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和评价建筑风格?

9月10日参加了第二届德华论坛,聆听了德国德累斯顿建筑文化协会主席塞巴斯蒂安·斯多茨博士(Dr.-Ing.SebastianStorz)的主题演讲。我一直很期待,德国人究竟如何看待青岛的德式建筑?青岛的德式建筑在建筑史上又有何等地位?通过本次演讲,让我对青岛德式建筑与欧洲建筑的关系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正式开始专业分享之前,斯多茨博士分享了他对于青岛的感情和城市发展的规律,其中有几个观点我认为非常有意思,在这里分享给读者。

对他而言,居住不仅是空间和地点,同时更承载着一个人内心的归属。一个被成长记忆浸透的地方,人们称之为家乡,那里的建筑同样就成为了心灵居所。在博士学习建筑的时候,正好是德国二战后的重建时期,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建筑不要新建太多,不要新建太快,否则会让人们失去从前的记忆,缺少了心灵的依托。然而变化又是世间永恒的规律,城市在发展,变化无可避免,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在心灵记忆与城市变化中找到平衡点。

听到此,我不禁暗自发问,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平衡点存在吗?或许有吧,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还能略好一些,但在更多小城市或者乡村,曾经的记忆已经被打磨的差不多了。对于青岛而言,守住这些老建筑,就是守住一座城市的记忆!

博士还讲到,他在来青岛之前,曾经想象过青岛人会如何对待那些老建筑!他觉得从前德国的殖民侵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所有那个时期的痕迹会不会被一切抹掉?到了之后他很惊讶的发现很多老建筑都保留了下来,青岛人以一种自信的态度接纳了那些历史遗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审视与认知,才形成了今天中德文化交流的基础。

我一直在思考青岛的城市性格,开放、包容、乐观……这种大性格在青岛不平凡的近代大历史中萃取精炼,是历史塑造了青岛,同时青岛也创造了历史!

如果不了解过去,无法认识现在,更无法掌控未来!要读懂青岛德式建筑,就必须了解欧洲建筑!斯多茨博士为我们舒展开一段璀璨缤纷的欧洲古建史,而德式建筑只是欧洲建筑的一个方言!

▲欧洲建筑艺术风格划分(笔者根据博士演讲整理)

在欧洲古建风格史的划分上,博士引用了德国著名考古学家和艺术学家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的理论体系,熟悉建筑的朋友自然不会陌生,在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19世纪末,青岛德租时期所对应的建筑艺术风格,对于这段历史,德国的专家给出了一个专业定位叫做历史主义(Historismus)和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作青年风格派),而在同时期青岛的德式建筑中,有很多建筑恰好体现了此时德国所流行的风格,1919年所产生的包豪斯风格就没有来到青岛,这也顺应了文化传播的规律,因此我们回头看青岛的德式建筑,既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也有局限性!

▲玛丽亚拉赫修道院和威廉皇帝纪念教堂,新旧罗曼式建筑的对比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和柏林新教教堂(柏林大教堂),新旧巴洛克建筑的比较

在这个阶段,反应在建筑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历史主义,另一个则是青年风格派。先说一下历史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不同,是对中世纪以来各历史建筑风格的改良与创新,包括新罗曼式、新哥特式、新文艺复兴、新巴洛克等,特别要讲一下,威廉二世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在那个德国迅速强盛,自信心爆棚,自诩神圣罗马帝国(第二帝国)的时期,自然是新罗马风盛行。另一个必须要说的则是青年风格派,在德国诞生于1897年的新艺术运动在青岛有了自由发挥的舞台,这个对抗工业革命、反呆板直线的青年风格派在青岛划下了最完美的弧线!而所有这些欧洲建筑的风格与元素,都成为青岛德式建筑的背景。

▲青岛天主教堂的建筑样式,和德国莱茵河畔罗马人留下的建筑风格非常类似

▲青岛德华银行,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青岛基督教堂青年风格和历史主义的结合,花岗岩的点缀极具特色

▲督府学校则是一种更简洁的建筑风格

▲青岛德华大学,墙体和屋顶更为简洁,这种风格在德国20世纪30年代很受欢迎

特别值得一提的,相比现代建筑从功能方面出发,历史主义的建筑有很强讲述的能力,我很喜欢“讲述”这个词,我时常在反思我们现代建筑的意义,为了采光多开一个窗子,为了多一点面积做个飘窗,外立面设计毫无细节可言,这样的建筑,在未来我们能跟子孙讲述什么呢?看看青岛那些曾经的老建筑,每一块石头、一个入口、一个山墙、一个山花、一个塔楼、一座阁楼、一片屋顶……全都是故事,这才是有艺术生命力的建筑! 

对于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德式建筑——总督官邸(迎宾馆),其在建筑艺术史上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呢?斯多茨博士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对于总督官邸的建筑风格定位,博士给他取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威廉时期的风格主义,是一种游戏式的历史主义的演变我理解的这个“游戏”是一种充满生活意趣,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设计手法,作为对比的胶澳总督府就只有权威性和威严感,毫无“游戏”感可言。

风格主义一词源于意大利文Maniera,也被译为样式主义和矫饰主义,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末期发展成风格主义,它反对理性的指导作用,强调内心体验与个人表现,注重艺术创作的形式感,倾斜线条和曲线的运用比较明显。

在总督官邸的入口处我们发现两个窗户构造并不一样(图标1和2),中世纪风格的走廊(标志3)还有故乡风格(外露半木构德国民居建筑特色),但除了这些改良的历史主义的元素外,花岗岩的点缀别具一格,处处在打破立面的平衡,是一种相当“游戏化”的处理方式,当然还有青年风格派的。

这是总督官邸朝向大海的立面,中世纪走廊(标注2) ,文艺复兴风格也用大理石,这里进行了变形用到上面去。

另欧洲建筑从文艺复兴开始,对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均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的改变,因此在总督官邸的立面元素中,专家还是发现了非常多的欧洲建筑的规定样式,这些样式甚至都有自己专属的名字。

由此可见,总督官邸的建筑师熟悉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灵活运用驾轻就熟,在尊崇历史主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设计的局部充满了灵感的随意与游戏感,花岗岩石块大小的变化,在立面中铺贴的艺术化点缀,使这座建筑区别于折衷主义的规矩与拿捏,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有自己崇高的价值和地位。博士称,如果给青岛总督官邸在建筑艺术史上确立一个定位的话,就是德国威廉时期的风格主义。

而对于总督官邸的内部装饰,博士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整座建筑的内装充满了德国青年风格派的元素,专家坦言,这样的建筑在德国都是非常非常稀缺和珍贵的。

最后,衷心感谢斯多茨博士,75岁高龄,为中德文化的交流勤勤恳恳,现场仍坚持要站着为大家来讲解,这种精神真心让人敬佩。对于我个人来说,对青岛的德式建筑又有了新的认识,对青岛的老建筑更多了一份崇敬和自豪,这样的建筑,在德国都很稀缺的建筑,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和记忆,我们应该世世代代保管好,守护好!

【本文转载自“青之岛”,已获作者授权】

文中加“青之岛”标注的图片为作者自拍

老照片及其他彩色图片来自网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建筑风格有哪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