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确权需要多少费用?

在业界心中,经济系统一直被视为 " 元宇宙基建 " 中的重要一环。

区块链和 NFT 技术则被看作是元宇宙经济系统的支柱。在半年前国盛证券出具的行业报告中,区块链更是被称为元宇宙的 " 补天石 " 和 " 点睛之笔 "。

在支撑元宇宙经济上,NFT 被许多人寄予了厚望。

但在光芒的背面,NFT 和区块链也面临巨大的质疑。人民网在今天专门发文,呼吁监管警惕在 NFT 火热背后的种种风险,并呼吁市场对 NFT 投资持谨慎态度。

在元宇宙的语境下,人们都期盼着 NFT 能成为真正的 " 造富神话 "。而在元宇宙建设者们的眼中,NFT 可不仅只是一波 " 掘金热潮 " 这么简单。

一、NFT 增量仍在继续,但得先活下来

今天,NFT 虽然称不上 " 爆火 ",但也仍然占据着不少人的眼球。

被人如此关注,倒也不难理解:靠着 10000 幅由算法生成的鲸鱼头像,创作者在一个夏天赚取了约 250 万人民币的收益,更不同说这个创作者竟只是个 12 岁的小男孩。

能写出如此造富神话,让人不关注都难。

根据陀螺研究院的数据,截至 2020 年,加密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 2.5 亿美元。而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个数字在今年可以达到 3 亿以上。加密空间的创始人 Mars 告诉雷峰网,在 NFT 面世之前,业内都在做金融相关的区块链应用,但大都数都没有挣到真钱。而 NFT 在海外的造富神话影响力之大,让许多 " 隔岸观火 " 的中国从业者也心痒难耐,想要分一杯羹。

从 2017 年 " 火 " 到今天,数字经济和区块链学者、元宇宙投资人吴桐说 NFT 并没有如 " 四年经济周期论 " 所说进入到它的 " 衰退期 "。国盛证券给出的报告也提到,在未来 NFT 很可能将脱离这一经济常规。由于资本仍在入局,未来的 NFT 很可能进入一个持续增量的状态。

而在元宇宙概念大火的今天,NFT 会遇到它新的机遇吗?

稀缺性是元宇宙经济的底层逻辑

NFT 是区块链技术发展过程产生的一个表现形式。与比特币等同质化代币不同,每个 NFT 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分割的。两枚比特币的价值是完全相同的;而元宇宙中,两个 NFT 的价值则大有可能相去甚远。

这恰好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规律,同一种类的物件可能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吴桐对雷峰网说:" 就比如,在北京闹市口的一平方地价,就和西单的一平方地价不同。虽然价值可以通过货币来进行衡量,但至少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内容的独特性,恰好是元宇宙经济系统的底层逻辑。也正是在这种逻辑下,元宇宙代币的丰富、广泛流通才能够成为可能。

经济学的三大基础假设之一,就是 " 资源的稀缺性 "。而打破了这一基础假设的,是数字经济的兴起。经济学家周春生在他的著作《无限供给》中提到,数字产品由于可以无限复制和传播,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让数字产品具有可以被无限供给的特点,因此它的价值是难以估算的。

虽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游戏产品也在其中设置了充值和代币的功能。但实质上,用户利用现实货币购买的并非是 " 代币 ",而是 " 服务 ",也就是所谓的 " 游戏即服务 ""GaaS。

即使是用户利用内购获得道具、服装、卡牌等 " 财产 ",但其实质是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即使用户 " 穿 " 上了新购得的游戏 " 时装 ",那也并非用户真正获得了这个 " 时装 ",而只是被运营商打开了能够穿着这个 " 时装 " 外观的权限。

但 GaaS 的模式面临着一个重大缺陷:玩家购买的是服务,但服务的价值却不能独立存在。

想象一下,如果王者荣耀停运(虽然难以想象但总有一天),你在游戏中花费了大量金钱购买的皮肤和角色会去哪里?

如果游戏崩盘,无限供给的游戏服务也就不再存在。这就是 GaaS 模式固有的 " 死穴 "。

NFT 的破局之法,是对资源的供给进行限制。供给的有限性让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经济法则的 " 数字化 " 产品回归了商品规律,重新可以用供求关系来进行衡量。

同时,不同于限量发售的游戏皮肤、角色等道具,由于 NFT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存储特点,即使游戏平台关闭,储存在链上的外观、道具等财产将仍然独立存在,并具有价值(通常是收藏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花钱买一张 " 身份证 "?

目前的 NFT 应用场景主要是两大块,艺术和游戏。前者通过 NFT 的方式保证图文音视频作品的唯一性,售卖权证获取利润;后者则通过在游戏中置入 NFT 道具,让玩家可以通过倒手游戏道具变现。

然而实际上,拥有 NFT 让你拥有的并非是一副艺术作品或是一串游戏代码,而是能够证明你确实拥有这个艺术作品或游戏道具的 " 身份证 "。尽管在购得这张 " 身份证 " 后,你能获得与这其相关的商用权利,有些同时还能获得会员等衍生的身份权利,但这一切真的值吗?

目前市面上的 NFT 数字图像艺术品通常以算法自动生成为主,是不同画面元素的排列组合。在早先,完成一副画作至少需要数小时,而有些作品则需要数年的心血才能完成。而在 NFT 时代,电脑可以在毫秒间自动生成数千、上万张作品。这是让许多看客认为购买 NFT 不值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商品的价值被定义为 "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并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衡量尺度。如果用这种衡量方式来看待自动生成的 NFT 数字艺术品,那么它们将一文不值。

面对这个问题,人们看法有所不同。欧科云链的高级研究员孙宇林对雷峰网说,在新的数字化时代,劳动已经不能简单地应用先前的经济学理论进行思考。在数据、算力、甚至注意力成为了生产要素之一后,商品生产的流程就与先前大不相同。所以应该适用新的计算模型,来重新构建 Web3.0 时代的经济理论。

而经济学家吴桐认为,目前的 NFT 数字艺术品还远不能称为社会商品,而是爱好者们愿者上钩的艺术收藏。尽管目前 NFT 的价格确实波动幅度较大,但在未来 NFT 逐渐普及的过程中,市场也会逐渐回归理性。

活下去,就是最好的自我证明

NFT 圈里吸引了不少公众人物,而香港演员余文乐则是其中之一。有业内人士告诉雷峰网,余文乐已经通过 NFT 实现了上千万的收益。在他今年 10 月放出的纪录片《Inside Out》中,他也大方地秀出了自己的 NFT 藏品。然而在评论中,对他的指责声不少:

" 阿乐屯了很多,这纪录片说白了就是想割韭菜了。"

消费者与其他吃瓜群众的不理解确实限制了 NFT 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方面确实值得担心。市场还需要被教育,这是有关 NFT 许多从业者的共识。然而吴桐却与其他人观点相左:

" 挨骂就对了," 吴桐说," 当一个市场所有人都说好,它可能会面临一波大跌。而如果一个市场所有人都在骂,反而说明它可能很有空间。"

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可能是 NFT 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而这个过程,吴桐认为不需要 " 急于求成 ",只要能活下去,就是价值的体现:

" 就像比特币刚刚面世时,人们也认为它是‘空气币’。而现在作为一项金融投资品,它的价格稳定性已经超过了其他的一些投资产品。这是个纯粹的‘信誉问题’。用户和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而不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必然会被淘汰。只要能活下来,NFT 的价值就必然会被证明。"

二、权利确证,是元宇宙的另一条路

尽管在前文说到,NFT 不过是一张 " 身份证 ",但这一张 " 身份证 " 能为元宇宙做到的,实际太多太多。

在权利确证的背后,实际上在背后代表的是元宇宙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发展的 " 另一条路 ",在格局和结构上对产业进行一次 " 脱胎换骨 "。

确权是 UGC 模式的生命线

没有确权,就没有 UGC。

之前,雷峰网在 " 元宇宙 · 十日谈 " 中已经对 UGC 模式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对于游戏引擎开发商和元宇宙平台方来说,如何激励与赋能用户创作是他们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了 UGC 模式规模的重要因素。

而对于一般创作者来说,创作内容的权利归属则是他们最关心的事项之一。权属不确定,创作者就没法获得创作带来的收益,这也让平台所有激励的措施失去了意义,UGC 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而在实际操作中,社交媒体平台上 UGC 内容的侵权仍然屡禁不止。在元宇宙中,这样的现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整治呢?

NFT 是一个很好的确权解决方案。

将用户的创作内容 " 上链 " 对创作者权益保护有两个好处:

一方面,通过 NFT 将用户创作内容的具体所有权确定了下来,创作者的维权追溯成本被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通过将元宇宙内的交易对象独特化,侵权者的非法盈利行为也被收紧了,从另一个维度保护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 大互联网 " 道路与 " 区块链 " 道路:元宇宙必须做出选择

纵览历史,许多重要的社会变革都是从经济体系的变革开始的。元宇宙作为互联网转转型的重要时点,元宇宙内的经济系统对于产业下一阶段的格局也有巨大的影响力。

吴桐对雷峰网说,未来元宇宙仍然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道路抉择:" 大互联网 " 路线和 " 区块链 " 路线。这个抉择既决定了未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形态,又实际上影响了这个赛道本身的格局分布。

" 大互联网 " 路线:中心化的垄断模式

" 大互联网 " 路线就是按照现在的模式继续走下去,元宇宙的所有服务依然被掌握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手中,元宇宙结构依然以 " 中心化 " 为特征。在这条道路下,互联网赛道仍然由头部的几家公司所垄断,用户虚拟财产的价值也完全由服务提供商决定。

" 其实用户一点权力都没有,这个游戏只是我们在玩,但是我们对他其实不能产生很强的影响。"

" 区块链 " 路线:分布式的用户赋权

而在 " 区块链 " 路线下,由于引入了区块链技术,如之前所述,用户对元宇宙平台的依赖程度更轻。而由于可以独立存在,虚拟资产的定价也由市场——消费者决定。

在 " 区块链 " 路线下,NFT 将成为元宇宙的主要组成方式。确权,或者说电子契约确定了在元宇宙中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则不再被平台与服务商所定义,用户则能够成为元宇宙 " 生态的拥有者 "。

吴桐也说到:" 在‘区块链’道路上的元宇宙将可能采用‘社区治理’模式。用户们通过社区对游戏的运营和盈利进行管理,而平台方将逐渐淡出,话语权也会被逐渐稀释。"

在 " 区块链 " 道路上,元宇宙也会推动工作方式向着更加网格化的方向变化。孙宇林表示,在未来的 Web3.0 时代当中,商业组织形式将以去中心化自律组织(DAO)的方式持续运作下去。在这种组织形式下,生产关系将以劳动者为单元,类似 " 项目制 " 地进入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孙宇林解释说:

" 这种自治组织的模式比较像我们打零工,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手艺,我们甚至可以在不同企业里担任不同角色,只要你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就可以在这种分布式组织模式里面获得你的劳动报酬,这种组织形式在我看来是可以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

引入区块链后,用户通过 UGC 进行收益的模式也将产生改变。在 Roblox 中,创作者的收益方式是玩家使用游戏币为 UGC 内容付费,但实际的收入先进入了平台方的口袋,而满足了一定条件的创作者再获得由平台方兑换的现金,而平台方则会对每一笔体现的款项抽成。

而目前 NFT 的交易模式则与传统大为不同:创作者将 NFT 作品售出后即可从购买者处获得收益;而在购买者将 NFT 作品每一次转手卖出后,创作者都可以获得一笔一定比例的版税。这样一方面 " 干掉 " 了中间商,让创作者的收益更加可控;一方面又实现了创作者的长期收益,让 NFT 艺术创作能够长期支持创作者生活。

" 区块链 " 道路上,元宇宙也有垄断的阴影

如果走上了 " 区块链 " 的道路,元宇宙会成为新的 " 乌托邦 " 吗?

要注意,乌托邦与 " 敌托邦 "(或称 " 反乌托邦 ")只有一线之隔。对与元宇宙来说,这细细的一线就是公有链和联盟链的取舍。

目前在中国,被承认的区块链项目大多是以联盟链为主,而公有链则并未被广泛承认。这两者虽然都是分布式计算与存储,但前者是由几家具有某些资质的节点方组成,对于一般参与者来说有准入门槛;而后者则是面向全网所有参与方,不设任何门槛。

尽管对于参与方的遴选准入让联盟链的可信度与安全性更高,但对于产业而言也有产生 " 托拉斯 "(同业公司形成的垄断组织)的风险。

如果 " 区块链 " 道路上的元宇宙仍然处于数个头部企业的控制之下,那么它本质上走的还是 " 大互联网 " 的老路。

" 采用什么样的区块链,具体还要参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来决定," 孙宇林如此说道," 但在这个问题上,公平、效率和安全三者将组成一个‘不可能三角’。具体如何取舍,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讨论和探索。"

三、" 元宇宙 " 并非法外之地,经济系统也得合法合规

提到监管,目前的区块链在中国确实处于相对 " 灰色 " 的区域。尤其在 2021 年 5 月国家 " 落锤 " 比特币,明文规定要 " 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 " 后,链圈更是风声鹤唳。

据一位业内人士说,现在已经不敢叫 " 去中心化 ",只敢叫 " 分布式 ";也不敢说 "NFT",只能说 " 数字文创 "。

对于虚拟世界的经济问题,国家向来也是雷厉风行。为防范网络线上赌博,国家也有下发了不少相应的政策。

监管,成为了元宇宙内 NFT 经济基建不得不考虑的关键因素。

早在元宇宙概念刚刚进入人们视线时,就有人曾畅想毫无监管和制约、完全 " 自由 " 的虚拟世界。

而即使元宇宙也并非法外之地,监管在虚拟世界同样不可或缺。

" 其实我们可以用物理学中‘熵’的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 在谈到监管时,孙宇林对雷峰网说 " 如果说不受监管,大家各立山头,最后一定会朝着混乱的方向发展。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熵减’的过程:监管介入制止行业无序发展。"

在前文提到过," 安全 "、" 效率 " 和 " 公平 " 三者将在元宇宙构建中产生激烈的博弈。而身处其中的各路企业和从业者都在小心地把握着监管的红线,如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厂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外围以试水为主。

一位链圈从业者对雷峰网说,目前来看国家对 NFT 的监管可能会不断收紧,这几乎成为了悬在整个行业头上的 " 达摩克里斯之剑 "。国家要防范 NFT 造成的金融波动,甚至是金融危机。

吴桐说,NFT 全球预估仅有 3 万亿的市场,起不了太大风浪。而真正的风险在于 NFT 翻车导致的美股动荡,牵一发而动全身。

同时,在区块链技术隐名、分布式的性质下,许多不法分子会利用区块链与 NFT 的特点从事赌博、诈骗、洗钱等非法活动。元宇宙显然也需要设置相应的防范与监管机制。

欧科云链正在致力开发的区块链安防系列产品 " 链上天眼 " 或许能成为一种解决方案。通过痕迹追踪、交易对手分析、时间轴建立等功能,并将办案流程用工具箱和功能可视化的技术进行简化," 链上天眼 " 已经协助了 30 多个省市,并追回了上百亿的资产。

孙宇林猜测,在未来,如果 NFT 没能被监管承认,成功地进入元宇宙,那么法币的进入也是另一种可能。

炒作是原罪,也是饮鸩止渴

如果有什么能让 NFT 变成引发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炒作绝对难逃罪责。

前面也提到过,现在 NFT 市场持续火热,一定程度上靠的就是 NFT 诱人的价格。几天涨价数百倍,让圈里圈外都看到了以此致富的可能性。

这让人很难不想到数百年前荷兰的 " 郁金香泡沫 ":郁金香价格被炒高数十倍,当 " 博傻式 " 的击鼓传雷结束,荷兰花了 3 年才从这次荒诞的经济崩溃中走出来。

四川区块链协会的刘克林对雷峰网表示:" 从资本逐利的这个角度来讲,NFT 一定是会被炒作的,而且有很大的炒作空间。因为一些 NFT 作品的实际价值远远没有达到数千万的价格,这背后实际就是资本的游戏。"

炒作是 NFT 的原罪,而刘克林也提出要看到炒作对市场积极的一面:" 一个新生的商业事物,它需要有更多的人,或者这个圈外的人,能够看到、知道它。所以它需要有节制的‘炒作’,这是破圈、也是价值传递的过程。"

2021 年 11 月,由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牵头,阿里、京东、腾讯等大厂共同参与,NFT 首个行业自律公约发布。其中," 反炒作 " 就鲜明地被作为行业共识提出。

但人人都知道要抵制 " 炒作 ",又都觉得自己在做的不是 " 炒作 "。

如何界定炒作,成了 NFT 行业目前亟待提出的重要标准。

孙宇林认为,要看到交易的本质:" 你要看到市场参与者‘炒’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人们处于对文创、历史、艺术的热爱去进行交易,这就是一种健康的市场行为;而如果整个市场都只关心价格,反而对 NFT 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漠不关心,这就是一种失败的价值传递,可以被定位成‘炒作’。"

针对炒作的问题,孙宇林说还是要让解决方案回到 " 区块链 " 上来。利用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能让 " 人 " 的因素在市场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少,分布式地将 NFT 的价值锚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尽量减少人为操控价格的可行性。

结语:NFT 会在元宇宙掀起掘金热吗?

元宇宙需要一套能够独立运行的经济体系,这套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1、良好的流通性——促进用户活跃度

在元宇宙中,元宇宙内代币的流动性要能够支撑用户的频繁互动。这种流动性一方面要体现在 " 用户 - 平台 " 的关系上,在 " 用户 - 服务提供商(比如 UGC 开发者)"、" 服务提供商 - 平台 "、" 用户 - 用户 " 上也要能够保持有效。

2、稳定的安全性——刺激 UGC 积极创作

一方面,安全性要体现在用户储值在元宇宙平台中的虚拟财产要更少受到盗号、诈骗等非法手段的侵害威胁;另一方面,安全性还要体现在对 UGC 开发者的权益保护上,降低抄袭、盗用的风险。

3、必须合法合规——降低元宇宙运营风险

在畅想元宇宙的同时,也要看到国家对游戏内经济系统的监管红线,杜绝不法分子利用元宇宙从事赌博、洗钱等非法活动的可能。同时,也要规避元宇宙代币炒作的情况,这样也会滋生元宇宙非法活动滋生的风险。

NFT 恰好能够为元宇宙展现这样一种可能。

NFT 让虚拟财富的地位得以确认,让财富得以平等、高效地流通,也让虚拟世界中的创作得到了保护。加上 NFT 目前已有的 " 造富 " 属性,已经有许多人尝试在 NFT 游戏当中 " 掘金 "。而如果将这个 " 金矿 " 移到元宇宙中,一波新的 " 掘金热潮 " 可能即将出现。

" 早在十几年前,元宇宙的前身——‘ Second Life ’中就已经出现了第一个虚拟世界的百万富翁。而如果 NFT 可以进入元宇宙,那么用户通过元宇宙致富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 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对雷峰网说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 《意见》)正式发布。

《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将加速地方数据交易所在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安全、数据增值协作等方面操作规范的全面融合,为全国数据交易“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据显示,近年广东、北京、上海、浙江、贵州等地方相继成立数据交易所,目前全国各地发起的数据交易所超过30家。与此同时,各地数据交易所在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安全、数据增值协作等方面的监管标准与规范操作存在诸多差异化,导致地方数据交易“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统一市场,未能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使用效应。

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地方数据交易所在促进数据交易操作规范“一体化”方面存在三大痛点——就政策层面而言,数据作为一种资产,如何界定、如何定义,各地数据交易所仍然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政策规划与法律支持,导致各地在数据确权环节存在诸多差异,令数据使用各方遭遇不少使用烦恼;就技术层面而言,地方数据交易所尚未构建统一的技术体系以支持数据跨行业、跨区域、跨层级应用,导致企业交易使用数据的操作成本与合规风险大幅增加;就业务层面而言,各地针对数据确权、定价、安全保障的不同管理尺度,令数据应用场景扩展受到较大制约,无形间制约数据交易活跃度。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去年,中国央行在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甘肃、新疆等区域组织商业银行、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等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

此次试点旨在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数据高效治理、安全共享,实现跨层级、跨机构、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着力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和惠民利企能力。

一位参与试点的银行IT部门主管人士向记者表示,上述试点不但令试点金融机构规范使用分享数据变得有章可循,还促进金融数据打破跨行业、跨区域、跨层级使用环节的某些壁垒,推动试点区域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安全、增值协作等方面操作规范趋于“统一”。

此外,“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也给数据跨区域流通与操作规范“趋同”,创造更坚实的物理基础。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推进,我们正积极联系多家地方数据交易所,共同构建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安全、增值协作等方面的一体化操作规范。”一位国内大型金融平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多家地方数据交易所对此颇感兴趣,因为他们也意识到地方数据交易所能力有限,若能通过数据使用规范的标准化,构筑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将令地方数据交易所的业务范畴与数据应用能力得到很大程度提升。

地方数据交易所业务规则趋同“难点”

随着数据经济来临,越来越多地方相关部门纷纷发起设立地方数据交易所。

目前,各地相关部门对数据交易市场建设的,一方面为数据交易的全国层面制度设计提供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各地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安全与增值协作方面存在着差异化监管标准,令数据市场化配置也面临“各自为战”迹象,令数据应用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在上述国内大型金融平台负责人看来,当前地方数据交易所首先需实现数据确权标准的“统一”。在实际操作环节,不少金融机构往往因为地方数据交易所的数据确权标准差异化,面临不小的数据使用困扰。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是,部分金融机构认为通过客户授权得到的个人数据,数据所有权应属于他们;部分持牌金融机构对此不认同,理由是个人数据若存在过度采集,或涉及个人隐私,其数据归属应列入“个人与平台共有”。面对这种分歧,不少地方数据交易所会给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导致持牌金融机构担心使用这类数据面临潜在合规风险,干脆对这类数据交易“说不”。

此外,在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地方数据交易所的不同监管尺度也给数据使用方带成不小的困扰。比如部分地方数据交易所过分强调数据安全性,令企业增加额外的数据使用成本与数据使用限制;反之部分地方数据交易所对数据安全性的管理相对宽松,也会引发企业对数据滥用风险与数据泄露问题的担忧。

针对数据定价,多数地方数据交易所支持交易双方磋商定价,但当双方出现定价分歧时,地方数据交易所又无法给出权威的数据定价模型,导致交易双方均认为数据定价缺乏“公允性”。

记者多方了解到,面对上述数据交易痛点,越来越多金融平台正协助地方数据交易所引入区块链等技术制定妥善的解决方案。

针对数据真实性和数据确权溯源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可以凭借数据不可篡改特性,为交易各方消除信任壁垒同时,向数据确权、定价、交易与安全提供相对统一的技术支持与操作标准。

“但是,当前各地数据交易所引入区块链技术的进展不一,导致数据要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使用时,依然缺乏统一的数据溯源与使用跟踪技术体系,无形间大幅削弱数据使用价值。”这位国内大型金融平台负责人指出。

在他看来,相比引入区块链等技术,地方数据交易所急需构建统一的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安全与增值协作操作规范规则,从而令海量数据实现更大范畴的应用,进一步强化数据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

“试水”区块链与联邦计算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数据交易所也在数据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使用的妥善解决之道。

目前,深圳数据交易所的首批数据服务商覆盖全国14个省市,携手各地企业完善数据交易生态体系,促进数据在跨领域、跨地区、跨主体等方面的融合应用同时,为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积累经验。

前述国内大型金融平台负责人向记者直言,针对地方数据交易所在数据确权、安全与定价交易的操作规范尚未统一,不少与地方数据交易所签约的数据服务商还尝试使用联邦计算等新技术,在数据不可见、不触碰的情况下实现“结果输出”,变相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是确保数据不动价值动,从而规避地方数据交易所不同管理规定所带来的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分歧”。

“我们还借助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为数据在不同地方数据交易所流通交互提供某种标准化的使用标准。”他向记者透露。具体而言,数据提供方在地方数据交易所发布数据资产并创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求购方则触发智能合约并完成数据交易,在整个数据资产交易过程,双方通过对数据资产信息、数据资产交易用户、数据资产交易信息上链,将数据实时同步到各个端点,令地方数据交易所等交易各方都能清晰看到相关数据使用状况与规范操作程度,无形间促使数据跨区域使用流通操作准则的相互趋同。

在他看来,只有构建“统一”的技术体系与操作规范,才能令数据价值在数据生产、流转使用、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得到最大限度释放,令数据成为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位中小银行IT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若地方数据交易所的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操作标准趋同,他们的数据使用“困扰”将随之减轻不少。以往,由于地方数据交易所缺乏统一的数据确权标准,银行高层不得不更侧重数据安全保障与合规使用,时常因为数据提供方无法自证不存在过度违规收集行为、以及地方数据交易所无法提供数据合规担保证明而叫停相关数据采购;如今地方数据交易所若能实现相对统一的数据确权使用标准,他们的数据采购阻力也会相应减少,有助于银行采购更多数据持续完善信贷风控模型,助力金融业务更稳健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宅基地确权收费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