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我国历史上汉朝唐朝可以吊打西域人而后来就反被西域人吊打?真的是西域人变强了吗?

提到张骞,人们就会想到“丝绸之路”。张骞是走出看世界第一人,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通过选拔成为西域大使,去寻找月氏国以谋合作,商议与其两面夹击,共同攻击匈奴。

他们一行穿过匈奴地区时,不幸被俘。被俘之后,匈奴单于十分欣赏他,用金银珠宝及高官厚禄笼络于他,张骞不为所动,誓死效忠汉朝。后单于又逼迫他们娶匈奴女子,以此瓦解他们的决心。

张骞假意顺从,实则伺机而动。他被困留在匈奴长达十年之久,就在匈奴看守松懈之时,张骞携随从偷偷逃离成功。后来完成任务回归大汉,汉武帝大受感动,对其封赏。他最终也人生圆满,与妻子团圆,后世安稳,子嗣绵延,据说已有三千多人,实乃人生赢家。

张骞,字子文,为人坚毅,胸襟豁达,诚实守信。这种品质也是他日后获取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他爱好旅行和探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匈奴野心勃勃,常年在边关滋扰生事,侵占领土,民生苦不堪言。皇帝颇为恼怒,欲除之而后快,但苦无帮手,有情报消息显示月氏国与匈奴有血海深仇,多年常有争斗。汉武帝即刻下令征募出使使者,去找寻月氏国,共商大计。

爱好探险的张骞毛遂自荐,便由一名小小的侍从,摇身一变,成为代表汉朝出使西域的西域大使。出发前,汉武帝亲赠张骞一把遍涂红漆、长约七尺,并有牦牛尾毛装饰的竹制汉节,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精忠报国,载誉而归,成功完成使命。

张骞带领着胡人堂邑父等一队人马,自长安向西域进发。前路未卜,张骞一行谨小慎微,想偷偷越过河西走廊。但是,想在匈奴的眼皮子底下越过去,实乃困难重重。

他们一行人还是被巡逻的匈奴兵发现并抓住了,随后便被捆送到匈奴单于面前。张骞大难临头而面不改色,这让匈奴单于刮目相看,十分欣赏他,想将张骞收于麾下,但张骞等人誓死不从,单于大为恼怒,将其一干人等扣押在草原之中,不杀也不放,就这么耗着。

期间,匈奴单于多次威逼利诱,但毫无作用。单于便转变思路,逼迫张骞等人在匈奴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单于想用这份亲情的牵绊和温柔乡,慢慢磨耗他们想离开草原回汉的决心。

张骞假装顺从,实则为了消除匈奴的戒心,让其放松警惕,伺机而动。这一等,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终于,张骞等到了一个机会。趁其不备,带着随从逃出了匈奴控制管辖的地界。他没有逃回长安,而是继续完成未完成的任务,找寻月氏国。

黄土高坡、茫茫沙漠,月氏国的寻找之路,千难万险。皇天不负有心人,张骞一行最终还是找到了。但此时的月氏国国土富饶、民生安稳,并无战事,婉言拒绝。

虽说最初的任务没有实现,但此行张骞也收获颇丰。有时命运就喜欢开玩笑,张骞他们返汉中途又遇到一点小插曲,他们再次沦为俘虏,但很快就因匈奴内乱,成功逃离并回到长安。

张骞与堂邑父终于回到长安,汉武帝看到白发苍苍,手里还拿着当年御赐汉节的张骞时,大为感动。当初一百多人的队伍,到如今归来,只剩张骞堂邑父子二人,可想而知这次历时13年的行程是多么的困难重重、艰险无比。

张骞回到久违的故土,并没有过多地感怀,而是马不停蹄地向汉武帝刘彻汇报,汉武帝对他的表现很是赞赏,张骞和堂邑父也因此加官进爵,受封嘉奖。

此后抗击匈奴大战胜利,西去的道路顺畅。汉武帝再次让张骞出使西域,此次西域之行十分顺利。张骞因抗击匈奴的赫赫战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并将匈奴边关方城赏赐于他作为封地。

有了封地之后,张骞便将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孩子都接到此处,一家团聚。此后,张骞的子嗣便世代留居在此处。张骞后世子孙丰茂,距今已有三千多人。张骞封侯拜相,家庭美满,乃事业家庭双圆满,真是人生大赢家。

张骞出使西域,探索出了很多新路线,虽然现在看来不是都特别准确,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贡献是巨大的。由于张骞等人的努力,此后汉朝开始和西域频繁往来,互通商品,从西域引进了很多新物种,也带出去了汉朝的丝绸等等。

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整个世界是闭塞的。通道一打开,人们就对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后汉朝使者皆用“博望侯“的名义,取信于西域各国。

丝绸之路一开,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而西方的奇珍异宝,也涌进了西汉首都长安。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东方世界和遥远的西方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东方,亦或是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张骞的出使,使汉朝与西域各国互通有无,交流贸易往来增多,丰富了物质生活,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东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张骞作为第一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行者,通过他的外交实践,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往来和发展,为中国汉代的繁荣昌盛奠定牢固基础,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纵观张骞的一生,凭着一腔孤勇,义无反顾地出使未知的西域,前路茫茫,道阻且长。于困境之中而初心不改,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报效国家舍死忘生。历经磨难险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的福报在后面还长着呢。

对于国家大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家庭妻儿,他守护担当,不离不弃。家国两全衡,人生圆满,死而无憾。汉朝凿空西域,张骞当立首功,人们将永远感念他对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其他真实有依据的价格;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进攻突厥,李靖不负众望,灭亡了东突厥,还生擒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公元657年,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就这样西突厥也被唐朝灭亡了。此时威胁中原王朝几百年的突厥就这样被唐朝灭亡了。不过很奇怪的是,突厥虽然被唐朝灭亡了,但后来又出现在唐朝的历史上。而且又对唐朝形成很大的威胁。很多人好奇,突厥是怎样被灭亡后,又再次复国的呢?可以说,突厥之所以能再次复国,和唐朝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我们先看一下突厥大致的历史。据说突厥是的后代,是匈奴的一个部落演变而成的。可以说很多游牧民族都说是匈奴的后代,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匈奴当年很强大,称霸草原是百年的时间,没落后演变成其他民族也正常。公元6世纪的时候突厥开始崛起,巅峰时整个蒙古草原都是其势力范围。隋朝的时候,在隋文帝的离间计下,突厥一分为二,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突厥虽然一分为二,实力仍旧强大。唐朝刚建立的时候一直受突厥压迫。一直到李世民登基后才改变这种现状。

其实,之所以讲突厥的历史,和突厥的后来能再次出现有直接关系。从上面可以看出,突厥是游牧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蒙古草原地区。而中原王朝是农耕文明,他们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可以耕种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原王朝虽然长时间和游牧民族对立,不过对其生活区域并没什么兴趣。这也是突厥后来能复国最重要的原因。

唐朝最初灭亡东突厥的时候,对于如何处理东突厥朝中有很多意见。我们看一下唐朝的文武大臣是打算怎么处置突厥的。

首先是颜师古为代表的大臣,他们认为:“请皆置之河北,分立酋长,领其部落,则永无患矣。”意思就是把这些人迁往黄河以北,分别设立酋长,让他们互不归属。这样的话,这些人就对唐朝构不成威胁了。

其次是李百药为首的大臣,他们认为:“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这个意思是把他们安排在边疆地区,为唐朝守卫边疆。说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他们不怕这些人不仅不包围唐朝边疆,到时候再入侵唐朝吗?

第三是窦静为首的武将,武将的想法就简单粗暴了:“戎狄之性,有如禽兽……置之中国,有损无益……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永保边塞。”就是还把他们放回草原,分化他们,让他们内斗,这样就不会威胁唐朝了。

第四是温彦博为首的看法:“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这个有点意思,就是用自己的文化来同化他们,时间久了之后,他们就变成我们了。放到近代的话,这算是文化入侵。

第五是魏征为首的意见,魏征大家都非常熟悉,是唐朝著名的忠臣。不过,魏征在处理突厥的问题上还是比较残忍的。“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雠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夫戎狄人面兽心……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蕃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翻译的话就是,这些人不能留,要不然会后患不断。简单地说,魏征就是想把这些人全部处决了,这相当于种族灭绝。

这五种意见没有一种说自己要把突厥人居住的地方纳入管理范围。从这些意见中我们能发现汉人对突厥人居住的土地真的没什么兴趣。唐朝所有人都认为对唐朝威胁最大的就是突厥人,而不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人。其实唐朝没有明白的是,如果其他人生活在蒙古草原上,也会对唐朝形成重大威胁。后来唐太宗采取了颜师古为首大臣的第二种意见,不过这个意见却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唐太宗把这些投降的突厥人迁往内地之后,并没有同化这些人,这些人还保留着自己的风俗文化等。当然,同化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处理不当的话,会因为人家的反感。这些人在内地居住期间,只要有机会就会叛乱。在整个唐朝时期,这些突厥人进行了多次叛乱,结社率叛乱、阿史德温傅叛乱、阿史那骨咄陆等,一共出现了十多次的叛乱。这些叛乱严重消耗了唐朝的国力。

当然,唐太宗并不是说对居住在蒙古草原的突厥人不闻不问。针对那些居住在蒙古草原上的突厥人,唐朝设立了安北都护府管理他们。所谓的都护府就是唐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安北都护府的管理范围包括了蒙古草原以及俄罗斯部分地区。看起来唐朝开始管理突厥人居住的地方了,不过事实上,唐朝的管理方式和我们认为的完全不同。因为唐朝的管理方式根本做不到有效控制这些地方。

唐朝的都护府置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职,“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说白了就是带着军队来监视这些人,这相当于高压统治。从这个机构的解释我们能发现,唐朝设立的都护府做不到中央集权。这个机构只是负责监视地方而已,根本不管理地方,地方还是突厥人自己管理。

试想一下,唐朝征服这些地方,却只是设置个机构来监视自己,自己不直接管理,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唐朝强大的时候,这些人肯定不敢乱动。不过唐朝一旦衰弱或者出现内乱之类的,这些人肯定会趁机造反。再加上居住在黄河以北的突厥人也反抗的话,到时候里应外合,就很容易成功的。

也正因如此,突厥被灭之后多次复国。682年,突厥复国,建立了后突厥。此时距离突厥被灭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后突厥在武则天时期归顺了武周政权。不过武则天也只是封了其首领为复国公,也没有统治这里。之后突厥再次背叛唐朝。这种状况在唐朝晚期之前经常出现,突厥说归顺就归顺,说复国就复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唐朝的地图上经常看到突厥的身影。

其实,突厥之所以能多次复国,主要因为中原王朝对其管理不当所致。如果中原王朝对突厥人生存的地方真的能做到中央集权的话,那么这些人肯定不能轻易反叛成功。不过在唐朝时就没找到有效管理这些地方的方法。真正解决管理少数民族地方的难题是在元朝,元朝设置行省制度,中央直接管辖地方。从这时起,中央才能有效管辖边境地区。当然,做得最好的就是清朝了,清朝一直到灭亡时都能有效管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唐朝之所以设置都护府管理这个地方,也是借鉴古人的方法。古代也是这样管理边境地区的,不过这种方法的缺点太多了。

只要唐朝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管理突厥人居住的地方,突厥对唐朝的威胁就会一直存在。即使突厥不会威胁唐朝。一旦有新的游牧民族崛起,这些游牧民族也会取代突厥继续威胁唐朝。解决威胁的最好办法就是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管理这些,而这些光是凭几场战争是解决不了的。找到有效的方法才是最难的。

事实上,突厥后来对唐朝的威胁之所以消失并不是因为唐朝能彻底掌控蒙古草原了。而是突厥在发展的构成中逐渐衰落了,蒙古草原上又出现了新的民族了。这些新兴的民族逐渐取代了突厥。也正因如此,突厥实力才迅速下降,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现象在草原上非常常见。鲜卑取代匈奴、柔然取代鲜卑、突厥取代柔然都是这样的。不管谁出现,一旦强大后,都能威胁到中原王朝。

《资治通鉴》、《唐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何历代都要攻打西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