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觉得时视定军山影业靠谱吗投资电影靠谱吗?不是很了解,求科普

一些零散的笔记,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马上删。&br&&br&Macro Environment:居民人均收入提升 + 娱乐消费习惯养成&br&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440亿元,同比增长49%&br&&br&Value Chain 电影产业链:&br&Production 制作(制作方) - Distribution 发行(发行方) - Exhibition 放映(院线 - 加盟/自营影城)&br&电影是资金需求巨大的产业:&br&&ul&&li&制片方需要投入巨资拍摄影片;&/li&&li&放映方则是一次性投入较大资金建设影院,然后经历漫长的成本回收期;&/li&&li&发行业务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属于轻资产业务,现金流不错,但票房分成也较为有限。&/li&&/ul&&br&影片制作的四个阶段:&br&Development 开发 - Pre-production 前制 - Production 拍摄 - Post-production 後制&br&&br&电影发行:电影作品完成后,到被观众消费(在各种可能的消费平台,并非仅局限于戏院)的漫长过程及诸多事项的总称。包括包装丶出售、出租丶宣传丶议价等基本商业程序。&br&电影发行的三个阶段:&br&&ul&&li&电影发行公司从众多制片商出品的影片中选择购买最具市场潜力的影片的发行权;&/li&&li&电影发行公司向院线进行推销使其租下或者订下电影拷贝进行放映,与院线协商档期,安排在尽可能多的院线中放映,说服院线尽可能多的安排放映场次;&/li&&li&进行影片的宣传推广工作,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观影。&br&&/li&&/ul&对应发行商的核心能力:&br&&ul&&li&购买发行权,关键在于发行商的眼光需要敏锐的把握观众对影片的喜好;&/li&&li&向放映方推销影片,需要发行商具有丰富的院线资源;&/li&&li&向观众进行宣传推广,需要发行商具备很强的营销推广能力。&/li&&/ul&&br&常见宣传营销方法:&br&&ul&&li&户外媒体上投放的预告短片与海报;&/li&&li&影院内部海报以及在播放其他电影前放的预告片;&/li&&li&电影杂志及其他影评推广;&/li&&li&电视投放的预告片以及视频类网站的片前广告;&/li&&li&音像店的店内展示以及海报(包括Amazon和Netflix上的广告);&/li&&li&公关活动以及话题预热(包括各种绯闻以及微妙相关的软新闻)。&/li&&/ul&&br&票房收入由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三方分成:&br&&ul&&li&中国现有的分账体系下参与分账的票房是总票房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后的剩余部分,即总票房的91.7%,称为可分账票房;&br&&/li&&li&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分别分得43%、57%的可分账票房(国际上基本上是50%:50%);&/li&&li&43%其中的10%-15%归发行方所有,也就是说,发行方最终可获得电影总票房的6%左右;&br&&/li&&li&57%其中的90%归影院所有(但原则上不高于可分账票房的50%),剩下10%归院线所有;&/li&&li&制作费用大的影片,制片方获得的分成比例在总票房中便大一些,制作费用小的影片,获得的分成比例在总票房中便相应小一些。&br&&/li&&/ul&&br&制片方/投资方分成实例:&br&&ul&&li&假设某电影投资1亿2000万,其中1亿是制作成本(投资方),2000万是宣发费(发行方)。等到电影上映后,假设获得票房10亿元,这10亿元首先要向国家电影基金交纳5%和交税3.3%,剩余9.17亿元,这是这部电影的净票房。这部分钱的57%是归院线和影院所有,片方无权控制;而剩下的43%就是投资方和发行方的收益,即9.17亿元*43%=3.9431亿元。&/li&&li&假定这部分钱就是投资方和发行方共同的收益,那么根据发行方与投资方的协议,投资方应付12%的发行代理费,即3.9431亿元*12%=4731.72万元。因为发行方支付了2000万的宣发费,所以这部分钱除减去发行代理费、宣发费和制作成本1亿元,才是投资方能拿到的收益,即3.9431亿元-4731.72万元-2000万-1亿元=2.27亿元。&/li&&li&因为发行方在发行该片时与投资方签到了保底发行协议,因此还能分到投资方最终收益的30%,即2.27亿元*30%=6810万元。因此发行方最终的收益就是6810万元+4731.72万元=1.154亿元。比起其他投资方共同分剩下的钱(2.27亿元-6810万元=1.589亿元)来说,这个案例里发行方获得的利润最多。&/li&&/ul&&br&买票房:&br&&ul&&li&不少制片方/发行方自己出钱购买大量电影票,再以赠送和低价售卖的方式将电影票给予观众,本质上是自产自销,这种方式被称为买票房;&br&&/li&&li&出品方(=制片方+发行方)会跟院线合谋,给院线更多的让利(“返点”),让院线帮助他偷挪竞争影片的票房,虽然这样出品方只能获得比43%更低的投资回报,但是票房虚高会带来很大的宣传红利;&br&&/li&&li&有野心的投资方也会给院线更多的返点以此来获得大量拍排片和好的排片时间,同时自己包场买票房,乍看之下出品方很的直接受益减少了,但是如果消费者去电影院发现适合的时间基本上只有一部片子能看,而且这部片子票房很高,网上口碑也很好,很容易就会妥协买票,妥协的人多了,出品方就能获得正向的回报;&br&&/li&&li&有些电影的制作方、发行方与院线都同一家公司,一部电影从出生到发行都是垄断,这样的电影票房很容易比较高。2015年大热的《捉妖记》出品方是安乐跟万达,这两个电影巨头都有众多的电影院线,除了上交国家的5%+3.3%,刷票的成本很低(内部资金流转),加多排片场次也很容易,冲到年度票房第一再加以宣传,回报是迟早的事。 &br&&br&&/li&&/ul&“返点”的两种方式:&br&&ul&&li&“映前返”:在竞争激烈的好档期,片方为了占据档期中的有利地形、PK掉其他对手,会提前和院线及影院谈好返点细节,让影院在排片时倾向于自己;&/li&&li&“映后返”:片方先将影片投入市场试试反响,再根据自己的票房预期调整战略;&/li&&li&无论是映前返还是映后返,具体的返点数额都不是一刀切,而是分阶段阶梯式的返点。&br&&br&&/li&&/ul&制片方筹划发行的方法:&br&&ul&&li&通过电影节吸引发行方;&/li&&li&电影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和销售。&/li&&/ul&&br&中国电影发行销售方式:&br&&ul&&li&买断发行:发行商向制片商将电影版权一次性买下,签订永久合同,不受时间限制,进行发行和销售;&/li&&li&买发行权发行:发行商向制片厂家购买一定时期内的或较长时期的发行权,而电影版权仍属制片厂。(中国几十年来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即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一购买发行权,在全国各地发行,实行统一销售);&/li&&li&分成发行:在发行收入中确定发行和制片的分成比例,用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li&&li&保底发行:宣发费用(包括拷贝费、阵地宣传、各种活动、广告、软文)由谁出是谈判的重点之一;&/li&&li&代理发行:电影版权属制片厂商,发行部门只在发行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手续费和业务费,整个发行权受制于制片人或制片厂商;&/li&&li&自理发行:拥有电影版权的企业,又有发行放映渠道和资格,很可能选择自理发行。美国的 “八大公司”,既生产影片,又办理发行,而且又有电影放映系统, 都属自理发行。&br&&/li&&/ul&&br&分账电影V.S.买断电影:&br&&ul&&li&分账电影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引进,由中影或者华夏电影公司或者两者共同发行的,通过签订协议许可外国供应商从该影片中获得中国影院总收入的规定份额而从国外引进的影片,通常仅有好莱坞大片可以作为分账电影被引进;&/li&&li&买断电影是由中国本地发行商以固定价格所购买的在中国放映的外国电影,(第一次买断交易是1978年中影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华纳兄弟手中买下了《超人》的影院放映权),大部分买断影片由中国本土电影发行商发行;&/li&&li&买断的两种形式:一次性买断(多数买断属于这一类)以及分账式买断(当电影在中国影院的总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外国制片方除买断价格外还可收取该电影收入的一定份额)。&br&&/li&&/ul&&br&发行外国电影大致流程:&br&&ul&&li&本土发行商通过像戛纳及美国电影市场(AFM)这样的电影节或电影市场寻找外国电影,或者外国制片商主动将其电影提供给本土发行商以寻求合作,本土发行商将电影提交至中影申请进口许可;&/li&&li&经电影局批准,获得进口许可后,本土发行商将电影提交至中影或华夏总发行(中国只有中影和华夏这两家国营电影公司拥有进口片的发行权 );&/li&&li&中影或华夏提供发行授权,并就此收取电影总收入的差不多1/4,实际发行工作由本土发行商进行;&/li&&li&影片将交由特定本地制片厂(通常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或北京电影制片厂)配音、配字幕及拷贝(对于引进分成电影,外国电影制片厂须对这项服务付费,对于买断电影,这项费用通常由本地发行方支付);&/li&&li&由于中国特色的电影排期制度,在排期确定前进行营销宣传活动没有意义,因此中国对一部影片进行营销宣传的时间比大多数其他地区要少。&br&&/li&&/ul&&br&中国主要电影发行商:&br&&ul&&li&中影集团&/li&&li&光线影业&/li&&li&华谊兄弟&/li&&li&上影集团&/li&&li&博纳影业集团&/li&&li&福建恒业电影&/li&&li&英皇&/li&&li&寰亚&/li&&li&橙天娱乐&/li&&li&西影集团&/li&&li&寰宇&/li&&li&银河映像&/li&&/ul&&br&监管部门:&br&&ul&&li&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 SARFT = 广电总局:国务院下属的监管中国境内所有广播、电影与电视内容的执行性部委,下设电影管理局,专门针对电影管理。&br&&/li&&li&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广电总局下属机构,由超过3000家当地发行商与放映商组成,负责安排电影放映时间,并监督所有电影的整体运行情况;&br&&/li&&li&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电影管理局的下属单位,或称“中国电影资金办”,负责中国的电影票房统计;同时就每部电影收取该电影院线总收入的5%作为支持本地电影制片及影院建设的专项资金(这5%影院是免缴营业税的)。&br&&/li&&/ul&&br&影院排期:&br&&ul&&li&每部电影的上映时间由广电总局下属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决定;&/li&&li&在一部电影获得上映日期前,该影片的终版须经电影管理局审批,获批后,发行方将该片提交电影放映发行协会谋求获得上映日期,发行方、放映方、协会有时甚至是电影局之间就放映日期进行多方谈判;&/li&&li&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放相应的放映许可证与通知后,影片才算正式排定日期,排期可能拖到影片上映前几天才敲定。电影越大,其迅速获批与获得排期的难度就越大,对于引进电影更是如此。&/li&&/ul&&br&电影发行行业受到冲击:&br&&ul&&li&线上购票(在线发行渠道):猫眼电影+格瓦拉(均在腾讯旗下)&/li&&li&Netflix:一般情况下,独立电影通过“预售发行版权”来为项目融资,将版权分售给不同国家的发行商。全球视频点播平台Netflix的诞生蚕食了当地发行商的利益,独立电影倾向于将发行版权直接预售给Netflix,电影人可能为了Netflix放弃戛纳影展,转投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电子大会;Netflix也确实从原创剧延伸到自制或购买高成本电影的领域,而这些新电影将同时获得网络首发以及院线上映日期,绕开了传统发行渠道。&br&&/li&&/ul&&br&影院收入来源:&br&&ul&&li&票房收入中与院线分成(仍然是主要收入来源);&/li&&li&映前广告;&/li&&li&饮料食品;&/li&&li&电影衍生品销售。&br&&/li&&/ul&&br&院线成本上升:&br&&ul&&li&院线及影院需自行进行放映厅数字化改造;&/li&&li&商业地产价格升高,房租成本的上涨;&/li&&li&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li&&li&这也是房地产公司做院线有优势的逻辑。&/li&&/ul&&br&广义“发行”的过程包括两个环节:&br&&ul&&li&发行商发行:专业发行商从制片方取得影片发行权;&/li&&li&院线发行:院线从专业发行商取得影片一定时期内的在该院线所属影院的放映权,下放到所属的影院。&br&&/li&&/ul&&br&外国电影发行分成:&br&&ul&&li&在2012年《中美双方就解决 WTO 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之前,可参与收入分成的进口电影依据电影制作的实际成本仅可从其总票房收入中获得13%-17.5%(不足4500万元 - 报告收入的13%,超过4500万元 - 17.5%)。“总票房收入”是由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报告的金额决定的。&/li&&li&电影票房收入在新的WTO谅解备忘录达成后,分成电影现在可以直接获得总票房收入的25%,方便计算,同时对于外国制片商来说更加有利,但2017年就将到期。&/li&&li&中影与华夏从外国电影放映中收入中获得约22%。其余的金额扣税后由放映方获得,金额大体上为总收入的45%;&/li&&li&好莱坞的制片厂为其在中国影院放映的影片的营销与广告费用买单,而中影或华夏(或两个共同)为拷贝付款(他们也可能会为印刷海报/电影院易拉宝广告买单)。&br&&/li&&/ul&&br&数字拷贝V.S.实体拷贝:&br&&ul&&li&2012年之前,大多电影发行还采用实体拷贝的方式;&/li&&li&自2012年起,由于每一样片拷贝须花费10000元人民币,数字发行的上映成本更低,院线倾向选用数字投影,实体拷贝越来越少见;&br&&/li&&li&一部影片的数字拷贝仅在影院有适当的数字密钥时才可以投放,所有的密钥均由中影集团发放与管理,有15天有效期;&/li&&li&通常大片的密钥可以展期,并且享受30日的首次大范围公映,大范围公映后通常接着2周的有限公映延展期,有时有强大支撑因素的影片可以获得2次甚或多次展期。&/li&&/ul&&br&广告宣传:&br&&ul&&li&为保护本地电影,制片厂仅被许可在互联网与户外场所进行有限的广告活动,好莱坞电影的直接电视广告宣传是不允许的,而这恰恰是在中国推广电影最有效的方式;&/li&&li&但因为电视广告对于本地电影来说相对太过昂贵,很少看到电视中播放本地电影;&/li&&li&在中国营销一部电影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广告(便宜、方便,常常非常有效)及在电影院中做广告(既传统又有效)。&/li&&/ul&&br&映前广告 - 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在中国影院几乎绝迹原因:&br&中国大多数(80%以上)银幕现在已经数字化,预告片与广告能够被轻易删除。&br&好莱坞的制片厂对于电影在中国的发行控制力很弱,若他们在中国投放映前预告片广告,很可能直接被其他广告或本地电影预告片所取代,但却还得由他们买单。&br&&br&票房数据:&br&&ul&&li&票房报告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只有专项资金办公室有日/周原始票房数据;&/li&&li&专项资金办公室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影院计算机售票计数系统,覆盖中国大多数商业影院,可涵盖一部电影票房总收入的70%;&/li&&li&其他一千多家影院可以进行日终(通常在凌晨2时剧院关闭时)或次日(通常在上午10时日常业务开始时)票房销售报告,在第二日近午时,通常有约剧院已报告前一天的票房(涵盖一部影片约95%-97%的日票房);&/li&&li&剩下的来源于按周或者甚至按月报告的其他数百个剧院;&/li&&li&尽管仍有一些影院未被专项资金办公室计算在内,但是制片方与发行方的分成却是基于专项资金的计算报告的;&/li&&li&(例如:某部影片下线时的实际票房收入可能为1.05亿元人民币,但是在本轮播映后1.05亿中报告数据仅有9700万元。这9700万将被专项资金、发行方、放映方与国外制片厂分享。 3个月后,另外500万可能会被报告出来,届时再以同样的方式将分享这500万。如发现其他额外收入,将再行分成。)&/li&&/ul&&br&除专项资金外,还有另一个全国性的票房统计机构 -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br&&ul&&li&协会的票房统计数字是根据放映商的主动报告,甚至包括那些不具备电脑销售系统的影院,但他们的报告可能需要等上几个月;&/li&&li&协会的数据通常会比专项资金的略高;&/li&&li&但协会不公布周数据,仅公布月、季、半年与年数据;&/li&&li&中国官方公布的年终报告往往使用协会数据,而不是专项资金计算报告中的数据。&/li&&/ul&&br&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 中影:&br&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拥有将外国电影进口至中国的独家权利。&br&最大的本土与合制电影制片方,并且是国内本土与外国电影的最大发行商。
一些零散的笔记,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马上删。 Macro Environment:居民人均收入提升 + 娱乐消费习惯养成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440亿元,同比增长49% Value Chain 电影产业链: Production 制作(制作方) - Distribution 发行(发行方) - Exhibition …
&p&&b&拍不了。&/b&&br&&/p&&p&&b&我们能拍的,只有「中国式」的犯罪片。&/b&&/p&&br&&p&&b&原因,我会掰开揉碎了讲。&/b&&/p&&p&&b&这篇,大概会是网上相关话题讨论里最细致的解答。&/b&&/p&&br&&br&&p&&b&拍电影,要讲究语境问题。&/b&&/p&&br&&p&作为一个非常非常想拍犯罪片的电影人,我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在某度随机搜索一个犯罪案件名/新闻主角名,看这个案子的资料,然后顺着网页右边的「其他人还搜」、「相关人物」、「相关事件」一个个往下点。每个链接里都是一个故事,里面好多的人,还有人和人之间难以捉摸的关系。&/p&&p&每次看完,都口干舌燥,心里有血在滚烫地翻腾。&/p&&p&孙志刚事件、李乔明、唐福珍、呼格、李桂英……这些名字,就在脑海里盘旋,他们对这个世界所做的,和这个世界对他们所做的。那些被逼到绝境的活生生的,人的情感,让我的脑子,嗡嗡响。&/p&&p&也许是先天共情能力就比较强,每次看这些事件,我总有极为强烈的代入感。&/p&&p&有时候真的觉得好难过啊,难过得睡不着觉。&/p&&p&闭上眼睛就想,人在那个境况下,得多无助啊,得多绝望啊,得怎么办啊,怎么才能救自己啊。&/p&&p&想啊,想啊,作为一个阴影本身就比较严重的人,能得出的唯一的结论,就是——如果我处在那些情况里,大概会飞快地自杀吧,因为真的太难受了。&/p&&p&越想,就越生气。&/p&&br&&p&作为旁观者我能做什么?我不知道,可能我就是做不了什么,也真的没什么用吧。可我总觉得,我想表达点什么,我还有话要说。&/p&&br&&p&后来,我进入了电影行业,而且是一名创作者的身份,开始学着做一个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手艺人。我太憧憬了,摩拳擦掌的,拍过两个故事短片以后,我写了第一个长片故事大纲,想慢慢写,留着将来自己拍。&/p&&p&故事的原型,是当年的夏俊峰事件,就是那个刺死城管后被判死刑的水果小贩。&/p&&p&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的网络舆论,一边倒的都是城管死得好,夏俊峰杀得好,不该判死刑,整个网络汹涌着让他免死的呼声。还有他的儿子,被当做天才儿童画家,被某女歌手认作干儿子,无数人同情他即将成为无父之子。&/p&&p&我当时觉得没什么问题。&/p&&p&直到有天我和一个师妹聊起这个案子,师妹说「我不知道怎么看这事,我爸其实是当城管的」。&/p&&p&我一愣,忽然想到,要是那两个死掉的城管是有家室有孩子的人呢?&/p&&p&要是那孩子和夏俊峰的儿子一样大,他们会被身边的人们和陌生人怎样对待呢?&/p&&p&他们要是看到这么多人义愤填膺地叫喊他们的父亲死得好,而且都力图让他们的「弑父仇人」免死,会是什么心情呢?&/p&&p&当时事件的原始经过版本特别多,没有一个真正能称为是真实的经过。万一当时两个城管里有一个,哪怕是一个,是无辜的,平时行善的好人呢?&/p&&p&中国的大环境,城管是有很大很大问题的,可是在孩子心里这就是父亲啊。那城管的孩子会怎么看夏俊峰的儿子?会怎么看那些公知?&/p&&p&酝酿很久以后,一口气写完了。里面的许多设定,好些人物,至今我都很喜欢。&/p&&p&但这个大纲是有漏洞的,前半截编排非常细致,但到了后面,有些事情圆不上了,人物行动和人物能力的关系配置出了问题。&/p&&br&&p&我当时写信给在知乎认识的一个非常认可的编剧前辈求助,通了好几回长信,他非常耐心地给了我许多建议,让我得以剔除许多许多问题。我到现在都一直非常感激他,作为我认识的第一个真正的职业编剧,能够指点当时那个对编剧一无所知的我。&/p&&p&可是,最根上的漏洞必须得靠自己,这对当时的我,实在太难了,于是一直搁置。&/p&&br&&p&后来我遇到现在的师父。给他完整地讲完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他决定收我当徒弟。但后来我和他细聊故事时,他却大大摇头。&/p&&p&我:我知道这个审查有很大问题……&/p&&p&师父摆手:不不不不只是这个,你们这些小孩老是一上来就下猛手,刚下手啊别和体制粘太紧,审查当然是大问题了,这个问题就够要你命了。但是你还有个更要命的问题啊。&/p&&p&我:???&/p&&p&师父:就是屁股问题。你没觉得这个剧本你选的这个角度啊屁股坐的位置有些奇怪吗?&/p&&p&我:立场哪里不对了?&/p&&p&师父:你知道现在全国对城管的主流态度是什么吧?是骂,是踩,是认为他们作恶多端。你看你的剧本,第一主角是城管家的人,等于情感要代入到这个人身上,而且你正面在写这人,等于在为城管讲好话。对观众来讲,你这就是帮城管洗白了,你这是奔着人民公敌去了啊。&/p&&p&我:可我讨论的是就事论事的问题啊。公序良俗,和所有人都密切相关的事情,怎么就人民公敌了?我这故事又不是直接用的原案件,我这故事里城管是好人啊。&/p&&p&师父:城管队伍里肯定有好人,任何群体里每个人都不一样,肯定有好有坏嘛。但群体在外界留下既定印象以后,那个人就肯定会被群体代表的嘛。就算是好人,只要你是在大家公认的坏人堆里,那你也没法大声说自己是好人了。这就是中国目前的主流语境,在这个语境里,你就是不适合做这么一个片子的。上面审查不会给你过,下面老百姓看你也不顺眼,你拍它干啥?吃力不讨好到时候人山人海都骂你。这种提前就能预计到的结果,你要拍,有人会给你投吗?你自己有钱拍吗?那你说你换不换。&/p&&p&我不死心:那故事本身呢到底有没有意思?那这种和主流语境不符合的都得避开?&/p&&p&师父:有意思,那也没用啊,和主流语境不贴就得躲。你要是就事论事说得深了,观众还不乐意看呢。可能以后能拍吧,但不是现在。不过这个以后,估计也……&/p&&br&&p&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语境」这个词,对电影创作来讲有多重要。&/p&&br&&p&而我和师父聊到的那些,其实就是在这个答案的开头,我说的「中国式」语境的一部分。&/p&&b&语境不合,会产生的问题太多了。&/b&&br&&br&——————————————&br&&p&&b&(到这里提醒一下:后面没图,但特特特特特特特特别长,建议单身狗吃饭佐餐看或单身狗睡前读或单身狗坐地铁阅。)&/b&&/p&不是真心想了解这个问题的,还是直接关闭的好……&br&&p&——————————————&/p&&br&&p&&b&语境,就是建立在主流价值观之上的逻辑体系的最终形态。&/b&&/p&&br&&p&&b&比如「武侠片」,大家喜欢武侠,其实是因为大侠可以法外执法,弥补法治的不足。但现今进入法治社会,很多人越来越意识到所谓「替天行道」其实就是人治,而其最大问题,是对单个人道德感要求过重,所以大众信任风险极大。加上现在信息透明程度更高,减少了信息障碍的庇护,大众眼中更难出现「完人」。久而久之,对单个人的怀疑程度也就增加。&/b&&/p&&p&&b&虽然法也有种种弊端,但法是相对稳定的。而人却会变。&/b&&/p&&p&&b&所以大家越来越希望法治更加健全,而非出现大侠拯救苍生。&/b&&/p&&p&&b&这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语境发生了改变。&/b&&/p&&br&&p&&b&比如「科幻片」,中国科幻片一直很难做,为什么?人为什么需要科幻?为什么需要乌托邦?因为对现实不满,想要推翻现实。那未来世界建立的根基是什么,是现实政权因为有弊端而垮台。什么你要推翻现实?醒醒查水表了。&/b&&/p&&p&&b&这就是执政党一定没有弊端,一定不会被推翻的中国语境,一个牢牢的枷锁。&/b&&/p&&br&&p&&b&比如「警匪片」,其实这就是犯罪片的一部分。&u&警匪片要好看,肯定要有比较出彩的匪徒和警察。你把匪徒写得太弱鸡,显不出警察的智商,匪徒写得太有魅力,又显得你政治不正确。而警察团队,你要写好看,观众需要代入感,肯定要有主要人物。主要人物受到阻力破不了案,突破重重难关才获胜,这才好看。&/u&&/b&&/p&&p&&b&&u&那问题来了,抛开刚刚说的劫匪问题,破不了案子肯定是警察内部有人拖后腿。你写了个聪明绝顶的领导,那肯定下面小警员得蠢。你要是写了聪明绝顶的普通干警,那肯定领导得蠢。要全都聪明,主要人物一气呵成一点阻力没有就破案了,那流水账剧情谁要看啊。有孙悟空就必须得有猪八戒。可是体制成员,你怎么能把人民公仆写成猪八戒呢?&/u&&/b&&/p&&br&&p&&b&上面说的这些,就是中国现在的电影创作者们,会遇到的尴尬——的冰山一角了。&/b&&/p&&p&&b&已经挺难了。&/b&&/p&&br&&br&&p&&b&题目里说到韩国。&/b&&/p&&p&&b&我本人是韩影死忠。朴赞郁脑残粉,奉俊昊资深迷妹。&/b&&/p&&p&&b&可韩国是民主国家。&/b&&/p&&br&&p&《恐怖直播》里都把总统黑成什么样了,骂韩国政府骂得那叫一个酸爽。&/p&&p&《回家的路》又顺手黑了一把韩国驻法国大使馆办事人员(讲全度妍演的韩国少妇受熟人之托,以400万韩元的酬劳将装有合法限量钻石的包带往欧洲,谁知内容物被掉包,警方在法国奥利机场截获皮包后从中查获十公斤海洛因,而她也因此获罪的故事)。和最近在中国发生的上海海关查货红酒运毒当事人不知情事件非常像,有兴趣的可以看看。&/p&&p&还有《熔炉》,虽然从专业角度它的故事讲得非常顺拐,技法也不好,完成度其实不够,但它胜在内核。而且剑指韩国法律漏洞,最终改变了国家。&/p&&p&《蝙蝠》讨论宗教、道德和私欲的冲突。&/p&&br&&p&&b&中国呢?可能也是民主吧。可能吧。&/b&&/p&&p&&b&不过上面那些讨论的问题能拍吗?很显然的,不能。&/b&&/p&&br&&p&&b&现在也许大家能稍微理解,在中国拍犯罪片有多难了。&/b&&/p&&br&&p&&b&所以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充斥着青春爱情片。所谓「小妞电影」。电影类型同质化极其严重。做得好的,多加一些喜剧元素。但本质还是那个类型。有做得好的,但看多了,还是腻。&/b&&/p&&p&&b&成熟的市场是需要百花齐放的。看一眼网上的舆论,韩国那些犯罪片大家都追捧,其实就知道观众还是需要犯罪片的。&/b&&/p&&p&&b&但犯罪片实在是很难做。&/b&&/p&&p&&b&又要考虑政治语境,又要考虑主流受众语境。&/b&&/p&&p&&b&两者各自认可的还不一定重合,范围又变小了几寸,哦不,几丈。&/b&&/p&&br&&p&所以坚持做犯罪片的创作者,基本都算是真的有表达欲望的。谁没事遭这罪?可我不是爱吗,没办法。&/p&&br&&p&&b&看下国内,近年的犯罪片其实真的不多。成色好的就更少了。&/b&&/p&&p&&b&蔡尚君的《人山人海》,非行的《全民目击》、李杨的《盲井》《盲山》、贾樟柯的《天注定》、张秉坚的《东北偏北》,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丁晟的《解救吾先生》、忻钰坤的《心迷宫》、杨庆的《火锅英雄》、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b&&/p&&p&&b&这里面有一些,还不是我说的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犯罪片」。比如杨庆的《火锅英雄》,更像是一个黑色幽默的喜剧片,犯罪本身只是一个叙事元素。忻钰坤的《心迷宫》也是,作为新导演,完成度很惊艳,但中心还是有一点偏移。曹保平老师的《李米的猜想》也是,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李米的猜想》其实爱情片元素是要远远超过犯罪片元素的。&/b&&/p&&br&&p&&b&犯罪片,人要挣扎,为生存努力,为尊严殊死一搏,为愤怒,为仇恨,为赎罪,为一切激烈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要有现实根基。&/b&&/p&&p&&b&对我而言,我很看重这个电影和现实的联系。不然我会想,观众看的时候,难道不会疑惑:这个电影和我有什么关系?代入感,就下降了。&/b&&/p&&br&&p&&b&李杨的那两部就不提了,太真实,真实到可怕。这里面的案子,现实世界都发生过。《盲井》,「河北农民工结伙杀人伪造矿难骗保」,和电影几乎一样。《盲山》,「被拐卖女性郜艳敏被称为最美女教师」,只是结局不一样。蔡尚君的《人山人海》改编自六盘水追凶事件,真实事件带来的力量蕴进电影里,生猛。但这两个人,都有好些时候没有正经出犯罪片作品了。&/b&&/p&&p&&b&丁晟的《解救吾先生》,因为之前就知道新闻,预知了结果减少了悬念带来的张力,但完成度是还不错的。蛮值得看好的导演。&/b&&/p&&p&&b&但我最想说的是谁呢?&/b&&/p&&p&&b&是曹保平。&/b&&/p&&br&&p&在电影学院,以成熟导演身份在学生心中占据极高呼声的,主要就是两个人——徐浩峰、曹保平。&/p&&p&全校基本没有人不喜欢徐浩峰老师,公选课节节爆满。&/p&&p&曹老师似乎没有公选课,在学校的时间也不那么多。但大家还是非常爱他的。&/p&&p&又会拍片又会上课的老师,理论和实践能结合,大概没人不喜欢吧。&/p&&p&事实上,电影学院早已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沉迷于象牙塔,死死抱着冷僻艺术不放。&/p&&p&&b&文艺片和商业片相轻的论调早就成为过去式。做产业和做艺术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事,恶意制造对立的人,只能说不懂电影。&/b&&/p&&p&&b&现在大家的思维都是开阔包容而有活性的。&/b&&/p&&br&&p&&b&插入一下我朋友,青年导演孔靠谱老师的一句话:「如果没有商业片不断培养中国的观影人群和健全电影市场产业,文艺片也就永远只能被局限在小众圈子里流传;如果没有文艺片去不断革新电影语言和传递人文精神,商业片早就沦为味同嚼蜡的视觉玩物。谁也离不开谁」。&/b&&/p&&br&&p&毕竟,台湾电影过度死磕小众艺术最后直接把整个产业给磕死了的教训放在前面呢。&/p&&br&&p&&b&已经全职做导演的宁浩管虎乌尔善等职业商业片导演不提,在校的方刚亮老师、薛晓路老师、曹保平老师等也都在拥抱商业,是好事。&/b&&/p&&p&&b&这一部部片,有优点有缺点,但总都是好事。毕竟都在让产业变得更好。光靠骂,永远救不了中国电影。想想韩国,80年代的时候,也是泡沫期,慢慢产业变大环境也变好,观众审美也提高,才有的后面的繁盛(别问我为什么不在这提金大中废除韩国电影审查的事)。&/b&&/p&&br&&p&曹老师的新片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在我朋友圈刷屏了。各个系——尤其文学系的学生,基本都在狂转。&/p&&p&最早看到的一条,讲的是他新片《追凶者也》的缘起,说,这个片,改编自「贵州六盘水五兄弟万里追凶事件」。&/p&&p&我当时整个人眼前一亮,太高兴了。真的,没办法,一看到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我就高兴。&/p&&p&而且,六盘水这个事件,其实已经有人改编过了——2012年蔡尚君导演的《人山人海》原型就是这个案子。同属追凶的案件其实有好些个,曹保平为什么非选一个已经有人用过的事件原型改的剧本拍?这其实有点让我费解。太好奇了。&/p&&br&&p&然而看完整个人是懵逼的。&/p&&p&???&/p&&p&说好的六盘水呢?&/p&&p&这个成片,和六盘水五兄弟为被杀的小兄弟报仇那个案子一点关系都没有。&/p&&p&它讲的是刘烨演的修车工,被冤枉后,为了自己的儿子不被流言蜚语的干扰生活,希望儿子能好好成长,而去拼命自证清白和反抗的故事。&/p&&p&它是一个文本精准,视听语言纯熟,探讨议题隐晦却有分量的犯罪喜剧片。&/p&&p&哭笑不得。没看到六盘水,想哭。看到曹老师又做了一个有意思的片子,又有点高兴。&/p&&p&我问男朋友:你觉得怎么样?&/p&&p&男朋友:哈哈哈好多地方超级好笑,你呢?&/p&&p&我:这附近哪有云南馆子?啊,我想吃鸡枞。&/p&&p&别问我为什么。你看完也会想吃鸡枞的。。。&/p&&br&&p&最大的观感是:&/p&&p&&b&王砚辉演技真好啊。&/b&&/p&&p&&b&太喜欢王砚辉了,表演分寸感把握太好了。&/b&&/p&&p&&b&从《光荣的愤怒》里的村长,到《心花路放》里的「敢问路在何方」东北金链大哥,到《烈日灼心》里最后他演真凶坦白罪行,太牛逼了。&/b&&/p&&p&&b&这片里他仍然好,松弛,自然,控制有度。真是个让人惊艳的好演员啊。&/b&&/p&&p&&b&可惜一直没有碰到让他大红起来的剧本,他演技真的不输韩片一线演员金允石啊,太好了。&/b&&/p&&p&&b&一回想,除了《狗13》,曹保平老师的每部电影里都有王砚辉。&/b&&/p&&p&&b&怎么讲,曹老师挑演员的眼光,真是,啊,你必须服,必须服。&/b&&/p&&p&&b& 王砚辉演技真好啊。&/b&&/p&&p&&b&啊。。。我想和他拍戏。。。&/b&&/p&&br&&p&看完《追凶者也》,我其实很惊讶。因为这和我预期的片子不一样。我没想过他会拍喜剧,一直觉得,啊,曹老师多严肃的一个人啊。&/p&&p&而且竟然没有出现很多导演跨风格叙事会有的水土不服。&/p&&p&原本对六盘水事件题材的失落,也就被这个欣慰磨平了。&/p&&p&再想想也不奇怪,曹保平老师的每部片子,都不一样——他一直在尝试,一直在突围,冲自己,也冲环境。有一种这个年代的电影从业者中,真正配得上「创作者」三个字的人才有的血性和生猛。&/p&&p&这让我想到在学院时,大家常聊到的四个字,「职业导演」。&/p&&p&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职业导演」这四个字,真的是非常难的。&/p&&br&&p&&b&导演又是电影工业上的一个手艺人,又是一个打造电影艺术的创作者。旺盛的表达欲,足够精巧的手艺,对这个行业的责任感。缺一样,都没资格称「职业」。&/b&&/p&&br&&p&想起曹老师去年的作品,标准气质的犯罪片《烈日灼心》,调性上我非常喜欢,但故事上并没有说服我。我觉得郭涛和高虎一起给邓超背锅这个行为不合理。&/p&&p&朋友(还不是过命交情的朋友)杀人了,我觉得作为一个正常人,顶多也就不报警,不说话了。可能有一部分人会帮着逃走。但是和朋友一起把杀人这个锅背起来,放弃自己所有的正常生活……这……&/p&&p&还有邓超死后,段奕宏才知道自己抓错人,邓超是枉死的,那段作为高潮竟然没有渲染,导致我觉得缺一个情绪高点,很难受。&/p&&p&如果是三年前,我可能会喷。三年前我还不是从业者,我不对这个行业负责,也不知道这个行业多难做。那时候我每看一部片,但凡有一点点问题,都要在微博微信QQ空间一跳三尺高破口大骂。但眼下我不再是看台上的观众,我成了上场踢球的人,我只能从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处理?」&/p&&br&&p&后来我才从一个做制片的朋友口中了解情况:&/p&&p&原著小说其实是三个人一起杀人的,也没有最后王砚辉演的所谓真凶,如果按原著,人物动机根本不会有问题。&/p&&p&但审查时,上面意见表示,你怎么能站在犯罪分子的角度讲故事呢?&/p&&p&而且你还同情犯罪分子,这立场太不对了。&/p&&p&只好改掉,让他们三个没有犯那么大罪。罪名则另外设计了凶手。&/p&&p&至于真相暴露的高潮戏,是因为这片子涉及到警察,审查时公安部得经手,一看警察居然办错案。整个故事最大的力量点竟然来自于警察办错案!上面没法忍。&/p&&p&最后的结果就是,可以拍办错案,但只能平铺,不可以渲染。只能叙事,不可以营造情绪张力。所以那段本应该出彩的戏最后力量被狠狠压了下去。&/p&&p&想想,觉得挺心酸的。&/p&&br&&p&&b&每一个新出来的犯罪片,都代表着一群人对审查的触碰与博弈。都很辛苦。&/b&&/p&&p&&b&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国内拍犯罪片,就只能这样小心地摸索了。然而最后逻辑不圆,观众骂的还是导演,不会是审查。&/b&&/p&&br&&p&&b&真的挺心酸的。&/b&&/p&&p&&b&很多影迷朋友和影评人看了一个电影以后跳起来骂导演无能的点,可能其实是创作者当时唯一的选择。&/b&&/p&&br&&p&看了下《追凶者也》的拍摄日期,基本上《烈日灼心》上映的时候,《追凶者也》刚剪完。&/p&&p&《烈日灼心》13年拍完的,从拍完到上映,不难想象曹保平老师在过程中都遇见了什么。又有多糟心。&/p&&p&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表达。他看起来是退让了,但其实是换了一个手法,接着讨论自己想讨论的社会问题。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藏得更低调了,不觉莞尔。看了前面一大堆,正悻悻他变老实了,结果到结尾忽然来一场戏,变了。狐狸尾巴还是让我们揪住了呀,野心还在,不觉莞尔。&/p&&p&曹老师啊,真坏。&/p&&br&&br&&p&要知道。这个行业里。每天都有一大堆外行想方设法挤进来扎堆骗钱,攒项目,拉着各个工种假意做电影其实干一票就走人。不想着好好做作品,只想着怎么狠狠捞一笔。&/p&&p&此起彼伏的烂网大更是用不断刷新不论是创作质量还是三观下限的方式极尽低俗之能事。最近才听说某个制片人同时手里开了五十部网络大电影。一些在聊点子,一些在写梗概,一些在写大纲,一些在写分场,一些已经开机了,一些刚进后期,还有一些在摩拳擦掌等着去平台赚点击率。&/p&&p&可怕吗?可怕。&/p&&p&从资方手里哄来一百万,制片人自己吃四十万,导演也吃二十万,最后四十万拍完,完事对外宣称是花了三百万的精良制作。你以为是天方夜谭么?呵呵。&/p&&p&这种「导演」,到处骗骗,多干几票就不再拍戏,开个餐馆,乐乐呵呵。反正从来也没想过要当「创作者」。&/p&&p&他们本来就不是「电影人」。&/p&&br&&p&「差不多就得了」,「要求那么高干嘛」,「多找几个帅哥美女拍美了就行」这种论调,不要太多。攒着攒着,忽然盘子变大了,那就顺便搞上院线。&/p&&p&还有一些明确的院线电影,也是按这个路子。想方法营销,想方法炒作,就是不想方法拍电影。&/p&&p&对「电影」这两个字,没有一点起码的敬畏之心。也是,毕竟,没有作为创作者的自尊心。&/p&&p&然而最可怕的是,这群乌烟瘴气的人出去,会和人吹牛逼,说自己是「电影人」,自己拍的是「电影」。&/p&&p&普通观众能分清么?分不清。&/p&&br&&p&「你们导演是不是都会睡女演员?」&/p&&p&真正的职业导演会告诉你,认真拍完一天戏都累成性无能了。你信吗?&/p&&p&很多人,真的只会笑而不语,觉得导演不说实话。&/p&&p&普通观众会说:你们干电影的,就是一群小丑。&/p&&br&&br&&p&&b&网上最近铺天盖地都是一堆「科学家的地位为什么还不如一个戏子」的讨论。一群人在骂科学家获得的关注不如王宝强。&/b&&/p&&p&&b&什么时候市场选择的结果要为国家拨款的结果背锅了?&/b&&/p&&p&&b&影视这个行业,已经被轻贱成什么样了?&/b&&/p&&p&&b&然后这群人跳起来说「希望国家好好管一下这群搞影视的!要狠狠整一下他们!禁死他们!」&/b&&/p&&p&&b&然后呢,因为审查问题,没有好题材能拍的时候,跳起来说「你们这群脑残电影人拍不出好电影都是垃圾!」&/b&&/p&&p&&b&都是同一群人。&/b&&/p&&blockquote&&p&&b&Magasa老师在&/b&&/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广电总局发文《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 - magasa 的回答&/a&&/p&&p&&b&说到:不要看网上广电总局好像被人人喊打,那只是一种假象,真实情况是广电总局在中国拥有极高的民意基础和群众土壤,广大老百姓发自内心是拥护广电总局的。&/b&&/p&&/blockquote&&p&&b&这就是事实。&/b&&/p&&br&&p&&b&可怜那一群真心想搞创作的人。本来所有的创作者都已经提着脑袋在做电影,每年都有做后期的熬夜干活猝死,编剧拿着不到演员十分之一的薪水,担心做了一大堆审查不给过,担心资方说跑就跑,担心哪个工种有人行为不当株连全组。还要替这些烂人担骂名。&/b&&/p&&br&&p&&b&这么一个2015年全中国全年票房总数值还不如河南一个省辣条产值多的小产业,竟然仅仅因为看起来曝光率高,就要一直被喊打喊杀。&/b&&/p&&p&&b&我真的觉得委屈。&/b&&/p&&br&&br&&p&看网上好多人疲软于那些只有脸没有演技的烂演员,我看多了,也很欣慰。甚至产生只「看脸」的时代总算要过去了的幻觉。&/p&&p&然而去年参与一个电影项目时,特地找了人做了个简单调研。三组人,两组在北京两所不同的普通综合类大学选择,一组理工科大学生12人,一组学法律的大学生11人。还有一组是做时装美妆的从业人员14人。加起来37人。&/p&&p&给他们一个问卷,大概涉及到「去电影院的频率如何」、「你会因为什么而选择看一部电影」,「你最喜欢的电影类型是什么」等等。&/p&&p&结果比较糟心,37个人里,有31个表示——「看一部电影是因为里面有明星」。&/p&&p&剩下的6个人,有一个是豆瓣用户,文艺范儿,虽然没有看电影的习惯但会看豆瓣影评来筛选;&/p&&p&两个是热衷刷AB站看动漫的二次元宅,也关注了不少电影博主,看电影都是跟着微博大号热门来;&/p&&p&两个本身就是影迷,一个特别爱看欧洲的艺术片,一个喜欢老香港电影,从李翰祥胡金铨聊到银河印象两眼发光;&/p&&p&还有一个男生说,我不看电影,完全不看,从不去电影院。问他,和女朋友也不去?回答,我没有女朋友。&/p&&p&问所有人「如果一部没有一个你认识的明星但大家都说特别特别好的犯罪片,和一部有两个当红明星但很一般的爱情片,你选哪个?」&/p&&p&姑娘A反问:爱情片男主是李易峰吗?&/p&&p&我们:是李易峰你就选爱情片?&/p&&p&姑娘B补:井柏然也行啊,井柏然多帅啊。&/p&&p&我们:你喜欢井柏然?为什么喜欢?&/p&&p&姑娘B:喜欢啊。就觉得长得好看。李易峰也好看,但是感觉没井柏然好。&/p&&p&姑娘C:胡说!李易峰好看多了!&/p&&p&我们:那你们对井柏然和李易峰都还是接受态度啊。那男主要是他俩里选一个,你们就选爱情片?&/p&&p&两人点头。&/p&&p&我们:看了《等风来》吗?井柏然之前和倪妮演的。&/p&&p&在座众人只有两三个看过。&/p&&p&我们:喜欢他不应该看掉他所有的作品么?&/p&&p&姑娘B:为什么?我就是看了《捉妖记》,才觉得井柏然好可爱的,现在他的片我会看,以前的没啥兴趣。懒得找。不过现在电影院要是一堆片,我肯定选井柏然的了。&/p&&p&我们:那你不算脑残粉啊。在看《捉妖记》前不喜欢他?看完喜欢单纯是因为可爱吗?&/p&&p&姑娘B有点鄙视:看之前没感觉。这不是明摆着吗?这片不是个超级大片吗?这么大的片直接选他当男主角,肯定是因为他演技很好啊,难道是因为长得好看不成?不然你们搞电影的为啥选他?&/p&&p&我们:那我们要是选王千源来演呢?演技非常棒的演员啊,我们都喜欢他的演技。&/p&&p&姑娘们:王千源是谁?&/p&&p&(给姑娘们看王千源照片)&/p&&p&姑娘们:没兴趣,这一点都不帅啊。&/p&&p&我们:???&/p&&br&&p&这还是选择的大学生群体,和比较时髦的都市青年。&/p&&p&至于广泛的,如我本人一样出身,却不能像我与诸位正在阅读这篇答案的人一样幸运获得足够教育与知识积累而得以拥有审美能力的小镇青年呢?&/p&&br&&p&&b&吴亦凡的电影上映了,粉丝会一个人为他买一千张电影票。&/b&&/p&&p&&b&演技牛逼如王千源,还真没有这种粉丝。&/b&&/p&&p&&b&这才是现实。&/b&&/p&&p&&b&为什么这么多人炒粉丝经济网红经济?因为真的有这么多受众。&/b&&/p&&br&&p&&b&上知乎刷豆瓣水天涯的,从审美能力和认知高度看,你们其实早已经不能算平均值的「普通观众」了。&/b&&/p&&p&&b&「普通观众」的审美平均值,要比你们想象的,低得多。&/b&&/p&&p&&b&你们骂《小时代》的时候,都是谁在买票呢?&/b&&/p&&br&&p&&b&在这样的氛围里,那一些坚持着的,锐气永不堕的,适应市场又兼顾表达的,真正的「职业电影人」,多么值得尊重。&/b&&/p&&p&&b&中国,一个现在连成熟的类型片生产系统都还没建立起来的国家。要怎么振兴电影工业?靠谁啊。&/b&&/p&&p&&b&没办法靠谁。&/b&&/p&&p&&b&没有人能拯救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得集体自救。中国观众也得集体自救。&/b&&/p&&br&&p&每一个心怀对这个行业的敬畏之心,又勇敢尝试挑战自我的电影人,都在为这个行业往前一步,起着推动力。他们都很棒。&/p&&p&曹保平老师,是其中之一。&/p&&p&我其实真的想看到曹老师能死磕。因为《烈日灼心》明显能看到他作为创作者的野心。&/p&&p&但这个行业,死磕最后死掉的,和中邪走火入魔的,都大有人在。&/p&&p&《烈日灼心》中间做了那些让步,都挺让人难受的。基于这点,我又希望曹老师更理性一点,比如保守一点。两难。&/p&&p&表达野心,这个东西,很难控制。野心太大,体制不允许,会导致故事讲不圆。观众也是要不高兴的。比如《烈日灼心》。是不是导演的责任,观众不关心。&/p&&p&但有的人避开野心,避开现实讨论,这又太过鸡贼,而且显得不真诚。比如去年的《我是证人》,中韩合拍片,看起来像是犯罪,但人物都非常假,事件里外壳细枝末节的是现实的,但基底却是过于戏剧化到假的,里面的所有人物都无法对应其在现实逻辑中应有的身份。结果就很尴尬,只有手艺活儿没有主题。就是我师父常说的「塑料感」——人物都是扁平的假想中的人,现实生活里没有。当然,那个导演本身也不是中国人。&/p&&br&&p&曹保平老师很有意思,他在找平衡。&/p&&p&能力他是有的。我在答案最开头提到政治语境和主流受众语境,曹保平就在这两者里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少踩雷,又拍出有意思的东西。&/p&&p&《追凶者也》是他找的一个位置。&/p&&p&缺点是有的。&/p&&p&一个是曹老师的电影习惯用的巧合,这部也有不少,不是说不能用,但如果控制一下会更好吧。巧合太多,还是影响的。&/p&&p&另一个就是曹保平老师以往的电影,《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都曾把人物逼上绝境,让人物挣扎,矛盾,人物立体而鲜活地充满生命力。但《追凶者也》没有。因为它是喜剧,为了笑点,把很多苦的东西弱化了。人物的行动,靠外力比较多了,大于内力,人的主动性少了。但这其实是这么创作唯一的路,张译的苦,刘烨的苦,王砚辉的苦,没法放太大,放大了,就是体制之罪了。大家心知肚明,却只能假装不见。&/p&&p&在中国拍电影,真是尴尬啊。&/p&&br&&p&就目前来看,《追凶者也》已经是国产电影市场上的精品。&/p&&p&片子本身,其实完成度非常高的。故事搭建精巧,板块式,玩结构,看盖里奇的朋友应该了解,没看过盖里奇的话,可以参考《疯狂的石头》。最后出来的效果其实有点像《疯狂的石头》混《无人区》,又加了很多属于曹保平自己的东西。&/p&&p&看完之后和男朋友吃饭,讲到里面的一些情节,他又哈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哈哈哈。哈哈哈。&/p&&br&&p&但预期方向错误,真的是一个特别讨厌的事情。&/p&&p&我感觉我点了个烧羊肉,结果有人给了我一嘴烤鸭。烤鸭不好么?也好。可我是为了烧羊肉来的啊。真是太尴尬了。&/p&&p&为什么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公众号文章都强调这个片子是改编自六盘水事件?
??&/p&&br&&p&成片真的和那个案子一点点一点点关系都没有。六盘水事件里最重要的人物关系、情感张力全都和这个完全两回事。完全就是另起炉灶的东西。&/p&&p&曹老师自己都说了已经没关系了。&/p&&p&真的有点莫名其妙了。&/p&&br&&p&《追凶者也》这部电影,讨论的,分明不是追凶或复仇。&/p&&p&它讨论的,是人的尊严。&/p&&p&一个父亲,想要挽回尊严,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儿子。&/p&&p&被人冤枉过吗?百口莫辩过吗?就算澄清了也没人相信你。&/p&&p&看过《狩猎》么?男主卢卡斯被冤枉猥亵幼女,他花了一整部电影证明自己的清白,有用吗?程序上他被确定无罪,可全镇人永远躲着他。这辈子,就这么万劫不复了。&/p&&p&你觉得遥远吗?不遥远的。&/p&&p&打个比方,一个好端端的三好学生走在路上,要是有一个老太太因为和儿子吵架心情不好,觉得当初没教养好儿子,此时老太太面前出现了这个学生,她为了泄愤,大喊这个好学生是小偷,偷了她的钱包。于是全街人追打你,不搜身不肯信。你委屈吗?你愿意让人把你翻个底朝天吗?你不愿意。可就算你脱光了,证明了你的清白,没用的。这条街上,依然有一大群人会拿异样的眼神看你。&/p&&p&这种类似的事永远都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p&&br&&p&「宁可错杀一百,不能放过一个」,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这就是普世民众价值观。&/p&&br&&p&被错杀的人,被污名化后想重新站起来,你们知道有多难么。&/p&&p&被错杀了,委屈怎么办?找谁拿回自己的尊严?才没有人管你呢。&/p&&p&好像一直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以死自证。&/p&&p&至于群众,并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人民有什么错?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嘛。&/p&&p&生活就是这么有意思。&/p&&br&&p&唾沫淹死人这事,被改编成电影的,不要太多。&/p&&p&我是一直想看到讨论这种问题的电影的,近年来国内之前讨论得深点的,是陈凯歌的《搜索》,被冤者死了。&/p&&p&陈导用的,就是经典的「以死自证」路。&/p&&p&大部分人都往绝处了想,但其实是有另一条路的。&/p&&p&想想,之前因为给李天一辩护而被网友臭骂善恶不分的律师张起淮,承受那么大阵仗的网络暴力,可他又做错了什么?&/p&&p&说来有趣,就是张起淮,最近因为接手王宝强的离婚案,被网友捧成了正义代言人。&/p&&p&黑色喜剧。真是黑色喜剧。简直黑色喜剧。&/p&&p&发现另一条路什么了么?&/p&&p&曹保平的《追凶者也》,就用了人被污名化夺回尊严的另一条路——「成为英雄」。&/p&&p&只要英雄光环够大,污点都能被洗刷。&/p&&p&群众就是又健忘又势利的。&/p&&br&&p&片子后面,刘烨和王砚辉的那段话,真是太有意思。眼看着要走向平庸,却峰回路转。可能是看大家被群体绑架得太严重了吧,曹老师在洗冤之外,讨论了另一层——人的个人权利。&/p&&p&偏偏在最后,文本能力强的曹老师又抖了一下,不细心的观众根本意识不到的一个点——「有些人不见了」,让这条路变得值得玩味起来。(此处并不涉及剧透,看过自然懂)&/p&&p&曹保平,拿奖拿到手软,创作都在一线,这些都早已不是他需要被称颂的东西了。光环过后,回归到创作。他就是一个真诚的导演。而且,对中国的电影创作语境,不论是政治的还是民众的,都已经想得太明白了。&/p&&p&当下的市场,中国电影,需要曹保平。&/p&&p&中国拍犯罪片,需要领军人。&/p&&br&&br&&p&那其余的人在哪里呢?&/p&&br&&p&&b&宁浩&/b&,不多说了,都了解。&/p&&br&&p&&b&非行&/b&,《全民目击》剧本的饱满程度当时实在惊艳到我,但,这已经是2013年的电影了。一直心心念念的,去年还听间接认识的朋友说他在写新剧本,还挺期待。结果今年新闻一出来,他竟然去接棒陆川拍《鬼吹灯》去了。完全和现实主义故事跳开了。&/p&&p&我的心里真的是崩溃的。&/p&&br&&p&&b&李杨&/b&,看起来一直在商业市场之外。《盲井》《盲山》之后的第三部《盲道》,经过一年的协调,七月刚刚过审。讲的是中国因民工潮而出现的200
多万流浪儿童、青少年的生存状况——这次不是犯罪片了。去年,他参与了徐克导演《智取威虎山》的编剧,看他说,《盲道》之后,也就要去拍商业片了。个人表达想说的已经说掉,在商业市场上有个好的开始,也替他高兴。&/p&&br&&p&&b&蔡尚君&/b&,《人山人海》就是我前文说的六盘水案件改编电影。看他2015年拍了《冰之下》,黄渤主演,原定也是2016上,却没声息了。&/p&&br&&p&&b&忻钰坤&/b&,去年呼声最高的内地商业片未来之星,《心迷宫》成色和性价比惊人。今年初上了中新泰三国导演联合指导的文艺片《再见,在也不见》,情绪把握精准,终于看到他在资金相对稍微宽裕且有职业演员情况下的发挥——控制力很高。今年在拍一部千万规格的犯罪片《山野追踪》,不再像他处女作那样玩结构,走线性叙事。其实以他去年的呼声,肯定是不缺投资的,但他依然谨慎选择了一千万的小成本,规避了玩脱的可能。脑子真的太清醒。太不容易了。期待。&/p&&br&&p&&b&王一淳&/b&,年轻的女导演,比忻钰坤更新的新人。《黑处有什么》拿了国内最有人气的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奖。听说刚定档,过段时间也要上了。&/p&&br&&p&还有&b&孙皓、徐伟&/b&等等……&/p&&br&&p&《太平洋大逃杀》原来的新闻专题已经改编成书,高群书要导演可能是第一部中国投资额高于院线的网大了。为了规避审查,放弃了影院,选择了相对政策宽松的网络平台。希望做得比题材和故事都神相似的沈成宝的《海雾》好吧。&/p&&p&《白银杀人案》,也已经听到同行说有前辈打算拍。&/p&&p&&b&这些案子,是有人在做的。&/b&&/p&&p&&b&我们电影人都在思考,我们没有瞎。&/b&&/p&&br&&p&另外。最近一部叫《釜山行》的韩国电影很火,几乎被吹成神片,其实各位可以去看一下前几年的《流感》,剧本和《釜山行》非常像,只是丧尸病毒换成了流感病毒,《釜山行》编剧和导演水平基本都只有《流感》的六七成吧,人物逻辑混乱,视听语言也非常寡淡,除了最后孔刘的剪影运用,别的地方和《流感》根本没法比,太多本来应该是情绪高点的地方没能抬上去。然而《流感》本身在韩国电影里也不算顶尖作品。都是新导演,延相昊和郑根燮、张哲秀、金秉宇、金成勋根本没法比。大概是因为动画出身,动画的视听语言体系和真人电影差异太大一时水土不服吧。&/p&&p&孔刘的演技,和后起之秀刘亚仁之间,也隔了五个赵寅成呢。&/p&&p&《釜山行》被吹捧得这么厉害,捧得比《辩护人》还高,我都不知道我心中的顶尖韩国电影《恐怖直播》和《汉江怪物》要情何以堪了。&/p&&p&无数人拿这个片狂踩国产电影。其实有点过分。作为中国电影人,没有一个同行否认韩影商业片甩中国电影十八条街,但那是体制、创作者、市场、观众一起努力的结果。&/p&&p&如果没有审查,中国手艺水平足够拍这个电影的导演真的可以一抓一大把,年级老的不说了,年轻的宁浩、管虎、乌尔善、陈正道、郭子健、路阳、郭帆、杨庆、田羽生、忻钰坤、非行……不点了,太多真的都可以。&/p&&p&然而我知道,很多人是不会信的。&/p&&br&&p&&b&写这个答案,是看到下面一大群为审查洗地的人。心里觉得太难过。&/b&&/p&&p&&b&你们真的有正视事实么?&/b&&/p&&p&&b&还有人拿《唐人街探案》和《惊天大逆转》来证明审查并不严格,你以为这俩片故事主背景为啥要选择发生在国外?&/b&&/p&&p&&b&袁延哲老师在&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在现有的审查体制下,中国有可能拍出韩国那样优秀的犯罪片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p&&p&&b&讲了《惊天大逆转》剧本审核两年都不能通过的具体经过,有心的朋友可以移步看一眼。&/b&&/p&&p&&b&那些能上的电影背后,是一大群电影人拼死和审查碰撞。割肉削骨才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一点空间。结果反而被拿来证明审查并不严了?啥叫严?剁手指不够狠,非得胳膊大腿全砍了才叫严?是有多抖M?&/b&&/p&&p&&b&正视事实,有这么困难么?&/b&&/p&&p&&b&求你们不要说伊朗了,伊朗有健全的电影商业么?张口闭口阿巴斯,产业呢?&/b&&/p&&p&&b&去年柏林金熊奖的得主,导演贾法帕纳西因拍电影被伊朗政府认为危害国家形象,判刑6年,且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b&&/p&&p&&b&贾法至今仍被软禁,不得离开伊朗。&/b&&/p&&p&&b&金熊奖的颁奖典礼为他颁发奖杯的时候,他连房门都不能出。&/b&&/p&&p&&b&非得这样才开心是么?&/b&&/p&&br&&p&&b&还有好多说韩国就算有审查也比中国好,稍微去查一下韩国电影史吧,并不麻烦的。&/b&&/p&&br&&p&&b&回顾一段简短的韩国电影历史:&/b&&/p&&br&&p&1940年日本殖民政府朝鲜总督府颁布《朝鲜电影令》,对电影的拍摄、发行、流通做了非常严苛的规定。&br&&br&
1950年朝鲜战争时期,由于电影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的影响性不容忽视,韩国政府虽然已经废除日本人设的《朝鲜电影令》,但由于与之前日本对接时文化控制的转移还没有很完善,依然还是抓得很紧。在这种收紧的控制下,韩国电影自身并没有能以自由形态生存的力量。这段时期韩国跟我们某段时期是一样的,电影主题基本围绕政治诉求,如抗日光复、反朝鲜社会主义、民族苦难等等。&br&
可时间一久,加上政府忙着战后重建对这方面有所放松,自由主义还冒头。当时的韩国政府也不知道该对电影实行什么样的文化策略,&u&为了防止电影人自由思潮启发民智给平头百姓带来不好的影响,第一反应是防备与封锁。&br&&/u&&br&
于是就有了&u&1962年的《电影法》,韩国电影那段短暂的中兴也就结束了。政策越来越紧,紧到令人窒息的时候,韩国电影出现了大衰退。创作水平和热情都下降。&/u&&/p&&p&70年代,韩国民主浪潮爆发,在压力下,政府把优秀电影的标准从「符合国策的电影」转变为「具备艺术性并可给观众感触的电影」。84年的《电影法》也进行了一次重新修订,以这个基础为底,放宽了对电影的标准。但这个政策只是策略层面做了轻微调整,˙只是将检阅制改成公演伦理委员会审议制而已,换了名字,实际并没有放宽。&/p&&blockquote&&p&在1987年以前,公演伦理委员会在影片投拍、完成后都可以对其进行审查。&/p&&p&到了&u&1987年底,政府姿态性地允诺停止在影片投拍前审查,但是当影片上映前,仍需向政府提交两个拷贝,一旦影片中出现有“有害”或者难以被接受的东西,影片仍然要返回给制作者做修改。政府依然牢牢地控制着电影制作者的表达程度。公演伦理委员会根据《电影法》里宽泛而模糊的规定,任意地解释其中的每一条规定。&/u&&/p&&br&&p&1988年的韩国,88
部片中 ,只有44部得以公映,并且,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政府已经开始将检查重心由“性”和“暴力”转化为对政治制度的批评、对社会问题的揭露。 &/p&&p&进口电影——表现别的国家的政治压迫与官员腐败等相关政治问题的电影,在韩国是可以上映的,而表现韩国本国政治压迫的电影却断然不能出现在韩国的银幕上。&u&涉及韩国真正现实的电影,集体“失声”于韩国银幕。&/u&&/p&&br&&p&&u&在卢泰愚政府执政期间,媒体和文化生产再度受到审查。国内言论气氛变得紧张,1989年,公演伦理委员会以“保护青少年”的名义,宣称要审查或者删节带有暴力或者色情的影片,其实质在于打着这一旗号将电影中涉及批判政府内容的情节尽数删除。&/u&&/p&&p&其中有些理由可笑到近乎荒谬。如《罗云》的一张招贴画曾经被要求涂抹掉其中的一张面孔,仅仅因为其中一个演员不屑的表情与前总统相似。&/p&&br&&p&在这几起影片审查事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九路阿里郎》的审查。
&/p&&p&《九路阿里郎》反映了在汉城著名工业区里的纺织女工悲惨的遭遇。她们必须忍受监工的虐待、长时间的加班、恶劣的工作环境、资本家无休止的剥削,除此之外,她们还必须学会接受,推崇儒教文化的社会秩序下,女性对于男性的臣服。
影片讲述了贞美和玄植两个主人公的故事。贞美是传统的韩国女性,恪守儒家思想的道德约束,只想好好工作,以供养家人。而玄植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加入工厂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动工人们罢工。影片表现了劳资双方的矛盾,随着故事的进展,贞美和玄植的感情越来越深厚,贞美在目睹了工厂厂长对于工人的欺骗和压榨后,渐渐也加入工会。
80年代,韩国的罢工并不罕见,劳资纠纷案件的数目一路飙升。由于人民对罢工的熟悉,“公演伦理委员会”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对影片进行封杀,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以“该片有不容易忽视的严重问题,包括不必要的性场面以及一些可能有损于韩国经济发展的画面”?为名,给全国的制片机构发了一封信,并且对该片进行了删减。
&/p&&br&&p&&u&由于该片关键情节的对白和画面遭到大量删节,所以整部影片给观众感觉不知所云,从而受到大量指责。影片遭遇票房滑铁卢,而这份失败,则被直接记在导演的头上。&/u&&/p&&br&&p&&u&于是从《九路阿里郎》之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韩国再也没有反映当代工人工作的电影。&/u&&/p&&br&&p&——张璐《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及政策的演变》&/p&&/blockquote&&p&一直到&u&1996年正式废除审查,因为之前被憋太厉害什么都不能拍,所以刚松绑那段时间整个韩国电影产业进入了实验和拼命创作的狂潮。&/u&&/p&&p&&u&那时井喷了很多烂片。拼命秀底线比谁更狂暴的情色片和动作片此起彼伏。&/u&&/p&&br&&p&但&u&没过多久,电影人盲目的创作热潮过去,开始回归最初的赤子心&/u&。&u&观众也对纯粹叛卖血浆或情色却没有内核的电影逐渐审美疲劳,审美水平提高,能够理解更深的表达,开始希望看到更好的电影。&/u&&/p&&p&而在这个过程里,因为有足够的电影可看,韩国的民众也养成了全民看电影的观影习惯——观众群有了固定基础。&/p&&p&&u&良性市场自发调节产生了好的结果&/u&。&/p&&br&&p&政府1998年建立分级制度也有效规避了重口片对不适应人群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保证了适宜人群的观影口味需求。&/p&&p&&u&观众和政府的双重支持让韩国电影产业有了坚实后盾,开始迅速扩张,进入腾飞初期的资本积累。&/u&&/p&&br&&br&&p&&b&&u&,韩国电影走到现在的繁华盛景,花了18年。&/u&&/b&&/p&&p&&b&&u&「废除审查」的意思,并不只是说,这个片子让你过,那个片子让你过。是,突然取消审查,我们可能一时也拍不出非常非常牛逼的好电影。但是,要不了多久就好了。&/u&&/b&&/p&&p&&b&&u&「废除审查」的意思,是一个真正创作成长阶段的开始。但没有开始,就永远没有后来。&/u&&/b&&/p&&p&&b&&u&要我爬珠穆朗玛峰,总不能死活不准我上青藏高原吧?&/u&&/b&&/p&&p&&b&&u&看一下我们,我们正处在70年代的韩国呢。&/u&&/b&&/p&&br&&br&&br&&p&写多了。只是,真的太希望中国能有更多好的犯罪片了。太希望了。&/p&&p&至于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韩国那种烈性调性的犯罪片呢。我在开头已经回答过。那段韩国电影简史也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了。&/p&&p&这真心已经不是创作者能说了算的了。&/p&&p&&b&等着看「中国式」的犯罪片吧。这是我们目前唯一的路。&/b&&/p&&br&&p&许多电影人都已经在路上。&/p&&p&有些人已经成熟,有些人还稚嫩。&/p&&p&有些人想明白了,有些人还没有。&/p&&p&一些成熟的,如曹保平、蔡尚君、李杨……稳稳地走在了前面。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会被后来电影人看在眼里。他们和语境的每一次碰撞,都在为大家探路。&/p&&p&哪怕能推动我们的电影往前进步一点点,那也是好的。&/p&&br&&p&以后环境会怎么样?&/p&&p&应该会更好吧?&/p&&p&如果环境真的能更好,创作者愿意等。&/p&&p&如果环境变得更糟呢?&/p&&br&&br&&p&唯一言赠与所有真心做电影的从业者:&/p&&p&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p&&br&&br&&br&&p&.&/p&&p&微信公众号「荒岩」&/p&&p&想到啥就写啥,不保证量,大概月更。&/p&&p&.&/p&
拍不了。 我们能拍的,只有「中国式」的犯罪片。 原因,我会掰开揉碎了讲。这篇,大概会是网上相关话题讨论里最细致的解答。 拍电影,要讲究语境问题。 作为一个非常非常想拍犯罪片的电影人,我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在某度随机搜索一个犯罪案件名/新闻主角…
我挺喜欢《捉妖记》的。梦工厂出身的许诚毅在本片中发挥了他一贯的功力,让一部国产电影几乎拥有了好莱坞标准的娱乐大片的水准。&br&&br&和近期上映的颇受好评的《西游记·大圣归来》形成了有趣的对照。&br&&br&《捉妖记》用了一张中国妖怪志异的壳,套上了最经典的好莱坞三段式喜剧的核。不管其中有多少东方的色彩,但是其中无论是剧情的推进转折、角色的设定(竹高和胖莹简直就是彭彭和丁满的翻版)、妖怪的造型、人妖世界观(额……)的设定,还有男主角的成长历程,甚至包括其中的幽默桥段,都是非常好莱坞式的。当然,其中还加入了不少经典港片的桥段(比如大家都注意到的那把杀妖剑,还有几位主要角色的出场方式)。&br&&br&而《大圣归来》则是用了一个杂糅了梦工厂、皮克斯、日漫、漫威特色的外壳,套在了一个非常传统中国化的世界观之上。而《大圣归来》在细节方面所呈现出的诚意,几乎站在了国产动画的高点,类似混沌在献祭童男童女时的京戏唱腔,孙悟空爆发时的《小刀会序曲》(周星驰也在《大话西游》里用过),还有那些关于中国人理想英雄的设定,都让人心潮澎湃。&br&&br&当然,不论是《捉妖记》还是《大圣归来》,都因为杂糅而让影片存在瑕疵。&br&&br&《捉妖记》的西方审美,尤其是妖物的画风,说起来让国人接受起来需要点时间。而一会歌舞,一会无厘头的设定,多少让人无法一以贯之的集中精力。&br&&br&而《大圣归来》,一说是由于篇幅删减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前期的笔墨太过琐碎,使得在一些关键性剧情转折上多少显得有些不连贯。&br&&br&不过与往年暑期国产保护月,我们总是要被迫去欣赏残酷青春音乐录音带,旅行鸡汤金句幻灯片,以及历史冒险题材的现代悬疑刑侦爱情科幻广告片等等惨痛经历相比,今年的暑期档是让人惊喜的。《捉妖记》、《大圣归来》和《煎饼侠》都是不论以任何标准都称得上优秀的暑期档商业佳作(你们可以简化理解成至少70分以上)。&br&&br&不去电影院共襄盛举真是有些可惜呢……
我挺喜欢《捉妖记》的。梦工厂出身的许诚毅在本片中发挥了他一贯的功力,让一部国产电影几乎拥有了好莱坞标准的娱乐大片的水准。 和近期上映的颇受好评的《西游记·大圣归来》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捉妖记》用了一张中国妖怪志异的壳,套上了最经典的好莱坞…
这个对比之所以不适合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在出道的同等阶段,周杰伦和TFBoys在影响力或者受欢迎程度上有什么距离,而是,这两者从根本属性上就有很大的不同。&br&&br&TFBoys是「偶像」,这里的偶像,是娱乐工业中一直存在的概念。而且,长期以来,这样的偶像个人或者偶像团体一直都拥有一块坚固的市场。在华人娱乐圈,早期的是小虎队,之后有F4或者Twins。而在欧美娱乐工业里,早期的布兰妮·斯皮尔斯,'N Sync(好像翻译做超级男孩,就是贾斯汀·汀布莱克早期出道的团体),或者是贾斯汀·比伯这样的艺人,也分属此类。而TFBoys的运作模式,显然是类似于日本的杰尼斯事务所(也就是木村拓哉的SMAP组合所在公司),这样的偶像运作方式。&br&&br&而周杰伦,自出道起,最主要的形象是唱作人,或者很多人喜欢称作singer songwriter。这类艺人首先是通过自己的优秀的音乐水平而受到认同。在西洋娱乐工业里,更容易作为对比的是类似阿黛尔,约翰·梅尔,或者诺拉·琼斯这样的音乐人。他们首先具备的是远超同侪的音乐创作能力,当然包括了写出广受欢迎的旋律的能力。实际上,在周杰伦的头两三张唱片里(大致还在吴宗宪公司的时候),他的唱片宣传中还经常有「其貌不扬」之类的文案,直到后来加入新索音乐之后,通过一系列商业运作,才有了后来如同偶像般的影响力。&br&&br&同样的,他们在出道伊始受到质疑的原因也不同。&br&&br&周杰伦当时受到质疑的原因,主要是他糅合了西式节奏布鲁斯,说唱以及中国传统器乐和旋律的音乐模式,在早期并不容易被习惯接受传统成人抒情的华语乐坛的普通听众所接受。但与此同时,周杰伦在专业音乐领域所受到的认同却可能是空前的,头两张专辑《Jay》和《范特西》都是当年金曲奖最佳流行专辑奖的最终获奖者,这在华语乐坛未有先例。&br&&br&而TFBoys受到质疑的原因,和几乎所有偶像受到质疑的原因差不多。因为偶像的所针对的消费群体本来就是10~25岁的学生及年轻女性。他们的文艺作品通常都是通俗流行的,也自然相对的缺乏深刻的内涵。他们是消费主义的代表,自然受到那些已经过了消费主义阶段的年纪稍长的人群的轻视。这一点,无论是早期的小虎队,后来的F4,西洋的超级男孩都曾经经历过的历史。否则,贾斯汀·汀布莱克也不用花费那么大的力气,才终于把自己从偶像包袱里脱离出来,而真正以一个artist的身份被广泛接受。&br&&br&不过,说句实话,TFBoys们,由于是他们所在事务所运作出的第一批艺人,他们的早期作品,相对那些成熟的娱乐工业流水线出来的品相更成熟的「偶像」们,确实是有缺陷的,尤其在如今传播速度更快的互联网时代受到更多的质疑,是很正常的。而他们之所以取得如今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华语娱乐圈很长时间没有适合的「偶像」可供选择。这一点已经知乎上也有很多答案描述过,就不赘述了。比如: &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现在我们这代人黑tfboys,是否和父辈们反对我们听流行歌曲有相同之处? &/a&&br&&br&但同时,偶像团体出道的他们,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拥护者,只要他们的公司用心的经营,他们自己也在艺人的道路上有相当的努力,他们未来还是大有可期的。杰尼斯事务所的偶像团体们,在十五六岁时候,也并不一定比TFBoys有更强的能力,但后来,他们还是出现了国民天王木村拓哉,在主持界呼风唤雨的中居正广,获得了大英帝国MBE的真田广之,在音乐界造诣颇深的TOKIO,演技扎实多次获奖的二宫和也。&br&&br&而任何时代的偶像,都必然会在他们的拥趸心里扎下广泛的生命力,否则,小虎队二十年后的春晚再聚首,也不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了。
这个对比之所以不适合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在出道的同等阶段,周杰伦和TFBoys在影响力或者受欢迎程度上有什么距离,而是,这两者从根本属性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TFBoys是「偶像」,这里的偶像,是娱乐工业中一直存在的概念。而且,长期以来,这样的偶像个人或…
在知乎也看见好几个关于tfboys的问题了,知乎既然是推崇理性的地方,那我们不妨更理性,或者说站在更高一点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现象。&br&&br&这个组合受到如此程度如此规模的非议,个人认为,是由于我们的娱乐文化中,偶像这个概念的空缺。在日韩这些盛产偶像组合的国家,偶像是独立于影视演员,歌手,舞蹈演员,主持人,音乐制作人,等等这些之外的一个独立的职业。他们的基本职业技能包括唱歌,跳舞,综艺,还有脸,他们的职业目标就是取悦大众,这也是他们的价值所在。承受非议,给大众提供发泄负面情绪的出口,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取悦大众的途径,虽然并不是这个职业的本意。偶像和歌手本是两个不同的职业,所以比较周杰伦和tfboys并没有多大意义。&br&&br&唱功不好,舞技不精,不会创作?太正常了,偶像这个职业本身,从定位上就不要求在这些方面做到多精。有这些能力的人正在从事歌手,舞蹈演员,音乐制作人的工作,或者正在从偶像向这些职业转型。了解日韩偶像文化的人一定知道,一个组合里有一个会唱的,一个会跳的,一个长得好的,一个搞笑的,差不多就齐了。这样的配置已经可以保证一定水准的表演和吸收粉丝的能力了。作为一件商品,这个程度就已经合格了。&br&&br&但合格不代表能占领市场,不是每个偶像组合都能爆红。什么样的组合能红呢?形象定位鲜明精准的,或者说知道自己在卖什么概念的。概念,或者说包装,才是这类产品的核心价值,这个价值是由经纪公司创造的,偶像本身不过是这个概念的载体而已,消费者其实是在为策划部门制作部门和宣传部门的脑力劳动付钱。tfboys卖的是青春和成长,这个概念不新鲜,但并没错。他们的走红,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国内偶像行业的空缺。上一批我能想起来的有影响力的偶像组合,大约还停留在SHE和飞轮海的时代,多少年了,人家都当爸爸了,还没有人来接班。&br&&br&tfboys论质量,基本还是半成品。即使偶像不需要多好的唱功舞技,他们也还是不合格的,这没什么可讨论的。关键是,这样的一个半成品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我猜他们的公司可能都没想到。这也进一步反映出我们这个产业有多空缺,潜在市场有多大。&br&&br&连我这种外行都看出巨大的潜力了,圈里的人会不知道么?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什么人做呢?国民的观念也许是个问题。咱们国人看重所谓的“真才实学”,想想过去我们看戏叫好的传统。演员能演变态的才能得奖,歌手会飙高音才值票价,说相声的来段报菜名才像样,舞蹈演员把自己扭成麻花才带劲,动作片里真打才过瘾,等等等等。(就连学术圈,也觉得一堆数学符号砸死人的才牛逼,实在忍不住要吐这个槽,跑题了。)偶像组合呈现的是什么样的表演呢?塔个炫酷的舞台,灯光舞美跟上,几个漂亮孩子又唱又跳,歌挺欢乐,舞也挺热闹,但是唱了半天怎么没人来飙个三段高音?跳得最欢的那个孩子怎么不来个空翻?啥也没看着,没一点硬货真东西,这钱花的冤枉,大约是这么个心态。&br&&br&然而艺术和娱乐不应当混为一谈。技是艺术的基础,却不一定是娱乐的基础。娱乐的核心,不过是“取悦”二字。有人想尽办法讨消费者欢心,消费者为自己的愉悦付出报酬,这交易很公平。你听小苹果是不是会跟着扭两下?看少女时代是不是觉得姑娘们的腿好看的很?批评tfboys是不是觉得挺过瘾?这就够了,这就是娱乐,他们都是合格的,甚至有的是优秀的,娱乐产业的商品。优秀的商品能赚钱,我想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吧。&br&&br&日韩的大众(成年人)基本就是这么个心态,看个热闹,就图一乐。瞧不起固然是瞧不起,却不会没完没了的骂人。大部分人不会甚至是不屑,对偶像组合的“技”做出任何品评。生活已经很艰辛了,谁在乎几个小孩歌唱得好不好?&br&&br&谁在乎呢?偶像组合的目标人群,中小学生们。这类商品就是为他们设计的,所以有很多我们不能理解的特点,比如会撒娇卖萌,公共场合决不能被抓到抽烟喝酒讲脏话,甚至连恋爱都不行。这是对中小学生的保护,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三观还没有完全成型,模仿力又强的惊人。偶像艺人本身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我的孩子喜欢他们,能不能从中得到积极影响,而不是学会什么抽烟喝酒打群架才够酷,甚至抽大麻合法这样的错误观念。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tfboys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没有负面新闻,宣传的都是做艺人仍然努力学习,歌词的内容也干干净净。我想,父母如果对孩子说,你看你喜欢的谁谁谁都那么努力学习,你也不能落后,效果可能比刻板说教好一点吧。&br&&br&至于这些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影响,我个人倒觉得并没有那么严重。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还是那句话,只要不歪曲三观就够了。培育人文素养,是为人父母的责任。父母从不读书,却指望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来教育孩子赏析名著么?反过来,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出身的孩子,哪怕也看网络小说,也听洗脑神曲,但却始终知道什么是高品质的艺术,不会长时间沉迷在娱乐产品中。这份辨别的能力,是父母应当留给孩子的财富。&br&&br&另一方面,我们成年人经常会低估小孩子心理成熟的程度。初中的孩子,甚至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其实已经懂得很多事了,有模糊的对异性的好感,也开始有情感上的需求了。针对他们定位娱乐商品,其实很难把握分寸。说实话,我觉得这一块被我们忽略了很长时间了。打开电视都是些什么呢?你能让孩子看婆媳大战?出轨小三?另一个极端是,你不会天真的以为孩子们都爱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吧?所以湖南台的偶像剧受欢迎,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影视剧这一块有了,但是流行音乐这一块可没有。偶像组合的位置就在这里。需求摆在这里,而且弹性很小,我们自己不做,那就不要怪日韩能大举占领市场了。从这个角度看,tfboys是个良好的开端,虽然本身并不完善,甚至还处在实验阶段,但这个组合本身,以及爆红的现象,甚至众多的非议,都是有意义的值得思考的。&br&&br&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国内娱乐产业近几年呈现了井喷式的高速发展。国产电影票房动辄上亿(先不谈质量),国产偶像剧开始步入正轨,以好声音为代表的选秀综艺,以爸爸去哪、跑男为代表的户外综艺,以我是歌手为代表的专业类综艺,都创造了现象级的超高收视,唯独音乐产业显得低迷。这其中固然有网络时代的致命冲击,但是欧美和日韩都没有低迷到如此地步。当然,我们的版权保护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过于复杂,在这里不讨论。回到我们的主题,我个人很好奇偶像组合的歌曲对音乐产业有什么影响。在我们的邻居韩国,音乐产业包含了两个部分是我们缺少的,影视剧原声和偶像组合神曲。他们音乐市场的繁荣,在我看来这两架马车功不可没。我们的影视剧原声已经开始有苗头了,另一部分目前还没看到出头的迹象。&br&&br&对娱乐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就像历史中的乱世,动荡中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风险。就像美国也经历过迷失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我们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旧的传统文化已经崩溃,新的体系还没有建成。大量的烂片,神曲,也许正是一次次的实验。在无数次实验之后,在很遥远的将来,相信我们的民族最终能建立起一个更好的文明,如同五胡乱华之后诞生的盛唐。&br&&br&(以上是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想法。另外我对于偶像组合没有任何歧视,这个回答的措辞全部是中性的,而且是针对偶像组合这个职业泛泛而谈。其中提到了某些组合某些人,希望粉丝能了解,我没有任何恶意,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在知乎也看见好几个关于tfboys的问题了,知乎既然是推崇理性的地方,那我们不妨更理性,或者说站在更高一点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现象。 这个组合受到如此程度如此规模的非议,个人认为,是由于我们的娱乐文化中,偶像这个概念的空缺。在日韩这些盛产偶像组合…
-&br&&br&&br&很多人愿意伪装自己是「文艺青年」,至少说明「文艺」这件事情,在他们看来是高级的、向善的,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花费精力的,哪怕初衷是一点点的虚荣。&br&&br&这样说好了,他们在丽江或者稻城发自拍,畅谈自己对米兰·昆德拉或者村上春树的认知,发表自己对于《肖申克救赎》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看法的同时,他们至少先要走出去旅行,花点时间去吸收这些作品,再不济,至少也要通过搜索工具把一些名词解释熟读一遍吧。这种心向美好的态度,不是很纯粹可爱么。&br&&br&每一个五千观影量,万张专辑杀手或者日读一书的真·文艺青年,最初也会有分不清基耶洛夫斯基和塔科夫斯基的时候,也有认为韩寒或者余秋雨是超牛逼作家的时候,也有听完披头士或者宋冬野的唱片就忍不住向朋友圈嘚瑟一下的时候。万事总得有个开始嘛。&br&&br&所以大可不必反感「文艺青年」们。你可能并不清楚,对于世上很大部分的人而言,他们容易囿于生计和琐事,可能无法像很多「你们」一样,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去接收和欣赏高级的文化产品。获取这些优质内容的对价和渠道,可能都是他们在幼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难以负担的。更何况,其中有更多的朋友,之所以显得审美不太靠谱,只是因为太过年轻,获取的知识量不够丰富,欠缺些时间累积罢了。&br&&br&&br&&br&因此,所有自发的,主动的去探寻精神层次需求的行为,无论如何都是值得鼓励的。尤其如今正是这个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才刚刚脱离温饱时代,愿意为更优质内容付诸时间与金钱代价之时。&br&&br&如果你再有些担心,又自认有充分的执行力的话,大可投身于能够协助创造更优秀的文化内容的领域之中。当下,这个事业大有可为:)&br&&br&&br&&br&&br&&br&.
- 很多人愿意伪装自己是「文艺青年」,至少说明「文艺」这件事情,在他们看来是高级的、向善的,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花费精力的,哪怕初衷是一点点的虚荣。 这样说好了,他们在丽江或者稻城发自拍,畅谈自己对米兰·昆德拉或者村上春树的认知,发表自己对于…
一、&br&&br&我相信梁边妖写的那个六千赞文章里,很阴险地藏在灌肠背后的那句:「立意太低」,应该被绝大多数读者忽略了。&br&&br&如果你可以因为一部电影前五十分钟,经过奇技淫巧打磨的密集笑点,而为一部电影灌肠致敬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后五十分钟,在一套森严的屌丝逻辑操纵之下,而难以自圆其说的故事情节,是否会让你的膀胱有一点点蛋疼。&br&&br&是的,当我们提到所谓的屌丝逻辑的时候,还是可以分出不同等级。比较向善的是屌丝坚强隐忍努力奋进,假以时日必将逆袭。 周星驰的很多电影固然也是屌丝出身,但最后不论是豁出性命(《破坏之王》),亦或者浪子回头(《九品芝麻官》),再或者幡然醒悟(《食神》),最后都必然是从善如流的接纳社会主流的价值体系。&br&&br&稍微严重的一种是屌丝有屌丝的命,富人有富人的命,各安其事才是硬道理。好吧,《港囧》其中的人生领悟多少是有这样的倾向。不过把《港囧》的故事放在表达者徐峥的社会地位和成就之上,这种人生体悟虽然有些宿命论,但还是说得通的。只是徐峥的公众形象尚未固化,因此他还无力参照冯小刚近期的《非诚勿扰》系列作品,用一种上位者的视角进行公众表达。&br&&br&而《夏洛特烦恼》,在我看来,是提供了所有屌丝逻辑之中最下作的输出。从电影所表达的观点看来:成功的人多半都不通过正途(哪怕yy也是通过抄袭),并且但凡成功,必将遭遇事业崩溃,众叛亲离,妻离子散;既然如此,平淡安逸的屌丝生活方式,才是本命。在这样的逻辑下,抛弃富有的丈夫劈腿向情敌的女神,与自己同学乱伦的母亲,傻缺到不知世事的假想情敌,这些在现实世界中都太魔幻主义的人物,也显得不那么突兀了。只是恐怕连创作者自己也没法把这些太过超现实的故事说圆,也只能用快进闪回一笔带过,并且把这些荒谬的遭遇全都归咎于梦,这也太麻痹不负责任了吧。这根本不是在教人安贫乐道好么,这分明是为了迎合主流观众的那些仇富心态和阴暗面,故意生造出的语境。这让我在最后沈腾从马桶边醒来,拥抱自己人生时候的煽情之时,心理充满了嫌恶。&br&&br&二、&br&&br&我周围有些朋友,例如大家都很讨厌的生哥,乐意把宁浩称之为国民导演,或者认为冯小刚在他巅峰期时候的作品足以让人脱帽致敬(是的不是灌肠致敬),是有充分理由的。我也这么认为。&br&&br&宁浩近些年为群众贡献出了大把让人拍案叫绝的喜剧,但是每一部新的作品出来,你会发现宁浩在对喜剧认识更加精深的同时,他作为表达者身份所提供给观众的,在电影内外思考的外延,也不断扩张。这点是让作为影迷的我会兴奋的。因为你时刻都能期待着宁浩随时弄出下一个Big Thing。&br&&br&而龅牙冯在过去十数年间(你可以理解是《私人订制》之前),每一部喜剧作品的身后都藏着他身为一位艺术创作者的情怀:是《甲方乙方》造梦之后的「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是《不见不散》嬉笑怒骂后的「我把我的爱人给丢了」;亦或者是《大腕》结尾处李成儒的经典段子,和片尾曲王菲的《白痴》。这些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观众记得的桥段,在十几年之后还有人偶尔提及,并且在心中感叹,也能算是创作者的成功了。&br&&br&我相信沈腾也好,闫非也好,马丽也好,所有《夏洛特烦恼》的核心创作者们,不可能不懂得这些是非对错,否则沈腾也不会说出「我偏要试试这种飞到天上的,能不能拿一个好名次」,这样充斥着让人激赏的兴奋、狂妄、野心和热情的大实话。&br&&br&其实,不论从开心麻花团队几年来在春晚上接地气的作品中,亦或者是他们场场爆棚的剧场里,还有《夏洛特烦恼》里面对于挠观众笑点的自发自然的精确,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在喜剧上的精研和天赋。在前五十多分钟,准确的说是在马丽进小树林前的半部电影里,他们用天马行空的,狂乱密集的,设计的太过缜密甚至让人腻歪的技术,让所有在场的观众都能如他们计划般的那样跳脱的大笑鼓掌。尽管其中有笑点纯粹是文字游戏不那么高级,但是也有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梗在不经意的地方埋下,随后不着边际的爆炸。这些部分,都是让人佩服的。如果说《煎饼侠》凭着对现实世界延伸,利用人与人日常关系中的不对称所造成的尴尬场面造成的笑点就足够观众埋单的话,我也会认为,《夏洛特烦恼》其中关于喜剧元素的运用是更全能的。他们可以低三下四的说相声,也能无所顾忌的利用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动作不断刺激观众笑点。&br&&br&但是,在马丽进小树林之后,这个电影的出乎意料就消失了。我当然知道很多观众由于喜剧的惯性,还是能在主创团队偶然祭出的笑点处放浪形骸。但不知道有多少看过《夏洛特烦恼》的朋友和我一样,对于故事之后的逆转已经了然于心,然后在主创们明显无法用正常逻辑圆下去的剧情发展之中,渐渐感受到尴尬。那种「不笑仿佛与世界为敌,笑了其实是与自己为敌」的尴尬。尔后,当退出娱乐圈、绿帽、乱伦等等一系列桥段不合理的展示之后,甚至渐渐有些生气。「有哪位上档次的女神会有如此下作的行为」,「有哪位成功者在经历磨练之后会如此脆弱」,「有哪些乱伦会发生的如此不合情理」,我忍不住在心理问了很多问题,最后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你想举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军山影业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