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文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

  东方网3月23日消息:3月21日晚23时,“狼牙山壮士”最后幸存者葛振林在湖南衡阳169医院与世长辞,“我早就该去找我的战友们了,他们整整等了我70年。”这是葛振林老人在实行气管切开手术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五位英雄团聚了,但现实是,这个英雄的故事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记者昨日也了解到,《狼牙山五壮士》已被从课本中正式删除。

  “我是伴着这个故事长大的,但现在我的孩子连什么是狼牙山五壮士都不知道。”一位网友发了这样的帖子。

  曾激励一代人成长五壮士故事退出中小学课本

  “在新的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被正式删除。”昨天,上海市教材编写组主编徐根荣告诉记者,除了上海市的新语文教材,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

  “当初选择这篇文章是出于与时代接轨考虑的。”徐根荣谈起选择这篇文章的原因时告诉记者,在当时,教材中革命英雄主义占主要成分,“狼牙山五壮士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用尽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搏斗,一步步退到悬崖边,到无路可退,为了不让敌人俘虏,跳崖牺牲,这样的故事在70年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共鸣。”

  “在当时的课本里,反映长征的故事,比如《七根火柴》、《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反映解放战争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红岩》、《江姐》,甚至后来反映抗美援朝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在教材里占了主要成分,在那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从小都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这些战争题材的故事有较深刻了解,甚至有些老师还亲身经历过,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听得也动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徐根荣告诉记者。

  当时,老师在讲完课后,就立即召开主题班会讨论学习心得,学生们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就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这些文章也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时期有了新的英雄

  “同样,把《狼牙山五壮士》从新课本中删除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徐根荣告诉记者,现在社会以多元化为主,学生们需要更多更新鲜以及种类丰富的知识,过去单一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的文章结构就与学生们的思想脱节。

  另外,《狼牙山五壮士》所反映的时代与现代社会从时间上来说也就差距,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与那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文章也越来越难勾起年轻的老师们的共鸣,再用这些战争题材的课文教育学生,“教”与“学”的作用都不会很大。

  新教材中同样保存了,比如《飞夺泸定桥》、还有一篇反映贺龙女儿在长征过程中出生长大的文章,而更多的则是生活化,儿童化的文章,甚至还出现了反映国外新鲜事物的文章,在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过去战争时期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有杨立伟,有桑兰,甚至还有刘翔。这些人都是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典型,在新时期,他们用新的方式做着付出,这些方式很贴近生活,与孩子们的环境接近,比如刘翔,他本身就是上海人,这对孩子们理解什么是英雄主义,怎么做到英雄主义有很大帮助。”

  导演讲述当年情 再也找不到这样让人疯狂的电影

  “你再也找不到哪部电影像它一样让观众疯狂。”昨天下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导演,现年80岁的史文炽老人告诉记者。

  1958年,时任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的史文炽接到了厂里下发的任务,要求他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并拍成电影,“用抗日战争的革命英雄主义故事感染人们”。

  三天后,史文炽带着摄制组赶到了狼牙山,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当地老乡家里了解情况,登上狼牙山亲身感受战斗现场,“听一段哭一场,讲故事的老乡哭、我自己哭,有时候半夜醒过来,回忆一下也会流眼泪。”在彻底了解了五位英雄后,史文炽感受到必须把这五位英雄的事迹推出来。稍微修改了剧本,电影正式开拍了。

  由于年代久远,拍摄时的情景史文炽已有些记不清,“我只记得艰苦,正逢困难时期,我们整个摄制组在山上一拍一天,但一点粮食都没带,就饿着肚子拍,后来老乡发现了我们的窘况,把自己家的白面省下来做馒头送给我们,可以说这部片子是狼牙山下老百姓出钱拍的。”当时影片拍摄进展速度飞快,从开拍到最后剪辑完成,一共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并得到了电影厂领导的一致认可,马上就公映了。

  没有看英雄最后一面是我终身遗憾

  “看完这部片子,观众们全都疯狂了。”史文炽老人告诉记者,很多地方连续一年不换片子,天天上映,场场爆满。很多人把台词记下来,白天晚上有空就拿出来看,最后倒背如流。一位小战士观看时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喊着要杀日本鬼子给五位英雄报仇;还有的在电影院里突然带头喊起了口号,为了不影响其他人看电影,只能叫人来把他架走。

  “我电影中最后一个原形也去世了,我感觉,过去来看这是一个故事,现在,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纪念。”史文炽说。据他讲,在拍摄电影时,自己并不知道狼牙山五壮士中还有两位至今仍活在世界上,直到1972年他才知道,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史文炽在文化大革命时被认做”反革命文化权威”,在山西坐了十年监狱,“如果拍摄电影时我能知道葛振林还活着,或许电影会更好看,之后很多次我都想去看看葛振林,跟他谈谈,但现在看来是一个永远不能完成的事了。”

  日本鬼子也向他们敬礼

  导演他赢得敌人的尊敬

  当时了解这个故事的人并不多,史文炽连夜翻找了资料,也只了解到有5位战士在弹尽粮绝后跳了悬崖,日本鬼子还向他们敬了礼,其他的就什么都找不到了。

  葛振林是在3月6日住进了湖南衡阳169医院的。

  为他抢救的内科主任彭寒林至今记得从接受葛振林到看着他离开的每一个细节。

  “他真的是英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彭寒林不住地对记者讲,并不是因为在住院时,体内7个脏器严重衰竭却依然谈笑风生,也不是因为他不断地告诉医生,“这药太贵,我这么大岁数也活够了,少用点药我还能早点见到我的战友们”,彭寒林告诉记者,葛振林当初跳崖后留在头顶2厘米见方的深坑,现在伸手就可触及,“这可能是英雄的最明显标志。”

  儿子是我的精神依靠

  “我的父亲病得很突然,临去世前什么都没有说,本周五上午9:00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葛振林大儿子葛长生对记者说着父亲去世后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用他的话说,父亲的去世让他少了一个精神上的依靠,“从小我们兄弟四人都是在父亲的教导下生活,教我们做人,教我们正确地面对社会,从明天开始,就只能靠自己了。”

  小战士他是个乖老头

  倒是湖南衡阳干休所的一位小战士给了记者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葛老走了,我们这里少了一个乖老人。”他给记者说了一个细节,每个天晴的午后,葛振林总是坐在阳光底下,眼睛看着狼牙山的方向,嘴里喃喃着,“兄弟们,你们在狼牙山上久等了,我就来了。”

  河北曲阳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阻击日军战斗中,为掩护部队的安全转移,葛振林与四位战友跳下悬崖,所幸挂在树上,被战友救护归队。伤愈后,先后投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历经10年烽火岁月,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曾荣获全军二届英模奖章。朝鲜停战后回国,历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1982年离休。担任全国近200家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狼牙山山区人民,为永远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特在狼牙山顶峰棋盘陀上修建了一座雄伟的纪念塔。

  班长看看太阳,已是中午,但为了让领导机关和主力转移得更远更安全,全班决定再坚守一些时间。日军不知山上有多少八路军,继续猛攻不已。6班正好把日军往山上引,不觉太阳偏西,6班也快退到了山顶,班长边打边和大家商量:如果转移出去寻找主力,日军肯定会跟踪追击,于是5个人一致同意退向山顶。到了山顶,已无路可退,山顶那边是悬崖峭壁,这边是敌人追兵,怎么办?子弹打光以后,班长拧开最后一颗手榴弹盖儿,大家都明白班长的意思,冷静迅速地向班长靠拢,但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瞬间,班长突然将手榴弹扔向敌群,然后一转身,面对悬崖,高喊,“跟我来!”跳了下去,其余四个人也学着班长的样子,一齐跳下悬崖……

  作者:选稿:陈忠华 来源:新闻晚报

  5月14日晚,济南市舞台艺术创作重点扶持项目――话剧《英雄山》在群星剧场拉开汇报演出大幕。在近两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一次次被英雄感动,一次次热泪盈眶。

  该剧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投资打造,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创作排演。

  挖掘济南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

  济南是一片红色沃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凝结积淀了大峰山精神、莱芜战役精神、济南战役精神等一系列红色精神谱系。但在这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中,却还有一些是鲜为人知的。

  比如,李敬铨的故事,他是“四五”烈士中唯一一位济南人,曾任中共济南特支书记,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时,年仅27岁。

  又比如,卧牛山寨十五壮士。1940年,卧牛山寨保卫战,长清区独立营一连最后15名战士宁死不屈,在卧牛山寨纵身一跃,最终5人幸存,10人牺牲,被称为“卧牛山寨十五壮士”。这比我们熟知的“狼牙山五壮士”更为悲壮,发生时间也更早。

  还有牺牲在济南战役胜利前一夜的女潜伏者王馨华……他们像璀璨的流星,在济南革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可磨灭的一瞬。

  话剧《英雄山》正是以这些在济南党史上真实发生,却又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为原型,通过艺术化地描绘一对出生于济南革命家庭的姐弟在峥嵘岁月中的成长轨迹,展现了中共济南党组织筚路蓝缕而又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该剧编剧、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王谦介绍,《英雄山》自2020年10月启动以来,主创团队从史实着手,搜集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并多次深入长清大峰山党性教育基地、济南战役纪念馆、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等地采风,同时寻访相关历史专家,以最为严谨的态度开展剧本创作。到目前为止,已经七易其稿。

  “我们也是在翻阅资料和采风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故事是我们曾经不知道的。而这些故事又特别新鲜、感人,有的带有谍战色彩,有的悲壮热烈……”王谦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他为济南这座英雄的城市感到骄傲,“在革命这条路上,很多赤诚的共产党人一路走到了底,他们为后人点亮了一座前行的灯塔。而《英雄山》就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新时代的我们铭记革命先烈遗志,敢为人先,奋发向前。”

  年代感与时代感在舞台“同频共振”

  话剧《英雄山》集结济南儿艺最强阵容――编剧王谦、导演于杨、舞美设计于利华、服装设计房晓莉、灯光设计苏博等都多次荣获国家及省市专业奖项,并邀请一级灯光设计张彤、青年作曲家邵荣震、著名编导梁克虎、一级舞美设计邵炜等省市专家重磅加盟,在音乐、舞美、形体、道具等各方面精益求精。

  “无论从舞台呈现、音乐风格还是表演方式,《英雄山》都力求创新表达,用更当代的审美来诠释红色精神,寻找与当代人、与年轻人的精神共鸣。”导演于杨介绍,自2022年2月建组以来,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所有演职员通过采风学习、深入走访、全员军训等方式,不停打磨剧中人物形象,将历史的厚重和戏剧的表达进行了有机融合。

  不少青年演员坦言,在塑造人物时,常常被先烈的英勇无畏感动得泪流满面,“台上台下的情感共通,正是百年前的他们与百年后的我们精神共鸣”。

  为全景式呈现早期中共济南党组织“坚守信仰、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世界,该剧时间跨度大,剧情跨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于是,于杨大胆创新,分别用七位演员来塑造四个不同时期的主线人物――兴华和泉勇两姐弟。这让观众大呼新鲜,“演员的表演更显真实,也能够彰显出时代的变迁。”一位观众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还有,《英雄山》特邀丁小秋、胡心灵、张富民三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倾情加盟,从而形成老、中、青三代演员联袂出演的最强阵容。“老戏骨”们精湛又细腻的演技赢得观众赞声连连,年轻演员也备受好评。舞台上,他们既呈现了英雄的光辉,又抓住了人性的柔软,让大家看到了一位位有血有肉的济南英雄。

  “作为一名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的老济南人来说,《英雄山》里的很多故事,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我既为此感到惭愧,又觉得作为一名老戏剧人,有责任把这些故事、这些精神讲给大家听。”国家一级演员、济南儿艺原院长丁小秋说,在与年轻人一起奋斗的这些日子,看到大家被英雄精神感染,克服疫情防控的种种困难,一手抓创作一手抓防疫,甘于付出、快速成长,这让他感到很欣慰、很开心。

  除了讲述济南英雄故事,《英雄山》还通过舞美、多媒体等方式,将泉水人家小院以及济南老火车站、老城墙等如今已经消失的“济南风情”搬上舞台,再现了浓浓的泉城风情和济南文化。

  将力量照进现实,绘制一幅专属于济南的“红色画卷”

  在恢弘的舞美灯光中,在荡气回肠的歌曲中,在历史的大潮流、大情怀和大浪漫中,一幕幕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而话剧《英雄山》所传递出的极致、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坚如磐石的崇高信仰,像清泉一样流入每一位观众心中――这,就是英雄的济南。

  演出结束,掌声经久不息,多位观众和专家感慨万千。

  “情节扣人心弦,人物鲜活生动,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激情澎湃、烽火连天的岁月,几个高潮段落,不禁让人潸然落泪,灵魂受到洗礼。”市民黄先生表示。

  “看完这部剧,会让我们济南人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英雄山》展现了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现宏伟主题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共鸣感,我很受感动。”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山东歌舞剧院院长张积强评价道。

  “《英雄山》撷取了济南党史中的三个重要时刻,既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又有大无畏的革命信仰,还有壮烈的革命场面,有个体、有群体,是一部震撼心灵的艺术佳作,更是一堂鲜活的‘话剧党课’,希望未来《英雄山》可以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让红色精神感染更多人。”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处长马涛表示。

  “以历史映照当下,将力量照进现实,我们希望绘制一幅专属于济南的‘红色画卷’。”济南儿艺主要负责人任晓坪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主力军,济南儿艺有责任守好‘红色根脉’,传承宝贵财富,接下来,我们也将继续以艺术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努力擦亮这张红色文化的‘城市名片’”。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郅良为济南儿艺点赞。她表示,“济南不仅是一座历史厚重的文化名城,更是一座革命之城、红色之城,《英雄山》的创作目的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更多了解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这也是落实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助力强省会建设的一部献礼之作,希望济南儿艺能够继续发扬‘永远做最好’的拼搏精神,对该剧进一步打磨提升,将其打造成为一部展示城市精神的经典巨作”。

前一段时间,有两起特殊案件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一起是“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的后人葛长生、宋福宝分别起诉《炎黄春秋》杂志社前执行主编洪振快侵害名誉权、荣誉权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洪振快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另一起是革命烈士邱少云胞弟邱少华诉孙杰(微博大V“作业本”)、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一般人格权纠纷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判决两被告向原告邱少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这两起案件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一向打着“还原历史”“寻找真相”“重新评价”等幌子的历史虚无主义,这次不仅触碰了社会道德底线,更触碰了法律底线。人们对它的批判和抵制也不再停留于历史研究等学术领域,开始运用法治手段捍卫英雄尊严和历史真相。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人民法院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

在历史虚无主义盛行、攻击诋毁英雄人物不断发生的网络时代,旗帜鲜明地反对否定领袖、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倾向,十分必要。

一、历史虚无主义攻击诋毁英雄人物的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逐步从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到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领域,其攻击诋毁英雄人物的手法更为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抓住缺点,无限放大。评价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历史地位,应该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在评价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时,采用的却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办法,对缺点和错误无限放大,对功绩却选择性失明。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把矛头集中指向毛泽东,其实质是试图通过无限放大毛泽东的错误来否定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成就,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因为他们深知要搞垮一个国家,首先就要攻击这个国家的执政党;要搞垮这个国家的执政党,首先就要丑化这个党的主要领袖和英雄人物。

2.罔顾事实,求全责备。无论评价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而不能想当然地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历史、苛求前人。历史虚无主义评价历史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不顾历史客观条件和事实,完全采取一种反历史的方法。例如,有人批评新中国“闭关锁国”。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并不是我们自己要闭关锁国,而是当时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了严密的封锁。不顾帝国主义对新中国严密封锁的事实,一味批评我们“闭关锁国”,不是一种历史的无知,就是别有用心的攻击。再如,有人批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战略,批评中国跟着苏联与美国和西方为敌。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新中国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而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在这种异常艰难的时刻,谁能帮助中国呢?“美国给我们没有? 英国给我们没有? 他们都不给。只有苏联肯这样做。”(《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历史虚无主义这种不顾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求全责备、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攻击,是一种主观武断的政治涂鸦,从根本上完全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

3.编造谣言,恶意中伤。比如,以美国中央情报局为背景所抛出的李志绥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和高文谦的《晚年周恩来》、艾蓓的《叫父亲太沉重》,英国情报机关资助英国华裔女作家张戎与其英籍丈夫合著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等,从个人品德、生活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的领袖进行纯粹的人身攻击、大泼脏水。此外,恶意中伤其他英雄人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有人说雷锋故事是虚构的,有人说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还有人“论证”张思德是炼鸦片时被活埋,并得出结论说这些烈士死得“轻于鸿毛”。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英雄人物始终是标注历史的精神坐标,构成了一个民族向慕正义、追求崇高的价值底座。对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这种虚无主义的态度,不仅损害了英雄人物的名誉,而且还伤害了人民群众对英雄人物的感情。

4.戏谑恶搞,冷嘲热讽。一段时间以来,采用网络语言、段子、笑话等方式,拿革命历史开玩笑、拿英雄人物开涮的事情屡见不鲜,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例如,某进修学校教师恶意攻击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为“挂炉烤鸭”,作业本、加多宝公司侮辱牺牲烈士是“烤肉”,某著名主持人在一段视频中以侮辱性语言公然诋毁领袖人物、人民军队和革命历史。在这些人那里,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不再是庄严、崇高和神圣的,而是可以任意戏谑、恶搞、亵渎的对象。他们把否定历史当时髦,以解构崇高为能事,挑战正义良知、扭曲价值判断、消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演化的这一新趋向,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

5.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历史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惯用手法,就是用所谓人性的观点去解读和编排历史。持历史虚无主义论者所谓的人性,就是“坏蛋也有温柔宽厚的一面”,经过一番“人性化”的演绎,把好人说得坏一点,把坏人说得好一点,即“好人不好,坏人不坏”,从而把历史上的反动人物打扮成“历史的推动者”。在这种逻辑下,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政治代表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被装扮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是“在为中国找出路”,而一切革命斗争则被说成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坚持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立场、辛亥革命前坚决反对革命、窃据民国大总统后立即要复辟帝制的袁世凯,被描写成了“走向共和”的元勋,他的政治主张被称为“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林则徐的爱国行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则变成了错误。有人甚至提出,如果没有康梁的变法维新和孙中山的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在一些人的笔下,刘文彩也不再是十恶不赦的大恶霸,而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人。还有人提出要“还原一个真实的蒋介石”,重写中国近现代史。在这种所谓“人性论”的分析、解读和编排下,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被搞得面目全非。

二、历史虚无主义攻击诋毁英雄人物的危害和本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殷鉴未远。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解体前夕国内流行的否定革命领袖和抹黑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疑在瓦解苏共执政地位、颠覆苏联政权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先是把矛头对准斯大林,把他描绘成一个专制暴君和杀人犯,继而又把矛头指向列宁和社会主义制度,公然污蔑十月革命离开了“人类文明的正道”,对苏联历史上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进行全盘否定。此外,中伤、贬损卫国战争中涌现的英雄成为社会的“时髦”,卓娅、马特洛索夫等多名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英雄被“证明”是“美化”和“编造”,甚至“凭空捏造事迹”,等等。在这股思潮的冲击下,染满英雄鲜血的革命历史被完全扭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被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共产党执政的基础遭到全面瓦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不分黑白、颠倒是非的做法,一些人认为只是学术探讨,即便是错误的,也关系不大;也有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制造和传播的都是谣言,特别是其戏谑恶搞的行为,广大群众有辨别能力,对历史事实影响不大。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攻击诋毁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只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之一,除此之外,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提出了一系列虚无历史的观点和主张,使得整个中国革命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完全被颠倒过来。他们主张“告别革命”,宣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历史,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全盘西化”;称“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否定五四运动,称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从所谓“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走上了“以俄为师的歧路”;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说成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的回归;攻击和诬蔑中国共产党,说党的历史是“不断犯错误”的历史,党把中国引上“灾难的深渊”。可见,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所谓的“学术研究”,而是披着学术外衣的政治思潮。其目的就是企图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最终达到否定党的领导的目的,其现实危害不可小觑。

三、旗帜鲜明地反对攻击诋毁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尖锐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面对否定领袖、诋毁英雄、歪曲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批驳,而不能只做“理性”的旁观者,听之任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要用真相为英雄正名,以法律捍卫英雄名誉,在全社会营造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挺起民族脊梁,守护好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理直气壮地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积极引领人们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要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深入研究,深入分析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揭示其历史观和方法论上的错误,帮助人们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澄清思想认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侵蚀。针对历史虚无主义从学术领域向社会蔓延、从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传播扩张的倾向,要综合运用教育、舆论、法治等多种手段,积极发声,用正能量晴朗网络空间,对涉嫌违法违纪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纵容。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英雄事迹英文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