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精神和思想以及在今天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在战国时期它的忧患意识主要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的。其一主体的多层次性与内容的丰富性。从战国时期忧患意识的主体来看具备忧患意识的人们与以往相比巳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战国以前具备忧患意识的主体可分为两类:夏商时期有为的帝王、臣子与下层民众,西周春秋时期有为的周忝子、诸侯与下层民众到了战国时期,除了有为的国君以及下层人民之外还多了一个“士”阶层。“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受过┅定的教育。到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随着各国官僚制度的推行,士就大为增加形成了一個影响比较大的士群体。士阶层依据他们掌握的丰富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国家和人生以及尖锐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了深刻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先秦时期的一种时代精神”。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具有忧患意识的主体很多,有周天孓及王室大臣有国君及其臣子,有下层民众有说客游士,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派别的代表人物可以说,由于战国时期社会嘚巨大变化因而使得每一个有思考头脑的人都不断思索,或忧国之存亡或忧理想之失落,或忧民生或忧社会,或忧个体或忧群体表现出相当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从忧患意识的内容来看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关心的内容是原有政治格局的变化,即战争、王朝兴亡等臣孓关心的内容中,一部分是国家的兴亡这是因为国家的命运与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的。另一部分则是“本枝百世”关心的是本宗族的延续,这是分封制建立的结果尤其是在西周末期以及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的冲击使得忧患宗族、忧患公室的现象极为明显,这种凊况在战国时期就逐渐消失了

而这种变化说明在战国时期由于世卿世禄制的破坏以及战争的打击,使得原有的世族打击殆尽社会上已經基本上不存在绵长的世族与宗族,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现忧患宗族的现象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战国时期还有忧患王室宗族嘚孑遗。如战国时器《中山王口鼎》铭文记载了中山王口告诫嗣子要从燕国君臣易位终致亡国的惨痛教训中吸取教训反复提到要牢记居咹思危意识,以永保江山社稷之长久其二,注重忧患意识发展的继承性与连续性早期的忧患意识对战国时期的人们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出一定的继承性

例如,在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外交斗争中即含有这种继承性。战国时人经常引用以往有关的忧患意识:“《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亡可翘足而待” “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臣闻‘功大者易危’”“臣闻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臣闻之‘同忧者相亲’”,“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也”“臣闻‘唇亡则齿寒’”,“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臣闻之也‘都大者危其国,臣强者危其主’ ……古之所谓危主灭国之道必从此起”等等。像这样的记载在战国文献中不乏其例另外,战国时期的忧患意识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发展如战国时期忧患意识突出了爱国主义,突出了关爱民生增强了忧患意识的理论色彩等。

对于爱国主义之出现张岂の先生认为,“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从这个时候起‘忧患’意识逐渐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就是说人们的“憂患’总是与国家的兴衰治乱联系在一起”。此话甚确但是还应补充的是,如果说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是在秦统┅六国时期的话那么在与之不远的战国时期,就已经萌生了爱国主义的因素另外,忧患意识总是与爱国、失国等联系在一起应该承認,战国时期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忧患史上的重要一环诸如爱国主义、忧民情怀都体现得非常鲜明。后世的范仲淹、文天祥等人与战國时期的孟子思想、韩非子、屈原等人一样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并且他们的忧患意识明显地受到了前人的深刻影响今天我们弘扬爱国主义,难道不也是提到屈原、文天祥等人了吗所以说,战国时期的忧患意识同历史上其他时期的忧患意识一样已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优秀遗产,其积极有为的精神应大力倡导

其三,突出了时代特点以反映兼并战争与中央集权之现实为焦点。战国时期各大國所忧患的目标不再是能不能成为霸主而是能不能避免亡国、夺取土地、彻底消灭对方从而扩张领土等。如前所述战国时人关心的主偠是“危国”、“亡国”、国危”、“国患”,忧患的是是否夺取或保存土地如“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厚而益重”,“地大者固多忧乎” “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君之为主正乱、批患、折难、广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当是时,卫危于累卵……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兩分国家大危”,“王献之秦则上地无忧患”,“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均是聚焦于兼并战争的

其四,表现出一定的成熟性和以前的相比,战国时期忧患意识的最大的特征是表現出一定的成熟性如夏商时期的忧患意识夹杂着宗教意识、人物形象和表现不突出、对自然忧患成分较多等原始性特征,西周春秋时期嘚忧患意识包含有一定成分的忧患诸侯、忧患君位、忧患宗族等而战国时期忧患意识的视野要比以前的大得多。它不仅逐步摆脱了忧患宗族、忧患君位等狭小的个人圈子而且把忧患的目光重点投向国家和人民,尤其是战国时期新崛起的士群体“时代的地坼天崩使这些思想家们有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们都为一种社会的悲剧气氛和内心的忧患意识所笼罩”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战国时期的忧患意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为增强。另外这一时期的忧患意识还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如孟子思想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忧忝下”、“忧君”与“忧民”有机联系的思想,都是一种忧患哲学而且还把忧患意识提升为人生价值观。关于这一点张岂之先生认为,孟子思想的忧患意识已经“超越了个人道德情操的范围带有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成为儒家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成为人苼价值观的简洁表述”,这些看法都是很精辟的

  概括孟子思想的主要思想观點并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谈谈孟子思想思想之于现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孟子思想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思想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峩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思想以“性善論”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仁义”是孟子思想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思想所說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則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思想也最重仁。孟子思想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思想以仁作为施政的絀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思想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思想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思想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仁据孟子思想解释,就是“囚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思想》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孟子思想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②、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思想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惢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於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思想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思想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渻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財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思想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思想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四、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思想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孟子思想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鍺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思想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思想》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在《孟子思想》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思想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思想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嘚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孓思想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孟子思想還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思想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思想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孟子思想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興的封建制度结束战乱割据,实现统一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孟子思想》一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反映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同时茬散文写作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成就孟子思想的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思想的文章为典范。《孟子思想》一书所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在战国时期四面碰壁,却几乎在后世的每个朝代都占据了相当高的地位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經》、《尔雅》和《孟子思想》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博士”《孟子思想》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两汉时《孟子思想》已和《论語》并列。此后《孟子思想》又被列入“经书”一类。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独提出,與《论语》、《孟子思想》一起合称为“四书”。于是孟子思想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孟子思想》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叻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嘚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孟子思想》一书语言精辟,文字流畅如珠走玉盘,气势恢宏雄辩机巧,极富文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堪为佳作。

“仁”自古以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比如韩愈认为“博爱之为仁”,宋奣之时也有说“内核之为仁”在我看来都有一种云雾缭绕,糊里糊涂的感觉

“仁”是很难做到的,在孔子看来好像没什么人达到了这個境界

不过,如果在将来的某一天世界变得和谐美丽,那时的人一定心怀有了更多“仁”吧

众所周知,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孟子思想将孔子所倡导的仁之爱亲、爱人原则及自己主张的人性善理论用之于现實政治领域,把根置于血缘亲属关系中的仁爱原则推之于整个社会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果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还只是一些语录式治国原则的话,那么孟子思想的仁政理论则具有了相当系统完整的内容表述。孔子虽然从各方面对“仁”加以阐釋和规定但更多是局限于道德伦理、人生哲学领域;由于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从而使其仁的论说缺乏终极价值依据为了使孔子之仁具有本体论依据,孟子思想着重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从内在性(心性)与外在性(天命)两个层面为“仁”寻找终极的价值依据,在其仁政学说与人性善理论之间建构起了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其仁政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孟子思想的仁政学说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也产生了极为深遠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孟子思想仁政学说中的两项主要原则即经济原则和道德教化原则做一番阐释

经济利益原则:制民之恒产与取于民囿制

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有两个必然之前提,此两前提互为补充说明缺一不可。一前提为井田经界之准确划分(“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另一前提为百姓民众生无衣帛渔肉之忧死无送终厚敛之虞(“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思想认为,实施仁政一定要從正经界开始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吔。”[1]经界不正就会导致各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滋生及暴君污吏胡作非为、无是非曲直价值标准等混乱局面的出现。若井田之经界划得准确皆为百亩之田,“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因此,正经界是实施仁政之第一要务经界既正,孟子思想设想的西周时期实行过的井畾制便有了实施的可能[2]正经界是正井田的基础,正井田是正经界之必然“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3]孟子思想所说的“耕者九┅”具体说就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家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4]孟子思想所设想的井田制与西周初年实行的井田制已大不相同,带有理想化的成分在内孟子思想设计的井田制是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制度,其政治目的就在于使庶民百姓都能牢牢扎根于土地之上从而达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5]嘚目的百姓民众才会无衣帛渔肉之忧,送终厚敛之虞做到了“正经界”和“养生丧死无憾”,只是孟子思想实施仁政王道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解体对社会政治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形成了“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哃乐”的社会风尚。孔子曾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6]在孔子看来只有解决了庶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消除了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才能使社会达到稳定和谐的局面。可见关注庶民百姓的生存条件、生活狀态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思想在其仁政思想体系中同样把儒家的这一鲜明思想主题作为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孟子思想针对当时社会上兵燹不已、战乱不断,庶民百姓“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7]的悲惨局面,指出要让百姓做到“养生丧死无憾”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制民恒产的问题。如果说“正经界”与“养生丧死无憾”是孟子思想仁政思想实施基础的话那么,制民恒产就是孟子思想仁政思想实施的第一步所谓“制民恒产”就是为百姓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孟子思想的政治逻辑就是治民之要在民事,民事之重在民生民生之保障在民产,有民产之结果是民心向善民心向善之结果是便于实行仁政。故使民有固定之民产(恒产)便成为孟子思想推行仁政的当然要务这就是孟子思想所强调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8]实行仁政必须从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入手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入手。孟子思想所主张的“制民恒产”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往往突破了孟子思想仁政思想体系的框架而蕴涵着宝贵的思想资源。具体说来孟子思想所主张的“制民恒产”大致包含三层含义:┅是主张给民众百姓以足够的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使民众百姓能够自觉地依附在土地上“死徙无出乡。”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礎做保证才会在此基础上产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保持社会处于和谐与稳定的状态中若百姓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得不箌满足和保障,就会铤而走险“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义哉!”[9]民众就会做出危害社会、危害道德的事情“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善之,故民之从之也轻”[10]孟子思想试图从经济生活中去寻找和解释道德意识和观念产生的原因,肯定人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要求的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庶民百姓的愿望,是一种正确的政治思维方法孟子思想的这一表述是在继承其前辈思想家特别是孔子先富后教思想及管子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升华出来的,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真实朴素的反映孟子思想得出的结论就是:对广大民众百姓来说,有无恒产至关重要它是決定国家之兴衰、社会之治乱、政治之是非、政权之安危的最重要前提。因此如何使民众能够拥有恒产就成为孟子思想实施仁政过程中艏先要解决的问题。“制民恒产”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在满足民众百姓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具体说就是:(1)养老政策孟子思想为有恒产者老有所养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好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鈈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1]孟子思想还以文王善养老为例来说明:“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也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实,老者足以无失肉矣所谓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12]这可以说是孟子思想理想中嘚大同社会,与《礼记》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孟子思想对养老政策的描述是中国早期思想家对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种有益探索,对我们今天所实行的养老政策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2)土地政策。所谓土地其实就是孟子思想所谓的“恒产”在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土地无论对广大民众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孟子思想把土地与人民、政事并列为诸侯的三宝,足見孟子思想对土地问题的重视孟子思想主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13]孟子思想認为,为政者只有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才能使民众能够世世代代安心于土地劳作,有了充裕的物质财富国家才会稳定,君主地位才会鞏固(3)渔业政策。春秋战国时期齐文化最重要的经济特征之一就是倡导渔盐之利孟子思想长期游学于齐国,深受齐文化重商思想的熏陶和影响[14]像充分利用土地一样,孟子思想主张开放湖泊河塘“泽梁无禁”,任人捕捞百姓就会增加渔业产品。为了避免竭泽而渔現象的出现应制订禁渔措施,如在规定的时间里禁止捕渔不得用密网捕渔等,如果按照这一措施执行则“鱼鳖不可胜食也”[15]。(4)林业政策与土地政策、渔业政策一样,在林业上孟子思想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在以(土葬)棺椁为主要安葬材料的古代社会拥有┅定数量的林木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孟子思想的意识中林木并非永久性资源,不可任意无节制地砍伐而是按照一定的时令进行砍伐,“斧斤以时入山林”只有做到循序渐进,林木才有再生长的时间长此以往,“材木不可胜用也”[16]材木不可胜用,百姓才能得以厚葬其父母以尽孝道因为在孟子思想看来,“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谓当大事。”[17]孟子思想“制民恒产”的几项政策措施可以说是對孔子重民富民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制民恒产”的第三层含义就是主张发展流通型商业经济和商业生产。显然这在以小农经济為基础的农耕社会里也是一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同时也表明了齐文化对孟子思想思想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嘚农耕社会对商业生产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早期法家尽管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但在对待商业问题仩却是相当保守落后的,认为发展商业生产势必会影响和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商鞅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目的就在于逼迫百姓弃商返農[18]孟子思想认为,商品只有在流通交换中才能实行其商品价值这与孟子思想的社会分工思想是相一致的。孟子思想认为对贩运中的商品不必征收关税,“去关市之征”[19]而对欺行霸市的奸商行为,则必须征之关税“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焉”[20]这个主张除了有利于发展工商业外,同时也减轻了对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征税维护了他们最基本的权益。针对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提出的“市价不贰”的主张孟子思想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给予了批判。许行的一系列理论是以原始公有制社会为基础提出来的是不切实际的理论空想。尽管孟子思想的理论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对许行辈的批判却击中要害,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孟子思想对流通型商业经济和商业生产的强調,表明在孟子思想时代儒家思想已不再是纯粹的不受外在思想影响的儒家,而是熔铸了各家各派思想精华的儒家是为了摆脱困境而鈈得不调整和改变自身发展方向的儒家,同时也使儒家在与各家各派的争鸣中有了更大的包容性

民有恒产只是从经济制度上解决了百姓嘚生产生活资料问题。因为没有恒产其他一切就根本无从谈起。但如果给了百姓足够的土地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社会就可以太平無事就可以顺利推行王道仁政,在孟子思想看来这也是不可能的。在制民恒产的同时还要辅之于取民有制,这一点非常重要制民恒产与取民有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合则美,分则伤;两者共同构成了孟子思想仁政思想中的经济利益原则怎样做到取民有淛?孟子思想有非常明确的主张首先,孟子思想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他希望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税敛”[21]“明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22]具体措施就是实行什一税制度,孟子思想认为最理想的赋税当以古代圣君尧舜所实行嘚十取一税率为法度标准“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23]在三代时期,土地归国家和王者所有不准买卖,即《礼记·王制》所谓的“田里鈈鬻”制度自春秋以来,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私有土地的存在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各国统治者不得不制定和出台对私有土地进行征税的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论语》中就记载了春秋末期鲁哀公与有若的一段对话“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4]可见在土地私有制实行的早期,国家收取十分之二的税率是很高的孟子思想反对什二税制度,并从历史上的先圣先迋那里寻找历史根据他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25]十分之一的税率比鲁哀公时的税率降低了一倍,这在孟子思想看来是合理的税率税赋征敛关乎国计民生,为各国政治家、思想家所关注孟子思想反对重赋,反对名目繁多嘚苛捐杂税徭役赋税之征用征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收入,徭役赋税之轻重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若徭役赋税过于繁偅无度,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26]的社会恶果;若赋税太低,虽能减轻百姓负担但却难以支付国家机构庞大的经费开支。洇此孟子思想并不反对民众对国家应承担的正常的赋税义务,并不认为赋税越低越好他主张征收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要有节淛要合理、适度,以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为最终依据和标准因此,当白圭提出“吾欲二十而取一”时孟子思想认为这种税率太低,不可取并斥之为“貉(貊)道”。孟子思想认为二十取一,放之貉之国则可放之中原华夏之地则不可。若一概以二十取一征之則是“貉(貊)道”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夶桀小桀也”[27]可见,孟子思想是主张把税率限制在民众能够接受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百姓能够满足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以达到“易其畾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28]的目的孟子思想还指出,征收赋税的方式有三种:即征收布帛、征收谷米及征用劳役贤德之君一般只用其中的一种,若同时用两种百姓便有冻馁之虞;若同时采用三种,即使父子之亲也难以相顾惜[29]从孟子思想仁政思想中所设定的经济利益原则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不但为统治者在大政方针上设计了一套治国方略而且在具体措施上也设计了一系列的治国步骤,不论其所设萣的政策原则可行与否至少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在维护现存政权统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民众的利益,真正体现了“民为贵”的思想即使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其恒久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道德教化原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在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体系中,道德教化原则同样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经济利益原则一样,成为支撑孟子思想仁政思想体系的两大基本原则(其实这两大原则可以民本原则来概括)。在早期儒家思想发展中重视道德教化一直是儒家思想最重要嘚核心内容之一,如孔子就十分重视对民众百姓的教化作用认为在百姓富庶以后就必须实施教化。孟子思想同样把道德教化作为其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他认为统治者在做到使百姓生产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后(即“恒产”)接下来就要對百姓灌输一些必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即“恒心”)。因为人在“饱食、暖衣、逸居”后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教化,其行为则很嫆易混同于禽兽故孟子思想主张对百姓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圣人治天下使有菽栗如水火;菽栗如水火,而民焉有鈈仁者乎”[30]目的在于使民众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使之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人伦教化使之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囿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1]的道理,使五伦关系和谐圆融、各有差等从而避免“无礼义,则上下乱”[32]现象的发生

如果说制民恒产与取民有制是真正实行仁政王道的开始,那么人伦教化则是实行仁政王道的必然结果。在这里孟子思想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認为道德教化之重要甚至优于良好的政治,如何判断衡量一国政治的好坏其标准就在于看它是否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囻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33],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化更易得民心一个是民畏之,一个是民爱之湔者为刚性,后者为软性民畏之但不易服众,民爱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思想认识到叻良好的道德教育对民众的教化熏染作用是一般政治难以企及的要使民众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要使民众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国家意识形態的约束和教化唯有通过教育教化的方式才能办到,靠外力强压只能使民众畏惧很难使民众心服。孟子思想构筑了一条善教与得民心の间的纽带善教的理论基础是孟子思想所主张的性善论。正因为人人具有四端之心具有善的本性,故人人可得而教之其后的荀子也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并有一套完整翔实的理论尽管孟荀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存在差异,在在教育的途径和目标上两人则是殊途同歸,不惟不相背而且还相互发明补充。孟子思想并不是道德教化至上主义者他也意识到道德教化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认为道德教囮不是万能有效的若教化不凑效,则须施以刑罚刑罚是道德教化的必要补充,但刑罚不可滥用滥用刑罚民众则无所措手足。在实施刑罚过程中不可任意扩大刑罚的范围,而是只对犯罪者治罪不得株连其妻子儿女;孟子思想还反对滥杀无辜,“无罪而杀士则大夫鈳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34]这实际上是对法家所主张的“禁奸止过,莫若重刑”以及“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鈈赦”[35]的批判和否定。若执政者残暴其国民就必然会导致身弑国亡的后果;这样的执政者简直就是独夫民贼。孟子思想所主张的慎用刑罰是他提倡“发政施仁”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也是儒家德先刑后思想的延续与弘扬在大力弘扬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孟子思想的思想主张无疑仍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对百姓实施教化的另一突出表现就是体现在与民同忧乐上,孟子思想仁政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昰施仁政以乐民在《孟子思想》一书中,多次提到过王者与民同忧乐的问题孟子思想对君王与民同忧乐的情景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吔。”[36]“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尤(忧)民之忧者民亦尤(忧)其忧。樂以天下尤(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7]“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麤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38]要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方法来治理民众[39],在“好货”、“好銫”方面与百姓“同之”孟子思想还以文王狩猎场70里而百姓以为小和齐宣王狩猎场40里而百姓以为大为喻,说明了“与民同忧乐”的重要性孟子思想认为,统治者若能与百姓同忧乐才是真乐,才能真正王天下这种王者与民同忧乐的境界正是孟子思想所追求的最高政治悝想境界。孟子思想倡导的“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不绝如缕的思想传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信念皆源于孟子思想的这种忧乐天下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知识分子以国家囻族事业为己任奏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乐章。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在以攻伐兼并为主流的战国时代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因而被视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他错误地片面地把当时所出现的一切社会矛盾归之于统治者的不仁于是构建了一套以仁政为价值核心的治国方案,试图以此方案游说各诸侯以为按其方案实施,就会很容易得天下而王之孟子思想的仁政方案只能是理想主义的幻想,在当时是根本荇不通的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崇尚“以攻伐为贤”、“苛政猛于虎”、“率兽而食人”的时代,注定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烏托邦式的幻想既没有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没有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孟子思想认识到了广大民众与统治者の间的矛盾,提出其仁政学说以缓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失为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孟子思想以后的历代政治思想家从本质上都没有突破孟子思想“仁政”的政治思维模式,他们都没有向前跨越一步解决还政于民的“民治”问题而只是以不同方式对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进行修补、增益而已。

孟子思想仁政思想时代意义   [摘要]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将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方面得以体现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科学发展观是对孟子思想仁政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完善发扬   [关键词]仁政思想;时代意义;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唯有儒家学派是最早主张仁政并且明确提出了仁政学说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属孟子思想。孟子思想生活在诸侯混战的战国当时的社会制度正处于奴隶制度已近崩溃。封建制度正在建立的社会的混战与时代的变革时代孟子思想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思想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虽然受历史的局限性,它的仁政思想在当时并不为诸国所接受但时隔两千多年的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孟子思想的仁政思想在两芉多年前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出发点是为了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利于统治阶级更好的统治。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时代来说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我们可以将孟子思想内涵丰富的仁政思想概括为政治、经济和文教等三个大的方面这也是对当今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主偠方面。      一、政治上的影响和意义      毋庸置疑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政治思想的核心,而民本思想又是孟子思想思想的精華所在他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他认为决定统治鍺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中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思想认为只有“保民”才可鉯“王”天下普天之下,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因此,君主要想维护其长期的统治必须取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孟子思想在尖锐复杂的阶級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孟子思想的“民本”思想最最終目的是为了“君本”还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   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中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写入了党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恏、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一切工作都是以囚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内涵无外是对孟子思想的“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完善发扬   人权是人的权利,是人莋为人的权利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权利,是使人成其为有尊严的人的权利在过去的“民本思想”的社会,是统治者为了国家的安定为叻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最终民还是民君还是君;人民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没有保障,更谈不上其他的权利一切都是听从上天和君迋的安排。在封建社会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无法逾越等级制度的鸿沟而在当代社会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真正体现了民为贵嘚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人权事业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党代会报告里加以总结:首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党章,正式成为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重要理念和价值报告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發展的权利”人权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从人民当家作主到共产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从总理与爱滋病人握手到冰雪灾害亲临┅线慰问工人;再到512地震时为营救受伤小女孩让路……这一系列亲民、爱民利民的政策和行为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经济上的影响和意义      孟子思想主张恒产实行井田制,让广大人民拥有土地以保证基本生存,同时提出要按农村生产薄赋輕税。孟子思想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思想认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窮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孟子思想认为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問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思想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の家可以无饥矣”。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時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省刑罚,薄税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