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民族电影展圆桌论坛什么时候开展?

6月9日上午,浙江华策影视技工学校“书记有约”平台,邀请近50名同学开展“华策影视进校园 德育教育润心田”的影视赏析德育课。该校党委书记郑亚平和教学副校长徐维良携华策影视集团出品的《觉醒年代》《绝密使命》《我们的新时代》等重大主旋律作品进入学生德育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难忘的“华影样式”德育课。

为什么《觉醒年代》这部重大题材主旋律作品受到观众热捧?课堂上,徐维良从一名导演的角度分析了其中三点原因:一是人物形象刻画得好。多元化的塑造既带有琐碎日常的人间烟火气,又有家国天下的慷慨激昂;二是时代背景诠释得准。真实可感的方式“影”领观众随之进行一场思想的旅行,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情;三是主创团队制作得精。主创团队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完成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第一次以男一号身份演绎陈独秀伟大人物,这个切入点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将李大钊先生的革命经历诉述得很成功。”此外,徐维良还从专业的影视片拍摄角度为同学们解读了由他本人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豁出去了》。

优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不仅是回溯重大历史、彰显伟大精神的力作,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读本”。该校学生王相鑫深有感触,在他看来《觉醒年代》生动地展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他们爱国爱党、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我们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树立技能报国、强国有我的远大理想,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王相鑫说。

优秀影视作品由浅入深地的故事讲述和主题表达,让学生们对革命先辈身上的精神更能理解也更有感触。该校学生赵雨聪和金歆洋就《绝密使命》和《我们的新时代》也谈了观后感,她们纷纷表示,对党的初心和党的宗旨的忠诚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一切艰难困苦,一步一步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光荣梦想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主人翁们奋斗、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发奋学习。展现了华影技校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义不容辞的奋斗使命。

影视作品有着独特的力量。记者了解到,华影技校是由浙江华策影视集团支持举办的中国第一所影视艺术类技工学校。浙江华策影视集团作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头部企业,坚持主流价值“影”领,守匠心、谋匠艺、铸匠品,制作和拍摄的主旋律影视作品获得社会广泛好评。作为华影技校,理应把这些作品搬进课堂、搬进实训室、搬进寝室、搬进餐厅……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旋律为主旨,激发同学们追求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熠熠生辉。

“此次德育课改变传统教学形式,老师运用赏析集团出品的重大主旋律影视题材影片等形式,与学生热情地互动,将德育教育蕴藏在学生想听、想看、想讲的过程中,实现从“无趣”到“有趣”的转变,让德育课变得接地气,让学生有代入感、亲近感、参与感,引领了主流价值,让时代精神、理想信念巧妙地融入到青年人的精神血脉中,激励广大同学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郑亚平说。

据悉,华影技校还将开展“华影样式”系列德育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品读关键人物、演绎人物形象、红色电影配音、体味旁白讲解、拍摄短视频等形式,引领学生观影明史、以史促学、以学践行。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学习巴巴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46850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学习巴巴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共同举办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民族电影展”于5月底正式启动。为期一个多月的展映期间,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将以“高原情”、“草原歌”、“多彩民族”等为单元,以“民族文学与电影”为主题,放映21部优秀的民族题材影片。参加此次展映的影片分别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彝族、回族、壮族、羌族、侗族、回族、苗族、藏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12个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这是第二届北京民族电影展的活动内容之一。

  由北京市民委和北京市广电局共同主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已连续举办两届,展映国产影片160部,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活动,受到美国、法国和日本电影节的邀请。

  在北京民族电影展举办期间,举行了多场民族题材电影的展映活动,开办了各种论坛。其中在首都高校举办的多场“北京民族电影展论坛”,对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这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要大力推动这样一个专项电影展的举办,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主席牛颂和副主席饶曙光都有清醒的思路和坚定的信念。

  “我们最早申请办民族电影展的时候,有保护的想法。我们确实感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批深刻的民族电影,但这并非一个市场现象,而是一个文化现象,尽管他们有的还有很大的艺术提升空间,但他们反映了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少数民族艺术家的文化自觉”,牛颂说,在筹办电影节的过程中,他们越发感到了这些作品的震撼力,把这些电影的出现称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所以,今年电影展主题就叫“新文化电影展”。

  “为什么既不叫少数民族电影,也不叫民族电影?因为新世纪电影,在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上又上了一个台阶。虽然在院线中见不到,但是它们在国际上得奖很多,很受欢迎。中华文化的底蕴、底色和底气,在新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中日益鲜明地体现出来。这些影片很少受到西方商业电影模式的负面影响,表现出对电影更崇高目标的执著追求,在应对电影市场的初级阶段和在产业化道路的探索中,坚定地守护人类文化的尊严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新作品继承了少数民族电影黄金年代的优质传统,同时又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的新文化元素和精神气象,反映出各族人民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自尊和自信。”牛颂说,办了电影展以后,他对少数民族电影更有信心了,因为在大量的研讨会中,专家们不但非常推崇电影展的办法,而且认为,在民族电影中有希望出现能和好莱坞抗衡的、反映中国精神、国家形象价值观的,能够与世界交流的影片。

  主持“北京民族电影展论坛”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表示,所谓新文化电影,推崇电影的文化品格,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的多样性,推崇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独特的人性美。电影以新的眼光关照民族文化遗产,呈现出人与自然等世界性的电影主题。尽管在当前的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背景下,新文化电影看起来还比较滞弱,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它所蕴含的文化、艺术的能量,显然是巨大的。

  李道新说:“事实上,以当代新文化电影为主题标示的民族电影,应该是中国电影继武侠片、功夫片之后走向世界的一种新的可能。”

  民族电影需要人文关怀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副主席饶曙光看来,民族电影急需一个推广平台:“今年2月,中美达成共识,每年要增加14部好莱坞电影,同时分成也从13%提高到25%,这对中国电影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我希望我们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一个健康和多元的发展,而这种多元当中民族电影是一个瑰宝,是不可缺失的。其实现在世界更希望看到我们的民族电影,在走向世界电影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民族电影很可能是一个亮点。”

  饶曙光说,“一直以来,我们都呼吁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的艺术院线,探讨了20年,但是现在都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国电影资料馆想做一个尝试,我们定了三大板块:民族电影、儿童电影、青年导演的电影,尽管这些电影在整个电影中处于相对弱势,但是它对于我们整个电影的多元性发展和展示,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中国电影现在在产业上面临着冲击,民族电影更应该有人文关怀和产业关怀的平台。”

  牛颂认为,按照电影发展的规律,当产品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会产生市场的细分,会出现艺术院线。艺术电影之所以在国外很火,但在国内很冷清,正是因为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还不具备建立艺术院线的条件,“所以我们致力于首先在北京促成一个院线的出现,或者我们可以叫特色院线,培养我们的观众,同时也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推广这些优秀的电影。”

  牛颂说,目前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经成为了艺术电影的平台,而且原创性很强,“现在的商业电影,90%以上都不是原创的,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90%以上都是很原创的,出现了很多具有世界性主题的电影,给观众很深的震撼。像《季风中的马》,和欧洲经历过游牧民族的广大观众发生强烈共鸣,卖到了40多个国家;像《碧罗雪山》,得奖无数,它的主题也是世界性的。很多电影学院的资深教授认为,这些电影已经站在了世界电影前沿,如果有钱,一点都不输给大片。但我们的电影产业还落后,特别是电影特技相当落后。所以我们觉得,要宣传他们,更要引导他们面向市场。”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是关键

  谈到目前少数民族电影的问题,牛颂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是关键。他表示,北京民族电影展在国际电影节中的传播能力、国际性、专业性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文学界、电影界、评论界联系还较少,缺乏交流,在文学创作和电影剧本以及相应的评论供求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链条,导致有些导演找不到优秀的剧本,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拍摄成好的影视作品。为此,北京民族电影展将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为了扶持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视文学作品,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组委会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日前联合发布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文学剧本遴选活动启事”。

  在首都高校举行的论坛活动上,上千名学生也在关注民族电影、讨论民族电影、思考民族电影,在学生们的发言中,有理性地思考与分析,更充满了深情和期待。一位学生甚至朗读了一首自己写的长诗,表达她对观看民族电影后的感动与理解。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生娄向阳说,我对民族电影的前景并不悲观,因为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当一个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作为一个有社会属性的人,他的精神诉求会强烈地表达出来。我想到那个时候,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坚守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电影自然而然会迎来一个春天。

中新社北京4月2日电 (记者 刘舒凌)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民族母语保护在国际间愈加受重视。4月23至28日举行的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将也举办一项民族电影展。

电影展中将展映30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影及新中国60年来的优秀少数民族电影。

2日,在北京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介绍,展映影片主体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即用少数民族语言描写本民族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的电影;所有影片均配中英文字幕,方便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对话。

中国母语电影多摄制于2005年至2010年,运用了11种少数民族语言拍摄。

电影展主办方认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的电影作品,展示了文化独特性与唯一性,并引导观众暂时穿越语际、族际,穿越时间、空间,去专注地凝视一种独特文化,凝视生命的差异性,以及由这些差异所构成的世界的繁复性,从而令观众达成对于多元文化的一种理解,实现一种沟通,完成一种交流。

近年来,《静静的嘛呢石》、《碧罗雪山》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在世界多个电影节上得到好评乃至荣获大奖。从中,人们可以看到了民族语言的精致运用,众多民族的作家、艺术家对本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经验的深情观照,看到对人类共同理想、尊严和美德的坚定守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虔诚思考等。

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电影展中,还安排有北京民族电影沙龙、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海报展、中国民族电影艺术家肖像展。(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物馆之夜纪录片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