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D大新XC604驱性能如何到底如何,战力详解

深度:浅析中印主力驱逐舰战力 052D一技术有差距|印度|驱逐舰|中国_新浪军事
深度:浅析中印主力驱逐舰战力 052D一技术有差距
  资料图:据印度媒体报道,当地时间7月10日,印度建造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加尔各答级首舰加尔各答号(D63)正式移交给印度海军。印度官方也曝光了该舰进行完全状态海试的大量照片。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印度自行建造的最大军舰“加尔各答”号驱逐舰在8月16日服役。印度总理莫迪当天与多名军政高官在孟买马扎冈造船厂主持“加尔各答”号入役仪式。
  莫迪总理宣布:“‘加尔各答’号完全由印度制造,是我们自力更生的象征,是印度技术实力的主要例证,向全世界发出信号。”“我们的目的是让国防实力达到其他国家不敢对印度投以邪恶目光的程度。”
  此次进行入役的是印度海军订购的首批4艘该型驱逐舰的第一艘。尽管印度国产战舰有一贯的难产风格,但“加尔各答”级驱逐舰的舾装无疑预示,印度海军即将具备高端的区域防空能力。而作为印度的近邻与假想敌。同一时间,中国在2014年服役了最新型首艘052D导弹驱逐舰。尽管同属同一时代战舰,但052D相比“加尔各答”级在设计概念与技术应用方面确实存在一定优势。印度却受制于诸多限制,没使原本较为高端的布局与技术转变为战力优势。而对于新兴海军国家梦寐以求的为航母提供区域防空能力而言,对中国已经是实实在在的现实,而对印度,则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事实上印度驱逐舰会这么差劲吗?那么印度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到底怎么样,本文带您独家详细解析。
  防空导弹并不弱
  作为“加尔各答”级区域防空舰上最值得称道的武备,以色列为其量身定做的巴拉克-8型远程舰空导弹无疑是其价值核心。
  根据相关资料,加称各答号配备的是由印度和以色列联合研制的巴拉克-8型中远程舰空导弹,印度称之为LR-SAM。其研发目的是满足现代中远程海上防空作战,成功拦截高性能攻击机、战斗机及各类反舰导弹。
资料图:巴拉克-8型中远程舰空导弹
  该型导弹在整体布局上与以色列自行研发的“德比”中距空空导弹类似,采用十字型鸭翼与尾翼,弹径200毫米,翼展600毫米,弹重300公斤。最大射程70公里,在采用类似欧洲“紫苑”导弹的二级推力装置后,可提升至100公里以上。该型导弹采用重量为35公斤的战斗部,装有高精度激光近炸引信,钨合金预制破片可以在有效击穿现有飞机与导弹的外壳后,破坏其内部结构与设备,保证较高的杀伤能力。
  从气动布局来看,巴拉克-8采用了鸭式气动布局,前面是4个前翼舵,后面是4个尾翼,鸭式气动布局的优点是舵面偏转的升力与弹翼产生的升力方向相同,因此全弹的升力较大,导弹的升阻比较大。但是由于作动结构问题,但是这样会导致导弹重量的增加,控制系统变的复杂。所以远程防空导弹基本上不采用这个布局,从这个气动布局也可以看出巴拉克-8可能还是强调中程的拦截性能。
  作为“巴拉克”-8型导弹的另一卖点,该系统可以使用经过简单升级的“巴拉克”-1型导弹的8联装垂直发射装置。同时该导弹可以被轻松的整合于美制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
  相比之下,中国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舰似乎存在弹种单一的问题,其采用的升级版俄式“施基利”垂直发射系统只能发射一种舰空导弹,完全不存在整合其他弹种的可能。但与印度不同,中国自身具备强大的武器独立研发能力,完全有能力在该型战舰目前装备的“海红旗”-16型舰空导弹基础上,研发系列化导弹。但是目前为止052D防空驱逐舰在通用化方面急需加强。
  布局特点很优秀
  世界各国在设计防空驱逐舰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吸取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区域防空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四面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天线均装备在舰桥,后两面天线的高度略高于前两面,四面天线各负责90度的搜索范围,从理论上实现对360度范围的全面探测。这一布局至今仍是各大防空驱逐舰雷达布置的经典布局。
  中国的052C、D型驱逐舰采用的就是这种布局。但是这种部署也是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在这种布局中,雷达位置相对较低,受制于地球曲度,探测距离受到一定限制。但早期相控阵雷达重量较大,“阿利•伯克”上一面雷达天线就重达4吨,因此考虑到全舰重心,其位置不易过高。
资料图:印度建造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加尔各答级首舰加尔各答号
  而随着相控阵雷达越来越小型化,将相控阵雷达置于头顶成为了可能。印度在设计“加尔各答”级区域防空舰时,采用了以色列EL/M-2248-MF-STAR有源相控阵雷达正是采用了这种布局。如果从技术先进角度肯定是印度加尔各答级领先于中国052D驱逐舰。
  但是,中国将雷达布置于军舰四周的做法更加理智与现实。在满足技术的情况下,选择以美国宙斯盾军舰布局为追赶目标。极大降低了战舰整体设计的难度。同时结合国产仿制俄式施基利垂直发射系统与国产远程防空导弹,使得中国海军快速具备了中远程防空导弹能力。与印度发展的不同,中国解决了产品有无问题后,再逐步推进装备技术水平。相比印度的“加尔各答”级区域防空舰,尽管中国的052D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如相控阵雷达布局与导弹发射方式)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未来中国海军绝不会满足。而在武汉正在试验的055型驱逐舰上的一体化雷达就是很好的阐述。
  加尔各答级注重反潜战
  根据现在公布的画面来看,印度加尔各答级导弹驱逐舰拥有两个机库。而印度宣称将配备两架印度国产“北极星”反潜直升机。“北极星”直升机是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欧洲公司提供发动机技术支持下研发的,载重5.5吨。海军型装可收放轮式起落架,鱼叉式甲板锁定系统,压力加油,尾梁可折叠,主轮收到机身侧面的整流罩内,整流罩内也可以容纳浮筒式起落装置和蓄电池。同时直升机舱外吊架可携带2枚鱼雷/深水炸弹或4枚反舰导弹。
  印度空军和陆军在执行洪灾救援行动和去年北阿坎德邦的山体滑坡时曾广泛的运用了该直升机。同时该直升机正在“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上进行试验,最终其在在航母上的部署还得取决于更进一步试验。
  而反观中国052D导弹驱逐舰只有一个机库,并且配备的反潜直升机只有从俄罗斯进口的卡-28。国产直-9直升机由于航程的问题,并不适用远洋反潜作战。所以052D导弹驱逐舰放弃了直9,转而采用进口的卡-28反潜机。但是这随之而来一个问题。由于卡-28采用共轴反转模式导致机体严重变高。造成了每艘052D导弹驱逐舰机库里只能携带一架。在反潜直升机上052D显然落后于加尔各答级。不过这不并影响052D导弹驱逐舰性能上的发挥。毕竟中国目前大量建造054A、056反潜护卫舰,中国目前拥有专职的反潜舰。而印度不同,他们没有专职的反潜舰,那么就需要军舰做到完备的通用化。这也是两者作战目的不同的发展结果。
  印度采用先进的指挥控制设备
  印度加尔各达级配备先进整合平台管理系统(Integrated&Platform&Management&System,IPMS),此系统由什瓦利克级的平台管理系统发展而来,由加拿大CAE(提供。舰上乘员只需透过位于舰桥与控制室的显控台,便可自动操作航行、推进、发电、辅助机械与损害管制等机能。
  CAE系统已经为世界上18个国家的海军130多艘军舰提供了管理系统,这些海军包括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这些都是世界上先进的海军。国外的IPMS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控制和监测军舰上的设备。但是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还需要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
  资料图:日,印度自行设计建造的加尔各答级多用途驱逐舰首舰加尔各答号正式服役,印度新任总理莫迪出席了今天的服役仪式。
  好地方是值得学习的
  虽然印度加尔各答级驱逐舰的建造历经10年,但是这10年对于印度来说事一次接触世界先进战舰技术水平的过程。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尔各答级的作用更像是我国的052B“中华俄式神盾”舰一样,起到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带给印度的是新技术的应用,并且将这些技术在印度海军扩展。
  052D导弹驱逐舰并没有取得技术上的高潮作用,但是在中国驱逐舰里主尺度和排水量是最大的,不仅能装备更多的武器装备,更能满足远海任务需求。同时具有良好的隐身外形,实现主要系统的国产化。进一步拓展舰载信息处理系统等。解放军海军第一个航母战斗群所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一批通用的水面战舰,其任务是保护航母免遭敌方飞机和导弹的威胁。052D型导弹驱逐舰恰恰未来担负的就是这个角色。
  052D用于航母编队作用比较大。由于这种侧重防空驱逐舰,既可和多种舰艇形成有机搭配,也可以自己组成编队,既可用于近海,也能满足中远海行动的需要。同时,将该舰防空和反导的能力作为预警系统,还能把海上的防御纵深进一步向前推进。
  从目前中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发展趋势看,052D驱逐舰在10年内将大规模建造,最终被055型万吨驱逐舰所替代。
  作用不同中印驱逐舰各有优点
  由于作战思想不同,中印两国在发展未来大型驱逐舰的问题也走出了两条道路。印度人虽然走了一定的弯路,但是通过对外来技术的学习,获得更加有效遏制对方的办法。在实现技术快速进步的同时积极消化。从客观上讲,052D型驱逐舰的优势胜于加尔各答级驱逐舰。但是印度海军发展经验很多地方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中国海军的发展也需要向印度学习。(作者署名:小新)
资料图:三艘正在施工的052D驱逐舰,进度各不相同,两艘已经接近完工状态。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军事)
(编辑:SN118)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资深军迷图解我052D大驱
document.write("")
发帖人:星空心雨
资深军迷图中国海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
052D型驱逐舰(英文:Type 052D destroyer,北约代号:Luyang III-Class destroyer,中文:旅洋III级驱逐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最新一代导弹驱逐舰。为052C型驱逐舰的最新改良型,也是中国继052C型驱逐舰后又一种配备相控阵雷达与垂直发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的现代化防空驱逐舰。
052D型驱逐舰是继德国萨克森级护卫舰、荷兰七省级护卫舰、丹麦伊万&休特菲尔德级护卫舰、日本秋月级驱逐舰、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之后第六种配备四面主动相控阵雷达和通用垂直发射装置的军舰,这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新锐防空舰,而第五艘在建052D的曝光,使得中国成为拥有此型舰数量最多的国家。
排水量 满载约7000吨
舰长 约157米
舷宽 约19米
吃水 约6米
动力 柴燃交替CODOG
2&GAT-25000燃气涡轮国产化版/67000
2&MTU-20 V956 TB92柴油机国产化版/ 10420
双轴(推测)
乘员 约280人
雷达 3D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4&固定式阵列天线)
517B型VHF波段两坐标预警雷达
364型对海/低空搜索/火控雷达
其他 4&726-4 18联装干扰弹发射器
舰炮 1&H/PJ-38 130mm 70倍径舰炮
导弹 8&八联装新型垂直发射系统(装填防空导弹、巡航导弹与火箭助飞鱼雷)
近防 1 x 730型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1 x 24单元 HQ-10滚体近防导弹系统
反潜 2&三联装324mm 7424型鱼雷发射器
172昆明舰于日服役。
173长沙舰于日服役。
174合肥舰于日服役。
国家领导人在任时,往往公务繁重,退休之后不再承担具...
热门关键字关于055型大驱战力到底有多强?我军高级将领曝迄今最靠谱的数据|雷达|驱逐舰|战力_新浪网
关于055型大驱战力到底有多强?我军高级将领曝迄今最靠谱的数据
关于055型大驱战力到底有多强?我军高级将领曝迄今最靠谱的数据
下水时的055型导弹驱逐舰照片055型导弹驱逐舰被视为推助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一把利剑,但它的战力到底有多强,一直是个迷,而原海装副部长赵登平将军在西北工业大学的讲座会中,很清晰的透露出055型驱逐舰的作战性能。从PPT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055型驱逐舰的综合作战能力是052D的2.4倍。赵登平将军一直在海军装备部工作,对海军装备的性能数据是很清楚的,因此这个数字的权威性无需质疑。赵登平在讲座会上还指出,一艘052D综合作战性能是052C的1.6倍,而一艘055的综合作战性能是052D的2.4倍,那么一艘055综合作战性能几乎相当于4艘052C中华神盾。052型舰是我国海军第一型装备相控阵雷达与垂直发射系统,具有区域防空能力的舰队型驱逐舰,也被网友称之为“中华神盾”。052型导弹驱逐舰也被誉为中国航母的“带刀侍卫”。6艘052C导弹驱逐舰基本上可以满足2个航母战斗群对区域防空舰的需求量。那么按照赵登平将军的说法,一艘055型驱逐舰就可以担负起保护一个航母战斗群的工作了,055型的强大也由此可见。即使面对美军最新型的远程隐身反舰导弹,055型也依旧有办法破解。055型驱逐舰安装有“对搜索雷达有源干扰天线”,能让LRASM导弹“失明”。这样一来,LRASM导弹就算射程再远、威力再大,也只是丢失目标的无头苍蝇了。在055型驱逐舰的舷侧后部,还装有米波反隐身相控阵雷达。如果有源干扰天线未能成功令LRASM导弹“失明”,那么米波相控阵雷达就会搜索并发现飞行中的LRASM导弹,并帮助055型驱逐舰发射防空导弹将其击落。055舰搭载的反舰导弹数量世界第一、种类世界第一,从来没有任何战舰可同时装备三种反舰导弹,这种做法有助于用最少的花费完成各种任务。除了强大的防护能力,055型驱逐舰在火力上也一点都不含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分析一下中国052D驱逐舰的真实水平:听完别太意外!
我的图书馆
分析一下中国052D驱逐舰的真实水平:听完别太意外!
核心提示: 如今的052D,已经成为了续052C之后首型大批量投产的驱逐舰,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它都将是中国海军远洋舰队的主要兵力。
正在沪东建造的052C和052D型驱逐舰,从图上可以看出,052D的船体与052C完全相同,这说明其排水量,动力系统也应与052C相差不大。现可明确052C的标准排水量为5700吨,满载排水量7000吨左右。可以肯定052D也应如此。(转自:百度贴吧 作者:淡vs然)
截止2013年初,第三艘052C已经入役,后续还有至少三到四艘在建。由此可以证明海军已经认可了052C的性能,大规模批量生产、装备。此时,052D以大规模改进关键系统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不禁让人们对052D的生产目的产生联想。它会是052C的替代者吗?
一种猜测认为,052D将是一种过渡品种,是为将来的万吨级的驱逐舰准备各种子系统,以减少万吨级的试航、整合时间。
从公开的图片、报道来分析,052D至少在五个方面相对052C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一、有源相控阵雷达
052D最显眼的变化就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改进。
取消圆弧,意味着散热功能得到了改进,而面积增大说明功能得到了加强,但具体的内容还要等权威的说明。
同时,有几个疑问,一个是安装位置仍然较低,这对探测距离应该有较大的影响。当然,这应该和052级小车抗大炮,全舰重心安排有关;
再一个是面积增大也意味着能源需求加大,辐射程度加大,这对全舰的能源分配,电磁隐身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加强雷达功能只有靠加大面积才能实现吗?对比世界其他舰载相控阵,只有俄罗斯的系统大于052D!美国走完善软件的道路日本是分别开发单一功能的小阵,欧洲、以色列则把小盾作为主要目标。中国军队对使用相控阵雷达拥有丰富的经验,为何选择加大雷达面积这种思路,现在还缺少资料,原因不明。
还有,今后开发的万吨驱逐舰也使用这种大型相控阵吗?通过在试验舰“毕升”号上两代相控阵的对比,我们能够看出两者的差别。
“毕升”舰右侧的相控阵雷达实验窗口空置时的图像(当时还称为“实验970”)
可以看到两侧的散热管道,一代相控阵功耗大,热度高,对散热系统要求很高。根据已公开的图片,一代相控阵也是呈六边形的平面,圆弧罩内主要是散热系统。相控阵下方的圆柱体据称是敌我识别器,使用时翘起。
新型雷达的阵面和尺寸要大于旧型号
通过对比可看出,试验舰的用于挂载新一代相控阵的斜面舱室去掉了位于右侧的散热管道,加大了面积,而附着于其上相控阵则近似于正方形(一代相控阵是长方形的),一代、二代的高度一致,因此,目测二代的面积增大了约四分之一,但散热功能大大减轻。下部的敌我识别天线完全一致。至于斜面舱室下方承载结构的改变,大概与上部仓室加大,重量增加有关。不知新一代相控阵形状是否与一代相同。
转载一篇介绍一代舰载相控阵的文章:
中国舰载相控阵雷达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舰载相控阵雷达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海战已进入电子化和信息化的阶段,雷达是现代舰船防御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舰船的关键探测装备。舰载雷达性能之优劣,对现代海战的影响颇大。现代海上战争中,作战飞机和反舰导弹的性能在不断提高,舰艇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便是这些来自空中各种兵器的攻击,为了有效地解决水面舰艇编队在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抗击空中、海上多方向、多批次饱和攻击的威胁,世界各国海军竟先发展了舰载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技术,早在30年代后期就已经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代相控阵雷达诞生。但由于采用机电移相器,雷达既笨重又复杂,数据率不高,未能发挥相控阵雷达的优越性。因此,只是作了原理性的验证。50年代后期,由于对洲际导弹防御的需要,而常规机械扫描雷达又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时候,当时的美苏相继研制成了一系列战略相控阵雷达,如美国的AN/FPS-46、PAR、铺路爪(PAVEPAWS),前苏联的“鸡笼”、“狗窝”等,这些固定式大型相控阵雷达占领了战略防御的重要地位。
美国是研制和使用舰载相控阵雷达最早的国家,不论在技术水平上还是装备的品种和数量上均领先和超过其它国家。1962年,美国首先把AN/SPS-32和AN/SPS-33相控阵雷达安装在“企业”号航空母舰和“长滩”号巡洋舰上,用以分别完成搜索和跟踪任务。受当时电子计算机技术水平限制,这两型雷达功能较少,成本昂贵,技术复杂,设备庞大,未能推广使用。另一“台风”计划中的舰载相控阵雷达AN/SPG-59,只作了样机试验,后因该雷达过于笨重,造价高、效率低,性能满足不了要求,故于1967年取消了该项目,这说明60年代战术相控阵雷达技术不够成熟,还不具备与常规雷达的竞争能力。美国海军随后开始了一个全新作战系统的概念设计,在1969年底将其定名为“宙斯盾”(AEGIS)系统(全称为全自动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在历时10年,投入8亿多美元的巨额研制经费,经10万小时实验后,大名鼎鼎的“宙斯盾”系统研制成功。1982年美国将新研制的AN/SPY-1型舰载相控阵雷达正式装备在“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上,成为该舰“宙斯盾”武器系统的核心,并改进和装备到其他一些大型水面舰艇上。
前苏联从80年代初开始研制舰载相控阵雷达,现已研制和装备了“天空哨兵”、CCB-33和CCB-501相控阵雷达。英国研制舰载相控阵雷达虽然比美、法、前苏联等国家较晚,但正在奋起直追,目前正在研制具有先进水平的MESARSAMPSON有源相控阵雷达。其它国家和地区也都竞相研制和装备舰载相控阵雷达,如由荷兰、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共同开发的APAR、意大利的RAN-20S、日本的OPS-24、荷兰的SMART、瑞典的ELSA等。
“海之星”中华盾:中国海军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出现
长期以来,我国海军一直面临着舰队防空能力极其薄弱的状况:由于我军仍将缺少大中型航母,舰队难以获得舰载预警机和远程战斗机。在进行远洋作战时,没有陆基航空兵的掩护,舰队将缺少舰载航空兵的空基预警和远程拦截能力,难以及时发现和拦截低空逼近的反舰攻击机和导弹。从7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一直奉行远程预警雷达与近程低空搜索雷达的防空系统配置,在90年代舰队普遍安装近程防空导弹时依旧沿用这种搭配思想,但是缺少中程区域防空武器系统。90年代中期引进俄罗“现代级”驱逐舰后,中国海军才第一次拥有了一定的区域防空能力。
2003年,一种国产新型驱逐舰(052C)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当建造中的新驱舰桥上出现了几个硕大的“窗口”时,人们的心情开始变的紧张和激动,很多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船坞上的这艘崭新的战舰上。很快,这种紧张和激动得到了验证:新型驱逐舰上安装了我国第一代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与美国的“宙斯盾”军舰相对应,媒体将这艘中国最新型驱逐舰称为“中华神盾”舰,由于只有美、俄、日和欧洲少数国家有能力生产这种复杂的“神盾”作战系统,“中华神盾”舰的下水对于中国海军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中华神盾”以超过西方预料的速度建造下水,也标志着中国军舰制造水平正在走向成熟。
早在1989年11月,海军舰载雷达研讨会在南京秦淮河畔的十四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召开。会上,为了满足舰载环境和使用要求,使中国海军装备上一个层次,十四所舰载雷达科研团队提出了研制舰载相控阵雷达的构想,这个构想被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完成,但却得到了对先进军事科技具有敏锐嗅觉的海装电子部专家和领导的认可。因为舰载相控阵雷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相控阵雷达具有多种功能,一部舰用相控阵雷达可以代替一部警戒雷达、一部目标指示雷达、几部跟踪雷达,将使舰上雷达天线配置上的矛盾和信号相互干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另外舰载相控阵雷达可以与区域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紧密配合,构成有效的对空防御作战系统,能抗击空、海多目标、多方向、多批次的饱和攻击,同时舰载相控阵雷达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系统反应时间短,自适应能力好,抗干扰能力强,有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空然袭击的战场环境。舰载相控阵雷达与舰用指挥控制系统紧密配合后,将构成一套新型指控系统,突破了传统的作战系统与各分系统相对独立松散耦合方式,而形成整体性强的紧密耦合优化组合方式,大大提高了中国海军舰艇的作战能力。
170舰上的舰载相控阵雷达
当时的中国海防基础非常薄弱,要研制舰载相控阵雷达为主体的先进的系统,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既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可搜集到的国外资料也很有限。但是中国要从战术需求上解决区域防空的问题,解决全方位饱和攻击的防御问题,则必须采用相控阵雷达,因为与传统的舰载雷达相比,舰载相控阵雷达具有非常多的优势,是否拥有“宙斯盾”系统或与该系统类似的防空系统已成为现代区域防空舰的标志。
2011年,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宣称,中国正在“利用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便是我们熟知的“瓦良格”(Varyag)中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在对该航母平台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中华神盾”再次出现,中国的航母试验平台安装了与052C型防空导弹驱逐舰相同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这表明,这一被官方媒体称之为“海之星”的相控阵雷达已经成为了中国海军的“标配”产品。
带有相控阵雷达的我国052C型驱逐舰发射防空导弹
与“宙斯盾”采用的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我们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无源和有源的相控阵在天线的外观上差不多,都是由几千个密密麻麻的单元组成,不同的是有源的单元含有独立的发射、接收、移相模块,每个单元都能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虽然每个单元的功率较小,但几千个单元加起来就很多了。而无源的单元则只有接收、移相模块,整个阵面的发射功率都由一个功率很大的独立发射机产生,然后通过由波导组成的馈电网络分配到天线阵面的每个单元上再移相后发射出去。有源相控阵雷达与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优点:
(1)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射机直接分布在阵面上,因此发射馈线损耗小,与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减少4倍以上,则使雷达的探测距离明显增大;
(2)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上的每一个单元相当于一部小发射机,只有当20%以上的收发组件失效后才会严重影响雷达性能。当仅有10%组件失效时,雷达的作用距离仅减少3%左右,影响甚校相反,无源相控阵雷达是采用一部集中式发射机,当发射机出现故障时,会导致整部雷达不能工作。由此可见,有源比无源相控阵雷达的任务可靠性有较大提高;
(3)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发射灵活易变的大占空比发射波形,使其发射的脉冲功率大大降低,不易被敌方侦察机截获,具有良好的低截获概率性能。而无源相控阵雷达因受大功率发射管的制约,雷达工作占空比受到限制,使其发射的脉冲功率较大,易被敌方侦察和截获并受到干扰;
(4)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可明显减小雷达的体积、重量以及降低成本和提高可行性,更适于装舰;
(5)有源相控阵雷达更有利于采用先进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实现天线波束自适应控制,使其零点对准干扰方向,大大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有源相控阵雷达是集现代阵列理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速计算机、先进固态器件及光电技术为一体的新技术产物,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科学的发展水平,它具有多功能、远距离、高精度、高灵活性、高可靠性以及优良的抗干扰能力等鲜明特征,是舰载雷达的发展新方向。
在“海之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的科研人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比如海面杂波问题的解决,美国用了2年,俄罗斯用了6年,而我们只用了6个月!总之,“海之星”的出现,让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拥有自主创新舰载多功能雷达的国家,还被美国中情局评价称,该雷达是中国真正自主创新研制的相控阵雷达。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舰载垂直发射系统与性能强大的相控阵雷达系统的整合堪称中国海军技术装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054A型护卫舰顶端雷达
“海之星”的争议与中国新一代舰载相控阵雷达
然而,在惊叹与赞美的同时,相关争议也一直伴随着“海之星”舰载相控阵雷达,最大的争议便是那个巨大的弧形雷达罩,与“宙斯盾”平面、美观的外形相比,弧形雷达罩显得异常突兀。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电子设备的发热、冷却问题。据统计,电子设备超过半数的失效情况是由温度过高引起的,且设备的可靠性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相控阵雷达阵面内电子设备日益密集对冷却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为了使阵面内各T/R组件的工作性能差距不致过大,冷却系统还要有均匀冷却的能力。所以为了提高舰载雷达电子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并使其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必须要为舰载电子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使其在达到冷却要求的同时免受海洋性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海之星”这个极富争议的弧形雷达罩便是其冷却系统的一部分,将天线罩与反射面板之间的空间作为静压层,在反射面板上开有通风小孔,利用其他组件配合安装形成通风的风道。“海之星”舰载相控阵雷达在正式装备前,曾经在中国海军综合试验舰“毕升”号上进行过测试,当时的雷达阵面旁边,更是布满了各种管线,国外媒体正是根据这些管线判断,该雷达为功率很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虽然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多种优势,但就目前来说,“海之星”舰载相控阵雷达终究只是中国海军的第一代相控阵雷达,根据上文介绍的情况来,很可能存在着功耗过高,发热量过大的问题。尤其在052C型驱逐舰的安装上,“海之星”舰载相控阵雷达的的位置过低,受制于地球弧形表面,将使其平面搜索距离大减,此外,朝向后方的两块雷达阵面位置没有特别加高,导致水平视线下缘被高起的尾楼结构挡到一些,这些布置会影响到舰体后方的低空搜索。
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中华神盾”诞生而欢欣鼓舞时,美国海军已经快要装备下一代相控阵了。美海军的SPY-3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早在2006年就完成了海试,将安装在其最新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当我们快步追赶时,美国人却用更快的速度前进,距离并未缩短。因此,“海之星”并不是我们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的终点站,而是召唤我们前进的新的起跑线。
转载文章完,回归正题
令人惊喜的是,近日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张我们最新型舰载相控阵雷达在中国海军综合试验舰上已经安装的照片,从与舰桥上其他设备的尺寸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最新型舰载相控阵雷达比现役的“海之星”要略大,雷达阵面趋近于正方形。在外观上最大的变化便是取消了之前争议最多的弧形雷达罩,显得尤为简洁大方。由于舰艇的空间有限,要求舰载相控阵雷达应尽可能做到体积小和重量轻,最新型舰载相控阵雷达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虽然仅从一张照片上我们无法获知更多的信息,但从第一代“海之星”装备至今已有10年以及计划发展中的中国海军大型导弹驱逐舰(052D)来看,图片中出现的最新型舰载相控阵雷达肯定会和未来的改进型“HHQ-9”更加匹配。通常,防空系统中制导雷达的探测距离要达到导弹射程的两倍以上,而搜索雷达的探测距离应该更远,这样才能为拦截目标提供充足的预警和反应时间,“HHQ-9”的出现虽然极大的缓和了中国舰队区域防空的压力,但在射程上还和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如果未来“HHQ-9”改进型的射程能够超过200KM的话,势必要求舰载雷达能有相应的改进。从目前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和趋势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最新型的舰载相控阵雷达能够有效满足中国海军在未来海战中同时进行防空、反舰、反潜,对陆攻击,海军舰炮火力支援和导航等任务的要求,此外还能很好地满足战舰总体上对减少雷达截面积、降低全寿期费用的要求,并极大地减少维护工作量。
中国海军初次装备舰载相控阵雷达装备的意义主要在于,在岸基航空兵支援下为舰队提供一定程度的远程防空掩护,加强现阶段海军薄弱的防空力量,同时作为未来航母编队的护航舰艇。而最重要的一点,相控阵雷达技术和海上远程防空战术的研究可以为以后远洋舰队探测能力和防空能力的跃升进行技术储备。我们都知道,最好的防御永远是进攻,在为中国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应该把视线投向我们的未来的航母编队。得益于其强大的航母战斗群综合防空力量,美国海军的航母本身并没有安装相控阵雷达,而是把这些任务交给了航母的“带刀护卫”们。在未来的中国远洋舰队中,我们将依靠强大的舰载航空兵,进行远程预警和拦截作战,由舰载航空兵(预警机+战斗机)担任反舰导弹的远程预警和拦截任务,才能更好的发挥空中预警系统对低空目标探测效果好的优势,弥补舰载雷达低空探测能力的不足。同时,舰截战斗机在反舰导弹的远程拦截上更为有效也更具灵活性。作为一种攻防兼备的作战系统,航母编队真正的威力在于其强大的制海和制空能力,依靠其强大的攻击能力,航母可以在任何平台对其发射攻击导弹前将其摧毁,这种攻势防御才是整个舰队安全最重要的保障。
可以看出一代相控阵的平面结构
二、新型导弹发射系统
现今在中国舰船上,共有两种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一种是054A型护卫舰上的中性防空导弹热发射装置:
每8个为一单元,中间是导燃通道。中国的这种发射装置明显借鉴了美国的MK-41发射系统。
上图为中国垂发,下图(注解下面的图)是美国的MK-41
另外一种是在052C型上使用的HHQ-9远程防空导弹的冷发射装置:
为防止冷发射导弹伤及自身,发射系统带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在两排发射筒之间是装弹起重机。
应该看到,054A与052C都是在21世纪初进行建造,投入使用的产品。它们使用的垂直发射系统是早期的适用型号,也就是军事科研上说的“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考虑好不好的问题”。应该说,这两种型号的垂发都很好的解决了各自装载的导弹发射问题,但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通用性,只是单一型号专用。如不改善通用性,将对后续的海军舰艇建造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2006年海军对外公布了《GJB
水面舰艇导弹通用化垂直发射装置通用要求》,而052D型舰上使用的垂直导弹发射装置应该就是按照《通用要求》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这个标准文件用于指导国家水面舰艇战术导弹和导弹相关技术的规范文件,它是我国水面作战舰艇的导弹通用垂直发射系统的发展指南。
这个标准公布于2006年,而054D的设计时间应该晚于2006年。因此,这个标准应用于052D的设计建造中,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052D是我国首个按照《通用标准》研制和建造的水面舰艇,带有很大的实验性。
在红色中,我们发现该标准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长度的发射模块。052D安装的应该是中型发射模块,但HHQ-9的长度将近9米,因此发射装置的长度应为9米。结合全文可发现,052D的中型发射模块具有极强的扩展性,几乎可发射今后开发的各种垂发导弹,且冷、热发射方式均可。
值得重视的是大型发射装置的尺寸,其长度是9米,最大直径达到0.85米!这种尺寸,已经超过了美国MK-41,与其新近正在MK-57垂直发射装置的大小相当。这说明中国新型的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在研发时就已考虑发射尺寸很大的导弹,应包括在研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未来的大型反导导弹和反卫星导弹系统。这比日本的“金刚”、韩国的“广开土大王”一服役就落后要强得多。
“应以单模块或多模块的形式装舰”,这是标准中的一句。再结合“发射架体一般为8个隔舱”这句,说明只要解决重心问题,大、中、小三种模块可以灵活的布置在舰上,类似于美国的MK-57。
在文件中,“隔舱”和“储运发射筒”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说,在隔舱中安装发射筒,即“同心圆”发射装置,取消导燃通道,冷、热发射形式皆可使用。
在文件中,“隔舱”和“储运发射筒”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说,在隔舱中安装发射筒,即“同心圆”发射装置,取消导燃通道,冷、热发射形式皆可使用。
标准中明确表明可发射防空、反舰、反潜、对陆攻击四种导弹,通用性极强。
在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标准要求一个发控单元应能同时控制4发不同类型导弹的发射,也就是说未来我军舰艇还将使用类似于ESSM的新型短程防空导弹,这种导弹将采用一个发射单元发射4枚导弹的模式。
关于“同心圆”技术,转载一篇发表于飞扬的文章:
中国的同心筒式垂直发射系统已慢慢浮出水面。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对这项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做了简单讨论。文章发表于
11:39:18。
一 CCL系统特点
同心筒式发射装置(简称CCL)是舰载垂直发射系统的一种新的探索。其特点是采用同心布置的内外筒作为舰载导弹的贮存、运输、发射容器,对于自力发射的导弹,发射时产生的高温、高速燃气,在经过半球形底盖偏转后,将通过两层圆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向上排出,不再需要多枚导弹共用的燃气排放装置。
除了具有独立的燃气排导系统外,CCL概念提出时,还伴随着分布式的独立发射控制电子设备理念。即导弹的发射控制指令和操作序列,不再是通过武器控制系统——发射控制单元——模块发射序列器——箱/筒弹这样的多级体制来传送和执行,而是简化为武器控制系统——发射筒电子单元的这样的扁平层次结构。
系统具有独立的燃气排导系统和独立的发控电子单元的特点,使采用CCL概念的导弹发射装置,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
1 每个发射筒都是结构上、功能上独立的
2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的发射方式,可以兼容对空、对海、对潜、对陆等不同类型的导弹,适应性非常强。
3 燃气传导路线合理,避免了传统公共燃气排导设计的一些弊端。
4 发射筒的双层结构,对导弹提供了更好的防护。
5 发射筒采用圆形截面,以及上承力的安装方式,使系统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
6 系统可靠性、安全性高、容易维护。
7 系统的开放性设计,使得未来的更新、改造易于实施。
8 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下降。
二 发展源流
CCL的具体实践最早可能是海狼舰空导弹。但作为概念是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当时美海军在研究武库舰时,将CCL发射系统作为一个与MK41并列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CCL系统相对MK41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并考虑将CCL系统作为MK41的后继来进行发展。
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及美海军预算的收缩,武库舰计划未能继续发展。相反,由于伯克级的不断改进和建造,MK41的地位不断加强,技术不断更新,装舰数量不断增加,并在其十几个盟国海军得到应用。这样,CCL系统未能进一步深入发展。
在美海军最新的朱姆沃尔特级上,采用了新型的MK57垂直发射系统,部分采用了CCL系统的理念。首先,MK57在设计时,强调了体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发控设备中,采用了独立的发射箱电子单元(CEU)的概念,武器控制系统直接通过CEU控制导弹发射过程。而模块级控制单元主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监控。这样,方便系统未来的扩展和更新。
MK57仍然采用方形发射箱,未采用CCL的独立燃气排导系统,但是减少了模块中发射箱数量,4个发射箱共用一套公用燃气排导装置。模块底部排气室采用了U形设计,减少了MK41系统中的死角。另外,MK57实现了在载舰舷侧的分散部署。
三 墙内开花墙外香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CCL概念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海军第一种实用的VLS系统是海红九的垂直发射装置,其技术渊源来自于俄RIF导弹的相应设计。虽然该装置满足了海红九垂直发射的基本要求,但是系统结构复杂、装填繁琐、适应性差,难以实现对不同导弹型号的兼容。
其后发展了新型护卫舰上的热发射VLS系统。该系统参考了美国MK41系统的设计理念,结构基本与其类似。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顶层系统设计,该系统只具有有限的扩展能力,而且无法兼容海军舰载防空主力型号海红九。
随着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新一代大型主战舰艇慢慢步入视野,同时,海军多种用途的新型导弹在同步研发,这些都要求必须研制一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型垂直发射装置。CCL成为了中国海军的选择。
在国内的各个公开的期刊网站和知识库,使用“CCL”、“同心筒”等关键字,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专业论文和资料。这些论文的作者,涵盖地方院校、航天系统、航空系统、船舶系统、军队院校、军队研究所等单位,反映出十几年来国内相关单位,对CCL系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为今天通用垂直发射装置取得的成果和后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四 对CCL系统的一些设想
首先强调,下面讨论的几个问题,都是基于公开资料做的讨论和分析。所以,与实际情况不符是非常可能的,希望大家理解。这里只反映了我个人的一些基本认识。欢迎了解实际情况的朋友指正,当然是在不涉密的前提下。
1 CCL发射装置的结构设计。
大体上,CCL可以有2种结构设计形式,一种是发射模块不承力的,需要舰体设计进行补强;另一种是发射模块参与舰体承力传导,这种情况可以简化舰体设计。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能是前一种设计形式。
2 关于独立的发控电子单元CEU(基于发射筒的)。
在前面提及的论文中,大多数是关于CCL的结构设计、燃气流场分析和计算、燃气排导管理的,似乎没有看到筒载发控电子单元的资料。这有可能是因为,CEU的研发是较具体的工程问题,在不涉密、不涉及具体型号的前提下,难以形成论文公开发表。但也有另一种可能是,CEU的工作目前进展还比较缓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CCL系统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分层的发射控制模式,或者是一种过渡性的混合模式。在当前载舰的自动化指控系统还没有达到目标舰水平的情况下,CEU的这种过度状态也是合理的。
但是,独立的CEU是CCL系统灵活性、适应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这个方向的努力是不能松懈的。
3 CCL发射模块所含筒弹数量的选择。
基于已有的VLS系统实践,每个CCL发射模块包含4 X 2排列的8个发射筒是很自然的。
但是,对于实现了扁平化发射控制的CCL系统来说,一个发射装置包含多少发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多少筒弹,其实是可以根据系统装载、卸载、使用、维护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灵活配置的。比如,可以通过3 X 2和4 X 2模块的组合,使横向一排布置7发筒弹。
另外,同样大小的模块,在装载不同种类导弹时,也可能有不同的装载数量。比如,由于发射筒截面是圆形的,对于有弹翼、舵面的导弹,需要的空间相对大一些。而对于弹翼完全收入弹体的导弹(如战斧类),其发射筒就可以细一些,从而在同样大小的模块中多装载一些。
当然,上述设想是指CCL系统的潜在可能性,而并非马上就会见到。
4 关于4 in 1
对于尺寸相差悬殊的不同导弹型号,可以方便地实现4 in 1。由于不必考虑公用燃气排导问题,只需考虑结构安装的要求,比MK25四联发射箱要简单得多。
5 关于海红酒的兼容性-
基于CCL概念的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可以较容易地兼容采用冷发射方式的导弹
技术上,冷改热并没有太大的障碍:需要重新设计CCL发射筒,导弹控制系统需要对初始段控制程序做适应性修改,燃气舵估计也要修改,对弹体局部的防热设计需要进行校核或加强(如有必要),导弹的发控流程需要调整。
6 关于红石榴的兼容性
虽然红石榴是热发射方式,但是与CCL系统并不兼容,当然可以修改发射筒设计以适应CCL。
但是其实在系统中已包括海红酒的情况下,红石榴目前没有太大必要也加进来,完全可以等待其后继型号的研发。
7 关于长弹的兼容性4
对于弹体长度较长的导弹,需要考虑配置比标准模块更长的加长模块,类似于MK41系统中攻击模块的概念。
舰体设计上,需要与加长模块的布置位置协调,以便在高度上留出足够空间。
对于弹体长度较短的导弹,由于CCL系统采用上承力方式,无需做特殊安排。
8其他平台上的应用
除水面舰艇平台外,CCL概念在潜艇和陆上车辆上都可以得到运用。
国外媒体评论052D的垂发:俄媒:中国052D导弹垂发有国家标准 可射4种导弹
来源:环球网
据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新闻网10月22日报道,中国一些网站近期披露了GJB 国家军用标准,即《我国水面舰艇导弹通用化垂直发射装置通用要求》的部分内容,而052D新型导弹驱逐舰的垂直发射装置可能就是根据这项标准设计的。
俄媒称,根据中国国家军用标准的要求,垂直发射装置应能同时控制和使用4种不同类型制导导弹的发射,包括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和对陆攻击导弹;它应当根据舰载火控系统的数据独立自主地保证导弹的发射;它应当保证贮存和发射三种典型尺寸的导弹,其中大型导弹长度不超过9.9米,中型导弹长度不超过7米,小型导弹长度不超过3.3米。另外,垂直发射装置的每个架体都由8个发射舱组成,每个隔舱可装1枚到4枚导弹,具体数量视导弹类型和尺寸而定,而且垂直发射装置发射筒与垂直轴的安装误差不超过10度,发射筒直径不大于850毫米,正常情况下发射筒盖开盖时间不大于3秒,开盖角度不小于95度。据悉,这个标准已经应用于052D导弹驱逐舰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可以说,052D是中国首型按照GJB 标准建造和研制的新型水面作战舰艇。
俄媒称,随着052D驱逐舰的建造,中国海军在水面作战舰艇研制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开始从建造配备常规大型防空导弹系统的作战舰艇向建造配备多种导弹的国产多功能隐身舰艇转变,这种新型舰艇能够像美国战舰一样广泛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发射巡航导弹攻击岸边目标。从已知消息来看,052D驱逐舰配备两套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各有32个发射单元。(编译:林海)
从公开图片分析052D的垂发:
052D的垂发明显为8个一组,取消了导燃通道,未发现导弹安装装置。每一个隔舱面积较大,采用CCL“同心圆”装置安装HHQ-9导弹应无问题。
舰艏垂发的安装有倾斜角度,应采用的还是冷发射技术,中部没有倾角,莫非是反舰、对陆攻击导弹的热发射装置?如果真如此,对空导弹的载弹量未免太少了吧!其实,64枚导弹的安装量实在不算多,对比052C级,48枚对空导弹,8枚对舰导弹,导弹携带总量也达到了56枚。而052D只增加了8枚,还多了一项对地攻击任务。
另外,中部垂发系统的安置空间看似有一点小,导弹采用热发射时,有可能损坏挤靠在它周围的舰上设备。
三、新型导弹武器
在052D型驱逐舰上,可以明确装载的导弹只有HHQ-9远程防空导弹。有关这种导弹的具体性能一直没有官方数据,直到2012年的珠海航展,推出了HQ-9的外贸型FD-2000,通过了解它的性能,可以得到HHQ-9的导弹具体数据。
FD-2000被视为中国最先进的地对空导弹
在11月18日闭幕的珠海航展上,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推出的红旗-9外销版FD-2000远程防空导弹系统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
该系统是当前中国主力外销的中远程防空导弹,能够满足现代战争以及未来很长时间内的防空需求。这款防空导弹的宣传册中写道:“FD-2000主要供空军和防空力量保护核心政治、军事和经济目标。”它还可配合其他防空系统“建立一个多层次防空系统以实现地区防空目标”。
“红旗-9”家族的新成员
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远程防空导弹技术的国家。中国国产红旗-9导弹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衍生出了海军版海红旗-9、打击预警机和伴随电子干扰机的FT-2000以及外销型FD-2000。
在发展该导弹期间,中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导弹技术。例如,同美国著名的爱国者PAC-2系统一样,红旗-9导弹也采用了“导弹跟踪”末端制导系统。
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俄罗斯的S-300 PMU导弹后,中国便重新设计了红旗-9,以便融合俄罗斯的发射系统、导弹火箭以及气动布局。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改进,2008年底,由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研制FD-2000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最终被推向了国际市常
FD-2000被视为中国最先进的地对空导弹,作为一款防空武器,它非常重视自身探测并发现目标的能力。
HT-233相控阵火控雷达由中国国产泰安TAS轮式车搭载
FD-2000导弹配备了HT-233型相控阵火控雷达,该雷达的波段为C波段,探测距离达到120公里,跟踪距离为90公里。
HT-233雷达由中国国产泰安TAS轮式车搭载,可同时跟踪100个空中目标,并制导多枚导弹攻击其中50个以上目标。此外,与普通雷达相比,HT-233还具备功能多、可靠性强、系统反应时间短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在打击力方面,FD-2000导弹携带的是180公斤的弹头,其最高速度为4.2马赫,最大射程为200公里。这款导弹系统最初使用斜装箱形发射器来发射导弹,就像MIM-104爱国者导弹系统那样。
不过,由于中国发展固体燃料火箭的经验有限,结果致使该导弹尺寸过大。直到后来俄罗斯提供帮助和技术转让后,该导弹及其发射器才呈现出现在的状态,变成了一款运输、起竖、发射车,并在圆柱体内存放导弹。为成功击中目标,该导弹系统采用了惯性制导、中段上行传输以及主动雷达末端制导相结合的方式。
作为一款全高度防空及反导系统,FD-2000能够全天候作战,即便是在遭遇大规模空袭以及存在严重电子干扰的情况下。
它可以瞄准并拦截各类导弹和飞机,比如,瞄准巡航导弹(7至24公里)、空对地导弹(7至50公里)、精确制导炸弹和战术弹道导弹(7至25公里)以及飞机(7至125公里)。而且,该系统还具备极强的抗饱和攻击、多波次攻击能力,以及一定的反弹道导弹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俄罗斯的S-300 PMU导弹后,中国便重新设计了红旗-9,以便融合俄罗斯的发射系统、导弹火箭以及气动布局。
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防空主战装备,中国空军目前已经在其位于西安和兰州基地部署了该款导弹。
这些导弹系统以旅为作战单位,通常包括一辆指挥车、6辆控制车、6辆目标雷达照射车、6辆搜索雷达车、48辆导弹发射车总共192枚导弹。此外,红旗-9导弹旅级部队还拥有一辆定位车、一辆通讯车、一辆电力供应车以及一辆支援车。
眼睛盯着国外
本届珠海航展新闻发言人赵晓龙透露称,中国将此次航展上展出近50款自行设计制造的武器系统。期间,他们还将向参观者展示解放军如何运行FD-2000导弹。对此,分析家表示中国之所以在这次珠海航展上特别推出FD-2000型防空导弹,是因为北京认为现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变得非常重视防空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珠海航展上,作为FD-2000借鉴对象的俄制S-300防空导弹系统也一同展出。尽管两者拥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发射装置),但它们仍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FD-2000导弹打击飞机目标的射程是7至125公里,远低于俄罗斯S-300 PMU1系统(150公里)以及S-300 PMU2系统(200公里)。因此,在继续发展国产防空导弹系统的同时,中国还在进口俄罗斯生产的S-300PMU2。
虽然从射程上看,要完全取代S-300 PMU尚存在相当的技术差距,但是FD-2000仍具备了一些优势。
如果中国还想成功出口FD-2000,那么就要靠那些以中低档价格,寻求中高档防空性能平台的客户。
比如,FD-2000导弹的反应时间仅为15秒,并且能够同时对付近50个目标,但S-300最多只能同时对付6个目标;FD-2000导弹系统的布置更加合理,而且FD-2000的价格优势也能对俄制S-300PMU构成挑战。
此外,FD-2000导弹打击常规空中目标的射程,超过了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系统,甚至可能不亚于美军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导弹系统。而且,FD-2000的射程还略微超过了最初的S-300导弹(SA-10),以及欧洲导弹集团的新型“紫菀-30”陆基地对空导弹平台。
这种新型舰艇能够像美国“宙斯盾”战舰一样广泛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发射巡航导弹进行对陆攻击。从已知消息来看,052D驱逐舰配备两套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各有32个发射单元,将综合混装各类作战导弹。
很明显,052D级驱逐舰是一款非常现代化的战舰。这款新型战舰,加上其海上搜索与观瞄系统的改进,将能够帮助解放军海军成为亚太地区更加强大的海上力量。
正如俄罗斯军事评论网的文章所说,在第一艘改装航母“辽宁”号服役之后,中国近期已经着手建造国产航空母舰。由于航母是敌方重点攻击目标,可能会面对来自空中、水面、水下多方向的攻击,因此需要编队内的护卫舰艇具备较强的作战能力,能够抵御来自多个方向、多个波次的攻击,这就需要护卫舰艇配备完善的电子系统和足够的武器系统。
中国之所以选择在现阶段大批量建造052D型“中华神盾”舰和054A导弹护卫舰,就是因为中国未来计划组建多个航母战斗群,而舰艇的防空、反潜和反导能力是目前中国水面舰艇的软肋。
为了在航母编队建成之前打造出航母战斗群基本力量的雏形,现在即将服役的052D型“中华神盾”导弹驱逐舰,就是类似美国航母编队中的“宙斯盾”导弹驱逐舰那样,是用来承担航母编队护卫任务的大型水面防空舰艇。
日媒:052D型驱逐舰或配更多舰载版东海10导弹
来源:东方网
据日本《外交家》杂志网站8月13日报道,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军队正发展新工具以便在远远超出其沿海地区域开展攻击行动,或打击迄今为止超出其常规军事部队能力之外的目标。今年7月底军事网站上出现的最新照片显示,解放军海军或许正在测试东海-10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射程为4000公里)的海军版。照片中出现在解放军海军 892 试验舰的导弹筒几乎与陆基东海-10相同。从照片上看,这些发射筒的安装方式可能与当前 052C 型驱逐舰使用 YJ-62 或 YJ-83 导弹的方法相同。若情况属实,052C型驱逐舰可能会安装多达八具海军版的东海-10导弹发射筒,而且据称正在发展中 052D 型驱逐舰可能会配备更多。
今年7月底军事网站上出现的最新照片显示,解放军海军或许正在测试东海-10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射程为4000公里)的舰载版——舰载版东海-10导弹利用惯性导弹、GPS导航、地形等高线绘制设备以及目标匹配终端制导,瞄准目标。
事实上,目前只有二炮部队和解放军空军拥有远程攻击能力——解放军空军列装有空射型长剑-10A型巡航导弹。虽然解放军海军拥有反舰导弹,但其军舰目前并无攻击地面目标的工具——对于抱负远大的解放军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弱点。
1991年海湾战争和1999年科索沃期间展示的高科技,对北京军事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战争中,舰载BGM-109“战斧”巡航导弹被广泛用于攻打巴格达和贝尔格莱德,为盟军提供了几近零风险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考虑到中国军方未来可能会面临的冲突类型,很难想像中国不能充分认识到舰载远程打击能力的优势。事实上,一些分析家认为,中国已经制定了研制舰载远程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计划,而这可能会是受到了韩国海军Hyunmoo IIIC 舰载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影响,正如理查德·A·毕胜戈最近在一偏有关中国海军的研究报告中所写的那样。
除远程打击能力之外,远程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精确性(DH-10圆概率误差为10米)和难以追踪的特性,能够赋予使用者发动多方向攻击、低空渗透敌军防空网络的能力。而且,与其他军种不同,解放军海军能够部署在任何地方,并且能够以较由护航机群和空中加油机陪伴的H-6K/M远程轰炸机相对低的危险程度活动。
解放军海军已成为中国崛起为地区大国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针对包括指挥和控制系统、雷达站、机场等在内的地面目标发动先发制人的、类似突袭的攻击,能够在一场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美国在亚太的关键基地——以及冲绳可能会成为解放军海军利用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发动多方向攻击的目标,特别是考虑到这两个地区严重缺乏防空能力,飞机、关键基础设施都容易遭受毁灭性偷袭。
退役海军少将、现海军分析中心高级分析员迈克尔·麦克德维特表示,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为其国家部署了足以全方位封杀来袭低空巡航导弹的地对空导弹。对于岛屿而言,尤是如此。
在其他想定中,解放军海军配备有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军舰也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其中包括台湾冲突、南海领土纠纷等,在台湾冲突后,解放军海军可用远程对地攻击导弹,摧毁台湾岛内现代化但却较有限的防空体系——由 PAC-3和“天弓”导弹构成。
这些照片展示的出现在解放军海军892 试验舰的导弹筒几乎与陆基东海-10相同。从照片上看,这些发射筒的安装方式可能与当前052C 型驱逐舰使用YJ-62 或YJ-83 导弹的方法相同。若情况属实,052C 型驱逐舰可能会安装多达八具海军版的东海-10导弹发射筒,而且据称正在发展中052D 型驱逐舰可能会配备更多。为了确保对敌最低防御,驱逐舰应该全部配备对陆攻击巡航导和反舰导弹,或是部署由配备有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驱逐舰和配备反舰巡航导弹的其他舰艇组成的混合编队。
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解放军海军是否打算为其海军版东海-10导弹配备垂直发射系统(VLS),比如朝鲜“玄武-3C”导弹所使用的垂直发射系统。垂直发射系统能让导弹进行360度瞄准,而且不受舰船方向的影响。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则可以通过052D 型驱逐舰的发展情况来寻找线索(现有的052C型驱逐舰不可能采用垂直发射系统,因为这将需要进行结构方面的修改)。此外,也没有迹象显示中国已经开始发展一款潜射版,但从逻辑上北京可能会遵循这样的路线。
虽然仅凭能力发展情况无法体现意图,但是当前中国军事发展的趋势确实表明,中国战略家已经意识到解放军必须具备对其传统行动范围之外的地面目标,发动奇袭和多方位攻击的能力。
新的提升:解读052D驱逐舰(二)
四、新型130MM主炮
新型隐形单管130MM舰炮来源于俄罗斯的AK-130舰炮,首先来认识一下AK-130吧。
AK-130舰炮
基本介绍:
俄罗斯AK-130多用途双管舰炮由圣彼德堡的阿美第斯特设计局和弗伦泽军火设计局设计。该系统包含一套带电视和电子瞄准装置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火炮可由雷达控制系统控制实施全自动射击,也可在自主控制模式下由舰员使用炮塔上的康丹瑟光学瞄准具实施射击,还可使用全手动模式射击。
基本性能参数:
口径:5.1寸(130mm)
俯仰角:85度
初速:950米/秒
射程:最大29,500米
射速:单门35-45发/分钟
方向角:360度
最大俯仰角:85度
控制:雷达火控系统,光电控制系统
冷却系统:炮管外部水冷式
炮弹重:27公斤
随炮回旋备射弹量:80~90发
炮塔尺寸:长7.25米,宽7米,高7米(甲板上),炮圈直径1.5米
炮塔重:35,000公斤
制造厂:俄罗斯
装备舰艇: “现代”级驱逐舰、 “无畏2”级驱逐舰、 “光荣”级巡洋舰、 “基洛夫”级巡洋舰。
90年代末随我国订制的现代级驱逐舰一起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现在最为彪悍的舰炮系统。为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该炮体积庞大,隐形效果差;采用钢铁铸成的炮底使其重量极大,因此只能装备在大型军舰上。
其铸造底盘及其粗糙,因重量大对甲板的强度要求很高。
双联装在射击时会造成气流扰动,对射击精度造成不利影响。
下层的供弹系统
新型130MM火炮系统
至今还没有有关新型火炮的官方报道(非官方称其为PJ-38),一切信息来源于图片分析。
当年的一则广告泄露天机。
据称,单130毫米舰炮由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郑州713研究所)研制,内蒙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生产。原设计采用采用单管双链路供弹(后为减重,改为单链路供弹)、水冷却;身管长(连炮尾)70倍口径;使用弹种:榴弹、爆破弹、炮射导弹;全自动装填;全炮重量(不含外围设备)大于50吨;
单130毫米舰炮采用玻璃钢隐身防盾;安装甲板下设置二层供弹系统,一甲板为弹鼓转运间、二甲板为弹药舱及下扬弹机。此炮的工作方式为“中心”战斗工作方式和“维修”工作方式。
此炮的设计估计部分借鉴了俄罗斯AK-130双管130毫米舰炮的成熟技术,借鉴主要为舰炮机械设计上,这是我国舰炮领域较为薄弱的地方。而火炮电气控制和瞄准随动系统则全部采用国产化全新设计。减重设计是对新型舰炮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在保证结构强度的要求下尽量采用铝合金部件,这也是各国舰炮减重设计的一个通行做法,如俄罗斯AK-176型舰炮就大量采用铝合金构件;再就是取消一路供弹链路。单管舰炮双链路供弹的好处是可以在射击中快速进行任务转换,由于双路供弹可挂载不同种类弹药转换时不需要进行弹种识别,减少弹药损耗。单管单链路供弹在遂行单一任务时,射速并无影响,但在射击中进行任务转换时,需要增加弹种识别的时间,并会消耗一些炮弹。
美媒:解放军装备新型130毫米舰炮 射速每分40发
资料图:网友绘制的中国新建052D驱逐舰装备的130毫米PJ-38舰炮。
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近日报道,中国正用本国研制的PJ-38型130毫米舰炮替代驱逐舰上安装的210型100毫米舰炮。
210型舰炮是中国根据许可生产的法国100毫米紧凑型舰炮。该舰炮是一种重19吨的自动化系统,射程17公里,射速78发/分钟。
中国对这种法国舰炮加以改进,使其既能发射普通炮弹,也能发射激光制导炮弹,射速也提高到了90发/分钟。但是中国由210型舰炮进行改进而成的H/PJ87舰炮却因为可靠性不佳而没有使用。
中国的新型PJ-38舰炮借鉴了俄罗斯AK-130型130毫米自动舰炮的技术。新型130毫米舰炮首先出现在新建造的052D驱逐舰上。
这种130毫米舰炮的炮塔重量超过50吨,射程29.5公里,最大射速40发/分钟,能够发射激光制导炮弹。
资料图:中国新型驱逐舰主炮近照。
资料图:052C型驱逐舰安装的100毫米隐身舰炮。
资料图:HPJ-87式单管100毫米舰炮是基于法国T100C紧凑型10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研发的国产210舰炮的隐身改型。
五、国产的动力装置
从20世纪末,我国就从乌克兰引进了GT-25000燃气轮机,但因乌克兰迟迟不愿卖给中国生产技术,以致中国只能利用乌克兰提供的原件进行组装生产。第一台组装的燃气轮机安装在169号驱逐舰上,并巡航于亚丁湾!之后170、171使用的是仍然是组装产品。应该说,052C型一直无法大规模生产,也和动力系统无法量产有关。(应该解决了吧)
进入21世纪后,迫于严峻的形式,乌克兰终于将生产技术卖给了中方,中国在其基础上研制出了QC-280型燃气轮机。
我们并不是照搬乌克兰的技术,而是对其进行现代化提高,以适应中国海军的使用需要。因此,可以说新批量生产的052C与052D的动力系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另外,基于WS-10发动机开发的中型舰用燃气轮机才是中国海军最中意的动力系统,现正在紧张研发当中。
燃气轮机是大型战舰的“心脏”,目前能制造此类设备的企业除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英国罗-罗公司,就只剩下乌克兰曙光机械设计科研生产联合体(Zorya-Mashproekt)。独立后,研出GT-25000大功率燃气轮机,该机重16吨,额定功率2.9万千瓦,是6千吨以上大型舰艇理想动力。
中国在1993年就引进了GT-25000燃气轮机,并由中船工业致力于国产化。最初中国只能以乌克兰提供的零部件组装。进入21世纪后,乌克兰同意向中国转让全部技术。国产型被称为QC-280,已于近期实现工业化生产。据分析,在掌握GT-25000燃气轮机技术后,困扰中国海军多年的舰船动力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外刊:中国燃气轮机大进步 新军舰告别心脏病
在中国海军迈向远洋的征程中,缺乏优秀的舰艇用燃气轮机一度是最大的“拦路虎”,制约了大型战舰的开发。不过,据最新一期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等媒体报道,中国已在乌克兰协助下逐步克服了这个老大难问题,未来舰艇设计正进入“自由王国”。
说乌克兰协助中国“造心”
燃气轮机是现代化大型战舰的“心脏”,目前能制造此类设备的企业除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就剩下乌克兰“曙光”机械设计科研生产联合体(MD)。在苏联时期,MD为半数以上的苏联主力舰艇提供了UGT-15000燃气轮机。乌克兰独立后,MD又研制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UGT-25000(又称DA-80)大功率燃气轮机,该机重16吨,额定功率2.9万千瓦,是6000吨以上大型舰艇的理想动力源。
《汉和防务评论》称,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引进了UGT-25000燃气轮机,并试图将其国产化。但由于乌方不愿意转让技术,中方只能先以进口零部件组装。进入21世纪后,乌克兰因经济窘迫,终于同意向中国提供UGT-25000燃气轮机的全部技术。据称,中国国内有多家单位联合推动该机的国产化工作,其中燃气发生器部分由某航空发动机集团负责,动力涡轮由一家汽轮机厂制造,中船重工某研究所进行系统配套。有传闻说,中国国产化的UGT-25000燃气轮机又被称作QC-280,已于近期实现批量生产。
在掌握UGT-25000燃气轮机后,困扰中国海军多年的舰艇动力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今后,中国海军将能建造更大吨位的主战舰艇(包括万吨级的驱逐舰和航空母舰),作战实力将获得飞跃性提升。
资料图:中国R0110重型燃气轮机剖析模型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8年4驱CRV性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