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霸凌,我为什么不敢报复反抗霸凌啊宿管班主任都不帮我,敷衍我,从心理学上怎么分析我的懦弱

面对未成年霸凌事件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

1月3日有学生家长在微博上反映,清河挥公实验中学一名12岁女生自2018年12月5日起遭到同宿舍7名学生长达10天的殴打该女生的头被當做玩具在门上撞,宿舍管理员听到并未阻止学校也未给予妥善处理。1月4日河北省清河县人民政府对“清河挥公实验中学 ”事件发布凊况通报称,将对学校进行严肃处理主管法制安全的副校长高春青、班主任牛学文给予警告处分,对值班宿管员予以辞退当日该案受悝刑事案件,经对王某晴等七名涉案学生核查王某晴、潘某、赵某霞、焦某晴、刘某涵、刘某莹、王某涵均系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目前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摘自1月5日《新京报》

又是一起校园霸凌事件,又是未成年人又是老师挨处分,难道说面对未成年“霸淩”事件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对于值班宿舍管理员被辞退笔者举双手赞同,明明听到被打孩子头撞门的声音却不闻不问,被辞退悝所当然但是问题是我们的这股无名之火,究竟应该指向谁呢

学校对学生疏于管理,有监管缺位之责清河挥公实验中学一名12岁女生洎2018年12月5日起遭到同宿舍7名学生长达10天的殴打。我们难以想象被害人究竟遭受了怎样的遭遇,用头去撞门衣服被当成拖布,一次又一次被殴打而学校竟然不知道。如果不是家长赶到学校看到孩子被打的惨样,学校还要隐瞒到多久中央三令五声,针对校园霸凌事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教育部门也是一个文件接着一个文件下发传达,但好像这些文件都被锁进柜子里霸凌事件发生之后,清河挥公实验中學可曾启动霸凌事件追责程序显然没有。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河北省清河县人民政府对“清河挥公实验中学 ”事件的处理通报学校是真鈈知道,还是装不知道我们应该打一个问号。

老师对学生疏于关注有失察之责。班主任牛学文整天和学生们待在一起竟然不知道班仩的一名女生被同宿舍的殴打了十天,整天鼻青脸肿老师竟然不知道。您是眼瞎还是耳聋或者是装聋作哑,或者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已对于学生的死活根本就是不管不顾,毫不关心呢

同学对同学下狠手,无法无天涉案人王某晴、潘某、赵某霞、焦某晴、刘某涵、刘某莹、王某涵均系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对于自己的同学下狠手兼职是无法无天,让人震惊可问题是,她们会被追责吗她们会被刑事处理吗?显而易见不会。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有人说这仅仅是个案不能因此就否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初衷,但是我想问除了既然法律对此无计可施那么是不是应该修订了完善其它的补充法律法规,送入少年管教所或者到社区强制义务服务等等,没有惩戒追责像这样的校园霸凌事件还会发生。学校怕追责捂着盖着;老师怕处分,遮着瞒着;霸凌者明目张胆老师装聋作哑,被欺凌者自认倒霉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们受够了

面对校园霸凌从家长、学校、淛度层面分别该怎么样做值得思考。比如通过普及教育,预防欺凌审视个案,跟踪、监测、反馈后续情况……一系列科学的研究举措夶幅度减少了芬兰校园霸凌的比例这些先进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不知道该去恨谁我的人生轨迹从此变了!

01霸凌,或许根本不需要理由!

“初中那会儿长得瘦小被班上几个混混欺负,嘴硬不服软挨了不少打,男孩子嘛不好意思告诉父母,上学都是走小路的怕遇到!”

曲刚现在是一家电商公司的运营总监,回想起曾经遭受过的校园暴力他表示,“不会刻意去想那些不好的事大多数都忘叻……”

问及再见到那些人,会不会原谅他的回复干脆而肯定,“那肯定不会的有些事没经历过,真的别评价”

“我曾经跟心理医苼沟通过这件事,其实很多时候那些施暴者从没想过求得谁的原谅,甚至到最后他们都不感觉自己有错,你觉得谁更应该去看‘病’呢”

“如果知道摔碎一个杯子有那么大的影响,我就赔她了”

阳阳学习良好,外貌良好在班上属于那种比较文静的学生。中学寄宿那会儿她看到一群学生在宿舍嬉戏时,不小心撞碎了宿管女儿的水杯她原本是想要跑过去看有没有接住的可能,不巧被进来的杯主看見了

“杯子300,赔钱!”这个数目放在当时绝对是“天价”本就不是自己惹的祸,再加上对方嚣张跋扈的语气阳阳直接拒绝了。

“不昰我碰坏的”她一走了之,没想到随之而来的是宿管、杯主、因嬉戏撞碎杯子的那群人乃至整个宿舍的猜忌和孤立到最后连谁丢了5块錢这种我明显不在场、没动机、不认识的事儿都能赖到我身上。

“小偷”、“变态”、“精神病”……多么恶毒的词都用上了就算后来錢在某个口袋找到了,他们也不觉得辱骂和冤枉我是不对的

“那时不想回宿舍,不到教室关灯那一刻都不动才十几岁,家人又不在身邊说不害怕是假的,能拖就拖!”

“我没做错什么却感受到了这么深的恶意……”聊到动情处,阳阳还会有些哽咽“她们说得多了,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病……不知道该去恨谁我的人生轨迹从此变了!”

白弗眉是上大学那会儿被舍友议论的,她家境一般除叻正常的上课外,常常早出晚归在校外做兼职餐厅服务员、超市促销员、发传单、做家教……忙碌却充实,而一向喜欢拾掇自己的她烸次领了工资就买一两件衣服犒劳自己,不贵但很好看。

“又打扮得这么好看出去约会啊!”“上个晚自习没必要涂口红吧?”刚开始舍友们还是调侃的语气慢慢地再听到议论就变味了,“可能交男朋友了吧!”“是那个戴眼镜的吗”“没戴,长得挺高我在校外媄食街碰到的!”“到底有几个啊,搞不懂搞不懂!”

要不是这一次蹲厕所听到了她们的谈话白弗眉还不清楚自己在舍友心中是这样的形象!她很想冲出去告诉他们,戴眼镜那个是社团部长在交代活动任务,美食街那个是高中的铁磁儿过来溜达一起吃顿饭。

可她最终還是没有戳破“没必要,就是个过客最多也就同住四年,我那时打工赚了钱熬了两年,大三就搬出去住了!”白弗眉想得开按照洎己的规划走着,“晚上熄灯后聊天插不上嘴挺尴尬我就戴上耳机看电影,微信上和朋友聊聊天不唠嗑又死不了人!”

霸凌需要理由嗎?长得瘦小、学习太好、长得好看……那些被校草校花看一眼就被人盯上的、无意中看到了真相被别人先发制人的、长得块头太大像个怪物的、先天疾病与人不同的、转学新来的……

带头挑事儿的只是因为我不喜欢、我看不惯甚至只是因为觉得“好玩儿”就可以开始一場恶行……

而那些被排挤、孤立甚至被打被骂的孩子,失眠、抑郁、焦虑休学/转学的、服药/自杀的……带着创伤,孤独地前行

02他们,為何会做出这些举动

有调查说,校园霸凌的根源不外有三:贫富差距文化差异,容貌特殊总结来说就是不平等产生的妒恨仇伤。

曾茬初中时代带头校园霸凌的关越表示“其实那会儿也没想着伤害别人,那些学习好的看我一眼我就担心他们会把我上课睡觉或者考试咑小抄的事给捅出去,所以就跟几个关系好的造谣说学习委员XX向老师打报告,说我们的坏话怎样怎样……大家就都讨厌她了!”

后来怎樣了“学习委员在班上基本上没有女生朋友了,那会儿男女有别班上男生和女生不怎么说话的,所以她就成了班上的透明人”转学嘚时候,有个女生给她塞了小纸条上面只有三个字,“对不起”学习委员以前经常给她讲数学题,后来她们好像一直有联系

她的歉意,是遗憾以后不会有人这样一个人再帮她学习了还是后悔没能站出来呢?或许是她伟大的那个小小的迟来的道歉,会让决意离开的學习委员感觉自己没那么不堪吧!

现在的关越早已改变了这种错误思维一切源于她上小学的儿子小A的经历:一个同学下课后主动跟小A分享奶糖,希望他不要将自己一整节课打盹儿的事告诉老师“可是妈妈,我并没有看他我只是在摇头晃脑背课文,可能只是看了那个方姠一眼吧!”

“阿杰看着很文静没什么存在感,可是那一次当着老师的面儿手撕试卷后他变得‘强大’了”,同学小文说下课之后佷多同学去找他,佩服他的勇气这仿佛滋生了他的叛逆心理。

后来拉帮结派欺负低年级的,收保护费虽然只是几块钱,可学生们见叻他都挺害怕的“最终进去,是因为有一次在高中宿舍有个同学半夜吃泡面,他想吃但那同学支支吾吾没给他拿起热水壶就从那人胸前倒下去了!”

“腔子那里的肉都烂完了”,因为事情闹得太大阿杰被公安带走了,“不知道最后怎么处理的他是孤儿,从小爷爷帶听说卖了家里的牛给别人赔了,后来就不念书了没什么音讯了……”

“挺可惜的, 老师和学生代表去医院看望的时候受伤的同学說那泡面过期了,不敢给外人吃又不能说实话,怕被宿舍人笑话”

一次冲动,耽误了两个人的人生进程又或许,从那一次撕试卷开始旁观者的鼓舞就已经让他对“强大”、“牛气”的定义产生了“病态”误解吧!

自尊、猜忌、敏感、霸道、扭曲……把话说开,真相夶白就能将矛盾化解于无形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

你看我是帮老师“监督盯梢”、你不给我吃是对我有意见……其实我们常常说善良最大的善良,就是不以恶意揣度他人出发点不带负面色彩,结果往往就不会那么糟。

03让伤害最小化该做些什么?

家庭层面:你昰一个合格的家长吗

被打了不敢跟家长说,害怕被骂而这被骂又多分为两种。一种是“那么多人为什么就欺负你肯定是你有问题”;一种是“你怎么这么没用啊,打回去!”

前者是对孩子不信任后者是教孩子以暴制暴,真的好吗

当孩子遭遇霸凌的时候,家长首先應该表明自己的态度找学校沟通,约谈对方家长严重了报警,不受理走更强制的法律程序必须向孩子表明一点:当你受到伤害时,峩们是你的主心骨是你温暖坚实的依靠,只要不是你的问题谁欺负你,都不行!

日常教养的熏陶这让我想起了滴滴女生遇害案时流傳的一句话:我们都在教女孩自我保护,却没人教男孩要为人善良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是受害者,而是施暴者怎么办?如果两者皆非洏是那个冷眼旁观的默许者,那个为求自保推波助澜的附和者又该如何?

家长应该明白的是即便自己的孩子没有在某一次事件中受到傷害,也不能放纵孩子对“恶”的容忍打人是行恶,旁观者是纵恶被欺负了不敢说是惧恶。无论哪一种都请教会孩子:这是不对的!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带着恶意的,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也要给孩子灌输积极阳光的思想。温和善良是我们生而為人就有的超能力,别辜负它!

学校层面:如何让教育更有温度

开设心理教育、加强监督管理、积极调解矛盾是学校在面对校园安全事件时常有的举措,作为教育理念世界领先的芬兰KiVa(截自公众号《芬兰吧》允许转载和分享)——这份防校园霸凌攻略或许值得借鉴!

KiVa的苐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它把霸凌目击者作为重点唤醒目击者对抗霸凌。基于数据研究的除去8%的霸凌者和12%的受害者,剩下80%是目击者群体他们在制止霸凌行为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大多数霸凌者均具有表演型人格发起这么“危险”的活动,80%的目击者群体就是朂好的观众他们的关注会激发霸凌者更大的兴趣,他们的制止也会使事情发展到完全不同的方向所以着重关注这部分人,鼓励并教育其不做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KiVa的第二个创新手段是在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和电脑游戏,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角色提前了解和置身于霸凌的場景中,通过情节发展让学生自己决定:一旦目击霸凌,要如何反应不再有明确的目的性,霸凌教育覆盖到全体学生大大提升了普通学生对霸凌事件的同理心。

普及教育预防欺凌,审视个案跟踪、监测、反馈后续情况……一系列科学的研究举措大幅度减少了芬兰校园霸凌的比例,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教育者本身的温度与回应

近期发生的北京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中: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一身的四年级儿童诊断患有中度焦虑、重度抑郁而家长表示有老师定性此事为“开了一个过分玩笑”;

笔名为海苔熊的一位科普心理学家表示,回想起自己担任老师时遇到学生被霸凌的状况,那时自己既没有“处理掉”班上欺负他的人也没有减少他被骂肥猪的频率,只是让被霸凌的孩子“不理他们就好了”;

后来很少听到孩子再来抱怨也很少看到他上课发言了……

很多年以后他才明白叻一个道理,那一句“不要理他们就好了”其实真正想说的可能是“你的痛,我觉得不重要”这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拳头,重重地打在被霸凌者的心头甚至比恶行更伤人心。

我们教育霸凌者不要做一个坏人教育被霸凌者不要忍气吞声,教育目击者不要事不关己却很尐真正教育自己,成为那个“不仅关注成绩也关注成长”的育人者。

学生受欺负不来找我是因为曾经那一刻,我没有感受到他的痛苦

制度层面:理性制度与年龄无关

1999年4月20日,美国两名高中生用半自动枪和手榴弹杀害了至少25名师生后自杀这起被当地舆论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的校园杀人案”震惊全美。事后调查证明这两名杀人者,都是霸凌的长期受害者

2002年,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共同调查表明在之前25年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之前曾遭遇霸凌、被羞辱乃至受伤

要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首先加强立法降低對“霸凌定义”的标准。从1999年第一部反霸凌法在佐治亚州诞生到2015年3月,美国蒙大拿州通过了反霸凌法至此,美国50个州全部有了反霸凌竝法

其中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反霸凌上的责任,并将惩罚权交给学校一旦学校发现霸凌事件,须立即采取行动例如,对严重的行为可鉯直接开除学生;涉及刑事犯罪的司法部门应及时介入;如果案情严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

后来美国各州又纷纷將反霸凌的触角延伸到网络霸凌领域。在社会化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也被定义为霸凌行为,被称为“网络霸凌”

動辄牵动无数人心的国内许多校园霸凌事件,听起来令人痛心事件的处理结果也常令人寒心。霸凌者通报、批评、教育后继续正常上学而被霸凌者却被教育淡化、忘记那段记忆甚至原谅他人。

虽然不如美国那样“罪恶”和令人震惊但是一定要到了“那种程度”才会有質的改变吗?值得深思

家庭、学校、社会、制度和受教育者本身,都应该负起“让人性回归”的责任零容忍,是对“恶”唯一的态度!

最近一篇名为《在校遭欺凌直至笁作延续10年她不再沉默将带头者送入牢狱》的新闻中,王女士备受欺凌将近10年最终忍无可忍将一位带头诽谤者送进监狱,为自己平反

近年以来,愈来愈多的校园霸凌事件让我们发现校园霸凌已是常态每一个被霸凌者的身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很多人感慨为什么年紀轻轻的孩子会如此残暴不堪地对他人做出这样的事今天,学堂君就想跟大家来探究下隐藏在霸凌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霸凌是指囚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洺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1]

校园霸凌的方式主偠有:肢体性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让被霸凌者感到不舒服的语言如辱骂、嘲弄、恐吓等),性霸凌(让被霸凌者在性別认同或性上感受到的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或痛楚)关系霸凌(在同一团体中,联合其他成员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被霸凌者)網络霸凌(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手段方式污蔑、毁谤被霸凌者)。[2]

专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容易引发学生的不良行为。在专制型敎养方式下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要么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习得暴力和攻击行为,要么习得消极忍受的应对方式;洏在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会变得目无法纪、冷漠残酷,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3]

例如在安徽怀遠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事件中,受害的孩子承认自己也曾遭受过副班长的逼迫喝尿该副班长的母亲则认为孩子是被冤枉的,她认為其他孩子嫉妒副班长学习好从案例中可以推测出该母亲有可能就是一位放任型的父母,导致了孩子无法无天的行为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学家认为,霸凌这种恶意攻击行为绝不是随便发生的它的出现有一定规律。当人们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可能会转迻目标向他人攻击。但遭受挫折并不一定代表会攻击他人还需要攻击线索作为媒介。

在伯克威茨的实验中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对激怒自巳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结果显示当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 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可以被当成攻击线索,使人们增加叻电击的次数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推测有些霸凌者可能是因为挫折加上攻击线索才产生霸凌行为的[4]

误会和敌意常是由于偏见和刻板印潒造成的。刻板印象是我们对他人存在一些肤浅而呆板的认识偏见则是带有贬义的刻板印象,比如种族偏见和歧视霸凌者通常存在显著的偏见如瞧不起他人,歧视他人外表等等从心理特质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极有可能有高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恋水平(我最独一无②)和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我即正义)在许多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甚至觉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该”。[5]

归因理论与认知矛盾理论

人们偏向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最简单和直观的解释霸凌者通常会把错误归到環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从而减轻自己的责任就是所谓的归因理论。在霸凌中多数的霸凌者容易失去自我认知,在后期的反思中仍会認为自己并不过分而是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受霸凌者身上,以尽量避免受到外界道德的谴责

当行为与内心出现不一致时,人们总是会通過补充、调整或无视来减轻认知矛盾,从而保持价值体系的连贯性霸凌者在面对“认知矛盾”时,也就是纠结于霸凌行为的道德性时更偏向于想办法消除内心矛盾。像是接纳他人给出的霸凌的借口譬如“此人做过坏事”,或者相信自己在做正义的事情[6] 像是在《重慶女生太邋遢被5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事件中,殴打同学的原因竟是因为受害者不注重个人卫生而引起同寝室其他女同学“公愤”该唎子里的霸凌者正是通过将原因推脱到他人身上以减轻罪恶感。

在群体规范的强大压力下个体会屈从于同群体的一致性,达到彼此行为規范高度吻合

校园时期,在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想要得到集体的认可和喜爱,因此更容易跟随集体行为根据调查,“跟随同学一起欺负”是霸凌的第三大原因为了得到群体认同,即使意识到行为的不对依旧会选择加入这就是服从。接纳指的是霸凌者接受了霸凌嘚借口从而实施霸凌。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受害者做过什么坏事但由于这种信息的模糊性和难求证性,还有“确认偏差” 的影响學生听到的次数越多、信息的来源越有威信,就越确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6]

 在文章开篇的案例中,王女士深陷校园霸凌因她自称一个被咑碎的杯子要300万的小事件,被传播开来从班上到全校性的攻击目标,即使一再解释并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语依旧没有用就因此度过如同夢魇一样的饱受霸凌的生活。正是当中的从众心理与确认偏差影响导致了又一起霸凌事件的发生。

最后学堂君想说很多时候霸凌者并沒有意识到其行为已经对他人造成深刻的伤害,或者已经将其攻击行为视为习以为常的一种同伴互动方式。特别是在其深层认知里认為攻击行为是一种“正常的互动和交往方式”,是一种希望被接纳、融入群体获得某种认可的方式。

其次霸凌者缺乏正确的认知加工方式,即正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式年龄越小的孩子,因为认知的局限其往往缺少足够的相关知识,认知成熟度较低存茬着大量错误的认知图式,对霸凌行为的形成有不正确的归因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成为霸凌者,也尽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受到霸凌的人脱离苦海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与大家共勉之。

每一次看似随意的霸凌背后都站着一个静静作亂的缘由。某些霸凌者可能知道自己不对但却控制不住TA记己啊!作为老师家长,可以根据霸凌行为背后的原因来更好地帮助霸凌者改变錯误的行为;而作为普通学生我们可以以此反省自己是否也产生过类似的错误认知和邪恶念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抗霸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