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下一句是??

看着秋雨缠缠绵绵飘着,感叹,一场秋雨一场凉。

在店门口站了会儿,拢了拢衣衫,突然想起,郊区15里外潇水边,不是有一荷塘吗?如此秋雨里,不知那满池荷莲如何了?可是孤芳自赏的艳丽着?还是叶枯枝零飘落着?思及,心动,身也动,披了外套,拿了雨伞,一溜烟的消失在烟雨中。

一路上,我记忆犹新的想起,夏日里与一闺蜜看那荷塘的场景,满满的一池荷叶错落有致,几株尚未盛开的花苞亭亭玉立,粉红但不妖冶,端庄而透清秀。我还记得我对闺蜜说:

“多想在这里盖一间小屋,品一壶香茶,是何等的惬意。”

“荷花只是在夏天盛极一时,到了秋天它们就会凋零,那种景色让人悲悲切切,给人一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伤感情怀,你还会愿意厮守在这儿?”

秋天来时,当我再一次来到这里,昔日那满眼清丽已是“红藕香残玉簟了”。映入眼中的说残缺不全的荷叶,满目苍凉的枯茎,有的枯萎,有的折腰,满目萧杀,不由得怅然之情油然而生。

我徘徊在荷塘边,感叹着,不知何时,雨越来越密了,敲打着残荷,闻之竟听到莲的哭泣,是啊,往日的繁华如过眼云烟,如今却是叶败花落的凋零,只剩满水池的残叶,嫣得不伤悲?凉风袭人,冷雨袭残荷,滴答滴答,溢满一池孤寂,雨点淡淡的漾开,我仿佛听见残荷在雨中叹息。

我不忍触碰莲的羸弱,有如不敢细讨生命的厚重,就如荷绽放后的笑颜,有谁能懂莲的心事?荷花由盛及衰,由世人瞩目到无人问津,虽说只是万物轮回,仍不由人缅怀伤感。

满池萧杀,雨袭残荷,沙沙而鸣,突然想起李商隐的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没来由的发了会呆,说不出为什么,心里就隐隐的疼了。寒塘枯影,冷雨花魂。残荷无言,唯听秋雨沙沙敲打着枯荷,仿佛叹息,一声声,一声声,一声声。。。

悄悄在立在这荷塘边听雨,那点点滴滴滴入心头的,是否也是如这残荷一样的平寂?是不是人间之事也大抵如此:芳华过后是凋零;铅华洗尽是纯净;盛宴散尽是平寂;繁华过后是回归;或者深爱过后是无言以对。

人生啊,我们都可以微笑的面对繁华世事,阅尽生活中的快意,只是当繁华过尽,独面悲凉之时,又有几人可以真正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淡望天上云卷云舒”呢?

这怕又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了吧。听得残荷,更要的是一份心境,不是吗?

残荷无言,而我心领神会。

雨敲打着片片枯荷,细密的雨丝飘落在残荷上,仿佛给荷带去了一缕湿漉漉的忧伤。聆听着雨打残荷的旋律,我的心,收获了一片沉淀苍凉和感伤后的宁静。花开有人赏,花落有人怜,谁说只有夏日荷花别样红,秋风乍起,秋雨纷纷,静静聆听着枯荷承雨的声音,正所谓莲开在心间,不是琴声胜似琴声,这份痴迷,就算枯了又如何,一样可以生成别样万种风情,千般妩媚,惹世人怜爱!

秋雨一直下着,下着淅沥沥地下着,滴到了残存的荷叶上,滴答,滴答。

留得残荷听雨声。秋雨一直下着,下着,淅淅沥沥的下着,滴到我的雨伞上,滴答,滴答。

真个是,清浅流年消无迹,玲珑心事落难寻。

一个人的雨伞,一个人的残荷,想了好多好多。时候不早了,该回去了。

可是,没走几步,还是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这才独自离开。

  《立春》里这样说:“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

  而立春时节刚过的中国,正在被流传千年的诗词感动着。

  这片被人文情怀浸润多年的土地,即使在科技发达、传统文化疑渐式微的当下,仍然滋养了诗为骨、词为心的一代青年人。治学时,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夙夜匪懈;拿起诗词,他们斐然成章,在笔尖蕴有深情。

  《天大咏春集》,写的是天大人的诗词情怀,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气魄,是实事求是校训中蕴含的人文底蕴。

  唐代诗人王贞白有诗云: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今日,在立春刚过的时分,让我们一起读诗,感受流传千年的诗词在当代展现的新风采,感受当代青年人带来的感动,珍惜这如诗的光阴。

  我有一斛春”即兴赋诗

  知名诗词学者、诗人 吴崇义先生

  我有一斛春,芬芳润比邻。

  明眸时野望,群鸟正逡巡。

  作客身常倦,澄心苦亦淳。

  风华无不适,软语慰家亲。

  我有一斛春,不知赠何人。

  唯思母校情,七载培育恩。

  二九入北洋,适逢百岁辰。

  高教先驱者,群贤出此门。

  朝经敬业湖,夜颂求实训。

  园丁勤耕耘,海棠吐芳芬。

  忆昔围炉夜,叹今白发痕。

  念念砚席情,依依地球村。

  五湖育灵秀,四海存归心。

  与君同窗意,天涯北洋人。

  @静聆萱开 《雾霾有感》

  我有一斛春,东风染旧尘。

  燕赵白日曛,何处葬花魂?

  我有一斛春,且倾付轻尘。

  日日勤浇灌,何时满树春?

  急撷春一朵,芬芳沁心魂。

  奔走欲相赠,难觅惜春人。

  我有一斛春,欲赠远方人。

  庭中花朵朵,帘外雨纷纷。

  日久思愈切,天长情更深。

  与卿重逢时,春风扣津门。

  我有一斛春,去年盈清樽。

  驿桥新客满,不见葬花人。

  我有一斛春,等闲盼故人。

  淡月疏影斜,柳醉梨花深。

  我有一斛春,不知赠何人。

  细雨戏斜柳,清歌漾波纹。

  我有一斛春,梦里意长存。

  堤岸杨柳绕,青山碧草深。

  鲜花镜中影,明月水波痕。

  归去天涯远,萧郎是路人。

  我有一斛春,胜日尽缤纷。

  漫随繁花艳,不问赏花人。

  我有一斛春,不知赠何人。

  细雨绽花树,斜风惹碧纹。

  夕阳东亭晚,新月枕上痕。

  一帘相思梦,纷纷落酒樽。

  我有一斛春,欲往赠故人。

  入梦相思绕,客舍柳色昏。

  浊酒盈清樽,蜡泪了无痕。

  盼卿归来日,北洋春缤纷。

  我有一斛春,携来赠与君。

  风吹杨树絮,雨浸海棠魂。

  园内桃花艳,湖边柳色新。

  此生从未悔,曾是北洋人。

  我有一斛春,不知赠何人。

  折花随温酒,人间满绝伦。

  知名诗词学者、诗人 吴崇义先生

  迎春正黄柳岸,染槐堤浅雾。雀来早、飘过琼河,恰遇町渚苍鹭。碧波扰、青鱼旧梦,时经苇甸星星雨。涨春池眉线,因何总粘风絮。

  十里长堤,丽彩万点,少桃花会否?对人面、心上眉间,去年灵魄留处。入瞳眸、莺啼燕至,去年影、欣停征旅。旧巢仍、聊补春泥,又安佳户。

  三年瞬纵,四季初萌,苇乡碧远树。旅雀讲、柳河滩外,快乐孩童,正引风鸢,笑开春露。椿萱尚健,身舒情展,昂头趋步高声述。与芦歌、玉鹿高低舞。山莺布谷,怎知尚懒杨槐,不似柳干先吐。

  芳心拜月,记取闲钟,日隐青岳暮。玉兔早、层宵融碧,数点微辰,玉水旁青,锦风刚渡。胸襟尚谱,铅华尤浅,筝琴时涌倾水墨,赋芳华、欣任留娟素。悠悠对此山河,韵致兴然,一尊润土。

  染树花红春意吵,要谢东风,抚绿槐堤草。堤下苇芽添懊恼,鹭鸥涉水时来扰。

  灵雀啾啾鸣古道,路畔沟渠,随处花枝俏。似是不谙佳令好,迟迟不翠门前枣。

  春阳红花复花红,落灯北洋寄洋北。

  残株华念出新枝,迟见湖心转新岁。

  晚春酒梦黄粱末,长歌断弦感喜悲。

  再识来年须务实,赤胆一曲绵衣归。

  春。辞旧,迎新。冰无迹,雪消痕。人浮画影,山入诗魂。雨来青柳叶,风过绿山林。岸上杏花飞舞,枝头燕雀合音。一年伊始连冬夏,四季为尊贯古今。

  细柳萌芽映水滨,随波摇摆绿围裙。 凝眉塞北千层雪,举目江南万里春。 花艳艳,草茵茵。东风拂面吻香唇。 梨云杏雨飘飘落,胜日寻芳步履频。

  晓风拂过尚微凉, 芊蔚珠帘翠满墙。

  忽得一丝清淡气, 海棠始绽送春芳。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荷花是我们熟悉的“花之君子”,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因此在诗词作品中,关于荷花的名篇有很多。

其中有含苞待放的小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也有迎日盛放的红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盛夏雨后的清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但是深秋里的残荷、枯荷,似乎很容易被人忘记,今天,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诗作中,来感受一下“枯荷听雨”的独特意境。

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大约在太和七年,也就是公元833年,李商隐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中第。

于是他去投奔了当时担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崔戎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他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和李商隐的感情也很好。

崔戎病故后,李商隐离开了崔家。旅途中他寄宿在一户骆姓人家的园亭里,面对着满园秋色,怀念起崔雍、崔衮两兄弟,于是写下了这首富有情致的小诗。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骆氏亭的环境和诗人对亲友的怀念。他说,翠绿的修竹环绕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有清澈的湖水,澄湖翠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

我的相思之情将要飞向远方,可是我现在所住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地方相隔甚远,中间隔着无数高峻的城墙。

诗人因为路途遥远,而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同时又因为深切的思念,而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第三句诗又回到眼前的景物上来。此时已经是深秋,最近几天天气阴霾,连霜也下得晚了。末尾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历来被广为传诵。

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本没有什么让人留下的意义,但是当淅淅沥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叶片上的时候,总会发出错落有致的声响。这声音让满怀思念、彻夜难眠的人们稍解寂寥。

这“雨打枯荷”的意境,正和温庭筠笔下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有些许相似。

同样的深夜,同样的雨,雨水打在叶片上,声声入耳,陪伴着雨夜未眠的人们。

“枯荷”有着独特的魅力,不过这“枯荷”的美,也不是谁都能够欣赏的。在《红楼梦》的第四十回,宝玉看见园子里残破的荷叶时,直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林黛玉却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听了立马改口:“果然好句,就别叫人拔去了。”

一池秋水,半塘残荷,虽有人嫌它残破枯萎,但也有人爱它独守清秋。

唐代诗人来鹄说“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南唐李璟也有“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词句,这份凄清冷寂的美感,似乎独属于枯荷。

季节交替,草木荣枯,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动物对于季节变换的感知,有时候比人类更早、更准确,所以,最早发现荷叶开始枯萎的,很可能也是附近的鸟兽鱼虫。

宋代画家的这幅《鹡鸰荷叶图》,就描绘了一只鹡鸰鸟站在枯荷上探头探脑的可爱模样,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

▲《鹡鸰荷叶图》宋 佚名

画中的荷塘里有几枝枯荷断茎,一枝残败的荷叶从右下方斜伸而出,和水面上的三两株水草遥相呼应。

翻卷残破的荷叶,叶面上布满了斑斑驳驳的痕迹。荷叶的外围干枯破裂了,但是中心的地方还没有完全干透,透露着最后一丝生气。

有一只鹡鸰落在枯荷上,它用两只爪子紧紧地抓住叶茎,扭过头来俯视着水面,神情专注认真,为萧瑟的深秋平添了活泼的气息。

画家以“丝毛法”来描绘鸟羽,用极细的毛笔慢慢勾描出鸟羽的纹理,下笔轻入轻出,不能落笔顿挫,这样才能画出羽毛蓬松纤细的真实质感。

全画笔法细致入微,生动秀逸。构图疏密有致,动静结合。画面中大约有一半的空间是留白,给人的感觉干净而通透。

通过画中的一枝枯荷,我们仿佛能窥见整个清冷的秋天。枯荷的美不同于初夏小荷的清新,也不同于盛夏红莲的明艳,它萧瑟空灵,孤傲倔强,既残破又坚韧,在凄美中蕴藏着一丝悲壮。人们在歌咏枯荷的同时,也抒发着对生命衰老、美会凋残的感伤。

原标题:《枯荷听雨: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得残荷听雨声诗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