低头轻唤怜爱着她,就像怜爱一朵纤小的花。那些寂寞无助的人,只能用自己的左手抚摸自己的右手,与自己的影子相拥抱,自己安慰自己。
双卿有一首《湿罗衣》:&
世间难吐只幽情,泪珠咽尽还生。手捻残花,无言倚屏。镜里相看自惊,瘦亭亭。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怜)双卿!&
我仿佛也透过镜子,看到那张手捻残花,玉容惨淡的双卿,是那样亭亭,廋瘦,小小。&
如果没有与史震林等几位书生的相遇,双卿的词就像她的香骨一样,大抵是要湮没了。谁知道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会有这样一个才情俱佳的女子呢?又有谁知道,一个才情俱佳的女子竟会落到如此一个小小村落?&
一日,编写《西青散记》的史震林与段玉函等几个才子,邂逅了双卿,惊叹于她的美貌和才华,怜惜她凄惨的身世,便与她经常唱和,也曾劝她脱离困境,但双卿却说,&田舍郎虽俗,乃能宛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古代男子是可以有权利休妻的,但妻子却没有权利休夫,无论是怎样的恶夫,她都只能伴他至死,不然便是不贞不洁,这让我想起的白居易的一句诗,&人生莫做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丈夫若好,就算是自己的福分,而不好,则叹自己的命了,实在是不公。
双卿还有另外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紫陌春情》,写村庄饷耕之事,用了二十八个&春&字,却无累赘之感,别具一番风韵,实在令人称奇,也可见其才情之高。这实在是让人有点无法相信她出身于一不识字的农家。&
紫陌春情,漫额裹春纱,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春日步步春生。记那年春好,向春莺说破春情。到如今,想春笺春泪,都化春冰。&
怜春痛春春几?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赠与春依,递将春你,是依是你春灵。算春头春尾,也难算春梦春醒。甚春魔,做一场春梦,春误双卿!&
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写的非常好,尤其是用了二十多个的叠字,可媲美李清照的《声声慢》。无怪乎清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评曰,&其情哀,其词苦。用双字至二十余叠,亦可谓广大神通矣。易安见之,亦当避席。&更有人称她为&清代李清照&,却有几分理由。而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以及另外一首《摸鱼儿》,都是写给韩西的:
喜初晴,晚(晓)霞西现,寒山烟外青浅。苔纹干处容香履,尖印紫泥犹软。人语乱,忙去倚柴扉,空负深深愿。相思一线,向新月搓圆;穿愁贯恨,珠泪总成串。黄昏后,残热谁(犹)怜细喘。小窗风,射如箭。春白秋红无情艳,一朵似侬(还)难选。重见远,听说道,伤心已受殷勤饯。斜阳刺眼,休更望天涯,天涯只是几片冷云展。
据《西青散记》中说,&邻女韩西,新嫁而归,性颇慧,见双卿独舂汲,恒助之。疟时,坐于床为双卿泣。不识字,然爱双卿书。乞双卿写心经,且教之诵。是时将返其夫家,父母得饯之。召双卿,疟弗能往,韩西亦诸食。乃分其所食自裹之遗双卿。双卿泣为此词,以淡墨细书芦叶。&韩西算是双卿的闺中女友了,是一位聪慧而善良的新嫁娘,住在双卿的隔壁。她出嫁后回门,看见双卿独自一个人舂米汲水,又体态羸弱,于是就经常上前助她一臂之力。双卿疟疾发作的时候,她痛在心间,独自坐在床边,为双卿抽泣。虽然她不识字,但却喜欢看双卿写的字,并央求双卿为她写一本般若波罗蜜心经,并教她念读。但嫁出去的姑娘,终是要返回夫家的,她要回去了,邀请双卿到她家里吃顿饭算是告别,但不巧的是双卿的病发作了,不能赴宴,她便留下自己的那份给双卿,让双卿感觉到这个世上,还有人对她是关爱的,感动不已,写下了词送给她。即使她不识字,即使她看不懂,她都是双卿真真正正的朋友。&
韩西走了,就像曾经照在双卿身上那抹温暖的阳光一样移开了,周遭依旧冰冷,但日子还得照样过下去。再没有人看她写字,听她读词,为她垂泪。对于生的希望,她早已放弃了,就像她自己所说的&他生未卜,此生已休&。当病痛再次袭来,她迎接死亡,就像接受一个馈赠,像婴儿接受母亲的一个轻吻。&
那年,她二十岁。对她而言,这更像是一个比现实美好得多的香梦,至少,她可以睡得如此安稳。&
凡人所经历过的或未曾经历过的苦,她都受了,惟愿天下女子再无苦命如双卿者!&
来自:苏曼姝《中国最美丽的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2月版。&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甚是精巧,仅
字,言简意赅。《红楼梦》中人物判词格律多为曹雪芹先生自创,无任何词牌、曲牌可考。那么,是否可以以晴雯判词的格律为基础,开创出一种新的词牌呢?
新的词牌如何定名呢?&晴雯曲&,名称过于直白,且在创作新词时可能会因为名称而受限制,总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这种词牌是多用于写人的,而且感情基调较为伤感;小说中晴雯死后...&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甚是精巧,仅仅37个字,言简意赅。《红楼梦》中人物判词格律多为曹雪芹先生自创,无任何词牌、曲牌可考。那么,是否可以以晴雯判词的格律为基础,开创出一种新的词牌呢?
新的词牌如何定名呢?&晴雯曲&,名称过于直白,且在创作新词时可能会因为名称而受限制,总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这种词牌是多用于写人的,而且感情基调较为伤感;小说中晴雯死后做了芙蓉仙子,那何不将词牌名称定为&芙蓉仙&呢?这个名称既含蓄、又让人感觉创作内容宽泛,更重要的是目前并未发现同名的词牌。所以从此定名&芙蓉仙&。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晴雯的判词是这样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其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从判词中还不难看出,第8、16、23、37字为韵脚,且押仄声韵;并且第1、2句和第3、4句分别基本对仗。
谈及第1、2句和第3、4句的对仗,可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头两句中,是&仄仄平平&对&仄平仄仄&,这样的对仗严格来说不大工整,工整的应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但要考虑保留原来判词的传统,故而第5字可平可仄。同理,在第3、4句&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中的第1字(即全词的第9字)可平可仄。
至于该词的后三句21个字,若从音律美感上讲,应该是平仄两两交错,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之状;但要同时保留判词原来的状态,综合起来便可这样处理:后三句中第3、9、17字(即全词第19、25、33字)可平可仄。
整理一下,新词牌&芙蓉仙&的格律要求如下:
&芙蓉仙&为单调小令,37个字。平仄为(下文中,&○&为平声、&●&为仄声、&⊙&为可平可仄、&▲&为仄声韵。):&●●○○,⊙○●▲。⊙●○○,○○●▲。○○⊙●○○▲,●⊙○○●●○,○○⊙●○○▲。&其中第1、2句需对仗。
楚超 作于2011年5月18日
《酒泉子&买得杏花》 司空图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人生像一匹洁白的马儿,你还没有看清它,它就像一阵风一样飞过了,如同《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里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究竟这匹马儿跑得有多快?佛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酒泉子&买得杏花》& 司空图&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人生像一匹洁白的马儿,你还没有看清它,它就像一阵风一样飞过了,如同《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里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究竟这匹马儿跑得有多快?佛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人说&刹那芳华&,喜欢用&刹那&来形容时间的短暂,却不知&刹那&并不是最短的时间,&瞬&也不是。譬如浮游朝生夕死,那就是它的一生;譬如繁花春开秋谢,那就是它的一生。人生到底有多短,也许它就在佛的一眨眼之间。&
作为词人的司空图,我们是陌生的,但说到《二十四诗品》就都记得他了。司空图生逢晚唐乱世,早年非常积极地向朝廷靠拢,考取过咸通末年的进士,并本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想,结交曾任宰相的卢携等人,也曾官至中书舍人。但在连皇帝都被起义军打得四处逃窜的现实情形下,司空图慢慢意识到朝堂腐败、皇帝昏聩,并不是适合他混的地方,于是选择了独善其身的隐逸生活。司空图隐虽隐,但并非完全不关心朝廷动态,且忠于李唐王室,对于投奔黄巢起义军、接受朱温伪职等事宜,不予接受,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中。据说当这位老先生七十二岁高龄时,听闻哀帝被弑,遂绝食,呕血而亡,可谓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了。&
如果司空图是处于北宋的治世,也许他会像苏轼、欧阳修一样,通过科举仕官,浮沉其中,空闲之余写写诗,填填词,听听曲,他留给我们的也就不只是数量如此之少的词了。然而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他一生所处的皆为乱世,所谓&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存命尚且不及,更无论文章了。&
对于这首词,除了&旋开旋落旋成空&和&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两句相对出彩之外,其他语句其实极为平庸。上阕叙事,某日清晨,鬓生华发的司空图闲来无事,在庭院中信步,不经意地看见假山西畔花圃的东面,满树娇红,妖娆艳丽。他记起,原来那是他十年前买回家亲手种下的杏花开了。下阕转入抒情,十年始开的杏花,却是满枝嫣红难持久,盛开不久便开始凋零。见落红无数,嫣红一片,司空图想起自己逝去的年华和鬓边的白发,便举杯祝祷,央求东风说,请且慢行一些吧,让春光暂住。&
整首词的主题常见,抒写司空图的感时伤逝,伤春悲秋。但&旋开旋落旋成空&一句,令人极为叹赏。仅此一句,顿时让那些平庸的词句增色不少。欧阳修曾将&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一句改为&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化用到了自己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一词中。
&旋开旋落旋成空&,颇具禅意。事实上,杏花花期虽短,但也有四至五天,哪里就会&旋开旋落&了呢?司空图将时间有意缩短,强调花期的短暂,方开方谢,如梦如电,转眼成空,恰似如梦人生。渐生老态的他,见落红万点,想到昔日的万丈抱负,也如这落花,尚未持久,便已飘零。
电光石火,花开花落,便是一生。&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一则&三老语&的故事,篇中云:&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齐矣。&以余观之,三子者与蜉蝣朝菌何以异哉?&&
故事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曾经有三个老人碰到了一起,人们问他们多大年纪了,其中一个老人说:&我也不记得我有多少岁了,只记得小时候认识一个叫盘古的人。&另外一个老人说:&每当沧海变成桑田的时候,我就拿一个筹子记录一次,现在已经积满十间屋子了。&第三个老人说:&我曾经吃了一个蟠桃,把桃核丢在了昆仑山下,成长了树木。现在这根树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三位老人相对普通人而言,可以说是高寿了,但在苏轼看来,如此长的寿命与朝生夕死的浮游、朝菌没有区别。&
花的一生,可见浮游的几生几灭,花未开,而浮游已灭;人的一生,可见花的几开几谢,人未老,而花枝已残。之于浮游,花可谓久长,而之于人生,确是短暂。纵使是寿比南山不老松,却仍在佛的一眨眼之间。空幻花寂,烟消云散,仿佛无存。&
汉代有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其中的第十五首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全诗是这样写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人的一生还没有一百岁,却常常怀着一千岁的忧伤。白日太短,暗夜太长,为什么我们不点起灯烛深夜游玩呢?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当让自己快乐,怎么能够等到来生呢?愚笨的人爱惜钱财,不肯千金买欢,只落得被后人取笑的下场。如果想做像王子乔那样长生不老的仙人,只怕等不到成仙的那一天。&
秉烛夜游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提议,有创意且浪漫。今朝有酒,今朝即醉,管它明日愁来,明日再愁。面对空幻而短暂的人生,有人选择秉烛夜游,也有人选择秉烛夜读。
同样的河流,我们无法踏入两次。推开窗,双手如流,回不来,只是自己。这一刻的我,与前一刻的我,隔了千山万水。墟上烟未消,红颜已老。相同的时限,相同的终点,旋开旋落的人生,我们当如何选择,向左,还是向右?&
来自:苏曼姝《中国最美丽的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2月版。&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暮春时节了,刚刚下过一阵淅淅沥沥的小雨,他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这是第几次醉酒了,他也记得不是太清晰。其实他也并非一个嗜酒之人,但他的记忆太好,尤其是关于一些往事的记忆。太好的记忆,对...&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暮春时节了,刚刚下过一阵淅淅沥沥的小雨,他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这是第几次醉酒了,他也记得不是太清晰。其实他也并非一个嗜酒之人,但他的记忆太好,尤其是关于一些往事的记忆。太好的记忆,对他这样一个人来说,是一种不幸。&
他,有一个声名煊赫的父亲。他的父亲叫晏殊,仁宗时的宰相,但他知道他父亲最传在人口的并不是他的官名,而是他偶作的小词。几天前,他还听到有人在唱着他父亲的小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有些像他的父亲,他也写了许多小词,但写的最多是给她们的。他在词里呼唤着那些他平日里不能再唤的名字,&小莲&、&小鸿&、&小苹&、&小云&。但是任凭他怎样呼唤,她们都不会再低眉浅笑着答应他了。&
他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与其父晏殊齐名,并称为&二晏&,被认为是直追李璟、李煜父子。在词风上,深受其父的影响,而在性格和命运上,小晏被视为词中之&贾宝玉&。其一,是因为晏几道和贾宝玉一样,是含着金汤匙诞生的。其父晏殊官居显要,至仁宗朝时更是官至宰相。其二,晏几道与贾宝玉一样经历了早年富贵而中晚年困顿的生活,在晏殊辞世后,家道也逐渐没落。其三,晏几道与贾宝玉一样,&不肯一作新进士语&,也无意于官场仕进,终身&陆沉于下位&。其四,也是十分有趣的一点,晏几道和贾宝玉具有一样的&痴病&。他一生虽家道中落,但最令他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朋友沈廉叔和陈君龙家里被称&莲、鸿、蘋、云&的几位歌妓了。&
酒是一种很好的东西,至少可以让词人暂时忘记那时候怎样在沈廉叔、陈君龙家里和她们春风一遇,鼓瑟调筝,推杯把盏。&欲将沈醉换悲凉&,醉了,便好像真的忘了,心暂时也不会那么痛。&
但酒总是有醒的时候,梦总是有碎的时候,扶头酒醒,但见帘幕低垂,有风轻轻吹动。帘外影影绰绰地有一座楼台锁着,突然他听见有什么东西破碎了。他记得那个时候他就是在那里,和她们欢笑着,燕语着,仿佛时间永远不会逝去。&楼台高锁&未必是真&锁&,可以理解为真&锁&,但更韵含着往事尘封,欢愉难再的意味。楼是同样的楼,但楼中人已去,&锁&与&不锁&对于词人而言,楼都是空的、锁的。&
有些悲伤,真是避无可避。&去年&,也许是更早的时候,亦是暮春时节,词人曾立于庭中,霏霏细雨里,片片落英拂过他的肩头,呢喃的双燕掠过他的头顶。那时候的他,显得同样孤独和忧伤。连燕子都是成双的,而他却和孤独,静静地站在一起。微雨、落花、双燕、孤独和他,仿佛一幅静止的画。他记起了他刚刚做的那个梦,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天真浪漫的&小苹&,穿着绣着双心图案的薄罗轻衫,对着他羞涩一笑。他听懂了她的琵琶声里要说的话。和她分手时照着她归路的皎洁的月亮还在,那个时候的她就像一朵彩云冉冉归去了。没有想到一别,是那样的容易。&
词中最精彩是&落花&、&微雨&二句,但其实这两句并非晏几道原创,本是出自唐五代翁宏的《春残》一诗,被他用在词中,加上前后词句的烘托,显得意境蕴藉,情意悠长。以&彩云&喻佳人,晏几道也不是第一个,李煜亦有《南歌子》词云&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写出佳人的仪态之美。但小山词中更表达着一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的意味,但见云归去,不见云飞来,&别时容易见再难&。&
人人皆言,说小晏情长,拿他与纳兰性德的相比认为两人同为宰相之子,同喜填词,同样情深,但个人以为,两者是有显著差别的。纳兰性德怀念是曾与他挑灯补衣,赌棋泼茶,朝夕相处的妻子,而晏几道怀念的是酒筵歌席上遇到的情意相投的佳人,并非说小晏对她们无情,或者虚情假意,只是两者的情意有别。纳兰性德对逝去妻子的怀念更在于一针一线、一事一物的旧日夫妻生活的怀念,是&谁复挑灯夜补衣&的情忏;而小晏对那些歌妓们则更重于一笑一颦、一曲一琴的体貌才艺的由衷赞赏,是&人面不知何处去&的追念,与骨中骨,肉中肉的夫妻情意不同。并且就小晏而言,别离了那些在朋友家中碰到的歌妓,他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再遇到更为貌美,更有才艺的歌妓,之所以如此怀想她们,是因为那个时候是他晏几道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家世正隆,青春正在,佳人佐酒,好友在侧,赌酒猜枚,击节按拍,无不自在。据晏几道《小山词自序》中云,那时晏几道每作一词,则&即以草授诸儿&,供她们弹唱,词人与朋友则&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当时的欢悦可见一斑。&
但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终究逝去了,只可怀想,不可重温。晏几道和李煜相同,都是生活在过去的人,对昔日那段最美好的岁月由衷怀想,并且用今后的大半时光追忆着那时的人物。对他们而言,幸福只在过去,于是他们也留在了过去。&
现在,沈廉叔和陈君龙,一逝一病,昔日的晏七公子也垂垂老矣,岁月流金,一去不复返。身为歌妓的她也不知流落到了哪里,不知在哪位达官贵人家里弹着琵琶,不知她是否会唱到这首我写给她的《临江仙》,记起那个昔日为她填词作曲、持酒听弹的晏七公子?&
来自:苏曼姝《中国最美丽的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2月版。
他该叫她妻妹、小姨子,但他更想叫她静志,现在却已无法出口。
他们两家住得很近,数百步的距离就到了。他曾见她在一座蔷薇架下捉过蝴蝶,她看他在她家的书房静静地看书、习字。他和她一同玩耍、嬉戏,无忧无虑,两小无猜,仿佛每日天空都是淡蓝淡蓝的,澄净无暇,一如他们的心灵。
她叫冯寿常,是一个祥和而老套的名字,他更喜欢叫她的字&&静志。在他眼里,她总是那么美...&
他该叫她妻妹、小姨子,但他更想叫她静志,现在却已无法出口。
他们两家住得很近,数百步的距离就到了。他曾见她在一座蔷薇架下捉过蝴蝶,她看他在她家的书房静静地看书、习字。他和她一同玩耍、嬉戏,无忧无虑,两小无猜,仿佛每日天空都是淡蓝淡蓝的,澄净无暇,一如他们的心灵。
她叫冯寿常,是一个祥和而老套的名字,他更喜欢叫她的字&&静志。在他眼里,她总是那么美丽。
十七岁那年,他娶妻了。新娘是冯家的女儿,但却不是她,是她的姐姐。从那一刻起,他只能唤她小姨。就那么,他错失了想牵住的那一双手,就那么错失了整整一生。从此只能远远地凝望,远远地。
但他无法像草木那样沉默,永远缄口着那一段爱恋,爱还在他心底像蔓草一样偷偷延续。他将自己的书斋、自己写的书都嵌进她的名字,&静志居&,《静志居诗话》,仿佛她永远在自己身边。
过了几冬几秋,康熙六年的一天,她一个人先走了,留下了孤独的他。他悲痛之余,创作了著名的长诗《风怀二百韵》啼血感怀这一段情缘。晚年自编文集时力排众议,决定,宁可身后不得配享孔庙,也决不删掉集中有关静志的诗作。因此,我们得以看到这一首首饱含深情的佳作。
《桂殿秋》&&&选自朱彝尊《曝书亭全集》(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江干:江边;青蛾: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眉形细长弯曲如蚕蛾的触须,故称青蛾;越山:吴越一带秀美的小山;舸(gě)大船;簟(di&n)竹席。
把这首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的意思是:想起来以前我们之间的故事,还记得那一次乘船渡江吗?我看见你蛾眉低垂,就像远处横卧的青山一样。夜里休息的时候,听着凄凉的秋雨击打着船顶,我躺在竹席上,盖着小薄被子,却抵御不了深秋的寒意。同在一个小船,相爱的人互相之间却不能取暖。
&清末四大家&之一、《蕙风词话》的作者况周颐盛赞此词,并因此推朱彝尊为&国朝词人之冠&。词中&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一句,成为近在咫尺却隔若天涯的恋人&相思相望不相亲&之苦闷的共同写照。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静志居诗话》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主讲人:叶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讲人:叶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篇,计有五言ů,歌ů,五言四句ധ,共ů。除ധ中的《越人歌》相传作于春秋战国之间外,其余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
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从内...&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于春秋战国之间外,其余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
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但它和&以文为本&作为收录标准的《文选》比较,也有独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选》那样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入选各篇,皆取语言明白,而弃深奥典重者,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又比较重视民间文学,如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此书。它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它不同于《文选》不录在世人物之作,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作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程。曹植的《弃妇诗》,庾信的《七夕诗》以及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
现存的版本以明无锡孙氏活字本为早,《四部丛刊》有影印本。明末赵均有覆宋刊本,后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清吴兆宜的注释及纪容舒的《考异》都曾参考赵本。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谥曰章。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咏》10卷。
主讲人:叶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讲人:叶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古诗源》,清人沈德潜选编,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该书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民歌谣谚,共七百余首,分十四卷。其中古逸一卷,汉诗三卷,晋诗三卷,宋诗二卷,齐梁诗二卷,陈、北魏、北齐、北周、隋诗各一卷。唐以前的诗歌中,比较著名的篇章(除《诗经》《楚辞》外)基本都已选录在内。内容丰富,具有资料价值。
沈德潜&#&#),字确士...&
《古诗源》,清人沈德潜选编,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该书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民歌谣谚,共七百余首,分十四卷。其中古逸一卷,汉诗三卷,晋诗三卷,宋诗二卷,齐梁诗二卷,陈、北魏、北齐、北周、隋诗各一卷。唐以前的诗歌中,比较著名的篇章(除《诗经》《楚辞》外)基本都已选录在内。内容丰富,具有资料价值。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前清诗人,诗论家。23岁起继承父业,授学40余年。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朝期间,其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帝唱和、论诗,从而使他的诗论和作品风靡一时,影响很大。除本书外,还编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沈德潜潜心诗学,很有造诣,为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他编选的《五朝诗别裁》、《古诗源》等广泛流传,影响很大。
《古诗纪》又称《诗纪》,明代冯惟讷编,共一百五十六卷。明嘉靖三十六年&#年)成书。
《古诗纪》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唐之前诗歌的总集,分前集、正集、外集、别集四部分。前集十卷收先秦古逸诗,分歌、谣、杂辞、诗、逸诗等十三体,所录诗皆注明出处及写作背景;正集一百三十卷,收录汉魏至隋诗歌,都按朝代顺序编排,每个朝代以帝王、诸家、爵里无考者、方外、闺秀...&
《古诗纪》又称《诗纪》,明代冯惟讷编,共一百五十六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成书。
《古诗纪》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唐之前诗歌的总集,分前集、正集、外集、别集四部分。前集十卷收先秦古逸诗,分歌、谣、杂辞、诗、逸诗等十三体,所录诗皆注明出处及写作背景;正集一百三十卷,收录汉魏至隋诗歌,都按朝代顺序编排,每个朝代以帝王、诸家、爵里无考者、方外、闺秀、无名氏的顺序排列,诸家以时代顺序排列,每个朝代的民歌乐府则列于本朝最后;外集四卷收录古小说、笔记中的仙鬼之诗;别集十二卷,收录与本书有关的诗歌评论和一卷志异,收录了一二韵语不能成篇的残句。不可确考年代的作家与诗歌附录于末。每个作家作品以先乐府次四、五、六、七言诗歌的顺序排列。只有几篇作品的,不尽按例。《诗经》、《楚辞》做为整体未选入。《诗纪》最突出特点就是全,上古至隋朝的诗歌几乎全备于本书,溯诗之源,无需他求。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本书就是三本主要参考书之一,近人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即以本书为蓝本。由于卷帙浩繁,书中难免有真伪错杂,抵牾舛漏之处。清冯舒有《诗纪匡谬》一卷,订正本书缺失,较详实精核。
版本有冯惟讷原刻本,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甄敬刻本,明万历间吴管、谢陛、陆弼、俞笨刻本。有目录三十六卷,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冯珣关中重刻本。《诗纪匡谬》有知不足斋本。
冯惟讷(1512~1572)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禄卿的身份离职。擅长诗文,曾纂集书籍多种,着有《冯光禄集》。
主讲人:张江凯 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
主讲人:张江凯 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到临朐的运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