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相对一般的小城市适合做什么?

说说个人的理解。本文不考虑是否家乡,是否轻松,是否同学朋友,是否有户口等因素,仅仅从经济上说。

一句话总结: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更低。

从成本思路上来说,分为财务上的成本和经济上的成本。举例说,我在大城市生活,每月吃穿住用行花5000块;我在小城市生活,每月花3000块,这是财务上的成本。经济上的成本要考虑机会成本,再次举例,我在大城市生活,我必须放弃在小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小城市一个月要赚5000块,我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成本就是这5000块。同理,我在小城市生活,我必须放弃大城市的10000元月薪的成本。这样,在大城市生活,尽管多花费2000元,但可以多赚5000元,综合的成本是最低的。

从物价构成上来说,感觉大城市的某些物价较高,比如人工费高、饭菜价高、房租高等等,是因为大城市的生产要素价格高导致,但不代表成本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高,意味着你的收入也相应高,高出来的收入完全可以弥补某些物价的高昂。而另外的一些物价,如电子产品、旅游、海淘产品等,大城市的价格与小城市是类似的,因此你会发现,大城市更容易攒到钱。即使不考虑攒钱,从月光的角度说,大城市能达到的生活质量,是高过小城市的。从这个角度,依然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更低。

从未来发展来说,大城市不用说了,机会更多,未来提升收入的概率是大大的,小城市就差一些了。

对中国人来说,不得不绕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房价,尤其是北上深的房价高的咋舌的情况。购房,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在经济上都是一种投资行为,而不是消费行为。即使这样,从一个家庭一生的角度来看,算上购房的投入,大城市的市民的生活投入比例也基本等同于小城市的市民的比例的,几十年后当人们老了,大城市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更多的社会保障,下一代更好的教育质量和人生机会,花同样收入比例的钱,获得更好的社会服务,不也是成本低的一种体现么?

所以,在纠结大城市还是家乡小城市之间,我给年轻人的建议一直是:如果你在家乡小城市有隐形的资源,如很强的社会关系,那么就在家乡小城市吧。如果没有,就跟着理性人的选择,来大城市吧。即使若干年你累了,不想在大城市呆了想回去了,你依然可以有选择的机会。在大城市,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12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指出,中国一线城市存在的严重生活压力,但小城市未必更好。

该报告分为社会感受与生活目标、社会公平与社会信任、流动性与城市认同以及网民社会心态四大部分。

报告称,大多数人认为,与他人相比,自己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等都处于中等的水平,且这种差异状况是可以接受的。就社会信任的总体状况而言,以熟人关系为代表的关系信任是当代中国社会信任的主要模式,还未建立起基于职业群体和陌生人的社会信任模式。

报告显示,中国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源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生活压力源从高到低分别是物价、交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赡养老人、健康。

其中,就业压力感和二三线城市同水平,但低于四线及以下城市。其他经济方面和家庭人际的压力感,一线城市均高居其他城市。

根据研究报告,南京、杭州、宁波和重庆的总经济压力感不仅低于整体水平, 从生活压力感角度考虑, 可以称之为宜居城市。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公开发布的报告发现,这已经不是上述城市首次被评为“宜居”城市。在今年早些时候由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宁波与杭州就位于生活满意度城市的前两位。

值得注意的是,社科院12日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四线及以下城市除了交通和住房压力感低于一线、二线城市和整体平均水平(不过也高于三线城市),其他经济压力源也并非最低,收入、教育、医疗、健康、赡养老人、工作学业压力接近全国整体平均水平,而在家庭与人际压力感上更是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和二线、三线城市。

上述分析凸显出中国的小城市并不意味着“宜居”。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经济的落后也导致了市场化和透明度的落后。这也造成了在这些地区,“关系”往往比能力更重要,饭桌喝酒也往往比工作成绩更为重要。

在中国社科院为完成报告所做的调查中,该机构还了解了居民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生活压力源。

据了解,居民回答中问题最严重的是经济问题,物价、自己或家庭收入排在生活压力的前两位,之后是子女教育、医疗、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和交通问题,赡养老人、住房、自己或家人工作、学业或就业。排在后面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分别是婚姻和恋爱及家庭成员关系和邻里、同学、同事等社会关系。

此外,在网民社会心态部分,主要讨论人们在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使用行为和社会心态特征是否存在地域差异,试图透过微博热点事件分析网民心态,并以广东省网民为例进一步分析社会心态各层面。

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心态整体为冷静客观。网民的注意力易受热点事件调动,往往不经任何预热便使事件的讨论迅速传遍网络,同时,网民的注意力消散也很迅速,一般仅仅持续24-72个小时。

不过,在严重威胁自身安全的恶性犯罪、食品信息安全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宣泄并期待政府重视和干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中城市适合做什么生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