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比原著《救风尘》差在哪?

严格来说,你要真照着原著去拍,一定没有这么多观众。

照着原著只能拍成小众文艺片,院线都不一定愿意给你上。

所以编剧把人物往干净里拔,是必然的。所有看不惯的还是去看深刻的文艺片和尺度上无所顾忌的美剧吧,本土的文宣根本不允许,这是现实问题。

《救风尘》的内核是什么?身处风尘,不妨碍我心有净土。面对不平,无论手段不失本心。

从这一点来说,改编基本抓着这个,不过填补的细节越偏向偶像剧一分就越削弱内核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阳光正午的《琅琊榜》优秀的原因,制作团队已经最大限度的削弱了细节里偶像的成分,更多的填充了真实的成分。

作为“神仙姐姐”刘亦菲时隔16年回归小荧屏之作,《梦华录》一经开播就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我们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打开了《梦华录》这部“神剧”。

在观看了十四集之后,我们有了自己的一点点小想法,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救风尘”背后是女性群体的“自救”

说《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不免牵强,原著讲述的是风尘女子赵盼儿智救婚姻不幸的好姐妹宋引章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在《梦华录》前面几集就已经讲完了,作为一部四十集的大体量剧作,《梦华录》的故事不止于此。

如果说关汉卿的《救风尘》先于时代,谱写了当时社会女性意识觉醒的赞歌,那《梦华录》则是借古韵故事书写当代人的价值选择,由“救风尘”等小篇章引入,讲述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姐妹携手创业的女性励志故事。

不同于原著,《梦华录》在文本以及人物的处理上做了较大变动。原著中“赵盼儿”出身风尘之地,而到了《梦华录》,“赵盼儿”则是家道中落的官宦小姐,为生活所迫沦为乐妓,但不久便脱离贱籍(“乐妓”身份),成了茶楼老板。

如此改编让《梦华录》饱受争议,争议的点在于这种改编涉及对古代风尘女的职业歧视。但俗话说“笑贫不笑娼”,作为乐籍出身的女子,赵盼儿能够体解为妓者的身不由己。而略显双标的是,赵盼儿仍然对乐妓身份过分警惕和排斥,言语之中强调的都是“风尘女”职业的卑贱属性。

随着时代语境的更迭,对“风尘女”的职业评价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无法说,《梦华录》中一直强调的“卖艺不卖身”是一种进步的价值观,但这样的选择却无可厚非,并不影响对角色的认知。

实际上,“救风尘”只是故事的一环,背后是女性群体的抱团自救。赵盼儿有着当代独立女性对事业与爱情追求的信仰,她明白唯有自主完成价值建构,付诸社会意义的财富创造,才是永葆地位与尊严的长久之策。于是她秒变智多星,帮助宋引章摆脱与周舍的“不幸婚姻”,又将“遇人不淑”的孙三娘从死亡边缘解救上岸,这是大女主的高光时刻。

与此同时,赵盼儿也曾幻想为未婚夫欧阳旭洗手作羹汤、相夫教子,过着安稳的闺中生活。但命运阴差阳错,欧阳旭并不是那个能倚靠终身之人。当赵盼儿撕掉了欧阳旭的真实面目,被欧阳旭以诡计“赶出东京城”,宋引章和孙三娘始终不离不弃,不断鼓励她东山再起。女性之间的互助情深,使得“救风尘”单一行动线有了更为多元的情感面向,不仅让角色变得更为立体,还提升了整个故事的立意。

“天下苦烂古偶久矣”论调


醉心于女性情谊的观众,不禁发出感慨:古偶市场怎能缺少女导演和女编剧?他们认为,是女性主创让《梦华录》成为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佳作,充满了女性群体的力量。

因为“天下苦烂古偶久矣”,他们纷纷化身《梦华录》剧迷的一份子,自称为“录人”,既呼应了剧名,又与“路人”谐音,有“自来水路人粉”的寓意,强化了《梦华录》超高的大众口碑。

有人喜欢,自然就有人“唱反调”。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梦华录》实在过誉,它的出圈仅仅是因为当下影视市场古偶烂剧当道,所以“矮子里拔将军”,才让它被“捧上神坛”。

实际上,因为同取材自关汉卿原著的缘故,《梦华录》一直被拿来与2002年的《爱情宝典》做比较。如果说《梦华录》站在“巨人的肩膀”实现了题材的“超越”,那么《爱情宝典》“救风尘”篇才是对关汉卿原著的忠实还原。

无论是从故事脉络还是情感精髓,《爱情宝典》“救风尘”篇都严格遵循着原著给出的既定框架,塑造的角色形象也深入人心,有勇有谋的赵盼儿,命运多舛的宋引章,诡计多端的周舍,以及忠厚老实的安秀实。只是在“救风尘”篇中,赵盼儿退居其后,甘当绿叶,成了宋引章爱情路上的“引路人”。

在《梦华录》中,赵盼儿一跃成为绝对大女主,而且还有了更为复杂的感情线,而“救风尘”的这段插曲,只是塑造女主形象的垫板之一。

《梦华录》的热度让《爱情宝典》这部剧重回大众视野,为了争个高下,部分观众一边看《梦华录》,一边看《爱情宝典》。各大媒体和营销号都开始拿《爱情宝典》抢占话题,从演员对比,到故事看点,关于两部剧的好坏争论不止不休。

有趣的是,《爱情宝典》豆瓣评分从8.1上升至8.5,不免令人疑惑,在古偶烂剧遍地“开花”的当下,到底是《梦华录》被过誉,还是像《爱情宝典》这样的古早剧被严重忽略了呢?又或者,大众因为在“烂剧”的大染缸中浸泡太久,对两部剧附加了太多的怀旧情绪,导致评价也变得不再纯粹。

视觉进步or表达退步?

不得不承认,在江河日下的内娱古偶剧市场,《梦华录》拯救了观众的视觉审美,实属良心。内娱偶像剧滥用磨皮配音,画面失真,棚拍的粗制滥造以及劣质工业糖精的甜度输出,对比强烈的是,《梦华录》运用电影式的画幅比例与景别构图,实景化拍摄与同期声录制,难怪有观众感慨回归儿时看剧的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赵盼儿”饰演者刘亦菲与“顾千帆”饰演者陈晓,两人都出演过金庸先生的名著《神雕侠侣》,而此次合作,算是杨过与小龙女的“再世重逢”

于CP粉而言,这么好的磕糖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从《神雕侠侣》到《梦华录》,CP粉沉醉于两人前世今生的爱情故事。然而,“磕CP”让群戏盛宴凝缩为一种双人戏码,对整部故事的讨论也渐渐趋于对男女主你侬我侬的情感的解读

从整个故事的逻辑看,“顾千帆”本是高门官宦家的长子,这一角色像是女主臆想中完美对象的化身,同时也造就了观众选择式的完美另一半的模样。

此外,男女主原本处于阶级上层的身份建构,仿佛也印证了影评人毛尖的那句“影视剧就是全中国最封建的地方”

譬如片中“三姐妹与周舍对簿公堂”那场戏,赵盼儿因为出身官宦人家,凭借着自己的学识服众,无奈高官被周舍收买,赵盼儿反被惩罚。但故事峰回路转,最后三姐妹洗脱冤情,周舍被流放。而观众看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由身处高位的男性拯救者“顾千帆”操控,不仅让女性的力量受挫,更让她们明白:原来男权和阶级才是挡在女性面前的那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从这个角度看,《梦华录》为了要凸显大男主的光环,仍旧没有摆脱偶像剧的惯用伎俩。一部大女主剧标榜女性的独立成长,但观众看到的却是一个自主性被剥离的提线木偶式的女主形象。

细数当代现实主义作品,佳作实在匮乏,观众许久没在小荧屏看到小人物真实的悲喜与苦难,而《梦华录》尽管剔除了一部分糟粕,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回顾国内影视作品,创作者因为过分担心观众对故事题材的看法,而在历史真实和当代价值观的选择间犹疑不决。以《梦华录》为例,若以历史剧的写实方式还原一段真实脱籍后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的挣扎,也许观众会集中讨论女性命运的苦难,而陷入另一种价值观争议之中。

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并不缺少此类传奇女子的故事,譬如《影梅庵忆语》董小宛的故事。江南名妓董小宛对冒辟疆的追随,是她作为古代沦落风尘女子的选择,尽管冒辟疆几次意欲抛下小宛,但小宛对爱的坚守,或许是出于古代为妾者的自知。小宛的行为是真实历史的记叙,她的故事也是古时从良女子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影视剧应当是社会议题发酵的导火线,引领观众对于现实问题进行反思,而不应仅仅去迎合观众对完美爱情与独立人生的幻想,沉醉于梦幻泡沫的制造。

对观众来讲,《梦华录》结合了现实的困境与罗曼蒂克式的想象,在古装偶像剧的领域交出了一份相对满意的答卷。但它始终是一段戏说,无法还原古代真实的市井生活。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我们的“观看”会少一份争议,多一份单纯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救风尘的主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