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黑龙江有哪些名人

介绍几位黑龙江省方正县的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王治田,黑龙江省方正县人。1947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七届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第九、十届农工党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农工党中央咨询监察委员会常委,第一、二、三届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第二、三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第四、五届黑龙江省政协常委,第六届黑龙江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

△马驰,黑龙江省方正县人,空军中将军衔。1933年1月出生,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1993年1月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是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特邀委员。1993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

△张永富,黑龙江省方正县人,抗美援朝英雄。志愿军第四十七军第一三九师第四一六团第五连连长。一九五一年十月,在临津江东岸坚守严岘山的战斗中,他带领全连奋战三天四夜 ,打退敌1个团29次冲击,歼敌副团长以下1200余人,守住了阵地。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

黑龙江省方正县走出去的名人有哪些?相关文章:

院校类型: 综合类院校 所在省份: 黑龙江

电子邮箱: 学校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

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地区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流传至今。接下来小编将与你一起了解文化名人笔下的中秋,领略关于中秋节的文化故事。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鲁迅日记》⑥中秋月食 │鲁迅

“二十五日,阴历中秋也。晚铭伯、季市招饮,谈至十时返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

这是鲁迅先生1912年9月25日的日记。读后,我们有没有一抹乡思在心头?心中有没有一个伫立北京四合院月光下的鲁迅形象?

这其中的“铭伯”是许铭伯,“季市”是许寿裳,二者为兄弟,铭伯为兄,寿裳为弟,是鲁迅的绍兴同乡,许寿裳还是鲁迅在教育部工作的同学同事,当时都未带家眷,同住北京的绍兴会馆。

作为古籍修养深厚的文人,鲁迅在此刻未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而是“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说明其内心是温馨的,因为刚刚与同学同志之人一起在中秋夜开心地畅谈过。而“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才表示出一缕淡淡的乡思。我以为,这要比李白的诗句更具美学意蕴,且更让人感到一种温馨与温暖,而不是苦情的乡思之愁。

“二十六日,阴。晚七时三十分观月食约十分之一,人家多击铜盘以救之,此为南方所无,似较北人稍慧,然实非是,南人爱情漓尽,即月真为天狗所食,亦更不欲拯之,非妄信已涤尽也。”

这是鲁迅先生即“十五赏月”之后,“十六观月食”的一段感慨之言,并进行了南北习俗的对比分析,读来颇有趣味。为何鲁迅先生会有此言呢?因为在9月15日鲁迅先生刚刚购买一部天文学古籍著作《开元占经》,读思之后,便有了此番联系实际的议论。

今夜月(节选)│徐福熙

解放以前的中国,富贵人家,寻欢作乐,以多数人的苦难酿成他们的蜜甜。中秋,是他们的佳节,天上的明月,在他们眼中,真是花朵一般。而穷苦无告的人民呢?食无粮,穿无衣,天上清光,只能照出他们的泪痕,使他们叹息、悲伤。别人的天堂,就是他们的地狱,别人的佳节,就是他们难堪的日子。

看,今宵月色多美好呵,它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中秋月色。十亿人民心中装着个暖秋。当空皓月,举头共仰,她给人欢乐,给人光明,给人佳兴,给人幽思……

人好月婵娟(节选)|臧克家

八月节,天上满月,人间团圆,拜月,供“月光马儿”和“兔儿爷”,虽然似乎是“妈妈经”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调是美好的。传统风俗中,有不少礼数,多少都有一点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纯粹是迷信的东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一点有情趣的点缀,有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里面。如端午、中秋等等风俗,似乎应该和纯属迷信的东西区别开来。《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彻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归宁,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母亲的月饼(节选)|肖复兴

中秋节又快到了,月饼蠢蠢欲动,又开始纷纷招摇上市。北京现在卖的月饼花样翻新,但南风北渐,大多是广式或苏式,以前老北京人专门买的京式月饼中,只剩下了自来红自来白,冷落在柜台的角落里,有一种叫做翻毛月饼的,更是已经多年不见踪影。翻毛月饼类似现在的苏式酥皮月饼,但那只是形似而并非神似。赵珩先生在《老饕漫笔》一书中,专门有对它的描述:“其大小如现在的玫瑰饼,周身通白,层层起酥,薄如粉笺,细如绵纸,从外到内可以完全剥离开来,松软无比,决无起酥不透的硬结。馅子是枣泥的,炒得丝毫没有糊味儿,且甜淡相宜。翻毛月饼的皮子是淡而无味的,但与枣泥馅子同嚼,枣香与面香混为一体,糯软香甜至极。它虽属酥皮点心一类,但上下皆无烘烤过的痕迹。”这是我迄今看到过的对翻毛月饼最为细致而生动的描述了,最初看到这段文字时,立刻回到当年中秋节吃翻毛月饼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父亲一只手托着翻毛月饼,另一只手放在这只手的下面,双层保险,为的是不小心从上面那只手中掉下的月饼皮,好让下面这只手接着,当然,这可以见那时老辈人的小心节省,也足可见那时翻毛月饼的皮是何等的细、薄、脆,就如同含羞草一样,稍稍一动,全身就簌簌往下掉皮。赵先生说的“薄如粉笺,细如绵纸”,真的一点不假。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 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 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在这里小编祝大家中秋快乐!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回顾往期精彩

【先优风采】优秀教师风采展(三)

青春告白祖国 |八一农大四千新生集体向祖国深情告白郑桂萍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来 源丨诗与文的屋檐下公众号等相关作家著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龙江兰西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