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臣真的像电视剧里一样,对皇上唯命是从,马首是瞻吗?

张作霖有一次在东北讲武堂毕业典礼上讲话,他说:“作霖戎马半生,饱经忧患,”随后忘词了,他说,“妈了个巴子,我原来背得很熟,但看到你们,一高兴,竟都忘了!

我看到大家很高兴,你们毕业后可以当排长、连长,直到团长,只要不贪生怕死,肯努力,要什么就有什么,要什么我都能给。就一样,我老婆不能给。”大家掌声雷动。张作霖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说话混账,但是具体办事却非不讲道理。

有一次张宗昌从黑龙江回来见张作霖,还没到办公室就大喊:“老爷子,效坤回来了。”话音未落,只见张作霖拍案而起大骂道:“出去!你是军人吗?妈了个巴子,当在家里呢!给我重进!”吓得张宗昌出了一身冷汗,目瞪口呆,马上原地立定、向后转、迈步退出,然后,在门口回身举手敬礼并喊:“报告!张宗昌到!”待张作霖发话后才规规矩矩进屋听训。

张作霖的小舅子(三姨太的弟弟)在他身边当警卫,仗着他的名声在外面胡作非为,一天晚上闲来无事,居然掏出枪拿路灯当靶子,把路灯全部打碎,市政厅的人知道这事很气愤,但是敢怒不敢言。张作霖听说这件事后说:“把那小子给我毙了。”手下顾及张作霖的颜面说尽好话,要求从轻发落。但张作霖不为所动,当晚亲自执法,将他的小舅子毙了。

家人很不理解,张作霖说:“你们在家犯错,丢的是我张作霖的脸,但是在外面搞破坏,坏的是奉天城的风气。他破坏奉天的风气,我要饶了他,今后怎么管别人,大家还不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有一年过年,黑龙江督军吴俊升来给张作霖拜年,给张作霖的每个儿子5000块压岁钱,张作霖急了,说:“吴大哥,你不要给他们钱,你呀,回黑龙江好好做事,不要让黑龙江百姓骂我的祖宗。”

有一次张作霖和杨宇霆因为一件事争论,张作霖脱口一句脏话:“妈的。”杨宇霆说:“你骂谁?”张作霖马上作揖赔罪:“这是咱的口头语,一个不小心带出来了,不敢骂谁。”

有一年过年期间,有一个士兵大吃大喝不给钱,掌柜的抓住士兵领口要钱,士兵借着酒劲把掌柜的打了一顿,掌柜于是去找张作霖,张作霖下令将这个士兵处决。军法处处长为其求情,说这个士兵的饷银刚被盗,吃喝没钱,掌柜的在过大年的时候抓住这个兵的领口,这个兵才反抗的,念其初犯,也情有可原,关禁闭吧。

张作霖说:“执行死刑。”处长说:“没有军法处的行刑令,谁敢杀人?”张作霖大怒:“妈了个巴子的,你是大帅还是老子是大帅?听谁的?”处长说:“你是大帅,但是也得听法律军令才能服人。”张作霖彻底恼了:“听个屁,你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滚蛋!”处长拂袖而去,第二天递交了辞呈,此时张作霖也冷静了,他让张学良去给军法处处长赔不是,处长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于是来找张作霖,承认自己不对,张作霖说:“不对的是我。”

张作霖大帅府的一个厨子坐火车不买票,还坐了头等车厢,军警找他要票,他不但不补票,还骂骂咧咧,打出了张作霖的牌子,军警一怒之下把他打了一顿。五姨太哭着找张作霖,要求惩罚这个军警,谁知张作霖却说:“这样的人行,有胆有识,提拔他还来不及呢。”随后他找到这个军警,提拔此人当了监狱长。

张作霖有一次外出遛弯儿,刚走到拐弯处,突然传来一声吆喝:“卖包子啦!”张作霖吓了一跳。马上命令卫兵:“给我抓起来,枪毙!”砰!一枪打向天空,小贩被吓得魂飞魄散,张大帅很得意:“你吓我一跳,我也吓你一跳!”

张作霖有一次出席日本人的酒会,一位来自日本的名流请张作霖题字,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出他的丑。但张作霖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那个日本名流瞅着落款的“张作霖手黑”几个字笑出声来。

随从连忙凑近张作霖耳边提醒:“大帅写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成了‘黑’了。”哪知张作霖一瞪眼睛骂道:“妈了个巴子的!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墨’字底下的‘土’我之所以不写,是因为我对日本人‘寸土不让’!”在场的中国人恍然大悟会心而笑,日本人则目瞪口呆。

有一次一个东北军在沈阳车站被日本人打死,张作霖要日本人赔偿损失、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出人命事故,日本人拒绝道歉,只给了20元火化费。张作霖说:“有了先例就好办了。”随后他下令:如果发现日本兵在东北市区携带武器寻衅滋事,就开枪击毙,一切后果由我负责,你们尽管去干。

没几天就有两个日本兵在沈阳市区寻衅滋事,中国宪兵上去制止,日本兵拔刀要刺杀宪兵,结果中国宪兵将日本兵打死。日本领事要求道歉并赔偿,张作霖说:“日本兵携带武器在市区滋事,不服中国军队制止,反而向宪兵行凶,宪兵自卫,打死日本人。按照上次先例我赔偿给死去的日本兵每人20元火化费。”日本领事无话可说。

张作霖是一个妈了个巴子不离口的粗线条绿林好汉,最后成为一个军阀,但是他绝不是一介莽夫,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脱颖而出,张作霖还是有一定本领的。

说起晚清时期的历史,慈禧太后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但很多人印象中,慈禧太后都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皇太后,并且得以稳定掌握同治、光绪两个朝代的朝政。

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慈禧太后的权力并不稳定,她之所以能够掌握晚清局势五十年左右,最大的原因在于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神助攻”。而本文,主要探讨光绪朝,为什么慈禧太后能够长期“摄政”。

说起慈禧太后,相信多数人都会觉得慈禧太后是一个保守的人。其实,保守和开明是相对的。也许和日本的明治天皇相比,慈禧太后是一个保守的人,但是和咸丰帝相比,慈禧太后无疑是十分开明的人。

咸丰帝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君主:对于清朝社会,咸丰帝不想有一丝一毫的变革。并且咸丰时代,整个清朝几乎都处于战乱状态。

如果清朝继续沿着咸丰帝所主张的趋势发展,大概率来说,咸丰帝自己,或者咸丰帝的接班人,就会成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但是,万幸的是,咸丰帝在出逃热河以后病故,而咸丰帝的遗孀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及时掌控了清朝朝廷,并及时推动了洋务运动。

当代人对洋务运动评价不高。但事实上,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清朝:洋务运动下,清朝的民族工商业以及清朝的近代军事工业,或多或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在别的文章里也提过:在当时列强眼里,洋务运动后的大清帝国,是一个和沙皇俄国差不多的国家。

在洋务运动的助攻下,清朝解决了很多内忧外患。

内忧方面:太平军在同治初年被剿灭,捻军乃至西北、西南的反清力量也被装备火器的清军消灭;

外患方面:丢失多年的西域被清军收入,沙皇俄国不得不放弃吞并西域的图谋。

也因此,近代史上有了同治中兴的说法——虽然同治中兴的含金量不高,清朝的边疆危机依旧存在,但是不可否认,和道咸衰世比起来,同治时代也算得上中兴了。

因为洋务运动带来了同治中兴,所以慈禧太后在朝廷里有了一定的威望,或者说资本。因此,慈禧太后在同治一朝长期摄政,也是没人有意见的。更何况,同治帝去世的还不到二十岁。这让慈禧太后有理由继续掌权。

不过,清朝的很多制度都是照搬明朝,包括皇帝权限方面。因此,想在清朝搞外戚专权,其实是很不现实的事情。所以,慈禧太后在同治时代能够依靠同治中兴的本钱掌权,算是一个例外。

光绪帝继位的时候,光绪帝还是个小毛孩子,因此,光绪帝登基初期,依旧由慈禧太后摄政。并且,在光绪十五年(西元1889年)的时候,光绪帝就正式亲政来。

关于光绪帝在光绪十五年亲政,很多书上采取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光绪帝虽然在这一年亲政,但是清朝的大权还在慈禧太后手里。这样的说法也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毕竟慈禧太后经过同治时代的经营,以及光绪皇帝登基最初十五年的积累,整个朝廷差不多都是慈禧太后的人马。这些大臣当然对慈禧太后马首是瞻,唯命是从。

说不对,是因为这时候光绪帝确实有权力,但是能否真正通过手里的权力,指挥整个朝廷运作,就要看自己的能力了——毕竟,以往的历朝历代,新皇帝登基,面对前朝老臣,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进行人事变动。只要朝廷里皇帝的人马足够多,皇帝也就是一个实权皇帝了。

慈禧太后毕竟是太后,归政后继续弄权,其实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毕竟,只要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继续无缘无故弄权,自然有勤王之士,以勤王讨贼的名义,帮光绪帝夺权。

所以,光绪帝亲政初期,光绪帝的旨意得不到贯彻落实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认为依旧是傀儡,那就不对了。

作为一个新亲政的皇帝,无疑是需要威望的。而1894年,甲午战争的爆发,让光绪帝觉得,自己树立威望的机会来了,于是光绪帝对日宣战,结果,清朝吃了大亏,甚至还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鬼子要求的天价赔款,足以让清朝陷入无法翻身的痛苦状态。

于是清朝产生巨大的统治危机。光绪帝于是迫切寻求改革之道。

对于光绪帝的改革,慈禧太后起初其实也并没有任何反对之处:毕竟早年的慈禧太后也是个改革者。但是,光绪帝在康有为这个神棍、骗子的忽悠、哄骗之下,出台了一系列的幼稚政策,甚至还幻想和日本这些国家搞什么“合邦”。这一系列昏招,让光绪帝的变法成了一个笑话,光绪帝顿时失去威望。慈禧太后也在这个时候,宣布重新训政。并继续得以掌权。

其实慈禧太后二次摄政期间,地方督抚的态度很重要。而地方督抚也认为:慈禧太后掌权,还真比光绪帝靠谱太多。

所以,光绪帝长期成为傀儡皇帝,并非慈禧太后多有能力,而是因为光绪帝能力太差。

因为疫情在家实在无聊 ,又刷了一遍如懿传。发现富察皇后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从选秀那天开始吧,作为嫡福晋信物的如意马上要交到琅嬅手里了

可是青樱(也就是如懿)来了,弘历马上就把如意收回了。

然后弘历就选了青樱为嫡福晋,富察氏为侧福晋,没选高晞月。

后来的剧情就是前皇后被禁足,导致乌拉那拉氏为雍正不喜,并且忌惮乌拉那拉一族的野心,所以皇上亲自来盯着弘历选福晋,硬生生让如懿把手里的如意交还。

这里就导致了富察琅嬅对如懿的第一波不满——明明嫡福晋之位已在我囊中,怎么你一出现他便改了心意?

况且我们的弘历也是一位美男子,琅嬅看弘历的眼神分明是有情的,所以琅嬅对如懿也是有嫉恨的。

再有就是大婚了 ,弘历和嫡福晋大婚八月初一,如懿还有晞月是八月初二进府。

这个镯子里有使女子不孕的零陵香,琅嬅打一开始就不许如懿和晞月生养了。有很多人说皇后不知情,是皇后她妈做的,但其实不是,这一部分后面再提。

还有让琅嬅心里不舒服的地方。

本来这个周公之礼啊,就是那个那个嘛,讲道理要先和嫡福晋,但是弘历没有,他留着给如懿呢。等如懿初二进府,才做了第一次新郎官。

毕竟人家青梅竹马郎情妾意,没什么大不了的,很正常,甜就完事了。

但是琅嬅心里可不是滋味了。跟当今圣上四阿哥相亲,长的又帅又有才华。本来一锤定音,结果这如懿横叉一脚差点把男神抢走,自己地位还差一点从高贵的嫡福晋变成侧福晋。如今的嫡福晋之位还是婆婆公公给定的。心里正不是滋味呢,结果这新婚之夜,我老公没碰我?第二天那个如懿来了,老公立马跑了头也不带回的。

这琅嬅身在富察家,也是高门大户极富贵的家族,必定养尊处优,不顺心的事必然少,长这么大能被这么打击几次啊?结果这接连的打击都是因为如懿,能不恨嘛!

再后来大约就是弘历登基当了皇上,富察当了皇后。

这刚要搬到宫里住,琅嬅就开始欺负如懿了。

先前给高晞月定了贵妃,皇帝本来想着,如懿比高晞月更有资历些,自己也更喜欢,总要给个比高晞月高的位份,但是大清没有一开始就封为皇贵妃的先例。所以就同封为贵妃。这琅嬅啊,又说高晞月父亲在前朝得力,又说如懿的乌拉那拉氏族中无人可以为朝廷效力,说要给如懿低一些的位份才合适,免得伤了前朝高大人的心。

给妃也行,琅嬅居然好意思说给个嫔位!嫔位是什么位份,那是最低一等的可以自己当一宫主位的位置。

不过后来皇上一想,自己刚登基,总得要前朝得力的大臣相助,所以就给如懿妃位了。皇上又亲自说了,这位份上委屈了如懿,那宫室就不能给次的了。

翊坤宫富丽堂皇,琅嬅不想让如懿住。跟皇上说,这翊坤宫是先帝华妃的住所,皇额娘与华妃一向不和,皇额娘本来就不喜欢如懿,如果如懿再住在了翊坤宫,那皇额娘岂不是更讨厌如懿啦!

皇上一听,也有道理。毕竟不能让自己妈讨厌自己喜欢的如懿啊。这时候琅嬅又说只剩个延禧宫。

我也是看过许多遍甄嬛传的,安陵容住的那个宫嘛!又偏又远又小,旁边是下人住的地方,往来人员杂乱的很,又吵。

还能不能评评理了,这不是欺负人嘛!!

皇上本来很不同意,但是琅嬅说自己一定会让内务府好好修缮,不会苦了如懿妹妹,皇上这才答应。

皇后这个甩得一手好锅,就是她妈教的。

这皇后的妈真是太操心了,还叫素练放心大胆干

不过素练做的事都还挺微不足道的,无非就是内务府给如懿的东西缺斤少两,给的东西都是次的,都是一些小事。大事皇后都自己来了。

其他明里暗里皇后给如懿使的小拌子就不说了,就说那几件大的吧。

一个是皇后为了探听皇上心意,把莲心嫁与大太监王钦,说的还可像那么回事了“要不是娴妃抚养了大阿哥,本宫也不用如此着急笼络王钦”原话记不得了,大概就这意思。

然后就导致了莲心的悲剧。皇后虽然心有愧疚,但是依旧这么做了,并且认为是因为娴妃所以自己不得不这么做,导致皇后心里的愧疚更转移成了对如懿的敌视。再后来王钦诬陷如懿,如懿和莲心联手扳倒王钦,还了莲心自由。莲心再次回到皇后身边伺候,只是皇后再也不像从前那般待她了,不能常常在皇后面前了。

莲心受了那么多折磨,她怎么不恨皇后还愿意回去伺候皇后呢?这是一个伏笔,和皇后的死有关。

第二件大事就是陷害如懿进冷宫

皇上登基了,后宫的女人们都在比谁先生下贵子,玫嫔仪嫔先后怀孕,结果都是死胎早产,其中玫嫔的孩子还是畸形。这件事是嘉嫔金玉妍出的主意,贵妃着手做的,皇后假装不知道但其实是默许的。为什么我说这件事皇后不是背锅,就是因为皇后表露出了不喜贵子的模样,贵妃一向为了宫里的权势对皇后马首是瞻,但凡贵妃察觉皇后的心意,都会主动去做,并结合素练,买通阿箬做伪证污蔑娴妃。

素练是皇后陪嫁,她们一堆人商量这些个阴谋,素练不在皇后身边伺候干嘛去了皇后能不知情?不可能的。皇后一直是已一种上位者的姿态,自以为双手干净不沾血腥,认为所有事都是底下人揣摩她心意做的,左右不是自己动的手指使的人。所以皇后临死前面对皇上的质问不愿承认,又发誓又干嘛的。

如懿进冷宫后 ,寒凉属性的饭菜导致风湿、冷宫遇蛇、冷宫着火。面上都是贵妃做的,但是这些事发生之前,都是皇后先表达出了对如懿的不满。就比如饭菜,皇后高贵妃还有已经是嫔妃的阿箬,看到冷宫送菜的,就叫人家停下来看看如懿吃的好不好,大概是想落井下石一番。结果如懿还能吃上干净的饭菜,还能吃饱,所以这几个人都很不满。后面几件事也是一样。不过庆幸的是如懿在冷宫发现了镯子的秘密并且开始调理身体了。

再有就是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没了,哮喘。本来孩子身体就不好,好点了非得逼学习,学学学累死了。皇后心里莫大的自责。这个时候高贵妃和她说,在冷宫附近捡到了小纸人,说可能是如懿诅咒二阿哥。皇后这满腔的自责立刻就有了可以转移发泄的地方,所以全都怪到如懿头上了。

后来如懿爹死了,皇后派了人给如懿送纸钱让她烧,想让如懿撞太后的忌讳,又让太后宫里的一个公公跟太后告状 ,想借太后的手料理了如懿。虽然说如懿聪明躲过了,但是要是真进了皇后的圈套,如懿直接被太后赐死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说皇后并不无辜。

然后如懿从冷宫出来的事就比较少了。

有一个点是卫嬿婉还是花房宫女给皇后宫里送牡丹花,结果被皇后误以为是如懿带她来耀武扬威了。虽然说是嘉嫔挑唆把皇后当枪使怼如懿,但是皇后就好像失了智一样一到和如懿沾边的事就没脑子,就甘愿给人当枪使呗?

再有一个加速皇后去世的,也是跟如懿有关。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七阿哥没了,皇后伤心过度直接病倒了。但是一听说皇上要去东巡还不带她,她就想着:不带我不就是要带如懿了吗?那怎么行?我得起来!

何必和如懿较这个劲呢?

然后她就用药强提着精神和皇上东巡去了,也死在了这路上。

再一个加速皇后死亡的,是她闺女出嫁内蒙古。这个不细说了 ,反正如懿总算厉害了一回。

然后就是导致皇后去世的关键了。

她听到这话就害怕了,然后失足落水了。

有意思的是她落水之后莲心是第一时间发现的,然后莲心没喊没叫人,还往后退了退。莲心当然是恨皇后的,可她又不可能主动去伤害皇后,所以皇后这一落水,莲心肯定得让她好好受着啊。不过后来皇后死了莲心也跳江了,我觉得应该是有一种报了自己的仇但是又觉得对不起自己主子的矛盾。解脱了,所有纠缠莲心的人和事都不在了,所以她也跳江了。

皇后死之前,我看那些弹幕,好多说皇后无辜的,皇后背锅了。但是事实真不是这样的。

皇上问起避孕镯时,皇后说原来你早知道啦?说这话之前还动不动发誓呢。

皇后死前,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承认不承认都很模糊。这就和皇后的这个心理有关。

前面有几个事说了皇后挺会逃避的,并且很善于把错怪在别人头上。在皇后眼里,不是我亲自指使人去干的,就不是我干的!下头的人揣测我的干了坏事,能算作我头上吗?我稍稍表达不满她们就做了,怎么能怪我呢?

但其实皇后如果真不想害人,贵妃揣测她的心意陷害别人,只做一次就会被呵止了。而皇后明知贵妃和下边其他人会听自己心意做事,还常常表达自己内心对某妃某胎的不喜,他们事情做干净了就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自己依旧贤良淑德双手不染鲜血。

这样的手段听起来很像一些小领导,他们有什么事,不主动说,自己也不去做,而是找几个员工,谈谈话 ,话里话外都是这个事他想做或者是这个问题他很苦恼。叫进来谈话的员工必然是听话聪明懂暗示的,不然不可能叫你去办公室谈话了。那你听懂了老板的需求,你做不做呢?

这件事,你做了 ,出了事,你不知道怎么办了,你去问领导,领导告诉你,这是和他一毛钱关系没有,他自始至终就没让你这么做呀。你仔细一想,好像是这么回事,没明着说让我干啊。亏就你自己吃。

这样比对一下皇后,就知道皇后并不无辜。伪善的很。

———————————————————————

这个回答是关于 电视剧 如懿传 里的 富察皇后。

这是琅嬅,不是容音。希望各位看官保持理智。你觉得琅嬅不符合你对富察皇后的想象,要抨击这部剧,麻烦不要在我的回答下面表达不满,因为来看这个回答的大多是喜欢如懿传的。

也别拿历史上乾隆多爱富察皇后说事,什么富察死后乾隆极尽哀思,悲痛欲绝。甄嬛传里华妃死后不也谥号敦肃,她敦肃过嘛?死后哀荣是给活人看的,是告诉天下皇帝重情重义。再说历史上富察皇后,富察死后皇帝性情大变,喜怒无常,动不动就责斥罢免大臣,谁能说这不是帝王权术呢?

这是如懿传,我承认这部剧没有甄嬛传精彩,但是我也喜欢。这部剧就是非常现实的表现了青梅竹马的感情是如何在琐事中烟消云散的。如懿也不是什么大女主玛丽苏的人设,皇帝不是一味地相信她,别人想害也都能害她,她是一直相信弘历直到断发心灰意冷。她也没有报复弘历,就只是这样罢了,心死了。如懿完全是最惨女主角,全靠王者辅助帮衬,比如海蓝啊江与彬啊李玉等等。她从未主动害别人,她完全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等到别人害了她,她要么是等皇帝给她公道要么是自证清白。

她都这么惨了。唉╯﹏╰

琅嬅当然也不是完全的负面形象,她也是饱满的,她为子女为家族为身为皇后的尊荣过了一生。她也是可悲的。

如懿传里的人物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都很丰满,琅嬅也是如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大臣死后追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