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的《新诗讲稿》是否包含了《谈新诗》?

【万字笔记,文学干货,时间线索+名词解释】记录一下本剧中涉及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知识点:(文末有补充的文学易混点和冷知识)

第一个十年(年)重要时间线索:

1907年,春柳社于东京成立(中国现代戏剧肇始;第一个话剧团体)。

1915年,新文化运动(23年)。

1917年,文学革命(年)。

1921年,文学研究会(1月)于北京、创造社(7月)于东京成立。

1923年,新月社(诗歌;闻一多)、南国社(话剧;田汉)成立。

一、晚清文学时期(补充对照作用)

(一个论题: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来自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导言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林纾与桐城派关系: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在维新运动背景下,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革新运动,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这些文学革新仍囿于传统文学内部改革,因此并未有实质性成果,但它成为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其挑战传统文学观念的努力直接被文学革命所承袭。

“小说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概念,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虽多是政治小说,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们体现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价值:力图从严肃的社会目的出发,反对以游戏的态度创作单独的娱人的作品,即后来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先声。

通俗小说:中国近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商品性文学。

“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体裁,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新民体杂糅桐城派古文与《三国演义》等小说文体,在清末为厌倦八股文程式的青年才俊所激赏,传播很广。另外梁启超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引入当时日本汉字,譬如“组织”、“政治”、“经济”、“哲学”。大大丰富了中国近代词汇。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体的一次解放,打破了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缚,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的文体。新民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洒洒,感情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新文体的影响逐渐消退,而其精华则为白话文运动所继承。

【冷知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表于1902年,是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新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小说杂志,《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成为该杂志创刊号的发轫之作。其充满激情地夸示小说的社会功能,把自古为小道的卑贱文体提到“不可思议之力”的高度,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特别地看重小说在时代变革中的意义——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冷知识】文章有“四力”:1902年,梁启超创刊《新小说》杂志,在该刊的一卷一期上发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强调小说的作用,抬高小说的价值。指出小说具有四种力,足以支配人道。这四种力,即“熏、浸、刺、提”。“熏”即“熏陶”,“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浸”即浸润,“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令人“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刺”即刺激,“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如“禅宗之一棒一喝”之度人;“提”即升华,让读者“自化其身,入于书中,截然去此界以入彼界”,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四种力中,“熏”、“浸”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生作用的,是一种“渐力”;“刺”是一种使人骤觉的“顿力”,三者都是“自外而灌之使入”的外力;而“提”则是“自内而脱之使出”的内力,其作用最为根本。梁启超的“四力”说,明确道出小说是通过自身艺术形象对读者产生教育和激励作用,涉及到小说、戏剧等作品最根本的形象性问题,比当时人斤斤于小说“乐而多趣”的观点自是大大前进了一步。其观点显现出对小说文体的独到把握,得到了夏曾佑、徐念慈等的相应,推动“小说界革命”,使小说从“小道之学”上升为“文学之最上乘”,彻底改变了传统以诗文为本的文体格局。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其宗旨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编者,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小剧场运动: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主持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1925年余上沅等恢复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立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进入国家高等教育,走向小剧场运动。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 。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阴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赤裸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效果适得其反,有些作品还成了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在五四运动后即销声匿迹。钱玄同、沈雁冰、鲁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得名于1922年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在新文化运动中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新月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语丝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自叙传抒情小说(“自叙传”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自叙传”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小诗体:小诗体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

“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向其撰稿的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陈独秀的泼辣明快,钱玄同的汪洋恣肆,刘半农的爽直幽默与鲁迅的犀利凝重,展现了这一作家群的不同风格。而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

小品散文: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的文章,又称小品文。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小品散文开始兴盛。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散文作家。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学审美观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发引人重视,小品散文再掀高潮。

白马湖作家群:白马湖作家群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群体,又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白马湖作家群得名于杨牧的《中国近代散文选》的前言,在这篇文章中杨牧提出中国现代散文的“白马湖风格”,白马湖作家群只是聚集于白马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旗帜,但是他们的作品有着相近的文学风貌,即冲淡平和、清醇隽永。白马湖作家群的主要成员多半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代表作家有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等人。除了文学活动以外,他们还涉及到教育、出版等诸多领域。

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冰心体”散文:所谓“冰心体”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蕴含温柔,微带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而“说心中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包括母爱、儿童之爱和对大自然的爱。

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文明新戏:话剧作为西方戏剧形式是19世纪末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院。国人演话剧从教会学校业余演出开始。1907年2月,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若镜、欧阳予倩等在日本组织春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当时称话剧为文明新戏。

新剧: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 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新潮社:新潮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掎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 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

北大歌谣研究会:1920年成立,发起人与参与者大都是早期白话诗人,如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由此开始了现代新诗”歌谣化“的努力,刘半农从故乡江阴采风同时,用江阴方言写作“四句头山歌”20余首,刘大白《卖布谣》借鉴了民间歌谣形式,这是对传统诗歌的文人化贵族化的反拨,与五四文学平民化一致。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浅草-沉钟社:浅草-沉钟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1922年在上海成立浅草社,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莽原社: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未名社: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曹靖华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湖畔诗社: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上海民众剧社:“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一致的。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

上海艺术剧社: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由郑伯奇、沈端先等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社长郑伯奇。出版《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及"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法国左翼剧作家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等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它有力地促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戏剧理论建设,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新潮》:《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评击封建礼教。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主张。“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申报·自由谈》:《申报·自由谈》是上海《申报》的副刊之一,也是近代报刊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副刊。1911年创刊,1949年停刊。最初的编者是陈蝶仙。后来陈因经营实业,改由礼拜六派的小说家周瘦鹃主编。周瘦鹃编《自由谈》约十年,使其成为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充满了旧式的笔记诗词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1932年起改由黎烈文主持,把《自由谈》的内容变成完全的新文艺化,积极介入社会,追求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大力提倡杂文,锋芒毕露,大胆暴露现实,全国文化界一时震动,并特聘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撰稿,成为进步文化战线的重要阵地。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论证废文言而倡白话的必然趋势;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胡适《谈新诗》: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胡适将上述主张概括为“作诗如作文”,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方面的散文化。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摩罗诗力说》: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评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彷徨》:《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表现为: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野草》:《野草》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在酒楼上》:《在酒楼上》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16日的一部短篇小说,载同年《小说月报》15卷5号。小说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敢作敢为的有志青年吕纬甫,十年后却由于理想的破灭,对前途的绝望而变为一个穷愁潦倒、麻木颓唐的老夫子,整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陷入顾影自怜的泥淖不能自拔。作品通过吕纬甫的悲剧,针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氛围。小说重叠使用三个“第一人称”(“我”、吕纬甫和老发奶奶),把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以浓厚的抒情笔调描写环境和人物;结尾则采用象征,因而情韵丰富。

【冷知识】《怀旧》:鲁迅在1911年曾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这是鲁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署名“周逴”,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周作人评“辛亥年冬,以东邻的富翁为模型,写革命前夜的情形,有性质不明的革命军将要进城,富翁与清客闲汉商议迎降,颇富于讽刺色彩。”编辑恽铁樵总评:“实处可致力,空处不可致力,然初步不误,灵机人所固有,非难事也。曾见青年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饤(比喻堆砌辞藻),无有是处,亟宜以此等文字药之。——焦木附志”

【冷知识】《域外小说集》: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在东京出版,上下两册共收录西方文学作品16篇,以俄国及欧洲弱小民族的作品为主,即鲁迅所谓“被压迫的民族的作者的作品”,也是现代文学史上首部以外国短篇小说结集的单行本。作品以雅驯古奥的文言直译,与晚清流行的林纾等人的翻译方式非常不同。《域外小说集》的发行受到冷遇,但对鲁迅和周作人未来文学创作的题旨和艺术观念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女神》:《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包括1916年至1921年的诗作,以不同的风格形式分成3辑。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主题是“人”的解放的最强音。《女神》开了一代诗风,标志着中国浪漫主义新诗运动的兴起,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冷知识】《牧羊哀话》:作于1918年春,是郭沫若的第一篇小说。形式为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中国》杂志第一卷第七期。以尹子英和闵佩仪的爱情做为叙事的主线,在爱情悲剧背后隐藏着作者丧失家园的悲痛之情。失去家园的弱国子民,要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美满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因此郭沫若在这篇小说里除了表达了丧失家园之疼外,就是抒写人生的苦闷。国外的艰难生活,事业的不顺利都给郭沫若带来了精神负担,而这些人生苦闷都化作作者在小说里的浅吟低唱。

三大主义:“三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他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文学改良“八事”与“白话文学”:1917年1月,文学革命开始,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当从 “八事” 入手,同时提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八事”:出自《文学改良刍议》,即“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文学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白话文学:胡适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历史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诗歌的“三美” 论: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诗格律化:新诗规律化是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由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音乐美,强调有平仄和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对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同的辞藻,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进行新的创造。新诗规律化的提倡与实践纠正了早期白话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混乱的局面,使新诗精炼集中,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看到这里的福利小贴士:

【需要区分的“第一”“最早”“开山之作”知识点】

①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之作(短篇)——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

②鲁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小说——发表于1911年《小说月报》,关于辛亥革命的文言文讽刺短篇小说《怀旧》。

③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散文诗——鲁迅散文诗《自言自语》等文,发表于1919。8。19《国民公报》。

④第一本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郁达夫《沉沦》,自传体,出版于1921年10月。

⑤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陈衡哲《一日》,发表于1917年6月,《留美学生季报》第4卷夏季2号。陈衡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代表作《小雨点》(1920.09)

⑥中国现代第一本白话诗歌集——胡适《尝试集》,1920年。

(区分: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发表于1921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

⑦新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张资平《冲积期化石》,1922年。

(张资平:创造社成员(和郁达夫、郭沫若一起创办了《创造周刊》和《创造日》),海派(情色小说,和叶灵凤齐名,擅长写“多角情感纠葛言情小说”。《冲积期化石》1922年5月出版,自传性作品,写了贫苦学生韦鹤鸣的求学和恋爱经历,对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界及政治和家庭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需要区分的作者与文章主张】:

①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有“四力”(“熏、浸、刺、提”)。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③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历史的文学观念》-“白话文学论”;《论新诗》-“作诗如作文”;“整理国故”。

④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关于陈衡哲的冷知识】

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由留学生 陈衡哲 发表在《留美学生公报》上的《一日》。

(出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P65小说(一)附录年表、以及夏志清的《中国小说现代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P95二十年代戏剧时候,也提到“陈衡哲”。

①通常认为:胡适发表于1919年3月《新青年》第6卷第3号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精神的剧作。

②最早现代话剧剧本——在1918年10月,留美学生陈衡哲在《新青年》第5卷第4号上发表剧本《老夫妻》。

③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话剧剧本——最早也许是徐卓呆于1910年在《小说月报》第1年第4-6期发表的四幕九场悲剧《故乡》,已是当时完整的剧本之一。

【鲁迅《呐喊》包含的篇目与主要人物形象】包括1篇自序和13篇短篇小说:

《药》(华老栓夫妇、小栓、烈士夏瑜)

《明天》(单四嫂子、宝儿、蓝皮阿五、王九妈)

《一件小事》(人力车夫)

《头发的故事》(N先生)

《风波》(七斤、七斤嫂、九斤老太、赵七爷)

《故乡》(迅哥儿、闰土)

《阿Q正传》(阿Q、赵太爷)

《端午节》(方玄绰、方太太、金永生)

《白光》(落第文人陈士成)

《兔和猫》(三太太、迅哥儿)

《鸭的喜剧》(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

《社戏》(六一公公、阿发、双喜、外祖母、母亲、迅哥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刊的新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