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开战前志愿军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敬礼,说是祖国的方向但盖马高原不是在中国的东方?

将于大年初一在影院献映的战争史诗巨制《长津湖之水门桥》已经开启预售,同时,由孙楠献唱的主题曲《天地我来过》MV也一并与观众见面。

从MV的第一个画面、第一句歌词开始,浓烈的悲壮情绪即刻被唤醒,国家与七连的命运随即被紧紧相连,战场的残酷与战士的无畏更是在人心头不断地猛击,心痛又敬仰。

该歌曲的歌词创作灵感来自牺牲在长津湖战场上“冰雕连”战士宋阿毛的绝笔信:“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在MV中我们重新见到了牵挂心头的千里万里两兄弟,还有梅生、余从戎、平河这些英勇无畏的七连战士,他们整装待发欲奔赴“水门桥”的战场完成任务,前方危机四伏、强敌环绕,这一别或是永别。

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在电影《长津湖》中牺牲的老兵雷睢生也出现在片段中,为国赴死的画面再一次让人重新唤醒了那段刻骨铭心的战场记忆。

这无情的战火震撼我,这漫天的风雪阻挡我,这不屈服的心不退缩,这最后的胜利属于我。”歌词中描绘的依旧是冰雪皑皑的、火炮震天的冰火战场,依旧是目光如炬、心朝家国的战士,他们用肉身迎接冷冽的寒风与子弹,永不退却一往无前。

有网友在看《天地我来过》MV时“边看边哭”,见到战士们又一次奔赴战场,直言又被“刀”了。

我来过,燃烧过;我身后,是祖国”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歌词是志愿者战士的内心呐喊,他们化作铜墙铁壁,守护背后的新中国,守护亿万万刚刚经历过战火的百姓不再让战火再一次遍野燃烧。

在MV中,我们看到穿插七连的战士面朝西边落日,肃穆敬礼,伍千里默默地说了一句——新中国万岁

其实早在《长津湖》上映之时,这首主题曲《天地我来过》就作为片尾曲与大家见过面,有网友早在那时就感受到“大气磅礴又情绪绵长”,此次再听这首歌,更是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在孙楠的嗓音之中,这首歌有浓浓的家国情,又有斗志昂扬的必胜欲,更有着对抗美援朝战士的深深敬意。管弦乐带来的磅礴浩然,钢琴带来的余音袅袅,在MV的音乐中还有口风琴的舒缓婉转,让网友都不免有些“上头”,直言“等了好久终于出音源了”。

看到七连战士扛起整个国家时的顽强不屈,回想到当今“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盛世盛景,网友们不约而同的呐喊出那一句——我爱我的祖国

相比于上一部《长津湖》,这一部“水门桥之战”更显残酷。在MV中我们又一次见到七连战士们用“小米加步枪”挑战美军的“坦克加大炮”。没有先进的武器,充足的补给,面对必须炸掉水门桥的任务,战士们用生命去迎敌。

炮火之下,血泊之中,战士英勇的形象一个个矗立在冰雪之上,有这么一句歌词:“坚守这阵地和荣誉,挥洒这热血不放弃,苍天之下冰雪之上,高傲地耸立。”

这是英雄诞生的那一刻,也是生命最伟光的那一时。

有网友更是在MV中感受到了“悲壮”与“震撼”,他们又一次见到了更为残酷的战场,又一次在心底里表达着对抗美援朝志愿者战士的敬意,更是为七连战士的命运而担忧起来。

在《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这首MV之中,有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在白雪皑皑之中,后景是钢铁洪流的装甲兵团,前景是一株被冰雪裹覆着的树杈,上面挂着一条鲜红的围巾。冰雪之下似乎除了这抹红色以外,再无任何色彩,随风摇曳着的红围巾成为这战场最动人的画面。

有不少网友在观看mv时都留意到了这令人泪下的红围巾。

其实,这条红围巾正是在《长津湖》中,伍万里在奔赴战场之前从车站收到的那条。

这条红围巾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不仅代表着国旗的颜色,更是代表着志愿军在外的战斗意义,还代表着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志愿军英雄们。

白雪之上,这些为国牺牲的战士守护着这片大地,他们用一腔热血彰显中国人不屈的精神,用行动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即便永远留在了这片炮火侵蚀的土地上,但他们依旧留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中。

就像歌词说的这样——如果再也不能回去,请你不要为我哭泣,替我看那山河壮丽,记住我,我来过,我爱我的祖国。

要说今年国庆档最火爆的电影,那一定是《长津湖》。

上映首日票房已超过3亿,更是打破了8项票房纪录,口碑一路走高。

虽说这几年出了很多战争题材的影片,但没有一部像《长津湖》这样,给我带来如此强烈的心灵震撼。

电影取材于1950年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中美两支最精锐的部队,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殊死较量。

这场战役,让号称军事最强的美军经历了“历史上最惨烈的大败退”,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重大转折点。

电影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戳中无数人泪点:

“我们把该打的仗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再打了。”

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那段近乎陌生却并不遥远的历史上,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正是因为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繁华盛世,家国安宁。

那段浸满英雄们血和泪的岁月,那一群无惧无畏的年轻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却。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年近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杨德盛,从四川的家中出发,飞越2260公里,来看望他的老连长杨根思。

墓前,老人手捧一束花,久久伫立,接着掩面而泣:

“连长啊,你的兄弟杨德盛来看望你了……”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时间仿佛倒流回71年前,那个异国他乡的难忘寒冬里。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爆发。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陆续抵达朝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

他们要面对的,是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陆战第1师。

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只要9兵团能够隐蔽开攻,就能将美军打散,再围追堵截,逐个歼灭。

杨根思所在连队奉命扼守长津湖出口小高岭,切断美军的南逃退路。

为了夺下这块阵地,美军押上了二十多架大炮全力轰炸,无数战斗机在天空中投弹、扫射。

阵地大部分工事被摧毁,白雪皑皑的小高岭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眼看弹药用尽,这个生平炸过无数敌人工事的爆破高手,抱起10公斤的炸药包,拉响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40余个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这一年,杨根思年仅28岁。

“老连长牺牲时,我离他只有100多米,远远地就看到了冲天的火光。”站在烈士陵园广场,杨德盛老人陷在回忆里泪眼婆娑。

对我们来说,《长津湖》只是一部电影,一场战争,甚至是一段历史。

但对于那些亲身经历过战场的老兵,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沉痛记忆,更是一生都无法从骨血中抹去的伤疤。

在十几岁的年纪,目睹了枪林弹雨,鲜血汩汩,看着战友从身边一个个倒下,甚至尸骨无存。

他们身上带着无数荣耀,却早已把自己掩埋在那段时光里,拼尽全力地活下去。

一个英雄是故事,成千上万个英雄就是历史。

在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在世界战争舞台赫赫盛名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留下这么一句话:

“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在这场军事实力对比悬殊的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靠着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不仅征服了对手,更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美国士兵身穿厚厚的棉大衣,正在分切一只烤火鸡,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事实上,他们帐篷里还有温暖的火炉,吃的有牛肉馅饼、水果蛋糕,喝的是热咖啡,鸡尾酒。

在长津湖5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里,志愿军战士们却只有单薄的棉衣。

为了躲避美军不断的低空侦察,他们白天潜伏在雪地里,晚上在寒冷的冬夜摸索前行。

因为行动隐蔽,不敢生火煮食,每天的口粮是冻得硬如磐石的土豆,没有土豆就挖树皮、野草,沾着雪水和焦屑充饥。

有人从被子里抽出棉絮做成手套耳套保温,用玉米须子裹脚,围在一起取暖,可每天仍有大量的战士被冻伤、冻死在行军的路上。

20军的一支连队,奉命驻守水门桥伏击敌军,他们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匍匐了六个昼夜,一动未动。

当美军南逃的先头部队侦察至此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保持着战斗队形,俯卧在厚厚的雪地中。

每个人手里拿着武器,怒视着敌军的方向,仿佛一座座随时可以跃然而起的“冰雕”。

全连没有一个人后退,129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阵地上,化成了长津湖永久耸立的丰碑。

美军士兵被彻底震撼了,他们脱下军帽鞠躬行礼,向可歌可泣的“冰雕连”致敬。

后续部队打扫战场时,在一名叫宋阿毛的战士手心里发现了一张纸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行字: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战友们高喊着:“勇士和阵地同在,英雄与日月同辉!”

每当看到老兵对于抗美援朝战场的讲述,总是禁不住泪如雨下。

“牺牲”这两个字,我们可以轻易用键盘敲打出来。

但对于战士们来说,那是他们用行动捍卫的职责,是长津湖数以万计的年轻人真真实实,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

正如《长津湖》电影中说的:

“没有打不死的英雄也没有冻不死的英雄,但军人的荣耀永存。”

是这一战,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家园,奠定了中国人民的世界地位。

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倒在冰雪中的英雄们,他们的事迹值得被歌颂,他们的精神值得被永远铭记。

时间可以过去,伤痛却无法抹去。

浙江衢(qú)州,一段视频引无数人泪目。

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余元利,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唱到动情处,老人瞬间趴在地上匍匐前进,随后摆好战斗姿势,目光深邃而坚定,一如在战场上那样。

老人的口齿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但这个动作早已融在了老人的骨血里。

想到战场上的敌人,死去的战友,余老嘴里碎碎念叨着,努力连接起当年的场面。

敌人打跑了,战友却再也回不来了。

遗憾定格在回忆里,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台。

抗美援朝老兵郑时文在入朝参战的时候年仅17岁,谈到那场惊心动魄的上甘岭战役,老人眼眶泛红,强忍泪水。

“敌人一天三十多万发炮弹,阵地是尸骨成堆,炮火将地面犁了一遍又一遍,打成了人肉的‘酱缸’。

同志们都牺牲了,叫什么名字不知道,都是无名战士,英雄,太多了。”

抗美援朝老战士许辅志,在接受采访时,情绪几度崩溃:

“我们连就在韩国境内三七线打的,我的那些战友就埋在三七线了,每一次我都在想,那些抬回来的有没有他们啊……”

有的人没能留下完整的躯体,有的人找不到一块白骨,只留下了一些遗物,一副眼镜,一个徽章,一张字条。

今年9月,第八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共有109位,在这之前,我国已经连续7年迎接共716位烈士遗骸回国。

可是这个数字远远不够,还有数以万计的烈士,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他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战友,失去了故乡,这个世界不再有人记得他们的模样。

他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悄无声息。

一位73岁的退伍老兵皮腊生,手里拿着一张画像泣不成声,反反复复地说:

“爸爸,我终于见到你了,我终于把你带回家了……”

他的父亲皮秋菊在抗美援朝战场牺牲,连张照片都没能留下。

兄弟三人为父亲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如今碑上才终于有了父亲的照片。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昔日炮火连天的时代已经过去,和平的时间久了,我们早已忘记了战争年代的残酷。

但正如那句话说的,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拥有了现在。

天下虽安,但忘战必危。

中国人骨子里的意志不能丢,那段任人欺辱的历史不可忘。

前几天,孟晚舟女士回国了。

一位91岁的老兵在直播前激动地鼓掌,用颤抖的手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儿地摇晃。

那一刻,他的脑海里应该闪过了那个炮声连天的时代,那群牺牲在敌人阵前的战友们,那段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

他一定想替那些战友们好好看看,祖国在一步步走向强大,人民在一步步走向富强。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中国早已不是原来的中国。

想起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他们不需要奉信神明,他们的神迹,来自他们的民族。”

百年前的中国受尽了屈辱,我们没有反抗能力,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尊严。

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大产业蓬勃兴起。

让所有人看到,一个从不会被击败的民族,一个冉冉升起的泱泱强国,正朝着世界之巅加速走来。

最后的最后,我真诚地想说:

山河已无恙,如今繁华盛世,如你所想。

何其有幸能生在今日和平的中国,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向所有的中国军人致敬,向所有为国而战的英雄们致敬!

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愿我们的生活幸福安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津湖伤亡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