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来电二期APP线上投资理财平台是否是趋势性的行业和先机?

2021年10月,总规模10亿元的南京隐碳能云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在南京签约成立,由普洛斯隐山资本与充电桩企业云快充共同发起。据了解,这是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第一支基金。

而在此前的半年时间内,云快充、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多位充电桩行业的“主要玩家”纷纷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尽管受到了资本热捧,但充电桩行业仍面临不少难题。头豹研究院分析师王洋洋认为,大多数充电桩企业仍面临“成长的烦恼”——盈利难。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行业功率利用率平均只有4%左右。由于利用率较低,充电桩企业依赖电费差价和充电服务费的模式暂时较难盈利。

一边是资本热捧已成规模的充电桩企业,另一边是行业的盈利难题,两相交织,就出现了“头部企业可凭规模化效应吸引融资实现发展,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差较难存活”的现实情况。但不论是头部企业还是新入局者,“如何破解盈利难题”都是它们着重考虑的问题。

盈利难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难题是否会打击充电桩企业扩张的积极性,导致充电桩建设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渗透速度,从而加剧充电难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寻求答案。

今年9月,第三方充电桩运营服务平台江苏云快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快充)宣布完成B2轮融资,投资方为蔚来资本。此前在6月,云快充曾宣布完成B1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宁德时代(300750,SZ)、合力资本和财信产业基金。

今年6月20日,国内充电桩行业龙头之一特锐德(300001,SZ)公告称,其子公司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普洛斯、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亿纬锂能(300014,SZ)等战略投资者。特来电投后估值约为136亿元,增资金额合计约3亿元。

今年6月11日,充电服务商上海依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D轮3.5亿元融资,由香港电讯(06823,HK)领投。

今年5月,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星充电)完成B轮融资。据启信宝数据,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IDG资本、新希望集团、泰康资产、禹达投资、宝龙地产、远洋集团等。

资本大量涌入或许和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关。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正迅速增长。据商务部网站数据,2021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15.7万辆,同比增长1.9倍。

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78万辆。从新注册登记情况看,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87.1万辆,同比增加119.9万辆,增长178.49%。

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也推动了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据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1年9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04.4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43.8万台。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车桩比”尚未达到此前规划的水平。根据201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规划到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基本要达到1:1。但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9月,我国公共类和私人类充电桩合计仅约222.3万台,结合678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可算出车桩比约为3.05:1。也就是说,充电桩数量尚有一定发展空间。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王洋洋认为,从供给端来看,充电桩市场仍需大力投入,吸引大量玩家入场,竞争激烈。但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成本回收周期长等因素导致充电桩企业在发展路上面临高昂的成本。

一边是火热的市场需求,另一边是高昂的前期成本,为了有更充足的资金扩张抢占市场份额,融资就成为不少充电桩企业的选择。

而在入局的各路资本中,还出现了车企和新能源电池上下游上市公司:亿纬锂能参与了特来电的增资扩股,宁德时代参与了云快充B1轮融资,蔚来汽车旗下的未来资本参与云快充B2轮融资……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公司也在积极延伸自己的“触手”。

一些公司在公告中披露了它们投资充电桩行业的原因。譬如,据亿纬锂能6月21日公告,公司参与特来电增资扩股事项,是基于对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前景的看好,有利于增加公司投资收益,对公司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有着积极意义。

如今,充电桩行业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扩张规模就意味着修筑“护城河”。行业龙头之一特锐德就曾在2021年半年报中提到,公司快速布局充电网形成的规模优势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竞争壁垒。由于充电桩的建设受到场地、区域电网容量的限制,在特定区域内能够运营的充电桩数量有限,存在物理位置垄断。同时,抢占充电桩行业布局先机需要巨大、持久的资金投入,进入壁垒较高。未来,充电网将成为各种车辆、能源等数据和信息的入口,充电网的规模优势将带来极具价值的数据垄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选择了加速涌入,为看好的企业扩张版图提供更充足的资金,从而形成“规模壁垒”。

“钱不是万能的”,资本可以帮助充电桩企业们加快扩张的步伐,却无法帮它们解决摆在眼前的盈利难题。

在充电桩行业,即使是像特来电这样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也不挣钱。

根据充电联盟数据,2020年,特来电运营公共充电桩数量达20.74万台,充电量达27.06亿度,两项指标均为业内第一。但特锐德2020年财报显示,该年度子公司特来电亏损7769.62万元,子公司青岛特来电亏损3079.75万元,子公司成都特来电实现盈利,净利润为3800.39万元。此前在特锐德2017年财报中,曾披露特来电2016年和2017年的业绩情况,分别亏损2.94亿元和1.95亿元。

去年,安徽、广东等多个省份都出现充电桩“烂尾”,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充电桩的盈利难题。头豹研究院分析师王洋洋认为,目前绝大部分充电桩企业未能摸索出一套持续有效的盈利模式。

据了解,目前中国充电桩产业链可分为三个环节:上游是充电桩设备制造商,如科士达(002518,SZ)、国电南瑞(600406,SH)等;中游是充电桩运营商,如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下游是整车企业,如特斯拉和蔚来汽车等。“盈利难”问题主要出现在中游的充电桩运营商身上。

头豹研究院在《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概览》中曾把充电桩运营企业分为三个类型:一类是国有企业,如国家电网,这类企业以推广充电桩为目的;一类是整车企业,如上汽集团(600104,SH)、比亚迪(002594,SZ)等,这类企业以推广汽车销售为目的;还有一类则是特来电、星星充电这样的专业化运营企业,以运营盈利为目的。以此看来,“盈利难题”真正考验的其实是充电桩专业化运营企业。

真锂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墨柯表示,目前充电桩运营企业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赚取充电服务费和相关的广告费,充电服务商盈利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与燃油车保有量相比)需要充电服务的电动汽车总量目前还不多。

而王洋洋认为,“盈利难”问题的核心在于充电桩的利用率不足。他说,截至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行业功率利用率平均只有4%左右。一般而言,利用率要达到10%~15%才能实现盈利。在低利用率下,收入上普遍依赖电费差价、充电服务费,暂时较难盈利。

此前记者采访特锐德证券部工作人员时,对方也曾表示,比起“毛利率”指标,公司更重视充电桩的“利用率”这一数据。

东北证券曾做过一个测算,以拥有10个桩,单桩功率为30kW的公用充电桩为例,考虑服务费为0.5元/kWh的情形下,在补贴下公用充电站盈亏平衡的利用率需要达到6%,而目前公用桩使用率一般在4%左右,无法实现盈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

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低下,或许也是由于受到个人充电桩冲击。墨柯表示,现阶段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一般会自己装充电桩,尽量不到公共充电桩去充电。

王洋洋称,从需求端来看,虽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不断提升,但数量仍然有限,对公共充电桩的需求仍未完全激发。同时,有限的公共充电桩市场需求又被家用充电桩、车企自建充电桩分流,特斯拉、蔚来等销量较好、自建充换电站的车企都曾对车主推出终身免费充换电服务。

根据充电联盟的数据,目前我国充电桩以私用充电桩为主,2016年~2020年,我国私用充电桩数量增长最快,2020年私用充电桩在所有充电桩中占比为52%。

除此之外,充电桩的整体利用率不高可能也和位置等因素有关。头豹研究院分析师吴天天认为,电桩的使用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比如一个城市里市区或市区周边商圈与住宅密集的充电使用频率高,但较偏远的地区使用率非常低,充电桩利用率无法最大化也提高了企业成本与资源浪费。

在充电桩使用率不足,运营企业面临盈利难题,且充电桩建设、用地需要较高投入的背景下,充电桩行业的集中度也出现了提升。王洋洋表示,当前充电桩行业往头部集中的趋势明显,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尚且有规模化效应吸引融资生存下去,但融资能力有限的中小充电桩企业若无充电业务以外的盈利模式,将很难存活。

中信建投证券的一份研报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3200万辆的水平,车桩比按3:2.5测算,到2025年充电桩市场空间约为1000万台~1300万台,较目前规模有5倍~6倍增长空间。

但王洋洋表示,大部分充电桩企业目前采用的仍是烧钱跑马圈地的战略,谋求快速抢占市场,盈利模式单一,收入跟不上支出,导致“越建越亏”。

在“越建越亏”的背景下,充电桩企业扩张积极性显然会受到打击。“盈利难题”影响的不只是充电桩运营企业的利润,更是新能源车主们的充电体验:若充电桩建设速度追不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速度,形成了“速度差”,那充电难题将会进一步加剧。

吴天天表示,目前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速度差”已经存在。从公共充电桩角度看,截至今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678万辆,而公共充电桩数量仅为百万余台。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较高的地区的节假日或者高峰出行阶段存在供需不平衡、排队充电等现象。

“从私人充电桩角度看,由于居住地物业不配合、居住地没有固定车位等因素,私人充电桩的安装量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总体来看尽管充电桩数量逐渐提升,但仍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吴天天说。

那么,如何解决“盈利难题”呢?墨柯认为,主要还是要从供需两个角度共同着手。充电服务的供给方面,主要是降低成本,这需要包括充电服务商、地主(场地拥有者)、电网、相关主管部门在内一同去想办法。需求方面,墨柯表示电动汽车和充电桩是“分母和分子”的关系,电动汽车需要进一步发展,每年的产销量要继续上台阶,只有分母不断扩大,分子才可能会提高。

吴天天称,从运营维护成本角度来看,部分充电桩企业考虑到大量的充电桩设备需要解决很多的技术性问题,所以他们会配备比较多的运维人员,企业在这方面的运维成本比较高。但实际上充电桩技术方面的运维需求是没有那么多的,充电桩企业应该考虑实际的运维需求配备运维人员,降低运维成本。

从供给角度,吴天天认为,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方面,充电桩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对车辆的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加以采集与分析,并将其有偿提供给整车厂或相关电池厂商,以供他们进行技术研发。

7月17日消息,特锐德2018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一机两翼”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方向为指导,秉持“平台共创、责任共担、价值同享、命运同舟”的理念,打造特锐德命运共同体;公司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及2018年经营计划,继续秉承“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经营理念,着力发展电力设备制造、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网及新能源微网,并取得众多突破,实现了以电力设备智能制造为创新根基,充电生态网和新能源微网双翼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70%;实现营业利润1.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1%;实现利润总额1.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12%;实现净利润1.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4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0%。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持续整合资源,巩固市场地位,“一机两翼”齐飞。1、智能制造业务,不断迭代创新,业绩稳定增长。公司持续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发挥技术优势、产品创新优势、资源整合优势,把脉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依托凝聚力高、战斗力强、高素质、高绩效、勇担当的狼性团队,发挥“技术营销”优势,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公司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奠定了行业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在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电气设备智能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总收入17.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21%;毛利润5.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4%。报告期内,公司在轨道交通行业及电力市场依然保持一个较好的中标态势。各个重大项目经过精致营销、技术营销以及对投标的细节把握,在历次大项目中均做到了稳准的控制,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乌格、兰新、渝怀等项目顺利中标,再次证明了特锐德在铁路市场的龙头地位;青岛机场、地铁1号线高压柜相继中标,提升了公司在重点工程及地铁行业的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参与国网配网协议库一批项目,中标产品覆盖7个省份;参与的国网输变电开关柜类(含35KV箱变)、110kV组合电气类两个批次项目,10kV开关柜屡次斩获佳绩,不断开拓新市场,35kV开关柜产品进入评标一类企业、组合电气取得突破并逐渐稳定;此外,公司参与的国网配网协议库一批项目及山东省电网一批协议库项目中标了环网柜、高标准开闭所(环网箱),为行业内此类产品招标的首批中标厂家。公司在电力市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再创佳绩。此外,公司顺利通过南方电网10kV欧式箱变与美式箱变的资质审查工作,下一步为开拓南方电网奠定较好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创新研发生产的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系列产品订单大幅增长,累计中标额4.7亿元,并在地铁、通信、海上风电等多个应用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并获得了五大发电集团及主流发电企业的认可及推广。报告期内,公司签订模块化变电站30个站,截止2018年6月底公司累计完成签订模块化变电站140个站,奠定了公司在模块化变电站行业的龙头地位。2、创新引领充电生态网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提与保障,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快推进,为规模化电动汽车的推广扫清充电障碍。公司作为我国投建充电桩最多的企业,极大的缓解了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经过不到4年的深耕细作,公司充电站运营效率显著提高,规模优势逐步显现。报告期内,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业务实现营业总收入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50%;毛利润0.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00%。(1)充电站精准投建。截止报告期末,累计成立子公司88个、项目落地城市288个,累计投建充电桩约19万个,上线运营超过12万个,累计充电达到10亿度,为超过80万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充电网格局基本形成,让电动汽车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安全充电、便捷充电、智能充电。(2)充电站的精细运营。上半年,公司利用群管群控的智能调度和大数据分析将充电调度和汽车的运营调度有机融合,利用峰谷差及新能源电价,降低电费单价,提高电站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利用智慧停车技术,减少油车占位并设置充电专用车位,提供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充电体验;加大与曹操、滴滴等车辆运营企业的合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与宝马等主机厂深入合作,提供定制化的充电服务,从源头掌控充电用户;进行电站扩建及改造,提高充电功率,满足物流车辆电动化的充电需求。报告期初,公司充电桩日充电量约为220万度,报告期末,日充电量已达340万度,增速迅猛。报告期内,公司充电量约为4.4亿度,同比增长172.2%,已与2017年全年充电量持平。(3)充电设备销售。报告期内,公司充电设备销售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上半年合同额已突破2.7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在公交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智能柔性充电弓技术和产品,不仅解决了大功率快速充电,还解决了未来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自动充电,不但安装在充电场站,还可以安装在公交车站,利用上客时间快速充电,解决了公交车无场站充电等难题。使用区域已由成都扩大到上海及海外市场,使用规模逐步扩大;地产领域取得突破,客户范围已扩大至以融创为代表的20多家地产开发商;产业链协同继续深入,已与大众、宝马、奔驰等超过20家整车企业在充电设备投建及技术研发等领域进行合作。随着电动车保有量的增加,特来电将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地位优势和产品优势,不断扩大充电桩的销售业务,为公司业绩持续贡献。(4)共建共享共赢——公司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的重大举措。共建共享模式的核心是由特来电与合作方共同出资、共同选址,并借助特来电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强大的平台管理及大数据分析能力,以约定的方式享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模式将特来电与合作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受益,快速壮大充电生态网。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宝马在14个城市80家4S店的充电桩建设及运营项目,成为宝马充电站首次规模性集中招标的唯一中标人,公司充电设备再次被全球知名车企认可,进一步认证了公司的充电技术及行业的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创新性的“共建模式”同时得到了市场验证。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特别是电动运营车的规模化替代,充电量呈爆发式增长,充电桩的盈利模式及商业价值将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可,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到共建当中。公司通过充电运营经验积累以及充电云平台大数据支撑,定位核心区域,首选国内25个城市重点推广,获得共建种子项目;此外,公司已在全国范围59个城市划分500多个充电热力区域,孵化培育潜在的共建快充站,为共建模式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截止报告期末,已有25个城市推进共建,已有意向合作客户达到67个,已经落地项目21个。下半年我们将会加大推广共建的速度,汇集更多的优质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快速推进充电生态网的建设。通过共建能够快速推进充电网的规模,利用特来电的技术、平台、运营的领先优势,掌握网络资源,掌握流量入口,实现未来以充电运营+数据增值服务的商业发展,实现公司平台化的轻资产运营。(5)充电生态合作。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链及跨界生态合作,继去年与滴滴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公司于今年上半年与滴滴成立合资子公司——小桔特来电,进一步落地滴滴平台网约车充电网布局;同时,公司与神州优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充电网产业的发展。此外,截至目前,公司已与北汽、长安、金龙、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6家整车企业、2家电池企业、23家政府平台、8家公交集团等成立合资子公司。公司本着“合作共享”理念,与各界优秀企业进行跨界融合、创新合作,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从而把落地城市打造成为“充电网生态合作平台”。(6)四年深耕和积淀,预计充电板块全年可实现盈亏平衡。2018年随着双积分政策的落地,电动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对充电需求越来越大,特来电4年来依靠人才团队的打造,引领充电网技术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前瞻性布局,通过精细化深度运营、提高充电运营效率,强化技术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实施精准投建、提高资产效率,创建共建共享模式、提升盈利能力;在报告期内,公司充电量达到4.4亿度,充电业务收入达到2亿元,与去年全年水平相当,同比增长193.8%,充电设备销售2.26亿元,和去年同比增长1640.80%,报告期内充电板块亏损3000万元,超出年初制定亏损1亿元的预期,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及公司运营效率的不断提高,公司充电设备销售及运营业务下半年将继续快速增长,充电板块预计全年可实现盈亏平衡。3、布局新能源微网业务,开拓创新、抢占先机。公司紧抓国家发展新能源机遇,响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号召,打造一机两翼发展战略,全国布局电动汽车充电网和新能源微网。新能源微电网以能源多元化、清洁化为方向,以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战略转型为目标,融合新能源发电、智慧储能、新能源汽车于一体,作为“互联网+”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型应用,对推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期内,公司综合用户的需求、直面用户痛点,为其提供风光充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得到很好的认可,中标了湖北、四川、宜昌、青岛等4省(地区)项目;此外,立项支持34项,涉及的应用场景包括机场、海岛、学校、工业园区、充电场站(公交、物流)、通信基站铁塔、铁路沿线、港口、高速公路、隧道、户用别墅、新型城镇、政府管委、数据中心以及光伏、风电升压站内的微网系统等15余个场景。公司前瞻的技术及示范性项目的推广,得到山东电科院、南网电科院等认可,并与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为后续示范项目奠定基础。(二)海外市场日趋明朗,助力实施国际化战略。近两年,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迅速,得益于公司世界首创的智能模块化变电站的推广。模块化变电站具有建设周期短、现场调试工作量小、人工成本低等优势,获得海外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成功开辟了包括香港、澳大利亚、俄罗斯、中亚、南非、拉美、东南亚以及中东等市场。报告期内,公司累计获得海外订单合同总额超过6000多万人民币,并成功中标澳大利亚、非洲的电力公司的招标。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采用了特锐德最新的箱式变电站研发技术,为澳大利亚项目成功运行世界上单体最长的模块化变电站,公司小箱变及中低压开关柜也成功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公司在澳大利亚的光伏及电力行业的地位日趋稳定。此外,公司中标的非洲电力公司的180台开关柜成功发货,此项目为特锐德非洲中标的三年框架标,第一批项目的落地也为特锐德在非洲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建立有效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报告期内,公司成立人才发展委员会,建立公司级的人才规划组织,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引进、培养相结合的机制,为公司人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围绕公司的战略,为公司给部门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课程涵盖风险控制、供应链管理、绩效管理、智能工厂、金融财务、管理能力、新产品新业务等。此外,公司加强员工关怀与党建文化,提升员工幸福感。通过制定科学化、可量化以及多元化的福利激励体制,加强企业文化的引力,让员工更深切的感受到关怀的温度,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最终与公司建立命运共同体。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1、产业政策风险。公司所处行业较容易受到国家总体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公司所处市场行业环境发生大幅波动,可能造成公司收入的大幅波动。而铁路、电力等行业如采用以最低价中标为导向的招标方式,将使行业毛利率急剧下滑。另外,箱式变电站是个性化定制产品,各类用户的需求差异较大,在市场招投标时各投标方对招标方的需求理解不同,形成了竞标时的技术方案和价格差异较大,容易引发恶性竞争,造成公司利润率的下降。此外,在经济不景气时存在因客户相关建设项目减缓或取消而使公司已获得订单执行周期加长甚至订单被取消的风险。公司电动汽车业务市场发展受政策的影响,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行业和推广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成为未来方向,但如果政策未及时落地、扶持效果不及预期,将对公司经营产生影响。在推动储能发展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是储能技术逐步开始商业化的阶段。2017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东北监管局于2014年9月出台了《东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监管办法(试行)》,提出用有偿调峰办法,解决东北电力调峰困难,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但储能方面政策仍处在初期阶段,尚未到深入、切实地操作阶段,缺乏细化的实施纲要。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公司近年来新拓展的太阳能光伏行业、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以及储能行业有较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将建立健全快速的市场政策分析与监测机制,有效捕捉政策动态。针对市场竞争及毛利率降低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加强新市场开拓,实现产品技术领先和差异化战略。2、管理风险。公司于2009年10月上市后,净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同时随着募投项目实施和收购兼并的开展,公司的管理跨度越来越大,这对公司管理层的管理与协调能力,以及公司在文化融合、资源整合、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人才发展等不能跟上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将给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公司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并不断完善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等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避免或减少人才的流失。3、投资并购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外延扩张工作,积极通过投资、并购、参股等方式推进公司的战略部署,延伸业务领域、扩大经营规模。2015年公司完成了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川开电气有限公司100%股权重组事项,截至目前,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团队、技术研发、客户资源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有效融合,但仍存在风险,可能会出现整合风险、商誉减值风险及并购目的不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的风险等。对此,公司将本着合作共赢的观念,充分尊重两家公司文化差异,加强沟通,在保持川开电气技术研发、工程实施和管理团队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基础上,将公司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及运营机制逐步引入川开电气,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设企业文化等措施,较快、平稳的实现双方的协同、共赢发展。4、新业务拓展风险。公司在保持箱变业务细分行业龙头的前提下,积极在新能源等业务领域开拓业务,力争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但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存在差异,存在公司管理不能适应新业务发展或外部条件变化而使公司业务不能达到预期的风险。公司利用特锐德系统集成的技术和箱变产品优势,把脉客户的需求,迭代创新产品,延展开拓新业务、新领域;并采取灵活创新的商业模式,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减少新业务拓展风险。5、电动汽车投资业务出现的短期亏损风险。特锐德电动汽车充电的商业模式是免费投资汽车充电系统,通过收取充电服务费盈利,由于汽车充电系统前期投入较大,而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银行融资解决,融资的财务成本较高,电动汽车又处于培育期,充电系统的投入速度要远大于电动汽车发展的速度,短期内设备空置率很高,很难盈利,存在着较大亏损的风险。公司将通过建设和运营汽车充电网,实现大系统买电,大平台卖车和租车,大数据修车,大支付金融,打造新能源互联网的生态系统,抓住电动汽车互联网的入口和汽车充电运营的大数据,引领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能源互联网,做客户满意、政府放心的中国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生态公司,用互联网思维,通过长尾效应逐步实现盈利。此外,公司将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引进专业人才,提升资金平衡与管理能力,优化项目公司组织结构,分散系统性风险。6、海外业务风险。随着公司海外业务的不断开拓,因海外业务所在国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引发的风险可能性在上升,可能会受到海外业务市场所在地的政治不稳、经济波动、自然灾害、合作方可能发生的商业争端等风险。公司将尽快熟悉并适应海外业务拓展地区的法律、政治体系和商业环境,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和投资政策变动,在项目执行前进行充分调研,规避潜在风险。7、汇率变动的风险。公司签署的国外项目,目前在执行的合同多以外币为结算货币,虽然在合同中约定了相关的汇率变化调整条款,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合同中汇率调整的条款。三、核心竞争力分析。(一)产品技术创新优势。公司依靠“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建立了具有特锐德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体系认证,拥有各种专利、专有技术1000多项。公司在多个领域始终保持产品行业首创,技术水平国内外领先的优势地位,成为中国各行业电力产品技术标准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和新能源微网领域的领军企业。1.箱式电力设备。公司高度专注于智能箱式一体化变电站和开关柜产品的集成设计与研发生产,其中220kV及以下模块化智能预制舱式变电站,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已累计获得110多项专利技术,与同类产品相比在安全性、经济性、灵活性以及后续运维的便捷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在箱式电力设备领域公司取得了中国铁路市场占有率第一、煤炭市场第一、局部电力市场第一的好成绩,成为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内箱式电力设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2、面向未来的汽车充电网。i.“群管群控”技术是唯一能够满足大规模电动汽车运营的需要。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未来电动汽车大规模“无序充电”将对电网造成巨大冲击,传统充电单桩技术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特来电在充电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前瞻性的预见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创新性的提出世界首创的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特来电“群管群控”技术可以根据客户的用电需求和电网需求配列出优先顺序,进行智能调度,依次满足车辆充电需求,大大减少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冲击。ii.电动汽车放电技术可协助电网进行削峰填谷。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将由耗能产品转变为耗能与储能相结合的产品。当几千万辆电动汽车出现的时候,其用电量和储存的电量都将非常巨大,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装置,其与电网间能量的双向流动过程就变得至关重要。电动汽车充电网将担负起实现电动汽车充放电的智能调度,使其配合电网移峰填谷的重要职责。特来电在布局充电网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电动汽车的储能属性,率先在行业内提出并实现电动汽车的放电技术,特来电充电站是国内目前唯一能够实现充电、放电双向流动功能的充电站,为将来实现大规模电动汽车放电、卖电、电网调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iii.“模块结构”+“大数据云平台”实现低成本运维。特来电行业首创充电网的“模块结构”使得充电设施的核心功能核技术都集中在后端智能箱变中,而前端的充电桩只具备连接、插拔的功能,每一个前端充电桩均对应一个后端充电模块,因此行业首度实现了智能运维,通过云平台进行模块监控,通过大数据进行后台分析,通过云平台给现场运维下达指令,属地化物业或快递人员进行模块更换,运输回公司集中维修,大大降低人员成本。与此同时,特来电搭建的大数据云平台还可以进行所有设备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问题并提前维护,提升设备的运营效果,降低整体运维成本。iv.“模块结构”有效降低后续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成本。特来电在进行充电技术研发的时候前瞻性的考虑到未来升级迭代的需求,因此创新性的提出“模块结构”,即使充电技术发生更新换代,也不需要更换充电桩及场站工程,公司只需将后端的充电模块从总控箱中抽出,替换成最新一代的充电模块即可,十分便捷。同时,在特来电标准化的“模块结构”下,所有因升级而替换下来的充电模块可以立即进行区域降级使用,充分发挥每一个模块的最大利用价值。v.云平台——搭建面向未来大规模数据分析与应用的架构。目前,特来电云平台已实现公司对全国充电运营情况以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情况的实时监控,同时还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提供充电运营的指标分析以及大平台修车,并为充电站建立智能充电模型,采用智能调度的方式有序充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削峰填谷。2018年上半年,特来电云平台推出对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加盟运营商以及内部管理等核心功能合计1516项。这些功能的推出进一步优化了客户充电体验,帮助企业用户更好的管理充电情况,提升了充电加盟商的运营管理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特来电自身对于充电终端的运营效率。当前特来电大数据平台每天接入的数据量平均约3.5TB/天,累计数据总量约1000T,未来,随着电动汽车规模以及相关充电数据量的爆发式增加,特来电的大数据平台还可快速实现水平扩展,以支持大规模新增数据的处理分析。3、新能源微网。2018年,公司在新能源微电网方面持续深化研发,强化特锐德提出的能够在直流侧高效融合新能源发电、储能、电动汽车充放电应用的拓扑形式,在系统整体配置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经济性方面有显著提升,在系统安全稳定控制和保护以及和电网交互能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新一代微网系统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为用户带来更高的价值。公司的微电网方案在设备集成、电动汽车充放电集成、电力电子变换器件的集成复用以及拓扑形式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安全稳定控制、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经济调度、全系列双向高效交-直变换和直-直变换电力电子设备以及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等方面掌握了全面的核心技术,走在行业技术发展的前端。(二)研发优势。特锐德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研发,成立了十大研发中心,以不断夯实公司在行业内领先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已经拥有研发人员上千人,吸引了来自微软、艾默生、浪潮、国网、中兴等著名企业的多位首席科学家和顶尖人才。a.智能箱变研发中心致力于研究箱式变电站一二次系统的深度集成、即插即用技术;b.云平台研发中心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充电运营服务平台和新能源互联网生态系统;c.大数据研发中心致力于开展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基础研究、研发与优化;d.储能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深度研究多场景多模式的电池储能技术、产品及应用;e.新能源微网研发中心致力于研究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微网多场景应用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f.智能充电研发中心致力于研究电动汽车群智能充放电系统及控制技术;g.电力电子研发中心致力于研究电力电子新材料、新拓扑及新型控制技术在汽车充电网中的应用技术;h.智能调控研发中心致力于研究新能源微电网系统安全运行控制和保护技术;i.无线充电研发中心致力于研究无线充电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的深度融合及应用;j.德国电气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利用德国电力设备和人才研发优势,研究环保气体充气柜应用技术、中压开关柜技术、组装式户外箱变应用技术等。2018年,特来电十大研发中心攻克了包括无人驾驶的人工智能充电弓和无线充电技术、乘用车无人充电机器手、基于区块链计量计费和分布式交易结算技术以及变、配、充、放、光、储一体化集成技术等十七项支撑电动汽车充电网的关键技术。其中特来电充电站是唯一实现充电、放电双向流动的功能,通过低估充电、高峰卖电,引导用户参与到国家电网的削峰填谷,同时增加实现用户、企业、电网的价值,为国家能源的平衡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三)商业模式创新。自步入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以来,公司创新性地提出“大系统卖电、大平台卖车、大合作租车、大数据修车、大支付金融、大客户电商”六大商业模式,依托世界领先的智能群充电系统,以行业领先的大数据云平台对充电数据的深度分析为支撑,围绕充电服务衍生的各类增值服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大系统卖电:建设中国最大的汽车充电网,实现电动汽车安全充电、经济充电,高峰放电、高价卖电,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大平台卖车:利用充电网优势,车桩并举,实现售车、充电一体化服务,通过价值链延伸,打造中国最大O2O电动汽车销售平台。大合作租车: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与汽车分时租赁公司、网约车公司等专业伙伴携手提供多样性车辆租赁服务。大数据修车:通过汽车充电网积累车辆数据、行驶数据、驾驶行为数据、环境数据等,打造汽车工业大数据平台,为车主提供车辆维修、保养、配件、保险等数据增值服务,为车企、电池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产品设计、优化、评价等方面提供数据服务。大支付金融:充分利用充电产生的巨大现金流及资金沉淀,整合移动支付、电商平台等资源提供增值服务。大客户电商:利用充电网产生的客户粘性,建立电商平台生态,线上线下结合,实现价值链延伸,从电动汽车生态O2O发展成电商生态O2O。未来,公司将构建世界领先的汽车充电网络,打造中国最大的汽车充电生态网,实现六大商业模式的全面盈利。(四)共建共享轻资产模式。基于在充电领域近4年的技术创新和运营经验的积累,特来电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生态平台优势,提出“共建共享”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将公司逐步从现在的充电桩投建型企业转变为充电网运营公司。公司将借助多年实践总结出的成熟的选址建站的大数据运营模型,挑选出盈利优质的充电站,和有资源、有资金、有眼光的战略合伙人共建共享,由合伙人持有资产,由公司负责建设、运维、运营和平台服务,共同快速推进充电生态网的建设,实现公司平台化的轻资产运营。“共建共享”的运营模式可以帮助公司在合理控制自有资本投入的基础上,汇集更多的优质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快速推进充电生态网的建设,同时也可有效带动充电设备的销售,为公司贡献更多的收入和利润。(五)规模优势。公司通过快速布局充电桩形成的规模优势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竞争壁垒。由于充电桩的建设受到场地、区域电网容量的限制,在特定区域内能够运营的充电桩数量有限,存在物理垄断;同时,抢占充电桩行业布局先机需要巨大、持久的的资金投入,进入壁垒较高。目前公司已经投建和上线运营的充电桩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市场占有率超过40%,确保了公司未来在充电桩领域的龙头地位。(六)合资合作的平台模式。公司坚信真正的生态圈应该让所有相关者从中获益,公司秉承同创共享、生态合作的理念,与生态圈各方开展合作。以下政府资本和企业已经成为特来电合伙人股东:·政府平台(23家):西安城投、成都交投、成都工投、新华网、国电投、天津创投集团、双流交投、重庆两江集团、湖南财信、合肥建投、乐山交投、乐山高新投资、乐山城市资源开发、衡水国泰、衡水市棉麻、嘉兴市嘉通新能源、平潭综合实验区市政、宝鸡天然气、淮安市金湖交通投资、泰山国信科技发展、南京淳科实业、重庆国宏新能源、石嘴山市善道交建;·公交(8家):廊坊交运、德州公汽、临沂公交、扬州市交通产业集团、温州交运、青岛公交、青岛真情巴士、襄阳市公交集团;·整车(6家):北汽新能源、重庆长安、苏州金龙、厦门金龙、新乡新能、电蚂蚁;·电池(2家):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对于同行业合作伙伴,公司根据同创共享的战略,与各地企业共享股权设立子公司,互利共赢:报告期内,公司与滴滴成立合资子公司——小桔特来电,落地充电网络建设。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宝马汽车、大众汽车等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对于跨行业合作伙伴,公司积极拓展合作可能。在报告期内,公司与神州优车、西安铁塔、汇金租赁、胜利股份、电咖汽车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同时,公司通过特锐德控股和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股权分配,建立市场与参与者利益一体化的国际化平台;此外,公司无偿公开、共享了全资子公司特来电核心技术、专利共计16项,以期引领电动汽车充电行业共同发展。对于公司员工,公司制定了形式多样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核制度,并为员工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通道及成长机会。公司在2016年连续发布了两期员工持股计划,总金额约高达7亿元,进一步完善员工、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了职工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未来,公司将以扁平化的扩展方式继续加强共享合作力度,以交流融合的态度整合行业最优秀的资源,整体助力行业进步,让每个参与者都从中受益。(七)文化优势。特锐德的愿景是让你我理想成为现实。公司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手段,以人为本,以素质为目标”的核心价值观,为客户提供精致产品和优质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和社会造就高素质人才。公司将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人才目标,用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价值观,把志同道合的人才团结起来,打造出凝聚力高、战斗力强、高素质、高绩效的优秀团队,建立特锐德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的管理体系,并以特锐德文化为中心,不断加强激励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培养与公司“同生死,共存亡”的“命运合伙人”。同时,特锐德集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党企融合,创新驱动,为企业发展安装“红色引擎”,开创非公有制企业“生态党建”的新模式:“党建必须做成企业的利润、而不能做成企业的成本,党建必须做成扎入地下的根、而不能做成天上票的云”。2017年6月,特锐德生态党建案例成功入选清华大学教学案例库,不仅在非公党建领域是第一家,在全国党建领域也是首创,是非公党建的一次重大实践创新,这也是特锐德继“创业企业团队建设”之后的第二例被纳入清华案例库的案例。目前公司6000多名职工中党员人数超过1000人,技术管理团队党员比例高达67%。特锐德通过建立“命运共同体、利他哲学观、党员幸福感”的生态党建体系,打造非公党建与企业发展的同心同向、生态融合、共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真正融合,打造助推企业腾飞的“红色引擎”,为实现特锐德二次创业“一机两翼”战略、夯实世界最大箱式电力设备生产研发基地、打造世界最大的汽车充电网生态公司、缔造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能源管理公司的伟大目标提供不竭动力。

据央视网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新基建”板块。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止2020年1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2万台,车桩比约为3.5:1,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规划的1:1。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量的25%左右,保守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700万辆左右。

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00万辆、车桩比1:1估算,需要的充电桩数量约1880万台。由于交流桩和直流桩价差大,假设充电桩均价1.5万元/台计算,对应的充电设备市场空间约2800亿元。以单车年耗电量2000度电估算,充电和服务市场将约400亿元。充电桩的加速投资将拉动充电设备需求显著增加,带动相关产业链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而充电桩配套尚显不足,2019年底车桩比为3.4比1,较理想状态的车桩比1:1仍有较大缺口。2019年末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15年规划再次强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地位,政策补贴呈现向高能量密度等先进技术倾斜、向充电配套设施倾斜两大趋势。

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早在2012年便陆续进入政策视野,目前整个政策体系已渐趋完善,涵盖了规划、建设运营奖励补贴、充电电价电费、土地、设施互联互通等多个方面。

2019年中央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陆续出台多项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发展。其中,包括:“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年)》再次强调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EVCIPA预计2020年新增公共充电桩15万台,其中直流桩6万台,交流桩9万台,另新增公共充电站8千座,新增私人桩30万台。未来车桩比有望保持在3.4:1左右。EVCIPA还预计,电力企业将带头开展居民区有序充电项目试点,以满足清洁能源消纳、削峰填谷、调压调频等电网调节需求,2020年有望启动大规模推广应用。

充电桩产业链从建设到运营涉及充电建设运营商、充电设备制造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商,国内充电产业链上的这几类从业者往往身份重合、同时涉足多个功能领域,一些硬件制造商目前也开始涉及建桩运营业务。充电设施制造产业主要包括充电设备、配电设备和管理辅助设备。

目前,随着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初创公司、以及诸多社会资本的介入,我国的充电桩行业已经形成了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在国家电网、普天、万帮、特来电等前四大运营商中,国有、民营企业各占一半;在排名前十五的运营商中,民营企业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国资背景运营商有国家电网、普天新能源、南方电网和上汽安悦,其中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本身以电网基础设施为主业,拓展充电桩运营业务的主导优势明显;民营企业有特来电、星星充电、云杉智慧、深圳车电网等,其母公司大多以充电桩制造或动力电池材料为主业,技术能力与充电桩运营相关性强。

对于参与充电运营的整车企业例如特斯拉、小鹏、上汽安悦等,公共桩的建设不仅能更好地完善车主服务、促进汽车销售、提升品牌形象,也可能挖掘新的盈利点。

2019年各大运营商加大充电桩投建进度,特来电、星星充电及云快充等5家运营商合计新增公共充电桩11.94万台,占当年公共桩新增量的92.65%。保有桩量靠前的特来电、星星充电及国家电网等8家运营商合计运营46.56万台公共充电桩,占到市场总量的90.17%。

截止2019年10月,全国运营充电桩数目超过1,000个的运营商已达到22家,而2018年底仅有15家,其中云快充增速非常快,2019年7月即接近2.3万台充电桩;与众多参与者相对应的,是充电运营市场的高集中度,2019年10月前五大充电运营商市场占比达到80.7%,前十大充电运营商市场占比达到93.0%,市场集中度近两年始终维持在高位。

充电运营是相对重资产的行业,同时当直流桩利用率高于8%(按60kW桩算)方可盈利。因此,运营商在场站运营前期有较大的投资与运营亏损压力。针对优质运营商的投资与运营支持有望得以完善,推动社会资本加速充电桩建设。

从充电设施运营端中长期来看,国内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将释放巨大的充电需求,受制于车位、场地等资源,国内电动汽车私人充电桩配建规模缺口将长期存在,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有望迎来持续提升,带动充电运营环节实现利润提升。

充电设备环节,制造商多由传统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转型而来,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参与者众多,市场格局较为分散,行业平均CR3不足40%。根据发展指南规划目标,年充电设施的市场规模达6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相关企业积极转向轻资产的充电运营服务业务。

设备制造环节,桩体及零部件相关厂商有:特锐德、国电南瑞、科陆电子、普天新能源、易事特和奥特迅等厂商;配电设备相关厂商有特变电工、威腾股份和施耐德电气等。

短期看,国内电动汽车与充电桩配比仍严重失衡,充电设施供不应求;随着电动汽车补贴由前段购置向后端充电领域倾斜,国内充电设施建设有望迎来再次提速。

国内充电运营市场前期以国网为主导,后期逐步发展为专业化运营平台。从海外经验来看,拥有完善充电网络布局的专业运营商具备快速增长和连续盈利能力。

我国充电市场发展初期主要是以国网为代表的央企带头对投资建设的充电桩进行运营,主要以电费+服务费的方式进行充电服务。

随着国内充电设施市场加速放开,央企和民营电力设备企业亦纷纷成立专业化平台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运营。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国内充电设施利用率持续提升,运营环节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行业逐步迎来扭亏为盈。

充电桩具备多种盈利模式,下游充电需求放量带动运营业务利润提升。充电桩建设受到场地及区域电网容量等限制,具备物理垄断属性;同时,抢占充电桩行业布局先机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充电桩运营环节进入壁垒较高。

当前充电桩运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收取充电服务费,在部分城市的公交、出租等领域,通过实行燃油对价、峰谷电价、增值服务等措施,已不断取得商业进展。

随着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快速增长,价格机制持续完善,以及补贴政策向后端充电环节倾斜,充电桩运营环节正加速迈向盈利阶段。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EVCIPA)发布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公共充电桩充电量达到51.6亿kwh,月度充电量从4.77亿kwh(2019年1月份)上升至8.04亿kwh(2019年12月份),据此测算的单桩充电量达到1150kwh/月,同比增幅超过20%。

假设直流充电桩成本为5万元/台,交流桩成本为7000元/台,运营时长10年,50%贷款比例和5%贷款利率,充电服务费税后收入0.43元/kwh,需要5.8%左右的利用率以达到盈亏平衡,对应月度充电量约kwh,目前的单桩充电量已接近盈亏平衡电量。除充电服务费之外,运营商也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实现盈利,如平台接入服务、私桩运维服务、出行数据信息服务等。

充电桩硬件的核心在于充电模块。目前汽车充电桩的核心功率模块有两种:一种是采用IGBT芯片;另一种为采用MOSFET芯片。

从充电桩的成本结构来看,充电机、充电模块是充电核心设备,其中充电模块占充电系统成本的近50%,其核心功能是将电网中的交流电转化成可以为电池充电的直流电。而充电模块的关键又在于IGBT功率开关,当充电模块工作时,三相交流电源经过整流滤波后,变成直流输入电压供给IGBT桥。

具体而言,普通慢充桩的总体成本一般为8000元/桩,包括2000元硬件和5000安装服务;而快充桩成本为0.8元/w,一般60kw的直流桩成本为5万元左右。充电站的成本则较髙,按照直流充电机0.8元/w、—个充电站1000kw的容量计算,加上变电设施、铺设专用电缆以及新建监控系统等,不包括建设用地成本,一个充电站的成本就已达100万元,而随着充电站容量的增加,投资成本往往在数百万元量级。

国家能源局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草案中提出,到2020年国内充换电站数量将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50万个。中国产业信息研究院数据预计到2020年国内充电桩功率器件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5亿元。

目前我国的充电桩标准体系涵盖了充电接口及通讯协议、充电关键设施/设备、充电站建设、充电设施运行维护、运行监控及运行平台通讯、标志标识标准等。2018年,国家电网宣布其下属的智慧车联网平台与南方电网智能充电服务联通,我国主要的20家充电运营商、超过25万个充电桩均接入“一张网”,为200多万辆电动汽车提供“一站式”服务。至此,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已全面实现互联互通。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放量,以及充电桩布局更合理、充电功率更高,单桩的使用效率有望实现爆发,不过,布局的地段对充电桩利用率影响很大,核心地段的利用率增长较快,非核心地段则有待于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放量。

2019年1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25%,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对新能源车数量和质量提出进一步要求。新能源车保有量的增长,叠加快充桩的加速建设,使得公共桩的充电量和使用率大幅提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慧博投资收费和免费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