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工荒越来越严重,工厂为何不倒闭?

近两年,每到春季,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地区都会遭遇一场“用工荒”。不久前,某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显示,珠三角的制造业大市东莞以69.26%的空城率,高居“最空城市”榜首,一些企业也释放出“缺工”信号。那么现在,那些走了的人回来了吗?缺工还严重吗?记者近日在东莞调查发现,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用工缺口正在逐渐收窄。

来自四川长宁的小周不久前来到广东东莞智通人才市场,当天就通过智通快聘应聘上了一家公司的技术员,现在已经上班半个多月,月薪5000元。“东莞的工厂规模大,机会多,选择余地还是大。”小周觉得,以后如果想要自主创业,也很容易找到机会。

抱有小周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记者日前实地调查走访东莞用工市场发现,随着转型升级效应的逐步释放,东莞制造业对用工的需求有增无减;而劳动力供给也比往年有所增加。

制造业正在缓慢恢复,用工缺口收窄

位于东莞市横沥镇的东方亮彩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为智能手机厂家配套生产外壳、侧件等结构件的企业。虽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但愣是做成了上市公司,用工需求自然不会小。

公司人力行政中心总监欧耀林告诉记者,公司4000人的用工规模,节后返岗率达到了80%。“像我们这样的大企业,常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工人流动。所以每年春季,招工都是很重要的任务。”

他说,公司主要服务于一些国产手机品牌,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持续走热,公司订单越来越多,对工人的需求也有增无减。今年,他们除了补足那流失的800多工人外,又额外增加了不少招工指标。而令欧耀林意外的是,仅仅花了20天时间,新招的2000名工人就全数到位,相当于平均每天招了100人。

“这个情况好于去年。”欧耀林从直观感觉分析。这些年,东莞一直都在抓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在缓慢恢复中,“很多去年回去的工人又都回来了。”

当地另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擎洲光电虽然用工规模只有260人左右,但其总经理助理施利军介绍的情况和欧耀林如出一辙:“员工回流率达到90%以上,所以我们今年大年初八就开工了。”

记者又来到东莞最大的一家人才招聘市场智通人才市场,总裁办经理王茜拿着一张最新的统计报表说,从今年春节后的监测情况来看,企业职位的发布量比往年同期高了两成;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供给也有所上涨,我们移动客户端上的个人用户比去年提高了25%,同期发布的简历数也提升了25%。“总体来说,供需趋于平衡,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每年春节前后,受员工返乡、回城后重新择业、企业密集补员等多个高峰因素影响,缺工的信号会在短期内放大。从今年定点监测企业来看,1月份提供需求岗位8157人,求职人数为3624人,求人倍率放大至2.25;节后几大定点监测市场召开的首场招聘会,平均求人倍率仍在2以上。

但这只是一个极短期现象。随着节后返乡员工返岗和新增劳动力加入,3月份企业缺工情况得到缓解。“目前企业开工率达到99.98%,补员总体理想。”东莞市人力资源局综合计划科科长陈占璋说。

如果把视线拉长到一整年来看,陈占璋认为,2017年人力资源市场规律与往年基本一致。定点监测人力资源市场2016年共有7.6万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67.4万个岗位,进场求职人数56.05万人,平均求人倍率为1.2,处于国际上0.9—1.3的正常范围内。“近年来,我市用工整体稍显供不应求,但缺口缓慢逐渐收窄,年平均求人倍率将稳定在1.2左右。”陈占璋说。

除了城市,企业也在想方设法留人

东莞今年用工形势的稳定向好,与其产业结构调整是分不开的。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东莞经济转型升级尽管还处在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爬坡阶段,但前期效应开始逐步释放。

不可否认的是,转型升级中不少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倒闭关张,迁往越南、柬埔寨等人工成本更低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不少。但同时东莞也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环境工程等优质企业崛起,推动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继续吸纳着大量就业人口。

拿手机来说,曾经诺基亚在东莞设厂时最高峰用工7000多人,而近年迁入东莞的华为终端一家就有员工2.5万人。此外,随着vivo、OPPO、金立等陆续崛起,使东莞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之一,去年出货量达2.6亿部,占全球1/6。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东莞的用工结构也日趋优化。人才市场里,用工形势排在前列的基本都是智能制造、机械装备、计算机互联网、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2016年全市登记就业人员中,25—45岁占72.01%,比2015年上升0.56个百分点,他们基本都具有中专、中职以上学历;岗位虽然还是以一线普工为主,但技工及管理人员占比分别比2015年上升0.4和0.1个百分点。

老家在内陆省份的崔先生回家折腾了一段时间又回来求职,他感慨,“虽然很多制造业转移过去后,老家的就业机会也多了很多,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与沿海地区还有很大差距,粗放管理,不少奖惩制度流于形式,保险、津贴、假期等待遇落实又不到位。在东莞打工多年,对老家这一套已经不习惯了。”

除了产业和就业优势外,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已经把城市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不仅工作离不开这里,生活也逐渐扎根在这里。根据东莞人力资源部门的抽样调查,2017年春运期间异地务工人员返乡率75.44%,同比下降了0.77%;而返乡员工中打算节后回东莞工作的占91.92%,同比上升0.82%。

企业也在想方设法招人、留人。一是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有些企业为了吸引员工节后返回原企业工作,还采取了节后抽大奖、派发开工大红包等办法。二是加强人文关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规范人性化的管理,改善用工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感情留人。

人岗不匹配是短板,就业服务也需转型升级

未来一段时期,外部市场环境仍复杂严峻,但有关方面预计,随着转型成效的逐步显现和新动能的逐步释放,未来五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将达到8.3%以上,其中2017年约在8%—8.5%。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态势有利于就业局势保持稳定,预计2017年该市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人和岗的不匹配,这才是主要矛盾,而不是简单的缺工数字问题。”陈占璋说。

据悉,今后一段时期,东莞将主要呈现结构性缺工现象:一是转型升级企业缺高技能人才,“80后”“90后”求职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就业需求多元化与企业岗位上的用工条件存在落差;二是服务业等新业态缺营销管理和一线人才,如家政服务员、育婴师、快递员等;三是作为制造业大市,仍然存在一定量的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由于其工作条件限制,普工招聘的竞争力不再明显,如电子、制衣、制鞋、玩具等的生产一线员工,普工短缺已成常态。

华南国际酒店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酒店餐饮服务业基层员工流失率较大,长年需要招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工作岗位辛苦、全年无休;二是薪酬待遇不高。

在此种情况下,过去那种传统的就业政策宣讲、岗位发布、开招聘会等传统的就业服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频繁出现的结构性缺工、季节性缺工,就业服务也需要转型升级。如何实现才和企、人和岗的精准匹配,是东莞乃至珠三角用工市场急需补齐的短板。

在这方面,智通人才市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用专业的团队,把企业的招聘工作全程包下来。一方面,通过移动端+网络、线上+线下多渠道搜集员工求职信息和求职需求,形成庞大的人才数据库;另一方面对接企业的具体招聘项目,通过后台大数据运算和自动匹配,既把合适的岗位精准推送给求职者,又把人才条件和需求精准推送给企业。在一个外包招聘订单中,一周时间内就为3家手机零部件企业输送员工5000人。

“今后,外来务工人员不用再‘两眼一抹黑’地四下找工作,完全可以在老家过年时就用手机提交求职申请和要求。我们帮他精准匹配好、通知录用了,他再过来,经短期培训后即可上岗,实现无缝对接。”王茜说。

(原标题:东莞 今春用工不太“荒”)

在近些年,东莞制造业工人流失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用工荒越来越严重。用工荒,也称为用工难,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那么,一直有一个问题引发大批网友们的思考,东莞制造业工厂大量缺人,那么,消失的工人去哪了?

网友们对这个问题也是进行了很多的猜测,也发表出来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离开了东莞去别的地方打工

出来东莞自身的一个制造业形式,东莞低廉的工资也是工人流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据有关数据表示,东莞很多企业的工资还停留在2015年的一个工资水平。因此,便有很多的工人离开东莞,去珠江三角洲的这些城市,不过,还是进入工厂打工。

第二种:依旧留在东莞,但是离开工厂,转型创业,做小生意!

很多的工人,其实并没有离开东莞。依旧留在东莞只不过是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笔钱,做起来小生意。比如做早餐,开大排档,开便利店,摆摊···其实,做小生意亏本的也有很多,赚不了大钱,但是很多还在坚持。有一部分人是不为别的,就是单纯的不想回工厂受到管理约束了,自己创业可以自由自在的。

第三种:离开东莞,回老家工作,很多还是在工厂上班

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很多工厂也在内地设厂。再加上东莞低水平的工资,和家乡的差距不大。这样一来,很多人回家上班。虽然也是在工厂打工,但是工资是差不多的。在老家工作,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很多来莞务工人员的心愿,但是做到的却不多。有的工人,存着一点积蓄,回老家在亲友的扶持下,开始自己创业。我所知道的案例里面,创业发大财的不多,但是日子红红火火火的却特别多。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小日子过得也是和和美美的!

那么,你觉得这些工人们都去哪了呢?

37是中国真正用心为打工老乡服务的新蓝领招工平台。提供全新真实有效的招工信息,专属经纪人一对一服务,让打工者不再上当受骗,咨询热线:400-139-3637  

关注37打工网公众号,更多好工作任你挑,有实力就是任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这些企业给的待遇不够或者是给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其实不是,实际上很多企业给的工资待遇各方面是比较高的,比如有些工厂的普工工资就达到8000块钱以上。有些餐饮行业普通的服务员工资也可以达到5000块钱以上,而且还包吃包住。可以看出,总体的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

一、“用工荒”是外卖行业造成的吗?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把问题归结于外卖行业。这几年。我国外卖行业发展相当迅猛,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懒得出去吃饭,平时吃饭都点外卖,结果外卖规模越来越庞大。目前,我国外卖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千亿。

在外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外卖行业的外卖小哥也越来越多,截止2021年底,我国外卖行业的从业人员至少达到1000 万人。这些人主要分布在美团、饿了么这些平台当中,而且这些外卖小哥大多数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很多人的年纪都是在20岁到30多岁之间。那外卖行业到底是不是引起用工荒的主要原因呢?

首先,我们不否认有大量的年轻人去从事外卖行业,确实会对传统的制造业用工产生一定的影响。毕竟1000万外卖大军,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个数量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人口容量了。但相比于我国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来说,外卖小哥的比例是很小的。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大概在8.5亿左右,而外卖小哥从业人员也只不过是1000万左右。相当于从事外卖行业的劳动力占我国总体劳动力的人口比例大概在0.85%左右,相当于100个人当中只有0.85个人去做外卖,其实这个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因此,不要说外卖行业是引起用工荒的主要原因,这就有点太勉强了。

二、造成“用工荒”有哪些原因?

除了外卖行业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年轻一代人的消费观念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造成了最近几年有些企业出现用工荒的原因是什么呢?

虽然现在有很多工厂开的工资非常高,动不动就6000块钱以上,个别工厂甚至可以达到8000块钱以上。但实际上,这些工厂工资真有这么高吗?这里面其实是有很深的套路的。

目前很多工厂的工资都是采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加班工资的结构。很多工厂给的基本工资都是在2000块钱到2500块钱之间,部分工厂的基本工资甚至低于2000块钱,剩下的都是跟你的付出挂钩的,你付出的越多,工资自然越高。

从理论上来说,你想要获得每个月8000块钱以上,有可能你一个月31天,每天都要不停地工作,而且每天还要上班十个小时以上才有可能达到这个水准。这个相当于拿命拼来了,所以在现实当中,目前大多数工厂的普工工资基本上都是在8000块钱以下。

很多地区,绝大多数工厂普工的工资都是在4000块钱到6000块钱居多。因此,对于这些工厂所谓的高工资,其实很多务工人员早就悟透了其中的套路了。所以,面对这些所谓的高工资,其实很多人都已经麻木了,想骗他们很难。

年轻人就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进入工厂里面打工的大多数都是六零后、七零后,还有八零后。随着六零后、七零后逐渐老去,目前工厂里面主力是以八零后、九零后和零零后为主。这些年轻人的就业观念跟六零后、七零后是有很大差别的。

大部分六零后、七零后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传统的,对他们来说,能进入工厂里面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人都不会挑三拣四,即便工作比较累,他们也只能默默地承受着。

现在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这些年轻人可不一样,这些年轻人所接触的东西比较多,思想观念,各方面也比较超前,所以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其实是比较挑的。比如,累得不愿意干,脏的不愿意干,加班的不愿意干,甚至有些年轻人看到厂房比较破的都不愿意干。所以工厂招人难度越来越大。

原因三:年轻人有更多的就业选择余地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余地。比如以前大家去外面工作,有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进入到一些工厂里面,但是现在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这些人可以选择的工作余地还是比较多

除了进入工厂工作之外,他们还可以跑滴滴,可以干自媒体,可以跑外卖,甚至还可以做电商,相对于进入工厂工作比较累,而且没有自由,要受到各种规则的管制而言。这些新兴职业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而且这些职业如果你做得好,收入并不比进入工厂里面的。

目前有些年轻人跑外卖,如果做得好,一个月有可能获得4000块钱到6000块钱之间,极个别外卖小哥甚至有可能获得8000块钱以上。还有一些年轻人自己去干自媒体,如果做得好,说不定一个月还有上万块钱的收入,这个收入比进入工厂里面还要多了。

虽然现实当中真正获得高收入的年轻人并不多。但是相比进入工厂来说,这些职业比较灵活,也比较轻松。而且相对比较自由,所以即便收入不高,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去干。很多人都觉得做这些职业比进入工厂里面更体面。所以,在年轻人就业观、就业选择余地更多的背景之下,工厂招人难度越来越大。

原因四: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最近几年时间,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工厂是越来越多,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这时候很多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能这个工作工资会比东部一些发达城市要少一些。但是如果考虑生活成本等其他因素之后,实际上自己最终拿到手的钱并不会少太多。

在产业结构转移的大背景之下,人员也会跟着产业转移。以前在东部很多地方都是人潮涌动,但是最近几年我相信大家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东部城市的人口是越来越少了。相反,中西部一些地区这几年反而出现了人口回流的现象。

相信招工难在未来将变成常态,这种现象可能要存在10到20年的时间,直至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中国企业不仅面临招工难的尴尬处境,也承受着产业升级的重大压力。这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机遇,只有转型也能生存。

然后就是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平等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360行,行行出状元,在招工难的大背景下,如果用人单位存在套路员工的情况,那招工可能会更难。你怎么从“开工潮”变“用工荒”的现象?

半导体经验分享,半导体成果交流,半导体信息发布。半导体行业动态,半导体从业者职业规划,芯片工程师成长历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工厂好一点还是小工厂好一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