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贤和传子的内涵是什么?

古韵传千年,粽香飘万里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者,初也“五月初五,仲夏开端”谓之端午时节。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但屈原矢志不渝,“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没有放弃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承古老文化的载体,古老节日的由来与古老文化密切相关。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天象。“龙”是上古百越先民的原始信仰,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先民在端午这天举办一些喜庆的活动,特别是与龙相应的活动元素,如龙图腾祭、扒龙舟这类活动,或是借此吉日做一些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的活动等。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角尖端裹绿碧,五彩玉带缠腰间。

绮裳未解清香送,流魅无穷里边来。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文化内涵丰厚,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端午的诗词佳作,描述了端午景象,也有缅怀古人的诗词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词里的端午。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就是粽子。吃粽子的传说,和赛龙舟一样,都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后,被水中蛟龙所困,人们哀悯同情屈原,每到这一天的时候,就将五色丝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驱赶蛟龙。后来,粽子便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进汨罗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大家就马上划船过来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边。当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来,争相划船到洞庭湖上来。为了寄托大家对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在江淮地区,每到端午节,都有家家悬挂钟馗像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

四、挂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针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把它插在门口,也可以使身体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视为百阳之气,插在门口上,可以避邪;门口挂榕枝的寓意是使身体矫健,百病不生。还有的地方是挂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戴长命缕,保佑安康

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称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等。长命缕一般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做出各种形状的小饰品,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挂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装上各种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药,还有茶叶、荷花等等,然后佩戴于胸前,香味扑鼻,还可以防病健身。因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现在的香包做得越来越精致,已经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七、饮雄黄酒,杀毒避邪

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也与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就纷纷往江里抛入粽子。有一位老医生,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过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条蛟龙。人们于是就把蛟龙拖到岸边,抽筋剥皮,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后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孩子们能够免受虫、蛇的伤害。

采百药,也叫“采百草”。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开始繁殖活跃起来,很容易给人带来伤害。于是,为了抵御疾病,康健身体,人们在端午到来之时,就开始遍寻百草,采集药材,然后将这些药材用于饮食、沐浴、熏烟,或者当作门饰,以防御各种疾病。

粽籺: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

文化意蕴: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爱国之情: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家国情怀: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对于很多人来说,端午节是个小长假,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岗位的人来说,依然是“战斗”的节奏,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和负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节。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也值得全社会感念。

仪式感: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

赤忱的爱: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

传承责任: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article>
<section>
&lt;h3&gt;“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所以说:&lt;/h3&gt;&lt;h3&gt;家风正,源头正、家庭正、国运正。&lt;/h3&gt;&lt;h3&gt;家风好,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lt;/h3&gt;&lt;h3&gt;优良的家风犹如春日喜雨,润泽万物;&lt;/h3&gt;&lt;h3&gt;优良的家风如同无声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优良的家风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灿烂不熄!&lt;/h3&gt;
&lt;h3&gt;涌现出“国之贤母”姜母刘太夫人;革命母亲葛健豪;红色女杰向警予、唐群英、曾宪植、谭国辅、谢冰莹、梁湘芸等,她们以春风化雨的嘉言懿行,以深厚宽广的家国情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光辉灿烂的一页。我们研究与推崇的贤母文化,就是以“国之贤母”刘太夫人为代表的崇德向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深明大义,与时俱进的文化。&lt;/h3&gt;
&lt;h3&gt;在肖于红娓娓的讲述中、在历史的摇篮里、重温“国之贤母”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lt;/h3&gt; &lt;h3&gt;热烈探讨贤母文化的深刻内涵。&lt;/h3&gt; &lt;h3&gt;刘会长强调贤母的品格离不开“贤”和“勤”。贤是要贤慧、贤达、贤明、贤哲、贤德,勤是要勤劳、勤奋、勤俭、勤勉。&lt;/h3&gt;
&lt;h3&gt;沐浴“国之贤母”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弘扬自强不息、克勤克俭、母慈子孝的优良家风。&lt;/h3&gt; &lt;h3&gt;人文科技学院特聘的何衡平教授说:每个母亲都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传奇史。&lt;/h3&gt;
&lt;h3&gt;读书会的钟真说母慈子孝,先有慈母而后有孝子,贤母的意义更进一层,除了为人处世上的慈爱和蔼的态度外,还有一层做事上的能力和精神上明大义识大体,所以会有母贤而儿女能达,感概母亲的伟大是不计回报的付出。&lt;/h3&gt;
&lt;h3&gt;辰岭山庄的颜瑛虽然带着四个孩子创业却全力以赴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伟大的母亲之爱子女当为之计其深远。自豪的说:一个贤母贤妻不仅仅可以兴旺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甚至兴旺一个民族,每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自带一份使命,因为她承载着一份传承,让世界充满爱!&lt;/h3&gt;
&lt;h3&gt;樊登读书会长罗蛟心中的贤母是慈悲的,慈是给人带来快乐,悲是化解别人的苦难。作为母亲,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在家庭中要作为家庭主妇照顾好家庭;在教育小孩时要做个贤母,耐心地教导和陪伴;在父母面前,要做一个优秀的女儿,孝顺好父母。&lt;/h3&gt;
&lt;h3&gt;党史办柳主任强调:娄底既是青春的,又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涌现出女性杰出代表有姜母刘太夫人,蔡母葛健豪等,男性杰出代表蔡和森、陈天华等,是一块钟灵毓秀的红色热土。&lt;/h3&gt; &lt;h3&gt;来自娄底智力咨询公司龚宇丽,分享心得时几度哽咽,感谢母亲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眼光,勉励自己做人厚道、善良,感恩,做事勤劳、坚强、远见。&lt;/h3&gt;
&lt;h3&gt;听了于红深情的讲述,道一研修班的刘自若动情回忆会做事、会做人、会创业,治家有良方的祖辈坎坷的一生。并感慨为娄底有这样一位国之贤母而自豪,她是娄底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红色精神写照,血性、刚毅、勤劳、智慧、诚信、果敢的贤母之精神值得宣传与推广。&lt;/h3&gt;
&lt;h3&gt;迈入新时代,什么样的贤母形象契合时代的主旋律?你心中尊崇的贤母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贤母精神要如何才能代代传承,世世流芳?6月3号下午三点,贤母文化研究会会员和宁邦集团中建五局项目部员工一起聆听贤母故事,就贤母精神应当具备什么内涵分享所思所想,所感所悟。&lt;/h3&gt;
&lt;h3&gt;初为人母的王越说要平衡好在家庭在公司的双重身份,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新时代的贤母在家是贤德贤良、有爱心有责任的好母亲,在公司是兢兢业业、有能力有担当的好员工。&lt;/h3&gt;
&lt;h3&gt;谭红遥想起女儿在几年前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女儿说:“妈妈,我感谢你把我培养成一个善良的人,今后。当我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要把他们教育成善良有爱心的人”。而我们今天学习的“国之贤母”就是一个有思想、有远见、有情怀的善良的母亲,希望通过学习、分享、交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不要忘记优良的传统。&lt;/h3&gt;
&lt;h3&gt;柳主任寄语:新时代的女性要做到自强、自尊、自立、自信!&lt;/h3&gt;
&lt;h3&gt;画家成老身残志坚,勤奋好学,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困扰,潜心作画,绘有清明上河图、百鸡图、百虎图、百鸟图。面对今天的成就他万分感概的说:正是因为家有贤妻,才能在绘画的道路上坚守初心,披荆斩棘一路走到今天,所有的收获都离不开贤妻默默支持和毫无保留的付出。无论于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贤母的价值无可估量。&lt;/h3&gt;
&lt;h3&gt;刘会长一直以传播先进的母性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贤母文化、促进区域贤母文化交流、探索贤母教育培训为己任。呼吁要重视贤母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因它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关乎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心理建设。时代需要贤母文化,“一时代有一时代的贤母”。新时代贤母文化必将有新的气象与新的作为。充分发挥“贤母文化研究会”以母育善、以善立人、以爱启真的文化职能。使贤母文化研究之花开遍湖湘大地,让贤母文化慧及大江南北。&lt;/h3&gt;
&lt;h3&gt;通过分享交流,大家心目中新时代的贤母:&lt;/h3&gt;&lt;h3&gt;一是具备向上向善的品格,向上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引领孩子积极向前,向善是一种内在的品格,把爱种植在孩子的心里,引领孩子申明大义,具有大度的胸襟和大气的家国情怀。&lt;/h3&gt;&lt;h3&gt;二是开明、开放,就是不束缚孩子的成长,引领孩子独立思考和创新,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lt;/h3&gt;&lt;h3&gt;三是勤奋、勤俭&lt;/h3&gt;&lt;h3&gt;培养孩子自食其力,带领孩子勤工俭学&lt;/h3&gt;&lt;h3&gt;所谓天道酬勤,所有的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分。&lt;/h3&gt;&lt;h3&gt;四是自力、自强&lt;/h3&gt;&lt;h3&gt;不只是经济上的独立,还有精神上的独立,不依附于人,自尊、自立、自信。&lt;/h3&gt;&lt;h3&gt;五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不故步自封,带领孩子紧跟时代的步伐。&lt;/h3&gt;
</section>
</article>

唐太宗痛失一面镜子的贤臣(唐太宗的真实传说)“你是哪里人?”“晋州,魏征的老家。”不止一次,听到有晋州人这样介绍自己。作为晋州的一张名片,魏征,足以让当地百姓引以为...

唐太宗痛失一面镜子的贤臣(唐太宗的真实传说)

“你是哪里人?”“晋州,魏征的老家。”不止一次,听到有晋州人这样介绍自己。作为晋州的一张名片,魏征,足以让当地百姓引以为豪。

作为魏征故里的庞表村,位于晋州城区的西南。从市中心出发向南,跨过307国道,穿过一座名为“赵魏”的立交桥,再向前就到了庞表。从晋州城区到庞表,也就5华里路程。

在晋州,庞表是一个小村庄,全村仅有200多户,750多人。“以前没有庞表这个名字。1934年,表业和庞召两个村合并之后,才叫做庞表村。”庞表村的村支书张根茂说。而这个表业村,就是魏征出生的地方。

在《晋州志》等历代古籍上,均记述魏征故里是下曲阳的表业村。1927年编纂的《晋县志》记载:“魏征,字玄成,下曲阳人……”;1934年修订的《晋县志料》中记载:“唐郑国公魏文贞(征)为县南表业村人……”

1985年,晋州市(当年称为晋县)在建设大礼堂时出土了一通明朝嘉靖年间的石碑。在这通名为《晋州名宦乡贤祠碑记》的石碑上,也提到了名列晋州六大名人之首的魏征,是本县表业人。

晋州,在春秋时期为鼓国,又叫做鼓子国,战国时改称为下曲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置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当时的下曲阳县归钜鹿郡治辖。

“表业”又有什么含义呢?有学者认为,表业者,表彰魏征千秋伟业也。

据说,魏征的祖父魏彦在外地做官告老还乡后,被住宅旁的马嘶牛叫鸡鸣狗吠,吵得心神不宁。于是就在表业村北另建宅院,俗称“别业”。宅内高堂大厦,绿树成荫,鱼塘花草,优雅宜人。魏彦在此地教孙儿魏征刻苦攻读。魏彦死后,儿子魏长贤带走了魏征,住宅交由仆人看管。魏征当了宰相后的一年春天,来故里扫墓祭祖,赵魏村的魏氏族人跟随他到长安谋生,“别业”便送给孙、庞两位家仆。此后这里又搬来几户人家,可村名仍不划一,有称“别业”的,有称呼“魏宅”的。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为表彰魏征的功业,要在魏征的家乡建祠堂,修过街牌坊,埋衣冠墓。可皇上又听说魏征故里没正式村名,唐太宗灵机一动,干脆就叫“表业”吧。于是表业村名就应运而生,一直沿用到1934年,两村合并。

据庞表村中的老人介绍,在解放前,村中大街中央,还建有一座石牌坊,人称“宰相楼”,是为了纪念魏征而设立的。而且每逢初一十五,还有人到石牌坊前烧香磕头。老人们说,魏征官大,给他进香,能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尽管这里是魏征的老家,但庞表村中并没有姓魏的,村民以庞姓和孙姓居多。在庞表村的老人中间,有这样一种说法,魏征曾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魏征死后,李承乾谋反伤了太宗李世民的心,结果魏征也受到牵连。消息很快传来,老家的魏姓人都吓坏了,全部逃往他乡避难。

至于庞表村为啥没姓魏的,村里还有一种传说。在魏征故居担任讲解员的张玲告诉记者,当年魏家是村里的名门大户,家中的两个仆人分别姓庞和孙。魏家发达之后,举家迁居长安,只留下两个仆人看护祖宅,也就是村内庞姓和孙姓的祖先。

村民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在战争时期,一次村里“过兵”,有一位当官的曾问村民,这个村叫什么村?当他得知这里村名叫“表业”时,他十分激动:“这就是表业村?我是魏征的后代,我家的老人曾经告诉过我,魏征的老家就在表业。”他还告诉村民,表业的名字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赐予的,魏征拜相后,李世民给魏征老家的村子起了这个名字,意思是“表彰魏征功业”。

“‘魏宅’就在现在魏征故居的位置。”张根茂说。

根据今年已经56岁的张根茂介绍,2008年开建的魏征故居,就建在庞表村的村北。

“这片地方,以前是一片沙滩地。”站在魏征故居的门口,张根茂说,历史上,滹沱河古河道曾经流经庞召、表业一带,后来因为洪水泛滥,河水两次改道,表业村也曾于明朝弘治年间被洪水冲毁。在这片荒地里有一座北面低,南面高的大沙土岗,土岗上杂草灌木丛生。村里人都把这块地叫做“魏家庄伙”,也就是魏家的房基地的意思。相传,这里就是当年魏征家的宅基。

2008年,在时任晋州市纪委书记的孟慧贤的力推下,魏征故居在这块土岗上重建。在故居施工时,当推土机推开这块土丘时,还发现了一口老井、一扇大碾、以及仅存一角的石臼。

这口井,据说是魏征儿时饮用的水井。水井台高约1.8米,宽约1.7米,用青砖砌成。根据专家考察,这些砖烧制于1300多年前,就是魏征生活的时代。同时,这里还挖出了魏征后人用过的碾子。石碾很大,直径要比乡间常见的碾子多出40多厘米。“这是相碾,是魏征的后人用的。”张玲介绍说。

这些珍贵的遗迹,在发现时,也让魏征故里的乡亲们一阵欣喜。“这也能证明,这里的确曾经有魏征的后人生活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朕亡一鉴矣。”1369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这样评价他的这位爱臣。

魏征,字玄成,钜鹿下曲阳人。唐太宗时期的重要辅臣,官至侍中,封郑国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称之为“一代名相”、“千秋金鉴”。

下曲阳,就是现在的晋州。魏征的老家,就在晋州的庞表村。

“魏征故居” 成为景区

“新建的魏征故居,由四合院、后花园、魏征铜像、魏宅老井、玄成湖、飞来石、君臣一体树、廉政文化箴言碑苑等景点组成。”张玲介绍说。

景区内,一座唐时风格的四合院毅然伫立。“一代名相立天地,千秋金鉴照古今”,四合院的门前,一副烫金楹联很是醒目。这座四合院是魏征故居景点的核心,实际上这是一座介绍魏征的博物馆,来到这里的这里游客可以从《旧唐书》、《新唐书》中了解关于魏征故里为“下曲阳”的明确记载。

在景区东南部,那些两棵树干并长、根部连绕的古树,让游客称奇,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冠之以“君臣树”的美名。在四合院的正对面,是以魏征的字命名的“玄成湖”。湖水涟漪,在蓝天映照下格外清亮。在湖与四合院之间,是魏征的紫铜雕像。魏征铜像,表情凝重,表现出他的刚直性格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四合院的北面,就是魏宅的后花园。在后花园的一侧,是一座长满灌木的土丘。这座土丘,在魏征故居还是沙滩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村民们都说,这里是魏征的衣冠冢。

后花园内,长有数棵健壮的梨树。据张玲介绍,相传,有一次魏征的母亲宁氏夫人受了风寒,病倒在床上,不停咳嗽、喘息、吐痰,煎好的中药味道苦不说,还十分难闻,母亲实在是喝不下去。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焦急地在园子里走来走去。突然,几颗梨树上挂着的鸭梨让魏征眼前一亮:梨有清心润肺、止咳消痰、清喉降火、除烦解渴、润燥消风等多种功效,能不能把它熬成糖膏来给母亲治病呢?于是,魏征把中药煎成汁,加上挤出的梨汁和冰糖熬成了梨糖膏,母亲服用了几次,不久就痊愈了。在缺医少药的农村,魏征用土法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被当地百姓所熟知。

《隋唐演义》中,也有魏征为秦琼、裴仁基等人医治疑难病症的故事。因此,有人研究说,假如魏征后来没有从政,成为一代名相的话,说不准就成为了一代良医。

绿树掩映下的占地近70亩的魏征故居,如今已是国家级的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更成为晋州一处知名景点。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魏征以其勇于进谏、刚正不阿的品格而永留史册。无论是晋州还是庞表村,百姓们都对魏征非常敬仰,以当地出了这样一位名人而骄傲。

历史上的魏征,不仅是一位直言敢谏的诤臣,还是一位学者。他在贞观初年编纂有《群书治要》五十卷、《大唐礼仪》一百卷和《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还担任《隋书》、《梁书》、《陈书》和《北齐书》的主编。此外,还写下了大量谏言、奏章和史论,计有数十万言,涉及当时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全唐诗》还录存其诗一卷。

魏征的道德文章,跟他在表业村的经历不无关系,在魏征64年的生命历程中,青春时光是在晋州表业村度过的。据介绍,公元587年,8岁的魏征第一次来到表业,10岁开始临摹王羲之字帖,33岁为躲避战乱到汉京官出家当了5年道士。一直到38岁,才投奔父亲生前好友元宝藏,参加隋末农民起义,正式步入仕途。公元633年,54岁的魏征成为宰相。十年后,魏征去世。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在魏征去世后,晋州境内曾都出现过许多与魏征有关的文化遗存,如汉京官遗址、魏公祠等。几年前,晋州清理石津灌渠,还从中挖出许多石碑,许多碑文上还都屡次提及魏征。在一通古碑碑文中还提到,正因为受这位乡贤正气的感染,明朝一代,晋州就出了20余位监察御史。

1994年,晋州还在市内建了一座占地百亩的魏征公园,来纪念这位晋州的老乡。

而在此之前,当地村民的劳动成果,也常带魏征的风韵。1959年,赵魏村建起百亩棉田,试种新棉品种成功,籽棉朵大绒长、产量高,亩产皮棉150多斤,棉农给这种高产棉起名为“魏征棉”。庞表梨农近年来采用新技术对梨树科学施肥精心管理,结出的果实硕大、白净,糖分高,人们就给这种优质鸭梨命名为“魏征梨”。

为了纪念魏征,庞表村唯一的主干道,被命名为”魏征大道“。现在,在魏征故居景区的北面,庞表村一排白墙红瓦的楼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耸立。“这是我们的魏征小区,2009年刚刚入住了120户。”张根茂说。“这是晋州市的第一批新民居工程,冬天暖气能到20多摄氏度,村民对这个新民居都非常满意。”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关乎历史、人文、思想的本土自媒体

阅读一本书,了解一座城。

本文节选自《老庄记忆》(上下),本文略有删节。该书记录了石家庄市区及周边县市84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村庄市镇,是了解石家庄本土历史文化的一部极佳读本,自燕赵晚报·城市地理版块连载后,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如果您对本书内容感兴趣,可关注“谦在说”头条号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贤配什么字好听女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