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什么功,有什么过?

赵匡义有什么丰功伟绩?他的评价为什么比李世民低

  赵匡义有什么丰功伟绩。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太宗”是古代的庙号,分为祖和宗。一般开国帝王都称祖,开创朝代的先河。守业有成,发扬光大称之为宗。祖与宗都有级别的,并不是说一概而论,古人在这方面分得很清楚。常见的祖有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宗也有太宗、高宗、中宗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祖和宗,里面的这个“太”字,都是最高一级了。

  本文的两位主人公,是与第二位君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赵匡义是赵匡义的弟弟,同为王朝的太宗,但是后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所为奈何?二人取得皇位的方式为世人所诟病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按说并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大哥从小就被当成继承人在培养,而且前期的李世民的确也没有流露出对于继承位的渴望。有句话挺好“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李世民每次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屡立战功。立功就得赏,李渊赏着赏着发现李世民没办法再升官了,那怎么办?李渊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兼任。

  随着李世民兼任的官职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大,大到可以撼动太子之位了。李建成了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兄弟俩的明争暗斗就开始了。争斗到最后的结局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李世民以雷霆之势发动了,一举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以及三弟李元吉铲除,不仅如此,他还将太子与李元吉的儿子们悉数铲除,并且夺了李元吉的妃子为妃。斩草除根是李世民惯用的手法。种种劣迹也成了李世民的黑点,经常被人拿出来说道说道。

  赵匡义在取得皇位的过程就比较的低调了,但是也经不起推敲。一向身体好的英年早逝,恰巧身边就只有赵匡义一个人。自己有儿子的情况下,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给了赵匡义。明眼人能看得出来,赵匡义动手脚了。

  不然怎么会这么凑巧,无数的巧合下,其实那就是预谋,虽然戏演的足够好,但是那毕竟也是戏,永远成不了真。但是赵匡义有一点比较好,他还在掩盖这个事实,虽然人们都在猜测,但毕竟没有证据。

  两人取得皇位的情况来看,赵匡义反而更胜一筹,毕竟表面看来还是正统,比李世民抢来的要好的多。在这种情况下,赵匡义还能在与李世民的对比中完败,这就更说明问题了。

  后世评价赵匡义为何不高

  虽然诟病他们取得皇位的手段,其实没多少人真正的在意你到底是怎么成功的。纵观历史各个朝代,政权更迭与争夺从来没有免得了流血牺牲。后人评价好坏之时,更多的是一个结果导向,即其为天下带来了什么?

  赵匡义灭,彻底结束的乱世,这可能是他为数不多的功绩。除此之外呢?他好像并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了。灭亡北汉之后,感觉自己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初登大宝他急需要立功,于是无视军队的疲惫,连续两次发动了北伐,本想趁机收复,但是事与愿违,结果被吊打,自己捡了一条命回来。

  赵匡义短短的时间,就将北宋的家底败的差不多了,宋朝全面转为守势。可以说,之后的之耻,从的这几次惨败就已经定下了调子。

  而反观李世民呢?在皇位上那是。东征西讨,破,征高丽,扩领土,四方来朝,创下了一个“”。为大唐几百年强势奠定了基础。

  唐宋的风格从皇帝的风格就可以看得出来,李世民是典型的唐朝那种包容万象,雍容华贵的。哪怕是到了唐朝末年,大唐依旧是猛将如云。

  宋朝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弯着腰做人,一点都不硬气,从来没有硬气过。就和抢皇位一样,你赵匡义就不敢说, 我就抢了怎么着?事实证明,他确实缺少这个勇气,并且缺少这份实力。

  是非功过自在人心,“唐宗宋祖”为人称道,可不是宣传到位,而是实力使然。李世民在位期间打造的贞观之治,大唐的根基,也是几百年盛唐的根基。可是赵匡义在位期间,仅仅就是完成统一,除此之外貌似并没有太多拿的出手去的东西。

  假如赵匡胤不死,统一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赵光义在与李世民的对比中完败,也是“实力不允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很多朋友都觉得他“薄情寡义”,通过“玄武门政变”用自己兄弟的血铺就自己的皇位,逼迫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禅位成就自己的“九五之尊”,是一个厚黑学的传承者,是一个流着冷血的刽子手!

虽说历史是这样的,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对于华夏子孙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就算他的大哥李建成能顺利继位,大唐在他的手中说不定就亡国了。就没有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万国来朝”的大唐帝国!更何况封建王朝的皇宫那一天不是充满着血腥的味道,谁和谁不是对手?谁和谁不是敌人?

如果不是李世民早先发觉李建成要用计谋除掉他,又怎么会绝地反击,先下手为强?就算没有“玄武门”政变,继承皇位后的李建成还会留着李世民?那第一件事就是找个借口将李世民处死,这就是“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

而最主要的是李世民继位后,并没有要求史官将“玄武门政变”的历史磨灭,而是要求史官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便是他的帝王胸怀。而历史上很多帝王,往往在登基后便会将不利于自己的史事抹掉,留着自己光辉的一面,这一点,李世民便强了许多许多!

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李世民出生于唐国公府,而他的父亲李渊正因为上朝被隋文帝杨坚批评,带着一股子怨气在回家的路上,快要到家的时候,艳阳高照的天气变顿时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雨倾盆”,李渊被暴雨围困,心里的气真是不打一处来呀!

待到雨稍微小一点的时候,便匆匆地赶回家,刚进大门,大雨又倾刻间呼呼而来,一声巨雷,便将屋旁的一棵老槐树给劈断,吓得李渊赶紧往家里跑,心里也在想,大雷劈槐树,不知这是吉兆,还是灾难的来临。

李渊刚刚踏进厅堂的大门,便听见孩子哇哇的哭声,这才从下人的口中得知夫人,刚刚为自己诞下了第2个孩子,待到出生孩童的啼哭之后天象大变,暴雨顷刻即停,此时的唐国公府中金光四射,满屋飘奇香,室外仙雾笼罩,五光十色,更有仙鹤齐鸣,这一现象连李渊都吓了一跳,不止是福是祸,楞了一下神才赶紧去看看自己这个儿子!

李渊看到自己的这个孩子的时候,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孩子见着父亲的面就微笑,而且笑出来声,于是抱着李世民去给自己的母亲,也就是隋炀帝皇后独孤迦罗的姐姐,以后的皇太后独孤老夫人道喜!当这位老夫人看到自己这个孙子的时候,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就随手将自己的一只玉佩送给了自己这个孙子。

而这个玉佩可不是凡物,是隋朝的皇宫之物,是隋文帝杨坚贴身玉佩,后来赐给独孤迦罗,最后独孤皇后又把这个玉佩送给了自己的姐姐,独孤老夫人将这个代表皇宫,代表皇权的东西送给李世民,就标志着他以后有不一样的身份。

待到李世民4岁的时候,唐国公府中突然来了一位非常奇特的道人,这道人对李渊说:您是贵人,而您有贵子啊,以后一定会父凭子贵的,此时的李渊不由自主地看向了自己的第1个儿子李建成,然而道人却忽略了李建成,看见了李世民,对李渊说,这个孩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成年之后,定能济世安民!

所以李渊才给自己这个儿子取名叫李世民,寓意即是安民,这也是一代明君李世民的由来之处!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登基,开凿京杭大运河,“劳民伤财”,“尸痕垒垒”,使得“民怨四起”,于是反隋的声音便此起彼伏,而此时镇守太原的李渊也觉察出了这一份气息,然而优柔寡断的李渊,却对反隋这件事情做不出决定。最后在李世民的鼓动下,才决定从太原起兵开启了反隋大业!

之后,李渊封李世民为大元帅,率领10万精兵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在李世民的努力下,终于攻克洛阳,此时的李渊急于称帝,李世民却对父亲讲:枪打出头鸟,只要一登基,一定会引起四方豪强的攻击,而此时我们的兵力却没有办法阻挡他们,诚恳劝自己的父亲不要急于称帝,于是李渊采取了李世民的建议,拥立隋文帝杨坚的孙子杨侑为帝,实际上自己掌握着兵权,最后李渊被封为丞相、唐王,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

待到李世民南征北战,消灭了一部分反隋的势力之后,李渊便在公元六百一十八年农历五月废除了这个傀儡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唐”,迁都长安。封李世民为尚书令,进封秦王!

自李渊建立唐朝之后,李世民便是大元帅,四处征战、平息各方的势力,便成了李世民的一项任务,而李世民也不负众望,在“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而后又通过“虎牢之战”,一举歼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集团,使得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巩固了唐朝的北方疆域!最后又收服瓦岗寨,重创了刘黑闥和山东的徐圆朗地方割据势力!使得天下江山尽归唐朝!

而这些功绩全是李世民一人所得,此时李世民率领大军凯旋而归,,受到了长安军民隆重欢迎,威望日益攀升,也巩固了他秦王的地位。有如此大的功绩,于是唐高祖李渊特意下诏特许李世民的秦王府自制官署,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的奇人异士,这显然就是脱离于中央政权的小政府机构,可以看出此时的李世民威望有多大,因为整个唐王朝都是他打下来的!

随着李世民的威望日益升高,他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弟弟李吉成对他早有怨恨,也对他甚是忌惮。比功绩她们比不上李世民,比谋略,她们更比不上李世民,从而李建成感觉到自己太子之位已经遭受到了威胁!

于是乎,他拉拢李元吉,在朝中大肆地排挤李世民,经常在李渊的面前给他下绊子,想借李渊之手除掉李世民!可是经过多次的陷害,多次的诬陷,都没有成功,被李世民一一破解,于是他们又生出一计。

公元626年,突厥侵犯大唐的边境,而太子李建成更是踊跃地向李渊举荐,让李世民在京中坐守,让李元吉做军队的统帅迎战突厥,实则是要夺取李世民的兵权!

这一内部消息被内应知道,于是告诉了李世民,此时的李世民已经被逼上绝路,但是他还是对兄弟之情有所怀念,迟迟下不了决心,而李世民的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侯君集,程咬金纷纷下跪,请求李世民发动政变,不然自己就是“待宰的羔羊”。于是乎,李世民才有了杀心,按照杜如晦,房玄龄的谋计,在长安宫城玄武门附近埋设伏兵,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玄武门之变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最后,李建成被李世民当场射死,而李元吉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尉迟恭一刀砍死,并将他的头颅提到了金銮殿!见到此情此景的李渊,着实吓得够呛,看着此时兵强马壮的李世民,江山也不再是他所有,他有没有能力与李世民抗衡,看着李元吉血淋淋的人头,他退缩了,于是乎他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自己无奈做了太上皇!

不得不说,李世民登基确实是有些许血腥,但是“成王败寇”,谁又不是弱者呢?李建成如果登基为帝李世民也只有死路一条,但是他心里还是十分的后悔,所以他决定要做一个好皇帝,做一个让后人学习的好帝王,从而减轻自己的懊悔!

贞观之治的盛世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魏征,而魏征原来是皇太子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便与李世民水火不容,本来李世民要将他斩杀的,惜才的李世民最后放下帝王的尊严,诚恳地请求魏征辅佐自己,开创一代盛世,如果自己做不了一个好皇帝,做不了一个好君王,任凭魏征处置。他们立下了一个5年之期,魏征被李世民的诚心感动,于是乎成为了李世民的重臣、谏臣!

大家都知道国家的战乱,受影响受灾害最大的永远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因为隋末的战乱,人口锐减,唐朝当时的人口却只有200多万户,李世民非常的担心,也感到十分的心痛。决定历经图治,允许大臣在大唐的大殿上指出自己为政的错误,实施“君臣共治”。积极地鼓励有识之士进入大唐的朝廷,为大唐的百姓谋福利,而此时的魏征便站到了第1线,为大唐的繁荣,为大唐的子民干了别人不敢干的事情!

正是有了魏征这样的谏臣,有了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谋臣,贞观年间,在政治上:既往不咎,从谏如流,整顿吏治,知人善任。在经济: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减少赋税,开创丝绸之路,加强国内外的贸易。在文化上:提倡改革,复兴文教。在军事上:多次对外用兵,唐朝声威远播,四方臣服。使得大唐王朝在李世民统治下迎来了历史的高峰!

这时的大唐子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均的收入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这时的人民才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远离了战争,有了这么一位皇帝为他们谋福利,不幸福才怪!

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谋臣的辅佐下,经过23年的努力,唐王朝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对外武功显赫,此时的唐王朝的文口已经达到了380万户,突破了历史的新高,所以被称为:“贞观之治”。

在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蠢蠢欲动,为了皇位不惜大动干戈!最先动手的便是他与长生皇后的第1个孩子皇太子李承乾,而李承乾的妻子太子妃是侯军集的女儿,有了武力的靠山。在李世民远征突厥的时候,李承乾伙同侯军集谋反,最后被李世民平叛,侯军集被处死,李承乾被废太子之位,贬为庶人,而此时,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太子之位空虚,便引得李世民的诸子夺嫡!

首先和李承乾是一母同胞的魏王李泰开始了夺位之路,而母亲为隋炀帝的女儿杨妃的吴王李恪也加入战争之中,齐王李佑也不甘示弱,进入到夺嫡大战中!

对于夺嫡她们是认真的,她们学习了她们父亲李世民的心狠手辣,对自己的手足同胞痛下黑手,让李世民十分头痛,因为这就是他不光彩的事情,因无为玄武门之变自己获取了皇位,但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亲大哥,对于自己的亲弟弟,还是于心不忍,毕竟是一母同胞,所以他不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学习自己一样手足相残。

最后这些夺嫡的王子都两败俱伤,死得死,发配的发配,除名的除名,让李世民真是失望透顶,自己都不知道该将大唐的天下,大唐的江山交于何人?

最后李世民在一次意外的事件中,观察到了自己的第九子晋王李治,颇有仁者风范,也从来没有涉入到夺嫡的战争之中,只在家中熟读诗书,熟读百家,也具有帝王之气,这个时候的李世民似乎看到了曙光,也看到了自己的接班人,于是将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管教,亲自辅佐这个接班人。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这位伟大的一代帝王便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虽有不甘,但也无悔!

一代明君、一代仁君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史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虽是一代帝王,第二代王朝的统治者,他又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非常大的领导作用。

虽然玄武门之变有着些许血腥,在历史上并不光彩,但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君臣同治”才有了后面的“贞观之治”。李世民的功绩还是非常大的。

另外李世民并不歧视少数民族,他希望在他的治下能各民族同存,除对突厥的用兵外(也是突厥先挑起的战争),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所以李世民才是历史上难得的明君,难得的仁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说李世民的功和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