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启蒙运动的数学思维导图图,是推理出来的,而不是按背景,代表人物,影响 ,分政治经济文化列出来的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近现代史-思维导图复习资料.pdf 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中国近现代史-思维导图复习资料.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鸦片战争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前的中国 乾隆朝后期,
1.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购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2. 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出路的民不
鸦片战争前
由强盛转向衰落
断增加.地租剥削、賦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的中国和世界
的主要表现: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暗,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鸦片战争 西方资本制度的确立 :1640 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前的世界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①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军事侵略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1842,8 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③勒索巨额赔款
④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1894,11
日军:旅顺大屠杀惨案;1900 俄国:黑龙江: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⑤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1860 英法联军-北京-放火烧“万园之园”)
外国列强 2.政治控制: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争 资本-帝国 如何侵略 3.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主义对中国 中国?
4 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5.综上所述,资本-帝国主义在给中国带来某些新变化的同时,又为控制和掠夺中国的目的而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
共同阻碍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它们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社会的演变
①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政治并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封建势力和外国勾结成为压迫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
中国半殖民地
治支柱③虽然自然经济破坏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在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和严重障碍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
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文化生活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力量很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⑤近代中国存在外国争斗中各地
成半殖民地
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⑥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半封建社会 社会阶级关系变动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7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09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近代世界与中国好思维导图中西 比较.ppt 8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近代世界与中国好思维导图中西 比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辛、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
曲折发展(发展史)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辛、新文化运动) 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史实
(1)图一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分析说明其转移的背景和所取得的重要革命成果。
(2)图二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简要说明这次转移和完成的主要原因。这次转移的完成有何意义? 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 渡江战役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们各代表哪种吗? 婚姻包办——婚姻自由 旧式丧礼——新式丧礼 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迷信活动——破除迷信 3、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A、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 B、经济上,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它们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 民主革命胜利,成立新中国,结束屈辱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马’论与国情结合,找到革命道路……) 中
共 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五四运动 无产阶级 维:失败,思想解放 辛:果实被窃。倒帝制、立共和国、第一次巨变 维:戊’(君主立宪制) 革:辛’(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 失败。肩负反侵略反封建任务,揭开近代民主革命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农民阶级 抵:……迈出学习西方第一步 洋:失败。标志近代化开始 抵抗派:师夷……制夷 洋务派:师夷……自强 地主阶级 意义 探索史实 阶级或 政党 思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相同 特点 作用 群众基础 社会 经济主张 产生背景 《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消灭 私有制 发展 私有制 1853年初为巩固政权, 强盛时期 1859年为改革内政,衰弱时期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绝对平均主义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反应不积极 最高峰,有空想性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未能真正实施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准备: A、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B、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加速革命发展进程; 日,武昌起义(领导机构、主力、结果、影响)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响应; (2)爆发: (3)高潮: A、日,中华民国成立(标志、概况、内外措施、政权性质),定都南京——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日,宣统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 C、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武昌起义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取得成功? ①革命派大量的工作,对革命形势的推动;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历史功绩(现代化史观) A、政治上(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次巨变): 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反封),沉重打击了……(反帝) 建立了第一个……颁布了第一部……使人民获得了…… B、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经济上: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革命史观) 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彻底的反帝主张;没有发动群众;没有自己的军队) (3)经验教训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D、世界影响: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觉醒)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启蒙运动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中,现实的黑暗指的是?
问题描述:
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中,现实的黑暗指的是?_?
问题解答:
因为欧洲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封建统治,没有民主和自由,人们的思想受到教会的严格控制。“理性的阳光”是指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意愿来改造现实世界。
1、天赋人权
是个崭新的思想,促成了法国启蒙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把人们从中世纪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
2、三权分立
成为美国的政治制度
3、二人生自由 三民主政治三权分立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只宗教对人思想的禁锢和压迫.一切都由上帝在做主,人的思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然而很多红衣们却控制圣经的解释权,恣意解释圣经胡乱传达上帝的旨意并麻痹人民的思想.因此封建时代也称为黑暗时代.第二个问题很好解释,是思想启蒙运动中常说的:光芒是智慧的象征.用人类独立思考的智慧之光代替所谓“神”的光芒.用人类的智慧
启蒙运动应该是运动结束后,学者对其的概括称呼.在运动的进行时,应该还还没有这种称谓.“理性的阳光”=理性主义 ,很难理解吗?字面含义啊.
(1)含义:封建制度(封建王权,宗教神权)。设想: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三权分立)。作用:防止专制。(2)主张: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实践:法国根据1791年宪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
中世纪罗马教皇思想禁锢的黑暗统治时期
光反应减弱,于是光反应的产物会首先减少,ATP和[H]减少了,使得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减慢,于是产物C5减少,而原料C3消耗变少,剩下的就变多.于是C3增加,C5减少这类题一定要从来源和去路来分析,分析反应是变弱还是变强,反应变弱的,产物就少,反应物就多——来自“生命科学”团队的高中一线教师,
因为欧洲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封建统治,没有民主和自由,人们的思想受到教会的严格控制. “理性的阳光”是指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意愿来改造现实世界. 1;黑夜指欧洲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民主和自由 2:“理性的阳光”是指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意愿来改造现实世界.就是人的悟性,即人对周围客观世界的思考和判断,它
黑暗指欧洲中世纪的君权神授(罗马教皇所受)的君主专制封建制.通过三权分立,权力与权力相互制约.具体表现为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立法权(国会)、行政权(总统)和司法权(最高法院)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因为封建制度没有被完全被消灭.理性的阳光指的是启蒙思想或自由平等人权
文艺复兴这场文化运动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学术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它从意大利兴起,在16世纪时已扩大至欧洲各国,其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创作中追寻现实主义和人类的情感.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
你是我的阳光,驱散我内心深处的黑暗.You are my sunshine,to disperse the darkness of my heart
情义仿佛一条奔腾的长河,把希望带给万物,让大自然充满生气和激情;情义宛如月初的一弯新月,凝聚了人们心中的思念,给我们阐述亲情与友情.
自信是阳光,驱散内心的阴霾,给你温暖,自信是春雨,洗涤地上的尘土,给你干净.
文艺复兴本身就是一场资产阶级打着神学宗教外衣也就是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进行的一场变革……是资产阶级在还不成熟的时候借着宗教宣扬自己还不成熟的主张……而启蒙运动是在文艺复兴的后期开始……是一场打着理性主义的大旗进行的改革……如果说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还只是躲在宗教下的不成熟的孩子……那启蒙运动时它已经长大了 再问: 谢
我的理解是指人的理性,个人的理性,是相对于人从属于神的理性而言的,与中世纪的神学理性相对.
这句话深刻地描述出真正现实中的幸福.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最早总是一种理想状态,一种对美好的憧憬.就象“太阳”一样光芒四射.然而,经过现实的洗礼,幸福被进一步理解时,才发现,其实它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一些遗憾.这些遗憾,如同“云层”,它们会在阳光透过时,带走了其中的一部分光和热.当人们获得现实中的幸福
书本是一朵绽放的花,俏丽迷人书本是一首悠扬的乐曲,朗朗上口书本是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源远流长书本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引人入胜书本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书本是一汪清灵灵的眼波,深情美好书本是一坛上好的酒,醇香动人书是海洋,能自在遨游.书是朋友,能伴你左右.书是口袋,能吸收知识.书是明灯,能照亮道路.书是阳光,
黑格尔所谓“存在”不是指自然或事物,而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黑格尔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在他的《法哲学原理》11页、《小逻辑》43页的“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在黑格尔那里,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
因为封建制度是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农民的劳动力!农民都被束缚在了土地上,没有人生自由!因此,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就可以说成是漫长的黑夜!理性的阳光:指解放思想,解放人身,达到自由,自主,自强的目的!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随之提高.在欧洲,宗教是封建社会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宗教与科学是矛盾的,科学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清醒,获得理性,不迷信宗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只有黑暗才能战胜黑暗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古希腊罗马的思维导图(文档5篇)
古希腊罗马的思维导图(文档5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古希腊罗马的思维导图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古希腊罗马的柱式第一篇
古希腊罗马的柱式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神庙是古希腊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典型型制是围廊式。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这些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腊时期的3种和罗马的2种,简称柱式五大类。希腊有: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罗马有:塔司干式、混合式。(此外还有一种以人像为柱身的人像柱,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用的不多,所以一般我们只说五大类。详情请找伊瑞克提农神庙的资料。)
多立克式(又称陶立克Doric):产生于希腊本土,比例粗壮,开间较小,柱头是简洁的倒立圆台,无柱础,柱身开有20道垂直凹槽,凹槽之间的交接处十分锐利。柱高通常保持在柱低的4——6倍之间。整个柱子显示出男子的雄壮刚健,阳刚之气。 爱奥尼亚柱式Lonic:产生于爱情海东部地区,修长挺拔,开间较大,柱头是由曲线连接起来的的两个漩涡形或者螺旋形,拥有呈现弹性感的复杂基础,柱高通常是柱低径的7——10倍,以9倍的巨多。柱身凹槽24个之多。凹槽之间不在是尖锐。科林斯式柱Corinthian:这种柱式实际就是爱奥尼亚式发展而来,科林斯柱比爱奥尼亚柱更加修长,柱头以莨苕叶做装饰,塔司干式Tuscan: 柱身无凹槽,柱头无装饰,柱头与上部部件之间没有过渡,檐板上也没有装饰,柱低径与高度比为1:7。整体风格质朴,粗犷。混合式柱(又称复合式Composite)就是将爱奥尼亚柱与科林斯柱的莨苕叶相结合。古希腊罗马的正义观念转换第二篇
古希腊罗马的正义观念转换冰子剑“正义” ,在希腊文中写作“ δ?κη” ,中文译作“狄刻” ,乃是主神宙斯与法律女神 忒弥斯之女; “狄刻”主管对人间是非善恶的评判,乃是正义的化身。 “正义” ,在拉丁 语中写作“ Justice ” ,乃来源于古罗马女神宙斯提提亚(Justitia ) ,她代表了正义、正直、 无私、公平、公道。正义一词,在西方出现的很早。在前苏格拉底时代,正义已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 了,但这时的“正义”范畴作为自然的一个特性,乃是自然秩序“命运”的“报应” , 没有人选择的自由和权利。阿那克西曼德曾说:“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 复归于它(始基) ,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在时间的秩序中不公正,所以受到惩 罚,并且彼此互相补足。 ” 这儿的公正是正义的同义语,也是自然秩序的同义语。同时, 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正义”确定为“数”的某一特性。而赫拉克利特则声称:“正义就 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 ” “如果没有不义,人们也就不知道正 义的名字。 ” 这些都说明了“正义”自然命运的不可抗拒。正义概念真正与社会相联系 乃是梭伦的立法。梭伦认为劳动得来的东西是应得的,作为遗产而继承的东西也是应得 的,所以他坚持平民应当靠职业劳动去挣德财产,城邦应当维护财产的现状,从而,最 早在正义概念中引入了“给一个人以其应得”的含义。 由此才萌芽了人的选择自由即权 利问题。而在“正义”观念中真正提出“人”的问题乃肇始于苏格拉底的名言“人是万 物的尺度” 。但对“正义”范畴认真研究的乃是柏拉图。柏拉图的《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据说《理想国》原来还有一个 副标题——论正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所谓真 理 “助产术” 的方法, 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 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 不确切定义由格老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提出,正确定义由苏格 拉底归纳得出。在《理想国》第一卷中,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 , “正义 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 “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 “正义就 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正义分为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但他主要讨论的是城 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这条正义原则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 人份内的事。 ” 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 城邦内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 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国家政体有正义的政体,也有不正义的政体。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其余三种 是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不过,这些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 符合正义。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 “内”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正义也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 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 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 同时, “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 、或“在某种政治事务 或私人事务方面” ,保持和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否则, 是不正义的行为。正义的人又聪明又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 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的人生活的好,不正义的人生活的坏。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 正义的人是痛苦的。这样,从苏格拉底之后,希腊哲学的主题从“命运”转向“境界” , “正义”更多地派 生于“境界”而成为人向往的一种价值。 “正义”范畴的主旨尽管依然在于秩序的和谐, 但它已经与人和城邦相联系而不同于自然秩序的“命运”了。个人的“理性” 、 “激情” 和“欲望”的各当其位,城邦中代表“智慧” 、 “勇敢”和“节制”德性的人们依德性的 各司其职,则已明显地使“正义”蕴涵“权利”的含义。同时,从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关正义内涵的利益论、报应论、平等论、和谐论以及目的论的 萌芽,而这些萌芽进一步通过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给发扬光大了。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的第五章专门讨论正义的问题。他首先研究的是一 般的个人正义,他说:“所谓公正(即正义—引者) ,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 正的事物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 ” 又说“公正自身 是一种完全的德性,它不是未加划分的,而是对待他人的。 ” 首先,他讨论了整体的公 正和部分的公正。前者乃是一切德性的总汇,后者乃是德性的某些成份,需据此进一步 划分公正:作为部分的公正有两类,其一是分配性公正,表现在荣誉、财物以及合法公 民人人有份的东西的分配中,这种公正的原则是各取所值,按几何比例关系对等进行分配。 其二是矫正性公正,即在交往中提供是非的准则,其原则是失与得的均等,按算术 比例进行调整。 其次,在讨论了个人的正义以后,他研究了城邦的正义也就是政治的正 义问题。 “这种公正就是为了自足存在而共同生活,只有自由人和比例上或算术上均等 的人之间才有公正,对于那些与此不符的人,他们相互之间并没有政治上的公正,而是 某种类似的公正。 ” “政治的公正是以法律为依据而存在的,是在自然守法的人们之中, 这对于治理与被治理都是同等的” ,而且“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 对于政治的公正,他又 将之分为自然的公正和传统的公正两种。自然的公正对全体的公民都有同一的效力,不 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而传统的公正在开始时,是即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然而一旦制订 下来,就只能这样了。 再次,关于公正和不公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处于做不 公正的事情和受不公正的待遇之间。一方面是所有的过多,另一方面是所有的过少,公 正则是一种中庸之道。而不公正则是两个极端。 ” “公正还是一个公正的人在公正地选择 中所遵循的一种行为原则。 在分配中, 不论是在自己与他人之间, 还是他人与他人中间, 都不是把有益的东西给自己多,而给同伴的少,对有害的东西则相反,而是按照比例平 均分配,在他人与他人之间也不两样。 ” 最后,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公平与公正的关系。 他说:“公平是种优于公正的公平,虽然它优于公正,但并不是另一个不同的种,公平 和公正实际上是一回事情,虽然公平更有力些,但两者都是好事情。问题的困难在于, 公平虽然就是公正,但并不是法律上的公正,而是对法律的纠正。 ” “纠正法律普遍性所 带来的缺点,正是公平的本性。 ”从亚里士多德论述广泛的正义理论中,我们看到他已经开始关注正义的平等内涵以及 形式的正义的问题。他的分配的正义与矫正性正义的划分开创了体制性正义的先河,他 把正义看成整体的观点也奠定了西方将正义的价值看成社会的总目的基调,由此开创了 西方社会几千年正义思想经久不衰的源头。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自 然化正义理论与人化的正义理论开始明显分化,自然的正义,个人的正义以及国家的正 义有了一定的分歧,在这一点上,他已与古希腊先贤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也与柏拉 图的正义理论大相径庭,从而,使他在使正义对象化、客观化上走的更远,同时,也使 正义作为知识对象来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成为可能。而这一步的工作由伊壁鸠鲁来做。 伊壁鸠鲁把正义与社会契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说:“没有绝对的公正、就其自身 的公正,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防止相互伤害的约定。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 人们相约以防相互伤害,公正就成立了。 ” 但伊壁鸠鲁的正义思想是以他的快乐论为哲学基础的,他说:“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 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获得它。 ” 关于公正的性 质。他说:“一般说来,公正对所有的人是一样的,因为它是在相互交往中的互利。但 在特定场合和特定条件下,它却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关于法律的公正。他认为首先 存在着社会公正, 它存在于社会交往之中的客观的公正, 以及人们普遍认同的公正观念。 而法律公正是法律所宣布和体现的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种表现和反映。他还认为法律 的公正可能背离社会的公正。 “如果一件事情为法律所肯定,却不能证明它有利于社会 交往,那么它就不是公正。 ” 总的来说,在伊壁鸠鲁的正义论中,已经有比较明显的功 利思想及契约论学说。而与伊壁鸠鲁相对立的斯多葛学派的正义观念则更注重理性和道 义。斯多葛学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自然” 。而统治宇宙的便是“自然法” ,它遍布整个宇 宙。同时,整个宇宙是由一种实体构成,这种实体即是理性,因此自然法就是理性法。 理性作为一种遍及宇宙的万能的力量,是正义的基础,因而正义是普遍的,不应该因其 正义体系不同而不同。他们创立了一种以人人平等原则与自然法的普遍性为基础的世界 主义的哲学。斯多葛学派哲学的创始人芝诺认为人类作为宇宙自然界的一部分,本质上 是一种理性动物,服从理性的命令,根据人自己的自然法则安排其生活。人,应当无所 畏惧,对不可避免的命运安之若素,努力奋斗以达到精神上的完全平衡与和谐。西塞罗 接受斯多葛派的观点,认为自然理性是宇宙的主宰力量,并提出智者的理性是衡量正义 非正义的标准。 有理性的人的特征是按照理性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 而这就是正义。 尽管正义是发展的,但所有有理性的人都具有一种普遍的正义感。正义是自然界所固有 的,而且作为人类集体福利的必要条件,它决不能与功利相分离。另外,西塞罗还认为 “最愚蠢的想法”就是相信一个国家的法律和习惯的内容全都是正义的。继承了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古罗马的五大法学家也把正义和自然法联系起来,但他 们的自然法思想更注重世俗的社会,认为自然法乃是人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 方法是同罗马社会期望人们的行为方式相一致或同特殊事实情形所固有的正义相一致。 关于正义,乌尔比安说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久不变的理性。也就是 “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 ” 继承亚里士多德将正义与平等联系起来,罗马法 学家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奴隶是万民法的一种制度,这种法律违反自然,使这 个人屈服那个人。 ”同时,罗马法学家也提出了自由的问题:“自由属于自然法,贵贱是从万民法中生出来的。 ” “自然法承认一切人类都是生而自由的,不知道什么奴隶制 度。 ” 另外,罗马法学家也有认为正义是自然真理的倾向,盖尤斯就持这种观点。 从研究的这一段古希腊及古罗马的正义理念的历史,用现代人的目光来审视,我们很 容易发现构成西方文明的一些主要特征,如自然科学理念、理性探求精神、逻辑分析方 法以及由相对发达的商业化城邦带来的政体观念、 民主制度、 商品经济、 市民社会等等, 几乎都来自古希腊人的启蒙和启迪、来自罗马人的实践和应用。黑格尔早就说过古希腊 人是西方人的“精神家园” 。希腊人的正义思想最初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惊疑,对自然有序性的崇拜,希腊人的最早 正义观念并非来自社会,而是来自宇宙或神灵,即在神话传说的襁褓中孕育而成,主要 是自然性的赏罚观念,自然拟人化,赋予自然以正义性。尽管这样的正义并不能解决人 类的现实问题, 直接为人类建构一种公平、 自由的秩序, 但是在观念上确是无比重要的, 因为它至少断绝了将正义赋予 “圣人” 的念头。 希腊人一开始就把正义赋予神圣的特性, 正义是神,乃是法律的灵魂;正义是客观的,法律便也是客观的。正义来自于神,法律 则是神为人类创立的规则,而不是人可以任意创立的,人应当服从法律和正义,而非法 律和正义服从人,从而也得出了最初的法治思想。古希腊诗人品达曾在《奥林匹斯颂》 中写到:这里居住着法律的女神,是诸城的安全基础,以及她的姐妹们,与之共生养的公正与和平之神,她们是给人民以财富的分配者,是明智忠告的正义之神的黄金的女儿们。在赋予了正义以神性后,希腊人并没有迷茫于对神的崇拜里。很快,他们就带着神的 旨意, 在自己生存繁衍的社会里, 寻找正义的踪影。 此时, 他们不再以自然神论为圭臬, 而是进一步以他们探索自然规律而创立的自然哲学为指导,即在自然理性的引导下,来 探求正义,来表达对正义的向往,并进而来猜测正义的体系,重构正义的社会和政治生 活。他们从自然中找到理性,并把它带到人类社会,从现实的政治社会中寻找正义,并把 它交给法律。国家由法律支撑,必定应该是理性的正义的。从而否定了国家是强权和个 人私利的结果,也导出了国家是正义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体现。后期的希腊哲学家的正义学说可以说太完美了,不但找到了论证正义学说的自然哲学,提炼出了科学理性的思维 方法,而且找到了正义范畴的所有内涵:理性、利益、幸福、安全、权利、自由、和谐。 同时也大体论证了正义实现的条件和正义之德的结构,尤其是他们那种求知精神和唯求 实证和应用的意识,如柏拉图终其一生追求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毕生研究雅典政制,更 另后人钦敬。可是,希腊并没有实现他们理想的条件,而他们的理想国终于在罗马得到 部分的实现。西塞罗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他何尝不是柏拉图心中的哲学王。他对正义及理性充 满雄辩的论证,他对国家政体接近完美的设计,无不显示出他作为哲学家的睿智、作为 政治家的精明。西方正义学说实际上只有到了罗马社会以后,才真正融入西方的市民社 会,进入了普通人的心灵。罗马法学家做的大量工作,除了将希腊先贤正义理论在法律 中适用化以外,主要还是在罗马的世界公民中普及先贤的正义理性。其实,只有到了罗 马的后期,希腊正义理论中的平等与自由观念才有机会部分实现。然而这时罗马社会却 已处在危机时期了, 原本已存在于希腊正义理论的神学观念, 加上蛮族人对罗马的征服, 再加上基督教的广泛传播,西方正义理论的另一个理论形态便诞生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第 7页。《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第 26页。《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商务印书馆,王太庆译。《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理想国》第一卷,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理想国》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第四卷 155页。《理想国》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第四卷 172页。《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主编, 94页《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主编, 96页《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主编, 99-101页《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主编, 101-103页《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主编, 107-108页《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主编, 108页《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主编, 108页《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主编, 106页《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主编, 116-117页 《古希腊哲学》人民大学出版社,苗力田主编, 644页, 1990年版《古希腊哲学》人民大学出版社,苗力田主编, 639页, 1990年版《古希腊哲学》人民大学出版社,苗力田主编, 654页, 1990年版《古希腊哲学》人民大学出版社,苗力田主编, 654页, 1990年版《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 13-14页,华夏出版 社 1987年版《西方法律思想史》张宏生、章若龙主编, 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西方法律思想史》张宏生、章若龙主编, 73-7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世界文明史》 【美】爱麦伯恩斯、菲李拉尔夫著,罗经国译,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第 208页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电影第三篇
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电影 22:37:49希腊神话电影:《特洛伊》 ★1、惊天战神 ★4、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 《大力神》《尤里希斯》《蛇发魔女》★6、雷神《新木马屠城》 神火之盗《奥德赛》 《Troy》 圣斗士 所罗门凯恩 《奥菲斯》《亚历山大大帝》《世纪对神榜》《时光大盗》 勇敢的心爱国者亚瑟王 《特洛伊》 《大力神》 《尤里希斯》 《蛇发魔女》德赛》 《奥菲斯》 《亚历山大大帝》 《世纪对神榜》铁面人角斗士王者之心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大地英豪圣女贞德罗宾汉 - 2010年蝎子王欧陆争霸/太阳王公/帝国勇士百夫长亚历山大大帝阿拉伯的劳伦斯》 罗马神话电影:《战争子午线》《角斗士》《匈奴王阿提拉》《罗马帝国艳情史》《埃及艳后》《亚瑟王》《宾虚》《斯巴达300勇士》《勇敢的心》《天国王朝》《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新木马屠城》 《奥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四篇
阶段检测二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3大连模拟)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而古代希腊则以海外贸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显著区别,其创造的文明模式也有较大差别,故选D项。答案:D2.“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希腊地区的贫穷使得其比东方各国发展缓慢B.希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其产生了不同于东方的政治制度C.正是因为希腊地理环境的恶劣才产生了民主政治D.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解析:地理环境是造成东西方政治制度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不能说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D表述错误;A、C的表述与材料不符。“三多一少”(多山、多岛、多良港,少耕地)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众多蕞尔小国纷纷建立,逐渐形成了以城邦为载体的民主政治。答案:B3.滨海中学开展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哪一选项不可以证明他们的观点( )A.布维斯和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与公民大会类似于我国人大常委会与人大C.纳尔比当选为首席执政官但不能对外宣战抵抗入侵D.陶片放逐法规定放逐那些不称职的国家公职人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认识。雅典民主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妇女没有政治权利,因而A项与史实不符。答案:A4.(2013广州模拟)狄摩西尼指出:“培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志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雅典( )A.人文主义盛行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C.具有反抗精神D.对公民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表明,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是雅典民主政治给予公民充分的民主权利,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国家事务,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B5.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解析: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希腊的雕塑、戏剧、建筑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而这些发展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希腊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就是说民主政治促进了希腊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答案:D6.(2013山西太原二模)针对雅典民主制度,苏格拉底说:“统治者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民主制度C.反对直接民主 B.主张人民主权 D.主张君主专制解析:从材料中“不是偶然选中的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以抽签选举的方式参政,也就是反对直接民主。答案:C7.(2013吉林长春一模)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发生战争,结果,经济高度繁荣、准备十分充分的雅典被斯巴达打败。在总结雅典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认为:“一切事务成败的首要原因在于国家制度的形式。国家制度是所有设想和行动计划的源泉,也是其得以实现的保证。”根据材料,在波里比阿看来,雅典战败的原因在于( )A.雅典贵族专制社会黑暗B.雅典社会制度的落后C.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D.雅典社会矛盾的尖锐解析:雅典实行民主制度,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A项错误;相对而言,斯巴达的社会矛盾更为尖锐,D项错误;两个城邦都是奴隶制度,不存在落后一说,B项错误;材料中的“国家制度”是指直接民主制,C项正确。答案:C8.(2013皖南八校联考)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习惯法不属于成文法②《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③公民法是罗马法的成熟阶段④罗马法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A.①②③④C.①②④ B.①③ D.①②解析:习惯法是约定俗成,无文字依据,①正确;由图中《十二铜表法》产生原因可知②正确;万民法是罗马法的成熟阶段,③错误;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所有法律的统称,④错误。答案:D9.(2013广东汕头调研)英国工党领袖布朗辞去首相职务,改由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接任首相,这说明() A.英国国王对布朗不信任B.布朗失去了工党的信任C.工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D.卡梅伦在首相选举中胜出解析:在英国,国王的态度不能决定首相人选,A项错误;布朗失去工党信任,继任者应该是工党的新领袖,而不是保守党领袖,B项错误;英国没有首相选举,议会选举的结果决定首相人选,D项错误,C项正确。答案:C10.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A.①②④C.①④ B.①② D .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古罗马法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而不保护奴隶,故①④判为合法。罗马法允许离婚,故②不合法,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权,因此③不合法。答案:C11.(2013湖北黄冈期末) 右图反映了美国两党政治的实质,下列四个选项的言论与漫画的主旨吻合的是( )A.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B.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C.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D.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选区,我是一个确定的人,,,,解析:两党制下两党有不同的执政理念,但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正如钱币的正反两面,实质都是钱币的一部分,选择C项。答案:C12.(2013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美利坚生来便包罗万象,,,,合众国全境土质不一,气候参差,可说国中有国;因而任何事情,若只定一条法则,都不足以概括全局。”美国1787年宪法中与此种特点相适应的原则是( )A.联邦制原则C.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国中有国”,说明各州情况差异很大,1787年宪法因此规定了联邦制原则,既从根本上统一了国家,又照顾了各州的差异性。答案:A13.(2013河南高三联考)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不来梅和汉堡”等邦( )A.拥有独立海军舰队B.可以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C.享有一些自治权D.有权任命联邦议会的主席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故选C项。答案:C14.(2013云南昆明一模)“法国大革命掀翻暴君御座,一个令他们翘首盼望的民主共和国已经来临。但刀光剑影、鲜血喷洒、社会动荡、草菅人命的现状使他们深感惊竦。”上述材料反映了法国共和制长期不能确立的原因是( )A.共和国期间,政局难以稳定B.共和制造成了自由和民主的沦丧C.君主制更能维护政局的稳定D.法国的共和制缺乏经济基础解析:在法国的共和国时期,政治斗争你死我活,政局难以稳定。君主制可以稳定政局,但是又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这是法国政权更迭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体现的是共和制造成的政局动荡,答案为A项。答案:A15.(2013浙江宁波一模)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年)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包括( )①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②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③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④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A.①②③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国家元首为世袭君主,这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民主国家的普遍做法,不是政治跛子的表现,因此,可以排除④。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16.(2011安徽文综)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8分)解析:第(1)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隋唐之前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此得出“变化”;“影响”可以从“打破了旧的”“形成了新的”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材料中的“根基”实际是贵族制的社会基础,“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不同”的表述要注意可对比性,从性质、作用、标准等角度回答;“社会观念”可以从人们对知识、财富、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态度回答。答案:(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政权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削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拔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发展。17.(201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选举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活动,是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避免某些有财有势者操纵选举,长期占据某些重要职位,雅典人设计出一种看似荒谬、实则十分有效的方法,,,,雅典人认为,那些财大气粗、名声显赫的公民与那些不名一文、默默无闻的公民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取决于神意或运气。(1)材料一中“十分有效的方法”是指哪一民主方式?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6分)材料二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 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在)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选举方面发生的变化。这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材料三 在美国的政治选举活动中,拥有政党支持成为选举获胜的重要条件。人数较少的小党与第三党很难战胜以民主党和共和党作后盾的对手,在各种选举中,最后的角逐实际上是在这两大党之间进行。(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这一现象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解析:本题从选举制入手,考查古今选举制度的变化。第(1)问,根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可知是抽签选举制。评价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第(2)问,“变化”从材料中不难看出“财产限制、妇女参政、工业资产阶级权力增大”等信息。“趋势”要用概括性的语言归结。第(3)问,“现象”从材料中归结。“影响”应该从两党的阶级属性的角度分析其积极方面。答案:(1)方式:抽签选举。评价: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易造成权力的滥用。(2)变化:财产和年龄限制逐渐降低;妇女取得选举权;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趋势:民主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3)现象:两党操纵政治选举。 影响:维护了共和政体。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第五篇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罗马人的民族性格与其教育的关系
1、注重实用精神,因此不重视音乐和体育。 2、重视法律,如《罗马法》,出现了专门掌管法律的人员。 3、尚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如罗马帝国的出现。 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关系 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继承的关系。古罗马的教育深受古希腊教育的影响,但同时并没有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而是将古希腊文明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古罗马文明。作为军事上的征服者,古罗马人并没有鄙视被征服者的文化习俗,而是积极的吸收、学习和改造,并将其传承于后代。用一句可以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古希腊人是天才般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是天才般的实践者”。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 古希腊完成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转变之后,形成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具有代表性,二者的教育体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同点: (1)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2)都重视体育训练。由于奴隶制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斯巴达和雅典非常重视体育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斯巴达和雅典都实行严格的出身体检制度。 (3)教育体制都比较完善。斯巴达和雅典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受的教育有比较严格的规范。 不同点: (1)教育管理者不同。斯巴达的教育由国家控制,雅典的教育虽然国家重视,但并不完全控制和完全干预教育细节,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教育,因此私人办学比较兴盛。 (2)教育类别不同。斯巴达的教育又称为武士教育,雅典教育又称为公民教育。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教育史为了培养武士,雅典教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4)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主要强调的是军事技艺和道德教育,雅典的教育内容则是多样化的,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 古希腊“三哲” 1、苏格拉底“产婆术” 含义:“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于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也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精神助产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婆,他以助产术来形象的比喻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四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讥讽指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指通过谈话法帮助对方回忆知识,得出自己的答案;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意义:“产婆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他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总结错误,自然而然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对西方教育教学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但这种方法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和适度范围内使用,譬如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具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等等。 2、柏拉图
(1)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名著。《理想国》是柏拉图在创办学园后逐步写成的,书中阐述了他对理想政体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中也表达了他的教育观。 (2)哲学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来的教育目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这个国度里,统治者非单纯的政治家或者不问实际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利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他认为除非哲学家变成国王,或者国王或统治者能够严肃认真的研究哲学,使哲学与政治结合,排斥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 3、亚里士多德 主要的教育思想:身心和谐发展、灵魂“白板说”、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视法治。 4、智者派 B.C.5世纪至B.C.4世纪活跃在各个城邦的一批职业教育家、演说家、作家。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一个阶层。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智者派的产生深刻反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在希腊世界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5、总结 古希腊时期,教育与国家关系密切,重视人身心和谐发展,提倡道德教育,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广泛而全面的教育内容。古希腊的文化通过罗马人的传播而扩散到古代世界许多地区,并为后世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记得教育家吸收和借鉴,从而大大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世纪的教育和文化 1、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统称。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工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起了促进作用。
2、行会教育 行会是西欧中世纪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团体,它对中世纪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行会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徒制进行的。按照行会制度,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必须加入某一行会,先充当学徒,学徒期满后,才能出师。由学徒到出师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一般是由行会主持,制定师徒合同、规定职业技术的要求。行会也资助或兴办学校,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行业学校,,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自此,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技术训练代替了作坊中的学徒制度。
3、中世纪大学
产生的背景:(1)经济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出现,西欧封建社会在11-12世纪王权日渐巩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成为专门职业,由工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地区出现。(2)文化条件。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西班牙,带来了伊斯兰文化,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复苏;公元11世纪末-13世纪末十字军东征促进了地区间文化交流。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往往分为文、法、神、医四科进行。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就表现出自治的特征,教学方式上注重辩论。其领导体制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并且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中世纪大学还享有一系列的特权:内部设立法庭,实现内部自治;免去兵役、缴纳赋税的义务;颁发教学特许证的权利;享有罢教、迁校的权利。
性质:中世纪大学是一所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专业性的学习机构,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并兼有跨国的性质。它是组合而成的团体,具有行会的性质,是近代欧美大学的先驱。
中世纪大学时欧洲进步的表现,是欧洲文化的缩影,为欧洲大学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文、法、神、医的教学内容对基督教神学独霸讲台的一大突破;教学方式上注重辩论,改变了以往刻板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基督教学的一大突破;教学上语言、宗教上的统一,具有明显的国际色彩;尽管中世纪大学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落后性,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古代的文明;此外,中世纪大学为当时的学者提供了舞台,孕育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4、中世纪文化和教育的特点
从公元5世纪末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一般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时期,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经验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中世纪早期主要是教会教育,教育的形式包括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和堂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查理曼大帝进行教育改革,包括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中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进行世俗性教育。为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崛起的需要,出现了学徒制、行会学校、城市学校等教育。最为突出的就是出现了高等教育的先驱——中世纪大学。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时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发动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
2、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人文主义教育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主张培养“全人”,拥有最高智慧的全才。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断拓展教育内容,如将文法学分割成文法、文学、历史三门课程等。重视新的教学方法,重视个别差异,反对纯书本教学,主张游戏、户外实践等直观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语言上,主张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同时人文主义教育还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
特点:(1)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家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以造就一种更富有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
(2)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3)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的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际上是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
(4)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的目的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来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者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加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5)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解放个性,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综上可见,人本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总结:文艺复兴运动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取代了基督教文化,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来取代教士、顺民和骑士。宗教改革运动用符合人性的新教取代了泯灭人性的旧教。科学复兴运动表明知识就是力量。这三次运动为资产阶级理想的实现,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为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做好了准备。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怎么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呈现的“世俗化、国家化、普及化”的特点, (1)宗教改革时期,国家的权利和宗教权利分离,教育由国家控制领导权。 (2)一般人由于厌恶宗教斗争而越来越重视今世生活,教育与世俗生活的结合更趋于紧密,学校的课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世俗性知识比重加大,教育呈现世俗性的特点。 (3)宗教改革时期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时期仅局限于上层社会,而是一种更深刻、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改革运动,教育具有普及性的特点。 英国的教育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教育改革——中等教育
目标:中等教育公立化、中小教育衔接、课程内容更新。 (1)背景 (2)内容: 1、1895年《布莱斯顿报告》:1899年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取代科学工艺局) 2、《1902年教育法》(《巴尔福教育法》)颁布; (3)影响
1、教育委员会的成立第一次统一了中央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2、《1902年教育法》确立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规定了“地方教育局”的权限和职责,使地方政府有权统筹协调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
3、初等教育进一步发展(课程内容扩展、形成品格,发展智力)4、中等教育课程设置现代化。 (4)存在的问题
1、“双轨制”
2、公立学校系统未建立,机会均等的问题。
2、高等教育
1963年《罗宾斯报告》:“罗宾斯原则”
名词解释:“罗宾斯原则”是英国在1963年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即《罗宾斯报告》。该文件探讨了英国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这一重大问题。报告建议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这个建议被称为“罗宾斯原则”,成为英国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政策依据。
英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1、英国的教育经历了一段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历史 2、英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质量和效果。 法国时期的教育 一、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 1、性质和意义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封建、反教会、反禁欲),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对法国乃至整个欧美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狭义:18世纪中期开始在法国出现的,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运动。 广义:17世纪中期-18世纪末、19世纪早期 特点:用政治自由来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制度,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教育主张 (1)世俗化。表现在领导权由国家掌握,教育的目的为国家培养公民而不是为教会培养教士,道德教育上由世俗教育取代宗教道德教育; (2)民主化。提倡普及教育,男女平等受教育权; (3)实际化。教育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摒弃古典教育; (4)劳动化。
二、拿破仑时代法国的教育 帝国大学不是一所大学,是所有教育教学机构、管理机构、教学人员的统称,这集中表现出法国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帝国大学的特点表现在构造完整、组织严密、高度的服从精神和严格的纪律。
三、20世纪前期的法国教育(一战-二战) 背景:1、双轨制,体现出的等级不平等
2、古典色彩依然浓厚
3、过于强调教育的一致性,否定差异。 (一)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1、设立公共教学部2、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教育世俗化。 (二)统一学校运动和对双轨制的改造
背景:BY“新大学同志会”,主张建立“统一学校”,实现教育民主化,为一切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结果: (三)1902年中学课程改革方案
强调古典学科与现代学科的价值和相互补充,确立法国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模式。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19年《埃斯蒂埃法案》颁布,使得法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一种国家管理的事业,该法在历史上有法国“技术教育宪章”之称。 (五)方向指导班的设立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在中学的第一年设立,尊重儿童的个性,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倾向实施教育。 总之,20世纪前期,法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推动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二战法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德国的教育 “哈勒学园”是17-18世纪,德国中等教育的机构之一。哈勒学园是一个文实科性质的学校,类似于英国的“学园”,兼顾升学和就业的需要,既要学习古典又要学习现代拉丁语,废除了班级授课制。
一、19世纪初洪堡的教育改革 (一)背景 (二)改革结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近代国民教育体系。
1、国民学校 在学科内容:语言、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实用性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直观教法; 教学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挖掘与发展记忆、理解、判断、审美等能力,培养道德与宗教感。
2、中等学校 1810年洪堡编制了教学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规定只有通过国家考试成绩合格的才给以中学教师称号。 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提倡想象与语言的培育,交往与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洪堡的改革使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至教师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起色。改革改变了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打破了文科中学对僧侣依赖的局面。
3、大学 如何理解洪堡的大学办学“三原则”,如何评价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
大学办学三原则:(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洪堡主张培养精神贵族气质,主张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不收社会经济的牵扰;(2)教学、学术自由;(3)科学统一的原则,即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不同学科相统一。洪堡提倡“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科学统一”三原则的大学办学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大学的旧观念,树立了现代大学的新理念。洪堡希望大学时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体现出了他反实政主义、无功利的大学教育思想,但这种教育思想是很难实现的。大学应该具有其社会责任,与社会经济保持联系,而不是远离世俗的。但是大学也不应该流于世俗,而是应该保持教学和学术上的纯洁性。因此大学应该把握好这个度。 (三)洪堡教育改革的不足之处
1、导致了狭隘的爱国主义;2、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对立起来;3、对中等学校进行类别划分,使学生过早的面临职业选择。
二、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
1、确立学制:基础学校(废除贵族化的预备学校);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实科中学+德意志中学、上层建筑中学;高等学校。 2、坚持实行义务教育,重视师范教育; 3、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国家主义。
三、德国教育改革的经验 优点: 1、将教育看做是振兴国家的重要要素;2、对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视;3、重视师范教育;4、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仍不忘职业教育。 缺陷:1、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意志意识;2、大学改革偏重应用性,忽视学术性,导致德国在尖端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失去了领先地位。 美国的教育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跨入垄断资产阶级阶段的美国,迫切需要教育为其正在兴起的科技革命和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提供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数量更大的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劳动大军,又需要教育为其对外侵略、对内平息人民大众的反抗服务,以巩固垄断资本的统治。
2、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仍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教育理论和方法陈旧;(2)中小学学制结构不合理;(3)公立中学发展缓慢,办学宗旨不明确;(4)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充斥着人文主义;(5)各级教育质量低下。 (二)措施
1、中等教育改革: (1)课程设置问题:1893年“十人委员会”提出中学课程计划; (2)中学大学衔接问题:1895年“十三人委员会”研究学院的入学问题,八年研究(1933年-1941年)加强中学大学的合作,解决高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3)1913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六三三学制、综合中学、民主原则、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2、调整中学办学目标,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3、打破单一办学模式,创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4、走出象牙塔,大学教学、科研、服务三重职能的确定;
5、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6、进步主义运动、杜威的教育理论与美国的教育改革
1893年“十人委员会”研究中学的课程问题和大学衔接的问题。 “十人委员会”提出一份关于中学课程计划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中学的课程中的一切科目应当以同等的分量交给全部的学生,而不是应有个别差异或只考虑学生将来可能的目标;(2)应当精学少数几门学科,而不是肤浅的学习许多学科,并且使学习的课程相互联系起来。(3)中学课程可以按照学生使用的语言分为四组,即古典学科组、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组、现代语言组和英语组。 1895年“十三人委员会”研究学院的入学条件问题。1899年,该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建议设立与六年制相互衔接的六年制中学;允许学生选修各类学科。以学生取得的中学学科总学分作为学院的入学条件。这些建议确立了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和选修课制的基础。 “八年研究” 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试图通过中学与大学的合作关系来解决高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八年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试验研究计划,即“八年计划”。“八年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个人的发展并有效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关于教育的管理;(3)关于课程、方法的选择安排,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核心课程的思想。核心课程也称综合课程,它是把一些相关的学科进行合并,组合成新的学科的一种设计;(4)关于评估工作。 1958年9月《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1)加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等重要科目教学;(2)实施天才教育和普通教育;(3)发展职业教育;(4)为低收入的家庭儿童提供必要的援助。
美国教育改革的经验 1、教育改革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必须不失时机的把握它。 2、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3、教育改革必须选好突破口,抓住重点。 4、大力进行舆论教育,争取各界的广泛参与。 5、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术性和实用性,效率和平等,中央和地方,物质调控和非物质调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 一、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的反思,推动了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新教育家们创办的一系列新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在新教育运动中形成的思想和开展的实践,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新教育家们思想的重点在儿童个人的发展,所注重的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
二、进步教育
“进步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主义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1)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3)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新教育运动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共同特点及局限性 共同特点:1、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2、重视儿童的研究及实地调查,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3、重视劳作、创造性的活动。 局限性:1、儿童的研究中具有生物化的倾向;2、极端的个人主义性质;3、片面强调实用和适用生活,重眼前利益,忽视基础教育的学习,降低了教育质量。 日本的教育改革 日本教育改革的经验
1、把教育立国政策摆在战略的位置 2、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 3、注重以立法形式推动教育改革 4、正确处理弘扬本国传统与吸收国外经验的关系 5、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 6、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7、重视教育的投入。
为什么卢梭的自然教育又称为“消极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的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和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所以卢梭的“回归自然”教育也被称为是“消极教育”。
评述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卢梭的自然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的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和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自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就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自然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是正确的看待儿童,其次是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自然教育的实施,卢梭提出分为四个教育阶段。 2、意义和局限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卢梭作为18世纪欧洲教育思想的伟人,其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当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局限性,既有一些落后的、相互矛盾的和主观臆测的东西。但在他那个生活的时代,他的教育思想却是富于革命性的,并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启发。第斯多惠 在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问题上,第斯多惠认为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学习能力,教师如果给没有能力的学生增加学习内容,学生不可能消化这些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发展又离不开教材。只有采用不同的教材,才可以发展智力。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间是有主次之分的,相比之下,形式目的应该在教学中占首位,是最后的目的。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发展性”教学 第斯多惠提出的“发展性”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的能力。
杜威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的本质中,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崭新的教育观,表明了他认为教育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的观点。
“教育即生活”的内涵主要包括:(1)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囚笼和监牢,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的到乐趣;(2)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教育即生长”是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来助于民主社会的达成;“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课程和教材上,他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制,认为课程和教材都要适应生活的需要,提出“从做中学”,主张以“教材心理化”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还洋溢着现代的气息,大大超出前人。但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他对教育抱有太高的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的运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年级推理思维导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