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家赔钱的公司,怎么才能把产品卖出去去能赚钱,并且是巨额收购

您的位置:&&&&&&
用赔钱的谋略去赚钱
用赔钱的谋略去赚钱
16:53:00来源:食品商务网
&&& 图解: 日本河豚鱼经销商:叫行开始,先来这3条,来看看这3条啊,看看这3条怎么样?这一条怎么样?13万7千日元。买主吉田,来来来,下一个,看看怎么样?怎么样?4万6千日元。 下关唐户水产市场,是日本最大的河豚鱼批发集散地,每年九月份,当第一批河豚上市的时候,这里都要举行这种热闹而隆重的河豚开市仪式。叫行拍卖的这第一批河豚鱼,却来自于中国,它的供应商就是这个叫孟雪松的人。 孟雪松:那鱼都是我的,有从这儿弄的,有我养殖基地的,我第一批鱼到那儿,所有的客人全来。卖多少钱,都给我面子。根据日本消费情况,每年开始的价都是我来定的。 日本客户原田光郎:孟先生提供的河豚鱼很受欢迎,他的第一批河豚鱼到了下关后,我们才举行开市仪式,几乎我们河豚鱼协会的会员都要参加。 从2000年开始,只有当孟雪松的第一批河豚鱼运到日本下关市的时候,当地水产市场才举行河豚鱼开市仪式。那么,孟雪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孟雪松绝对是一个令人佩服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能赚500万,却只赚100万;别人要死守的商业机密,他却公布于众。正是因为他的反常举动,他每年能赚取3000多万元的财富,并带动了一个年产值10多个亿的产业,他也坐上了中国河豚鱼行业的头把交椅。 河北省南堡养殖基地经理韩青年:他是老大,他的出口量在中国第一。 孟雪松的朋友张文强:孟雪松要是赚不到钱,我们没有人能赚到钱,他和我们想的往往都不是一个路子。 人们更难想到,孟雪松却是由借来的4万元钱开始起家的,他只用了7年时间,就使自己的财富翻了2500多倍,达到上亿元。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野生河豚鱼有剧毒,品种不同,含毒素的部位也不同。一斤左右的一条野生河豚,如果食之不慎,能很快毒死一头牛。但河豚肉质却非常鲜美,历来都有享受这种美味而“拼死吃河豚”的人。在日本和韩国,河豚是很多消费者追求的高档美食。
&&& 图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的孟雪松,分配在大连市的一家外贸企业,专门负责收购野生河豚鱼出口日本和韩国。 孟雪松:我会给它河豚鱼变得大大的,我有办法,你看这河豚鱼它生气了吧,老碰它它生气了吧,哎哟哟生气了,扎人了。这个河豚鱼有一个特点,在海里它有一个自我保护能力,如果在海里,外来生物侵害它的时候,它就装死,假死,它鼓了在那儿转圈转圈,像死的东西,别的外来的生物咬不到它。你看这身上都有花纹,长的像老虎的花纹似的,所以说英文、日文都叫虎鲀,tigerpuffer。 这种被称为“虎鲀”的河豚鱼,学名叫红鳍东方鲀,是河豚鱼品种中长得最大,也最受日本和韩国消费者青睐的一种,当时,一公斤能卖到30美元。 孟雪松:有了红鳍东方鲀,在库里一冻,我在家坐着不用找客户,当时日本客户自个就开始来了。 有了河豚鱼就等于拥有了财富,这对孟雪松一直是个巨大的诱惑。1995年,他辞掉了工作,找朋友借了4万元钱,成立了公司,自己单干。 然而,命运却给孟雪松开了一个滑稽的玩笑,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却很难收到足量的野生河豚鱼。由于人们大量捕逮,野生河豚鱼越来越少。原先孟雪松一年能给外贸公司收购200多吨野生河豚,自己单干后,连一吨都收不到。就在孟雪松异常苦闷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让孟雪松看到了希望,也为他用7年时间,把借来的4万元钱翻番到2500多倍,并坐上中国河豚鱼行业的头把交椅奠定了基础。 这里是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区,孟雪松找到这里的渔民,说服大家在养虾的池子里套养河豚鱼,并跟养殖户们达成收购协议。因为在这之前,孟雪松得到了消息,河北省水产研究所繁育出了红鳍东方鲀鱼苗。
&&& 图解: 河豚本性凶猛,聚在一起就会互相撕咬。它长有锋利的大板牙,一斤以上的河豚鱼都能把细钢筋咬断。 孟雪松:鱼彼此咬,你看就这么咬。咬了以后这个鱼就受伤了,受伤了人家这日本客人就不要了。 因撕咬而造成伤残的河豚鱼,日本客户拒绝收购。 公司副经理刘进京:整筐整筐往上退。我们说这个鱼是活的,日本人说这个鱼运到日本活不了。 20吨河豚鱼订单,被日本客户退回了3吨多咬伤的。退回来的河豚鱼,养殖户们也不愿意要。 孟雪松:退到岸上,这渔民就不要了,渔民说我给你的是活鱼呀,那日本人那么挑剔,那你拿钱,反正我们不要鱼。 河北省唐海县养殖基地经理姜长波:上去的时候是活的,咱们退回来了。它可能要死,死掉以后就不值钱了。
&&& 图解: 后来,孟雪松自己收下了3吨多咬伤的河豚鱼。他想先把这些河豚鱼冷冻起来,以后再卖,但最后全都毁了。这第一单生意,孟雪松赔了20多万元。 对刚创业的孟雪松来说,20多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开公司的4万元都是找朋友借的,又到哪里去弄这么大一笔钱呢?最后,孟雪松把大连市区的房子卖了,才抵上了损失。自己和妻子租了一间小房子住。孟雪松虽然陷入了生活困境之中,但搞河豚鱼的劲头却更足了,因为他认定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孟雪松的妻子牟彩华:他说一做就得做,坚持到底,必须得做。 孟雪松:我一分钱没有,我从来没有把我当成穷人,我认为我早晚,精神上富裕,这么努力早晚会有财富的。 经过反复摸索,孟雪松最终采取了一个办法,解决了捕逮河豚鱼时互相撕咬的问题。这个办法就是把河豚鱼锋利的大板牙剪掉。 孟雪松:这个鱼牙已经拔了牙还这样,拔了牙,牙长得很快,很尖锐的这个牙,我现在就不敢,手不敢伸进去,伸进去就有可能咬掉,我叫河豚鱼咬过。 记者:它要吃东西,你把牙剪了怎么吃? 孟雪松:它里面,嘴里面有内腔,有倒长的刺,它是吞东西,一条鱼它吞进来,它不是这么咬,这么咬,这么咬,它这个牙吧,天然的牙吃海里的贝类的。 到了1999年,孟雪松一年能出口400多吨河豚鱼,有冷冻的,也有活的。而这个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尽管大家很不理解,但这件事,却为孟雪松用7年时间,把4万元钱翻番到2500多倍,并坐上中国河豚鱼行业的头把交椅,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999年9月的一天,孟雪松和公司的副总张青,一起去收购河豚,有几个养殖户找到张青,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 公司副总经理张青:我给你6万元钱一吨,装上船,你看好鱼你们可以装上去,不好鱼给我退回来,条件很优惠的。
&&& 图解: 公司副总经理张青:为什么这个能打动我,我感觉因为这个中间利润差别太大,要是河豚鱼真正的,说一吨里边差距那么大的,很少很少的,很少见的,他们可能是他们心里也是着急卖鱼。 然而,令张青没想到的是,当他把这件天上掉下来的好事汇报给孟雪松后,却遭到了拒绝。 公司副总经理张青:他当时就说不行,挺坚决的,我说你这个东西有现成的买卖能赚钱的东西为什么不行? 孟雪松:那当时我想这买卖不能那么做。张青说这个钱不赚,你是不是彪? 公司副总张青:按大连话这不彪吗,送到手的钱你都不要,这哪行?完了后来因为这事当时我可能也挺激动的。 记者:“彪”啥意思? 孟雪松:彪,大连话就是傻的意思。
&&& 图解: 那一年,孟雪松以8万5千元一吨的出口价,签下了200吨出口日本活河豚鱼的订单。收购养殖基地的河豚鱼,收购价是8万一吨,能赚100万,如果收购其他养殖户的河豚鱼,收购价只有6万元一吨,却能赚500万。况且,孟雪松并没有给养殖基地签订收购合同或者协议,他完全可以不收基地的河豚鱼。 河北省唐海县养殖基地总经理韩青年:他不收我们的,也可以,完全可以。没有合约。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放着500万不赚,却只赚100万呢?孟雪松的这个举动,不但张青不懂,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不能理解。 公司副总经理刘进京:这个人是不是脑子有病,过去没有钱的时候想挣钱,现在到手的钱为什么不挣?我们当时几个人也跟他激烈争吵过,但是他就不同意。 孟雪松到底是为什么能赚500万却只赚100万呢?他之所以这样做,有自己的良苦用心。 孟雪松:如果我们谁家都收。将来我们变成了纯二道贩子了,所以当时我的想法不能这么做。让基地尝到甜头知道,基地知道这个东西,为什么好鱼就是贵。让利给他们了,所以说我们慢慢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的养殖模式,统一配送呀,统一育苗呀,统一运输呀,然后装车谁先谁后呀,怎么样怎么样,大伙儿配合非常好,全部听我的。我就是他们的老大了。 能赚500万却只赚100万的做法,让孟雪松赢得了人心,几个养殖基地都死心塌地的按孟雪松的要求养殖河豚鱼,孟雪松也保证了出口的优质货源,并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2000年春天,孟雪松要把自己的日本和韩国客户,以及国内同行全部邀请到大连,他要牵头举行“中日韩河豚鱼养殖研讨会”。消息传出,三个国家的河豚鱼行业人士都踊跃参加,特别是国内同行,更是举双手赞成。 河北唐海县河豚鱼经销商孙双润:把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养殖信息,销售信息,市场情况互相在一起去交流。所以我认为非常好。
&&& 图解: 孟雪松:说你把你的日本、韩国客户都拉给产地了,他们之间直接做买卖了,不是将来把你甩了吗,然后人家可不把人家的客户交给你,介绍给你。 在一片反对声中,孟雪松坚持着自己的决定。也就是这个决定,成就了他用7年时间,把4万元钱翻番到2500多倍,并坐上了中国河豚鱼行业的头把交椅。 日,就是在孟雪松的母校——大连海洋大学的这栋大楼里,首届“中日韩河豚鱼研讨会”拉开了序幕。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河豚鱼行业人士,共30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有20多家中日韩三国的媒体记者,也参加了研讨会,对这次活动都进行了报道,越来越多的日本和韩国消费者了解并认可了中国养殖的河豚鱼。这正是孟雪松的目的所在。 孟雪松:我要如果站在企业角度来讲话,不可能聚集这么多人,中日韩这么多高层次的人士来,可能我的客户来了,更高的人士不能来。中日韩这样的一个会议,这样的平台才能把这个行业,业内人士都聚集到大连。在日本、在韩国,在中国才能形成一种轰动的效应。 在此之前,孟雪松一年出口日本冷冻的和活的河豚鱼,达到400多吨,占到中国出口日本河豚鱼总量的90%多。他为什么还要冒着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举办研讨会呢?这还要从他多次在日本市场上,看到的一种现象说起。
&&& 图解: 孟雪松:我觉得养殖这个产品质量非常好,但是当时在日本市场只能卖到半价,我们很痛心。日本本国产的,比如说能卖到一公斤3000日元在市场上,中国的只能卖到1500日元一公斤。我们的鱼为什么卖的这么便宜?日本的鱼为什么卖那么贵?他就抵触我们。 日本客户山本浩司:日本消费者,大部分不了解中国养殖的河豚鱼,有些人有抵触心理,都是以前的时候。 整个日本市场,一年要消耗1万多吨河豚鱼。孟雪松想占领更大的日本市场,首先要消除消费者的抵触情绪。举办“中日韩河豚鱼研讨会”,就是让日本和韩国河豚鱼行业的各界人士,来中国了解河豚鱼的养殖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引起日本和韩国媒体的关注,通过媒体报道,让消费者认可中国的河豚鱼,只有中国河豚鱼的产业做大了,孟雪松才能增大出口量。 从2000年开始,孟雪松每年都承办一次“中日韩河豚鱼研讨会”,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韩国都召开过。研讨会过后,孟雪松出口日本河豚鱼的份额占中国总出口量的65%左右。虽然出口份额从90%多降到了65%左右,但是,他的出口总量却逐年增大。 2001年,孟雪松出口河豚鱼500多吨;2002年,孟雪松出口河豚鱼1000多吨;2003年,孟雪松出口河豚鱼1500多吨。 到2003年,孟雪松出口河豚鱼的年销售额达到了一个多亿,纯利润3000多万元,他坐上了中国河豚行业的头把交椅。 公司财务总监潘天倩:用时间来证明,他的想法都是正确的。很佩服他,要不也不能在这儿干这么些年。 孟雪松:有可能下棋你要看四步,看五步棋,我是考虑长期的利益。因为我不是渔民,我是高级渔民。 这是孟雪松的海上河豚鱼养殖场。得益于“中日韩河豚鱼研讨会”,孟雪松掌握了海上网箱养殖河豚鱼的技术,他还研制出了这种抗风浪,能在深海区养殖河豚鱼的网箱。 孟雪松:你现在眼睛能看见的这一片大概五六百亩吧。都是我的。这种网箱的特点第一抗风浪,遇上过11级台风没有问题,没事。
&&& 图解: 河豚鱼自身不产毒,只是因为吃了海里的一些有毒藻类和一些底栖贝类,在体内转化成毒素。所谓控毒养殖,就是把河豚鱼养在这样的网箱或者海边的土池里,让河豚鱼跟能转化成毒素的食物隔绝开。 孟雪松:我们现在养殖的河豚鱼是无毒级的,全部是无毒级的。 记者:什么叫无毒级? 孟雪松:无毒级就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说,检测不出来了,就是无毒级,吃了对人体没有任何的副作用。 现在,孟雪松还培训了做河豚鱼的专业厨师,在大连市区申请开了这家河豚料理店,吸引了很多客人,生意异常火爆,一个月营业额达到40多万元。虽然都是控毒养殖的无毒级河豚鱼,但是,这里的专业厨师,还是严格按照有毒河豚鱼的宰杀办法规范处理,这样就给河豚鱼食品加了双保险。 河豚鱼料理店经理王常玉:河豚鱼的眼睛它是含毒部分,是不可食用的,正常必须剔除。现在看到的这个部位就是河豚鱼的肾脏,它里边是含有大量的血液,属于有毒部分,要把它剔除干净。河豚鱼的清洗,一般是采用流水,不能采用固定水进行冲洗。
&&& 图解: 日,记者在大连采访的时候,孟雪松和公司的人正在海边忙碌。日本客商想9月份购买一批河豚鱼,先取些样品送日本检测。大家把网箱里长成的河豚鱼捕捞上来,一部分发往日本检测,其余的送到料理店。采访中,孟雪松却突然给记者说了这样的话。 孟雪松:别老是照我什么干活,干活,那是10年前,5年前我还是那样,现在主要是在。亲自干我这么大企业亲自干,那我有多少力量呀?我别像渔民似的,我是老板,是一个指挥好几百人的一个企业家。
编辑: liangliang 标签: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食品商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食品商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食品商务网资讯频道联系。联系电话:8
相关栏目资讯
相关行业资讯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8:30-17:30一家汽车公司,让一堆对冲基金下跪,结局是什么?一家汽车公司,让一堆对冲基金下跪,结局是什么?汽车之余百家号闲来无事,讲一个长长的故事。是关于德国保时捷公司的——没错,就是那个生产著名跑车的保时捷公司。这个故事里,有汽车,有历史,有家族恩怨,有相爱相杀,有精彩对决,甚至有对冲基金经理被逼自杀……尤其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其发生时段距离现在还不到10年,而有些剧情到目前还在继续演绎。第一幕一家汽车公司,让一群对冲基金跪下叫爷爷,凭什么?时间要从2008年初说起。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全球经济火热得不要不要的,卖跑车的保时捷公司赚钱赚得那也是不要不要的,当年纯利润就高达64亿欧元,创下历史记录。赚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有了这么多钱,该怎么花呢?给股东分红?NO!NO!NO!有了这么多钱,我们正好可以买下另外一家著名的汽车公司——德国大众。早在日,保时捷就已经对全世界宣布,他想要收购大众公司。按照咱们天朝股市的规律,一家公司宣布要收购另一家公司,被收购那家公司的股票还不蹭蹭蹭地来几个涨停板,不涨个一倍两倍的,都对不起“上市公司”这四个字。可奇怪的是,大众公司的股票并没有上涨,反而有所下跌……商场如战争,要搞收购,保时捷公司首先需要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保时捷公司当然是看多方,但奇怪是市场上的资金居然在使劲儿卖空大众的股票,难道他们都是猴子请来的救兵么?谁是卖空方?为什么他们居然不做多大众公司的股票,反而使劲儿卖空?答案是:欧洲各大对冲基金在卖空大众。对冲基金这不傻么?一点儿都不傻!凡是上市公司收购,都是不成功便成仁,如果成功,被收购公司当然是股价看好;但如若收购不成,被收购上市公司股价来一波下跌那是免不了的事儿。那对冲基金为何断定,这场收购玩不成呢?因为,大众公司不是一般的公司,真的是所谓的大众的公司。虽然说,德国大众与保时捷一样,都是家族企业也是上市公司,但大众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二战期间希特勒曾经征用过这家公司,由此产生了官方股份,战后为了防止这家公司被外国公司收购,德国政府专门为大众公司量身定做了一部《大众法案》。德国的《公司法》规定,只要对一家公司持股达到75%,就算取得了该公司的控制权。但《大众法案》规定,持有大众公司的股份20%以下时,按实际持股比例计算投票权,当持股比例超过20%,其投票权不再增加,除非,除非你持有80%以上的大众公司股份。德国政府为啥脱裤子放屁,不多不少就规定个80%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大众的政府持有股份刚刚好是20.1%,换句话说,只要政府的股份不出售,任你保时捷把市场上的股份买完,你也控股不了大众公司。那政府股份到底有没有可能出售呢?20.1%的政府股份由大众公司所在地下萨克森州政府持有。法律上讲,归全州纳税人所有,若要释放股份,必须提交州议会表决,弄不好还得启动公民投票,这动静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所以,大家很清楚保时捷公司几乎不可能拿下些许的政府股份——即便是去拿,那个动静也会闹得人人皆知,对冲基金向来消息灵通,肯定早就会知道这事儿。为什么保时捷宣布收购大众都快3年了,还一点儿进展也没有,就是因为,官方股份它始终搞不定,所以无法对市场上的股份动手。这正是对冲基金敢于做空大众股票的原因。没想到的是,2007年大赚之后,保时捷公司真的开始在市场上购买大众公司的股份了,而且量还不少——这可引得一众对冲基金窃喜不已,这下不仅是欧洲,连美国的一些对冲基金都跑来做空大众公司的股票了。保时捷公司傻么?当然也不傻!保时捷为了收购大众公司,早就把《大众法案》研究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2005年起它就直接向欧洲法庭起诉,指控《大众法案》违反了欧盟的《公平交易法》——这个法案在欧盟号称是“经济领域的宪法”,高于各国经济相关的法律,如果《大众法案》真违反了《公平交易法》,就会被判无效。对冲基金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找欧盟法庭打官司旷日费时,诉讼的难度极高,而且欧盟法庭也不值得为一家企业直接怼败欧盟第一强国德国政府的立法机构,所以市场一边倒看衰保时捷的举动。要不然,也不会引来那么多放空的对冲基金。嘿,你还别说,经过两年多的诉讼,2007年底欧洲法庭正式判决《大众法案》无效,保时捷收购大众将和收购其他任何德国公司一样,只要股份达到75%,就能控股大众公司——这也正是保时捷在2008年开始在市场上大举买入大众公司股份的原因。一众看空的对冲基金第一局战败。没想到的是,对冲基金居然不思悔改,反而大举加码做空。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德国的《证券交易法》规定,通过买入股票对一家上市公司持股超过30%之后,如再增持便属要约收购,必须公告——熟悉我们天朝股市的人肯定也明白这个规定(中国规定是持股5%以上就必须公告)。保时捷虽然打赢官司废了《大众法案》,但却躲不过《证券交易法》,就在打赢官司的时候,保时捷对大众的持股刚好是31%,这意味着保时捷公司对大众股份的增持以后,每进行一步都要公之于众,在阳光下晒一晒。可想而知,这个规定对空方无比有利。31%的股份占比距离75%还有相当的距离,接下来,保时捷在明处,对冲基金在暗处,随时可以相机离开,who 怕 who 啊?!果不其然,当保时捷持有大众股份的仓位增加到42.6%之后,这个数字就再也不往上涨了。市场纷纷传言保时捷的收购遇到障碍。于是,做空大众股份的融券余额开始大幅飙升,最高峰时放空大众的空单总量竟然占到了流通盘的13%,这在德国DAX30指标股中,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大众股价记入DAX30指数)。各大对冲基金疯狂做空,孰不知没顶之灾正笼罩在他们头顶。因为,用惯了杠杆的他们,完全忽略了法兰克福交易所的一项特殊交易规则,而这项交易规则可以让保时捷规避必须公告的那个要求。这个规定是什么呢?是关于高杠杆的期权交易的。法兰克福交易所规定,如果购买股票期权的人按照股票的全额价款支付期权金,也就是说,不使用融资杠杆,就可以自行决定何时公布自己的期权仓位。特别说明,《证券交易法》关于持有股份超过30%必须公布的规定,是针对现股买卖,而交易所的期权交易规则则是针对衍生品,两者并不矛盾。对冲基金忽视这个规定,其实再正常不过了。众所周知,期权是一种以小博大的高杠杆交易,对冲基金都是拿着别人的钱,在挣钱过程中唯恐资金不够,所以期权交易中肯定愿意使用杠杆——如果按照股票全价支付期权金,还不如直接买股票好了,使用购入期权而又付出全款,那不是傻逼了么?嗯,的确没有对冲基金傻逼,所以,法兰克福交易所的这一规定,从来没有被人使用,自然也不会被人注意到……保时捷就利用这条规则,支付全款的期权金,将自己本来处于阳光下每走一步都要晒一晒的股票仓位悄悄地转移到了暗处,而对冲基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一直还以为保时捷持有的大众公司股份只有42.6%。实际上呢?保时捷早已悄悄地购买了大量的大众股份的认购期权,而且全部采用全款购买,由此控制了额外31.5%的大众流通股股份。相加之后,保时捷可以控制的大众股份已经高达总股本的74.1%,距离75%只有一步之遥。再考虑到政府不可能出售的股份,市场上可供交易的大众公司股票,实际上仅剩下5.8%。与此同时,正如前文所述,在日,由于空头肆无忌惮,大众的空单总量已经高达流通盘的13%,这相当于总股本的10.4%。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空头是当前的空头,在不持有股份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价格卖给人股份,到了交割日,空方必须履行交割义务,也就是买到股票支付给多方的,所以,只有股票跌了,空方才能够挣到钱。现在,如果空单总量高达总股本的10.4%,而市场上可供交易的股份只有5.8%,这意味着空方即便把市场上的股票买光,也不够给期权多头交割。这样一来,理论上说,大众公司的股价可以上涨到无限高。鉴于股份达到75%就可以控股大众公司,保时捷将公告自身持有大众看多的期权仓位公布日期选在了日——这天是星期天,股市不交易。当保时捷公布自己持有的大众公司股份+期权总股本已经占比74.1%之后,那天晚上,那些看空的对冲基金经理肯定都是彻夜难眠。10月27日周一一开盘,法兰克福交易所就爆发了史上最大的轧空行情,凡放空大众的机构,谁也不想被甩在无券可补的4.6%里,空头们疯抢股票,即使是比当初放空时高N倍的股价也忍痛购买。大众公司的股价两天之内暴涨500%,从200欧元暴涨至1005欧元,大众公司的总市值超越当时的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第一大公司……因为大众公司的股份是法兰克福指数的重要成分股,大众股价飙升让整个的德国股市都完全扭曲,如果继续放任下去,不知道会出现啥情况……法兰克福交易所出面了,交易所把保时捷和无法平仓的空方叫到一起协商,由保时捷主动释出5%的股票让空头得以平仓,由此德国股市的交易才恢复正常。平仓价格呢,当然按照当时的最高价平仓——这可是市场价格!就这,还是保时捷给了你们机会,你们才能平仓,要不然,你们跪着叫爷爷,把大众公司股份给买成2000欧元,也不给你们平仓!就在这一过程中,各大对冲基金至少赔了几十亿欧元,很多基金经理一辈子挣到的钱,都不够这一次赔,而保时捷公司则挣了有史以来不靠卖车的最大一笔钱!据说,有年过6旬的基金经理流着眼泪回到座位上敲单回补,更有两个基金经理因此而自杀。动静闹得实在太大,搞得德国金融监管当局介入调查,但调查结果却是,保时捷毫无违规之处,一众对冲基金经理们只能咬碎了牙和着血咽下去。金融界的人物,一向是“赢了装牛逼,输了扮苦逼”,于是很多人说这是保时捷和大众公司之间的一个阴谋,更有人抨击保时捷不好好造车却来玩金融,这是不务正业!没想到,保时捷的发言人则轻轻一句话给全部怼了回去,“我还没听说有哪家对冲基金也生产跑车。”啥意思涅?其实就是说,你们这些对冲基金经理,玩了几十年金融,却被我们做跑车的公司给玩这么惨,你们所谓的赚钱无非是运气,说到底,你们就是一帮傻逼!-----------第二幕股权争夺战:我想要你,没想到却被你要了!“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通过一个僵尸规则,大赚几十亿欧元,保时捷赢了!保时捷赢了?!保时捷到底赢了没有?!首先,我们要定义,保时捷什么情况下叫做赢?如果说赚对冲基金的钱就叫赢,保时捷赢得那叫一个漂亮。可问题是,保时捷的目标是干什么?是收购大众公司!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把这个目标叫做赢,那保时捷可谓是输得一塌糊涂!其实,即便是忘记了那个僵尸规则,对冲基金们也本不该输得这么惨的。因为,保时捷虽然2007年盈利60亿欧元,但2008年仍然向银行申请100多亿欧元的授信额度,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如此大笔的授信申请,保时捷当然是发了公告的,所以各大对冲基金也肯定都知晓此事。他们竟没有想想,一年净赚60多亿欧元的保时捷,自己钱都多得没处花,还贷这么多款干吗?要知道,当时的利息可不像现在这么低,100多亿欧元的利息,足以压垮保时捷这家质地优良的公司。特别是,保时捷申请授信的时间是在2008年初,而使用90亿欧元授信则恰恰是在保时捷持有大众公司股份达到42.6%并不再增加之时。难道,保时捷贷款90多亿欧元不用,天天趴在账上给银行付利息吗?所以说,那些重仓放空的基金经理们,输得并不冤枉。尽管大赚几十亿欧元,但保时捷最终并没有得到75%的大众公司股份,因为实在赚钱,保时捷将一部分全价认购股权卖给了别人,他认为只要占51%的股份,就可以与大众公司合并,然后以保时捷公司的资产做股份,就可以达到75%的控股比例。没想到的是,在保时捷持有大众51%股权,然后提出组建合资公司的建议之后,大众公司给倒打一耙——弟弟,我们现在不约!你还没有好好解释你那么一大笔债务是怎么回事呢。大众公司董事会表示,我们这么些年,好不容易赚了这么多现金,你保时捷公司必须先公布详细债务,努力降低负债率,否则,大众不能冒险和你们合并。尽管保时捷拥有大众51%的股权,但并没有办法控制大众的董事会。无法控制大众的董事会,也就没有办法使用大众的现金来解决自身的债务问题。也许是2008年只顾着和对冲基金血战了,也许是战胜对冲基金之后无心造车,也许是当年全球经济急剧下滑跑车销量不佳,或者三方面原因都有,总之,2008年的保时捷公司赔得一塌糊涂……还有银行的90亿欧元贷款等着你保时捷公司来还呢!当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保时捷公司陷入现金流困境:1)要么通过卖出大众公司股票来还贷款——这个方案的问题在于,如果保时捷真的敢卖股票,股价势必大幅度下跌,原来被吸血的对冲基金报仇机会就来了,他们可以集中做空大众公司股票,让大众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让保时捷卖股票的损失很可能比原来赚的还要多。2)继续选择与大众合并,但因为现在净资产太少负债率太高,就不得不降低自己在合资公司中的股份占比。与此同时,大众公司由于手握大把现金,则是两头占便宜——保时捷你要么卖我公司的股票筹集现金,但现在可是金融危机,你越卖股价越跌,我正好扫货;要么,你就接受你二股东的地位,少给我在董事会嘚瑟。趁你病,要你命,就是这么来的!金融危机之下,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思来想去,保时捷只有接受第二种方案。2009年8月,大众汽车与保时捷控股达成一揽子复杂合资协议,大众汽车方面当时以39亿欧元价格购得保时捷汽车的49.9%股权,并通过中间控股公司控制这部分股权,保时捷控股控制其余的50.1%股权。与此同时,保时捷控股公司可以对剩余50.1%的自身股权行使认沽权限,而大众汽车则可行使相应的认购权买下这50.1% 股权——时间截止日期都是2014年9月份。没想到,到了日,大众汽车突然宣布,他们将提前行使协议中规定的认购权,发起了对保时捷汽车的新一轮收购行动,大众汽车对保时捷控股支付44.6亿欧元,100%控股了保时捷。总结来看:年,保时捷想吃下大众公司;2008年没吃下,到了2009年,反而不得不与大众合并,无奈做了二股东;到了2012年,大众反过来以100%股权收购了保时捷公司!想要做一把门口的野蛮人,打算恶意收购大众,最终居然被收购对象大众给收购了,也是叫个奇葩!--------第三幕归根结底,你的都还是我的!大众和保时捷合并,两家合一家,从此天下太平了?哪有那么容易啊!什么公司不公司的,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好不好?第一幕中,想要把大众公司纳入保时捷麾下的那个人,叫沃尔夫冈-保时捷(Wolfgang Porsche),是当时保时捷公司的掌舵人;第二幕中,拒绝保时捷收购意向的人,则是大众监事会主席费迪南德-皮耶希(Ferdinand Piech),他在保时捷控股近75%的时候,站在了保时捷的对立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保时捷现金流出现危机,而大众凭着庞大的资产,拿到融资,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沃尔夫冈-保时捷最早是想由保时捷控制大众,现在反而变成了费迪南德-皮耶希的大众控制了保时捷,这对保时捷本人来说也不啻为一个巨大的讽刺。看起来,费迪南德和沃尔夫冈两个人,是不是势同水火?其实你错了。费迪南德这人,在汽车公司管理上很有一套,所以大众公司才请他过来当监事会主席,但因为大众公司带有官方性质,皮耶希在大众也就是个职业经理人而已,并不拥有大众公司的什么股份,更算不上大众公司的大股东。但是,费迪南德在另一家汽车公司里是有股份的,而且占比高达40%左右。你猜猜是哪家公司?答案是:被大众合并之前的保时捷公司!至于沃尔夫冈本人,则占有合并前保时捷公司另外约60%的股份。是不是有一种“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的感觉?在大众和保时捷公司的收购与反收购战中,费迪南德虽然胜了,但主要是个面子,更不会把保时捷怎么样,因为在保时捷公司里他占40%的股份,是第二大股东。问题是,费迪南德有了面子,沃尔夫冈却觉得很没面子!现在,大众完全收购了保时捷,费迪南德和沃尔夫冈两人也同时进入了大众公司董事会,又可以以第一大和第二大股东的身份就面子问题互相怄气了。需要说明的是,从2007年到2015年,虽然费迪南德在大众公司影响力巨大,但他并不是大众公司的CEO,CEO是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这人是2007年由费迪南德提拔上来的人。眼看马丁在CEO职位上干了8年之后,费迪南德忽然觉得这家伙功高盖主,于是在2015年4月公开宣布“与文德恩之间有距离”,然后就召开大众公司监事会,想要在会上换人——以费迪南德在大众公司的资历,他认为主要股东都会支持他的提议,其中包括持股20.1%的下萨克森州政府、工会以及沃尔夫冈。谁知道,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的,就是沃尔夫冈——不仅否决了他的提议,而且联合其他四方股东,迫使费迪南德不得不辞职(投票结果5:1),而马丁则在沃尔夫冈的支持下,继续留任CEO职位。辞职之后,费迪南德“举贤不避亲”,提议让自己的老婆乌苏拉接替自己监事会主席的职位,而沃尔夫冈再次一点儿都没给费迪南德面子,以他的老婆原来是个保姆(乌苏拉与费迪南德结婚之前是个保姆),不具有管理能力为由直接否决。更绝的是,沃尔夫冈还公开发表声明,“多谢皮耶希这么多年来对大众的贡献,祝他以后一切都好!”这是扫地出门的节奏啊!最终,费迪南德及其太太不得不从大众公司净身出户。这下子,曾经在保时捷大众收购战中一败涂地被啪啪啪打脸的沃尔夫冈,可算是出了一口恶气,啪啪啪地打了费迪南德夫妻的脸,把曾经丢失的面子,全部都在大众公司内部给捡了回来。然而,对大众公司来说,2015年绝对是多事之秋。大家如果略有记忆,应该记得2015年大众发生了什么让世界目瞪口呆的事情。没错,就是当年全球汽车业最著名的“柴油门件”(或称“尾气门事件”)!2012年底,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替代燃料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德国大众柴油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排放水平超过正常排放水平的15-35倍,这显然不能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标准检验……随后,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参与调查,最终证实了这个研究成果。日,美国环境保护署公布了德国大众公司利用软件设备作弊规避美国柴油车排放标准的情况——原来,大众公司在部分柴油车上安装了专门应对尾气排放检测的软件,可以识别汽车是否处于检测状态,继而在车检时秘密启动,从而使汽车能够在车检时顺利过关,而在日常行驶时,这些汽车却在大量排放污染物,最高可以达到美国法定标准的40倍!随后,大众自己交代说全球约有1100万辆车都安装了此类欺骗设备。美国的奥巴马政府立即做出反应,责令大众汽车召回50万相关车辆,并开出每辆3.75万美元的巨额罚单,总罚款金额高达18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也在着手介入调查,德国大众公司和高管个人也因此面临刑事控罪。大众公司股份应声下跌,几天之内市值跌去1/2还多。后来,大众汽车的股价最低跌至50欧元以下,不到柴油门事件爆发前的1/4。由于当时的大众汽车总市值也不过500亿美元,如果其他各国政府也都对德国的柴油车开除巨额罚单,大众公司恐怕要彻底破产了。倘若真的如此,沃尔夫冈大战对冲基金经理,费迪南德成功反收购保时捷,沃尔夫冈又成功在董事会排挤出费迪南德夫妇等等战局,也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刚刚保住CEO职位的马丁,坚称自己对于柴油车作弊软件毫不知情,并发出公开声明,“从各方面感到抱歉,会全力追查,给出一个透明的答案”。但是,大众公司从2008年开始连续七年造假,人们默认最高管理层是知道的,就算CEO是被欺骗的,他还是要为这么大规模的欺骗行为负责。沃尔夫冈主持的监事会迅速做出反应,要求马丁主动辞职,同时推选了马蒂亚斯-穆勒(Matthias Muller)担任大众公司CEO。这家伙是谁呢?马蒂亚斯一直是沃尔夫冈掌管保时捷公司的得力助手,对沃尔夫冈和保时捷公司都可谓忠心耿耿,马蒂亚斯就任大众公司CEO,保时捷就能基本决定大众的战略决策——大众公司的心脏和大脑,都已经变身为保时捷的人。没有意外,马蒂亚斯成功就任大众公司CEO,并在这一职位上工作迄今。最终,经历了8年无比曲折的过程,在大众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沃尔夫冈成功实现了他控制大众公司的梦想——大众公司,终归回到了保时捷家族的怀抱。马蒂亚斯-穆勒临危受命,得到了资本市场的一致认可,他就任CEO的消息刚一出来,大众公司的股价就止跌回涨。在马蒂亚斯的领导下,大众公司召回了370万辆有问题的汽车,设立第三方尾气评估规则,降低对柴油车的依赖,并在2016年进军电动汽车业务,将无人驾驶、汽车电池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尽管柴油门的负面影响尚在,但2016年大众汽车再次超过其主要竞争对手丰田汽车公司,从而成为以销量计算的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到了2017年年中,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年前公众对于大众公司的丑闻印象开始消退,大众公司也正在恢复稳健的盈利,而公司股价也稳步上涨超过2015年“柴油门”事件爆发前夕。世界一下子清静了下来。尾声原来,这竟然是一个拼爷的故事……1875年,一个叫做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的男孩出生在奥地利,父亲是一名白铁工人,所以,男孩从小就对铁制机械和电工很感兴趣。1900年,25岁的保时捷,来到戴姆勒车厂(汽车发明人戴姆勒创建的公司)在奥地利的Lohner分厂担任设计总监,负责设计车型。当时的汽车只是有钱人才用得起。随着年岁渐长,已经成长为戴姆勒公司(现在的奔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保时捷向公司提议,要生产普通人买得起的汽车。但是,这个提议遭到董事会的否决,随后,保时捷本人选择了辞职离开。1931年3月,在几位投资者的帮助下,保时捷在斯加图特建立了一家设计公司,专门开发汽车、飞机及轮船发动机,保时捷的儿子费利-保时捷(Ferry Porsche)后来也加入设计小组。日,希特勒上台并建立纳粹政府,“平民汽车”的概念成为领袖推销的概念之一,而这也正是保时捷的想法,领袖为此专门召见他商讨此事。在领袖的积极支持之下,第一批针对平民的量产汽车1938年被生产出来,这种带有政府入股性质的新车被命名为“大众”;由于其外形,美国的《纽约时报》报道时将其称为“甲壳虫”,这就是我们在二战电影中常常看到的德国汽车样式。保时捷不仅仅设计汽车,他还为纳粹政府设计了虎型坦克,后来威震欧洲,也正因为这个关系,战后保时捷被逮捕,并在法国坐了两年牢。老保时捷坐牢期间,他的发动机设计公司由儿子小保时捷和女儿露易丝-皮耶希(Louise Piech)打理——是的,他女儿嫁给了一个姓皮耶希的家族。由于老保时捷及儿子小保时捷,都对汽车性能有着难以言喻的狂热,所以,出狱之后他就在一对儿女的辅助下,以“甲壳虫”车为基础,开始高性能汽车的研发。1948年,由父子两个一起自行研制的第一辆保时捷跑车面世。1951年,实现过大众车梦想,也实现过跑车梦想的保时捷阖然长逝。现在,终于该揭晓本故事最重大的谜底:现在的大众公司,就是老保时捷和希特勒一起建立的那个公司,其年的掌舵人费迪南德-皮耶希,有一个亲妈,叫做露易丝-皮耶希,他从老妈那里继承了40%左右的保时捷公司的个人股份;现在的保时捷公司,就是老保时捷最初的发动机设计公司,在战后变身跑车生产公司,而文中提到的沃尔夫冈-保时捷,有一个亲爸,叫费利-保时捷,他从老爸那里继承了保时捷公司60%左右的个人股份。换句话说,前文故事所讲到的争斗的两位主角,是正宗的姑表兄弟,两个人从小就在一块儿玩耍,共同享受老保时捷的慈爱。这下你也该明白,当初全球那么多汽车公司,为什么保时捷一门心思就对大众情有独钟?有传言说,皮耶希和保时捷的股权争斗,其实是两兄弟的合谋,他们老早就想把爷爷创立的大众和保时捷都归于家族掌控,但是,苦于各种法律限制不能如愿,于是,就公开演了这么长的一场戏。一场戏演了十几年,演员们都入戏很深——但对家族产业传承来说,十几年也算不了很久,当大众和保时捷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归于保时捷家族而且能够被很好的经营,老保时捷应当会含笑九泉。本文参考文章:王迩淞:《保时捷的那场阴谋:让诸多六旬老基金经理流着泪认赔离场》;X教授:《大众尾气门,是保时捷的阴谋战第三季》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汽车之余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一车之余,新车开车之余注意事项,谈论新车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手房多久能卖出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