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上班啥时候能买到网上租房子哪个网靠谱

这是第19个北京买房故事
关键词:北漂
我是南方小镇人,父母都是农村出身。1989年,在偏僻寂静、没有医护人员的小山谷里,我在母亲和一个接生婆的共同努力下出生了。
因为父母在镇上做生意,我2岁多就被接了过去。后来,我独自在县城念完中学,现在想来,感谢中学六年的时光,让我变得坚强、独立、有主见。
如今,我在北京工作三年,有了户口,搞定了结婚生子,还买了3套房。
2011年,我考取了北京高校的研究生。
但我提前3个月就来到北京,开始在电视台的暑期实习。那是6月份,天气正热,刚出北京西站,就有一位好心大叔帮我把行李提到出租车上,上车之后,司机还借了手机给我打长途电话报平安。
那时的我,对接下来的生活毫无畏惧。
群租生活很快开始了。
我在网上提前看好了知春里某小区的一个床位,月租500元,押一付三。
一位跛脚山东大姐在门口接应了我,人很实在,但进到房子,我是有点吃惊的。
房子只有60平米左右,典型的老房户型:大主卧、小次卧以及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客厅。其中,大主卧里塞进了4张上下铺,算上我,这套小房子里,要住下10个人。
群租生活很不方便。卫生间和厨房都不够用,生活作息不同也带来很多麻烦,有人早出,有人晚归,你睡觉的时候,可能别人在洗澡上、厕所,或者在做饭、抽烟聊天。
总之,那套60平的房子,就没有消停的时候。
这是北京向我展示的第一面。房子里住的人很杂,有在附近卖绝味鸭脖的的女孩,很瘦,听说身体不好;有跟我同龄的酷女孩,扛着行李袋从上海过来,如今在798一家书店上班,日子过得很简单。
我在那儿住了三个月,每天定点去电视台实习,晚上回来后,有时熬点粥炒点菜,有时就直接躺着,把床帘拉上玩手机。
时间长了,有室友问我,为什么学历这么高还来住这种地方?
为什么?省钱呗,一个月500块。
9月份,学校终于开学了,我心情很激动地去学校报到。看到4人间的宿舍,明亮干净,我回想到起那套空间逼仄、光线昏暗、空气流动差的群租房,感慨涌上心头。
在北京,的确不容易。
恋爱、结婚与第一套房
读研三年,我换了两个单位实习。
每天从实习单位回学校的路上,我总是很沮丧:这么大的城市,每天人潮涌动,大家上班、下班、社交,好像都很忙,但都跟我没什么关系。
有段时间,我总在等地铁时忍不住掉眼泪。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在这个城市立足,怎样才能解决户口、工作和房子的问题。
我每天都在问自己,但都找不到答案。
2014年,研究生第三年,我24岁,通过考试进入一家行政机关,拥有了北京户口和一个带编制的工作。父母很高兴,认为最起码在北京立足了。
可是,新的难题永远在产生。
比如结婚。
刚参加工作的半年,我专注于这个问题,希望通过参加相亲会、朋友介绍等方式,找到合适的人。必须承认,我是带着功利心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从自身角度出发,我一点都不想谈恋爱、结婚。我住着单位分配的宿舍,下班后健身游泳看书,一个人过得很舒服。
但是在机关,不结婚生子就是另类。后来我遇到了现在的丈夫,谈恋爱将近一年后,我们就领证结婚了。
婚前我们住在各自单位分配的宿舍里。按照我单位的规定,已婚者必须搬出单身宿舍。所以,结婚后,我就搬到了爱人的单身公寓。42平的一居室,在北京南二环,位置很好,上班也方便,两个人住足够了。
也许你会问我,结婚不考虑房子的事么?考虑啊,但都是在心里考虑。
当时我参加工作不久,积蓄为零,也不能指望家里资助。加上婆婆癌症治疗需要用钱,买房的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了。
好在谈恋爱时,我爱人排上了单位分房,是东五环边上的一个公务员小区。
选房时他在国外出差,我以女友的身份去了。那是2015年2月,我交了2万定金,但还是觉得房子很遥远——一是我们俩还没结婚,二是默认机关单位办事拖拉,这房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到手。
谁承想,2015年9月,单位通知我们,房子盖好了,带钱去办手续吧。最终,我们以7000多的价格,买到了当时市价2万多的一套小两居,70多平,全款加各种费用,50多万一次付清。
我爱人掏出了所有积蓄,我爸给了10万装修费。就这样,我们在北京有了第一套房。
怀孕、生子与第二套房
装修第一套房时,我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那是2015年11月份。考虑到房子太远,两人上班通勤距离太长,怀孕不能折腾,我们放弃了装修,委托给自如管家,每个月收3800元租金。
但我们面临没房住的问题——分房后,爱人必须腾退此前的单身宿舍。我俩一合计,决定咬牙在市里买个“老破小”,先暂住一段时间,这样我怀着孕上班不会太辛苦。
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2015年冬天,天寒地冻的,我们跟中介跑遍了劲松、方庄、蒲黄榆一带,看了不下百套二手房,但不是太贵就是户型不好。
最后,我们在南二环内的蒲黄榆定了一套30平的小一居,典型老破小。单价4.1万,首付58万,商贷30年,月供4200。
这次,我爸给了30万,剩下的我们去东拼西凑。
让我高兴的是,因为是一层,我们可以模仿邻居,加盖20多平作为厨房和饭厅,这样,一居室就可以变成50多平的两居室。
房子装修时的困难,寥寥几句就说不清楚了。当时,我公公在老家照顾得了癌症的婆婆,我爸妈身体不好,加上上班太忙,也没法过来帮忙。于是,我们只能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去工地检查。
那时候我挺着大肚子,在冬天晚上的寒风里裹着大棉袄,牵着老公的手,两人就这么溜达着来回跑。回想起来,有快乐,有开心,更多的是心酸。
那套房子简单装修后,我们就入住了。很快,女儿出生。
虽然生活难免一地鸡毛,经济压力和家庭角色的转变都让我压力很不小,但我很知足。那时候我才26周岁,在北京有了两套房。有家,有爱人,有孩子,感觉一切都很美好。
巧用经济杠杆
第一套房子因政策和手续流程太长,房本一直没下来,也没有录入建委系统。我了解到这些情况,是在打算买第三套房后托中介去查的。
我休产假期间,爱人无意从网上看到北京的一块洼地——房山燕山。由于地段实在太远,而且受燕山石化影响,燕山房价一直没涨起来,2015年才卖到7000多。
2016年,受燕房线施工利好影响,燕山开始涨了,等我们去看房时,已经1万多。
燕山真是远,开车得两个多小时,还不算路况拥堵。
第一次去燕山看房时,我们信心满满,以为别人都不知道这块洼地。谁知到那就傻眼:全是城里过来看房的,看一套抢一套,有的客户甚至只在网上看过照片就定了房。
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买房可以跟买西瓜一样简单。
时隔半月我们再去燕山,直接买了地铁首站附近的一个小区,不到60平,均价1万2,首付20来万。
当时我们手里真没钱了,但还是咬牙上。找亲友借了20万付首付,又办了17年的公积金贷款,月供2600。
那些一趟趟跑燕山的日子,现在想来还觉得累。
2017年2月,我拿到了燕山的房产证。自此,我们在北京有了第三套房。
有朋友替我担心:五年后第一套房的房产证怎么办?我们也焦虑过,后来觉得,等到时候再说吧。政策时时变,风向不好把控。
后来我总结,我们两个领“死工资”的人,为什么敢这么大胆出手?
一是时机好,第一套房价格低,并且未被录入系统,所以不受“限购”政策的约束;二是大胆利用银行贷款的杠杆,充分发挥每月工资和公积金的作用。
至于未来的打算。这两天我们在观望大连房产,想入手一套小户型的海景房,但没有决定好。
这算成功吗?我觉得不算。来北京六年,我身上背着两套房子的贷款,还有外债要还,有老人和孩子要养活,有工作要去努力和奋斗。但是再累再辛苦,看到女儿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不煽情,不偏激
原创内容,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北京买房故事其它文章
小房的推荐语——在北京买房,有人凭着自己的本事,凑够了首付;有人拿着父母给的500万,在北京轻松买了房子;也有人,为了买房受尽辛酸。一篇来自“真实故事计划”的文章,讲述一位65岁的父亲为给儿子在北京买房,不仅成为“北漂”一族,更卖掉老家的两套房。--壹--大舅
小房的推荐语——在最近的几个月里,小房听到最多的消息就是北京房价暴跌,楼市无人问津,炒房客亏钱卖房,仿佛看到了楼市凄凄惨惨戚戚的景象。然而,“暴跌”真的是北京楼市的趋势吗?准备买房子的人,真的要因为房价“暴跌”而就此收手吗?来自“米宅米宅”的这篇稿子
多少次,望着“难于上青天”的房价,你在深夜捶胸叹息:“当初怎么就没早下手呢?”的确,如今的高房价让很多人悔不当初,可细细回想,那些年,当房价还在你手边的时候,你又在哪里做着神马事呢?以下与房子擦肩而过的几个瞬间,是否有你的身影——@苏染#在玩#2008年大学
--壹--来北京是因为听了母亲的话。我是一个地道的山东姑娘,在我们这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省,比一本线高30分的成绩也只能上一所省内重点。好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很美丽,课业也不算繁重,大学生活还算美好。因为学的是自动化专业,本科就业前景堪忧,2010年8月,我
大概所有见过化石营的人,都会在心底惊诧地发出一句疑问,“北京CBD脚下还有这样的地方?”的确,从呼家楼地铁站 H 口出来,沿关东店北街向西走大约500米,你会看见一群低矮破旧的尖顶瓦房,它们在这里经历了60 多年风雨,临街的墙体被重新粉刷成白色,更多的则裸露着水
小房的推荐语——在房价下行的这几个月里,小房听到了很多关于“崩盘”的呼声,恍惚间能看到乌泱泱一群人捂着钱包,只等崩盘来冲进场来捡漏。然鹅,房价崩溃对于普通买房者到底意味着什么?现在买不起房子的人,等到崩溃真的就能上车吗?来自“地产情报站”的这篇稿子,
对燕郊的老投资客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楼市惨烈,二手房普遍下跌1万元/平米,很多人赚钱不成反被套;对燕郊的新投客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抄底燕郊楼市,或许2年后就可以赚取差价。来自“90度地产”的这篇文章,记录了燕郊崩盘真相——曾经一高歌的燕郊楼市,今年显得
买房客里的土著是拨有趣的群体。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尴尬——不管有钱没钱,关于土著买房故事的留言区里,总是以骂声居多。骂法嘛无非有两种:就知道靠家里买房;土著还哭穷?这是在刺激人呐!图:网友怼土著的评论小房前前后后也见了些土著。前两天,一位90后土著找到我
--壹--“为买这套学区房,快搭上我半条命”刚搬进新家不到一个月,31岁的袁芳显然还没定下神来,两周前,她拉水加重感冒,老中医把脉还说她劳累过度。“可不嘛,丈夫总在外出差,筹钱、搬家都是我一人操心,每天两点多才睡。”这是袁芳一家的第六套房。见面时,袁芳给我
“靠工资能攒够在北京买房的首付吗?“能呀,你努力工作挣个5万,然后父母给你295万,就能在三环内买房了。”吼吼。作为买房的重要环节,凑首付一直是人们的心头大事。有话说,不买房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So,大家的首付款都是怎么凑到的?以下,且看——@仁可#炒
--壹--“从这儿到龙泽地铁站,来回给你15行了吧”周日下午,聊完故事后,张小海打车送我从家里出来。来京九年,他早已对这里的生活了如指掌,知道哪里的司机最和气,哪里的道路最好走。而多年的经历也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谨慎,对于不能证明自己身份的陌生人,他是不会见
在北京,租房的可不止北漂一族。北京房市有冷有热有起伏,但租房可一直是门好生意。除了每年乌泱泱涌进市场的应届生,租房党里其实还隐藏着很多有房人。有钱任性?原因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为了让娃不再看到对面的啪啪啪,为了上班不再听到地中海大叔的快手直播,为了家庭
当你走进和平里,时光仿若在这里分离。已是初冬季节,寒风挟裹着枯叶吹在大街小巷,老旧楼房静静安立,长满锈迹的铁窗外,笼中的相思鸟叫声清脆。不远处,掉了门牙的三两老人在门口唠着家常,有的耳朵已不好使,要比划手势才将就听懂;头脑还算灵光的老头们则在一旁下起
与吴锦非见面是在东直门附近一家咖啡馆。10月底,咖啡馆已经有了万圣节的气息,南瓜灯正悬在玻璃门上,屋里弥漫着悠扬的古典音乐,43岁的吴锦非坐在我对面,黑色卫衣,短寸头,交谈中,脖子上的佛牌若隐若现。吴锦非18岁来北京,至今已经25年,期间经历三次创业,三起三
夜深了,该读故事了。今天的这篇推送由我们平台的读者“粉青”提供。她的好朋友雅琴中年离婚,在北京遇到满族人那林。两人原本恩爱,日子恬淡平静,但那林却在2015年炒股时抵押了房子,股灾之下筹钱无路,眼看房子要被银行收走,那林急得病倒。心疼那林,雅琴提出让他去
程序员最近火了。 一篇《月薪5万过得像5千》的“西二旗生活指北”把这群平
这是第35个买房故事 壹 29岁的孙晓涵是个文艺范儿的姑娘,平日喜欢摆弄
如果房子不是问题,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不能在一起? @城南旧事 # 地铁上
这是第34个买房故事 壹 说来惭愧,我是一个地道北京土著,30岁之前没离
“你爱我吗?” “爱,月亮代表我的心。” “不,房子才是。” 看似简单的
北京买房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买到可靠的流量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