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盐生产企业排名是合资生产的吗?是有一部份由中美合资生产的吗?

原标题:中国食盐行业和企业发展趋势概述

自春秋战国以来,食盐一直为国家专营,甚至自新中国成立依然沿袭了这样一种制度。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尝试了六次盐业改革,但均因受到内部强烈阻力而收效甚微。2016年5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盐业体制改革的方案,被业内称之为第七次盐改,其目的就在于对已经暮气沉沉的食盐行业和食盐企业进行改革,加快政企分离,激发其市场活力与发展动力。

2017年是此次盐业改革元年,盐改的大幕刚刚徐徐拉开,食盐行业和各地盐企也正在逐渐适应和利用此次改革以促进自身变革。其中,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盐业品种的多样化、品牌效应的扩大化、跨区经营的差异化以及营销渠道的电商化。

盐业品种多样化首先表现在多品种盐和食品加工用盐的销量逐渐提升。其中,多品种盐的销量由2009年的31万吨上升至2014年的122万吨,占比由3.47%提高至11.03%;食品加工用盐则由328万吨上升至512万吨,占比由36.73%提高至46.29%。而以往最常见的小包装食盐的销量和占比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图1)。

其次,从全球食盐消费趋势来看,食盐产品呈现健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食盐种类包括调味盐、含盐调味料理、蒜香盐等近千种产品,韩国食盐包括健康盐、竹盐、牛奶咖啡盐等多种健康类食盐。国外的食盐不仅品种众多,而且包装也多种多样,中国的盐业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加快盐产品的开发工作可谓极为重要。

当然,除了自身开发盐产品外,引进国外高端盐产品不失为一种捷径。中国盐业总公司早在2014年就与美国莫顿盐业签订了协议,引进了莫顿食盐、天然海盐、海盐研磨瓶及其补充装、细海盐、粗粒美食盐等一系列产品。如今,云南、江苏、广东等地的盐企也纷纷引进来自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高端多品种盐产品,以提升自身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图1 我国年食盐分品种销售量(万吨)

食盐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相较于普通的快消品,消费者对食盐产品的品牌敏感度相对较高。因此,建立一个强大的自主品牌显得尤为重要。盐改之前,食盐的品质保证依靠国家信用背书,消费者对食盐的品牌认知度很低,盐改后制盐企业可以用自有品牌开展经营,这使得食盐价格放开后品牌营销的作用将大大增强。

从目前食盐行业的集中度来看,C4小于40%,处于自由竞争的市场态势,尚未有企业依靠品牌优势形成寡头。我们较为熟知的,基本上是以“中盐”、“淮牌”、“白象”为主的地区性品牌,与美国“莫顿”、“嘉吉”等享誉世界的品牌相比,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自主食盐品牌,这对中国所有的盐企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表1 中国各省份盐企销量占比及品牌名称

注:资料来源于齐鲁证券研究所

本次盐改在流通环节的一个亮点就是:“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销售的规定,允许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然而自2017年盐改正式实施以来,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等原因的考虑,食盐的跨区经营政策并没有在部分地区得到有效执行,呈现地区性差异化的特点。

盐改刚刚落地,扣押外省食盐的新闻就屡屡出现,据河南《南阳晚报》报道,新野县盐务局扣押山东肥城精制盐厂生产的精制盐30吨;江苏省盐务局官网称,连云港市盐务局“先行登记保存”湖北广盐蓝天盐化公司生产的三晶牌食用盐19.2吨……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根据上述媒体报道及公开披露的信息,监管部门查处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外省盐企跨区经营不规范”以及“食盐加碘问题”等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盐改允许跨区经营的规定已经使得部分盐企受益。根据云南能投2017年一季报显示,其2017年一季度盐产品产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增量创历史新高。其中,省外食盐销量大幅攀升,其中向贵州盐业销售食盐产品共计2.4万吨,向广西盐业销售食盐产品共计0.77万吨。这也说明跨区经营的政策在部分地区得到了落实,抢先进入允许自由经营的地区,抢占市场占有率也就成了所有企业的紧迫任务。

2017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盐业体制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针对跨区物流配送、企业信息告知、食盐质量检测、食盐加碘浓度、食盐电子追溯系统、网上交易服务平台、分公司注册等七个方面跨区经营涉及到的工作被重点强调。因此,跨区经营虽在各地遭遇到了差异化的执行,但打破盐企地区垄断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当前,“互联网+”的概念成为时尚,而作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食盐行业,其电商化道路作为传统经销渠道的有益补充,已为越来越多的盐企所利用。

例如,云南盐业已经与邮乐网开始合作,将在京东、天猫等网站开展电商布局。2017年一季度,公司40多种盐产品会在多个电商平台以及云南盐业的APP上,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另外,包括广盐、中盐、苏盐在内的多家盐业已经在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平台设立了专营店,开始在网上销售。食盐生产企业新都化工则以自身积累的复合肥营销渠道为基础,“传统主营业务+互联网”的农村电商模式业内领先;其设立的哈哈农庄电商平台,终端呈现为“哈哈农庄”一个app,打通了农村地区的盐产品销售渠道。

综上,盐业企业营销渠道的电商化之路还将继续推进,探索O2O、B2B、B2C等模式也会成为未来几年各盐企的工作重点之一。

图2 广盐在京东设立的食品专营店

尽管我们目前还处在盐改的过渡期,政策的落实和修改也需要逐步实施,但中国盐业的行业整合在即,发掘行业发展趋势,并通过战略规划和实施使之适应发展趋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是每一个盐企的应有之义。

究竟是去杠杆还是稳杠杆

本文为睿信咨询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美合资经营食盐的消息是去年披露的。是在国家发改委宣布食盐私有化的当时,中美双方即签署了食盐合资的协议。至于为什么要合资?无论上海方面还是美方都没有一个字的解释。

    因为他们拿不出一个字的解释。当今中国食盐生产既不缺资金,也不缺技术,既没有供给侧的问题,也没有需求侧的问题,是好端端的一个让老百姓放心的行业,国家发改委自己也说不出有任何需要改革的弊端。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个实行了2600多年国家专营的行业,实行私有化并且要交给美国人来经营呢?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暴利。是美国需要进入中国这个暴利行业。食盐的暴利超过任何一个行业,这也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国家专营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人进入这个行业后,获取的还不是一般暴利,而将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暴利。

    获取超级暴利的手法大家已经看到了,就是把本来十分放心的安全盐变成不法奸商制造的毒盐,再在毒盐基础上,推出外资生产的所谓高端无毒盐,价格也会高得难以想象,以此来把中国的巨额财富装入美国人腰包。这就是美国经济学界所讲的“中美国”运转机理。

    到时候媒体再纷纷发表社论,盛赞引进外资的改革开放政策,解决了中国毒盐问题。那些各类精英,也会再一起高喊改革开放的主流是好的伟大的,同时再一起批判中国左翼爱国力量反对食盐的改革,纯粹是反革命极左行为――目前汉奸势力和党正在制造“阻碍改革就是反革命”的镇压舆论。他们认为毒盐泛滥没有什么可怕的,通过普及辨别毒盐的知识,完全可以避免毒盐的危害。

    如此以来,就会像转基因食品把中国食品市场分为高端食品和低端食品,外资医院把中国医疗市场分为高端医疗和低端医疗一样,把食盐市场也同样分为高端食盐和低端食盐(注意,绝非是低价)。那些精英的利益也就有了保障,哪怕是毒盐泛滥成灾,他们也会置身事外。因为他们不怕高价,他们在当今中国有的是搜刮民脂民膏的渠道。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食盐与其它外资商品价格暴涨的结果完全不同。其他外资垄断商品价格暴涨,老百姓可以选择不买。而面对食盐的垄断高价,老百姓却没有任何选择。如同此前我们多次指出的那样,食盐与其他任何食品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人人离不开而又不可替代。人可以不吃任何东西,却不能不吃盐;别的任何食品都可以找到替代品,唯独食盐找不到替代品。食盐的这两个特点,不仅决定了老百姓对食盐价格暴涨无可奈何,而且会使美国利用对食盐的经营权来控制和灭绝中国。

    由于食盐是人人离不开又不可替代的食品,通过食盐做武器来打击中国,其效果会超过任何核武器,甚至会超过基因武器。那些汉奸和党总是骂我们是受虐狂,指责我们不把美国往好处想,认为美国不会对中国有邪恶企图。退一步来讲,就算是美国对中国没有邪恶企图,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把自己国民的生命安全交到美国人手里。

    况且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解体和灭绝。2011年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讲的很明确:如果十多亿中国人达到美国或澳大利亚的生活水平,地球就会毁灭,人类就会灭绝。而目前中国正在向着澳大利亚和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奔跑。所以,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看来,为了避免人类的灭绝,必须灭绝中国人。并且制造了中国人是“垃圾人口”的灭绝依据。正是出于这种拯救人类的高尚情感,美国等西方国家特别是那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把灭绝中国人看作是一项无比高尚的神圣事业,就像我们看待共产主义事业一样。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把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安危的食盐,让美国人来经营?特别是在去年食盐部分放开后,已经造成各地毒盐泛滥,甚至连最不负责任的地方政府都呼吁食盐市场化要慎重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仍然一意孤行,坚持要废除食盐专营制度,实行食盐市场化。这样干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人要求这样干?国家发改委应该给中国老百姓一个解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食盐生产企业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