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得攀枝花银泰城,购物方便不哦?

攀枝花银泰城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随着攀枝花市政务服务中心项目的正式开工,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花城新区分院、攀枝花森林公园、攀枝花国际学校、攀枝花高铁南站等一系列花城新区重点配套工程相继启动或落成,政务、交通、教育产业南进,城市中心位移仁和。在连续政策强势拉动下,仁和板块配套日臻成熟,势必成为未来攀枝花的生活新中心。

攀枝花银泰城项目,作为知名中高端商业综合体,汇集了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购物中心、星级酒店、高层住宅等多种产品类型,攀枝花银泰城总建筑面积48万方,已建住宅面积7.68万方,共980户。商业34万方由多种业态所组成,能满足40万攀枝花人民购物消费,攀枝花最大的停车场:提供2000个停车位,可满足10万人同时购物娱乐。

攀枝花银泰城未来将代言攀枝花的繁华和机遇。泰悦居改变了攀枝花人民的居住生活方式,带来了国际化的高端品质享受。而银泰城,则将为20万热爱生活的花城人,创造前所未有的时尚节奏,创造财富神话,创造引领潮流的新闻话题。

5月中旬,全国各地的气温渐渐攀升,不少地方的人们都已开始换上了短袖短裤,而位于四川最南端的攀枝花,在2个月前,它的夏季就苏醒了。

提起攀枝花,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它是中国的钢铁之城、钒钛之都。这里有中国西南钢铁的“大户”——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钛、钒储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三,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钒钛产品及含钒钛钢铁生产基地。

在外印象“硬汉”的攀枝花,也有柔情甜蜜的一面,它拥有四川盆地罕有的明媚阳光和晴朗天空, 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下,很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被称为热带水果王国。

殊不知,这样一个因资源而闻名全国的“甜蜜硬汉”,却华丽转身成为一个宜居的康养胜地,适宜的气候、多样的文化、迷人的风景,吸引不少成都人、东北人来此养老。

究竟攀枝花是一个什么宝藏城市?且听我细细道来。

钢铁硬汉的诞生:从不毛之地到钒钛之都

攀枝花,全市总面积7414平方千米,下辖3个区、2个县;截至2019年底,攀枝花市户籍总人口108.37万人,常住人口121.4万人。地处我国西南川滇交界处,北、东、南三面被四川凉山州包围,西面和云南丽江、楚雄接壤。

由于位居于攀西裂谷的中南段,因此地形也极其复杂,西靠横断山脉,东依大凉山山脉,北临大雪山,金沙江穿城而过与雅砻江在此交汇,山高谷深,全市90%以上为山地,简直就是缩小版的重庆山城。

而这样一个地貌多样、横断山脉居多并且气候炎热的地区,竟硬生生地建造出一座城,历经半个世纪,成为了一个举国闻名的钒钛之都。

20世纪60年代之前,攀枝花只是一个小村落,人烟稀少,只有几户人家,是一块不毛之地,因村口的一颗攀枝花树,故起名为攀枝花村。

直到1940年,地质学家常隆庆、汤克成和刘之祥等人发现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攀枝花这个默默无闻的村落才开始受到了关注。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内

1960年初, 我国因周边局势紧张,为了抢占先机,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身处腹地、铁矿资源丰富的攀枝花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成为了新中国首个资源开发的特区,从此,攀枝花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三线建设,八方支援,毛主席的一句“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着觉”,吸引了各地人才纷纷奔赴到这座还未开发完全的“宝矿”里,挥洒汗水,用了“开挂”般的速度,把攀枝花建设起来,这批人才也成为了第一批移民到攀枝花的市民。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门口的标语

“因矿而建,因钢而兴”的攀枝花,短短几十年间的飞速发展,便取得了中国钒钛之都的称号。攀钢,就是攀枝花的城市文化核心。

为了更深切地了解这座英雄城市的工业的发展过程,我们造访了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攀钢),亲眼去目睹铁矿山的真容,攀钢是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发展起来的特大型钒钛钢铁企业集团。

该矿区是我国十大露天矿山之一、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被誉为“攀钢钢铁粮仓”。据资料统计,在我国已投运的高速铁路中,超过70%的钢轨出自攀钢,为中国的基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山下到观景台的道路并不好走,山路崎岖、弯道多以及路面颇窄,宽度仅足够两辆车并道而行,看着一辆又一辆运输矿石的大货车从身旁呼啸而过,让人心生胆怯。

我们站在山上眺望对面的采矿区,两座灰白色的矿山镶嵌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山体那数十级坐落有序的大大小小的台阶便是工人们辛苦开采的痕迹。

经攀钢的工作人员介绍,攀钢开采的原矿含铁20%~30%,含钛6%~8%(高一点还有10%左右)。除去矿产以外,提取的过程中会筛选出尾沙,用作建筑材料。矿石的尾矿也有很多稀有的微量元素,由于目前开采成本较高,只能集中放在尾矿区,待到将来科技发达的时候再来提取。

钢硬核,水也给力。攀枝花是我国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都说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倘若不算上建城时间,单纯从地理位置衡量,严格来说,攀枝花才是长江流经的第一座城市。

长江的上游——金沙江穿城而过,在攀枝花银江镇与雅砻江交汇一起,而金沙江的颜色较深,雅砻江的颜色较浅,因此在两江交汇口处会显出现“泾渭分明”的景观,身在此处,观赏到此景,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山势起伏、河流众多造就了美景,也让攀枝花懂得了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距离交汇口33公里处,二滩水电站就安静地矗立在山水之中。

虽然目前不是汛期,无法看到泄洪的壮观场面,但这座水电站的来头并不简单,它是中国20世纪建成的最大水电站,总库容5.8立方千米,直到21世纪初三峡水电站建成之前,它都雄居中国榜首。

这个辉煌的“历史文物”至今还在“服役”,见证着攀枝花的发展。

对于多面的攀枝花来说,刚硬,只是它的其中一面,温柔,则是它鲜少人提及的另一面。

这个铁汉有点甜:宜居的阳光之城

走进攀枝花的市区,你会颠覆对工业资源型城市的固有印象,没有灰蒙蒙的天,没有漫天飞舞的尘土,没有货车经过的嘈杂,只有抬眼可见的蓝天白云和点缀在城市四周、漫山遍野的凤凰花,宁静且安逸。

晒不完的阳光,是攀枝花人的日常。还没到5月,当其他城市还处于凉飕飕的时候,攀枝花的室外温度早已冲破了35℃。

神奇的是,跟成渝或者广东地区的闷热不同,攀枝花气候干燥,当你站在树荫底下,感受凉风微微吹来,燥热就会马上散去,这样舒适的气候,在冬季非常适合怕冷的人来此避寒养生。

不仅气候舒适,在攀枝花生活也很方便。各区都有超市和商圈,在市中心处还有吃喝玩乐购都涵盖的万达广场以及上个月刚开业的银泰城,别看攀枝花低调,在2018年以前,攀枝花的人均GDP可是稳居四川省第一,直到近几年才被省会成都超越。

一个城市能不能让你爱上,就要看你是否喜爱这座城市的美食。地域文化的碰撞结果,在攀枝花的美食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距离云南较近,攀枝花的美食既有川菜的麻辣,亦有云南菜的野鲜酸,铜火锅、盐边烧烤、羊肉米线......吃着这些美食,你都不晓得你究竟是身处在四川还是云南。

其中盐边县的羊肉米线,是来攀枝花一定要尝的特色美食,“老板,来碗羊肉米线,大碗双绍滴!”在攀枝花街头,你常常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一碗纯羊肉熬制的高汤煮出的米线,上面铺上好几大片羊肉片,看起来清清淡淡,没有川菜的浓重,吮上一口汤,那夹杂着肉汁的醇香便瞬间弥漫你整个口腔,米线也特别顺滑脆嫩,米香味十足。

如果说米线是它的身体,那么它的灵魂就是调料。店里的桌子上会摆放多种调料,小米辣,红油豆瓣儿、糊辣子任君选择入,再加上特制的泡菜、薄荷,吃一口米线的时候配上一瓣生蒜,不仅没有掩盖羊肉的鲜,反而减弱了羊肉的膻味,吃起来特别过瘾。

攀枝花还有浓厚且多彩的人文气息。

不同于其他城市,在攀枝花,你会经常遇到操着一口东北腔川话或者是地道京片普通话的本地人,无需感到惊奇,他们确实是正宗的攀枝花人,与深圳相似,攀枝花是一座移民城市,并且是四川乃至西南最大的移民城市。

大多市民都是三线建设的第一批建设者或者是建设者的后代,甚至还有多个少数民族,据资料显示,攀枝花一共有4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彝族就占了8.9%,其次是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和满族等,天南地北各聚一堂,自由又融洽。

位于东区银江镇的阿署达村,是距离市区不远,车程仅需20分钟的民族村,村子不大,共有2000人,其中80%都是彝族人。在进村的路途上,我们遇到了在其他城市中很难见到的特殊景象,道路两旁的山都是一丛丛的芒果地,现时还不是芒果的成熟期,因此映入眼帘的都是个头大的青色芒果。

看到水果,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带动攀枝花人富起来的产业——种植业。

这里的水果颇具盛名,因为攀枝花属于“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夏季长,旱、雨季分明,降水量集中,并且它的纬度较低,导致太阳辐射强,日照长,这样的气候,为水果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在当地我们听到本地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种啥都好吃!”

热带水果在攀枝花一年四季都有出产,品种丰富,果实质量也非常好,如仁和的石榴个大粒厚;米易的枇杷和樱桃饱满多汁;盐边的桑葚酸甜油润;西区的椪柑色味俱优......

拿到市区售卖的攀枝花樱桃

而芒果,即是除了市中心,家家户户都在种植的一种水果,这里产出的芒果个头和甜度等品质丝毫不输给属于真正亚热带地区的海南,堪称热带水果之王。

阿署达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贫困村,也是靠种植芒果成功实现了脱贫。据村民介绍,村子一年大概能产出3500吨芒果,卖得最好的人家一年能收入30多万,人均农业收入达到每年1.8万元,带我们进村的司机都忍不住向我们感叹:“攀枝花农民才是最富的。”

如今的阿署达村,不仅脱贫,乘上了建设美丽乡村这一列车后,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康养村”,村里的文明建设十分齐全,村子中央处有一处湖泊,村民平日可在湖边下棋、钓鱼,惬意无比。

距离村口不远处就是村委文化中心,一楼是村委工作和村民咨询的服务台,二楼是介绍彝族文化的专区,到来的游客可以任意观赏。从村委口中得知,村里的彝族都已经汉化了,穿衣和饮食都与汉族人无异,但是一些节日,比如火把节、彝族年和婚礼的习俗还有保留。

彝族火把节(图来源于攀枝花人民政府网)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最神圣的火把节,彝族人会有五天的假期回家欢度节日,火把节持续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以及切肉祭祀神灵和祖先,到了晚上,用燃火把四处照燎,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彻夜不息。所以想来攀枝花了解彝族文化,火把节你不容错过~

走出市区,驾车2小时来到了川西南、滇西北交界处的平地镇,这里藏着一个四川省最大,且有着600多年历史,古朴而神秘的彝家村落——迤沙拉村,这座村子80%都是彝族人,还有少数其他民族,像傣族、汉族等。

与阿署达村相比,迤沙拉村保留了更多彝族的特色,整座村子都是红色墙壁的房子,远远看去,让人仿佛置身于红色佛国色达之中。仔细观察,每间房子的建筑风格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这样的风格碰撞十分奇妙。

村里的资料显示,迤沙拉村古时候是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在明朝洪武十四年前后,一些从南京、湖南等地方来的军人受命在此建村,直到现在,村落的风貌保存得非常完好,并经过多年彝族和汉族的文化高度融合,因此,这里的建筑、民族服饰、生活习俗无不彰显苏皖细腻和外族豪情。

我们在村子里溜达了一圈,发现在村子里驻守的多数为老年人,只要不是下田耕地,基本都是戴着彝族特有的帽子。

别看村子偏远,村里的年轻人也不多,村民的收入可不少!

一位村民告诉我们,他是傣族人,爱人是彝族人,夫妻俩共同经营着村口的小商店,除了店面,他们两个人都持有5亩田,主要是种植四季豆,一年会有三次丰收,丰收之时,两夫妻都忙不过来,需要聘请本地彝族人帮忙采摘。

收成出来的四季豆他们会销往成都、重庆等地,按照市场价2.5元一斤卖出,收成好的时候,每亩地可以卖出去1万多元,算起来,一年的收入都差不多能达到了15万,一点不比一线城市的打工人赚得少。

天道酬勤,迤沙拉村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在前几年开始结合农业产业,全力打造生态乡村旅游,从此,村里的建设越来越好,管理越来越规范,不仅有了民族风情一条街,还有专门为游客观光打造的彝族文化馆,这一切的一切,让更多人认识了迤沙拉村,爱上了这个民族色彩浓重,美丽又惬意的村。

气候温暖、生活便利,还有多样的美食和浓厚的人文,攀枝花宜居的一面被挖掘了出来,也为了响应保护环境的政策,近年来,攀枝花逐渐从“钢铁之城”转型向“康养胜地”。

它入选了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并大力投入康养产业的试验,由于攀枝花楼盘的不限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候鸟老人”来这里康养过冬。公园里、广场里都能看到老人们的身影,在城市里也随处可见的“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的标语。

一位本地的滴滴司机向我们描述了他载客过程中遇到的一件趣事,有一家东北人包下他的车,让他做向导在攀枝花各地区晃悠了几天,最后在攀枝花买了一套房,打算在此养老,离开时跟他说:“为了选个好地养老,我海南、广东好几个城市都转了一遍,还是觉得攀枝花这气候适合我!”

是的,谁能拒绝攀枝花的蓝天和暖阳呢?毕竟,攀枝花这片被阳光宠幸的土地,蕴藏的不止是攀钢和房子。

这座从无到有的英雄城,它拥有坚硬的钢铁,甜蜜的阳光果园,不缺繁华的要素,也不缺惬意的恬静。它是你来一次就会爱上的城市,就像一朵永远向阳而生,怒放的攀枝花......

-转载合作-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攀枝花银泰城喜事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