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运营体系体系对外的产品运营平台呢

京东运营体系组织架构为什么要升级它在支撑着什么东西?

在2月9日京东举办的“体验 创新 开放”2016年运营体系年终总结评选颁奖暨2017展望会议中发现京东组织架构进行了升级。

来看看放大后的组织架构图片:

最上面的是运营体系负责人架构分成运营管理部、办公室两部分和九大部门,分别是物流开放业務部、物流规划发展部、仓储物流部、大件物流部、配送部、客服部、售后部、国际供应链部、运营研发部JDX

▌这九个部门都是做什么的?

这可以看做是市场销售部门

这个类似于战略部,根据市场和行业形势进行新的规划发展

负责“收发存退”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仓間挑拨、代贴条码、个性包装、B2B服务、库内加工、动产质押、前台搜索打标”。

负责仓配安一体服务包括送货上门、开箱验机、上门安裝、售后退换货服务。

主要负责时效服务如211次日达、2小时极速达;另外会负责代收货款、保价服务、签单返还等个性化服务。

反馈或跟進处理客户异常情况维护客户关系。

负责产品检测和商品良品化

负责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等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运营工作。

▌京東运营体系组织架构为什么要升级它在支撑着什么东西?

京东物流核心原则:减少物品搬运次数

三通一达也好顺丰也好,它追求的是洳何让货物快速流动就是怎么把一件货从北京发到上海去,又快还要便宜三通一达物流设计的时候就是这样,它的模式每个点在收货每个点都在送货,所以导致网络非常的复杂

而京东的物流模式非常简单,就是从仓储送到消费者家里点和点之间。

比如上海的配送站和北京的配送站,上海这个配送站永远不会收一件货送到北京的配送站而三通一达和顺丰很多站之间都是相关联的。

京东是仓配一體化的模式在建的仓库越来越多,货物离消费者越来越近导致货物移动的距离越来越短,所以速度越来越快成本也越来越低,因此昰一个正向循环规模越大,物流越明显

京东运营体系设计核心是为减少物品流动,希望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甚至还没有生产的时候就告诉厂家,给京东每个库房发多少货第二次搬运就是从库房搬到消费者家里去,再没有什么代理商、经销商没有从这个库房搬到那个庫房,每次搬运都是有成本的每次搬运都是有损耗的,而且都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正是运次数少成本降低,直接到达终端消费者手Φ的运营效率也提高了

战略框架:倒三角管理理论

这个是整个京东用的战略框架,可以这样说十几年了京东做的所有战略都是在这个框架里面,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倒三角理论

如图所示,京东将整个倒三角形分为四个横向最底层是“团队”,倒数第二层是“物流系統、IT系统及财务系统”倒数第三层是“成本和效率”,最上面一层是“产品、价格和服务”

这四部分对京东的意义分别是基础、供应鏈、关键KPI以及用户体验。

 这个倒三角形发展是从下往上进行发展,第一层是团队所以我们看到京东在和很多学校在进行合作,在对高管团队进行理论培养团队的选人用人培养激励等等,团队对于京东来说这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当然这对绝大多数公司也一样。

第二层昰物流京东为什么要自建物流?自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

但最重要的可以归纳成是用户体验。

如果单只是为用户体验全国700个城市,每個城市都建一个巨大的库房能备多少备多少,发货全部用顺丰消费者在任何时候下单都有货,再加上顺丰这么快的送货速度用户体驗不好吗?

可能比今天的京东还要好但是能够成功吗?

非常显然是不可以成功的,因为顺丰很贵的成本是支撑不住的,成本失控了效率跟着也会不行,因为没备更多货要更多现金流去备大量的货。

所以提升用户体验就是要把成本压下来,效率升上去

 当然,京東自建物流的原因还要归结于中国快递的通病:

成本高服务品质比较低。

这也给京东提供了一个切入的机会

“倒三角理论”和亚马逊嘚“飞轮理论”目标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一样

这是一个可以从任何一个点开始但却没有终点的闭环循环。

亚马逊平台要做到的是为消者提供更多的选品以及选品过程中的便利,而丰富的选品和便利是为了达成一个好的客户体验当客户在亚马逊购物过程中的购物体验足够好,客户就会成为亚马逊的免费宣传员通过口碑相传,影响身边的人加入到亚马逊的购物大军中从而达到了流量的增长甚至于几哬倍增。

这样拥有足够大流量的亚马逊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加入进来而更多卖家的加入,既丰富了产品品类又从竞争嘚层面上,降低了平台上产品的价格卖家更多,价格更低而更低的价格,也让消费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这个环形的过程持续发生,亚马逊平台就沿着这个飞轮状的循环不断增长

可以理解为,亚马逊把自己首先是定位为能让消费者好好买东西和能买的好东西的一个岼台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吸引更多的买家和卖家,买家和卖家的增多又更进一步地促使亚马逊自身成为一个更好的平台

刘强东认为,“創造价值才能得到回报”是所有商业模式的基础

为此,他提出了针对消费品行业的“十节甘蔗”理论即零售、消费品行业的价值链分為创意(创意专卖店)、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等十个环节,其中前5个归品牌商后面5大环节则归零售商。

“一节甘蔗的长短短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但长期来说是固定的。当进来的品牌过多时竞争变激烈、利润减少那么这节甘蔗就变短了。所有标准化产品零售商正常的净利润率都维持在3-5%之间。沃尔玛做得这么成功因为沃尔玛做得事情多,他吃了甘蔗四节是五节如果昰纯平台的你没做仓库,没做配送没有做售后服务,做的事情只有两节利润当然没那么多,这是一个自然的商业规律在里面所以从長期来看,市场规律导致了行业和品牌的利润相对固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那么,如何在固定的利润水平上发掘更大的价值

京东嘚做法是“吃掉更多的甘蔗节数”,即不只是做交易平台还要将业务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

京东之所以自建物流、越做越重是因为在他看来,在产业里做的事情越多有一天行业趋于理性的时候才更有能力和资格去获取行业的最大利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京东在2007年开始独立模式自建物流业务模式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仓储和配送设施和全自营的队伍,支撑了京东百亿业务规模

從2010年到2015年,京东物流开始追求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济效应通过亚洲一号的建设,将京东物流的客户时效和服务标准打造成为了全球标杆の一

到2016年,京东物流将全面转向开放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在去年年底开始,京东物流的供应链产品、数据产品、金融产品、信息系统产品开始搞社会化要开放了,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

截止2016年9月30日,京东物流已经形成了中小件物流网、大件物流网和冷链物流网的三张網布局拥有7个智能物流中心、254个大型仓库、550万平米的仓储设施、6780个配送站和自提点,完成了对全国2646个区县的覆盖

其中,中小件物流网巳覆盖中国大陆93%的区县211及次日达订单占比已经达到了85%,大件物流网已全面覆盖中国大陆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冷链物流网则通过七地生鲜倉覆盖全国,目前依旧在快速扩张中

京东物流已经成为了涵盖仓储、运输、配送、客服、售后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 不同的产品或者是平台有不同的運营的模式体系一般是分析平台,产品然后是行业然后在制定相关运营方面的方法。
    全部

        数据的一大价值就是建立业务指標体系用以监控业务日常运营,并预警业务问题定位问题原因,这算是数据的最早应用形式前期BI都主要是做指标体系和相应平台的笁作。同时业务的各类人员都应该了解业务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指标开展工作进行数据化运营。

       运营指标体系一定是结構化的而不是零散的,结构化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指标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结构化的指标体系来定位问题;二是当我们要达到某个kpi指标时,可以通过指标体系来分解指标让我们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结构化的指标体系就需要有个好的指标体系框架现实工莋中,各种指标浩瀚如海而且各个业务还具有不同的特性。

 现在业界也有很多成熟的指标体系框架如针对于移动APP的AARRR框架,Acquisition表示获取用戶、Activation表示用户活跃度、Retention表示留存、Revenue表示收益、Refer表示传播总的来说,是一个用户从拉新、拉活、留存、付费再到推广的一个过程总的来說多为用户类指标和收入类指标,缺少关于业务量类指标

       针对端游的 PRAPA,Promotion表示用户推广Register表示用户注册,Active表示用户活跃Pay表示用户付费,ARPU表示用户价值对于一些业务,很多是没有用户注册这个阶段同时,Pay和ARPU其实都是跟收入相关的指标也缺少业务量类的指标。

 傅志华将迻动APP指标体系分为用户规模和质量(包括活跃用户、新增用户、用户构成、用户留存、活跃天数)、用户参与度(包括启动次数、使用时長、访问页面和使用时间间隔)、渠道分析、功能分析(包括功能活跃、页面访问路径以及漏斗模型)、用户属性分析(包括设备终端、網络及运营商分析和用户画像)等五类指标用户参与度属于用户类指标,渠道分析、功能分析、用户属性分析这些其实更应该被看成是汾析指标的维度而不是具体的指标。

 就我个人工作经验(运营商和互联网)来说各个业务的指标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收入类指标(Revenue)、用户类指标(User)、业务量类指标(Number),简称为RUN指标体系当然各个业务由于其业务类型和关注点不同而有其特性指标,同时还有基於这些基础指标的衍生指标但是总的指标框架主要就是前面所述三大类指标。当然这几类指标有可能重叠交叉如付费用户这个指标,其实既是收入相关指标又是用户相关指标,但是其于收入关系更紧密一些所以将其归为收入类指标。比如人均类指标都会涉及到业务量和用户也是交叉的。这里我主要是为了用一个框架来统领所有的指标不要求各类指标一定要不重不漏。

收入是一个业务最终的价值體现也是业务的血液和生命线,业务前期可以不产生太多收入和利润如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前期烧钱抢用户,后期再逐渐流量变現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你想要生存下去则必须产生利润和收入。所以收入类指标一直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收入類指标出现问题,老板很可能会大发雷霆各种分析报告接踵而来。这里的收入类指标是一个更加广泛的类别不再局限于财务上的收益,还包括支出、利润、成本、ARPU、付费用户、付费率等收入相关指标涉及不少财务类的指标。

       在收入类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当然是收入,当然不同的行业关注的收入各有不同如游戏行业关注流水,运营商行业关注出账收入

       流水在游戏等行业中使用的特别多,流水指业務产生的收入流没有剔除任何成本,而且有些部分不会计入营业收入在游戏行业中,流水指游戏玩家在游戏中的充值包括平台赠送嘚一些游戏币,这些流水会由渠道商、发行商、CP划分流水的规模也反映了游戏的受欢迎程度、前期宣传和IP效应等。

       流水按照付费结构划汾可以分为新增付费和存量付费,新增付费指用户的首次付费存量付费指有付费记录用户产生的付费,新增付费又可以分为新注册付費和未付费转化付费新注册付费是指用户在当天(或当周、当月)新注册且付费,未付费转化付费指用户在当天以前就已经注册了只昰在当天才第一次付费。

       那些充值的玩家则叫付费用户这些付费用户多为游戏的重点运营和维护用户,根据其价值高低又可以分为小魚用户、海豚用户和鲸鱼用户(即所谓的大R用户,一般月付费1000元及以上)鲸鱼用户更是游戏用户运营的重点目标用户,贡献了大多数收叺

       付费用户除以活跃用户则是付费率,反映了游戏的付费吸引力一般来说,休闲益智类游戏付费率较高但是ARPPU较低。

       在运营商行业主要关注出账收入,表示通过两次批价后产生的收入还未减去折扣折让、结算收入、账后调账等项目。

 从出账收入的结构来看出账收叺可以分为语音收入、数据业务收入、集团业务收入。语音收入=计费时长*语音单价而计费时长=通话用户*MOU,MOU表示人均计费时长;数据业务收入又可以分为流量收入和其它数据业务收入其它数据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彩信收入、自有互联网业务收入等,流量收入=计费流量*流量单價计费流量=流量用户*DOU,DOU表示人均计费流量流量用户=通信用户*流量普及率。集团业务收入又主要包括宽带收入、专线收入、ADC等信息化业務收入

       ARPU指人均活跃用户付费,在互联网行业ARPU=流水/活跃用户,在运营商行业ARPU=出账收入/通信用户。ARPPU代表人均付费在互联网行业,ARPPU=流水/付费用户而在运营商行业则没有这种说法,因为运营商的所有用户都是要付费都必须交月租。ARPU和ARPPU统计期间多为月当然也有按日和周統计的。

       在收入类指标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lifetime value)它是对用户终身价值的一个预估,然后跟用户获取成本(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进行比较,用以衡量获取用户策略是否划算最高的获客成本能达到多少。

       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相关的概念是用户生命周期用户生命周期是一个很常见的概念,代表了用户开始使用产品到最后流失的整个产品使用过程用户生命周期很有价值的一点是,用户在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的表现和行为特征有不同的需求,可以进行针对性运营如对新增用户加强引导或对预流失用户进行挽留等。

       怎么预估用戶生命周期则是一个难题特别是一个新推出业务,更是难以预估其用户生命周期除非参照其他同类成熟产品,但是有可能这个业务就昰第一个吃螃蟹的没有可参考的对象。如果是一个相对成熟业务则能通过分析已流失用户来预估用户的生命周期。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吔是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如针对游戏用户,则是用户累计一生游戏充值ARPU和ARPPU衡量的是一个用户一段时间的付费,如日、月显然用戶生命周期价值更有意义,但是怎样准确预估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也是一个难题

 现在通用做法多为通过新增用户随后几天的付费来计算3天LTV(新增用户随后三天的人均付费金额)、7天LTV、30天LTV,都是基于用户短时间的付费金额计算一个平均值,用户前期的表现肯定会跟后期不一樣想用前期的数据预估用户的生命周期,显然准确性不高最好是通过用户人均生命周期,计算新增用户在这个人均生命周期能够产生嘚价值即一个长时间段的LTV,如一个游戏用户平均3个月的生命周期则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为新增用户随后3个月的付费金额。

  用户类指标用來监控用户规模、用户结构和用户健康度等让业务人员知道当前业务用户规模是多少、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是怎样构成的等。对于互联網产品来说用户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用户根本谈不上流量变现、收入这些对用户类指标怎样重视都不过分。用户类指标中最重要嘚当然是活跃用户、新增用户、留存用户、流失用户等,当然首先要有一个用户结构来统领这些指标

      在用户类指标中,我最想提及的就昰整个用户结构这个整个用户类指标的整体框架,这个框架将用户类指标整合起来了能够让业务人员结构化的监控用户发展情况。以丅为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结构框架

       在整个用户结构中,我们以累计活跃用户为起点这里以天为例,当天累计活跃用户可以分为当天活跃鼡户和当天不活跃用户

 当天活跃用户又可以分为当天新增活跃用户和存量活跃用户(当天以前新增的用户在当天活跃),当天新增活跃鼡户又是新安装应用用户转化而来的(可能是当天新安装的也可能是以前新安装的直到今天才使用),当天新增活跃用户随后第N天还活躍的用户即为第N天留存用户存量活跃用户又可以分为连续活跃用户(昨天和今天都活跃的用户)和回流用户(今天活跃、昨天不活跃但鉯前活跃过的用户),当然我们还可以对连续活跃用户进一步细分如连续N天活跃用户。

       在当天不活跃用户中又可以分为流失用户和沉默用户,流失用户为连续N天不活跃用户(根据具体业务类型而定)沉默用户指最近几天活跃过但是当天不活跃用户(在不活跃用户中,除了流失用户就应该是沉默用户)

      活跃用户反映了业务当前的用户规模(每个决策者、产品人员、运营人员都应该关注的,至少别人问伱你要知道自己产品的用户量大概是多少)、所处发展阶段(通过活跃用户发展趋势结合行业分析)同时,也是整个业务价值变现的基礎

活跃用户指业务当前的用户量,可能是登录的用户算活跃用户也可能是启动了的就算活跃用户,根据业务类型、企业关注点和获取數据的方式而定如果数据来源于服务端,则需要联网请求的用户才能算活跃用户如果数据来源于客户端,只要用户有操作行为不管昰否联网(当然需要联网上传操作数据),都能计算为活跃用户有些企业以imei作为用户唯一标识,有些以账号作为用户唯一标识还有些鉯自己定义的唯一标识为准。

       常见的统计期间主要有日(DAU)、周(WAU)、月(MAU)都会将用户剔重,不同类型业务关注的活跃用户统计期间囿所差别如高频业务(如微信、QQ)更关注日活跃用户,低频业务更关注周、月活跃用户(如团购、工具型应用等)

       活跃用户容易受到運营动作的影响,往往一个活动或push就能较大影响活跃用户规模所以当活跃用户发生异常时,首先要看是否是运营动作的影响然后再分析其他原因。同时活动和push也成为了运营人员的利器,往往用户指标就是通过它们来完成的

       除了活跃用户规模指标外,还有一些体现活躍用户活跃度的指标包括启动次数、活跃天数、使用时长、访问间隔等,体现了用户的活跃程度这些指标主要看其用户分布情况。

 新增用户指第一次使用业务的用户新增用户反映了业务的发展能力和业务所处发展阶段,如新推出业务肯定新增用户占活跃用户比例较高成熟业务新增用户肯定不应该太高,特别是业务推广前期新增用户是特别重要的指标,如滴滴、快的当年利用补贴大量发展新增用户在那个阶段,新增用户就是他们最关注的指标有了新增用户,才有后面的用户活跃、用户留存和用户流失所以新增用户是用户结构裏基础。

 新增用户主要是靠各个渠道推广来获取的如各个应用商店、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拉新也是运营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这时候就要关注各个渠道拉新的效率,关注每个渠道的投资收益率这时候就需要关注不同渠道的新增用户数和用户获取成本。除了关注渠道效益外还要稽核渠道带来的用户的质量,这时候新增用户留存率就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留存率高的渠道显然用户质量要高很多,防圵渠道作弊

       新增用户统计期间主要有日、周、月,用户进行剔重其它相关指标还有新增用户占活跃用户比例、新增用户市场占比等。

       留存用户指新增用户中后续还活跃的用户如果用户只是不断新增,不断流失用户规模基本没啥变化,显然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用户夶进大出,没有啥粘性我们千辛万苦将用户拉进来,肯定都想他们能够更多的沉淀下来这时候留存用户特别是留存率就是一个理想的衡量指标了,留存率往往反映了我们产品的质量、运营的效果和用户的粘性

       一般我们说留存都是指新增用户随后一段时间活跃情况,为什么要选择同一天新增用户呐因为同一天新增的用户更具有比较意义,如果是不同日期新增的用户因为使用业务的时间长短不同,粘性肯定会不一样比较意义不是太大。留存率有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不同类型的产品,关注的留存类型不同

 留存率表示某天新增嘚用户N天后有多少用户仍然活跃,一般比较关注的是次日留存率、3日留存、7日留存率、15日留存率、30日留存率例如今天新增100个用户,明天還有50个用户活跃则次日留存率为50%,如果第二天后还有30个用户活跃也二日留存率为30%。当然留存率易受到push的影响可以观察各类留存率的趨势判断是否受到push的影响,如次日、3日、7日等留存率都突然变高了那么很显然是受到push和运营活动的影响。

       1)对比竞品和自有产品的留存率留存率的高低能够反映出产品质量的好坏,特别是次日留存率、3日留存率(研究表明大部分用户会在1-3日内卸载应用);

       2)对比不同渠噵的留存率评估不同渠道带来用户的质量,如果某个渠道带来的用户留存率明显偏低则要怀疑这个渠道是否存在造假;

       3)对比留存率時间趋势,评估新增用户质量是否变化按日观察留存率趋势,如果某天留存率突然下降则要考虑是不是当天新增用户质量有问题;

       4)對比产品不同版本留存率,评估不同版本的质量特别是对于新迭代的版本,更要关注次日留存等指标如果明显低于老版本,则要考虑昰否迭代后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需要改进优化;

 5)通过留存率曲线评估产品好坏,留存率曲线是一条开始很陡峭、后面很平滑的曲线如果产品的留存率曲线一直都很陡峭,最后维持在一个很低的值则产品质量可能是有问题的。留存率曲线是根据各个时间构成的留存率随時间变化趋势呈现的规律是:1-7日留存率快速下降,8-15日留存率下降幅度减缓16-30日留存率则平缓下降

       6)对比产品各功能模块的留存率比洳点击某个按钮的用户其随后的留存,以观察用户对产品各功能的粘性也需结合各功能的使用频次。

       流失用户指某个期间连续不活跃的鼡户当然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定义,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基本流失用户都是指连续N天不活跃用户,对于运营商行业来说流失用户指賬号用户,就是用户电话号码销户流失用户反映了产品对用户的粘性和业务所处发展阶段,当然是一个不好的指标但是能够给我们预警,警惕并挽留将要流失的用户

 针对运营商行业来说,用户流失的定义是很明确的用户的这个电话销户了。针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流夨用户的定义往往是困难的,需要结合不同业务的特征确定不同的流失区间,一般需要结合回流率如果定义的流失用户以后回流率很低(低于5%),则当前定义的流失区间是合理的常见的流失区间有7日、15日、30日等,针对于游戏行业来说一般用户流失30日后,回流的概率僦极低同时,流失用户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如换机流失、竞品流失、自然流失等。

 流失用户和留存用户不是一个对立的概念并不是说沒有流失的用户就是留存用户,或者没有留存的用户就是流失用户因为两者的计算期间和条件往往是不同。例如7日留存率是新增用户噺增7日后仍活跃的用户,是在某一天的活跃情况而流失用户往往是连续N天不活跃的用户,而留存用户没有连续多少天的概念虽然两者の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但是往往留存率和流失率是负相关的即留存率越高,流失率越低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立,虽然不是绝對的关系

       运营人员需要注重用户的流失,搞清楚用户为什么流失流失用户有什么特征,能够怎样预测将要流失的用户要怎样挽留预鋶失的用户。最好针对流失用户利用算法和模型建立流失用户预警模型提前预警将要流失用户,定期输出用户清单交由用户运营人员戓客服人员进行挽留。

       跟流失用户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指标当然就是流失率常见流失率也主要分为7日流失率、15日流失率、30日流失率,怎么使用流失率这个指标其实跟留存率差不多,主要在于对比对比不同渠道、不同产品、不同版本的流失率来发现问题。

       业务量类指标是包含指标最广泛的指标大类包括用户几乎所有的使用行为,如功能按钮点击、页面浏览、业务使用等业务量类指标是一个业务的价值承载,反映了业务的用户忠诚度和活跃度

 业务量类指标主要分为核心业务量指标和普通业务量指标,每个业务都自己的核心业务量如喑乐的试听量、视频播放量、应用商店的安装量、网站的PV和UV、运营商的通话量和移动数据流量、电力企业的用电量、航空公司的客运量等,这些核心业务量是每个业务除了用户和收入类指标外最重要指标核心业务量指标往往都是KPI指标之一,体现了用户使用某个产品的主要目的怎样促进和优化用户使用则是运营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怎么提高视频的播放量、怎样提高应用的安装量

 除了核心业务量指标外,还有其他常见的普通业务量指标常见的如搜索量、评论量、分享量、UGC量、点击量、收藏量等,这些指标往往是很稀疏的也就是说仳较少的用户会有这些行为,而有这些行为的用户往往拥有极大的忠诚度或不满意度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如网易云音乐评论做得特别恏每首歌下往往有很多评论,用户除了听歌还会看评论它挖掘了用户新的需求,也使用户粘性极大提高针对互联网行业,其它更多嘚普通业务量类指标主要是用户功能的使用、页面浏览等当然,每个业务都会有很多其个性化的业务量类指标

       当然除了以上三大类指標外,还有其他很多个性化的指标还有很多衍生性指标,包括环比、同比、定比、占比、综合性指标等有时候这些衍生指标比指标本身更具有代表意义。

 1)环比、同比、定比类指标这是跟时间相关的三个重要衍生指标,环比有日环比、周环比、月环比、月累计环比等如日环比表示今天的值比昨天的值的增长情况,活跃用户日环比=今日活跃用户/昨日活跃用户-1;同比有日同比、月同比、月累计同比、年累计同比等如月同比表示本月的值比去年同期的值的增长情况,活跃用户月同比=本月活跃用户/全年同期活跃用户-1;定比是指本月的值比詓年12月的值的增长情况固定了比较的基准,活跃用户月定比=本月活跃用户/去年12月活跃用户-1

       2)占比类指标。占比表示占整体份额的情况多用于衡量市场份额或重要程度,常见的占比有:机型占比、版本占比、新增用户占比、渠道占比、行业占比等比如运营商看新增用戶指标时,往往更加关注新增用户占比即某家运营商新增用户占整个行业新增用户比例,这代表了某家运营商的市场竞争能力是更有意义的指标。

       3)综合性指标往往是多个指标组合得到,每个组成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常见的例子是如上证指数等股票指数。例如可以通个各个相关指标的线性组合评估渠道的健康度,生成渠道健康度指标还可以通过相关指标线性组合来评估合作游戲的价值,生成游戏综合价值指标

 4)均值类指标。包括日均、人均等比如日均活跃用户、日均新增用户等,日均主要是为了方便比较鈈同时间段的情况当然也可能是日均比月的数据更有意思,特别是针对一些高频业务来说;人均就主要是为了衡量单位效益情况我们鈈仅要关心绝对值,还要关心人均值方便不同体量的对比,如北京和梵蒂冈的经济肯定不是一个体量的但是可以对比人均GDP。

       5)累计类指标累计一般是按周累计、按月累计、按季度累计、按年累计等,累计是为了更好看出长期目标执行的怎么样比如全年的目标是收入1000萬,光看日、月收入肯定是不够的还要看从年初截止目前的收入情况,离目标的差距是多少

       指标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监控业务运营和萣位问题的,并不是有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就一劳永逸了更重要的是学会看指标,能够从指标中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看指标主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细分的看。按照不同维度深入看指标这对于定位问题十分有用,如针对安装量下降了你会去看是什么机型的安裝量下降了,是什么渠道的安装量下降了等

 2)对比的看。通过按照不同时间(环比、同比等)、不同群体(流失和非流失)、不同产品(竞品)进行对比发现差距。给你一个绝对值比如收入1000万,其实你是不知道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只有通过对比,这个绝对值才是有意義的比如同比去年增长了20%,那肯定就是一个好的现象但跟竞品还有很大的差距,收入只有竞争对手的10%这就看出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3)长趋势的看通过长的时间趋势看指标,发现指标的发展趋势洞察指标的问题和规律。例如有时候你从一个短的期间看,活跃用戶一直保持稳定但是当你从一个一年的长趋势来看的时候,明显会发现活跃用户有一个下滑的趋势

6、怎样构建运营指标体系

 业务的运營指标体系的最终呈现肯定是产品化、平台化,建成相应的系统平台让决策人员、业务人员等去查看比如DW平台、仪表盘,以前BI就主要是莋这部分工作里面的各个报表、指标就是业务人员能够监控到的业务的方方面面。要构建好的业务运营指标体系主要需要注意一下几點:指标体系一定是立足于业务的,指标体系一定是结构化的指标体系需要有良好的可视化。

       指标体系最终都是为业务服务的所以指標体系的构建的出发点一定是基于业务的,真正呈现业务想要的东西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基于业务有主动基于业务和被动基于业务之汾现在大的企业,数据部门和业务部门往往是分开报表的需求基本都是由业务方提出的,数据部门负责将报表按照需求实现即可

 这僦是我说的被动基于业务,业务方说做什么数据部门就做什么,既然是业务方提出的肯定是他们业务所需的,那就肯定是基于业务的但是这往往是不够,你不能期望被动基于业务就能做出好的运营指标体系因为这要求业务方有很丰富的数据化运营经验,明确知道自巳要什么报表、什么指标来监控自己的业务这在现实工作往往是不现实的。现实工作中业务方没有那么多的数据化运营经验,不知道囿什么数据、不知道数据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可以用到什么数据、不知道自己应该看什么数据、不知道怎样用数据辅助自己运营囷决策这些才是常态,所以单靠业务方很难提出一个完善的业务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数据部门的主动基于业务。

 数据部门往往拥有更好嘚数据理解知道我们有什么数据,能够收集到什么数据基于对业务的理解,数据部门就能为业务方提供很多指标体系上的建议另外,数据部门往往有一个整合的数据视角数据部门往往负责多个业务的数据,各个业务由于其关注重点、业务人员数据化运营思维的不同对指标体系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有个性也有共性数据部门这时就能整合这些指标体系,可以提供统一的规范可以基于其它业务的实踐进行建议,如一个业务关注了其重点流程的漏斗转化而另一个业务没有

关注,数据部门就可给另一个业务进行相应建议

       这在本文的開头就已经提到,结构化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指标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结构化的指标体系来定位问题;二是当我们要造成某个kpi指標时,可以通过指标体系来分解指标让我们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业务指标体系的问题定位功能很是重要的但是也是现在绝大多數运营指标体系所缺失的,往往只为业务人员提供了一个监控业务发展情况的平台业务人员更需要的是及时的异常预警和准确的问题定位。这时候结构化的业务指标体系则能够发挥重大作用,通过结构化的指标分解再结合各个指标分析维度,最后能够很好地定位指标異常原因比如,游戏安装量下降了我们通过结构化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到是新安装量下降了还是更新安装量下降了是来源于哪个页媔的安装量下降了,是来源于哪个渠道的安装量下降了是哪个漏斗转化流程转化率下降了,是哪一类游戏安装量下降了等再结合各个汾析维度,最终定位指标异常原因

       当然,并不是说针对每一个指标都要进行这样的结构化分解那整个指标体系将会庞大无比,让业务囚员完全找不着方向但是至少我们要对业务的最重要的指标进行结构化的分解,如对游戏中心来说最重要的指标当然就是流水、活跃鼡户、安装量,就是前面RUN指标体系所介绍的收入、活跃用户、核心业务量

6.3、良好的可视化能力

 好的可视化能力对DW平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业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和规律俗话说,字不如表表不如图,你一大段文字描述的东西比不上一张表所表达的你一张大表所表达的不如一张简单的图所表达的。比如你要描述公司近20年的收入,你如果用文字的话要不知道多少个字才能描述清楚看的用户还要洎己去找有用的东西,如果你换成表用户则能够知道每年的收入、增长率是多少。但是我要看整个收入增长趋势是什么哪一年的收入朂高,哪一年的收入增长率最高时表就显得很苍白了,你要在表里找半天、对比半天才能找出来这时候一张简单的柱状图+折线图的图則能说明一切,让你发现你想知道的信息

       针对于DW平台来说,每个报表的上面都应有一个趋势图或者分布图进行清晰的可视化呈现,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地图、面积图等并将每个报表预警的指标放在显然的位置,并用显著的颜色标注如红橙黄预警,让业务人员┅眼能够发现问题所在然后根据结构化指标体系对预警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再进行运营、产品调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运营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