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大炮的炮管那么粗,口径却没有现在的炮大?

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最大区别就是科技水平的巨大差异。这种变化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军事方面,现在是热兵器时代,相对于冷兵器时代,热兵器的杀伤力更大,可以借助武器力量实现以少胜多,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如果用现在制式的特种兵团一万人,回到古代能够横扫王朝军队吗?很多人都会有此疑问。假设真的有一万特种兵,武器弹药无限,吃穿补给无限,真的能够打败古代的军队么?估计只有在清朝才有这种可能,到别的朝代只能变成渣。

古代士兵在沙场上玩命靠得绝对是彪悍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体现在杀人技术的磨练上。这就要从几方面来说,一是身体素质,古代军队之所以骁勇,就是因为长年累月的搏命,身体已经适应了战场的要求,素质相当过硬。

二是技巧。古代人习惯使用重兵器,什么大刀、大斧、大锤,无论是什么,挨上一下基本不丧命也要失去战斗力了。

想要对抗这样的军队,现代特种兵没有肉搏的优势,只能靠武器的射程优势,采取远攻的策略。不过还要小心对方的弓弩和人海战术。

而且古代军队的远程攻击手段也很丰富,特别是明代以后,拥有了火器。虽然不能跟现在的导弹相比,但要轰炸一座山头,杀万余人的,还是可以轻松做到的。这要是不小心中了埋伏,一万人还没机会反击,就要交代了。

根据史料记载,在宋朝时期,火药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朝廷专门建立了军兵监这样的机构来生产火器。什么火药箭、蒺藜炮、铸铁火炮那是样样尽有。就算带着现代化武器跟熟练操作这些古代火器的部队打,那也基本没啥胜算。

在北宋,为了打击彪悍的西夏,宋军曾经一次就用了二十五万的火箭,这能爆炸能着火的箭雨铺天盖地,什么部队也挡不住。试想,面对这样的攻势,一万人的特种部队怎么去抗衡呢?

到了明朝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更新发展,那火器的威力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在明朝的神机营已经开始使用多管铳,这东西可以连发,敌方还要怎么对抗?更可怕的是明朝还拥有佛郎机大炮。

这东西是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后装火炮,打出去炮弹直接变成散弹,一次能带五百发子弹无差别攻击,让人防不胜防,躲无可躲。

在正德皇帝年间,这玩意就有快四千门之多。想想,要是这么多火炮一起发射,那真叫神仙也难逃啊。

还不止如此,到了宋代以后,军队已经可以很熟练地使用地雷了,这玩意埋在土里,神不知鬼不觉,就能要人的性命,杀伤力与威慑力一样惊人,让敌人进退不得,苦不堪言。

有人会说,宋朝距今时间太近,我们再往前穿越一下,去打秦皇汉武,他们那时候科技水平落后一定能打得过。在秦汉时期,那都是打攻城反击战的。

想要夺下一座城池,那就得先解决宽广的护城河问题,要是没工具,那就只能游泳过去了。湿漉漉的才爬上岸,就会发现城墙上怎么有人丢石块啊。等到了眼前才看到,那石块大的呀,蹭上一下就要丢了性命。

之后城墙上的人就会弓弩齐射,你在城下连个掩体都没有只能仓惶躲避,顺便回个几枪,估计还没等反应过来,就交代了。要是不玩正面硬攻,来个突袭致胜,冲进皇宫干掉皇帝,你以为你就赢了么?你错了!可怕的事还在后面呢。

这秦汉时候天下有脑袋的人就想争权,巴不得皇帝早点死,换给他来做。你把皇帝干掉了,那你妥妥的就是弑君之贼。这些地方霸主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带着队伍一起群殴你,还让你没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被干掉了,你说惨不惨。

为什么说打别的朝代不行,打清朝说不定能赢呢?因为清朝不喜欢使用火器,极其看不起那些投机取巧使用机关算计的人。

他们是少数民族出身,喜欢展示自己的武力值,原生态玩的就是肉搏,跟这些没大脑的家伙打,那胜算还是很大的。

不相信的话参考一下八国联军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的历史就知道了。当时联军占领了清军的火药库,一打开都傻眼了,全世界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应有尽有,都摆在那里吃灰呢,清军愣是没用过。

还不止如此,清军最引以为傲的八旗子弟兵,因为入主中原后都成了贵族阶级,每天只会剥削压迫汉人,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了。这些军队真可算是乌合之众,打他们,特种部队出手,肯定是赢得漂漂亮亮的。

不过这里说的只是八旗军队啊,没算汉族军队。要知道清朝的汉族军队也是有战斗力了。不然太平天国、义和团这些民间力量是怎么被消灭的呢?所以仔细斟酌,一万人想对抗一个朝代,还是有点悬,不太现实。

穿越之说,只是小说里的想象,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可能出现。但就战斗力来说,一万人的特种部队战力也确实有限,不足以对抗任何朝代的正规军队。喜欢看英雄主义电影的小伙伴们还是不要想太多了。

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战争都是对人民最大的伤害。武装力量存在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发动战争,侵略或者掠夺资源。

武装力量的强大,为的就是保护本国的人民不受外敌的威胁。拳头硬的人才有话语权就是这个道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 本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出处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简化又不太容易说清楚。犹豫再三,还是归纳简单点说,论据我就不多列了。

火器实际上中国使用和发展都很早,真正列装用于军阵,至少可以推到北宋。在16世纪前,中国和欧洲火器发展程度几乎一致,没有太大差异。

但火器的发展,绝不是一个独立项目,它需要多种学科的同步前进。首先是大工业体系,如涉及火药发展的化学,金属制造业的冶金和锻造及一系列工艺技术的发展,细一点的话甚至需要包括车、铣、钻床等加工工具发展等等在内。但最主要的还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体系的同步发展。这点上,明朝晚期相对来说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一是不排斥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物理化学天文等等都比较大幅度的引进,政府也相对保持了鼓励态度。二是军队也鼓励从西方购买、学习、引进先进火器及制造技术及相关理论,甚至整支引进西方雇佣军来对明军进行训练、列入编制投入战斗。

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发展,在16世纪以后尤其是17世纪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且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进程客观上解决了发展火器所需要的工业基础,大量工厂和作坊的出现对这一进程作用非常大。这也是18世纪西方火器便急剧领先于中国的最大原因。譬如后期欧洲火器使用的不是原始黑火药,而中国依然使用黑火药,在这种现状下,即便火器质量有提高,性能也无法提高,如前所说,这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问题,需要综合性的科技发展。

虽然我们无法假设明朝如果不灭亡是否会进入现代科学体系,但清朝入在客观上确实打断了明朝已经开始的西学东渐进程,使各学科最终未能真正进入现代科学体系,依然保留在以前原始状态,这一点是无可讳言的。另外,清政府在平定天下以后,对武器尤其是火器管制是比较严厉的,大量的火器被封藏在武库置于管制之下,如乾隆年的镇压大小金川,最后就是从北京武库拉去火炮才解决了问题。

以上各种原因夹杂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到晚清我国依然处于比较原始的半冷兵器半准热兵器状态,无法与西方热兵器部队抗衡,整体军事力量上处于极端落后状态。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红衣大炮,原称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500年至1520年制造的一种舰载加农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军人迷信,为了祈求胜利,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象征吉利的红布,正巧清代满族忌讳“夷”字,便定名为红衣大炮。

在设计上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此设计可减轻整体重量而不降其强度。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形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三米左右,口径110至130毫米,重量在两吨以上。

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据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较高(铜可用于铜钱,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大炮威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