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在中央最大的官

东海水晶风尘仆仆的踪迹,早被先人们记录在案。

大贤庄,这个蕴含儒家文化的吉祥名字,位于东海县山左口乡最西边的一个村子,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突然名响全国。在这个村发现了江苏省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把江苏省的人类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万至五万年。考古工作者把它命名为“大贤庄文化”。在大贤庄出土的众多石器工具中就有数块水晶砾石刮削器,可以想象,我们的先人曾用它宰割过马陵山的美鹿和羽山的飞鸟,由此证明了东海水晶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

紧邻东海县曲阳(曾是汉,唐时东海境内的一个县)的新斤花厅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水晶玉项饰,更把水晶文化推进了一大步。由玉制两个腙型管,两个冠状佩,23颗锥形管和18颗鼓形水晶珠及24颗鼓形小珠穿缀成一体。中间以长方形,腙型间隔,款式别致,色泽亮丽,令人惊叹。这串光洁润滑瑰丽的玉器水晶项饰,不仅是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我们先民的装饰品,而是更具有宗教信仰意义的“神徽”作用。

东海水晶文化的最早历史记录,当数两千年前海州汉代戴胜墓中出土的一座精雕细刻的水晶小佛像,还有两件水晶小饰品。水晶小佛像和孔望山摩崖造像一样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和辉煌。考古界在地邻东海的扬州甘泉东汉墓中发现一个小巧的放大镜。这片圆形水晶凸镜,镶嵌在一个指环状的金圈内,能放大5倍。可见东海水晶进入科技和艺术领域曾有过的光辉。

唐时,马待封又一次把东海水晶雕刻技艺推向极盛。东海出水晶,东海出巧匠。东海人马待封等两个巧匠被海州地方官送到洛阳,给皇帝造机器。当时中国机械传动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东海在国内又处于领先地位,二位匠师又是东海此行的拔尖人物。他们分别于公元692年和714年两次进京,为武则天造机器人“十二辰车”,“木火通”,为唐明皇造“金银车”和为皇后制造能走出木人的“梳妆台”。还制造自动斟酒的“酒山”。酒山高三尺,是银制的。酒山放在直径四尺的大盘中,由一只大乌龟顶着。龟肚子是空的,里面有机器;山也是空的,可容酒三斗。绕山为酒池,山的四面伸出四条龙的半截身躯,龙嘴里往外吐酒,水晶的杯子由下面铁片做的荷叶托着,当酒背斟到八分满的时候,龙最里的酒就不淌了。喝酒的人个个亢奋的注视着自己的杯子,唯恐怠慢挨罚。据马待封后改名吴赐也的后人说,那些水晶就是用东海水晶雕刻而成,银山与水晶杯相映成趣,自然引发了不朽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据日本的学者考证,这“玉碗”和“夜光杯”其实都是晶莹剔透的水晶所雕琢的。同时,马待封还利用东海水晶为皇宫和达官贵人雕琢了水晶帘,水晶枕,水晶杯,水晶盏,水晶环,水晶珠和水晶项链等等首饰,以致引起了唐诗的阵阵“水晶热”。

北宋时,曾在海州东海县和沭阳县做官的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本地士人宋家有一件“滴翠珠”,即是现在所说的水胆绿水晶,水晶包裹体中有活跃的气体,液体。现在你到水晶城里,随时可看到琳琅满目的“滴翠珠”观赏石就不奇怪了。

明代,太祖朱元璋将东海水晶用于盱与县皇祖陵制作祭器。这个当过小和尚的皇帝雄才大略,就连夺得他子孙江山的大清皇帝也不敢慢待他。请看证明:清初海州知州刘兆龙于顺治17年编纂完成的《康熙海州志》说:“牛山,去(海)守西七十里,产水晶石。泗州皇陵于此发脉。”将明《隆庆海州志》“牛山产石”之说又推进一步,明明白白的把明皇祖陵地与东海水晶宝地认同是一脉相连,风水相通,这不明明是为朱明王朝写赞歌吗?若不是大清最高统治者默许,小小州官刘兆龙是不敢这样写在州志上的,他难道不知道大清文字狱的厉害?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是一种迷信。若深一层的想想,这恐怕是刘兆龙等写史人被东海水晶迷住了,他们为了改变东海,提高东海知名度,冒着风险在为东海水晶作宣传吧?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曾到东海苍梧山采药草,牛山采水晶,认真研究水晶的药理。《本草纲目》中写到:水晶能治病久用可“轻身延年”,为水晶又增一新用途,增一大光彩,是对水晶文化的开拓性发展。

说东海水晶,自然要联系上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的“老家”就在连云港的花果山。花果山又和东海龙王的“水晶宫”毗邻而居。如此牵连和瓜葛,极大地丰富了历代文人的奇思妙想。

因为有了方圆数百里的云台山,吴承恩才能依托云台山的西半侧花果山,水帘洞,八戒石,沙僧石和娲遗石,猴嘴石等景点写下了神话巨著《西游记》,令人浮想联翩。

《西游记》中的孙猴子使花果山远近闻名。花果山附近还有座铁板桥,桥下水通过东海龙宫。龙宫不是陆地上的砖木宫殿,而是水晶宫。是日孙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避水法,来到东海龙王的水晶宫。在宫里,猴王找他的近邻东海龙王软硬兼施一件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日后,猴王漫漫西行,有了降妖伏魔得心应手的武器。自此,水晶宫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云台山在海州境内。海州与东海在历史上互为隶属,经历变革。吴承恩的《西游记》在花果山写书期间,不可能不耳闻甚至目睹东海县的水晶。现实中的水晶诱发了吴承恩丰富的想象力。妙笔生花把东海龙宫描绘成水晶宫增添了神化故事的瑰丽和神奇色彩。

《西游记》中的水晶宫,绝非空前绝后。早余吴承恩八九百年,诗词歌赋就有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地理学家程大昌曾到过东海境内考察地理,他发现了东海水晶。不见则已,一见爱不释手。他的钟情随之流露在诗词创作中。《全宋词》录下程大昌咏唱水晶的词有四首。在方志典籍中,他未见过有关东海水晶的记录,曾想把水晶拾遗补阕到地方志上去。在一首《水调歌头》词中透露此意。词中盛赞水晶清如水,能入影,能透视本象。“饮子以明月,净洗旧尘埃,”是个美物。在词的序里,作者热情洋溢,也实话实说:“水晶宫之名,天下知之,而此邦国志,元不能主其名所。”他认为水晶宫一名不过是骚人凭借艺术想象力,虚造的幻境,称谓瑰丽的珠宫玉楼的美词罢了。词中说:“水晶宫,谁著语,半嘲诙,世闲哪有,如许磊珂栋梁材。”就是说世间哪有这么多好材料来建造宫殿呢?这不过是想象和戏言罢了。即便真的要建的话,也不能容忍某一个地方独擅水晶宫之名。他的这个招呼,可谓发聋振聩,为五百年后吴承恩的“东海水晶宫”正式命名,扫清了以水晶为名的许多“乱搭乱建”的“违章”行为。更为二十世纪崛起的东海水晶城,提前作了奠基告示。这位先哲千年前的睿智目光,实在令我们这些东海水晶之乡的后生们敬佩和感激!

确实,爱水晶者,古往今来大有人在。明代崇祯时任海州知州的蔡世承,不时周访,每每打道回府时便捎带些特产。这个特产,就是水晶。他在《海州西都三十韵》里吟道:

州景荒凉西最疲,偶然策蹇漫提诗……

水晶不见牛山献,夏翟难逢羽亩嵋……

蔡世承,对于海州西边牛山的“州景”——“荒凉西最疲”,不免有些凄然。可是,一写起水晶,他却津津乐道:到牛山顶上是找不到水晶的;要找,牛山脚下有的是,这可谓经验之谈。

清代,水晶倍受朝廷诊视,用水晶作印玺,作朝珠,作为官员朝服和顶戴上的标志,让水晶高高在上。朝冠定制:六品官起花今顶,上衔水晶;七品官顶饰小水晶;吉服官定制:五品官水晶顶雍正六年改七品用镂花水晶顶。乾隆帝下江南时,海州知州卫哲治进奉过东海极品水晶给他。这使天天作诗的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当时就写下赞美水晶的诗,并下旨用东海水晶做玉玺及宫廷器皿。水井鼎,尊,彝,如意,瓶,杯,壶,盏,碗等等水晶工艺制品,都雕工精细,美伦美奂。嘉庆七年,海州知州唐仲冕到任后,察看水晶产地和开采情况,他的《述海州风景诗》:

雨余石罅水晶圆,采掇从他不税钱。……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了解到水晶是从浅露的石英洞罅隙中采出来的知识,而且还知道政府鼓励民间开采,免除税收,可见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清官。东海水晶的开采推动了京城和苏州的水晶雕刻,自然也出现了一些传世作品,提高了东海水晶的知名度。

许多人还由热爱水晶到研究,应用水晶。康熙时吴县人孙云球,有个晶雕作坊,经常到东海来选购水晶,第一个在我国利用水晶制作光学镜头,还磨成远视镜片,近视镜片,并把凹凸两块镜片组合为望远镜。后又相继造出放大镜,夕阳镜,多棱镜,显微镜和哈哈镜,开辟了水晶应用范围。

朝廷用水晶作印玺,大官小吏以及文人雅士效仿用水晶作印章。直到清末,东海县西朱范人王得胜(曾任难赣总兵,钦赐“智勇巴图鲁”,官居从一品),就有二枚镌刻“瘦人”和“云台曾是旧家乡”的水晶印章。这个王得胜镇压过太平军,遵王赖文光就是被他活捉的。但他热爱家乡的水晶,时刻不忘旧家乡,还是值得一提的。

生活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海州名士许乔林在《张桐轩归歙诗》中注明:“赠余以石砚,以水晶印石报之。”他视水晶印石高贵于徽州张桐轩赠他的歙砚。许乔林是有见地的。

有好老师,旧会教出好学生。许乔林的弟子苗坦之,这个东海民间机智人物,一生聪慧,大胆,敢与贪官污吏,豪绅地痞作斗争,多次为穷苦人讨回了公道,传说故事无数。一次为打抱不平,到青州府打官司,用毛巾裹着路上拾到的水晶石,在大堂上戏噱州官说:这是海州特产水晶,送给老爷制副眼镜,好生看看民间疾苦。州官见此人言吐不凡,只得将案子改判了。

据《江南通志》载,东海县六百年前就开采水晶,供奉朝廷。清康熙初年,海州知州刘兆龙曾进贡东海水晶,宫廷用此制作官员顶戴,数珠等饰品。乾隆时,权臣和珅娶东海许氏为妾,东海地方官所进贡的水晶,多用来雕琢佛像,古玩和器皿,供皇家享用。其中和珅私下占据一些精品,珍品,“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后来和珅获罪赐缢,所有财产被抄没入宫。

如今故宫博物院尚收藏一大批水晶雕琢精品,典雅富丽,堂皇玲珑。这在著名水晶收藏家李英豪的《水晶珍藏》一书中可见到照片。

东海优质水晶主要产于平明镇安营,房山镇拓塘,驼峰镇南榴,曲阳镇张谷,牛山镇曹林等地。其中安营红土山附近有柳树行和观音堂两处都出上等水晶,还有紫水晶,墨水晶,米黄水晶和绿水晶等稀世罕见品种。平明人顾云图曾有诗句赞道:

“柳林枝头露,观音掌上珠。”

清光绪,宣统时,在京城的乡人曾作过邮传部尚书的沈云霈和内阁中书朱路,专门到安营采购水晶,请名牌苏州眼镜店名师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翁同和,李鸿章,袁世凯等大臣制作眼镜。一时间京城以佩带东海水晶眼镜为时髦。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房山镇山后村“马牙塘”发现大型水晶矿体,似牛似猪,越挖越多。由于晶体太大,一时弄不上去。房山街大地主尹金权见了,带人去抢。邻近乡村的地主,恶霸也问讯赶到,和当地的地主互相争斗,打伤多人。在混乱中,房山街农民刘登朗抢到一块不大的水晶石,已跑到黑浪岭,还是被人追上打死,夺回水晶石。这事惊动周围四乡八镇来人争斗。地的主人报告房山镇董尹汉源。尹汉源将碾盘大的大水晶拉到房山街。经海州知州谢元洪公断,将这快大水晶拉到海州,后来转交南京劝业会供世人观赏。1910年(清宣统二年)山后村再次挖出大水晶,引来各家亲友相帮挖水晶。平明的朱姓,青伊湖的张姓,曹浦的杨姓,南刘圩的刘姓等大户都组织成伙壮汉蜂拥而至,把山后一片地翻的焦烂,挖出水晶不少。大姓们互相争抢,遂发生了大规模械斗事件,打死了刘姓和杨姓二人,还打伤了多人。人命官司打到了海州衙门。宣统二年正月,海州新任知州施焕传唤拘捕尹汉源六个月,并令人将所得水晶交出变卖,一半用作抚恤费用,一半充作公用。复令尹汉源以他个人的七亩地易换出水晶的地块,充出水晶产地为公,就此添坑不再挖了。这才平息了这场挖水晶的血流风波。南京全业会上的那块大水晶所得银元三千,大部分用在房山集上建造一座过街楼,并办了一所京戏班。房山京戏班在演出时,即使是喜庆的戏文,知情人也能感觉出如缕的悲哀。真是“声声泪,字字血”啊!抗战初期,上海青帮四大头目之一的张啸林在安营开采云母矿,发现了水晶,引起日寇来掠夺。张啸林率清帮与日寇进行一场血战。可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东海水晶上面除了血痕就是泪痕。在东海人的心目中,把水晶看作是圣洁,高贵的白天鹅,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事。

    东海郡自秦置郡始,核心区域一直在今江苏省东海县及其周边地区(境内有“尹湾汉墓简牍”出土,“尹湾简牍”详细记载了当时东海郡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内容,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各时期或有变动,但今江苏东海县一直是其核心区域,即古东海郡的延续。

东海郡初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领12县: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海大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