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丝绸之路的特点介绍

1.概述连州地下河的位置、特色、分层情况,以及洞口“大口岩”

2.简述溶洞成因,介绍地下河的出水口和基本情况

3.介绍地下河景观---倒挂莲花、醒狮坐莲、金鸡报晓,莲花峡、小鸟吃虫等景观

4.著名作家秦牧的赞美文章及诗篇

5.地下河景观--望夫石、瑶池宝柱以及河水的来源,长寿洞

1.连州地下河上下分为几层?游览面积是多少?

答:连州地下河上下共分为3层,游览面积达60000平方米。

2.请简介连州地下河的成因。

答:根据地质学家鉴证,连州地下河在2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地壳运动海底上升为陆地,在第二次地壳运动的时候发生了大规模的崩塌而形成的。

3.“前时明月中,见似银河泻”诗句为何人所作?

答:它是唐代大诗人政治家刘禹锡所作。

4.著名作家秦牧在游览了地下河之后于1988年5月3日的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章 的题目是什么?

答:秦牧在游览了地下河之后于1988年5月3日的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神秘瑰丽的地下河》。

5.连州地下河陆地层景观创意取自哪部中国古典名著?

答:连州地下河陆地层景观创意取自中国古典名著《封神榜》。

佛山市南海西樵山风景名胜区

1. 概述西樵山的地理位置和景区地位

2. 西樵山的成因,得名的由来,地理概况、特点以及主要景区

3.白云洞的概况及得名的由来

4.简介奎光塔、白云古寺、飞来塔、三湖书院

5.介绍云泉仙馆、瀑布“大云泉”

1.请简介西樵山得名原因。

答:西樵山的得名由来己久,“樵”是打柴的意思。传说古时候广州人到东面的罗浮山打柴,称罗浮山为“东樵”;往西面的锦石山打柴,西面的这座山就叫做“西樵”。

2.西樵山三湖书院门匾由何人亲笔题写?

答:三湖书院的门匾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亲笔题写的。

3.西樵山石燕岩景区主要景点有哪些?

答:西樵山石燕岩景区主要景点有:天窗格、石屏风、水上汽车、石祠堂、冬菇石等。

4.请说出西樵山第一大瀑布的名称。

答:西樵山第一大瀑布叫玉岩珠瀑。

5.南海观音主体法像髙度是多少?

答:南海观音主体法像高61. 9米。

惠州市罗浮山风景名胜区

1.概述罗浮山概况,包括位置、地理概况、景区地位、得名由来;罗浮山的特色及到访名人

2.冲虚古观的地理环境、历史、景区地位,观门及主殿三清宝殿,葛仙祠,长生井,黄仙祠

1.惠州罗浮山被道教尊为第几洞天?第几福地?

答:惠州罗浮山被道教尊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2.会仙桥桥栏石板中央刻有的“会仙桥”三字出自何人之手?

答:会仙桥桥栏石板中央刻有的“会仙桥”三字出自清代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之手。

3.请解释冲虚古观楹联“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的含义。

答:其中“典午”暗指司马,表明建观的年代在晋朝;“三清”意指玉清、上清和太清三位尊神; 朱明洞天在道教十大洞天中排行第七,所以称为第七大洞天。

4.罗浮山“飞来石”传说是何时从何处飞来?

答:据说这块大石头是明朝年间从广西桂林飞过来的。

5.罗浮山最髙处是哪里?海拔是多少?

答:罗浮山最高处是飞云顶,海拨1296米。

1.概述万绿湖风景区的位置,新丰江水库介绍以及风景区的地位;

2.得名由来,介绍万绿湖的水美---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

3.送水观音的由来与传说

4.龙凤岛的面积以及得名由来,植物以及来历介绍;龙凤岛上观赏到的万绿湖风景

1.新丰江水库为什么叫万绿湖?

答:因为水库内的植被常年绿色,水库里的水也四季常绿,正好是“时时是绿,处处皆绿”,因 此,河源人就给新丰江水库起了这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一万绿湖。

2.万绿湖以水美而闻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万绿湖以水美一一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而闻名。

3.目前万绿湖上唯一可供游客水上娱乐的景点在何处?

答:_目前万绿湖上唯一可供游客水上娱乐的景点在水月湾。

4.万绿湖镜花岭景点是根据什么哪部文学作品设计的?

答:镜花岭这个景点是根据小说《镜花缘》设计的。

5.请介绍1997年龙凤岛上种植的有特殊意义的植物。

答:1997年3月3日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在游览万绿湖时亲手种植了一棵榕树。那一年,100多名 粵港小学生在这里营造了 1997棵“97香港回归林”,种植了广东省21个城市的市花。

阳江市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名胜区

1.概述海陵岛的地理位置、交通,主要景点和美称等;最初的得名由来(地质原因)。

2.大角湾景区的位置、景区优势及地位等;景区优良的沙滩以及标志雕塑;各功能区的设施及组织的各种活动。

3.十里银滩的位置、景区优势、活动项目及地位;东区的敏捷黄金海岸雪流湾旅游项目;中区的阳江海上夏威夷项目和中区万豪酒店项目;西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大型滨海旅游度假项目。

1.阳江海陵岛享有什么美称?

答:阳江海陵岛享有“东方夏威夷”、“南方北戴河”之美称。

2.请简介海陵岛得名的由来。

答:海陵岛原名叫螺岛(或螺洲),是由于形状像一只横放着的海螺壳。后来,随着地质变化, 礁石渐渐从海中浮起来,变成了望不到头的“海上丘陵”,故名海陵。

3.闸坡马援庙对联:“叱石默佑舳舻(zhu lu大船)稳,闸坡维持海陵平。”是什么意思?

答:对联的意思是:马援将军把大石头移到这里,保佑了渔船的安全;大石把波涛闸住了,从此风平浪静,维持了海陵岛的安宁。

4.大角湾海冰浴场的沙质有何独特之处?

答:这里的沙质,金黄洁净,沙样平均粒度0.35毫米,为国际海水浴场最佳粒质0.3-0.4毫米 的中间值,堪称沙粒质量中的“世界之钻”。

5.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有何美誉?

答: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有“海上敦煌”之誉。

1. 概述:地理位置、地位、别称以及宋庆龄题词;

2.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概括等;纪念馆的构成

3.故居的地位和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故居的介绍

4.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和地位;展馆序厅、首层以及二楼展厅的布展

1.木匾所刻“中山故居公园”何时由谁题词?

答:木匾所刻“中山故居公园”是1959年8月孙中山夫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题词。

2.“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的主题是什么?

答:展示区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

3.孙中山故居主体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答:孙中山故居主体建筑的特点是中西结合,坐东向西。

4.翠亨村的牌坊“瑞接长庚”石匾上的裂缝是如何形成的?

答:据说是孙中山当年试验炸药炸裂的。

5.孙中山纪念馆落成之初曾获得什么奖项?

答:孙中山纪念馆落成之初就荣获中国建筑装饰行业最高荣誉奖一一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宋代丝绸之路新的的特点


宋代丝绸之路新的的特点   10―13世纪,宋、辽、西夏和吐蕃等诸多政权并存,西北地区并非处在统一政权控制之下,其局势错综复杂,因此当时通往中亚乃至西欧的陆上丝绸之路基本不通畅。但是,当时的西北边贸比较活跃,这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大量考古资料也有证明。宋代官方政府在与西夏、吐蕃等政权辖区边境设置了诸多“榷场”,进行有控制的物资交换,贸易方式多样,有贡赐贸易,亦有民间贸易。另外,与前代相比,宋代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加之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海上丝路得到发展。   一、战争与贸易――宋、辽、西夏的交往融合   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制的唐王朝衰落,地方军阀势力崛起,边防空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得以迅速发展,入宋后主要有辽、西夏、吐蕃、大理、回鹘等政权,形成政权林立的局面。宋朝政府凭借着占有中原的地理位置及经济优势和文化影响,成为当时诸政权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   北宋与辽朝因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发生数次战争。景德四年(1004年),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自此,两国关系正常化,经济交往取代了战争成为双方交往的主题。据史料记载,北宋一代,辽朝派使节出使开封共有三百次左右,人数在七百人以上。带给宋廷的礼品,包括马匹、马具及毛织品和珍禽野味等。宋廷的回赠多以金银、衣物、彩帛为主。这些使臣除了携带官方礼品外,为了获取私利,还携带有大量的私物及马匹,进行交易,收买货物。当时,宋朝的印刷业较为发达,辽朝为了发展文化事业,其使节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收买书籍。较为夸张的是,甚至宋朝大臣与皇帝议论边事的文书也被辽人获得,这使得宋廷君臣大为震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双方交流程度的深入。   宋夏关系,较为复杂,双方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都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庆历二年(1040年),双方议和。据史籍记载,西夏向宋入贡有22次之多,贡物主要包括:马匹、鞍、橐驼、香物、药材等。其中的马匹和药材,是当时宋朝社会最急需的物品。宋廷的回赐往往也十分优厚,主要包括金、银、帛、茶、书籍、衣物和手工业品等。据时人估计,西夏通过贡赐贸易和榷场贸易的收入达到了三百多万贯钱,超过当时宋辽间的贸易额。西夏政权为了增强统治,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曾求赐予国子监印书和大量的佛经。而这些书籍的传入,对西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以汉族为主体的宋朝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了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在西北、西南地区,还存在一些小的割据政权,与中原王朝交流密切。分布在今新疆南部的于阗国,向宋廷进贡了大量的玉石、珍珠、珊瑚、翡翠、象牙等物品。龟兹、高昌、回鹘等政权,也遣使向宋朝上贡佛牙、琉璃器、琥珀盏等。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也同宋朝有着良好的贸易交流 。   宋朝在陕西和河北沿边地区,设置榷场(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在各自疆土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中原地区输出的物品主要是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如粮食、茶叶、布帛、瓷器、漆器,以及海外香药之类。少数民族地区输入的物产则为牲畜、皮货、药材、珠玉等。边民、官府、驻防官兵及各族商人是贸易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北宋时年贸易额达十几万两银。据时人估计,其数额甚至可以抵消宋朝每年对辽、夏的岁赐,为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榷场贸易的开展满足了当时边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了内地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维持了友好关系,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繁荣。   由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加之宋朝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同时期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泉州、广州等地遂设置市舶司,专门负责东南地区的海上贸易,这就促使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南宋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钱,超过北宋最高额的两倍多。(参见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册,第382页)   二、沟通内外―宋朝的对外交流及政策   北宋时都城东京(开封)取代了之前的长安和洛阳,成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中心。宋朝对外政策积极主动,其范围达到一个新水平,远至欧洲、非洲。贸易形式主要是贡赐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当时宋朝和东罗马帝国交往密切,《宋史?拂?H传》中,有大量关于东罗马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记载,交往的密切使宋人对东罗马帝国的概况有一定的了解。东罗马帝国曾派使者出使宋朝,在当时四川和陕西还建有大秦寺,以宣传基督教。南宋时期,西班牙牧师班哲明游历中国,留下了大量关于海上航行的记载。可见当时中西交流频繁,交往深入,贸易繁荣。   为促进中西贸易的发展,北宋在各个交通要道和都城东京设置大量外事机构,负责对外事宜。总的外事事务由鸿胪寺负责,针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设置有不同的机构来接待。“往来国信所”负责接待辽朝使者,“都亭西译及管干所”则负责接待西方国家;甚至为了外事交流的方便,在东京专门设置了礼宾院,并提供翻译服务,以保障贸易的顺利进行。这些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东汉晚期,发展于唐代,鼎盛于宋元,后续发展于明清,本文就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宁波  “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涉及东西方通过海洋进行的国际性交往的方方面面,包括航海交通、经济贸易、国际关系、科学技术、文化、宗教、历史、地理、移民等,其领域十分广泛,内涵极为丰富,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问(1)。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也是如此。大量的文物史迹和考古资料证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东汉晚期,唐代是发展时期,到了宋元时期臻于繁荣鼎盛,进入明清时代,虽然“海禁”使“海上丝绸之路”突然衰微,但就宁波而言,由于港口的特殊地位,其“海上丝绸之路”仍得到了后续发展。本文拟根据文物史料,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各个发展时期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
  宁波先民的海上活动源远流长,距今七千年前,当时的河姆渡先民已由江河向大海进军了。
汉代,宁波被称为“勾章”,因此港口亦称“勾章港”,其港区已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勾章(城山一带)移至“三江口”,还包括镇海、北仑等沿海地带。在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东越王余善反叛朝廷,汉武帝派横海将军韩说率领军队从勾章港出发,于次年冬攻入东越。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海上军事行动,说明当时从勾章到东越的水道已相当畅通(2)。
  就全国来说,朝廷采取通使等手段,开创对外交往与贸易,最早亦在汉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日,有都元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巴赛河附近),又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甘城附近),步行可十余日有甘都卢国,自甘都卢国航行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南部)……汉之译使还矣”(3)。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曾在日南、徐闻、合浦等地派出译使远航至印度,带去黄金、杂缯,换来明珠、琉璃璧(蓝宝石)、奇石等异物。这是迄今有记载的中国对外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的先导。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何时开通,尚未找到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应始于东汉晚期,至东吴、西晋已相当畅通。其主要物证有:
  1. 宁波老城区周围有不少汉代墓葬,如南门祖关山、大禹王庙一次就发掘两汉时期墓葬65座,江东道土堰、江北乌龟山、西门湾头等汉墓葬群一个接一个。在那些大的木廓墓和砖室墓的出土物中有制作精美的舶来品,如玻璃串珠、玛瑙、琥珀制作的       等。
  2. 在“早期越窑”如五联罐、人物堆塑罐等器物上,出现了大量西方胡人和佛像。这些青瓷作品上的胡人有的在斗兽,有的在耍杂技,有的倒立,有的吹奏,有的弹奏。不但场面热烈,而且个个神态逼真,加之大批佛像堆贴的出现,则反映了西域胡人已通过海道来到浙东宁波、绍兴一带,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和文化传入(4)。
  3. 在墓葬的砖头上也出现了佛像,以绍兴市吴墓中出土的有“建衡”纪年的佛像砖头为典型。建筑材料上亦有佛像出现,这说明佛教从海道传入浙东宁波、绍兴后,其传播已相当广泛。
4.印度高僧那罗延通过水道在吴时到勾章(港)慈溪,创建了浙江境内最早的由外来僧人建立的佛寺,使慈溪五磊寺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先导。
  5. 东吴战乱,吴地居民通过勾章等港从海道移民日本列岛,同时把高超的制镜技术也传入东瀛。日本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畿内为中心的古坟中相继出土的被学术界称为“三角缘神兽镜”的铜镜就有300余枚,伴出的还有“三角缘佛像镜”。据考证,这些均为东吴时期的吴地工匠在日本所铸(5)。
  唐王朝十分重视港口建设,为发展海外贸易和各国的友好往来,实行了开放政策,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长足发展。浙东鄮县(港),由县级建置提升为州级行政机构,从越州划出,建立明州府,经过80多年的建设,到唐长庆元年(821),正式建成了港口城市明州城,迅速发展后与交州(现越南地)、广州、扬州一起成为唐代的四大名港(6)。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1.明州港是一个不淤的深水良港,由于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有海流和季风的配合,形成了一条从朝鲜半岛南端至明州港(包括舟山),或经日本列岛到明州的自然航线“南路航线”。
  自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连通后,明州港的腹地延伸到了京杭大运河的两岸,“三江口”成为大唐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物资集散地和外国船舶出入口岸。由于沿岸的绍兴、杭州、南京和扬州等城市都是贸易活跃的城市,所以各国使节、商旅都从明州入口岸,通过明州官府呈报朝廷,待批准后,人和物可通过大运河直达京都。浙江省内的国清寺、天童禅寺、阿育王寺等也成了学问僧留学的重点寺院。
  2.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大唐、新罗、日本三国为主体,在“朝贡”贸易发展到“商团贸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东亚贸易圈。唐明州港、朝鲜半岛莞岛港(清海镇)、日本博多港(博多津)是东亚贸易圈中三大贸易港,以新罗张保皋商团和明州李邻德、李延孝、张友(支)信等海运商团为主,沟通三国贸易。在日本的博多港(博多津)与值嘉岛港还保存了张友(支)信驻地的城堡、祭祀堂、水井、码头等遗址、遗迹。在博多鸿胪馆遗址有遣唐使船舶的舶寄地碑刻、古航塔,以及遣唐使、商旅使用的井和张友(支)信商团打造的大型海船、经营海运活动的遗迹等,在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从明州运去的唐代越窑青瓷和长沙窑彩瓷(7)。
  3.明州港在汉文化圈形成的过程中作用独特,是汉文化输出的主要通道。唐时的明州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已成为浙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仅在老城区就有唐国宁寺等13处寺庙,加之市郊天童、阿育王等全国著名的寺院,都是国内外高僧敬仰的圣地。而入唐八大家之一的日本遣唐使最澄,贞元二十年(804)入明州,去天台山留学后,归国时还从明州带去了一批经书文物,在日本比叡山(延历寺)创建天台宗,成为日本天台宗的发源地(8)。
  遣唐使停止后,日本官方入唐以头陀亲王入唐为典型。亲王不但要明州著名造船师张友(支)信亲自打造大海船,而且还要这位大唐著名航海家亲自驾航。在“南路航线”中快速、安全地航行到达目的地后,还得到明州官府的热情接待。
  在汉文化圈形成的过程中,新罗国商人沿着张保皋所开拓的足迹,通过明州港在浙东留下了新罗礁(航标)、新罗村(象山)、新罗园(国清寺)、新罗山(葬地)等许多文物史迹,是两国人民在开拓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见证(9)。
  在通商贸易中,典型的越窑青瓷,不但大量销往亚洲各国,而且远达非洲埃及的古都福斯塔特(10)。除陶瓷外,还有典籍、茶叶、丝绸等大宗商品也通过明州港输出海外。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到了两宋和元代臻于繁盛。朝廷实行了全方位的开放,推动了与周边诸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往,主要表现在设置市舶司以促进通商贸易的繁荣、推行友好的“航海外交”、科学技术输出、佛教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
  1. 设置市舶司使市舶商贸活跃。宋元时期,明州(庆元)设置了市舶司,标志着朝廷控制了舶商的贸易权,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北宋明州为“三司”(广州、杭州、明州)之一,南宋属户部管理,元代为“三司”(广州、泉州、庆元)之一的大埠(11)。市舶的活跃,促进了东亚贸易圈的兴旺发达。
  北宋时明州市舶司签发给商舶的“公凭”,不但记录舶商船主从明州港出运的各类货物,还载明必须遵守的法规。
  宋熙宁九年(1076),神宗令杭州、明州、广州三司共议,并令修改明州和广州市舶条例,这说明了在北宋时“三司”的并列地位。到了公元1085年,朝廷下令“诸非杭、明、广州而辄发过南海船舶者,以违引论”。元至元三十年(1293),元廷下令“并温州舶司入庆元”,来往于温州港的海商也需赴庆元办理进出关手续,庆元市舶司管理海域扩大。成宗大德三年(1298),元政府“又并澉浦、上海入庆元市舶提举司,直隶中书省”,不但庆元的辖区、权利扩大,而且海外贸易被置于朝廷直接控制下。至此,全国港口设立市舶司的只剩下庆元、广州、泉州三处,庆元又取得了宋两浙路市舶司的地位。北宋明州孙忠、朱仁聪商团17人,从熙宁五年到元丰五年的10年中(5年侨居日本),先后6次来往于明州与日本之间进行海运贸易,明州商人陈亮和台州商人陈维绩商团147人与高丽国进行海运贸易。据统计,到北宋末55年中,明州商团到高丽经商有文献记载的就达120多次,南宋时明州进口货物160余种(12)。明州(庆元)海外贸易之盛居两浙路之首。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商船是元代从庆元启航的贸易船,该船行驶到高丽西南岸木浦港不幸沉没。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水下考古,出土的仅陶瓷器一项就达20661件,包括浙江龙泉窑外销瓷一万多件。其中的“使司帅府公用”铭文碗,是元代“浙东道宣尉使司帅府”治庆元府时官署衙门的公用器物,为龙泉窑定烧之物,“使司帅府公用”是上述官署名的缩写。船上还有“庆元路”铭文的铜权、钱币28吨等等。出土器物之多、品种之丰富,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迹(13),不仅反映了庆元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而且证实了当时庆元港贸易的繁荣盛况。元代庆元进口货物比南宋还多60余种。
   明州与东南亚交往也相当频繁。在宋代,明州港与南洋阇婆(爪哇)、占城(越南)、暹罗(泰国)、勃泥(加里曼丹)、三佛齐(苏门答腊)以及大食(波斯)等都有贸易往来。宋代阿拉伯、波斯商人寓居明州,并驻有“波斯团”。城内从宋代开始至清光绪时,尚存阿拉伯、波斯商人聚居的“波斯巷”,并建立起他们信仰的“回回堂”(清真寺)。元代,朝廷派周达观于公元1295年从庆元出使真腊(今柬埔寨),带去了庆元著名的草席,翌年返回庆元,著有《真腊风土记》。
  2. 北宋朝廷为了睦邻友好,积极推行“航海外交”,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与发展(14)。如宋与高丽国关系史中,朝廷批准在明州建造高丽使馆,同时朝廷还两次命明州打造万斛神舟出使高丽国。
  第一次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命安焘、陈睦两学士出使高丽国,当时明州造万斛船两只,赐号为“凌虚致远安济神舟”和“灵飞顺济神舟”。第二次在宋徽宗宣和时,派使者路允迪等出使高丽国,又诏明州打造两只神舟,一为“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另一为“循流安逸通济神舟”,巍然如山,浮动海上,锦帆蠲首,屈服蛟螭。
  3. 约10世纪中叶,浙东越窑制瓷技术全盘移植到朝鲜半岛,为明州“海上丝绸之路”先进科学技术向外传播的重要标志。建筑(雕刻艺术)传入东瀛,对促进和推动日本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鲜半岛的高丽国,在五代北宋时期直接引进人才,全盘移植浙江越窑制瓷技术。考古学研究表明,韩国康津等地区的窑场,在窑炉结构、装烧工艺、产品造型乃至装饰纹样等都受到以上林湖为代表的越窑的深刻影响(15)。以龙窑为例,底部铺沙,使用匣钵烧制,一直到制品的纹饰中采用的鹦鹉纹、莲瓣纹等均如出一人之手(16)。在国与国之间交往中,科学技术交流,包括引进技术、人才,属于深层次的交往,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浙东制瓷技术东传就是一例,所以在五代北宋时高丽就能烧成真正的高丽青瓷瓷器,比日本要早几个世纪,从陶瓷的输入国一跃成为陶瓷的输出国。
  保国寺大殿为我国江南惟一保存完整的北宋殿宇,比《营造法式》还要早90年,《营造法式》中的作法在保国寺可找到实例。到南宋时,东瀛的高僧不但留学学禅,而且专攻建筑,如日本高僧荣西、重源大师,对移植宋式建筑、推动日本建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公元1167年重源入宋学习“天竺式”建筑,后又两次入宋,助建明州阿育王舍利殿作为实践。回国后,邀请明州著名建筑师陈和卿,在陈的直接指导下,以《营造法式》有关的形制和制作工艺,于公元1181年担当日本重建东大寺重任。东大寺南大门就是陈和卿主持重建的,南大门木柱为陈与重源大师亲自到山口县德地山中挑选的木材。东大寺大佛殿也是陈和卿参与重建的。陈和卿不但是浙东著名建筑师,而且也是雕刻艺术名家。东大寺南大门石刻狮子,系公元1196年陈和卿等将明州鄞县梅园石运去后雕刻而成。上述建筑、石刻现均为日本国宝,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南宋明州与陈和卿一起赴日的伊行末建筑师不但参与东大寺南大门、大佛殿重建工作,定居日本博多津后,从事石作业,般若寺十三重石塔也为其所建。伊派石作集团,成为南宋明州赴日匠师中影响最大的一支队伍。
  东大寺大佛俗称奈良大佛,仅次于中国西藏扎什伦布寺“未来佛”的世界第二大佛,系公元1185年由陈和卿指导铸成。陈和卿由于成功地铸成东大寺大佛而名震亚洲(17)。铜铸阿弥如来坐像,为日本第二大佛,又称“镰仓大佛”,系公元1252年由南宋工匠采用陈和卿的铸造技术铸成。这些建筑、雕刻艺术的直接移植传授,对推动日本建筑、雕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8)。
  4.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日本佛教源于中国。12至14世纪日本禅宗创建和发展,如日本临济宗建仁寺派、临济宗建长寺派、日本曹洞宗、“大觉派”及公元1282年庆元府(宁波)鄞县人、天童首坐高僧无学祖元创立的最有影响的禅派“佛光派”等,都是以明州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为东传的中心。
高丽国王派高僧36人受法于天台高僧德韶(891-972),回国后创立法眼宗;高丽高僧义通,留学于天台山,后于公元968年起在明州城内弘扬天台宗教义20年,由一名外国僧人成为著名天台宗第十六祖;高丽王文宗第四子义天率弟子寿介入宋,回国时带去教典经书千余卷,并在公元1096年创立了天台宗。
  随着佛教东传,宋元明州(庆元)车桥街、石板巷一带职业画师陆信忠、金大受、陆仲渊等创作绘制的佛画作品,通过僧侣与商人大量携入日本(19)。这些画如《十王图》、《十六罗汉像》、《释迦三尊像》、《骑狮文殊图》等一部分传入寺院,一部分成为当时日本佛画作品的样本。目前,不但原作成为日本国宝,而且后人以那些佛画为蓝本创作的作品也都被作为国宝收藏。
  明代实行“海禁”后,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仍得到了后续发展。
  (一)明廷“海禁”下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衰微。
1. 明廷实行“海禁”,除禁止本国人民出洋贸易外,对外国来华的船只也严加限制,仅允许与明朝以朝贡形式来华进行贸易。如在《唐船进港回棹录》中记有明景泰四年(1453)四月,第二期第三次的10艘日本勘合贸易船到达宁波普陀山,在莲花洋停泊时,明朝官府派出彩船百艘去欢迎,向贡船送酒、水和粮食。抵沈家门后,又有画船50余艘,吹角打鼓迎接,接至定海(镇海)进入宁波港,入城中嘉宾馆。
2. 由于国家明令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故迅速发展的民间海上贸易实际上是“非法”的走私贸易。据王世祯《  州史料》、《明通鉴》和葡萄牙人品笃的《远游论》等记叙,明代中期,当时结集走私贸易基地双屿港内常有中外商人万余,停靠船舶千余艘。后来明廷派了大批水军,一举把这个走私贸易基地夷为平地。17世纪时,许多中国(宁波)商人去日本贸易,大多泊宿于长崎,“唐人屋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3. 在明代“海禁”下,日本国海上与明朝互派使节进行外交活动,文化交流仍在继续,其中雪舟、策彦与宁波关系特别密切。
  雪舟为了探求中国文化真谛,千方百计找机会入明,在日本西海岸整整等了4年,明成化三年(1467)作为日本使团成员入宁波,在天童寺修禅,后升为“天童山第一座”。这位日本“画圣”不但在宁波走访了四明大地,创作了以宁波港为题材的许多作品,而且广交徐琏等著名人物。他的足迹在浙东大地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策彦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任日本副使入明,二十年归国;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正使入明,住3年后归国。均由宁波港出入,与宁波文人交情甚深,关系密切。例如策彦的《城西联句序》,由明州书法家、藏书家丰坊为之题词,还为他作《谦斋记》;明宁波书画家柯雨窗为其题《衣锦荣归图》等等,这些作品都成为日本珍宝,目前均为日本妙智院收藏(20)。
4.作为文化重要的载体书籍广为交流。作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起就开始收集藏书,书楼也仍保持原貌。其主人范钦不仅藏书而且亲自刻书流传,通过海道传入日本,目前在日本就收藏了“范氏奇书”多种,天一阁也收藏了日本学者著作的汉文书籍。
  (二)清“开禁”后的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复。
  清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实行开放政策,正式在宁波设立浙海关。自后,宁波与日本的通商贸易获得了很大发展,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长崎港与宁波港对口贸易发展迅猛。长崎港是日本锁国时惟一的通商口岸。公元1685年至1688年宁波开往日本长崎的商船占总数19%。《唐船方日记并配铜帐》还详细记载了宁波商船活动的详细情况。大批商人、工匠赴日,把宁波的建筑技术也全盘移植到长崎。如长崎的崇福寺,系专门供奉航海保护神妈祖的寺庙,就是承唐宋之传统,把建筑成套地输出的典型实例。寺内大殿、护法堂、钟楼、鼓楼都是明末清初的“宁波式”典型建筑。其中崇福寺“第一峰”山门为宁波建筑师在宁波完成构件全套制作后,于清康熙三十六年海运至崇福寺并组装完成。现存的“第一峰”山门为日本国宝。
2.在日本的名人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后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爱国华侨杰出代表吴锦堂,宁波慈溪人,清末在日本大阪、神户定居经商,以海运创业,后成为日本豪富第十三位。由于对日本政府和人民作出了很大贡献,所以多次受到日本天皇的嘉奖,成为中日通商贸易的友好使者。又如明末鸿儒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宁波余姚人)1659年流寓日本,在长崎、江户讲学达22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尊为国师。他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实理实学”,为日本江户时代儒学的传播与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学说对日本水户学派影响很大,被日本学术界奉为一代宗师,号称日本的“孔夫子”。
(本文得到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林士民先生和天一阁博物馆研究员李英魁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文图片除注明者外采自《千年海外寻珍》)

(1)《“海上丝绸之路”研究》,1999年2月,第二期,福建教育出版社。
(2)《史记·东越列传》韩说条,《浙东文化》2002年第1期。
(3)《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
(4)李刚:《佛教海路传入中国论》,《浙江文博七十年文萃》,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5)王仲珠:《关于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问题》,《考古》1981年第4期。
(6)(14)(15)(19)(20)林士民、沈建国:《万里丝路——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7)《千年海外寻珍》,“太宰府与鸿胪馆”(日本商贸活动中心),宁波市文化局2003年编。
(8)(17)林士民:《明州港在东亚汉文化圈中的作用》,《三江论坛》2004年3月第132期。
(9)林士民:《唐吴越时期浙东与朝鲜半岛通商贸易与文化交流之研究》,《海交史研究》1993年第1期。
(10)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1)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
(12)宋罗浚、方万里:《宝庆四明志》。
(13)(韩)《新安海底遗物》,文化公报部、文化财管理局1985、1988年版。
(16)(18)《千年海外寻珍》图录,宁波市文化局2003年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丝绸之路的走向有什么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