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和中国皇帝谁大?

今天的社会应该颂扬现代工作的女性,而不是任何寄生物。

在对个人去世有适当同情、对英国仪式佩服的同时,不能被人忽悠,包括被外国人忽悠,而忘记英国和英国王室对不起中国,忽略英国王室不过是寄生物的事实。

一分为二对待外国:过度颂扬英国女王等于不尊重现代女性

(著名生物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理学部主任、生物学讲席教授,北大麦戈文研究所创始所长)

英国是世界历史上国家公关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对其王室的废物利用是其成功的手段之一。

英国王室和官方从未向中国对鸦片战争道歉,而对全体华人,英国王室也仍然含有种族主义的歧视。

在对个人去世有适当同情、对英国仪式佩服的同时, 不能被人忽悠,包括被外国人忽悠,而忘记英国和英国王室对不起中国,忽略英国王室不过是寄生物的事实

近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不幸去世。

很多人表达哀悼,非常自然。

但是,有些华人,对女王无比崇拜。

有位美籍华人,在我的微信留言:“女王一生为国为民服务,赢得了本国人民和全世界的尊重”。

如果说这不是崇洋媚外,世界上就没有崇洋媚外了。

如果将这句话用于英国现代伟大的女性撒切尔夫人,恐怕都因为有夸大而引起争议,用于女王完全不符合事实。

因为留言者既是北大文科毕业生,又是特朗普的坚强支持者,这里就没有客气,提出批评。

对女王的赞扬是对绝大多数女性的否定。

曾几何时,各国被国王、皇帝所统治,王室、皇家耀武扬威,鱼肉百姓。

但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各国人民基本上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完成了推翻王室、皇家的现代化过程。绝大多数国王和皇帝或死于刀枪之下,或投降卸任。

在全世界纷纷推翻封建王朝的时代,在外界压力下,英国王室急流勇退,经过多年反复,退让出了全部实权,从而避免被武力推翻、表面上也不用被迫逊位。因为其审时度势,也因为王室这种行为让英国避免了更多流血,英国人民因此允许王室留下扮演一定的角色。

英国王室长年耗费巨资,当然人民有很多抱怨,废除王室的想法具有充分的正义性。

但是,英国创造性地将王室变成英国对世界的公共关系象征,把原本可能耗费国资养一群无所事事者的问题,变成对英国有一定用处的事情。

世界上最成功的“变废为宝”,可能就是英国对于王室的使用。

在有些时候,在有些方面,这一做法非常成功。它不仅让世界经常关心英国,让世界各国有些人觉得自己可以把人生愿望投射到英国王室身上,让全世界的人民认为非常熟悉英国王室、从而与英国没有隔阂,很多人甚至因此感到英国的亲切。王室的有些丑闻和缺点,都被全世界一部分人认为可爱。

英国实力大幅度落后,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非常明显。但英国居然在国际外交起着与其实力不相称的作用。英国前外相Geoffrey Howe早就自我感叹:我们英国居然在高于自己重量级的拳击比赛出场。

英国的国际公关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使其能够超出实力进行国际角力,其中,英国对于王室的使用是其组成部分。

但是,因为英国使用王室作为公关工具,就高估王室或者女王的作用,属于缺乏基本的客观分析。这种看法类似于把载动物飞入太空的功劳从科学家技术人员变成动物。

正如可以换很多承载物而不改变飞船的能力一样,王室及其成员的改变也有很大的空间,而不影响英国使用王室成功进行公关作用。

如果用五十年代就能生产的那种低级机器人,代替她出席过去七十年的活动,恐怕对英国和世界不会有什么显著的影响。

在公事上,伊丽莎白二世是一位受人摆布勉强及格的木偶。

她从无职业升迁压力,各种事情的时间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各种事情有人安排、有人帮忙、有人实际做。

真正有权力的那些女王、女皇不仅有责任而且有被篡权的危险。而英国国家大事从来不在伊丽莎白二世那里,她既无责任也无风险。

在全世界全部历史时期的女性中,伊丽莎白二世最容易做到同时从事所谓职业(扮演君主)和做好母亲。

她“上班”,以展示各种服饰为主,貌似深刻的俏皮话都不多。

这种出镜为主的“工作”,她居然霸占几十年不让儿子代替。如果她出镜三十年后,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起让儿子接班,也不会因为太无所事事而一再出现乌龙和丑闻。

在道德上,伊丽莎白二世是一位自私的女子、失败的母亲。

做一个好的母亲,对于女王来说,没有任何繁杂的事务,只需要她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经常关心和体谅他们。

但是,伊丽莎白二世没有做到。

她结婚找了一个无能的花花公子,而且当年同情纳粹的花花公子。

对自己喜爱的动物,她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被英国记者普遍认为超过她投入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

二十年前,我读过一篇英国人的文章,认为伊丽莎白二世用在长子查尔斯身上的时间,少于她用在为她的马进行配种的时间。

一个母亲,需要有多么自私,才会爱动物超过爱自己的孩子?

自私的母亲,因为有名,各人可以表达哀悼。

但不能因此无限夸大,把“自私的女子、失败的母亲”颂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当然,这不仅是对她的批评,也同时是对菲利普王子的批评。

作为华人,无论居住在国内还是海外,都不能忘记英国支持其鸦片商而对我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英国非正义性,在当时的英国就被一部分人批评。英国是以微弱票数支持鸦片商煽起的对华战争。原因也是道德的非正当性。

但是, 迄今为止,英国王室和官方从未正式对中国道歉。英国离开香港那天,也没有说对不起。

英国公关的成功,包括对于中国的伤害。

今天,如果随机问外国人,是否知道鸦片战争,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如果被告知英国和中国之间有过鸦片战争,大多数西方人都会说那肯定是中国对英国销售鸦片。

这就是我十几年前在香港开会遇到的实际情况。

2000年我在香港科技大学发起国际科学会议(“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每两年一次。某次会议间歇,我看一本《鸦片》的书(英文),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路过,说:哦,鸦片,好像香港和鸦片有关。

我说:鸦片战争,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你猜谁给谁卖鸦片?

她说:你的意思,不是中国给英国卖鸦片?

我说:你看,英国多么会公关,让全世界认为它是绅士,不可能卖鸦片。

看到英国公关的成功,不能忘记其垫脚石之一是我们中国。

不能忘记,英国欠我们至少一个道歉。

现代女性,被广泛要求既要努力工作,又要主持家庭。

这对任何人都非常困难。

今天的社会应该颂扬现代工作的女性,而不是任何寄生物。

而英国女王的“工作”特别轻飘飘,一天恐怕平均达不到一个小时(也许是更接近一周一小时),而且前前后后的事情都不需要她操心,只是出现一下。

但她在家庭和孩子身上的时间被普遍诟病。

颂扬伊丽莎白二世,在一定程度实际上是冒犯全世界职业妇女。

说英雄是抬举,说罪人是夸张,戈尔巴乔夫反思:我们没有个邓小平

从许倬云的深深忧虑谈起:中国切不可掉进美国的陷阱

一连串新闻的发生:我们的生活出问题了

邓小平诞辰118年 | 李光耀:我从未见过一位共产党领袖,在现实面前愿意放弃自己一己之见

越是国事艰危的关键时刻,越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12年前一篇奇文,竟准确预判了当今中国内外形势……体制内果然有高人!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恩是和中国古代皇帝世袭是一样的。

我给楼主简单的介绍一下吧。

目前,的是女王的长子——,其次是的长子——,次子——;其次是女王的次子——;女王还有一个女儿——。

如果女王自己指定继承人的话,他们都是极有可能的。

如果没有指定就会按照皇室惯例由长子继承的。

英国的女王有哪些按从古至今的顺序?

1、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

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颠倒。

2、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

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

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

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

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

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

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

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

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瓦选帝侯乔治继承。

4、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

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5、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

她的头衔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信仰的保护者」. 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备注:港英时期的香港,因为其宗主国的关系,加上广府话的“王”与“皇”同音,在一般场合会称呼“英王”作“英皇”和“英女王”作“英女皇”,但正式的翻译应为国王(King)和女王(Queen),而非皇帝(Emperor)和女皇(Empress)。

现在很多媒体(包括官方的)和个人也会把如今的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称作“英女皇”,实际是不严谨的,因为一来她本人并没有获此头衔,二来大英帝国已经解体,即使想要成为女皇都没有帝国了,而如今英国只是王国,女性君主只能是“女王”而不是“女皇”;不过鉴于使用习惯,仍然可以“英女皇”称之。

伊丽莎白二世 人物简介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

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信仰的保护者”。

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人物生平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亚历山大王后,祖母则是玛丽王后。

她的父亲约克公爵是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他当时并不是王位的继承人。

  因此伊丽莎白出生时的头衔是伊丽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亲约克公爵夫人的督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

她的历史老师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长,除此之外她还学习各种语言(她的法语讲得很流利)。

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提供神学方面的指点,她一直是名虔诚的圣公会会员。

  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她与她的妹妹玛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难。

当时有人建议两位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遭到他们母亲的反对:“孩子们不能在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

”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针对的是所有避难中的孩子。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说服了她的父亲,允许她直接参与协助打赢这场战争。

她参与了一个支援战争的妇女团体,在那里她的编号是第230873号伊丽莎白·温莎第二中尉。

这是她第一次与其他孩子共同受训。

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这次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验,使她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外访,她与她的父母亲到了南非。

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做了广播,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

菲利浦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表哥,他们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爱丁堡公爵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中尉)。

这桩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接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国的王位。

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的,两人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包括有关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后夫妇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宫(Clarence Palace)。

虽然英国的王朝被称为温莎王朝,夫妇两人同意他们的孩子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1951年起乔治国王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

那一年她访问了希腊、意大利和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

10月她又访问了加拿大和华盛顿。

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又访问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2月6日他们在访问肯尼亚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父亲已经去世。

在她继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个树上旅馆中。

她的加冕典礼于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举行。

人物轶事 头戴王冠、手持权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

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

对她而言,位于伦敦西部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

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

  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外访最多的国君。

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

1957年10月她对美国做了国事访问,1959年则又访问了加拿大。

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

她访问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并经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伊丽莎白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

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

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

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第一代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